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远郊范文

2024-06-07

上海远郊范文(精选5篇)

上海远郊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资料来源于2009—2012年我中心病案统计室住院病人归档病案。研究对象为年龄≥60岁的老年住院病人,共5 373人,其中男性2 238人,女性3 135人。

1.2 方法

用Excel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顺位对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a=0.05。疾病按照ICD-10标准进行分类,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时,以出院第一诊断作为统计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年住院患者男女性所占构成比动态变化

2009—2012年我中心住院老年患者共计5 373人,其中男性2 238人,占41.65%,女性3 135人,占58.35%,女性多于男性,且比例比较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75,P<0.05)。老年住院患者逐年递减,其中2010年比2009年下降了3.31%,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13.84%,2012年比2011年下降了17.00%(表1)。

2.2 老年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系统顺位

2009—2012年,我中心老年住院患者疾病系统顺位前3位始终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占总住院老年患者的78.78%。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始终位列第1,从2010年开始循环系统疾病上升到第2位,消化系统疾病下降到第3位。其他进入前10位排名比较靠前的疾病系统是肿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损伤与中毒(表2)。

2.3 老年住院患者前10位病种顺位

2009—2012年进入前10位的病种包括支气管炎与肺气肿、胆囊炎胆石症、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胃肠炎与消化性溃疡、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血压、阑尾疾病、骨折、尿石病、尿路感染、肺癌、胆道感染和肝癌,共15种,其中支气管炎与肺气肿始终高居首位,占老年住院患者总数的24.79%,肺炎由第7位上升到第10位(表3)。

2.4 老年住院患者分性别疾病谱对比

老年住院患者分性别疾病谱中,老年男性与女性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系统分别占老年男性与女性住院患者总数的98.25%、96.71%,表明此前10位疾病系统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前10位住院疾病系统的顺位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老年男性与女性住院疾病谱的顺位有较高的一致度(χ2=0.957,P<0.05),见表4。

3 讨论

3.1 4年间老年住院患者中女性始终多于男性,且比例较为稳定

我中心2009—2012年老年住院患者女性始终多于男性,且比例较为稳定,提示该地区老年女性因患病所消耗的医疗卫生资源高于老年男性。4年间,老年住院患者逐年递减,主要是由于中心原来还开设有外科病区、骨科病区、麻醉室和手术室,但自从中央决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出社区“六位一体”卫生服务模式之后,我中心的服务模式开始转变为围绕“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故从2009年开始相继关闭手术科室,即2010年关闭麻醉室、手术室,2011年关闭妇科病区,2012年正式关闭外科病区和骨科病区。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医疗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很多病人开始选择到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就诊。

3.2 我中心老年住院患者疾病谱的构成

从老年住院患者疾病谱的构成来看,疾病系统前3位始终是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种为支气管炎与肺气肿、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消化系统疾病(胆囊炎胆石症、胃肠炎与消化性溃疡)和循环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及高血压),而呼吸系统疾病始终位列第1位,前7位疾病系统历年来均占老年住院患者总数的90.00%以上,提示我中心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主要集中在这七类疾病中,其中呼吸系统疾病的构成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上升的幅度最大,构成比达到48.21%,可能与本地区社会工业进程加速发展、大气污染、吸烟以及我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损伤与中毒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可能与我中心外科病区、骨科病区和妇科病区的关闭有关。我中心在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方面应投入更多的医疗资源,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制作宣传栏、讲座和街道宣传的方式加强对该系统疾病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减少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保障老年人的健康。

3.3 对老年住院患者分性别疾病谱中不同性别老年人住院疾病的构成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雪君[3]对安阳市2007—2009年老年人住院患者分性别疾病谱的分析结果一致。在分性别疾病谱中,老年男性疾病系统构成比显著大于老年女性的有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老年女性疾病系统构成比显著大于老年男性的有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和乳突疾病,男女性疾病系统构成比基本持平的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症状、体症及实验室异常所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疾病及死亡的外因和精神及行为障碍。老年男性、女性构成比有显著差异性的疾病系统分别占老年男性、女性住院患者总数的53.89%、47.84%,表明老年男性与女性易发病种有较大差异。我中心在老年人疾病防治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性别老年人疾病谱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

%

注:“-”为无数据。

%

注:“-”为无数据。

%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体质差,疾病多,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服务方面均有着特殊要求[4],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才能有效防止老年人疾病的发生,为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长城。

参考文献

[1]靳鸿.26610例老年住院患者疾病构成统计分析[J].中外医疗,2010(6):46-47.

[2]邹以新.7 176份老年患者住院病案的分析[J].中国病案,2004(5):48.

[3]王雪君.安阳市2007—2009年老年人住院患者分性别疾病谱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8):77-78.

大都市远郊城镇群规划探索实践 第2篇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形态。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提出生态城镇化,统筹考虑城镇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经济、社会、人文、消费的生态城镇。

目前,我国生态城镇规划建设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城镇的评价;二是生态城镇的规划编制体系;三是生态城镇建设模式的案例分析。研究对象主要是县级市和具体城镇,对城镇片区或城镇群如何整合生态资源、实现生态化聚集发展的研究明显不够 [1-4]。

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会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产生良好稳定的正面效应。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阶段,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城区是广州大都市的边缘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增城区的自身定位开始由广州市卫星城、广州市东部综合门户区、广州市东部副中心,提至中等规模生态城市,发展目标不断升级,城市定位不断提升,区域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市是在新常态下增城区发展的新起点新跨越。在此内外部良好的发展机遇下,提出“北部生态化、南部一体化”的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最终目标是形成以派潭、小楼、正果三镇为主体,增城北部生态城镇建设片区(图1)。以下,即以增城区北部三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为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同类地区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二、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现状

