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个性提问

2024-05-23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精选10篇)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 第1篇

在新课程改革下提出, 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发现问题, 然后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进而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可以真正的学到知识, 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 只有先提出问题, 才能对问题进行思考, 这样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 那么也难以提及解决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有效地提高自身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当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学习等手段, 解决了问题, 并得到教师的肯定后, 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其次,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进而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通过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再者, 学生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通过提问能将知识的重点、难点全面体现出来,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提问过程,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使得学生不断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反思,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 通过提问,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广泛讨论、交流, 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 这样不能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提问时, 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回答, 但是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时, 就变得全面沉默,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1) 学生发的提问意识比较差,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学生习惯了教师给他们灌输知识, 对于提问, 学生更加倾向于教师问, 他们答,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提问。 ( 2) 学生心理有一定的顾忌, 不敢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同样是在一个教室中, 其他同学都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 而自己听不懂, 这些学生担心自己提出问题后, 会被教师、同学嘲笑, 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是教师的权利, 自己提出问题后, 会引起教师不高兴, 因此, 学生不敢提出问题。 ( 3) 学生不知道问什么,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当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时, 有的学生很迷茫, 不知道该问什么, 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 在学习过程中, 没有对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从而导致自身无法提出有效地问题。

3. 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措施

(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 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 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思维活动, 因此,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和谐、自主的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鼓励学生进行提问, 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朋友的心态和学生进行交往, 不能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 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爱戴, 这样学生才能将教师看做是自身的朋友, 才会敢于提问。例如教师在讲解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 “上课上到最后一节课, 身体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人在吃饭后会感觉有力气?” “能尽快为你补充能量的食物是什么” 等, 在学生讨论中, 教师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 和学生共同进行分析, 这样,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讨论, 会极大的消除学生的畏惧感, 从而使得学生能放心大胆的向教师提问。

( 2)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 基础水平等有一定的差异, 使得学生在客观上存在相应的个体差异,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提问提供良好平台。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 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言, 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于找不出问题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引导, 让他们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 进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 3)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提问环境。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无法提出问题, 或者不知道怎么提问时, 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提问环境, 让学生在不知道提问中, 产生疑问, 进而提出问题,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 “物质的跨膜运输” 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教材合上, 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在进行视频演示时, 教师不做任何解释, 视频画面也没有任何文字描述, 学生在看视频演示的过程中, 对于预习过的学生, 会知道这是物质跨膜运输的示意图, 但是没有预习过的学生就会就会产生疑问, 老师为什么会播放这样的视频? 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清楚的知道, 教师播放的视频与教学内容有关, 但是不知道教师具体要讲什么, 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4. 总结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学生会通过提问来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 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谷飞.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012 (35) :141-142.

[2]范大鹏.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J].学子月刊, 2015 (02) :71-72.

[3]赵恒斌.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J].学周刊, 2015 (30) :172-173.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 第2篇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括: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练习设计,有效的教学反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等等。现在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都尽可能的使课堂更具有效性,但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课堂教学为迎合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针对不同的案例谈谈我对有效提问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有效课堂课堂提问的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本案例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本案例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提问;案例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解创作者内心情感的提问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采用的课文中,很大一部分并非是为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进行针对性创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是有自己的特定目的,要么是为了抒发感情,要么就是为了表达志向。创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倾向并非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触发中产生的。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创作者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背景,才能正确地把握课文的内涵与中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教学鲁迅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过程中,要想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应该先将鲁迅少年时代在三味书屋、百草园里的生活状态进行还原,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走进鲁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篇课文里对百草园的描写十分精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这段内容是了解百草园整体环境的关键和细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这段内容进行仔细地阅读,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段内容里面用了哪些修饰词语?”光滑、碧绿、高大、紫红、长吟、轻捷的叫天子、肥胖的黄蜂、无限趣味、低唱、油岭、小珊瑚珠子、又酸又甜等等词汇,正是对百草园的细节描写,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将这些词汇一个个找出来,从而增加学生对百草园环境的整体认识,让学生能够跟随这些文字而逐渐走入鲁迅少年时生活的现场。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鲁迅对百草园的感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饰词汇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这些词语的特点是什么?”“用这些词汇修饰景物,修饰百草园,鲁迅先生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情感?”因为这些词充满了绚丽色彩,感情丰富,而且充满童趣、优美动听,这些词正是鲁迅对百草园美好记忆的体现。教师通过一系列针对作者生活环境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点。

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提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又要加强积累词汇,学会遣词用句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转变学生和教师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方式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通过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加强对词汇、字句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掌握语文规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提问设计方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文本思路的关节点入手、从文本的矛盾点入手、从文本中的含蓄点入手等方面实现多角度提问设计。

