灵活使用教材范文

2024-06-19

灵活使用教材范文(精选12篇)

灵活使用教材 第1篇

一、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1. 单元之间的调整:

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相关内容(譬如:打电话、问路和看病等),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

2. 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做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JEFC Book3第85课中的第一部分以Kate感冒为开端诉说病情,第二部分是询问病情;第86课是一篇有关Tom病情的三人对话;第87课的第一部分讲Tom的病因,第二部分是Kate与护士的对话,第三部分是句子匹配练习;第88课是一些语法练习。由于安排显得零乱,教师可打破原内部框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调整。

3. 课内调整:

课内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现行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而各个部分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read and learn, read and act, ask and answer, learn and practice等。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这几部分内容,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轻“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例如JEFC Book 3 Lesson 46 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其中讲到卫星如何在太空运行,如何向地面传送信号,很多学生不太理解。教师可补充“Early bird”和“Man's trip to the moon”这两篇文章,出现新词汇“manned spaceship”,“astronaut”等,还配备一些图片,以便学生更全面形象地理解。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利用因特网去收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人造卫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写一篇英语报道。结合学生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

三、删减教学内容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教材的对话课里,同一个话题经常会出现,且操练的内容和句型学生熟之又熟。例如,在JEFC Book 2 Lesson 17、50、52, Book 3 Lesson 13、37中,话题都是“Telephoning”,而句型不外乎“Could/May speak to…”,“This Is…speaking”,“Can I take a message”,“I'll give him/her the message”等。这些句型学生都接触过,且打电话这个话题他们非常熟悉。如果教师不顾实际情况,再按部就班,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过于简单的内容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遇到此类情况,可以通常采用“省略法”,这部分内容作为一次常规的听力训练,简单提几个问题,接下来就开始新课。这期间所花的时间不过几分钟,而效果却一样,省时省力。

灵活运用素材 大胆处理教材 第2篇

11月 日,本人听取青蓝工程指导老师李均炜的公开课——《3.1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听课的个人感受还是课后的同仁评课,都感觉到均炜师此课的朴实自然、灵活高效。

朴素实在,此时无剑胜有剑

均炜师此刻给人的最直接的感觉是朴实有效。他还是简单的传统教材,没有音乐、没有照片、没有学生的课前准备。这让人感觉好像是很简单,实际上他摒弃了很多形式上的矫揉造作等公开课的通病,把真实的课堂还给学生和老师。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就是那朴实的语言、正常的师生互动和学生“有点乏味的”回答。返璞归真,朴素实在,或许这就是在没有比赛、评比的压力下,教师、学生的真实互动,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公开课常态化”。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的简单形式,就是一般的甚至是较差的教学。高明之处在于朴素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无论是开头的复习导入,之后的时事知识讲解、童年故事分享,以及最后的归纳总结,课堂练习,让人觉得环环相扣,没有浪费和不当的地方。

处理灵活,用教材胜教教材

武术上形容武艺高强的人,常用的词就是“人剑合一”、“ 无剑胜有剑”,均炜师的课给人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此次公开课,均炜师讲解的是《3.1科学发展观》,这课从内容上较为理论化,空洞化,要讲好实在不易,要讲得精彩、有效更难。在教材处理上,他大胆突破教材的原有框架,采用的是倒叙的教法。具体的做法是,先讲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和做法,通过过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再来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原因、内涵,最后讲解科学发展道路。这些知识点调整之后给人的感觉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感觉,总体上属于演绎法的处理。这就解决了之前原有教材处理的弊病,理论化、空洞化的概念不再是学生的当路虎,把它放在后面处理,反而是一种理论升华,学生听了也感觉较为合情合理。

这就是“人剑合一”的感觉,感觉就是那么自然,它没有武术套路的那种按部就班的那种笨重的感觉,而是一种“人剑合一” “ 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这种境界的修炼源于他对教材中重难点的把握、归咎于他对教学目标、考纲考点的熟悉以及对学生思维习惯的东西,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连夜加工能达到的。这让我想起武术中的扎马步、木人桩等基本功的练习,这也是均炜师这堂公开课给我的较大收获和感触。

自然贴切,适合就是最好

在讲解知识点时,均炜师没有太多的预设,总感觉他很多内容是课堂生成的。授课时他总是很细心领会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以学生的反应来作素材选择的依据。讲解中他讲了他小时候在陈埭亲戚家溪边玩耍时,溪水的清澈、干净,让学生感受到之前环境的美好,以及之后工业污染后环境的恶化。他还通过介绍晋江市政府治理阳光广场内沟河的实际投入,来为学生讲解环境恶化后改善环境所花成本的巨大,以此呼吁学生要保护好身边的环境。

均炜师的这堂课,给我的另一个收获是处理“预设与生成”感悟。均炜师的这堂课告诉我,预设是“骨架”,生成是“肉体”,骨架要预先设计好,设计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具体点就是重难点的把握。肉体就是素材,讲解知识点的素材。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所用的素材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学生现有的对知识的瞬间反应,从西方理论上讲,这美其名曰“最近发展区”或说“课堂生成”。只有这样处理,才会感觉肉体和骨架的完美一体,感觉到素材运用的自然贴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是素材运用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前提就是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对素材的正确认识。