(一)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增城区众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56%,是广州市东翼的“绿饰”。增城区一面临水(东江),一江(增江)穿城而过,分为增江、西福河和白云山水系三大流域,大型森林公园和自然环境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三镇。

北部三镇现有的大型森林公园和自然环境保护区主要有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湖心岛风景名胜区、小楼人家风景名胜区、龙潭浦森林公园、兰溪浦森林公园、白水寨森林公园,水系廊道主要为派潭河、二龙河、增江。

派潭的生态特色在于“山”,正果的生态特色在于“水”,小楼的生态特色在于“田”。近年来,增城区通过森林公园、水源地保护区、退耕还林建设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二)“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

2012年,增城区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创建28个试点村,力争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试点村的建设任务。通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正果镇的黄屋村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派潭镇荣获“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称号;正果镇的黄屋村、小楼镇的西境村和九益村、派潭镇的湴汾村等,荣获“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称号。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规划部门对各村庄进行了功能分区规划,依次划分为农民居住区、基础设施区、现代农业区、产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在农民居住区,大力拆除私搭乱建,综合整治居住环境;在基础设施区,着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区域管理水平;在现代农业区,加强农田标准化改造,发展现代种养业;在产业发展区,加快建设生态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增收;在生态保护区,严禁不利于生态发展的建设项目,留住青山绿水、基本农田。目前,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北部三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生态旅游发展较快

北部三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派潭有上九陂白水寨风景区、小楼有二龙山国际生态园、正果有湖心岛风景区。北部三镇虽然地处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但是镇内没有大型工业企业,与区域内的其他镇街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凭其深厚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方面,北部三镇优势明显。

三、北部三镇生态化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以前,增城区主要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发展的重心主要在南部,北部三镇主要以农林和劳务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少山地盲目扩大桉树等经济速生林种植面积,发展了很多家庭养猪场,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此后,增城区大抓环境治理,继2003年荣获广东省卫生城市称号后,2004年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按照创建目标和要求,全区开始实施“青山绿水”工程,主要措施有:依法依规关闭采石场,严格控制发展经济速生林,重点发展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保护青山绿水;在公路、铁路两旁建设绿色通道,治理脏乱差和污染,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全面整顿水泥、漂染、化工等污染企业;大力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重点保护饮用水源。

第二阶段:2008年-2013年。从2008年开始,增城区全面实施三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图2),将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功能,划定为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列入限制开发区名录,严格保护派潭、小楼、正果三镇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打造国际化乡村生态大公园,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会议休闲经济。同时,全面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村中,村在园中”,一举建成全长166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19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使之成为休闲健身之道、游客体验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三大主体战略的推动下,北部三镇的污染企业和家庭养猪场得到了全面清理整顿,生态环境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nlc202309080907

第三阶段:2014年以后。增城区提出建设中等规模现代化生态城市,重新修编了北部三镇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北部三镇生态化发展战略。

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功能划定为北部生态区,提出以派潭、小楼、正果三镇为主体,严格保护生态环境,限制工业发展,形成增城北部的生态屏障。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合生态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推动生态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一阶段注重从点上突破,制定“千园计划”,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和生态环境;发展“万家旅舍”,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城镇化发展上更加突出生态保护理念。

四、北部三镇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生态景观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增城区是国内率先开展生态绿道建设的城区之一。绿道主要沿江、沿路建成,目前尚未形成串联北部三镇的网络化绿道系统,因此北部三镇的生态防护和水源涵养需要加强。

北部三镇是增城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屏障,应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推进桉树林退出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非林地桉树林升级改造。要按照增城区备用饮用水源管理要求,加强山塘和水库的水质保护。此外,要进一步完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方案,加强环境保护。

(二)生态化经济效率亟待提高

近几年来,北部三镇高等级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陆续投入使用大大缩短了城郊之间的距离。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北部三镇作为大都市周边发展生态旅游的城镇,拥有大量的稳定客源,需要补足旅游宣传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农家乐特色不明显短板,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生态经济效益。北部三镇除了拥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拥有文化旅游资源,如派潭白水寨的山水资源、小楼和正果寺的道教文化。

(三)加快整合生态资源

北部三镇地处丘陵地带,山体起伏连绵,分布较广。基本农田保护区数量大,呈稀疏分布状态,影响了城镇非农建设用地的完整性,不利于成片拓展,相比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北部三镇的交通条件也比较落后,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生态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目前,北部三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形成系统,资金投入少,建设水平低,生活设施不完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制约发展的关键是缺乏资源整合,没有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为此,北部三镇应根据各自特色,进行深度挖掘和资源整合,形成一体化的互通互利的基础配套体系。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北部三镇发展定位

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增城区北部三镇的共同特点和优势。北部三镇在发展定位上要紧紧抓住“青山绿水”生态建设,同时结合自身特色错位发展。

规划部门将小楼城镇化性质定位为以都市农业为载体,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以精品人居为提升,多产业关联,协同发展,打造环境优美、农业生产技术先进、适宜居住的珠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名镇。在功能定位上,小楼镇力求打造成为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广州市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现代化生态田园宜居城镇、南国乡村大公园南大门、农民集约创业园示范区。

正果镇是增城区的水源涵养地,是北部三镇生态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定位为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相关特色配套产业的重点片区。

派潭将城镇化定位为北部三镇经济产业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力求打造增城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田园山水旅游先导示范区,增城区规模化生态农业开发和加工物流基地,人居和谐与城乡和谐发展的先行改革试验区。

