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安全输血信息管理

2024-06-30

临床安全输血信息管理(精选9篇)

临床安全输血信息管理 第1篇

1 医疗管理

1.1 输血相关医嘱

医生进入HIS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模块, 对需输血病人开具“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肝功”“肾功”“凝血原测定”“感染疾病筛查”等检验类电子医嘱, 医嘱经科室护士校对发送后生效, 再由检验科工作人员核收为待检记录, 鉴定病人血型、传染病因子、凝血酶时间测定、不规则抗体筛查等项目。系统会将鉴定结果传输到输血科, 为输血科血型核查和下一步配血提供依据, 并且, 当医生再次填写“输血申请单”时, 系统也会自动提取该病人血型等检验结果。

1.2 输血申请单

临床医生在HIS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模块进行电子“输血申请单”的填写, 申请单上输血病人基本信息由系统自动提取, 医生需填写用血安排、临床诊断、输血性质、输血目的、既往输血史、预定输血日期、预定输血成分、预定输血量等信息, 申请医师签名保存完成申请单的填写后, 系统会根据申请单内容自动在【血库管理】子系统中生成一条待配血记录, 医生打印输血申请单并手工签名后交科室护士执行后续工作。

1.3 输血医嘱审核

输血科对病人配血完成后, 系统会在HIS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的医嘱提醒栏提示待审核医嘱, 临床医生点击“待审核”医嘱提示信息后, 系统会弹出审核登录窗口, 审核医生录入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医嘱审核界面, 勾选需审核的输血医嘱, 按【审核】按钮完成审核操作。

1.4 输血反应记录

医生进入HIS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模块, 在对应输血医嘱上点击右键, 选择右键菜单中“输血反应”功能项进入输血反应记录编辑界面, 系统会自动提取病人基本信息及对应医嘱中的血液品种、血型、输血量及血袋编号等信息, 医生填写好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和科室处理措施后点击“保存”, 系统会按病人科室、姓名、住院号血袋编号、记录人、记录时间等信息保存该条输血反应记录, 并将记录信息传送到输血科, 还可按住院号和血袋编号的方式查询历史记录。

2 护理管理

2.1 校对医嘱、采集标本

科室护士收到医生开的输血申请单核对后, 进入HIS系统【病区护士站】模块校对发送病人的检验配血鉴定医嘱并打印检验标本条码标签, 将标签粘贴在检验试管上, 然后到病人床前使用移动手持终端设备 (PDA) 扫描病人腕带, 读取病人基本信息和待执行医嘱信息, 当面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信息, 确认符合后点击PDA按医嘱内容执行标本采集工作, 并将采集好的标本送检验科和输血科。

2.2 核对取血

科室护士到达输血科后进入HIS系统【取血核对管理】模块, 使用移动持终端设备 (PDA) 或PC终端的扫描枪扫描血袋上的血袋标签, 系统会自动提取包括受血者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血型、血液品种、规格、效期、血袋血型、血袋编号、配血人、配血日期、配血结论等信息供护士核对, 确认信息同血液实物相符且血液制品外观正常, 无破损、溶血后点击‘核收’, 系统会将核收护士默认为血库发血记录的取血人。

2.3 查对执行输血

进入HIS系统【病区护士站】模块, 责任护士会按输血先后顺序分别对相对应的输血医嘱进行校对发送, 医嘱生效后, 系统会自动生成待执行记录并打印输血瓶签。输血时, 由两名护士到病人床前先使用移动手持终端设备 (PDA) 扫描病人腕带, 读取病人基本信息和待执行医嘱信息, 共同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信息后, 再使用PDA扫描血袋上的输血瓶签, 系统会对两次提取的信息进行比对, 相符则允许执行输血操作, 不符则禁止执行, 再次核对血液后, 点击PDA医嘱执行并审核双签名。