灵活使用教材 构建高效课堂 第3篇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感觉的情绪性和无意识性明显,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记得很牢,反之,则很容易忘记。他们保持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短,好动、好奇,常常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和学习的形式感兴趣,针对这些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创新使用教材,采用新颖别致的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集中注意力,激发并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明确教材的编写体制和特点

《新标准英语》是按照模块单元体系编写的。每册书都是十一个模块,内含一个期末复习模块。每个模块有两个单元。一般情况下,第一单元呈现本模块所要学习的语言内容,第二单元提供若干任务型练习,包括一首歌谣或小诗。例如,在第五册书中,我们将继续学习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还要学习谈论物品的归属,描述能力,表达允许或不允许做某事。我们要开始比较系统地复习单词的读音,从而初步了解英国的一些语音规则。同时,我们将开始学习如何完成语句,要逐步学习独立地写出完整的语句。

二、明确目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补充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补充。但在补充和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学内容和活动同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互动进行替换。比如:教材中经常有一些非常难学的歌曲、歌谣之类的,也可以替换成一些简单欢快的歌曲、歌谣。也可以直接替换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上再加上歌词,难度减少了一半。

(三)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在某些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强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

(四)调整教学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模块之间的调整:模块之间的调整是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各模块的顺序进行调整。模块与模块之间有相关的内容,如果教学时将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就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比如:第五册教材中,有4-5个模块的句型是特殊疑问句,3-4个模块的句型是一般疑问句。以第二模块和第三模块为例。同样的句型放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连贯学习,其中的规律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2.模块内的调整:模块内的调整指教师按照模块内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提高效率,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优势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1.努力创造一个快乐、有趣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快乐有趣的游戏,而不是令人恐惧的艰难任务。要及时鼓励完成规定任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别人可能是要求会背8个单词,但是对他们而言,有时候会1-2个或2-3个就能得到教师的表扬。这样,全班同学都会有机会在完成规定任务后,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能够感受到只要自己肯努力,人人都可以学好英语。

2.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

鼓励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

3.合理确定教学要求

课堂上能完成的坚决不带回家。比如:我在课堂上教新单词的时候,简单的我要求学生边跟读边拼读,争取在会读、读熟的同时也背下来。

4.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应尽量采用委婉、间接的方式。俗话说的好:好言相劝!尽量避免粗暴的方式。

5.充分利用录音磁带

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老师也能趁机会休息一下嗓子,一举两得。

6.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学习

(1)二合一。

(2)换本写。

7.课代表轮流制

一个月换一次,凭学习态度和一个月来的考试成绩优秀者自然上岗,这样做既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落选者心服口服。

8.教给孩子一些记忆的方法

孩子的思维方式五花八门,让孩子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他人,大家共同进步。比如:有的单词与拼音类似(you,desk,sing,mop等)、有的与外形有关(eye,ball,balloon等)……

合理灵活使用高中英语新教材 第4篇

1 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教师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研究、开发、评价的主体,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乃至决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方向、质量和深度, 但是, 课程改革不能“等到”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那样岂不坐失良机[2]1”。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育教学的压力不但不会减轻, 反而是在不断加压的过程中, 因此高中教师首先需要从观念上更新教学观念。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历程, 对比两个教学过程, 分析教学观念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2003年至2006年的第一轮新教材使用过程中, 因为教学观念不到位, 过分迷信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 教学方法陈旧, 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 忽视对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不仅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降低, 课外知识摄取面受到限制, 英语口语训练流于形式而且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无从体现。在第二轮使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 笔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主动转变教学观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英语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具有以下几种角色:其一, 语言环境的创设者。其二, 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顾问。其三, 语言知识的导航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英语教学课堂中, 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管理者、控制者, 而且承担着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赵婉君.2009:11) 。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从关注如何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重视以学习者和“学”为中心。

1) 提高学生对新教材的认识和重视, 使其更加明确学习英语的意义和方法, 这为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学生将会更加注重自己学习英语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一些单词。若教学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无论是课文理解还是记忆单词,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设计好的情境和语境中进行, 从而加强英语语言的交际性, 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对高中英语的学习热情。除了要求掌握好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外, 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以扩大英语知识面。如新教材workbook中的阅读理解, 它是课本阅读理解的补充和延伸, 学生也能积极去阅读;推荐学生观看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英文电影, 以此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建议学生尝试着阅读一些英文简易读物, 加大课外阅读量的同时, 也识记了不少阅读理解的词汇。

3) 帮助学生解决高中英语语法学习的困惑。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 语法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语法可以简化, 但不能淡化。学生通过自己观察、领悟、模仿的方式, 进一步了解英语语言的运用规律和法则。

