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

2024-05-05

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精选7篇)

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疗肝癌患者87例, 均符合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肝癌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肝切除术后复发患者49例, 经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另38例无手术条件患者经肝组织活检诊断。87例患者中男68例, 女19例, 年龄26~78 (52.16±4.32) 岁, 患者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抗肿瘤治疗。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治疗方案获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 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 置入动脉鞘, 先用猪尾导管行腹主动脉造影, 明确肝动脉走行及有无变异, 然后选用4~5F RH导管或Yashiro导管分别置于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肝固有动脉, 行间接门脉及肝动脉造影, 确定肿瘤供血动脉, 了解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有无瘤栓及动静脉有无分流, 最后超选择进入肿瘤供血动脉造影明确导管位置, 导管要力求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 必要时选用3F SP微导管采用同轴导管技术进行超选择插管。用药方案:奥沙利铂1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20ml中缓慢推注, 再予5-Fu1000mg缓慢推注, 然后将吡柔比星40mg与适量超液化碘油制成混悬乳液作为栓塞剂行化疗栓塞, 最后应用明胶海绵微球进行栓塞。注入碘油量和明胶海绵微球主要根据肿瘤内充填情况、肝动脉血流情况、门脉有无瘤栓、患者术中反应等因素决定, 一般栓塞至肝动脉血流明显变缓, 造影时见肿瘤染色消失时停止。重复治疗间隔时间为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近期疗效及肝区疼痛、黄疽、食欲不振、腹水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术后疼痛减低1个级别计为好转。疼痛程度分级:0级为无痛;1级为有疼痛但不严重, 可耐受, 不影响睡眠;2级为疼痛明显, 睡眠受干扰, 需一般止痛药及镇静安眠药;3级为疼痛剧烈, 睡眠受干扰, 且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需用麻醉性止痛药。进食量减少≥100g为食欲减少即食欲不振。以腹水和黄疸消失判定为改善。不良反应评价参照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WHO) 评价, 分为0~4级。神经毒性反应根据Levi等制定的奥沙利铂专用感觉神经毒性分级标准。

1.4 近期疗效评价标准

完全缓解 (CR) :所有肿瘤病变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及其最大垂直径 (两径) 的乘积减小50%以上, 维持4周以上, 无任何病灶有进展, 无任何新病灶出现;稳定 (SD) :肿瘤两径乘积缩小或增大均<25%或出现新病灶, 维持4周以上;恶化 (PD) :肿瘤两径乘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 (CR+PR)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经治疗患者CR 3例 (3.5%) , PR 55例 (63.2%) , SD 23例 (26.4%) , PD 6例 (6.9%) , 总有效率为66.7%。

2.2 临床表现改善情况

治疗后4周全组病例肝区疼痛、腹胀减轻, 腹水、黄疽逐渐消退, 精神、食欲改善, 肝区疼痛、黄疽、食欲不振、腹水好转率分别为93.7%、68.4%、82.5%、89.1%。

2.3不良反应

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及外周神经毒性, 绝大多数为1~2级, 无4级不良反应。见表1。

3 讨论

肝癌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肝癌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 年病死率达20.4/10万, 其中以肝细胞癌最为多见, 约占90%。但由于肝癌起病隐匿, 早期缺乏典型症状, 临床发现时多半已属晚期。TACE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主要适用于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 特别是以右叶为主或多发病灶、或术后复发而不能手术切除者。有研究报道, TACE治疗可延长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 可将15%~55%患者的中晚生存时间延长4个月以上[2]。然而, TACE并无标准优化的化疗方案。TACE涉及药物种类、剂量、栓塞方式及栓塞物的选择, 而且需要制定计划重复治疗。随着新的抗肿瘤药物及栓塞剂的涌现, TACE治疗亦衍生出多种新的化疗栓塞方案。

奥沙利铂的化学名为左旋反式二氨基环己烷草酸铂, 是第3代水溶性铂类化合物, 其药理学特性与其他铂类相似, 均以DNA为靶点。奥沙利铂易与DNA链上的G共价结合, 并可能形成链间交联, 从而阻断DNA的复制和转录。有研究报道, 奥沙利铂具有潜在的耳毒性, 但远较顺铂低。奥沙利铂具有较强的抗瘤活性, 与顺铂无交叉耐药, 与5-Fu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不良反应小[3]。吡柔比星是一种半合成的蒽环类抗肿瘤药, 具有较广泛的抗癌谱和较强的抗癌活性, 主要通过阻止癌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 还可抑制DNA多聚酶。其对心脏的毒性低, 胃肠道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较轻。明胶海绵颗粒是一类短期栓塞剂, 优点是颗粒均匀, 无抗原性, 可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的病变支气管动脉扩张的程度及病变血管床范围大小来选用不同规格的明胶海绵颗粒, 可顺利通过微导管, 在透视监视下经导管匀速推注明胶海绵颗粒与非离子造影剂混合后的悬剂, 可以随时跟踪明胶海绵颗粒悬剂随血流缓慢充盈末梢微小血管, 栓塞达到了微血管水平, 再通和侧支循环形成机会明显减少, 使含药碘油在肿瘤灶内存留更持久, 因此复发率低, 远期效果好[4]。

综上所述, TACE作为肝癌综合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而化学药物及栓塞剂的选择是治疗的重要方面, 明胶海绵颗粒应用于TACE中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Llovet JM, Ricci S, Mazzaferro V, et al.Sorafenib in advanced hepatoce11u1ar carcinoma[J].N Engl J Med, 2008, 359 (4) :378-390.