比如教师采用文本关节点而设计提问,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正确、全面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和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创作者的意图,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在都德写的《最后一课》里,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把握这篇文章的整体构思,可以向学生提一些这样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小弗郎士的前后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同学们能不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告诉老师?”通过阅读可以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在课文中找到类似的句子。当学生找出了课文中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句子之后。教师要把全班学生找出来的句子都进行整理,并确定哪几句是关系小弗郎士内心变法的句子。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确定的句子继续提问,让学生把句子中直接表现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词句找出来,学生会继续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将句子里的相关词汇找出来,教师再进行核对确定,这样一步步的操作,就能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提问而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多元理解化的提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材很多课文中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之所以选用这些课文目的就是想要培养初中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在结尾的时候,对自己和闰土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分析,也对自己后辈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生活鲁迅没有明说,这里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思考点,教师可以设问:“宏儿和水生未来将会怎么样?他们会不会像鲁迅和闰土一样成为少年时代的好朋友?会不会以后忘记了彼此?或者还有其他的可能?”这样的提问,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也就谈不上谁对谁错,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多元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提问教学设计,最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 第4篇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自从接触“绘本教学”以来, 我发现孩子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 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 其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 具有启发作用, 能较好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 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因此, 它也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轻易地认为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问越多, 越能够启发幼儿, 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 就是注入式教学。

2.所提问题层次偏低

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 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 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 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 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

二、绘本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绘本《水会变哦》是一本科学图画书, 讲述了水的用处和水的变化, 作者在书中使用了明亮的色彩, 具有一种鲜明的视觉形象, 并辅以童趣的人物形象, 让这本故事性不强的图画书也处处充满着读图之乐。同时, 用水的魔术和语言的魔术吸引孩子阅读的欲望。水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需, 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它, 所以像这样贴近生活的内容也是幼儿感兴趣的, 幼儿不仅容易接受, 而且印象也更深刻。所以说这个绘本也是非常适合中班孩子阅读的。活动第一个环节, 教师出示PPT, 吸引幼儿的兴趣, 引发幼儿关注ppt上的封面, 使幼儿能从中获得信息, 从而引出本次绘本教学的内容。

活动第二个环节, 是教师把绘本按页码分为三部分进行分段阅读, 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第一部分的内容。幼儿自主阅读完后, 教师就开始提问幼儿刚才问到的问题。提问完成之后教师再借助文字, 读给幼儿听。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就是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活动结束, 教师设置的问题也依旧是“水还能变成什么?”激发幼儿下次继续阅读第三部分的兴趣。

2.案例分析

在第一个环节中, 幼儿能很容易地说出封面上有谁, 他们在做什么。但是对教师提出的水会变成什么, 幼儿能说出的却很少。至于看得见吗, 更是回答不出。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水的已有经验还是比较欠缺的。教师却并没有注意到只是匆匆地转入第二个环节中。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把他们从某种压抑状态中激发起来, 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 教师就先把问题抛向了幼儿, 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读, 但是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 却对画面中滑稽的人物形象很感兴趣, 对老师的问题似乎已经忘记。在自主阅读完之后, 教师马上就提问幼儿, 问题一直都是:“你看到水变成了什么?看得见吗?你是在哪一页看到的?”请个别幼儿去说。没有去了解幼儿自己通过画面看到了什么, 教师只是关注幼儿能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幼儿只要说出水变成了什么, 能看得见吗, 就接下来换其他的幼儿说。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没有注意到其他的幼儿, 其他的幼儿却都在看自己所感兴趣的画面。

3.案例反思——如何提高绘本教学的有效性

上面的这个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导致了我们教学的低效性。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绘本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 抓住线索,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抓住文本的线索对绘本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线索作为绘本教学的切入点, 可以将绘本中一幅幅孤立的画面串联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 表现出故事的连贯性。同时, 也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促进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一个绘本中的线索可以分为主线、辅线, 在一个绘本中主线可能不止一条, 这要看老师对绘本的理解与把握。抓住线索然后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 再去安排教学活动, 这样才是幼儿所需要的。对《水会变哦》这个绘本, 我们可以抓住两条主线:水可以用来做什么, 水能变成什么。但是, 我们要清楚在这本绘本中并不是就只存在这两条主线, 其实也会涉及得到其他的一些线索, 如水变成什么看得见, 变成什么看不见等, 这些都是绘本中存在的信息。确定好线索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线索安排教学活动, 像在这个绘本中, 如果我们觉得水的变化对孩子来说是比较简单的, 那么我们就安排在第一课时, 进行相关的教学。

(2) 前期谈话, 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

幼儿的经验是幼儿和画面碰撞的依据, 它能让幼儿与画面里的角色行为产生共鸣。共鸣中的欣喜或烦恼都会刺激幼儿的阅读情绪, 这是幼儿自主阅读的支柱。由此可见, 经验对幼儿理解绘本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需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绘本《水会变哦》可从水的用处或水的变化两条主线进行阅读, 在确定先从哪条主线进行阅读后, 教师就需要与幼儿进行一个前期的谈话, 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 了解幼儿对水的用处或水的变化到底知道些什么。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 第5篇

——作文评改教学案例

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李家堡小学

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教育存在着学生作文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无从下手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反映,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甚至有的学生对作文完全丧失了信心。造成这样的局面有很多因素,其中学生作文评改形式单一,缺少情感因素,在对作文的批改上,重写作指导,轻写作评价,教师往往只注意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倾身,很少考虑作文中的情感因素。因为教师没有注意去体验学生写作时的感情因素,这是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所以教师和学生难以形成感情的共鸣,产生与学生心理上的隔阂。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往往是被动接受,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评语的意思,以至于影响写作能力的提高。为此,在作文批改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互评互改的模式,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准备工作