3) 充分体现课堂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上, 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并确立了一种教学相长、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潜能得到开发,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有效课层出不穷。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学;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优越感, 消除学习上的心理落差。

综上所述, 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只有及时转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引导方法”的教学观念, 协调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 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

2 合理使用高中新教材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学生的媒介。教师不能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 而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3]35。”《英语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并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2.1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特点

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能, 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按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各种标准, 各省市采用了不同的高中英语教材版本, 但其动机和目标是一致的。

1) 新教材的内容贴近生活。从warming up到learning tips, 各个环节循序渐进, 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内容选配涉及自然科学、环境保护、道德法制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热点话题都包含了丰富的学科知识, 各地文化背景与文化差异的介绍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和英美文化的能力;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听、说、读、写”技能的活动, 为教师实施任务型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2) 新教材的设计新颖独特。与传统的教材相比较, 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设计别具一格, 它改变过去以阅读和语法为主的教学模式, 而是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编排, 这与语言的学习要求是相一致的。

2.2 合理使用高中英语新教材

在教材的使用上, 过去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其一、死守教材, 照本宣科,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材内容展开, 不作任何变通, 调整;其二、根据考试的需要, 随意对教材进行取舍。

“合理使用教材需要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取舍, 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作适当地调整。[4]112”要达到这个目的, 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认真细致地分析新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避免盲目教学, 随意取舍新教材的内容。

今年福建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题目是WATER FOR LIFE, 要求写一篇有关保护水资源的发言稿, 在所有的考生中, 0分的占了10%, 平均分为12.82分。许多考生平时不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涉及“水资源”的知识匮乏, 没有掌握发言稿的格式和要求, 最终导致匆忙作答, 甚至交白卷, 这与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有莫大的关系。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 让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观点, 意见的话题很多, 如“什么东西会成为你的好朋友?”、“地震时你该如何逃生?”、“如何利用西餐餐具?”、“中学生是否应该持有手机以及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等等。然而,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部分英语教师一味强调教学进度, 没有重视这方面内容, 甚至将这部分开发学生思维、表达自身观点的题材删除了, 这就直接制约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所以, 在新形势下, 高中英语老师应该牢牢把握新教材, 挖掘新教材的新特点,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2.2.1 灵活使用新教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新课, 学生根据教师上课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复习。在高中英语新教材的使用上, 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现代系统科学表明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先学后教”的课堂结构, 从‘教’与‘学’双边及其相互关系上, 具有‘先教后学’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特质:学生的‘学’具有反思性, 教师的‘教’具有针对性, ‘教’与‘学’双边具有互动性。反思性、针对性和互动性, 就是‘先学后教’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件法宝。[5]35”

1)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质疑和设疑,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并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得到的答案进行反思。学生提出问题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症下药的“症”。这种教学方式既动员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还从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过程当中弥补了许多初中的英语知识。

2) 活跃课堂气氛。“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运用, 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能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和乐于思考的学生不断地增加, 教学效果也渐渐好转。

3) 加强师生互动。“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运用, 让师生的互动变得频繁, 变成一种教与学的必需品, 而不是一种刻意去追求的强硬的做法。互动当中, 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意义所在, 自信心得到提高。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无形的内在动力, 为学生主动学习铺设一个良好的平台。

2.2.2 教会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倡‘学会学习’, 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会如何学习。[6]66”

高中英语新教材所设置的内容是一种工具。教师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英语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让学生终身受用。如果只是一味传授教材内容, 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 而且新教材的许多优点会被忽略掉, 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 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就无从说起。

2.2.3 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不仅是课堂的“主导”,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策略的设计者和改革者。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 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等知识。

1) 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做到以德树人。良好的师德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学生, 教师的举止言谈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 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感召学生, 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这也正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 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干扰。“学生所有复杂的智力活动, 不管他自己是否清楚地意识到, 事实上都有他相应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参与, 并直接影响学生智力活动的质量, 同时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7]584”教师教学面向全体, 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上的尊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克服学生学习中的盲目、灰心、任性和无计划的心理成分, 毕竟学生都希望获得到老师的关注、鼓励和爱护,

3) 教师要加强学习和交流, 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教师对于英语新教材的使用, 应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和经验交流会, “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真正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3 结束语

总之, 贯彻落实高中英语新教材标准是新时代的需求, 也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需要我们积极、自主地探究新教材特点, 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自身素养,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保障新教材标准的实施, 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高中英语新教材为全体高中英语师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该文结合新时期新教材教学的各种理念, 简述合理灵活地使用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方法。我们认为, 教师应当努力更新和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同时, 高中英语教师应重新剖析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有效组织课堂活动, 让学生学会学习,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9 (7) .

[2]余文森, 谌启标.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3]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英语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王永.基础教育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 2010 (8) :35.

[6]余文森, 郑金洲.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9) .