[2] 沈天皓, 杨金祖.肝癌介入治疗栓塞剂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 2014, 38 (3) :316-320.

[3] 刘家贺, 于全成.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 (5) :743-744.

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 第2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急性血栓栓塞,动脉灌注,盐酸替罗非班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血栓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较为常见,极易引发患者残疾甚至死亡。随着神经介入的飞速发展,颅内支架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造成术中动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日益提升[1]。Workman等[2]统计血栓在支架和弹簧圈表面达到了7%的形成概率。针对这一情况,临床在手术之前应该对患者充分抗凝,并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手术过程中应该对患者进行充分全身肝素化,只有这样才能对血栓栓塞的发生进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3,4]。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274例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动脉急性血栓栓塞18例,18例患者均给予动脉靶向灌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5~64(51.9±10.4)岁。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患者2例,Ⅱ级患者8例,Ⅲ级患者7例,Ⅳ级患者1例。均以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患者术前均接受头颅CTA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20个(2例患者为多发性动脉瘤)。所有动脉瘤均为宽颈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0个,胃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动脉瘤4个。手术过程中造影检查,发现血管在一定程度上血流不畅,明确为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

1.2 方法

1.2.1 围术期处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血液分析、肝肾功能、凝血机制、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14例患者术中支架植入辅助栓塞动脉瘤。术后3d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每天2次,同时口服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

1.2.2 治疗方法:

经股动脉入路,运用Seldinger穿刺技术成功置入动脉鞘,给予患者全身肝素化。手术过程中行3D-DSA检查了解动脉瘤形态以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然后根据动脉瘤形态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选择手术方式。手术过程中造影发现急性血栓栓塞后,应尽快在短时间内致密性填塞动脉瘤腔,第一时间给予患者静脉推注肝素1000U,同时经导引导管动脉灌注盐酸替罗非班10~20μg/kg,3~5min推注完毕,5min后造影明确血管内血栓情况,必要时再次给予盐酸替罗非班5~10μg/kg,3~5min推注完毕。定时进行血管造影,每5分钟1次,确认血管内血流通畅,没有充盈缺损存在于血管管腔内。完成手术后不中和肝素,继续泵入盐酸替罗非班每小时5~10μg/kg,持续泵入6~8h[5]。

1.3 观察指标

对动脉瘤数量及类型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治疗后对其血栓栓塞段血管情况及出血发生情况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同时对其恢复情况进行有效地统计分析。

1.4 预后评定标准

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有效判定患者预后,分值在1~5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预后越好。5分:良好,正常生活得以恢复;4分:中度残疾,日常生活能够自理;3分:重度残疾,具有清醒的意识,需要人护理;2分:植物状态生存;1分:死亡[6]。

2 结果

18例患者共有动脉瘤20个,其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6个,单纯弹簧圈栓塞4个。经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血栓栓塞段血管均完全再通,均无再出血。术后3、7d复查头颅CT发现有局限性脑梗死8例;术后1个月患者轻度偏瘫2例,恢复良好16例。术后3个月18例患者GOS预后评分:5分16例,4分2例。

3 讨论

3.1 动脉瘤栓塞术中血栓栓塞发生的原因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急性血栓栓塞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极易造成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术前未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手术过程中也未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全身肝素化;(2)内膜在血管内操作的作用下受到极大的损伤,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3)局部血流动力学在颅内支架植入的情况下发生改变,对血栓的形成进行诱导,其中如果支架具有较为密集的网孔、较高的金属含量,比如LEO支架,那么血栓就更易在其诱导下形成;(4)血管痉挛在长时间导管导丝的机械刺激下产生,减慢了血流的速度,进而引发血栓的发生[7]。

3.2 动脉瘤栓塞术中血栓栓塞发生后的治疗措施

3.2.1 尿激酶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的血栓栓塞的治疗中,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是临床通常采用的传统治疗方法,其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但是具有较高的出血率,因此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尿激酶属于一种常用的溶栓剂,当其在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作用时能够对纤溶酶原进行有效的催化使其发生裂解,进而向纤溶酶转化,同时对纤维蛋白凝块、凝血因子V等进行降解等[8]。

3.2.2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主要的血小板表面受体,属于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拈抗剂,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血小板聚集过程。在动脉内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激活、聚集等发挥着极为关键的起始作用。盐酸替罗非班占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的交连位点,途径为通过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如果血小板聚集的介导主体为凝血因子I或血管假血友病,那么其将会受到盐酸替罗非班的竞争性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等进而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最终达到抗血小板的作用[9]。简单来说,在血小板集聚的终末环节发挥着直接的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的抵抗,同时停药后3h患者就能够具有基本正常的血小板功能。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替罗非班能够在已经有一些纤维化的血栓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新鲜血栓簇分解开来。国内外相关医学学者研究表明,替罗非班能够促进新鲜梗死组织微循环的显著改善,对微循环血栓进行有效抑制,促进微循环灌注的间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将自身的神经保护功能有效发挥了出来[10]。替罗非班具有较短的半衰期,仅为1.6h;具有较快的药物起效速度,给药5min后能够达到96%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对全身纤溶系统具有较小的影响,停药2~4h后患者大体上就会具有正常的血小板功能[11]。替罗非班半衰期短及较少影响到纤溶系统等优点将有效的前提条件提供给了临床,使临床能够采用更多的复杂手术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且全面的治疗。比如,溶栓术后1.5h就能够切开患者脑室,相应的出血风险不会增加。Sa TIS实验在2007年证明,在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替罗非班安全有效[12]。有学者在2011年运用动脉内灌注替罗非班的方法处理了3例脑梗死患者,所取得的疗效令人满意,且3例患者均具有良好的预后,这就又一次证明了替罗非班的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3]。