通过规划(图3)可以看出,北部三镇在城镇化发展的定位上,突出了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依托山、水、田、园特色优势,在打造一体化的北部大生态城镇片区的层面上,各方要素得到了科学合理的整合和联通。

六、北部三镇生态化建设策略分析,形成点线面网络化生态格局

目前,规划控制北部城镇的农田、山体、水系等自然生态格局,提供休闲活力空间,提升北部三镇的整体生态环境仍是重中之重的长远发展目标。

(一)划定增长边界,保护自然基底

提取山体、水体、农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斑块要素,搭建生态框架基底,与规划建成区对接,构建“山-水-田-园-城”一体化生态发展格局;保留各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保护各街镇环抱的生态核心,提供休闲活力空间,提升整体生态环境。

(二)构建绿道网络体系,形成生态廊道

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大绿道网,即全长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全长25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主线、各景区(生态公园)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支线,以及50公里长的增江画廊水上绿道;重点打造北回归线绿道与增江区的沿线绿道,营造能够满足多种活动需求,为市民和游人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绿色公共空间。通过绿道建设,将各景区(生态公园)连接成片,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

(三)搭建现代多元的生态产业平台

打造以白水寨风景区为龙头的北部生态旅游平台。北部生态旅游平台规划面积6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规划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范围涵盖派潭、小楼、正果三镇,包括白水寨生态休闲度假区、正果湖心岛旅游风景区,以及小楼人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正果-派潭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何仙姑和畲族风情文化体验区、派潭-小楼-正果生活服务中心等重点发展单元,最终目标是打造成为珠三角生态旅游大基地和都市农业大基地。

在产业规划上,主要利用白水寨、湖心岛生态资源及周边的古村落,大力发展温泉度假、体育休闲、生态观光等功能,形成重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发挥小楼镇迟菜心、丝苗米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同时,以名优植物和新品种展示为特色,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和高科技农业园;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发展文化旅游;在三镇原镇区的基础上完善服务配套,建设北部旅游服务中心。

(四)制定多赢的生态化实施方案

制定多赢的生态化实施方案(图4),统筹考虑和平衡政府(部门)、企业、村镇、村民的利益分配,加强规划与建设对接,结合建设设施的经济效益,提高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推进“万家旅舍”建设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提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七、结语

北部三镇作为广州大都市远郊区的生态城镇,在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下一步,北部三镇要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区有序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强污染防控治理。尤其要避免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强化旅游区生态环境控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青山、绿水、蓝天”的生态环境优势,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晓.北欧生态型城镇的规划建设及思考[J].城市规划,2009,33 (7):64-72.

[2] 茹葳,程炜.大都市周围的生态城镇设计——以常州市遥观镇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5,29 (5):93-96.

[3] 于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 (6):102-107.

[4] 周家山,何光宝,兰培彩.山区生态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郧县生态规划与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9:36-38.

(责任编辑:李静敏)

上海远郊 第3篇

一、远郊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困境分析

(一) 学生认识不够, 积极性不高。

首先,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很多大学生过分注重专业学习, 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虽然各高校明文规定大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也有相应的学分要求, 但在不少大学生的潜意识里, 社会实践活动只是走过场, 犯不着冒着酷暑严寒去吃苦受累, 假期结束时到父母或亲戚所在单位敲个章, 开一个证明就可以蒙混过关。其次,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重视脑力劳动, 轻视体力劳动, 对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简单应付了事, 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是接触社会、改造自己主观世界、锻炼各方面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而缺乏主动性、积极性[3]。最后, 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园内与校园外各方资源的有效结合, 充分利用高校外部的社会资源, 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持。郊区高校地处远郊, 不论是政策支持、繁华程度还是人文环境, 相比中心城区都要落后, 地理位置上的“偏远”不仅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了交通上的不便利, 而且存在信息滞后、资源匮乏、有利环境少、活动成本高等问题。要想有效开展此项活动, 参与的大学生们必须开动脑筋, 挖掘利用潜在资源, 这无形中也会给他们施加压力, 从而降低其参与的积极性。

(二) 学生参与受限, 内容形式单一。

近年来, 全国各地高校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绝大多数都是以实践小分队为主体, 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指导。学校通过公开选拔、选题、申请、立项答辩等过程的层层筛选, 所剩项目不多, 参与学生渐少。而在立项的项目中, 项目组成员主要是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为主, 普通同学参与较少。这种抓重点项目、抓效果、抓影响、抓精英学生多, 顾普通项目、普通学生少的组织模式, 是当前高校组织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忽略了广大普通同学的实践愿望, 忽视了普通同学的成长成才要求[4]。另外,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还存在内容或形式过于传统单一的问题。表现在:实践范围较窄, 实践内容单调, 专业特色不明显;项目缺乏创新, 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等形式, 而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的社会实践较少, 高校有目的地组织少数大学生进行专题社会实践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示范行为, 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5]。

(三) 专业特色不强, 专业指导缺乏。

近年来, 各地高校纷纷围绕“三下乡”、“四进社区”、农村义务支教、宣传奥运、服务世博等主题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 但有些大学生并不愿仅仅局限于此类调查、宣传活动, 他们渴望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发挥特长, 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从而体现自身价值。但在现实中, 有的社会实践组织者或管理者, 在实践课题的选择上往往过于注重影响力、社会关注度, 只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 很少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实践诉求。这不仅仅使实践活动脱离专业支撑, 更难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进而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但另一角度来看, 专业性的实践项目又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由于远郊地区的教育资源、医疗配套设施等落后于市区, 考虑到照顾老人和便利孩子成长成才等需要, 很多专业教师选择上课时乘校车赶到学校, 下课后乘校车回市区的工作方式, 与学生交流的时间非常短暂, 难以进行专业方面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开展。

