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提问技巧

2024-05-23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精选12篇)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 第1篇

一、调节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课堂气氛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政治课程一直被看作是思想教育课,故而在教学中出现了“谈政治色变”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还把政治课程当作是单纯的“说教课”,在课堂中采用“照本宣科”教条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不喜欢,课堂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提高。其实,政治课程不仅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性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在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喜欢政治课堂,主动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激活学生,为构建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而奠定基础。

在政治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注重转变观念,从“以我为尊”转变为 “以学生为尊”,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并关心学生,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无论是在提问过程中,还是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都要注重及时给予关心和引导,而不能以简单的批评教育而进行。如提出问题学生不能解答时,可及时追问或引导学生进行展开讨论。其次,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表演秀场,而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或疑问,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和教师形成互动,能和同伴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其学习效率。否则,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只能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二、关注学生实际,借助情境活动提问

在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学生应答,而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所提问题太简单而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或问题太难而让学生无法回答,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预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所提问题太过直白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政治本身就是一门和生活具有较强联系的课程,在初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情境或活动的方式,借助案例、图片等多种方式来提出问题,通过这些辅助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以《友好交往礼为先》的《礼貌显魅力》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学中直接向学生讲授礼仪的作用效果不是很好,教学中教师可先以视频或借助小品让学生进行表演,以生活中使用礼貌与不礼貌的语言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礼貌和不礼貌行为给交往对象带来的心理感受以及给自己带来的结果,然后再提出“什么是礼貌? 为什么要讲礼貌?”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就明显得到激发,参与度就更高。又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教学中借助幻灯演示宽容的故事片段,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宽容?” 引导学生思考,再过渡到宽容的作用分析,如此,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在政治课堂中提出问题,切记突兀或直接抛出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参与解决。

三、引导学生探究,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从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现状来看,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多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没有采用引导学生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以这种方式展开问答,除了参与交流的学生外, 其他学生只能是旁观者,其感受不深。而要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知识,就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就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要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如《不言代价与回报》的教学为例,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中父母、朋友的话,利用多媒体展现问题: 小柯选择的责任是什么? 如果承担这个责任,小柯可能付出什么? 如果承担这个责任,对小柯会有什么帮助? 学生阅读材料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小组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后追问“小柯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回报有哪些?”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多组织小组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见解,注意收集学生的观点, 然后再进行点拨。

四、发挥教师作用,及时指导点拨释疑

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提问,很多教师的“善后工作”往往做得不到位,原因在于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会将问题甩给学生,没有发挥好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结果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不够深入。其实,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对问题展开探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监控,还要注重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而及时进行指导和点拨。

在提问引导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及时的协调和点拨是至关重要的。如《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的教学中对“什么是国有经济?”的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后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应的句段,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然后引导小组学生对国有经济的含义进行表达,从表达中看出学生对国有经济的含义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出示该含义并精讲。 然后再追问“国有经济的地位怎样? 为什么?”同样的,组织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总结,然后再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进行点拨。在教学实践中,切勿直接在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先总结,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总结情况进行补充或精讲。当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注重以讲解的方式进行,尤其是一些含义,要借助事例或图片等进行解释。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单纯向学生讲授知识的“传道者”,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在政治教学实践中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通过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情境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更主动地获得政治知识的构建, 这对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问题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互动的重点,但在以往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从自己角度出发来设计并提问,对学生的关注较少,结果导致学生对问题失去兴趣,影响课堂参与度。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立足学生实际,以问题作为师生互动的抓手,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为构建有效的政治课堂奠定基础。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 第2篇

1.找出你以往的教学设计,给教学提问分类、分析你的教学提问是否遵循了提问原则,并找出你的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年级的一课教学内容,尝试设计出一个你满意的有效教学提问。

第二课 公共场所拒绝危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

3、懂得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一些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用途,并保护它们。

2、知道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安全规则。教学难点:

1、安全事故会给个人、周围人带来伤害及社会造成影响和损失。课前准备:

1、完成“社会调查记录”

2、几个不同种类的安全标志。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公共场所是我们游玩、活动、穿行的公用空间,这里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可能就会引起危险。

二、新课出示课文一则新闻及图片1、2、3、4。

三、提问○1:看了这篇报道,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给大家说一说。(有效性提问,面向全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