1.动员。首先阐明学生互评作文的意义,转变学生的观念,纠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解除学生的顾虑,激起他们对互评的热情。为后面的实践作好思想准备。

2.分组。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人数以4至8人为宜,分组应依据自愿原则和互补原则。选出1至2名组长,必须是认真负责的,最好也是写作水平比较高的。他们主要负责收发作文本、安排批改、组织小组评议和推荐佳作的工作

二、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三单元“相互关爱”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人的方法和能力,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3、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三、回顾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医生能救死扶伤,让伤病的人获得新生和健康。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医生”,但我们救助的不是人,而是我们刚刚写的作文。希望同学们能够“望闻问切,对症下药”修改出大家满意的作文来。

(二)、重温作文习作要求

师:作文我们已经写好了。请同学们再自读“习作”部分的内容,想想本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要写体现相互关爱的事。

生: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生:要注意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生:要表达真情实感。

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重点要抓住什么?

生:关爱。

„„

师:那么怎样在习作中突出“关爱”这个重点呢?

师:(出示穷人环境描写的片段)这是什么描写?可以删掉吗?

生:这是环境描写。不能删掉,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桑娜一家人生活很穷。

生:我从这句话还体会到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贵品质。

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请同学们静静地回忆,细细地品味,然后交流还有哪些习作方法?

生:如《穷人》中的“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里采用心理活动描写,我从中桑娜矛盾的心理中体会到她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品质。

生:如《别饿环了那匹马》中的“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过来,让我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这段话采用了言行与神态描写,从而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生:在《唯一的听众》中“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采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

„„

师:你们的积累真丰富。等一会我们评改的时候看看哪些同学也用到了这些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重温习作要求的同时,再回顾这一单元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在积累的基础上得以运用,也为后面的评改打下基础。

(三)、提出评改要求

(1)错别字有几个、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重点修改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

(2)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感情是否真挚,看内容是否具体,叙述是否有条理;

(3)看文章的选材。包括三点: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

(4)看文章结构。包括三点: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删去对表现主题无关的句子和段落,修改和补充结构不完整的地方,并且还要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5)看语句是否通顺,描写是否生动形象。

(6)要尽量发掘和吸取别人作文的优点,不得随意挖苦和嘲笑。

(5)调位号: ∽(6)留空号∧ ⑺错别字㊣(8)优美句子﹏ ﹏ ﹏

(9)句子不通 →←(10)用词准确好词语……

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学习评改要求和在评改过程中使用的符号,使学生能在评改过程中有一定的依据性和统一性。

(四)、教师示范评改

教师初步阅读学生作文,找出一两篇带有普遍性的、典型的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逐句逐段地分析,教给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五)、学生分组互评

由组长召集本组成员,解决组员在评阅中出现的疑问。并在本组范围内选出一篇最 优的作文。

这一环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样的评价要求这样互相批改作文,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以为戒,也是好事,我们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六)师生点评:

对各组推荐的佳作或精彩语段语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或由习作者本人在全班朗读,大家共同欣赏,并进行集体点评,对有争议的习作也可点评,而且形式应该多样。教师随机点评,以肯定小组意见为主,抓住文章及评改意见的主要优缺点进行评议。

(七)找到作者交流

学生可以下位将作文本还给它的主人,还就此次作文情况进行交流。

本环节侧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重视作者与阅者的思想碰撞。但受时间限制,本环节留到课下完成。

四、课后完善

教师利用课后的时间检查学生的评改情况,对有争议的文章给予较权威的判定,写上老师的评语,或与作者、评阅者当面交流。

五、课后反思

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学生互评的模式,能够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一方面,评改者在批改他人作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他们能从同学这面“镜子”中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他们在肯定作文中的优点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们在指出作文中的不足时,也同时是对自己的警戒。另一方面,习作者也因评改者的赞扬而受到鼓舞,因评改者指出的问题而努力改正,力求写得更好。在评改过程中,从修改文字,到写出评语,到全班讨论,全都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整个互评互改活动自始至终体现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在这里,学生是主人,既是写作者,又是评改者,人人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赞扬、批评、肯定、否定,各种看法在这里汇聚,各种观点在这里展示,碰撞,争辩。这就可以使学生的内驱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得到最充分的培养和展示。同时还改善了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平等对话的民主氛围,出现了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场面。传统的作文评改中,学生始终处于聆听者的位置,即便有见解,也无法发表,无处发表,一切以老师的评语为准。这不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还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势:学生就是学生,不能推翻老师的见解。学生互评互改作文则使学生的这种意识发生了

转变,它改变了学生的单一身份,使每一个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他们不仅仅要听,要学,还要评,还要讲。这样必然能营造出一种既促进教学相长又充满民主的教学氛围。

附:作文评改表

附:自我反思:

在这次习作评改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我有了以下收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在以下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环节通过填写评价表,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成果,实现自我学习行为的调控。

附:评改后的作文

宽容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它可以包容人间万物,可以与人为善,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我真正明白这些是缘于一次偶然。