3.2.3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治疗:

Kang等医学学者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234例血栓栓塞患者进行了处理,通过对处理效果的总结发现,在急性血栓的处理过程中,经动脉内灌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其达到了约95%的血管再通率,且不会引发再出血[14]。在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处理中,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近年来,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国内相关医学学者开始对联合应用二者的效果进行研究,认为替罗非班的溶栓作用能够在尿激酶的作用下得到极大的增强,二者药效能够相互叠加和互补,同时对脑动脉内灌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进行了又一次的证实。

4 小结

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癌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 栓塞术组40例和热灌注术组40例。栓塞术组, 男28例, 女12例;年龄47~69岁, 平均 (61.8±6.4) 岁;临床分期、Ⅱ期13例, Ⅲ期27例。热灌注术组, 男30例, 女10例;年龄49~68岁, 平均 (60.5±5.8) 岁;临床分期、Ⅱ期15例, Ⅲ期25例。纳入标准: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纳差、乏力和消瘦等临床表现;参照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肝癌诊断标准结合甲胎蛋白 (AFP) ≥400 ng/m L以及CT影像学辅助检查证实为富血管肿瘤, 且确诊为肝癌患者;至少有一条可测的路径线且大于2 cm;预期寿命大于3个月。排除标准:排除肝细胞性黄疸、大量腹水、肝外大面积肿瘤转移、门静脉主干全部栓塞患者;3个月内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个月内有血栓栓子事件发生、需要应用抗凝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心功能衰竭、无法控制高血压患者。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 从动脉进行穿刺, 通过5F RH插管到腹腔干造影, 根据手术过程中特点, 将导管超选择进入肿瘤的供血动脉中, 如果供血动脉相对迂曲和纤细, 可以选择微导管超进入供血动脉内。

热灌注术组:200 m L生理盐水+盐酸吉西他滨1000 mg/m2融合后, 加入到热化疗灌注容器中, 灌注时将融合好的药液进入到动脉导管入口部位, 温度这定在51℃, 灌注的速率为0.5~1.0 m L/s。

栓塞术组:通过盐酸吉西他滨200 mg/m2、卡铂200 mg/m2和超液化碘油进行超选择肝动脉化疗栓塞, 栓塞到肿瘤的供血动脉血流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为止, 如果有肿瘤供血动脉出现增粗, 在使用碘油乳剂栓塞之后联合应用明胶海绵, 每间隔30 d进行重复治疗1次, 连续治疗2~4次, 观察疗效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情况

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主要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病情稳定 (SD) 、病情进展 (PD) 、客观有效率 (ORR) 、临床获益率 (CBR) 。CR:肝癌的病灶完全消失;PR:肝癌病灶的长径总和缩小了30%;PD:肝癌基线病灶的长径总和增加了20%或者有新病灶出现;SD:肝癌基线病灶长径总和虽然有所缩小但是没有达到部分缓解标准或者是虽然有所增加, 但是也没有达到病情进展的标准。客观有效率= (CR+PR) /总例数×100%, 临床获益率= (CR+PR+SD) /总例数×100%。

1.3.2 观察两组肝癌患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情况

通过卡氏评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90~100分:肝癌患者的健康状况正常, 没有主诉或者没有明显的客观症状出现;80~<90分:肝癌患者基本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但是有轻微的症状或者是有一定的客观症状;70~<80分:肝癌患者经过努力虽然可以自理, 但是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或者是进行一般的工作;60~<70分:肝癌患者基本生活自理, 但是仍然需要一定的协助;50~<60分:肝癌患者的日常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和治疗;40~<50分: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 大部分需要护理和治疗;30~<40分:患者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虽然不是十分危重, 但是需要住院治疗;20~<30分:肝癌患者的病情严重, 需要针对性的支持治疗;10~<20分:肝癌患者的生命垂危, 病情出现恶化。

1.3.3 观察两组肝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手足皮肤反应、乏力、腹泻、口腔炎症、高血压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情况

两组肝癌患者ORR和CBR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病情稳定;PD:病情进展;ORR:客观有效率;CBR:临床获益率