(四) 经费支持不足, 活动力度受阻。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共青团的工作, 主要经费来源于各高校团委的专项拨款。对于每个通过立项审核的项目, 学校都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根据项目的立意、可行性、困难程度, 经费从数百至数千元不等[5]。对于远郊高校大学生在市区或其他地方开展实践活动来说, 这些经费远远不够, 只能解决部分路费问题, 无法全面解决食、宿、行等具体问题。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目前每年能够保证给予每个通过审核的项目100—500元不等支持, 少数市级重点项目能得到1000元至2000元。如果项目经费是400元, 从临港新校区到市区, 每人一次往返至少需要40元交通费, 如果每个团队5个人, 项目经费只够整个小组往返2次的交通费用。而且, 大学生到异地参加为期至少两周以上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远远不止这些, 多余的部分需要大学生自己承担。这对目前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供给的学生, 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以致部分项目因为后期没有足够经费支持而草草收尾, 或是不了了之。因此, 经费紧张已成为制约远郊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 存在安全隐患, 学生管理困难。

保障大学生安全, 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先决条件。郊区高校因新建或搬迁, 一般离城市中心较远, 有的处于城乡结合部, 有的处于农村, 校内外环境复杂。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校园周边除居民小区、商业街、民工板房外, 还遍布河流、湖泊、芦苇荡和滩涂, 地形复杂。因此, 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学生安全问题倍受重视。从成本和管理的角度出发, 郊区高校大学生更偏向于将班级活动、专业实习、志愿者进社区、“三下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放在学校周围的社区和农村。偏远的地理位置, 加之自然灾害、交通、饮食等客观因素, 以及其它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使得安全风险问题成为影响郊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改进远郊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一) 提高社会实践认知, 建立工作的有效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重要性, 将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 并纳入学校的整个工作进行全盘考虑, 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学校要明确组织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构, 并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体系[7]。另外, 要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内在需要结合起来, 提升学生自身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 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通过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的有机结合,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勤工助学活动, 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树立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通过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择业就业有机结合, 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就业之前的“模拟职场”, 使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现状, 逐步转变就业观念, 为踏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 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8]。

(二) 加强专业教师指导, 增强活动的专业特色。

目前大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主要由思政教师或学生辅导员担任, 他们在面对诸如科技下乡、资源调查和水环境调查等专业项目时, 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趋向专业化的特点, 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专业性项目迫切需要专业力量的参与。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 把专业教师纳入到社会实践指导队伍中来, 把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他们的社会工作量进行考核;完善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 积极指导学生社会实践, 提高实践效果。此外, 与专业教师相比, 在校大批的优秀硕士和博士因为没有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多重压力, 年轻而富有朝气, 也是高校值得好好利用的专业资源。

(三)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经费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命线。面对目前社会实践经费普遍缺乏的现状, 可从以下几方面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第一, 政府部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划拨专项实践经费支持远郊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 学校层面扩大经费投入比例, 力争做到逐年增加, 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第三, 争取企业资金支持。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特别是共建单位、对口企业、产学研基地、实习就业基地等单位特别是校园周边大企业的联系, 巩固校企合作, 争取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第四, 加强与街道社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 开展社会服务, 由他们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第五, 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 将社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 既能保障实践经费, 又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3]。第六, 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创新项目, 争取校级或市级的专项经费资助。另外, 对于有些项目, 有经济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己承担一部分, 学校承担其他部分。在经费保障之外, 学校还应该建立指挥有力、分工明确、实施得力的组织体系, 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评价等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 避免活动的简单化和人为化。

(四) 巩固现有社会实践基地, 不断挖掘新资源。

中青联[2005]0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 学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 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 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 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使学生受锻炼, 当地见效益。[10]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对于已有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远郊高校要在“稳”字上下功夫, 致力于为基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锻炼, 建立与基地之间的长期联系与合作, 避免走过场。另外, 在就业压力和外部实习资源匮乏的环境下, 学校还应多方面挖掘资源, 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场所:首先,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开展以社团管理、勤工俭学、文体艺术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活动, 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大学生的管理能力、适应能力训练, 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11]。其次, 学校应积极推行以政府和高校投入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 (项目) 机制, 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条件。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通知》等文件的精神, 自2007年以来, 上海海洋大学通过实施“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启动《上海海洋大学骆肇荛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搭建和完善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 倡导在兴趣驱动下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 进行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 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积极关注和参与, 三年来, 在校大学生共申报“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20余项, “骆肇尧创新基金”项目5批共计100余项, 经费累计200余万元。

(五) 结合自身优势, 探索实践活动的新途径。

为了降低活动成本, 远郊高校可立足本地社区, 通过与学校周边社区的联系与合作, 组织学生到街道、中小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锻炼, 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无偿家教服务或参与到助老助残行动中, 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参与社区的建设,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服务于社会[12]。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到2020年, 临港新城将被建设成为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综合型滨海新城。我校大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此外, 还可结合“科学商店”, 探索大学生参与社区科普服务的新途径。科学商店是依托大学、植根社区的科学研究与普及组织, 是连接大学和社会的桥梁。科学商店的建设和运行, 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提供一种新型的课程和服务社会的途径, 同时也可为社区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服务。目的在于依托大学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开展科普活动, 解答当地居民的科学问题, 以增强其的科学意识, 并为市民关心的问题提供独立的、参与式的研究。通过四年的实践, 科学商店己成为上海海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学校可以将一些社会实践项目与科学商店的活动相结合, 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以致用, 更好地发挥专业的优势, 并进一步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

摘要: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探讨了远郊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并从提高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认知、加强专业教师指导、拓宽经费渠道及健全社会实践基地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远郊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困境,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http://www.xaiu.edu.cn/info/news/tuanwei/neirong/113269.htm, 2009-1-8.