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去书店买了一本梦寐以求想得到的笔记本。正开心地拿着笔记本走出店门,不知在哪冒出一个小男孩撞在我身上,撞得我浑然失色,再一看,可怜的本本被撞飞在地上,咧开了嘴。

我拾起笔记本,怒火立即冲上头顶,走到小男孩面前,正准备冲他大骂几句时。但理性的一想,在大街上骂一个素不相识的小朋友多不好啊!要是让别人看到还以为我以大欺小呢!虽是这样想,但还是凶凶地瞪着他。也许我的样子有点吓人吧!那小男孩更是不知所措了,只是两只泪汪汪的大眼睛怯怯地瞅着我。过了一会儿,见我默不作声,就结结巴巴地说:“对„„对不起,我„„我不„„我不是故意的。”

这时,从他那闪着泪光的眼睛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那时候,我和小男孩一般大。被我撞到的大姐姐比现在的我还惨。大姐姐的本子被我撞到了水沟里,本子根本没得救了。我当时吓坏了,一时间连一句对不起的话也忘了说,只是愣愣地站着,等着挨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可那位大姐姐却没有骂我,而是冲我笑笑,问我有没有磕到。那一刻,我是多么感激那位大姐姐啊!

那么现在,我是不是有些可恶呢?于是我不自觉的眨了眨眼,让微笑绽在脸上。“没关系。”我脱口而出。这回轮到小男孩诧异了,他嘴巴张的很大,似乎有些不相信这是真的。看他那副模样,我不由自主的笑了。“真的没关系,刚才我是逗你玩的!”他似乎也真的相信了,对我也笑了笑。两个甜甜的小酒窝刻在脸上,真可爱!

个性化阅读教学案例 第6篇

《圆圆的沙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中的一篇童话, 写的是一颗沙粒想变成珍珠却受到同伴的讥笑, 但它坚定不移地为了自己的目标活了下来, 最后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 但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教学片断一】

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题。

生:圆圆的沙粒 (重音读了“圆圆”一词) 。

生:圆圆的沙粒 (重音读了“沙粒”一词) 。

师:读了课题后, 你猜想课文写什么?

生:课文写沙粒的形状:圆圆的, 很光滑, 很透亮, 太阳一照, 会出现很多种颜色。

生:课文写沙粒的梦想。沙粒原来很丑陋, 后来在妈妈的培育下变成了珍珠, 圆了自己的梦想。

生:课文写的是沙粒为建筑公路、高楼做出的贡献。

【评点】个性化地品读题目,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发散了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会对海底世界产生好奇心, 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断二】

师:熟读课文后, 你最喜欢哪个句子, 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一颗圆圆的沙粒十分真诚地向同伴们说:“我要变成一颗珍珠, 成为有用之材。”我体会到:这是一颗勇敢的沙粒, 它原来是一颗很普通的沙粒, 现在居然想变成一颗珍珠, 所以我觉得它很勇敢。

师:你在评价的时候, 用了一个很强调的词语———居然, 这个词真能反映出沙粒的勇敢。假如你就是这一颗沙粒, 请你把它的勇敢读出来。

生:读。

师:你把“要”字读得很重, 还把“有用之材”这个成语读得比较重, 真的显示出了沙粒的勇敢。你读得好极了。

生:我从这个句子中的“有用之材”体会出这是一颗有理想的沙粒。

师:“有理想的沙粒”!请教你什么是如何理解“有用之材”这一个词语?

生:“有用之材”就是不只做一颗沙粒, 静静地躺着, 要把自己变成给人们有用的材料, 比如, 变成珍珠。

生:有用之材就是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你把这个成语的意思引申得很准确。

师:你们还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可是, 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了决心, 坦然地钻进了蚌壳里。”我是从“下定了决心”体会到了这是一颗坚定的沙粒, 因为前面提到同伴们都在嘲笑他, 但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钻进了蚌壳里。

生 (迫不及待地) :我还从“坦然”这个词, 体会到这是一颗坚定自信的沙粒。

师:什么叫坦然?

生:我查过字典, “坦然”是指心情平静。前面课文说到同伴们不但不理解, 反而嘲笑圆圆的沙粒。在这种情况下, 沙粒仍坦然地钻进蚌壳,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颗坚定自信的沙粒。

师:你真会学习, 能抓住重点词语并联系上文来谈自己的体会,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要多向他学习。

【评点】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 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教学, 必须紧扣语言的感悟与积累。词语与句子是学生理解语言的载体, 只有紧扣这些内容, 才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再次得到提升。

【教学片断三】

师:同伴对沙粒的行为议论纷纷, 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生:啊呀, 从今以后, 你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 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

生:你简直是把自己关进了牢狱, 太可怕了!

生:漫长的一年过去了, 你始终还是一颗沙粒, 放弃吧!生:又是一年过去了, 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呀?

……

【评点】

《抓阄》个性化阅读教学案例 第7篇

《抓阄》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性散文,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作者以平凡的事件为线索, 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场景, 将父与子、姐与弟之间至真、至美、至善的情感世界渲染得淋漓尽致。本文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并非易事。

学生在阅读时最重要的就是能及时建立起有关信息。在教学中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 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 放飞自己的思想。

二、案例片段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抓阄》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吗?