2.2 两组肝癌患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肝癌患者卡氏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两组肝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肝癌患者手足皮肤反应、乏力、腹泻、口腔炎症、高血压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肝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每年全世界有62万人诊断为肝癌, 死亡率达到59万左右, 在恶性肿瘤发生率中排第6位, 死亡率排第3位[7,8]。我国是肝癌的重灾区, 每年有近一半以上的肝癌新发病例在中国[9,10]。肝癌理想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或者肝移植, 但是仅有20%~30%病例可以手术切除或者肝移植, 这是由于肝癌一旦发现往往处于中晚期, 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11,12]。肝癌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其中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可能是诱发肝癌的重要诱因, 其中乙型肝炎发生率最高, 其可能和肝癌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2) 肝硬化:肝硬化往往合并肝癌的概率较高, 肝癌的发生、发展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 (3) 黄曲霉毒素:由于粮食很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从而造成肝癌的发生率增高, 诱发P53、ras、c-fos等基因异常性表达[13,14]; (4) 遗传和其他因素:肝癌的初期病情隐蔽, 临床症状不明显, 中晚期往往采取介入治疗病例较多[15,16]。介入治疗创伤小、安全性高, 近期疗效好, 但是其远期效果相对不是十分理想, 容易复发。复发的主要原因可能和P53功能异常性变化, 多种药物耐药基因的异常表达, 局部缺血诱发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从而出现新的肿瘤[17,18]。

热灌注化疗是目前较为新颖的一种治疗肿瘤的方法, 它是在传统常温灌注化疗的基础上, 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直接向肿瘤的供血血管注入, 促使局部的肿瘤血管和组织内的化疗药物、热量均能够相对集中, 从而不仅提高了局部肿瘤部位作用的药物浓度, 同时可以减少对于全身诱发的不良反应[19,20]。加热的高温化疗药物可以提高化疗的增敏效果, 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另外热灌注化疗还可以将P53功能异常逆转, 从而改善局部的缺氧状态。本研究中采用的热灌注化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疗肝癌: (1) 根据肿瘤血管自身的特点, 在加热后可能促进其发生瘀滞, 肿瘤组织内的温度明显升高, 从而杀灭了肿瘤细胞, 同时加热后还可以降低肿瘤组织内的灌流量, 加速了肿瘤组织内的缺氧, 提高了肿瘤内酸性代谢产物的量, 降低了p H值, 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 促使其发生死亡。 (2) 加热后还可以改变肿瘤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 从而降低细胞膜上的酶系统活性, 诱发细胞膜蛋白脱落, 对肿瘤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破坏, 并且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特别是抑制DNA合成。有资料显示, 热灌注化疗可以对肿瘤细胞的内质网、溶酶体和线粒体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促使细胞膜破裂, 肿瘤细胞失去能量来源, 细胞质发生外溢, 从而诱发肿瘤细胞的凋亡[21]。 (3) 热灌注化疗可以促使血管内皮因子形成受限, 减少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再塑, 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4) 热灌注化疗还可以提高细胞膜通透性, 增加化疗药物的摄取效率, 加快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速度,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肝癌的血液供应来源于供给肿瘤的动脉, 对动脉血流进行阻断可以在一定程度加速肿瘤细胞的坏死, 而起到良好的疗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通过阻断肝癌细胞的供给动脉, 释放高浓度的化疗药物, 促使肿瘤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和肿瘤病灶发生明显的缩小, 同时对于正常肝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小。有资料显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以明显缩小肿瘤组织, 促进包膜形成, 降低肿瘤组织的残留,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盐酸吉西他滨属于特异性的抗代谢药物, 其可以作用于S期细胞, 亲脂性是阿糖胞苷的3~4倍, 容易穿透细胞膜, 从而可以被细胞充分摄取, 在进入细胞后代谢成为具有良好活性的二磷酸盐和三磷酸双氟脱氧胞嘧啶核苷, 其可以在细胞内聚积竞争性的掺入DNA双键, 从而对肿瘤细胞DNA合成形成有效的抑制, 其相对于阿糖胞苷不容易被肿瘤细胞DNA外切酶切除, 脱氧胞苷激活酶的亲和力更强。卡铂是第二代铂类化合物, 其生物学特征和顺铂相类似, 但是其神经系统、肾脏的毒性相对较小, 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可以诱导肝癌细胞DNA链之间和DNA链内交联, 从而对DNA分子形成破坏, 促使螺旋解链, 干扰DNA的合成, 产生细胞毒作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应用盐酸吉西他滨和卡铂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吉他西滨增强了卡铂和DNA嵌合的稳定性, 从而有效的抑制肝癌细胞DNA的自我修复。通过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具有微创、特异性好、全身不良反应程度轻等优点。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癌患者80例临床资料, 分为栓塞术组40例和热灌注术组40例。观察两组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情况、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表明, 两组肝癌患者客观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肝癌患者治疗后卡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肝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热灌注化疗治疗肝癌均有较好的疗效, 利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热灌注化疗治疗肝癌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热灌注化疗治疗肝癌的对比情况。方法 分析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治疗方法 不同进行分组, 栓塞术组40例和热灌注术组40例。观察两组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情况、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肝癌患者客观有效率 (47.5%比45.0%) 和临床获益率 (70.0%比67.5%)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肝癌患者卡氏评分治疗后[ (69.8±18.9) 、 (70.2±18.6) 分]均高于治疗前[ (36.7±10.5) 、 (35.8±11.1)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肝癌患者手足皮肤反应 (50.0%比45.0%) 、乏力 (30.0%比32.5%) 、腹泻 (52.5%比47.5%) 、口腔炎症 (30.0%比32.5%) 、高血压 (10.0%比7.5%) 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和热灌注化疗治疗肝癌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23~75岁, 平均 (47±2.9) 岁。所有患者经过CT、甲胎蛋白 (AFP) 测定、B超以及肝动脉造影检查, 均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1.2 方法