[2]刘征.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思考[J].教育新观察, 2009, (3) .

[3][9]杨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9, (4) .

[4]肖凡.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2) .

[5]于博瀛.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 2008, (8) .

[6]崔莹, 陆丽君, 黄翔峰.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

[7]张勇, 张春梅.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8]郝光, 刘永.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3) .

[10]中青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http://www.youth.sdu.edu.cn/readNews.jsp?id=72, 2005-9-4.

[11]唐荣德.论我国学校学习生活意义的时代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 (5) .

远郊大学城“圈养”学生? 第4篇

她的理由很简单:从地处远郊的学校到位于市中心的实习单位, 来回近4个小时的车程, 实在是“累感不爱”。

她的心里很矛盾:若是在市区租房子, 且不说租金较贵, 脱离同学、逃离课堂的感觉很不踏实;可若是咬牙坚持, 不仅路上会浪费大量时间, 堵车、加班还会影响学校正常学习, 甚至带来独自晚归的安全隐患。

“有说为了城市发展的, 也有说新校园没文化内涵的, 还有说师生关系会疏远的……”每当听到有人讨论大学城建在远郊的利弊得失, 夏蕾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中立。但这一次, 她“不仅怒了, 还慌了”———与“外面的世界”脱节了, 这种断裂以后不知还能不能弥补?

大学城周边什么都没有, 无法给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支持

今年大三的夏蕾, 就读于贵州一所二本院校的新闻专业, 学校位于贵阳市花溪大学城。大学前两年, 夏蕾一直认为, 相比市中心的老校区, 新校区“空气好、校园美、硬件新”。

可这次实习让她有些慌了。学了快3年, 到了“实战场”却写不出新闻, 面对采访对象甚至会“呆住”;原本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好好“恶补”一番, 最后却因为现实困难不得不“主动”放弃。

和夏蕾一样, 因为实习, 成都某重点院校的研一新生黄玉对学校的怒气也“爆发”了。

在成都温江大学城上学的黄玉, 曾在市里找到一份很满意的实习工作。面试时, 面试官原本对她挺满意, 可一听她住在郊区, “每天上下班不堵车都得花至少3个小时”时, “脸色刷地一下就变了”。面试官问:“如果晚上需要你加班, 错过末班车怎么办?你还是在市里租套房子吧, 不然这来回折腾多难受?”

贵州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汤媛认识一个读电子工程的大四师兄。师兄正在一家工厂进行毕业实习, 每天上班坐公交车要跨越“3个区”, 光是单程就得两个半小时。“我问他为什么不在外面租房子, 他说一方面是经济因素, 另一方面还得在学校查阅资料写毕业论文。”汤媛说。

在远郊大学城读书, 不仅实习不方便, 就连找兼职、参加社会实践都很困难。

夏蕾的室友李畅大二那年, 想利用周末做一些兼职贴补生活, 但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圈, 全是“洗碗”“贴小广告”这些零活儿, “均价都在一小时5元以内”。

在郑州大学校团委书记冀娟的印象里, 学校的老校区处在市中心, 出行、交流、购物都十分便利, 但“很是喧闹”。而新校区位于郑州西大学城, 校园大, 气氛安静空气清新, “适合治学”。

可和一位学生的谈心改变了她对老校区的这分“偏见”。那名学生告诉她, 自己在市区做兼职, 每晚返校都要花上一个半小时, 到学校时早就“累瘫了”。

经过了解, 冀娟还发现, 学校许多志愿服务团队在学校周边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服务地点, 只得“一次次来回奔波”。

“学生都这么努力, 这么有热情, 可学校周边确实什么都没有, 无法为他们提供支持。”冀娟说。郑州西大学城周边的企业不多, 学生也找不着合适的实习实践机会, 但如今企业又十分看重求职者的实践经验, 这对学生来说, 实在辛苦。

本该接触社会的大学生, 却在大学城里“被圈养”

既然在大学城里“两耳难闻窗外事”, 学生是不是就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了?用夏蕾爸爸的话来形容, 这种“世外桃源”足以让孩子“没欲望地”待在学校读书。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把实习单位“炒”了之后, 夏蕾“越想越不对劲儿”———远郊的大学生活过得像在高中一样“单纯”, 却因为没有明确目标也就没了高中时那种精气神。身边的同学常常是一种“想出去又懒得动、想待着却又静不下来”的状态, “生活惰性越来越强, 学习能力直线下降, 就像是被拴住一样, 有一种‘被禁闭’的错觉”。

生活在远郊大学城的大学生, 很多都有这种“小高中”式的大学体验。云南师范大学学生魏卫记得, 2012年入学时, 学校所在的呈贡大学城的地铁尚未开通, 从大学城坐公交车到市区, 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需要大约1个半小时。于是, 不少同学都慢慢习惯“宅”在学校里, 生活必需品、衣服等都在网上解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贵州某高校老师告诉记者, 远郊大学城里的学生一般分三类:一类比较勤奋, 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出去找实习、兼职等, 但问题在于, 他们偶尔会因为交通、时间安排不当“被”缺课。而第二类则是惰性较强的学生, 本来时不时就会旷课宅在宿舍里面上网、打游戏, 现在“外面诱惑”少了, 几乎连寝室都不出了。“而第三类, 是坐在课堂里的, 他们比较中规中矩, 上课时也没有太多积极性, 但也不会随意逃课。我们巴不得他们能精神一点, 就算是出去玩也好, 至少感觉人是有活力的。”