2.4 输血护理记录单

在输血过程中, 科室护士会填写【输血记录单】和HIS系统提供的电子版【护理记录单】。【输血记录单】分为输血前、输血开始、输血中、输血结束四部分, 分别记录病人生命体征 (心率/ 脉搏、呼吸、血压) 、是否0.9%NS冲管、输血开始时间、输血速度、输血结束时间、是否有反应及执行护士签名, HIS系统电子版【护理记录单】主要用于记录患者输血前后的病情记录及医嘱执行情况。

3 输血科管理

3.1 标本接收

血标本由科室物流配送人员送至输血科, 输血科工作人员进入HIS系统【病人血样管理】模块接收标本, 扫描试管条形码后, 系统会自动提取受血者的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床号、所在科室及采样时间, 接收时间默认为系统当前时间, 接收人默认为当前操作员, 点击“确定”保存为受血者有效血样记录。

3.2 血型复查及配血

接到医生的纸质输血申请单后, 进入HIS系统【科室配血管理】模块接受科室输血申请并登记血型复查情况, 系统会自动提取记录对应的包含血型鉴定的各项检验结果, 复查相同后点保存进入配血环节, 扫描待发用血的血袋编号进行配发用血记录的录入, 一袋用血对应一条配血记录, 录入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待审核输血电子医嘱, 医嘱的生成方式为分量医嘱, 即一条配血记录对应一条电子医嘱, 医嘱内容有开嘱时间、血液品种名称、计量、血型、执行时间, 开单医生等信息。

3.3 发血

输血科工作人员在护士取血核对完成后, 进入HIS系统【科室发血管理】模块中进行发血操作, 通过血袋编码、配血时间、病案号等单一或组合方式过滤到病人待发血信息, 再次核对无误后点击“发血”键完成发血操作, 并自动打印输血通知单。

3.4 血袋回收

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各病区送回的患者输血后的废血袋, 进入HIS系统【血袋回收登记】模块进行回收血袋登记, 扫描血袋编号系统会提取血袋使用科室、血型、输血时间等信息, 点‘保存’完成回收血袋的信息登记。登记后的废血袋再按规定要求交相关部门统一销毁。

4 应用管理

在医院整个“临床输血管理”体系中, 各功能模块之间既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又起到了相互间的管理制约。如当输血科接收了病人输血申请单准备配血后, 临床医生就不可以再对输血申请单的内容进行修改, 只有在输血科取消接收后才可修改;输血科的发血操作必须要经过医生审核医嘱和护士取血核对完成后才可进行, 两者缺一不可;输血医嘱的校对和发送必须在输血科发血后才可进行;输血科一旦执行发血操作, 临床医护人员就不能回退输血医嘱, 必须再输血科取消发血后才能对医嘱进行操作。以上操作环环相扣, 不仅使医院的临床输血管理流程更加规范, 最大程度地保证医嘱单、输血单和输血执行单的一致性, 还可防止输血费用漏记。

5 结语

总之, 笔者认为临床输血管理作为医院信息化管理中的一个新生事物, 在使用初期难免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问题, 但不能否认的是通过管理系统的开展使用, 规范了医院临床用血的工作程序, 提高了医院及科室的整体医疗和护理服务水平, 使患者得到高效、准确、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对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保证输血安全,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信随着系统功能的不断改进完善会不断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陆紫敏, 王雷懿, 季黎明.输血信息全程管理在医院输血科临床应用[J].临床血液杂志, 2014, 27 (6) :517-518.

[2]刘亚珍, 甘华秀, 申海燕.临床输血流程信息化管理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3 (29) :416-417.