患者行Seldinger血管穿刺技术, 从皮股动脉进行插管[2]。首先对患者的肝总动脉以及腹腔动脉造影, 清晰观察患者的病灶位置、性质以及大小, 并观察患者动脉走向、供血情况以及病灶分布情况, 判断是否有动脉瘘或者门静脉癌栓等现状。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肿瘤供血的动脉, 按照顺序地灌注化疗药物, 并把局部的化疗药物以及超液态碘油合并研成乳化剂, 实行肿瘤血管末梢栓塞治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过手术治疗之后, 有5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食欲和体质量都有所增加 (86.7%) 。另外, 18例出现了栓塞术治疗后的综合征, 例如腹痛、发热等。发热程度都是低、中度的发热, 发热持续时间是5~6d。而腹痛患者一般是肝区或上腹部的疼痛, 经过 3~5d后缓解。腹痛及发热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大部分都得到有效的改善, 只有3例患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 但是在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之后的8~13d基本恢复正常。有10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其中9例得到了治愈, 1例治疗不当死亡。

2.2 AFP测定

患者在实行皮动脉药物灌注术以及栓塞术之后的第1周, AFP有明显的下降, 到了第4周, AFP值较治疗前降低15%。

2.3 肝动脉造影

患者在手术治疗1个月后及第2次的介入治疗之前, 进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可以看到患者的肝肿瘤有明显的缩小, 染色变淡, 肿瘤中心坏死。而且供血动脉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变细, 门静脉瘤栓逐渐变小, 而且有侧支循环形成, 动静脉瘘逐渐缩小, 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2.4 治疗后的生存期

患者治疗出院后, 进行3年的随访。其中, 第1年的生存率45.0%, 第2年为8.2%, 第3年为2.8%。

3 讨论

恶性肿瘤中,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一种, 发病原因比较复杂, 而且早期的症状比较隐蔽, 难以发现。一般来说, 肝癌患者的食欲较平常有明显的消减, 又是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肝区有间歇性的疼痛, 出现消瘦或乏力, 或者不明原因的水肿或发热。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瘙痒、腹水或者黄疸等症状, 还会有皮下出血或鼻出血[3]。

在治疗肝癌患者时, 首先要对患者实行AFP或者肝脏影像学检查, 以确诊患者是否有肝癌或者肝癌的程度。一般来说, 肝癌患者的AFP>400μg/L。肝脏超声检查结果是非侵入性检查, 腹部CT检查, 可以清楚地看到肝癌的部位、大小、不良以及形态,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皮动脉药物灌注术联合栓塞术治疗肝癌, 是目前国内外都公认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经过肝造影术后确诊后, 并采用皮动脉药物灌注术联合栓塞术治疗, 患者的AFP值得到明显的降低, 而且肝肿瘤的肿块明显地缩小, 治疗效果良好。但是, 患者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而导致死亡, 或者出现肝高压、肝硬化、腹水、黄疸的症状, 给患者增加痛苦,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 在实行手术治疗后, 要注意对患者实行抗炎治疗、保肝治疗, 以保护患者的心肌, 并尽量减少消化道或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等情况, 减少死亡例数。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动脉药物灌注术联合栓塞术及造影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 实行经皮动脉药物灌注术联合栓塞术及造影术治疗, 在治疗1个月之后,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 患者的甲胎蛋白明显下降, 经过肝动脉造影, 肿块相比于治疗前有明显的缩小。第1年的生存率为45.0%, 第2年为8.2%, 第3年为2.8%。治疗后有10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其中9例治愈, 1例死亡。结论经皮动脉药物灌注术联合栓塞术及造影术治疗肝癌, 效果比较好, 可以有效提高生存期。但是要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肝肿瘤,化学疗法, 肿瘤, 局部灌注,栓塞,造影术

参考文献

[1] 陈永生.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246.

[2] 袁建华.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造影对肝癌血供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8 (2) :85-87.

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共收治了不能手术切除或拒绝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8例, 男32例, 女16例, 年龄45~74岁, 中位年龄为58.7岁。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37例, B级11例;34例甲胎蛋白 (AFP) 大于400ng·ml-1 (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例) , 9例AFP在15~400ng·ml-1之间, 5例AFP正常。所有病例均经彩超、CT或MRI、经皮肝穿刺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确诊, 其中巨块型16例, 结节型19例, 弥漫型13例。肿瘤体直径为3~12cm。合并门静脉癌栓21例, 多局限于肝内Ⅰ级或Ⅱ级分支。本组病例无肝外转移, 无介入禁忌证;患者功能状态Karnofky评分在60分以上。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24例。采用TACE联合高聚生进行治疗者为联合治疗组, 单纯采用TACE治疗为对照组。两组临床及肝功能分级的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日本岛津1000mA血管造影机下行TACE。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 经患者一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引入导管, 在电视监视下采用RH导管或Cobra导管作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插管, 常规DSA造影, 观察肿瘤动脉血管的分支、分布、染色浓度, 尽可能地分别作肿瘤供血动脉插管。确定靶血管后经导管用生理盐水稀释抗癌药后缓慢注入。两组灌注抗癌药均为顺铂80mg、表阿霉素40mg及羟基喜树碱30mg。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缓慢灌注高聚生40~60ng。两组静脉注射恩丹司琼8mg止吐。灌注结束后, 两组均选用38%超液化碘油10~20ml与表阿霉素10~20mg混悬乳化, 在荧光屏监视下缓慢注入行栓塞治疗。术毕拔管, 压迫止血。术后卧床休息, 观察排尿及下肢活动情况, 给予保肝、护胃、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每例患者行TACE 2~6次不等, 间隔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间隔期间及术后两组辅助治疗相同。两组患者行TACE的次数基本相同, 具有可比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定期查肝功能、血常规, 首次治疗后1~8个月复查血AFP、B超及CT, 以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碘油聚积的情况以及AFP的变化。