四、实物投影出示“我的调查记录”。

五、讨论:

1、提问○2: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踢皮球行吗?这些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面向全体,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先易后难、有梯度、系统性、从一般关注到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是有效提问。)

2、提问○3:在柴草垛旁放鞭炮的行为好吗?这样会引起什么后果?我们应该怎样做?(面向全体,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先易后难、有梯度、系统性、从一般关注到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动是有效提问。)

3、提问○4:随身携带易燃易爆品,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分组说一说)(有效提问,面向全体,由于明确○

2、○3两个提问,学生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和生活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回答问题。)

六、(出示课文图片)边看边听老师小结

七、做一做、想一想(出示课文图片)

1、我们来找一找周边的安全标志和设施,和它们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吧。

2、提问○5:在这些地方经常会出现什么安全标志?(简单的低水平提问)我们来试着画一画,然后给大家介绍一下。

3、提问○6:公共场所安全设施被损坏,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把你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有效提问,面向全体,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并且围绕教学目的,有目的的提问。)

八、分组讨论:

提问○7:为维护公共安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有效提问,面向全体,具有开放性,兼顾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浅谈政治课堂提问的技巧 第3篇

一、适时巧妙地抛出问题

高三的政治复习课,大部分学生和老师都觉得枯燥乏味,不容易出彩。事实上,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想办法,肯定可以改变那种认为复习课就是炒冷饭,做练习的旧观念。有位老师在高三的专题复习课上的设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题是《聚焦利比亚》,其中有一部分是这么处理的:老师播放了一段利比亚大撤侨的视频,背景音乐用的是《五星红旗》。当视频播完,教室里一片寂静,作为听课老师的我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被我们强大的祖国母亲的爱震撼了。面对此情此景,教师适时抛出了问题:从同学们的神情中我读到了很多内容,大家都来说说心中的感受好吗?有位学生的回答让我印象很深刻:我们的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母亲,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遇到了多少困难,是成功,还是失败,母亲始终关注我们,家的大门永远为我们敞开,我们更应爱护好,呵护好我们的祖国母亲。说完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教师又巧妙地追问:那我们应该如何爱护好,呵护好我们的祖国母亲,如何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呢?学生们回答得轻松自如。这样的复习课,既巧妙地達到了知识点的温故知新,又升华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营造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威信不在于上课一定要板着脸,不苟言笑。如果这样,学生就会害怕教师,害怕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被抹杀了。相反,如果我们能微笑着面对学生,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在学生回答正确表现优良的时候拍拍学生的肩膀或轻轻抚摸一下学生的头,给学生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我想这样的老师学生一定喜欢。记得当我大学毕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为了镇得住学生,我上课的时候始终拉着脸,对学生非常严厉,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并不买账。于是课堂上几乎是我在唱独角戏。几年后,我成为了一名母亲,当我开始真正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当我把对自己孩子的宽容与鼓励也同样给予我的学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课堂变了。学生非常喜欢上我的课,会积极主动回答我的问题,教学效果颇好。

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都是充分备课、备问题的,我们的课堂上也有很多闪光的问题。然而,由于我们的老师太吝啬时间,上课的节奏非常快,往往一个问题抛出来之后,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马上请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自己立马一股脑地把答案说出来了。这样的方式,即使你的提问再精彩,又有什么效果呢?我曾经听过一堂课,课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师作了充分的备课,一堂课都围绕着大学生当村官作为提问的背景材料。问题的设置也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如果你受聘为村官,你打算怎么做来完成从对村务一无所知的大学生到被村民认可的村官的转变?照理说,这样的问题我们学生是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启发作用的。可惜的是老师只给了学生们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就要求学生站起来作答,结果学生回答不出来,课堂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教师挫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好的提问固然重要,但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同样重要。