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第5篇

广州市越秀区瑶台小学 陆志群

【摘要】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就要求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教材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关键词】 结合实际、灵活、处理 【正文】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实施新课程标准必然要求教师抛弃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依赖思想,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挖掘素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真正转变教材观。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那么,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处理教材的方法。

一、内容再现,使教材知识更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自己要学的数学。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可通过让学生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可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分类”一课后,可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这样的教材处理,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书中要求要掌握的知识,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发展。利用生活原型,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原型,联系实际讲数学,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经验。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学会生活,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二、创设情景,使教材知识更趣味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媒体情景;先出示一个花草绚丽的小山坡,有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的找蚯蚓吃呢!”同时配上了轻快的音乐,边演示、边提问;“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就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使学生对这加法的理性认识水到渠成。结果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又如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可以创设学生所兴趣的“买玩具”的购物情境:(出示玩具图),价格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等。洋洋花10元钱买了一些玩具,他买的是哪些玩具呢?请你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可以买2个(即2元和8元的或3元和7元的„„)有的说:可以买3个(即3元的2个和4元的1个或4元的2个、2元的1个„„)有的说:可以买4个„„还有的同学说:可以买5个,每个2元的。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表示出来。通过整理,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10的认识和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这样的情境中,变死的、枯燥的教材为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调整结构,使教材知识更合理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其后果是:要么学生不能理解新知识,要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都是与新课程倡导教学目标相背离的。

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准备了圆规后,课间已经能够画圆,并且能画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因此,我改变教材中的顺序,由画圆开始,然后到在一张纸的中心画圆,并让学生说明怎么能肯定这个圆就在这张纸的中心,从而认识圆心,并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再到画跟老师一样大的圆,引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再从自己画的圆中发现、总结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始终处在操作和探索之中,学得生动有趣。既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发现了规律,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又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教材安排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计划用两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课前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调整了教材内容,将两课时的内容归并成一课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同时学习进位、不进位加法笔算。以便多出来的课时为其他的学习难点服务,或用来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节省了教学课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体系中同时学习不进位和进位加法,便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直接对比,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

四、适当补充,使教材知识更有深度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驾驭,必然要适当对教材的巧加工,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及时鼓励,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有学生提出秒针(其实我们班有好多学生都带手表)我根据当时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故意说:这是三年级的知识,你们想掌握吗?一时更提高了学生想学的积极性。我一口气把有关秒的知识当场教给学生。从中既深化了课程知识,又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但没有负担,且学得开心,他们认为“我虽是一年级的学生,但已把三年级的知识学会了,太了不起了。”

总之,作为教师,就要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目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全面提升素养。

依据学情灵活使用教材 第6篇

一.依据学生的思想状态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教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一个题目的点拨是如此,一篇文章的学习是如此,一个时段的教学也是如此。

刚进入初三,学生个个踌躇满志,攒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力争在中考时取得优异的成绩。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状态,开学第一课,我就选取了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陈涉世家》这块硬骨头进行教学。当我宣布学习这一篇文章时,学生们都很惊异。我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你们想在明年的中考中取得成功吗?……谁知道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呢?……学习了《陈涉世家》,我们就能从陈胜的身上找到答案。”《陈涉世家》是篇文言文,篇幅又长,学起来挺费事的。但我是选在学生干劲冲天的时候进行教学的,学生学得饶有趣味。梳理了字词,翻译了句子,进而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讨了陈胜起义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学生们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必须有睿智的头脑……课堂上,学生们探讨得很亢奋。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消化《陈涉世家》,我转而教学生学习现代文《成功》。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勤奋上狠下功夫。接着,又学习了《学问和智慧》,学生懂得,光积累知识不行,还得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指导学生自读了《创造学思想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成功的含义、成功之道有了深刻的认识。

古人云:文以载道。又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学,在做通了学生的思想之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依据天气、时令和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教学

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这句话道出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优秀的教师无不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只有在优美的情境下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常常偷懒,因为或是老天爷或是学校已为我们创造了许多良好的教学情境。

天气炽热的时候,我们就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以亲身的体验与文章里的描写相比照,充分体会作者的写作艺术;下雪了,我们就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实际的观察来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新颖浪漫……学生们触景生情,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热情都很高涨。

教师节到了,学校举办了各种庆祝活动,如出一期黑板报,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趁此机会,我引导学生学习《藤野先生》。由于要收集素材,由于要参加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人人都想从《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里收获点东西,因此学习起来格外认真。

中秋节到了,住校生想家了。我引导学生学习《呼兰河传》《给我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亲情的伟大与珍贵。学习鲁迅的《故乡》,将“迅哥儿”的故乡与自己的故乡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沉痛之情。学习《台阶》,将学生的视角投放到普通人物(或自己父母)的身上,将学生的思维深入到人物心灵的深处,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意识。

月考结束,成绩公布,几家欢乐几家忧。针对部分学生失利后沮丧、气馁的心理,我执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了解了六个古人经历挫折后取得事业上的成就,笼罩在学生脸上的阴霾渐渐消散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铿锵有力的话语,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们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声音不自觉洪亮起来。此后,我又不失时机地再追学一篇文言文《愚公移山》,让学生明白,纵然学习的道路上有千万个难题,但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能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三.依据学生的情感需求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上,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味,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相貌、体态,注意服装仪表风度,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因为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