(当时我记得没有一个人举手, 整个课堂气氛十分冷淡。我心里想这课怎么往下讲啊?我灵机一动。)

师:谁能用“我被……所感动, 原因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呢?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几分钟之后, 学生们纷纷举手。当时我为我的灵机一动而欣慰。)

生1:我被文中第二次转折所感动, 弟弟明白了父亲的暗示正准备伸手抓时却又停住了说“姐你先抓吧”。那一幕, 深深地感动了我。原因是弟弟很诚实, 想把好机会让给姐姐, 弟弟还小却那么懂事, 让人出乎意料。

(我心中窃喜, 心里想接下来的学生会不会也能这样表达呢?)

生2:我被第三次转折中姐姐的举动所感动, 原因是:姐姐走过去望着父亲的左右手久久拿不定主意, 然而她最后还是选择了抓父亲右手中的草茎, 这意味着她放弃了这次上学的机会, 可是从她的“久久拿不定主意”可以看出姐姐也是非常渴望去读书的。她对弟弟的这种爱深深感动了我。

生3:我被深沉的父爱所感动。原因是文中的一次转折, 父亲对弟弟说“你小, 你先抓”。同时还朝弟弟眨了眨左眼。从中能看出父亲对小儿子的疼爱, 儿子还小他不希望儿子留下来放牛, 可又得照顾到姐姐弟俩要公平, 所以用心良苦地让一对儿女抓阄。

生4:我被文中的第三次转折所感动, 原因是当弟弟发现姐姐没有机会上学时弟弟抢先抓住短草茎, 弟弟明明自己想去读书, 为了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姐姐, 抢先一步捉住短草茎。这种姐弟间的真挚的爱让我觉得鼻子发酸。

生5:我被文中的第四次转折感动了, 原因是当已经初步决定出谁去上学时, 姐姐将手中的草茎折得更短, 又一次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姐姐两次都把自己渴望已久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 是姐弟间的真情给了姐姐坚毅放弃这两次机会的勇气, 深深的姐弟情让所有人动容。

生6:我被父亲痛下决心——“姐弟俩都去上学”所感动。原因是通过文章的描写我了解到他们的家境很贫寒, 让姐弟俩去读书无疑使父亲肩上的担子更重, 父亲为生活更加奔波辛劳。

(教师的一个灵机一动, 居然收获了这么多。)

师:学生们都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刚才找到的这些感动点都把我们引入到文章中, 既然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姐弟俩为留给对方上学的机会互相谦让。可是教师还有两个疑问, 一是作者希望小儿子去上学是对他的“偏爱”吗?他爱他的女儿吗?二是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这一个主题吗?我们能否可以将这一主题再推而广之呢?小组探讨之后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生1:可能是因为他更照顾年龄小的孩子吧, 或许因为农活太重, 他需要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力气大点儿的孩子帮助他, 可不管怎么说父亲的“偏爱”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同样爱着他的女儿。

生2:我认为除了表现姐弟间的深情, 还表现出父亲对子女深深的爱, 为了儿女们不辞辛劳辛苦的情感。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

生3:我认为还表现了作者对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的赞美, 这种血浓与水的爱让人感动, 催人泪下。

师:同学们, 你们的发言已经将课文主题和文章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作者就是通过一系列感人情景的刻画, 写出了血浓于水的伟大亲情, 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三、案例反思

1. 本节课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 建立了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 “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化解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疏通了学生探究思维的通道,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将体悟和发现的机会给了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要, 大胆放手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 带着自己的体验, 带着自己的渴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感受”。

2. 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不能将课文分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进行问答式解读。相信学生, 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己的舞台。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就会有多大的惊喜。的确, 本节课, 我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 学生的智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样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积淀激活知识, 感受情感, 以心灵振奋心灵, 从而学生学会了自己学习, 收获了成功。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 第8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 我还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 并以任务为主线,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课堂教学活动, 在活动的体验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W o r d模板的功能, 并学会利用模板快速制作胸卡;进一步增强在W o r d中制作表格和编辑简单文档的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操作成功的喜悦, 加深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 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W o r d模板制作胸卡的方法。

难点:理解W o r d模板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

各式各样的胸卡、橡皮泥和小模具、学生照片, 发至每台学生机。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 咱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用老师发给你们的橡皮泥和小模具制作漂亮的图案。

师生一起制作图案。

师:小朋友们做得真漂亮!通过刚才的表现, 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小巧手, 相信这节课你们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设计意图:学生平时最喜欢用橡皮泥捏各种各样的图案, 通过这个小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 小模具的使用也为“模板”概念的引入作好了铺垫。

师:同学们,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要为大家更换新胸卡了。而且想请咱们同学自己来设计胸卡, 你有没有兴趣?可是咱们学校有两千多名学生, 如果一个个地去做, 那得做到什么时候呀!你有没有办法快速制作完这么多胸卡呢?

学生认真思考并交流。

师:看来, 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其实, 我们可以用W o r d中的模板来实现。什么是模板呢?模板就像刚才我们用的那个小模具。有了它, 我们就可以快速制作出我们全校的胸卡了。你们想不想学呀?