四、巧妙点拨,循循善诱

如果我们准备的问题很精彩,营造的氛围很轻松,也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准备,接下来,当然是让我们的学生展示成果,畅所欲言了。那教师此时此刻除了倾听还该做些什么呢?那就是在学生们回答问题或是争辩的过程中,巧妙点拨,循循善诱。学生回答问题有时难免会跟着感觉走,此时,教师就是领路人,应及时诱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我在讲授哲学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请学生们分组辩论:中学生用手机好不好?正反方学生都用了大量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争论过程中有学生对玩手机游戏、互发短信是好是坏提出争议,此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鲜活案例,总结归纳,对任何问题都应作具体分析,从而使辩论顺利进行到底。我觉得,在这样的环节中,教师的适时点拨、诱导,才会使学生的回答不偏离主题和目标。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问题,那就无法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创设了问题,才有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起点,因为有了问题,所以才有了打开一切科学之谜的钥匙。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好问题,并且能真正利用好问题。不仅如此,一位好老师也应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这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浅析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提问,技巧

课程改革不断推进, 教学模式不断更新,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也应不断发展。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决定性作用。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人脑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能产生求知欲望。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思考与分析。

高中政治是一门记忆性的学科, 如果课堂毫无提问, 必会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无聊, 束缚学生的思维, 这是不可取的。新课程实施后, 政治课堂教学逐渐变得生动活泼。教师上课或多或少都有提问, 但多数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 课堂上相当多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设计的, 不知道为什么要提这些问题。教师的提问有的属低水平认知的问题, 缺少创造性思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知识的了解与理解, 而没有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有不少教师以为提问越多,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 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回答问题时间, 提问变成形式化, 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手段, 不是目的, 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一节课的提问不管是多还是少, 看其启发学生思维、深化教学内容、师生双边活动、落实教学目标的情况。根据高中政治三维目标, 每个提问的结果要么调节了课堂气氛, 要么巩固了相关知识;或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或者培养学生的能力;或者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总之, 课堂提问真正启而有发应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能为教学服务, 就是有效的。要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认为应讲究以下技巧。

一、有的放矢

问题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以及教学过程生成的预判, 结合实际, 精心设计, 统筹安排, 达到预期效果。切忌提问时的盲目随意, 或心血来潮, 或不看情况、不管需要与否, 或无计划、无针对性地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想怎样问就怎样问, 想问谁就问谁。盲目提问会适得其反, 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 反而造成学生思维紊乱, 使学生疲于奔命, 穷于应付, 课堂提问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分层提问

教学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 发展个性。问题太简单, 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影响学习兴趣;问题太难, 学生一时无从回答, 势必导致思维受阻和课堂冷场,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 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学生基础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来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一些过难的问题, 要分层设计, 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让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 让水平低, 能力弱的同学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教师可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细化课堂教学目标, 而后按照知识的重、难点, 针对问题的性质和难易以及依据所带班级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序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 如记忆性的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等。这样, 才能给不同层次学生以压力, 调动他们都能积极思考,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各有所获。

三、充足思考

高中政治课堂内容丰富, 需要挖掘的很多,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 认知水平不高, 因而课堂提问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有些老师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 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只要说出正确答案或者就在课本划一下。很多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清楚, 无法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 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要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 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 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这样, 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 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 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应当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经过思考之后才能回答上来, 既非唾手可得, 又非可望而不可及。

四、恰当评价

克服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主义。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能敷衍了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作为教师, 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 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伸。很多老师对学生回答, 不予评价指点, 一句“坐下”就结束, 这就打消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也有的老师只作了简单的评价“很好”、“错了”, 老师在给学生评价时特别是否定性评价,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不同学生回答, 认识有深有浅, 分析不同, 每提问一个学生, 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 使其有所收获。

五、互问互答

在旧的观念中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 而学生只管一个字:答。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课改下应该转变观念, 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事, 更是学生的事。要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让同学自己解决问题。现在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应试能力较强, 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 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所以在讲课中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 引而不发, 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 而通过案例创设出某种情境, 把矛盾显示出来, 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进而讨论明确答案。比如我在上《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课, 讲到“村民自治”时, 设计“记者招待会”让一部分学生当记者, 一部分学生当村委会主任, 使学生身临其境, 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老师作必要补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量, 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尤其是创造力。现代教育也更加强调“学习的革命”, 更加强调学生是主体, 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互问互答, 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自我意识, 使学生自我提高,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总之,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有效提问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 必须对课堂提问的技巧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全莉娟、邾强.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2.10.

[2]杨建娥.新课改背景下政治课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主办、出版, 2004 (10) .

[3]张伟明.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新教育视野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教育参考, 2002 (11) .

[4]张学曾程梦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有关课堂提问的技巧 第5篇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四) 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提问应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呢?