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第2篇

1.2严格执行输血管理制度,认识安全输血的重要性正确输血能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错误的输血不仅影响疗效、安全,而且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在输血管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病情,认真执行输血护理工作制度,一丝不苟地按输血护理常规工作。1.3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护理服务的首要前提。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如未及时输上,应尽快送回血库保管。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

2、血制品取回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如未及时输上,应尽快送回血库保管。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5、先慢速滴注15min,观察患者的反应。

6、输注顺序:血小板、CIK取后立即输注,几种血制品同时输注时优先输血小板和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

7、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酶原复合物)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地输入(60-100滴/分)。

8、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①皮肤过敏反应②寒战、发热③腰痛、血尿④四肢抽搐⑤其他

9、并发症的处理流程:停止输血(血制品)→无菌封存血液制品→更换输液管→立即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用药、处理→按要求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单→通知输血科及其他相关科室

10、输血完毕,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冲管。

11、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输完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临床安全输血信息管理 第3篇

1. 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男,23天,因面色异常入院,血常规检查:Hb78g/L,HCT0.218,Plt120×109/L,申请输血,因配血时主测、次测不合送检。血型血清学检测:患者血型为BccDee,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IgG2+,抗体鉴定试验证实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IgG性抗-D,血清中IgG性抗-D效价为4。患者母亲血型为BCcdee,血清中IgG性抗-D效价为256。患者父亲血型为BccDee。

病例二 患者,女62岁,因腹痛伴纳差、头晕1月余入院,初诊贫血待查,血常规检测Hb48g/L,RBC1.24×1012/L,申请输血,因患者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送检。血型血清学检测,血型定为B型Rh(D)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试验洗涤用37℃生理盐水)抗-IgG:阴性、抗-IgG+C3d3+、抗-C3d3+,抗体筛查:37℃未发现ABO以外抗体,冷抗体效价测定:4℃时效价2048、20℃时效价256。

病例三 患者,女60岁,因纳差、头晕、乏力就诊,血常规检测Hb52g/L,RBC1.34×1012/L,申请输血时,因交叉配血主测、次测不合送检。血型血清学检测,血型BCcD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IgG:3+、抗-IgG+C3d3+、抗-C3d1+。血型抗体鉴定:患者血清中检出ABO以外抗体,但未检出抗体特异性,考虑为自身抗体。交叉配血试验:患者血清与多人红细胞配血,在抗人球蛋白介质中均不配合,凝集强度1+。

2. 讨论

通过检测,病例1为典型的Rh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初诊医生开始未能明确诊断,交叉配血时发现了患者标本的异常情况,在母亲血型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检测出患者血清及放散液中存在抗-D抗体,后经对母亲标本检测加以证实。由于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在我国较为少见,一般症状较重,病情发展快,此例患者在基层医院出生,出生后在医院住院时间较短,回家后患者出现的黄疸症状未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再次入院时患者已出生23天,易忽视新生儿溶血病因素的考虑。患者诊断输B型Rh阴性血,输血效果良好。对此例患者在配血过程中发现的检测信息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了沟通,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病例2患者体内存在高效價的冷自身抗体,且在室温反应性较强,将配血中发现的这种情况反馈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在排除其它病因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检测,做出冷凝集素综合症的诊断。且在患者贫血较重的情况下,输注2单位洗涤红细胞,为安全起见,建议输血时37℃保温缓慢输注,输血后未见不良反应,达到输血预期效果[1]。

病例3患者血清中存在游离自身抗体,将本实验室检测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在结合其他检测的基础上对患者做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诊断,在病人病情较稳定的情况下,做出暂不输血的决定[1]。AIHA患者输血一直是临床输血的一个难题,输血指征的掌握,献血员的选择,配血情况对患者输血效果的影响等情况更需临床医生与配血实验室的密切配合。

交叉配血试验主要目的是检测献血者与受血者间红细胞血型的配合性,在配血过程发现的检测信息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确实有一定的帮助,除本文介绍的三种情况,工作中还经常见到假凝集标本对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诊断的提示,冷凝集标本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提示,非抗凝标本的不凝集对DIC病情的提示等情况。另外,配血试验发现的检测信息对于如何保证临床输血安全,以及患者是否适合输血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临床输血护理与安全管理 第4篇

1 牢固树立护理人员输血安全意识

1.1 护理人员应掌握输血的一般知识

护士除要掌握有关血型,输血适应证、禁忌证等知识外,还应熟悉常用血液制品的性质、特点,输血方法,各种输血反应意外抢救措施。了解输血传播疾病、输血免疫效应和成分输血等。