教师点出本课的主题:自己设计制作全校学生的电子胸卡。

设计意图:小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动手, 也很爱表现, 所以一听说学校想请他们设计胸卡, 自然兴致勃勃, 课堂导入便水到渠成。教师同时强调胸卡数量很多, 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模板”的概念, 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习任务潜入课堂, 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2. 投入情境合作探究

(1) 创建胸卡模板

主题一:创建空白模板文件

师:首先, 我们需要新建一个空白模板文件, 请同学们利用“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来找找看。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提示:我们要新建的是“模板”, 相信大家有能力在新建对话框中找到“模板”。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教师机演示操作。

师 (总结) :新建模板与新建文档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新建栏中应该选择“模板”, 而不是默认的文档 (边说边操作) 。

设计意图:对于“模板”的创建, 学生毕竟是头一次接触, 所以教师先让学生合作探究, 再进行演示和总结, 引导学生成功创建空白模板文件。

主题二:确定胸卡内容, 开展胸卡制作比赛

师:你们认为胸卡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师生一起确定胸卡应该包括:姓名、班级、学校、照片等项目。

师:胸卡的制作就应该把你的基本情况交待清楚, 让人一看, 就能知道你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当然, 还可以加上一些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花边等等, 让你的胸卡更富有个性。下面, 就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利用以前学过的表格知识自己设计胸卡模板吧。要求:设计的胸卡里必须有姓名、班级、学校、照片这四项, 其他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我们比比看谁设计得最清楚、最漂亮、最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设计出的胸卡表格肯定各不相同。在确定好胸卡的主要内容后,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 设计出自己的个性胸卡,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师:下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评选出你们组的最佳设计。

学生在组内评选出最佳设计, 教师巡视学生的评选情况。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组的最佳设计?

教师展示几个小组的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评价作品:一是内容是否全面、是否交待清楚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二是设计得是否漂亮且富有个性。学生评价完毕后, 教师总结, 并颁发小奖品。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 作品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这里采用“先小组评, 再伙伴评”的方式,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生补充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师要求学生把胸卡模板文件以“胸卡”为名保存在默认位置下。

(2) 利用胸卡模板制作胸卡

师:请同学们单击“文件”菜单中“新建”命令, 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刚才制作的“胸卡”模板出现在“新建”对话框里了。

师:请大家自己动手试一试怎样用做好的胸卡模板生成文档。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一下?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教师机演示操作。

师:这时, 你会发现文档中已经有了现成的表格, 同学们只要填上具体的姓名、班级, 插入照片, 胸卡就做好了。我们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制作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胸卡。我已经准备好了咱班同学的照片, 就放在每台学生机的D盘z h a o p i a n文件夹下。下面, 开始制作咱班同学的胸卡吧。看谁做得又多又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利用自己设计的胸卡模板制作胸卡。通过学生演示、教师总结, 让学生明白具体的操作方法, 切实体会到利用模板制作胸卡的便利性, 从而更好地理解W o r d模板的作用。

3. 交流评价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制作多少个了?谁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交流。

师生回顾胸卡制作的主要过程, 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做出整体评价, 并指出模板的其他用途, 比如制作名片、制作小台历等等,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点评

短短一节课的学习, 意不在制作成品胸卡, 而在了解模板加工的方法以及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并通过学习与动手尝试对这种方法产生兴趣。通观整节课的过程, 可以说很流畅且高效地达成了这样的目标。分析课例, 我认为本课有以下突出优点: (1) 设计思路清晰, 目标明确。 (2) 能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勇于让学生去尝试、去创新, 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真希望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同仁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从而创造出更精彩的信息技术课堂。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图像的基本概念 (像素、分辨率、图层) , 能独立完成对静态图像的基本处理。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 学会在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P h o t o s h o p图形处理的相关知识, 训练并形成图形处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创作的乐趣, 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增强设计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图像的基本概念 (像素、分辨率、图层) , 能完成对静态图像的基本处理。

难点:使学生理解“图层”的概念, 掌握对图层的相应操作。

难点突破:让学生通过对图层的理解和操作完成教师设计的小任务。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提升理念

师生共同欣赏P h o t o s h o p处理过的有创意的照片 (如图1) 。在欣赏的过程中,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看完图像, 大部分学生已经忍不住跃跃欲试, 迫不及待地要学习使用P h o t o s h o p了。教师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想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设计这个问题, 起因于之前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很强, 在学完基本操作之后, 自认为应付会考已绰绰有余, 就开始在课堂上无所事事, 或者想方设法玩游戏, 却没有设计原创作品的意识和行动。笔者认为其症结在于, 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P h o t o s h o p的技术价值和学习P h o t o s h o p的目的。因此, 本节课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学习Photoshop的目的。

学生提出了各种观点, 教师进行总结, 并提炼出两个要求:一是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 二是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教师展示一个已经做了一半的“水果娃娃”图片 (如图2) , 并展示图片中各种素材所在的图层。

教师用鼠标右键单击图片标题栏, 引导学生观察此图的分辨率与像素 (单位面积的像素点数是图像的分辨率;位图是由一个个像素按照矩阵形式紧密排列组成, 像素是位图图像属性的基本单位) , 提出对图层进行操作的任务。在这个任务中, 教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 共有几个图层?