这位老师说, 大学城里大多都是二、三本院校, 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动性原本就比较弱, 更别提主动去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实践了, “住在大学城反而‘成好事了’, 成天宅在宿舍, 就像被圈养一样”。

夏蕾说, 刚入学时, 她还经常和舍友去贵阳市中心逛街, 可慢慢地, 都不爱出去了。大学城的学生, 有的一两个月都不出校门。

谁来为孤岛上的学生“搭桥”

有学者曾撰文指出, 远郊高校在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着安全、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及社会实践机会、就业信息不对称及应聘成本增加等问题。远郊办学虽然开拓了教育发展的空间, 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在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方纲看来, 远郊办学物理空间上的迁徙成功, 不等于思想、教育模式的迁徙成功。他说, 就连老师和市区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

为了解决老师在新老校区来回奔波的问题, 西南交通大学在新校区修建了条件非常优越的5个职工住宅园区。但这几年, 老师的“入住率”一直是个问题。他给出了一组数据, 到现在为止, 有近10%的老师没有领取新房钥匙;而在领取了钥匙的房子中, 进行装修的比例只有50%;而按照物业统计情况来看, 已装修的住房中, 只有25%开通了天然气, “这说明老师的生活中心不在郊区, 和市区有太多牵挂”。

事实上, 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远郊学生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并试图“搭桥”。比如, 把将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搬回市中心的校区、统一安排学生集体外出实习, 等等。

在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专职辅导员雷力看来, 在社会实践方面, 住在大学城的学生确实比住在市区的学生的交通成本高许多。但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 课程会相对集中, 是一个读书储备的时机, 外出实践的需求不会太多。大三、大四时, 学校会将课程减少, 实践的机会就会充裕许多。

雷力认为, 大学城条件相对艰苦一点, 但辅导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氛围, 多引导和鼓励同学往外走, “这需要老师更主动和热情, 把外面的讲座、交流的信息告诉他们。也许解决不了根本, 但会有些改善”。

冀娟希望, 学校要为所谓的“孤岛”搭桥, 改变过去“学生只需接受简单教育”的观念, “其实, 学生如果能有那么一点机会, 都会特别珍惜, 只要我们愿意去给”。

“搭桥也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 大学城与城市中心文化之间的障碍, 不是空间上的物理距离, 更多是学生心理上的陌生感。这会让学生从大学走向社会时, 留下许多没有填补好的空白。大学生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用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中, 才能很快、很好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夏蕾的老师王博说。

听到有消息说, 升入大四后会搬回位于市区的老校区, 尽管条件会差许多, 但汤媛依然兴奋, 她计划, 从暑假开始找一家传媒类公司进行实习。

用她的话来说, 大学生不仅需要静下心来在学校学习, 同时也需要接触和了解自己将要走入的社会。“新校区确实条件很好, 但我们最实际、基础的需求不能忽视。远郊大学和社会的距离, 我们自己要主动去克服、弥补, 当然也需要学校甚至更多的人来帮助。”

(应受访者要求, 除冀娟、方纲、雷力外, 其余采访对象为化名)

□远郊的大学生活过得像在高中一样“单纯”, 却因为没有明确目标也就没了高中时那种精气神

□大学城与城市中心文化之间的障碍, 不是空间上的物理距离, 更多是学生心理上的陌生感

□远郊办学物理空间上的迁徙成功, 不等于思想、教育模式的迁徙成功

上海远郊 第5篇

一、研究背景

根据十五大报告精神, 到下世纪中叶, 我国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45%左右提高到60%—70%, 城镇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口素质提高、城市功能增强、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近郊地区往往由于区位、资源、经济、交通、配套等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城镇化集中的地区, 最终导致近远郊城镇人口分布不均、近郊发展远快于远郊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城镇化的不均衡现象, 而且近郊人口与用地的过度集中容易造成城市摊大饼的现象。因此, 在城镇化提高的过程中, 我们应高度重视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生活方式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从政策、资金及具体规划建设上给予鼓励与引导, 充分发挥远郊小城镇发展的后发优势, 促进远郊小城镇的全面发展。

二、天津远郊小城镇发展现状及重要性分析

(一) 天津远郊小城镇发展现状总结

近十年来, 天津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9年近郊四区 (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 的城市化率达到36%。相比近郊而言, 远郊小城镇发展还存在一定滞后性, 发展相对缓慢, 最显著的问题包括:

1. 基础设施落后、承载能力有限

远郊小城镇在发展上大多数都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规划指导, 且薄弱的基础设施也容易造成信息不通、流通不畅, 进一步阻碍了远郊小城镇的发展。

2. 城镇人口少, 经济活力差

人口是基础, 如果越不过一定的“人口门槛”, 就无法为二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严重制约乡镇工业的集聚。同时, 城镇人口过少, 消费需求就相对减弱, 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也会产生局限, 经济发展的活力被抑制, 就无法使服务业获得合理的利润, 必然导致远郊小城镇发展滞后。

3. 规划跟不上, 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缺陷

与近郊以规划为导向、城乡一体化规划相比, 远郊小城镇的发展往往呈自发型生长, 缺乏规划的引导, 有镇村规划的也过于陈旧, 缺乏及时的修编。同时, 由于发展落后, 远郊小城镇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建设管理机制, 出现了一系列重发展、轻改革, 重建设、轻规划, 重投资、轻管理的问题。

4. 乡镇企业支撑弱、建设资金短缺

远郊小城镇的乡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 特别是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龙头企业过少, 且分布不集中。乡镇企业的落后, 不仅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也制约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从而导致二、三产落后, 产业结构失调, 乡镇经济链短缺, 建设资金缺乏严重阻碍了乡镇建设的力度。