初三的学生,十五六岁,正是爱美的时候,爱穿戴,好打扮。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有的同学总想在衣着、发型等方面与众不同。学校发的服装不爱穿,留的长发别人劝也不剪……针对这些情形,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论美》,寻找作者关于美的论断:“美德好比宝石”,“形体之美有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通过阅读讨论,学生对美有了正确的认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4月13日,新生代市场检测机构在北京发布了《2000中国城市青少年消费形态报告》。该报告显示,半数以上(51.1%)中学生认为,知心朋友是自己未来生活中最重要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选择财富、权力、信仰等等其他事项的比例。同时,59%的中学生表示最快乐的时刻是“与朋友在一起”。这反映出交友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分析,现在十几岁的城市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与陪伴,有的只是父母的说教和无尽的爱,因而现在的中学生渴望友谊,渴望同龄人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同性之间、异性之间交往的现象非常普遍。

针对学生间交往频繁的现象,我引导学生复习了《交友之道》,接着阅读了《威尼斯商人》,在充分感受到鲍西娅睿智聪慧的同时,也为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朋友间的挚情所感动。学生明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更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为了帮同学们走出个人狭隘的情感天地,我带领同学们学习《岳阳楼记》,感受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感受他“微斯人,吾谁与归”对朋友的委婉而深情的劝勉。

这样,通过培养学生自然的、正确的学习态度使生理能量得到释放、代偿、升华以及有效的转移,努力塑造开朗的个性,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判断水平,自觉地抵制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四.依据写作的训练要求选择合适的篇目进行教学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写作如同练字,要从临摹开始。朱光潜说过:“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因此,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是进行作文教学训练的有效途径。

初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叙事粗略、好发议论,为了帮助学生将事情写得具体,我引导学生学习《桃花源记》,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渔人的所见所闻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描绘出来的。学完之后,再模仿它写自己的理想:或以将来的某一天的活动;或以自己处理某一件事的情形……

在写作中,思路打不开、描写不细致也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带领学生学习朱自清的《绿》,“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作者分别从绿的形状、深度、静态、动态、亮度、质地、色彩等方面对绿进行了细致地描绘。学生读了之后,对作者这种细致的手法大为惊叹。更令同学们惊奇的是作者的思维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绿的观察上,接下来的文段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绿、通过联想和想象自己如何善待绿来丰富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维一会儿到了北京,一会儿又到了杭州,一会儿在欣赏舞女的临风飘举,一会儿又在端详盲妹的明眸善睐……无论什么手法,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在呈现绿的美,表达对绿的喜爱之情。学习了《一双手》,学生们不仅从手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学会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把握学情,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学才能取得高效益。

灵活使用教材 第7篇

一、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编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一般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 其中略读、选读可统称为泛读。在精读课文与泛读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应有所侧重, 灵活处理。

1. 精读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 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依托。教学精读课文尤为关键的是确定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点, 由点及面, 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习得方法, 提升能力。教学精读课文, 师生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多, 教师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 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确立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以《少年闰土》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 的教学为例。第五组的主题为“初识鲁迅”, 《少年闰土》是该组的首篇课文, 而本课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了解作者背景, 整体感知。在导课之初, 教师先简单介绍鲁迅先生, 也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认识鲁迅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新词, 质疑问难,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课文对少年闰土的描述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 抓住文章重点, 精读探究。整篇课文篇幅较长, 其中闰土的外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着明晃晃的银项圈”) 以及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情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是课文的重点, 也是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特点的依据。抓住重点词句段, 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和思考, 体会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时, 要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深入研读品评, 使学生认识闰土这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且聪明能干的海边农村少年。 (3) 领悟表达方法, 积累语言。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闰土的人物形象。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经典句段, 熟读成诵或摘录下来, 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总之,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 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习惯, 真正学有所获。

2. 泛读

略读和选读课文, 都是具有较为明显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处理这类泛读课文, 教师要敢于放手, 让学生把在精读课文的学习中掌握的方法迁移到阅读实践,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例如, 学习《景阳冈》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 一课。按教材编排,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对本组的两篇精读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的学习, 学生们已经初步领略了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学会了如何把握蔺相如、廉颇以及诸葛亮等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主要采用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 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自学及合作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提出较为具体的小组学习要求。教师提供阅读提示, 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小组学习要求。一是合作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体会武松给人留下的印象。二是讨论交流。除了打虎, 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联系。 (2) 小组合作学习。各学习小组按照学习要求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不能成为旁观者, 而要“巡视”, 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 并随时进行必要的指导。 (3) 集体交流学习成果。武松打死老虎一段, 是课文的重点, 描写得非常精彩。在交流时,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对老虎和武松的动作描写, 深入体会惊险紧张的打斗场面, 感受老虎的来势汹汹和武松的沉着、勇武与机敏, 并且针对小组学习时共有的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在头脑风暴中, 学生明白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景阳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而且表现了武松豪爽、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这些都为下文的打虎部分作了很好的铺垫。