1.4 疗效评价

参照WHO实体癌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完全缓解 (CR) :指可见病变完全消失, 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 (PR) :指肿块两个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及以上, 时间不少于4周;无变化 (NC) :指肿块两个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不足25% 或增大未超过25%;进展 (PD) :指肿块两个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变。缓解率= (CR+PR) /总例数×100%。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标准, 即根据患者健康状况自身状况、活动能力等进行量化评分, 治疗前后分别计分;治疗前后计分提高10分以上为增高, 减少10分以上为降低, 上升或减少10分及以内为稳定。随访观察两组生存率和生存期。

1.5 不良反应评价

药物不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分为0~Ⅳ级。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48例患者均可评价。首次治疗后1~8个月复查AFP、B超及CT。两组均无完全缓解病例。联合治疗组PR率 (79.1%, 19/24) 高于对照组 (54.1%, 13/24) (P<0.05) 。

2.2 AFP及肝功能变化

联合治疗组AFP大于400ng·ml-1患者治疗后AFP下降50%以上者12例 (12/17, 70.6%) , 对照组AFP大于400ng·ml-1患者治疗后AFP下降50%以上者11例 (11/17, 64.7%)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联合治疗组平均为7.4d, 对照组平均为13.5d。

2.3 临床症状及功能状态改善情况

首次治疗1个月后, 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9例 (37.5%) , 部分改善11例 (45.8%) , 无改善4例 (16.7%) , 总改善率为83.3%;对照组显著改善6例 (25.0%) , 部分改善8例 (33.3%) , 无改善10例 (41.7%) , 总改善率为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显示联合治疗组增加13例 (54.2%) , 稳定7例 (29.2%) , 下降4例 (16.7%) ;对照组增加10例 (41.7%) , 稳定8例 (33.3%) , 下降6例 (2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

按首次治疗开始计算, 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3个月和14.5个月,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1年、2年的生存率, 联合治疗组分别为70.8% (17/24) 和54.1% (13/24) , 对照组分别为45.8% (11/24) 和33.3% (8/24) , 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不良反应

治疗后4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恶心、呕吐、乏力、腹痛等症状, 其中以发热最常见。联合治疗组出现发热20例 (88.3%) , 对照组14例 (58.3%) 。体温一般为38.2~39.1℃, 予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或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后发热可缓解。无消化道出血、胆囊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联合治疗组有4例 (16.7%) 出现血液学毒性反应 (主要为白细胞降低) , 其中Ⅰ级1例, Ⅱ级3例;对照组为10例 (41.7%) , 其中Ⅰ级4例, Ⅱ级6例。

3 讨论

目前原发性肝癌在常见肿瘤中位居第五, 在中国它位居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中晚期肝癌手术切除率为5%~20% [2]。肝癌的血供95%以上来自肝动脉, 门静脉血供仅占极小部分, 而肝癌生长需要大量的血和氧[3]。因此, 肝动脉栓塞能使肝癌血供减少90%左右, 造成肝癌细胞缺血、缺氧、坏死。抗癌药杀伤癌细胞的效果取决于药物有效浓度与活性持续时间的乘积, 药物浓度增加1倍, 杀伤癌细胞的数量可增加 10~100倍。肝动脉内给药可以使肝内药物保持高浓度, 其浓度比静脉注射高2~6倍。同时肝动脉内给药又可减少抗癌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并不同程度地减缓局部血流, 因此可提高疗效2~10倍, 且全身毒副反应较轻[4]。但TACE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机体免疫力, 损害肝功能, 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期。有作者[5]对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监测, 结果表明肝癌患者免疫功能较正常人低下, 而介入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免疫功能的降低减弱了宿主对肿瘤细胞的生长监视、杀伤和清除作用, 使病灶易于生长、转移。另外, TACE时碘油和化疗药物部分进入无瘤区域以及肝动脉栓塞引起的肝血流减少, 均对肝脏造成损害;多次TACE还可引起进行性肝萎缩。有作者[6,7]研究表明, 肝癌患者自体免疫功能长期低下是影响治疗效果和肝癌复发的原因之一。因此, 增强TACE后患者免疫功能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