5. 特色不明显, 优势不突出

远郊小城镇发展由于规划和管理上的薄弱, 往往缺乏对地域的深入分析, 对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等要素的挖掘不够深入, 导致规划没有重点、结构趋同, 没有挖掘出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6.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远郊小城镇建设重数量, 轻质量, “摊大饼”现象较为严重, 且由于缺乏环境规划, 造成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二) 积极发展远郊小城镇是天津全面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 天津城镇化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近郊, 要想实现全面协调城镇化, 需要积极发展远郊小城镇。

1. 远郊小城镇发展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与近郊相比, 天津远郊小城镇城乡一体化进程还比较滞后, 二元结构特征较为突出。要打破这种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 同时容纳近郊二、三类工业向远郊工业的转移, 实现中心城区—近郊—远郊三个层面的城乡全面互动, 必须加大力度走远郊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

2. 远郊小城镇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发展

我国的产业结构模式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代化建设时期, 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天津为例, 1949年, 天津市一、二、三产比重为21.3:36.4:40.5;1978年, 三次产业比重为6.1:69.6:24.3;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6.1:69.6:4.3。期间, 一产比重幅下降, 二、三产逐步上升, 各产业结构内部也发生重大变化, 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机械型、生态型、都市型农业, 以轻纺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 从低层次的传统服务业转变为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与此同时, 所有制结构调整也展现积极的成效, 公有制与多种经济百花齐放。这一切源于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远郊小城镇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 郊区农民大多以种田为主, 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种生活, 机械化程度很低。改革开放初期, 城市建设迅猛发展, 城区土地不断扩张, 近郊小城镇有大城市作依托, 最先发展, 而远郊小城镇发展缓慢, 农民仍以种田为主, 村办、民办企业零星散布, 路边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且档次较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特别是2005年以来, 党中央高度重视小城镇、新农村建设, 提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 为小城镇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远郊小城镇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 扶持重点企业及科研立项、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依托地缘优势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可以说, 全市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远郊小城镇的发展, 而占据广大地域的远郊小城的全面发展也必然使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得到更大的优化与落实。

3. 远郊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2009年天津市域农村人口381.3万人。据测算, 现有的农业劳动力中约有1/3处于隐性失业状态, 随着农业用地的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将有大规模的剩余劳动人口出现。这些剩余人口仅靠现有的中心城区及近郊区吸纳, 是不现实的, 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发展远郊小城镇。

因此, 积极发展远郊小城镇是天津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建设和发展远郊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和手工作坊的集中发展, 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 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理布局, 加快全面城镇化进程。

三、中外小城镇发展实践的借鉴与启示

(一) 美国郊区小城镇与农业地带小城镇发展实践

美国郊区小城镇, 即位于大都市地区和乡村地区中间地带的小城镇, 这些小城镇往往是以小城市的面目出现的, 是郊区地带人口居住和特色产业中心, 每个小城镇都有一定优势的支柱产业, 如旅游业、制造业等。美国农业地带小城镇, 一般都分布在与城市相距较远的广阔的农业地带, 是乡村农业地带的经济活动中心。这种类型的小城镇面积相对较大, 往往是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运中心, 其经济活动往往与当地农业产业密切相关, 如位于加州图拉瑞县的维塞利亚市, 是奶牛饲养业和奶制品加工集中产区。

综观美国众多的小城镇, 均以突出发展特色为契机。并且注重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的科学预见性、整体协调性和法制约束性。1933—1937年美国政府认为, 水资源是关系到美国的大事, 要从整个区域出发, 从该地区整个人口的现状以及今后50年乃至100年后的预期人口发展出发来兴建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城市化, 其中投资20亿美元修建水利工程对推进美国郊区城市化和更加平衡分布较小的居民点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在这期间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和水土保持工程, 大大减轻了城市的空气污染, 为以后美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值得借鉴。

(二) 国内苏南地区小城镇发展实践

苏南地区小城镇走的是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大城市辐射为苏南工业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乡镇政府作为资源组织的主要方式, 由政府派人管理企业, 乡镇集体支配资源, 同时也是财富积累的主体。在苏南模式中,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模式是集中科学地发展符合本镇特点的乡镇企业,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一条出路, 而农业生产则需通过机械化、集中托管等方式实现收益和提高生产效率, 以解放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中。这种农、工、商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发展形式, 有效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地方政府的推动, 特别是在该地区发展的初期阶段, 地方政府把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 迅速地发展了农村经济, 并使各产业之间保持了一种稳定的协调关系, 集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第二, 寻找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发挥规模效应,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不断增强自身活力。

(三) 国内外发展实践启示

纵观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 要发展好小城镇, 必须从认识、规划方法和管理体制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首先, 要加深对小城镇在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作用的认识。第二, 需遵循一定的城市规划理论科学规划、发展小城镇, 重视新建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质量, 将城市和周围乡村作为一个统一体。第三, 要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使居民能享受城市文明的生活居住区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聚集中心, 小城镇发展、规划中要更多地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 使小城镇成为既可享受城市物质文明, 又可享受城市精神文明的场所, 从而保持其生命力。第四, 小城镇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区位条件, 培育支柱产业, 形成特色优势。第五, 政府把公共服务作为主要职能, 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 积极推进小城镇的体制改革, 要转变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上来。

四、天津远郊小城镇发展对策

远郊小城镇要全面发展, 除及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必须得到更多的人力、经济及物力支撑, 掌握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手段, 加强产业联动和生态导向, 促进小城镇宜居、宜业发展。

(一) 充实远郊小城镇发展动力

以天津市宁河县远郊小城镇发展为例, 2009年宁河县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6:47:37,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需要加速提高现代农业进程, 进一步加大三产比重, 逐步形成“三、二、一”的合理的产业结构。