首先,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了他们攀登的勇气。如教《变色龙》一课,可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

⑴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善变)

⑵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变得快,变得愚蠢可笑,逻辑荒谬)

⑶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半数学生能答:见风使舵 趋炎附势 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

⑷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答出:左右他一变再变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教师再适当点拨,便可使学生明白,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讽刺的锋芒不是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是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其次,可以变换训练的方式。不能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指答,学生可齐答,可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目的都是让全体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以培养和训练其思维能力。

第三,教师还应做好提问中的评价工作。提问中的评价,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然后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规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要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还有的教师在评议时常常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性评价,这就有可能给提问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做到:①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

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会说想着说,不会说抢着说的现象,也许一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未答对,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也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②鼓励求异。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的等结论,即使课堂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③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对题意没有正确领会,有时是由于紧张而无从说起,有时是虽基本掌握但还不够满意,因而不敢回答等等。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作答;也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作答。作为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课堂提问的技巧 第6篇

提问技巧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只有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或事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才能导致问题的出现。问题是学生探索奥秘的动力,问题能激发其进取创新的欲望,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所以西方学者德加默有“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看法。

所以说,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法宝。它是学生学习的阶梯、进步的桥梁、觉悟的契机。实践证明,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揭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一、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如学习了《坐井观天》后,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一看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有的认为青蛙没跳出井口,固执地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有的认为青蛙跳出井口,发现天真的大得很啊!再如讲读《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学生对买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想想自己的幸福生活,多么想去帮助她啊!教师要根据这种教学效果,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买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会怎么样呢?学生可能回答:小女孩羡慕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帮助小女孩。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好,而且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问题设置要难度适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要“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苹果”。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鲁迅说:“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马?”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差甚远,因此,理解这个问题难度颇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设计这样一组小问题:

(1)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什么?

(2)联系当时社会状况,鲁迅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3)说这句话时鲁迅的心情怎样?通过思考这一组问题,就会使学生明白这是一句双关语,并对社会黑暗和鲁迅先生“韧”的战斗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想做到难宜适中,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提问要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如《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阅读之后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如果紧扣这一难点,将其分解成如下几个小问题,就降低了难度:

(1)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而不请别人?

(3)诸葛亮为什么把动身时间选择在第二天四更时候?

(4)诸葛亮为什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这四个小问题都和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关。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顺利回答这些小问题,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学生自以为无疑的地方,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讨论,探究正确地结论。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一般是一种浅表性的疑问,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是深层次的探讨,特别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方面更深一层。由此学生看到自己思考与教师思考的差距以及思考解决问题方式的差距,使学生学会思考。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第7篇

一分层式的提问技巧

初中政治课堂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借助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在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划分。如何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好课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需要教师进行有技巧的课堂教授工作。所以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 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通过回答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印象。

如在学习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这一课时,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消费者必须懂得自己依法享有合法权益, 而且这种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二是要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合法的手段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那么依据这一堂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划分, 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设计过程中, 就要将课堂提问的重点落在这两个问题上, 并且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 让学生能自主地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性地学习。在进行这一课备课的过程中, 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 我设计了以下三类不同的问题: (1) 主要从基础的层面进行考虑, 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提问, 这类问题一般很容易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如:消费者权益的含义是什么?你所知道的消费者的权益都包括哪些内容? (2) 问题的设置相对难一些, 需要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本, 思考后才能够作答的。如:维护消费权益的方式有哪些?作为一名消费者, 你应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针对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进行提问。这类问题往往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 需要凭借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对问题做出回答。如:你认为自己应该如何成为一名成熟的消费者?如果你是商家的话, 哪些行为属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通过这种目的明确的分层提问, 让课堂中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的解决, 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这些知识点都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要知识, 它们对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并让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 就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二启发式的提问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多的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提问技巧,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问题来启发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从而引入探究内容。同时, 教学中教师也可借助教材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生合作分析其中的问题, 以此来引出主要知识点。以启发式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

同样是以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学习为例,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可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的消费过程中是否有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的情况。比如, 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提问, 如:大家回想一下, 自己或是家人在购物的过程中, 有没有权益受损的情况出现?针对这些情况大家认为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启发式的提问, 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效果。