3. 灵活对待精读与泛读

精读和泛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这两大类课文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由扶到放”的过程。虽然对精读与泛读的教学要求不同, 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 灵活地使用教材。有些浅显易懂的精读课文, 可以作为略读课文来对待;同样, 有些文质兼美的略读课文, 可作为精读课文来处理。以《北京的春节》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 为例。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本地春节的习俗与北京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学生又刚刚度过寒假, 过完春节, 对春节习俗大都有亲身体验,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少讲, 让学生有更多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课前预习, 收集资料。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通过书籍或网络, 搜集与春节有关的知识资料;调查本地过春节的习俗, 为学习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2) 了解内容, 揣摩写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 北京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课文按时间顺序的写作思路以及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3) 小组交流, 拓展提升。学生相互交流课外搜集到的各民族、各地方不同的春节习俗的资料, 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尽管这一课是精读课文, 但是以略读课文的教学思路来处理这一课, 学生兴致很高, 收获颇丰。

二、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这里的“课内与课外”,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针对教材内容来说, “课内”指教材上的内容, “课外”指教材以外的内容;二是针对教学阵地来说, “课内”指课堂, “课外”指课堂以外, 指学生的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 扩充相关资料, 拓宽课堂学习的容量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一体的基础学科, 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仅仅抓住课文内容不放, 不对课文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重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 又要把其他的相关材料引进课堂, 拓宽课堂学习的容量。

以《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在认识闰土的外貌特点时, 可以把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有关中年闰土的描写引入课堂, 帮助学生感受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加深对课文理解, 同时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激起学生去阅读《故乡》的探究欲, 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当然, 在把课文以外的内容引入课堂时, 教师要用心设计, 课前尤其要精心准备, 课上要把握好拓展的度, 不能因此忽视对课文的学习, 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充, 影响教学进度, 甚至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2. 课外广泛阅读, 开展多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 其课程特点决定了学习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途径。实际上,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还有很多形式与途径。以教材为依据, 调动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效果更为明显。教师要善于把语文学习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 在学完《蟋蟀的住宅》一文后, 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并做读书摘记、写读后感, 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 观察各种昆虫, 写观察日记;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诗篇后, 组织学生搜集更多的毛泽东诗词, 选取有代表的诗词进行赏析, 召开朗诵会, 充分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魅力;学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后, 带领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开展调查活动, 撰写调查报告等。这样,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狭小的课堂带入广阔的课外天地, 丰富了学习内容, 变换了学习形式,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灵活使用教材 第8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 会运用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英语是高中阶段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 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 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 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面对新教材, 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 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 才能避免“穿新鞋, 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不仅要崇尚“苦读”“勤教”, 更要以人为本, 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全面开发。英语教学过程既要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因此, 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总结学习方法, 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 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 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学习动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场所之一, 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 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 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 才可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 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3.及时更新教学观念。“高中教师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是高中新课程实施、研究、开发、评价的主体。”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乃至决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方向、质量和深度, 因此高中教师要全面更新教学观念。

4.合理使用高中英语新教材。在教材的使用上, 过去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其一, 死守教材, 照本宣科,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材内容展开, 不作任何变通、调整;其二, 根据考试的需要, 随意对教材进行取舍。要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要达到这个目的, 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认真细致地分析新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避免盲目教学、随意取舍新教材的内容。

5.灵活使用新教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新课, 学生根据教师上课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复习。在高中英语新教材的使用上, 教师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

二、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 不是一套死的规则。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往往过分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而忽视它的交际功能, 不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课堂教学大体上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 记笔记, 课下做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为了改革传统教法弊端, 适应这种全新的“任务型”教学, 教师要做到:

1.课堂要有互动交往的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交际 (交往) 活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的教学过程, 它是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互动。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交往情境, 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 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

灵活运用教材插图 第9篇

2.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所感悟, 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体验。当前,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插图都是表现故事高潮或主人公形象的“经典镜头”。这些形象直观的插图充满质感和神韵, 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引起学生的遐想。教学中,可将这样的插图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支点, 带领学生反复品味画面。

3.培养学生思维深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来自于对课文的感知、消化、吸收和创造。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由于时间久远、空间遥远,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有些课文在情节的推进或人物对话、场面描写中留有空白。这类课文往往都配有发人深思的插图,为了弥补这些空白,教学中就要巧妙地借助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把握教材灵活应用 第10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它所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文化, 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完善和丰富手头现有的各学科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思路, 对学生和教材进行认真地研究, 根据需要对各学科的教材进行整合重组。

在语文课程学习中, 可以把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渗透于阅读教学中。笔者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 引导学生画绿茵茵的草滩、黄灿灿的菜花、蓝蓝的海水。当孩子们上台展示作品时, 一幅幅可爱的画面不仅反映出孩子们对“绿茵茵、黄灿灿”等词语富有个性的理解, 而且也发展了他们的想像和审美能力。