首先,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提高农业效益, 增强竞争力。宁河县积极建设绿色农业基地, 在现状农业种植区基础上形成“南水、北牧、东菜、西粮”的农业布局结构, 通过政府引导投资和社会化参与, 建设形成集科技示范、普及、服务、观光休闲和龙头为一体, 高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农业示范区。

其次, 实施集中工业化战略。宁河南部和东部分别与滨海新区接壤, 应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的有利条件, 努力把宁河建成滨海新区的延伸区。

三是, 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 借助于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 优化城镇的核心功能。可以利用区位及资源特色,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容量, 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消化”到第三产业中, 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城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例如宁河造甲城镇结合宁河公路货运主枢纽建设现代物流园区, 促进现代物流及现代加工制造业发展, 成为宁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环境文化优势的城镇重点发展旅游业, 例如七里海镇充分发挥七里海湿地资源的优势, 整合七里海生态旅游区、苗庄镇卧牛湖会议中心与丰台镇天尊阁等旅游资源, 形成特色旅游品牌。

四是, 积极协调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实现稳步发展。国内外经验表明, 远郊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 二、三产业比重必须大幅上升。只有当第二产业充分发展, 才能对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第三产业则被公认是劳动密集程度最高的产业, 并且有门类多、投资少、见效快、资源依赖性小、环境污染轻等特点, 只有当第三产业充分发展, 才能促进第一、二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 推动远郊小城镇生态建设进程

要使得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仅有经济发展规划是不够的, 还必须要做好生态规划建设。

首先从生态规划角度, 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为基础, 认真实施, 尤其要协调好工业区与生活区的布局。污染型工业安排在生活区外围、与生态冲突较小的地区, 形成规模适当的工业区, 工业区的结构要合理组织, 资源、能源利用率高, 经济密度大, 污染负荷小;劳动密集的无污染工业与商业集中区统一安排, 便于就近劳动, 又不干扰日常生活;商业集中区与集中的居民点规模要适宜, 便于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要确保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小城镇绿地系统可以和农业生态系统组成较完整的绿化系统, 增加小城镇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城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同时应结合小城镇的经济基础, 优选乡土树种, 美化城镇环境。

再次应提高和加强小城镇领导者和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领导者不但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决策者, 同时也应是小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在项目建设选择上, 城镇领导者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从事低消耗、低污染, 以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为目标的项目, 同时进行小城镇生态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

(三) 力求高水平规划设计与管理

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相对短缺是远郊地区的基本特征。因此, 远郊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必须对有限的资源统筹规划、集约发展, 强调目标定位、功能布局的科学合理性。

天津宁河县按照县域空间布局和城镇发展特征, 全县形成“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四级城镇体系, 宁河县小城镇建设的宏观布局应在中心镇和一般镇两个层次上全面展开。

以三个中心镇为第一层次, 四个一般镇为第二层次。一般镇与中心镇相比位置相对偏远, 对于这一层次, 小城镇空间布局应力争做到三个集中, 即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居民生活向住宅小区集中, 商贸经营向商业街 (区) 和集市集中,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企业效益和人居质量, 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其布局、规划都应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实行“一次规划, 分步实施”, 把长远奋斗目标与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统一起来, 实现小城镇现代化。在重视规划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规划管理, 使小城镇规划具有法律约束性, 所有的建设项目必须以服从城镇总体规划为前提条件, 并且有较强的执行性和法律约束性。

(四) 积极创造宽松软环境

远郊地区80%以上的乡镇企业是在传统手工业和加工业的基础上, 依靠农民经济积累和传统手工业发展而来, 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分布比较分散, 对应其策略应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政府服务环境, 积累社会资本, 不仅为振兴小城镇经济提供硬件载体与平台, 更为小城镇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条件。

在土地政策上, 应建立合理的地价体系, 以鼓励和促进分散发展的乡镇企业积极向中心镇或一般镇集中;在户籍政策上, 应彻底打破行政和地域界限, 逐步放开对城镇人口迁移和农转非的控制, 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村居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居住, 对于能够按规划要求进入城镇工业区的企业, 城建、土地等主管部门都应尽量进行优先安排,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另外, 要解放思想, 努力完善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小城镇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投资市场, 可以积极引导农民的投资取向由建房转变成买房, 对于已建和将建的基础设施, 无论其资金是来自国家、地方的拨款, 还是来自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所得或企业、个人投资, 都必须按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等等一些列措施才能使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资金的困扰。

五、结语

由于历史、区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远郊小城镇与近郊小城镇相比, 无论在城镇规模、发展速度、还是在质量水平上均存在很大差距,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远郊小城镇要想突破瓶颈、全面发展, 除了与城市地区加强产业联动外, 更重要是挖掘特色、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大农村腹地的土地及人口优势, 实现产业与人口汇集, 找出一条能够获得后发优势的小城镇建设的路子, 促进远郊小城镇城市化、现代化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德仓.城镇化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 2006.

[2]杨德海.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甘肃农业, 2004.

[3]姚永华.广东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以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为例[J].可持续发展, 2007 (1) .

[4]杨帆.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促进及其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 2000.

[5]林毅夫.关于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几点看法.厦门大学80周年校庆文集, 200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海远郊】相关文章:

上海,上海杂文随笔07-10

老上海新上海范文06-03

上海松江区在上海好吗03-30

上海西点军训训练上海军事训练基地07-05

上海市场05-09

上海物流06-04

上海女孩07-01

金融上海05-20

上海江湖菜05-21

上海日报05-25

上一篇:不规则工作面布置下一篇:教学优先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