高聚生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生物反应调节剂, 其主要成分是C型金葡萄肠毒素, 能增强NK细胞和LAK细胞的活性, 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 尤其对T细胞具有强大刺激功效。T细胞受到刺激可产生白介素 (IL) 、干扰素 (IFN) 、肿瘤坏死因子 (TNF) 、集落刺激因子 (CSF) 等大量的细胞因子, 激活机体内免疫系统的活性, 增强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杀伤肿瘤细胞但不损伤正常细胞, 并能使损伤细胞修复, 从而恢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减少肿瘤复发, 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 部分解除患者免疫抑制[8,9]。因此, TACE联合高聚生可以优势互补, 使免疫治疗处于最佳状态。其次, 高聚生能介导化疗药物的抗癌作用, 增强癌细胞的杀伤敏感性, 提高机体对化疗副反应的耐受性,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另外, 免疫制剂常引起发热反应, 预防性给予抗组胺药及激素能有效地控制发热[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疗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联合治疗组患者1、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均P<0.05) ;在Karnofsky评分方面,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方面,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同时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副作用明显减少, 肝功能恢复时间联合治疗组 (7.4d) 少于对照组 (13.5d) 。综上所述, TACE与高聚生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 可以减轻TACE对肝功能的损害程度, 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提高其免疫功能, 进而明显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不良反应, 延长生存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ACE) 联合高聚生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经皮TACE联合高聚生治疗 (联合治疗组) , 同时对2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仅行经皮TACE (对照组) ,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1) 两组均无完全缓解病例, 联合治疗组部分缓解率 (79.1%, 19/24) 高于对照组 (54.1%, 13/24) (P<0.05) 。 (2)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 (8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58.3%) (P<0.05) , 治疗后患者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显示联合治疗组体力状况改善13例 (54.2%) , 对照组10例 (41.7%) (P<0.05) , 并且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3个月和14.5个月,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联合治疗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70.8% (17/24) 和54.1% (13/24) , 对照组分别为45.8% (11/24) 和33.3% (8/24) , 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ACE与高聚生联合应用对中晚期肝癌有协同治疗作用, 能显著提高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能明显减轻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肝肿瘤,高聚生,肝动脉,栓塞化疗

参考文献

[1]李晓凤, 王亚兰, 毋永娟.胸腔置管引流灌注高聚生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0例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00, 5 (3) :362-363.

[2]郭伟剑, 李杰.化疗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肿瘤, 2003, 23 (2) :164-166.

[3]朱建新, 侯新, 李严豪.肝胆疾病介入诊疗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6:129-131.

[4]贾雨辰, 刘小奇.肝癌介入治疗进展[J].实用外科杂志, 1991, 11 (5) :271-272.

[5]毛华, 赵敏芳, 宋卫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后sIL-2R, 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J].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9, 15 (1) :48-50.

[6]李龄蒜, 王杰, 马元良, 等.肝癌介人治疗[M]∥临床介人治疗学.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1:268-269.

[7]应懿, 周世文.肝脏肿瘤介入化疗及靶向化疗研究[J].肿瘤, 2003, 23 (3) :250-252.

[8]甘蚰云, 雍凌, 孙红, 等.高聚生对肿瘤患者免疫细胞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 2000, 27 (10) :799-800.

[9]王继营, 高珊, 王玲, 等.高聚生对肺癌化疗期间外周血象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 2000, 27 (10) :766-768.

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 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56例, 对照组年龄31~64岁, 平均年龄 (45.56±1.13) 岁, 病程3~7月, 平均病程 (4.38±0.51) 月;研究组年龄32~64岁, 平均年龄 (45.49±1.08) 岁, 病程4~7月, 平均病程 (4.34±0.49) 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行全身静脉化疗治疗, 治疗前口服地塞米松, 行顺铂、博来霉素及长春新碱化疗, 化疗前后给予水化, 化疗间隔时间为7天。研究组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 术前静脉注射长春新碱, 选取髂内动脉前干或子宫动脉, 并选择肿瘤供血血管, 注入博来霉素、顺铂, 术后加压包扎并制动, 给予患者抗炎、水化等治疗, 介入治疗间隔时间为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腰骶部疼痛、胃肠道反应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

对照组30例, 出现骨髓抑制4例 (13.33) 、胃肠道反应8例 (26.67) 、腰骶部疼痛2例 (6.67) , 总发生率为46.67%;研究组56例, 出现骨髓抑制2例 (3.57) 、胃肠道反应4例 (7.14) 、腰骶部疼痛1例 (1.79) , 总发生率为12.50%;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使得动脉化疗栓塞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当中。临床资料表明, 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 效果显著, 可有效抑制患者体内淋巴结转移, 缩小肿瘤体积, 提高患者生存率[3]。为证实该结论, 本文对本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取得满意结果。

结果显示: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 (718.17±98.43) mL, 住院时间为 (6.27±3.18) 天, 均较对照组优, 前者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较小, 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7%, 说明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安全性高, 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可能为: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时, 药物直接进入患者肿瘤供血动脉, 使得患者局部血药浓度较高, 发挥良好作用。顺铂为宫颈癌化疗主要药物, 其主要以游离状态发挥作用, 对患者行全身静脉化疗治疗时, 约90%顺铂已与患者体内血红蛋白相结合, 到达目标区域的顺铂仅剩10%左右, 故疗效不佳;但对患者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时, 缩短顺铂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 从而使其到达目标区域时浓度较高, 进而提高疗效[4]。此外, 对患者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时可有效避免全身静脉化疗时药物经过患者身体对其肾、肝等组织造成的损伤, 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 动脉化疗时对患者行髂内动脉脏支或子宫动脉栓塞, 可有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并减少肿瘤血供, 增高肿瘤细胞膜通透性, 从而有利于药物进入细胞并发挥作用[5]。因此, 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效果显著。受时间、环境以及样本例数等因素限制, 本文未对两组症状缓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需扩大实验探究并作合理改善。

综上所述, 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 疗效显著,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比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及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 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56例, 对照组行全身静脉化疗治疗, 研究组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 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全身静脉化疗,宫颈癌

参考文献

[1]刘鑫丽.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及全身静脉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4, 54 (48) :38-39.