音像是一种艺术, 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 启迪人的智慧。在语文教学中, 若能把音像引进课堂, 利用音像的熏陶感染作用, 把情境的创设结合在理解课文之时, 不失为一种有效之策。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 为学生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学生陶醉在美的海洋中, 尽情享受由音像带来的无限遐想。然后来体会贝多芬作曲时的心情, 学生便很快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实践证明, 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整合, 结合开展适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活动, 能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 使多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走出教材, 丰富内容

1、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是人类衣食之源, 也是人类精神憩息的家园, 更是孩子们的“童话王国”、“游戏乐园”。在这里, 可以激发孩子们无穷的求知欲望和奇思异想,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可以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和对美的向往。而这一切, 也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所在。孩子们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中, 捕捉到了大自然的鲜活, 真正发现了美, 感悟了美, 他们亲近大自然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即使不叫写诗作文, 他们也已在心口吟唱出了赞美大自然的最优美的诗、最动听的歌。

2、走进社会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 生活依仗语文为信息传递工具, 在生活就有语文, 两者密不可分。因而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联系儿童经验世界。比如乡土文化, 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 是当地精神文化之“根”, 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 热爱乡土文化, 无疑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和经验世界, 培育“精神故园”的有效之途。古老的桐乡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 如蚕花节、乌镇香市, 还有最近几年的菊花李等。结合这些传统节日和乡风民欲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如民俗采风活动, 向老一辈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参与菊花节盛会等。在此基础上开展“夸夸我们的家乡”、“民间故事会”、“为家乡的菊花写一份广告词”等语文活动, 就不仅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还引导学生联系和关注了社会生活。

总之,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 以学生为活动主体, 加深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生活, 更丰富多彩, 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思维更活跃, 个性更张扬。

浅谈如何灵活使用高中英语教材 第11篇

【关键词】 灵活使用;英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40-02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没有将每个单元细分几课时,也没有专设复习单元,而是包含了Warming up,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Language Study 及Integrating Skills等几个大块,目的之一就是方便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更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教学阶段并安排适当的复习,也可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删减或增加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为了授课内容的衔接与连贯,适当调整授课内容的顺序

1.1 单元内顺序的调整

如在高一上册的第二单元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中,Warming up部分通过一位英国人与一位美国人的对话, 引出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在bathroom 这个词含义上的差异。老师会介绍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在拼写,读音以及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紧接着的听力材料却是让学生练习如何用间接引语转述别人的请求与命令,二者之间连接并不紧密,给两者内容的衔接与过渡带来了难度。这个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s 中的Reading部分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恰恰是针对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如果教师把Integrating Skills 部分提到了Listening 之前,紧接在Warming up 之后,就保证了授课内容的紧凑性。

1.2 对整本教材宏观上的把握

高一上册共有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中心话题,但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可以说是各为一体。这为教师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便利。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单元的前后顺序进行教学。

2 根据学生实际,扩展或重设教学任务设计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仍是极有价值的基本教学原则。不同的地域,同地域的不同学校和甚至同学校的不同班级,学生在英语基础与能力上都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如果采取“一刀切”的统一标准,则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根据每个班级学生整体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材上某些教学任务的设置。

①某些教学活动的难度对于一般基础的学生来说过高,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教学难度。

如在高一下册的第22单元A World of Fun中的听力部分, 听力材料由两部分构成,材料较长,但题目设置单一,每个部分都对应三道选择题,而且在听完之后要求学生重述听力内容,难度较大。我们可以补充一个表格或者给出提示性的词汇,以减低难度。

②对于难度较低的教学活动,可对原有的活动或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或延伸。

在高一上册的第六单元Good Manners 中的Listening 部分,是要求对原文中部分道歉和原谅的句子进行听写填空,句子短,结构简单,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比较容易。针对紧接的Speaking 部分是要求学生练习在日常交际中学会道歉和原谅这一教学实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听力材料里出现的所有用来道歉和原谅的交际用于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下面的Speaking部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扩充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补充,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3.1 替换某些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有些教学任务设计的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或者语言材料陈旧,不新颖,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

高一新教材上册的第八单元话题是Sports,这是一个学生都非常喜欢和感兴趣的话题。Warming up部分是用quiz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了解程度。其中就有这样几道题目:How many times have the Olympic Games been stopped because of war? In which year was the first Olympic Torch Relay? When did baseball become an Olympic sport? 这三个问题学生中间一般很少有人知道,用这三个问题作为整个单元的热身和铺垫,不仅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因为答不出问题体会不到成就感而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针对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以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些题目来进行替换:What is the Olympic Games slogan in the Beijing Summer Olympic Games in 2008?What's the Official Mascots of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How many gold medals did China get in the 2004 Athens Olympic Games? 这样一些问题涉及贴近现实的信息,学生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用这样的材料作为整个单元的热身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是对更换教材内容一次大胆而又成功地尝试。