(2) 如何把水果娃娃五官中的鼻子放对位置?

(3) 如何把左耳朵放在头的后面?

(4) 如何删除水果娃娃脸上的雀斑?

(5) 如何添加水果娃娃的右耳朵?

这几个问题基本包含了与图层相关的全部基本操作技能, 分别为认识图层、快速激活图层、移动图层、切换图层的上下顺序、删除相应图层和复制相应的图层。任务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连平时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也非常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当学生完成了任务后, 都感觉到用P h o t o s h o p处理图片非常有趣, 并很有成就感。

3. 阶梯教学小组互助

学生情绪已经高涨了起来。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素材是如何来的?是如何组合成娃娃的?给你素材, 你能组合吗?

学生回答:只会操作图层, 其他的 (如选取、复制、粘贴等概念) 都没有学过。

教师告知学生素材和完整水果娃娃图片的路径, 并对P h o t o s h o p工具箱里的基本工具 (选取、移动、套索、魔棒) 进行了简单介绍。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步骤独立完成“水果娃娃”的制作。

第一步:新建一个图像大小与“e n d 0 1.p s d”相同的文件。

第二步:用椭圆选框工具选出水果娃娃头、眼睛、眼珠和嘴巴, 用移动工具组合好基本的五官。 (要求能理解当前操作图像和当前操作图层。)

第三步:用磁性套索工具选取出其他不规则的部位。

第四步:用“自由变换”和“变换”功能摆正其他五官。

第五步:进行操作反思——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哪些选取操作可以用魔棒简单实现?你使用的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吗?

教师把这些操作要求投影在屏幕上。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基础稍差的学生可以在操作遇到困难后, 看教师的演示。

当小组 (4人一组) 中有一位学生完成了课堂练习之后, 教师邀请已完成练习的学生上来演示, 并对其演示的操作方法进行点评, 总结出最简便、最快捷的方法。之后, 展开小组互助学习。

4. 分层作业施展个性

除了课堂练习之外, 教师还设计了分层作业。已经完成了“水果娃娃”制作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完成“七巧板拼图”, 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 设计并自由创作一幅“校园宣传画”的作品。

七巧板几乎是每个“9 0后”孩子都玩过的游戏, 也是他们都看过的节目。设计这个分层作业 (如图3) 的目的是, 让学生体验用计算机拼图的乐趣, 同时增强对图层操作的熟练程度。

校园海报是学生都很熟悉的校园文化。在我们学校, 各种社团在每年1 0月份都会面向全校学生纳新, 很多社团纳新的海报都是用电脑设计完成后喷绘的。在本课,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是“清风漫语动漫社”纳新海报的素材, 并给出一个已经做好的校园海报作品供学生欣赏。

在描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时, 一些教师经常会对“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产生误解, 以为“过程与方法”讲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这是错误的。

在这篇案例中, 蒋老师在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 明确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 牢牢把握住“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 在“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 学会在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P h o t o s h o p图形处理的相关知识、训练并形成技能”。在这里, “过程”讲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利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处理图片的过程;“方法”讲的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通过实践学习这三种学习方法。

蒋老师对于“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这些描述,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际操作练习) ,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与培养;突出了P h o t o s h o p图形处理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是完全符合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思想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 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体的实践性,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这点可以从教学过程中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四个教学环节鲜明地体现出来。

案例教学+个性提问 第10篇

《祁黄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则历史故事。课文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于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篇适合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文。教学本课时,我本意是立足文本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朗读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刚初读完课文,还没有深入理解文本原有的内涵, 就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出现了这样的“意外”———

回放教学片段(一)———浮光掠影质疑文本

师:初读课文,我们知道祁黄羊是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了不起的中军尉。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3~13自然段,看看课文哪些语句表达了祁黄羊这样的品质。

(生自由练读了一会儿)

生1: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师:请说。

生1: 我觉得祁黄羊可能知道解狐要死了,才向晋悼公举荐他的。他的目的还是想举荐他自己的儿子来当中军尉。

生2(迫不及待地):我也觉得有这样的可能。祁黄羊是当时的中军尉,职责重大,所以他的消息一定很灵通,不可能不知道解狐病了。

生3: 他可能是怕直接举荐祁午别人会说闲话,所以装个样子先举荐解狐。

生4: 我觉得祁黄羊更像是个老谋深算的人。

……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学生的质疑竟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我虽感意外,但内心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思考不正表现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个性色彩吗?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个性化意识是可贵的,它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重要基础。他们个性化的理解也无可非议,因为阅读是一种非常自我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阅读背景,他们对于同一文本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但是,我们要明白《祁黄羊》一文的价值取向,是表现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个做事出于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高尚人物。如果教者不能领悟到这个层次,舍本逐末,一味追求个性化阅读的形式,而忽视价值观引导,那么这种看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观点的行为, 可能会成为肆意超越文本、歪曲文意、扭曲价值观的误导。

鉴于以上认识, 教学过程中,我灵机一动:带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 ,直奔课文的疑难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理解祁黄羊举荐解狐的原因;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 补充备课时阅读到的历史资料,让学生更理性地对待历史故事,从而领悟文本的本意,避免曲解文本的价值。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在个性阅读体验中提炼文本的本来价值。于是,我直面“意外”,调整教学思路———

回放教学片段 (二)———深入浅出理解文本

师:同学们刚才的发言老师很欣赏,你们能独立思考,真好!祁黄羊是历史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课文的3~1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试着揭开祁黄羊神秘的面纱。可以适当作些批注。

(生默读思考、批注)

师:你有新发现了吗?