[2]刘小平.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14) :106.

[3]黄威.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32) :7048-7049.

[4]兰为顺.基于介入治疗的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的比较[J].放射学实践, 2013, 28 (6) :678-679.

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9月84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32~52岁, 平均年龄 (43.62±5.58) 岁, 经病理检查及细胞活检证实, 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均正常, FI-GO临床分期:Ⅳ期2例、Ⅲb期4例、Ⅲa期7例、Ⅱa期33例、Ⅱb期30例、Ⅰb期8例;病理类型:宫颈腺癌21例、小细胞癌42例、宫颈鳞癌21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2例, 且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行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 对照组行走常规根治术。观察组选取左或右侧腹股沟部常规消毒、铺巾, Seldinger技术由一侧股动脉朝对侧髂内动脉穿刺, 后插管, 静脉注入造影剂, 观察动脉供血情况, 经子宫动脉将顺铂60 mg/m2D D P灌注入, 另给予博来霉素30 mg/m2, 后用明胶海绵动脉栓塞, 另侧操作方式相同, 完成双侧处理后, 加压包扎并拔管, 侧肢体制动24 h, 术后3天水化, 治疗需间隔10天, 治疗2周期为1疗程, 1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观察。对照组常规宫颈癌根治术治疗, 术后预后较差时, 另采取盆腔外照射放化疗, 1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参考WHO实体瘤疗效判断标准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完全缓解 (CR) :肿瘤病灶消失, 无新发病灶;部分缓解 (PR) :可测量大小肿瘤缩小50%以上, 未见新发肿瘤;稳定 (SD) :肿瘤大小改变25%以下, 无新发病灶;病情进展 (PD) :可测量肿瘤体积增加1/2以上, 或有新病灶出现。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与对照组73.81%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9%与对照组3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中晚期患者无法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或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时, 主要通过放射疗法进行治疗, 但放疗难以避免阴道粘膜及卵巢功能受损, 放疗后采取子宫切除, 容易因组织粘连而难以清除淋巴结, 手术难度较大, 且对出血量无法有效控制[2]。宫颈癌属局部进展性恶性肿瘤, 子宫动脉主要负责子宫内供血, 宫颈癌原发灶及浸润灶长时间处于盆腔内, 为宫颈癌动脉灌注化疗创造了有利条件。动脉灌注化疗目前已逐渐成为新辅助化疗的主要方式, 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后, 药物浓度较静脉化疗高出2.8倍[3], 且有研究显示, 局部药物浓度每增加1倍, 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提高10倍, 因此髂内动脉注药对肿瘤的杀伤能力较强, 另可降低体循环和正常组织的药物分布, 从而降低副作用[4]。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灌注化疗可缩小肿块, 减少淋巴结, 为手术治疗创造良好的基础。

有研究显示, 放疗前采取动脉栓塞可导致宫颈癌局部控制下降, 影响患者生存率[5], 主要因为动脉栓塞后肿瘤组织处于缺氧状态, 可能导致其对放疗的敏感性下降, 从而影响治疗疗效, 但相关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近年介入技术不断成熟为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提供较强的技术和理论支撑, 本次研究中采取灌注化疗栓塞术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 较常规根治术效果更为显著,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考虑样本量过小所限。其机制主要是利用动脉化疗和化疗栓塞实现的, 对宫颈癌患者髂内动脉和侧支循环动脉插管后可准确观察血供情况, 后进行栓塞阻断血供, 同时不影响主干供血, 此方式可显著降低盆腔脏器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化疗效果显著, 持续时间长, 可强化药物在局部的渗透和浓度, 是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内部, 充分阻断肿瘤内部血供, 进而使肿瘤组织缺氧、缺血, 达到使其坏死的目的[6]。

综上, 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宫颈癌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建, 胡兴, 孙亚军, 等.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宫颈癌33例临床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20 (4) :303-307.

[2]郑宇, 张学军, 朝鲁孟, 等.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对Ⅰb~Ⅱb期宫颈癌疗效的临床观察[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 30 (9) :1546-1548.

[3]田种泽, 刘茗露, 王光辉, 等.根治性放疗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与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21) :6749-6753.

[4]朱月华, 陈惠萍, 曹卉, 等.术前动脉灌注联合栓塞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临床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3, 33 (12) :884-886.

[5]Sugiyama T, Nishida T, Hasuo Y, et al.Neoadjuvant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or 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J].GynecolOncol, 2005, 69 (2) :130-136.

上一篇:体育运动与运动服装下一篇:负面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