1.2 严格执行输血管理制度,认识安全输血的重要性

正确输血能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错误的输血不仅影响疗效、安全,而且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在输血管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患者病情,认真执行输血护理工作制度,一丝不苟地按输血护理常规工作。

1.3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定期组织学习,提高法律意识,护士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护理服务的首要前提。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士的道德信念和慎独精神,工作中主动克服侥幸心理,增加责任感,自觉地将各项护理工作标准及要求内化成自身的护理行为[1,2]。通过法规的学习使护理人员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树立法律观念,学法懂法,依法施护,认识到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均有可能涉及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加强输血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输血护理技术,转变输血护理观念,已成为现代输血发展的必然趋势。

2 输血过程安全管理

2.1 输血前查对

护士取血时,与血库人员严格查对申请输血患者的姓名、床号、血型、输血号、血量,同时检查血液成分的颜色、外观和有效期。对新入院患者,紧急输血前采集好血检四项,以确保输血后不必要的纠纷。由于输血核对的最后一关是护士把握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双人核对,严格“三查八对”。在患者床旁再次核对全部资料,无误后方可执行输血。

2.2 输血过程中观察与护理

护士在输血开始后数分钟内留在患者身边,虽然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存在于整个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如果开始前5 min~15 min不发生问题,出现致命的危险性就会明显下降。在输血15 min后,患者无不良反应,输注速度可以加快。输血速度一般根据血液成分种类和受血者体质而定,开始稍慢,待观察患者无不良感觉或症状后,再根据需要调速,一般4~6 m L/min.血小板取回后要立即输注,为防止血小板聚集,输注时速度要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血液在常温下应4 h内输完。

2.3 输血后

再次核对输血相关内容,继续观察患者至少1 h,并进行相关内容记录。对输血完毕一次性血袋,需保留24 h.

3 正确处理输血反应并及时上报

护士要熟悉并严密观察各种输血反应的出现,掌握其处理原则及常规,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如发生反应,根据情况可减慢或停止输血,立即通知主管或值班医师,积极配合治疗及抢救。经处理后反应不见好转或情况严重,原因不清时,须进一步上报并及时与血库联系,保留余血以备检验。

参考文献

[1]金钰梅.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医疗护理缺陷防范之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2) :785.

临床安全输血信息管理 第5篇

我院在2006年建立了血库管理信息系统, 涵盖了标本采集、送检与接收核对管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与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血液的预定、入库登记与库存管理;血液的发放与领取管理等功能。随着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 对输血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来的血库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着血制品出入量和库存量反应不及时、容易发生工作差错、资料检索统计不方便等问题[1,2,3]。且原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管理系统, 其配血、发血信息不能与医护工作站进行共享, 所有临床用血申请均采用手工填写, 容易造成患者信息 (如血型号、申请成分、输血适应证指标以及传染病等检查内容) 填写错误或遗漏, 不仅耽误患者用血救治, 还有可能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相关费用[4]。另外, 血袋信息的核对也采用人工方式, 整个输血业务流程工作效率低、安全性差、资料查找难、统计工作量大且信息无法在各业务系统间共享, 对血制品的去向难以做到精确掌控和实时监督, 一旦出现差错难以回溯和定责。基于以上问题, 在原有血库系统的基础上, 我院设计了临床输血业务管理子系统, 以实现血库到临床的业务集成管理, 规范输血全流程, 提高用血安全和工作效率, 实现血液在医院各环节的监管。

1 系统需求分析及流程设计

1.1 需求分析

整个输血过程是在医生、护士、血库检验人员三方共同参与下, 对患者、配血标本和供者血液进行相关处理, 交接环节多且繁琐。建立一个规范、科学、高效的输血流程十分重要[5]。本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原有血库管理系统的基础完善输血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加强对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在输血各环节的质控, 规范和优化临床输血工作流程, 实现输血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 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1.2 业务管理流程设计