生:祁黄羊举荐解狐的时候,“想了想”“郑重”地说,举荐儿子祁午时也“想了想”“郑重”地说,这些可以看出祁黄羊作出这样的决定不是随意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生:祁黄羊说“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说明祁黄羊是个公私分明的人,中军尉的职责重大,我觉得他是不会因个人恩怨影响国家前途的。

生:从“压根儿”也能看出他没有偏袒自己的儿子。

师:说得好。中军尉这么重要的职务,晋悼公为什么要征求祁黄羊的意见呢?

生: 因为祁黄羊是当时的中军尉,他应该最清楚什么样的人适合担此重任。

生:说明晋悼公信任祁黄羊。祁黄羊是四朝元老, 也应该值得信任吧!

生:晋悼公说:“好吧,我信任你,就照你的意思办! ”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晋悼公真的很信任祁黄羊。

师:晋悼公如此信任祁黄羊,难道他也看走眼了?

生:老师,我改变意见了。连晋悼公都这么信任他,我觉得祁黄羊应该是个公私分明、值得信任的人。再说,他是四朝元老,不可能几个主公都看错人吧?

生:老师,我也相信祁黄羊是个大公无私的人。课文不会让我们学习一个坏人。可是,他到底知不知道解狐要死了呢?

师:看来,不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还是心存疑惑的。老师在课前翻阅了《吕氏春秋》, 阅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和大家分享:

【出示】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 ”祁黄羊曰:“解狐可。”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谓公矣。”

师范读,生自由练读。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1: 这段话中祁黄羊举荐解狐任南阳令,而不是中军尉,祁午任中军尉。

生2:解狐上任后并未大病不起,这段话讲了两人当官后的表现,还讲了国人都称赞他们是好官。

生3:这段话讲的是平公,课文中说的是悼公。

生4: 这段话最后是孔子说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课文中是悼公称赞的祁黄羊。

……

师: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那段历史。课文是对那段历史的改编,编者为了使这段历史更适合我们四年级的学生阅读,作了很多删减和改编,可谓用心良苦,不过却造成了我们对祁黄羊的误会。

师:现在,你对祁黄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生 :祁黄羊“外 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是个光明磊落的人。“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用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

生:(热烈的掌声)

新课标对中年级段阅读的要求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通过批注阅读,抓住“想了想、郑重”等词揣摩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的形象;通过课文与原文的对比阅读,正确理解课文传递的正能量,体现文本应有的价值。

教学至此,应该说课文阅读的重点、难点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如果教学就此结束,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源于文本,但这种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文本的意义也在进步,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时至今日,我们用今天的目光来阅读它、审视它,它又拥有什么样的价值呢? 我们怎样赋予它新的、鲜活的生命呢? 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过程:

回放教学片段(三)———高屋建瓴感悟文本

师:这是个历史故事,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今天,当我们再读起它的时候, 不禁要思考:“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 亲 ,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生思考片刻 )

生:我想这个故事现在读还是很有意义的。社会上需要像祁黄羊一样的人,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生: 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地方的干部子女利用关系调入事业单位,结果很多人被处分,还有人官都当不成了。这跟课文的意思好像反了。

师:你太了不起了,举了一个反面例子,这个官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才导致被处分、被罢官。

生:我姑妈是老师,每年都参加高考监考, 可是去年我表姐高考,姑妈就没能参加监考,她说国家规定要回避。这个不是“避亲”吗?

师:是啊,现在社会上选择人才、选拔干部,都要求“公开、公平、公正”。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国家有很多规定就是在“避亲”或“避仇”。

……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不能不说他们的发言是精彩的,思想是活跃的。试想, 如果在教学片段(一 )的时候 ,教师批评发出不同声音的学生, 强行让学生相信祁黄羊是“大公无私”“任人唯贤”的 ,也许就无法生成后面的精彩了吧!

【我的思考】

倡导个性化阅读的今天,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课堂上高涨的热情, 一切似乎都在遵循课标的要求。然而在这片繁华的背后, 我们也应该进行冷静的思考: 到底什么样的个性化阅读才是有效的?

首先,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界定。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无论有多独特,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以文本的核心价值为指导。在这个基础上, 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可以是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可以是获得知识的阅读,也可以是展开想象的阅读,等等。但是,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 都必须从文本出发,这是阅读必须遵循的规律。

其次,学生对文本有了价值层面上的认识,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零距离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真正展示个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他们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或文章的言语形式或赞成,或反对,甚至超越文本,赋予文本新的生命。这种阅读必然有生命的激情,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这种阅读必然为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现学生的灵性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这种阅读也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重症小儿手足口病下一篇: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