又如竞争?合作?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共享”板块时, 教师先引导学阅读“汤姆的种子”, 然后请小组中的一个学生对故事简单复述, 提出问题: (1) 汤姆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是你, 你会这样做吗? (2) 他这样做给他带来怎样的结果? (3) 结合材料, 谈谈合作的重要性?说一说你熟悉的合作共享的事例。学生小组对问题展开讨论, 然后总结, 教师再点拨: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 人们彼此合作, 合作的成果大家共享。合作是共享的基础, 共享是合作的必然结果。合作可以使我们增添面对困难的勇气, 去战胜困难, 达到我们共同的目的, 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思维开拓式的提问

在基本的课堂教学工作完成后, 教师还可以依据本节课堂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以开拓性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对现象背后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促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实现自身自主思考能力的逐步培养。

以隐私权的保护的教授为例, 课伊始, 教师便采用了有目的性的引导提问、启发提问, 促使学生能在课堂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本节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式的探索提问。如通过具体案例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对现象本身、解决对策乃至造成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这种发散探索性的提问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钻研的兴趣。针对隐私权保护这一内容, 我设计了一个小情境, 让学生参与进来, 并让他们自主选择合理的解决方式。设计的情境如下:一位重点中学的学生, 经常收到来自外校同学的信件。班主任得知此事后, 未经过学生本人的同意, 直接将信件交给了学生的家长, 双方共同拆阅了学生的信件。学生得知此事后, 认为教师和家长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那么如果你是这位学生, 你认为老师、家长侵犯了你的哪些权益?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这种情况,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法律武器解决, 也有的学生认为应该与父母和教师沟通解决, 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是由于学生与教师、家长间缺乏沟通造成的。所以通过发散式的提问, 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了解。

合理的提问能提升学习效果, 促成知识理解的深入性。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中, 有技巧的提问不仅是构思好、有启发性和发散性, 更重要的是问题在与课题相关的同时, 更应该把握提问的广度和深度。经过巧妙设计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促使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好地培养自身深入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做好课堂提问是初中政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利器, 也是每一位初中政治教师都应该持续深入研究的核心课题。

参考文献

[1]徐启梅.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提问技巧[J].试题与研究 (教学论坛) , 2012 (20) :64

[2]林翔.浅议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提问技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1) :35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 第8篇

一、设计问题内容的技巧

设计问题的内容要求问题的深浅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紧扣重难点, 突出关键。

1、难易适度。

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 就是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可以达到的问题解决的水平, 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为此, 课堂提问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难易适度, 问题过易处在学生的“现有的发展水平”, 问题过难超过“可能达到的水平”或处于“较高水平”, 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尽相同, 在班级授课制中,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合绝大多数学生 (中生) , 对问题的理解应有一定的“弹性”, “压缩”可满足慢生, “延展”可满足优生。

2、注重“双基”。

注重“双基”就是要根据学生特点围绕“双基”正确设计低水平问题和高水平问题。从问题的水平层次上说有低水平问题和高水平问题。据研究, 一般高中一年级以下的学生大多喜欢直问直答式的低水平问题, 高一以上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拐弯儿”式的高水平问题。无论是低水平问题还是高水平问题都必须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很多教师错误地将低水平问题与基础知识等同, 与低年级学生对应, 将高水平问题与复杂知识等同, 与高年级学生对应, 导致对低年级的教学提问大量使用低水平问题而忽视高水平问题, 对高年级的教学提问大量使用高水平问题而忽视低水平问题的错误倾向, 因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提问应围绕“双基”, 根据学生需要, 恰当使用低水平问题和高水平问题。

3、突出“关键”。

设计问题突出中心和关键, 具体表现为突出“六点”, 即重点、难点、热点、联结点、疏忽点、易错点。教师在综合分析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学生基础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六点”的具体内容, 依据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将“六点”化为问题。

二、设计问题的表述技巧

设计问题的表述要求问题的语言表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 问题的逻辑排列次序和网络结构要科学。