3.2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

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宗旨,内容充实,完整。但在有些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或学生的实际适当补充一些教学内容。

高一上册Unit 6 的Reading 部分是介绍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这一语言素材将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章内容涉及西方餐桌与餐具的摆放,上菜的顺序以及祝酒的习俗等,并在其中穿插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但仅仅一篇四五百字的文章是不能把西方餐桌礼仪介绍的很全面的,所以教师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以课外阅读理解的方式补充几个段落。这一教学内容的补充与任务的设置,既扩充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巩固他们对原文内容与结构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并且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这就让这一单元课上得生动而有趣,也增加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同一册的Unit 9,其话题是Technology。其中的Speaking部分,情境设置是学生Jane 想买手机,向她的父母和朋友征求意见。四人一组编对话,要求用到表示同意和反对的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中学生买手机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争议的事情,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们有话可说,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是否应该买手机涉及到如何使用手机的问题,如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合是否该用或如何使用手机等。在学生操练了对话之后,教师可将几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此类选择性的作文题目例如学生应不应该兼职打工;博物馆应不应该收门票等话题一起讨论,得出一套写此类作文的模式。

四.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为英语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语学科要走向综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英语学科向外辐射的张力,为英语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高一上册第十二单元The Sounds of the World, 其主题就是世界各地的音乐。这是能将英语语言教学与音乐教学融合在一起的典范。Warming up 部分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风格与类型的音乐,如:Blues,Jazz,Country music, Rock and roll, Hip-hop,etc. 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音乐片段并猜测音乐类型,这样既让学生对本单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对不同的音乐类型有了一个感官上的了解,达到了教学目的。

高一下册第十六单元 Scientists at Work的话题是科学与实验,学习这个单元可与物理中的电学相结合,让学生对这个熟悉的话题觉得有话可说,学有所用,产生知识上的碰撞与共鸣。

在讲到语法中从句和句子功能部分的时候,英语教师可以和语文老师商量,请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复习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听起来可以更轻松,更能理解。

灵活驾驭教材, 巧妙安排活动 第12篇

一、准确把握课程价值, 精心组织课堂活动

1. 课始切入有新意。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 犹如一把锤子, 敲得恰当, 敲到点子上, 就等于敲开了学生的心门, 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要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 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欣赏风光类的内容, 如《大好河山任我游》, 就可以当好小导游切入,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并以“小导游”这一个学生喜欢又熟悉的角色贯穿始终。让学生以角色身份进入学习, 他们的情绪饱满, 精神焕发, 注意力更集中, 思维更活跃。这样的活动形式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又使整个课堂流畅而又紧凑。生活体验式的内容, 如《父母的疼爱》, 则可以回眸精彩的生活瞬间, 调动情感积淀切入, 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还有如轻松的“谈话式”导入、有趣的“故事”导入……

2. 课堂活动形式新。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 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活动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才是学生思维、情感得到真正发展的课堂。有位老师在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时, 借助“小导游”的角色, 把简单的介绍变为师生间互动的交流, 同时又安排了知识竞赛, 对本课知识点做了巧妙又合理的处理。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自制能力较差。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适当利用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 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学习的持久兴趣。

3. 学生主体不动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就是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可以这么说, 没有学习活动, 没有个体的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 就不可能有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课堂上, 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尽可能地加大活动容量, 拓展活动形式, 让他们充分“动起来”、“活起来”, 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 做到师生交融, 生生互动, 尤其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让课堂成为孩子活动的舞台、施展的平台, 从学生那亢奋的神情中展现出教育的“无痕”。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 学生不仅靠听来学习, 更主要是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课堂上, 让讲台属于孩子, 交流属于孩子, 收获当然也属于孩子……

二、合理利用教材, 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1. 大胆创新重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 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 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 提出新的教材观, 视教材为一种范例, 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 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 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 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在《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的教学中, 老师充分开发学生的资源, 大胆取舍教材中提供的各个旅游景点的图片资料, 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同时, 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始终以学生游览过的地方为内容展开教学, 进行互动交流活动, 把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由于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旅游的机会较多, 家长也比较注重这方面的活动教育, 老师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既丰富、充实了课程内容, 又增进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2. 积极合理拓展教学空间。

思品课程向儿童与生活回归, 必然走向综合化。老师可以将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生活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 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充满新鲜感、生动感和时代感的空间, 使距离学生很远的情境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充实了教学内容, 节省了时间, 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置身于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学习充满美感, 充满愉悦, 又充满遐想。

3. 巧妙灵活处理知识要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灵活使用教材】相关文章:

灵活使用新教材论文07-04

灵活处理教材06-03

灵活转换05-06

灵活训练05-25

灵活创新06-23

灵活就业证明05-21

教材使用情况说明07-17

教材使用责任书05-22

教材学习方式使用论文04-25

使用新教材管理论文05-08

上一篇:档案集成论文下一篇:信息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