1、符合学生的认知表征。

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内容要采取不同的表征方式。布鲁纳将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三个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或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知识的表征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表征对建构新知识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 对“商品”概念的表征, 高一学生在学习商品概念之前主要是映象性表征, 具体的商品与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 (映象) 成对应的等值关系。但不同个体由于阅历不同、知识面不同, 对实物的具体类型、数量的了解大相径庭, 偏僻农村的学生对大米、蔬菜等很熟悉, 繁华都市的学生热衷于电脑、汽车等。他们都知道商品是有用的, 是用钱买来的。据此提出“请你概括地列出现实生活中你熟悉的商品种类, 并简要分析这些商品有何共性?”这类侦探基础性的问题就符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商品知识的“这种”表征方式。当学生学习了有关商品的理论之后, 知识结构, 如商品知识的数量、内在的逻辑联系、清晰牢固程度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表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在原来的映象性表征的基础上增加了符号性表征。据此提出综合贯通性的问题就符合学生对商品知识的“这种”表征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和知识, 使学生理解什么类型的知识需用什么类型的问题来表征, 怎样使知识和问题的表征更加科学。

2、按由浅入深的次序排列问题。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学问题应按由浅入深的次序进行排列。例如, 学习“我国税收的性质”时, 先描述我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税收来源和用途后再提问: (1) 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 (2) 从哪些角度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 (3) 比较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与资本主义税收的性质的异同。这三个问紧紧围绕“我国税收的性质”这一中心问题, 遵循建构主义“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路线, 按从易到难的次序进行排列。先给学生呈现整体性的任务, 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解决,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技能技巧。在此过程中, 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工具。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 学生易学易懂, 避免因问题的难易次序不当而感到学习困难, 产生消极情绪。

3、形成具有网络结构的问题体系。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 主张教给儿童基本概念、基本结构, 布洛非 (J.Brophy) 等当今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知识的网络结构。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不是新旧知识的简单相加, 人脑对知识的储存也不是零乱无章的。课堂提问应先设计适当的学习情景, 根据情景把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化为具体问题, 再将具体问题按照其内在联系形成问题体系, 组成知识网络。

三、呈现问题的技巧

呈现问题是指课前设计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呈现给学生, 用什么方式呈现, 怎样应对突发情况而改变预先设计的问题。

1、找准提问时机。

学生的求知欲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环境是不同的, 也受自身情绪的影响, 课堂提问要在学生学习兴趣高、求知欲望强时提出, 当然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有的教师喜欢在某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提问, 这种提问会引起被问同学的反感, 也不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呈现材料和提问的先后次序应由教学目的来决定。

2、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 能满足全体学生或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个别学生或极少数学生的需要。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 平等地对待学生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向全班同学呈现问题而不是先点某个同学或某组同学的名再提问, 如果不这样, 未被点名的同学就不会积极的思考问题。请某个同学回答问题应注意:该同学能全部或部分回答问题且答案具有代表性, 不能要求不会回答的同学答问, 否则他会因不能回答而感到没有面子, 严重挫伤学习积极性。更不能把答问作为对上课走神或表现不好的同学的一种惩罚, 否则难以形成民主和谐、积极讨论问题的气氛。点名答问应是对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一种奖励。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第9篇

江西瑞金●赖瑞华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目前很多的课堂提问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很好地发挥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由于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的影响, 教师过于注重分数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忙于疏灌, 急于讲解, 进行填鸭式教学。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来提问, 并且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对于此, 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 对课堂提问的艺术进行了探讨, 总结了一些基本策略。

一、启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为中心揭示矛盾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的。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以达到掌握知识, 训练思维的目的, 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提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一言堂”,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能改变师生的角色, 即变教师的主体作用为主导作用,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课讲活。提问能启发学生思考, 能体现出正确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提问能使学生思维开阔,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好。

二、优化提问内容, 创设情境

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 应突出重点, 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对于提问要有计划性, 有目的性,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胡乱提问, 课堂将是一团糟。在提问中, 教师把基本的情况讲清楚, 把明确的解题思路具体地表达出来。在学生问题回答后进一步回顾, “回顾”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阶段, 它并不完全是“检验”, 主要是有分析地讲解。

三、掌握评价的度, 激发学生潜能

谁都愿意听好话, 所以有教育家坦言: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常言道:玉不琢, 不成器。但要琢, 肯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可“阳光总在风雨后”。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积极评价, 多鼓励, 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促进师生的双边交流, 这样就能提高提问的效果。批评的声音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或者怪异的提法, 不能挖苦或者讽刺, 应善于引导, 及时表扬。同时, 对于学生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就要严格要求。《三字经》上说:“教不严, 师之惰。”为人师者应从严治学, 从严治教。对待学生也应该严要求、严训练、严检查, 让学生明白“严是爱, 松是害。”对待学生的作业和测验, 要严格检查。因为检查每一件布置的任务都是一件费时耗力的事情, 所以有的老师也就不了了之, 虎头蛇尾收效甚微。因此, 教师要松严结合。

当前, 要改变师生的角色, 善于引导,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提问, 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这样, 才能把课讲活。

( (瑞瑞金金市市壬壬田田初初中中) )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学生认真地完成语文作业, 不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 也是在实践运用语言, 形成技能, 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作为语文教师, 要让学生通过作业这个舞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下面, 谈谈如何从课后作业入手, 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端正对待练习和作业的态度

(1) 认真对待, 独立完成。练习和作业既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学以致用,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措施, 那么每位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 努力完成才是。古人云:“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练习和作业也是如此, 只有自己真正动脑思考, 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才能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当堂布置的作业和练习, 都是与当堂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 对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 将直接关系到该节课的学习效果, 因此不应该对付、蒙混, 必须认真对待, 独立完成。

(2) 准确、规范, 从严要求。所谓准确, 就是对练习或作业题回答的准确性。做到这点就要求对题意理解的准确, 知识掌握的准确, 对问题的表述也要准确。答后还要仔细检查, 不出任何纰漏。所谓规范, 就是要有专门的练习和作业本, 做题必须符合要求, 不能图省事而投机取巧。书写要按格式, 写字要规范、工整。从严要求, 就是一丝不苟, 严格按要求去做, 不能有一点迁就;要克服差不多思想, 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 是不允许马虎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往往因一个字的错误造成重大失误, 甚至因一个拼音字母或者一个标点符号造成错误。应提倡学习古人那种认真“推敲”, 反复琢磨,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精神, 高标准严要求才行。

(3) 知难而进。练习和作业的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些难题或比较复杂的问题, 是知难而进, 敢肯硬骨头, 还是逃避、退缩, 是对每个人学学习习态态度度的的一一种种检检验验。。要要想想真真正正地地学学到到本本领领, , 只只有有主主动动攻攻克克难难关关, , 才才一道难关能有大的进, 步学习。就会攻克从上一个新的台阶, 思课维和智力才会得到后这正像马克思说的更好地锻炼和提高。作那样有平坦:的大道“在科学, 上没只有江业不畏劳苦沿着陡峭苏入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州徐手点。希望”因此达到, 每位学生光辉的顶●戚提都应该树立知难而玮晓高二进的精神、和勇气新形势下。语语文课后作业的布置文 (策略1) 作业布置要教少而精, 要适量。学学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生写作业的目的在效的知识, 并将知识转果化为技能技巧解决

遇到的问题。适当适量的课后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 因此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是必要的。作为老师在布置作业前, 应首先在“题海里游泳”, 应该先认真考虑哪些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哪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哪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力等, 老师经深思熟虑后, 从中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 (1) 作业的量要少。一题、两题, 课余练一练起到巩固当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2) 内容要精。布置的作业每一题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要练到点子上, 不做机械重复的作业, 所做的练习都要有代表性。 (3) 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课堂的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又要针对学生掌握得不太好的内容加强训练。

课堂提问有技巧 第10篇

一、创设情境, 针对性提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所以在提问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提问既不能漫无边际、不分轻重, 也不能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老师应在备课中反复推敲, 精心设计, 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投石击水, 启发性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启发式提问, 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 消化新知识, 而且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这类无效问题。教师要不断提出有拓展性的问题, 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更深入、更开阔的空间中去。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需要, 有时要创设情境、巧妙设问。

三、面向全体, 分层次提问

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老师在提问时要做到面向全体、因人而问。基础题可以让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同学回答, 这样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性的问题叫中等学生回答, 可以起到诊断教学的作用, 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较难的题让优等生来回答, 以起到表扬先进, 使优生更优, 也有敦促后进生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回答, 无论对错, 老师都必须有所回应, 并加以简单点评。对回答正确的学生, 当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要指出其对在哪里, 而不能简单地表扬代替分析。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的点评, 更需要老师开动脑筋, 注意语言的分寸和艺术, 既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又要点明学生的错误所在, 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 老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老师提出的问题, 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 也不能让学生张口就来。提问难度过大或过小, 都不利于对学生的有效刺激。难度过大, 学生就会感到高不可攀, 因而失去求知的欲望和动机;难度过小, 学生会感到乏味,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及时鼓励创造性提问

在课堂提出问题, 不应是单向的老师问学生, 也可以是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 还可以是学生相互提问、探讨, 既自主学习, 又相互合作。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我们应注意在重视课堂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的言行引导要多给予肯定, 哪怕是极微小的进步, 也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勇于思考, 善于质疑。老师要告诉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一是要在知识的“生长点”找问题, 即在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发现问题;二是要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 也就是要在新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问题;三是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老师应当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 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 成功进行师生的角色转换。老师应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 让学生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品味到思维的魅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一些容易忽视、容易混淆的地方, 老师要及时讲解清晰。

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进位)》时,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性来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效果。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我为学生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设计了一些利于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几个?这样很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创设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提出了“小猴要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小猪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它俩谁吃得多”这一探索性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小朋友明明解决“每份地各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的这一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设计,这些问题的精心设计,都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

三、在教学难点处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实际指导性提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可针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难点进行提问。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面上两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通过教学模型直观演示,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容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参考文献:

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数学通讯,2006(09).

作者简介:周海燕,女,1980年10月出生,大专,就职学校: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课堂有效提问技巧谈 第12篇

一次, 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于漪老师让学生看书, 提问题。这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 这里的‘万万’是多少?”话音刚落, 全班学生都笑了。问问题的学生很后悔, 责怪自己怎么问了一个这么蠢的问题, 谁不知道“万万”是“亿”呢?没等老师让坐下, 就灰溜溜地坐下去, 深深地埋下了头, 懊悔自己不该给老师的公开课添这样的麻烦。于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不用回答, 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可是我要问:既然‘万万’是‘亿’, 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 反而用两个字‘万万’呢?谁能解释?”

教室里静了下来, 学生们都在思考。

于老师的学生毕竟是养之有素的, 随即便有人举手。于老师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说:“我也不太懂, 不过我想说说看。我觉得用‘万万’读着顺口, 还有, 好像‘万万’比‘亿’多。”于老师说:“讲得非常好, 别的同学还想说什么吗?”当于老师确认没有不同看法后总结说:“通过对‘万万’的讨论, 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 它不但读起来响亮, 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 同学们想一想, 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

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 先前那种羞愧、自责心理一扫而光, 仿佛自己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于漪老师以她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基于学生立场的有效提问。

从学生的“愚蠢”一问到于老师的智慧理答, 似乎回应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出发点应在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以及学生立场的确立。基于这样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笔者认为必须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 教师应归还学生提问的权利。一般而言, 课堂提问由教师直接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形成的问题, 进而先行呈现, 使整个教学活动围绕若干个预设的小问题展示, 这实际上是前苏联的“问题教学方法”, 即“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翻本。看上去师生互动轰轰烈烈, 实质上是从“满堂灌”演变为“满堂问”, 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跑,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那么, 我们在阅读教学时, 就应该关注在学生阅读中的思考、感悟, 因而问题也应该主要由学生在阅读文本时,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自然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这正如美国学者巴拉布与达菲所说的:“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向学生问他们应当自己问自己的问题来对学习和问题解决进行指导。这是参与性的, 不是指示性的;其基础不是要寻找正确答案, 而是针对专业的问题解决者当时会向自己提出的那些问题。”由此可见, 我们应归还学生提问的权利, 因为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事实上也正是语文素养的一种表现。

其二, 对学生所提问题的智慧理答。当我们把课堂提问的权利全部归还于学生时, 则对教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 那就是智慧理答。在这里的智慧理答, 笔者认为, 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 教师善于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发现问题, 并引导成为对教学活动有价值与意义的问题, 也就是将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预设的问题借学生之口提出来;另一方面, 对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智慧理条答, 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 又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 还有教师的点拨启发, 形成一种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有价值与意义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 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怀有一种激情, 与学生共同享受成长的欢乐, 而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开启者, 是学生情感的熏陶者, 是学生尊严的保护者。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

上一篇:基层央行金融风险下一篇:防范触电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