1.2.1 医生工作站的临床输血业务管理

在整个输血链中, 临床医生是用血业务的发起者, 是安全输血的第一个环节, 系统对临床输血申请必须建立一个科学、严格的控制体系。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输血法规的要求。输血申请必须包含知情同意书、用血评估、输血指征等内容, 并形成完整的输血记录, 用血申请必须有严格的上级医师审批制度。此外, 针对ICU及术中病人等突发大出血情况, 由于时间的紧迫性, 系统允许启动紧急用血申请功能, 并要求在事后履行补办报批手续。

1.2.2 血库工作站的临床输血业务管理

在原有血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增加输血申请管理功能, 完善血液出入库的管理与追踪, 做到与临床科室用血信息的实时交互, 并强化用血统计分析功能, 为相关人员做决策提供依据。

1.2.3 护士工作站的临床输血业务管理

在整个输血过程中, 护士是最终输血的执行者, 规范输血护理是确保有效输血的最后一道安全机制。血液取回后, 护士必须按三查七对制度, 对血液输注前做最后的核对, 确保血液信息准确无误后进行输注。在输注过程中, 需对患者状况、输血情况做记录, 如有不良反应要登记并及时处理[6]。

我院临床输血业务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流程, 见图1。

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支持SQL、ORACLE等大型数据库;系统整体采用三层体系架构, 前台程序采用B/S架构。

系统实现与医院其他系统的高度集成与信息共享, 涵盖了用血申请、临床输血管理、血袋管理。全部流程采用条形码科学管理, 对医生级别设以权限及严格的审批制度。对输血全过程进行管理:具有用血审批提示、效期预警机制, 对血制品流转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功能;具有各种数据直接上报上传, 多种类型统计报表统计汇总等功能。

2.1 用血前管理模块

该模块负责用血前的管理链接, 见图2。

2.1.1 用血申请模块

该模块提供信息录入、查询、报警等功能。普通输血需先填写用血前评估单、知情同意书、备血申请单, 病人资料、ABO RH血型。填写知情同意书时, 医生需填写输血目的、输血成分及输血方式等信息;填写用血前评估单时须填写评估类型即手术或非手术、输血指征和体征情况等信息, 通过输血指征维护值提示医生用血是否合理;备血申请单中需选择血液类型、通知量及用血时间、用血级别、输血可能性、既往输血史等信息, 备血申请单需要上级医师审核, 超过一定量的要由主任或医务科审批。该界面还提供库存查看等功能, 以便临床及时获取血液库存信息。备血申请单完成后发送至血库, 血库收到申请通知及时备血。申请单发送的同时, 通过系统设置可生成用血申请医嘱回插到HIS中, 并生成病程记录发送到电子病历, 记录包含电子申请单、用血评估单、知情同意书等内容。以上流程若任一步骤出现遗漏, 系统就会报警提示, 以及时规范用血申请。在病人突发大出血等紧急情况下, 系统可启动紧急用血通道, 临床医生只需填写一张紧急用血申请单, 评估、审批等一系列工作可在条件允许的时候补充完整。此外, 该模块还提供申请单状态查看、患者用血反应记录查阅及历次输血记录查询等功能。

2.1.2 血库管理模块

护士根据用血申请进行医嘱执行, 包括条形码标签打印、标本采集及确认、标本送检等工作。标本流转纳入原来的血库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中。

输血科可通过查询条件浏览所有病人未发送、已发送、已处理状态的申请单, 同时可查看单个病人的知情同意书、审批单、用血评估等信息。经过标本检验、交叉配血 (原有的血库系统功能模块) 完成备血后, 生成备血确认单。最终取血时, 临床需发送取血通知单, 血库接收到取血通知便做血液出库登记。

2.2 用血中管理模块

用血中管理链接, 见图3。

血袋送至临床后, 护士扫描血袋信息, 系统自动调取患者申请单信息进行核对, 如有不一致, 则会报警提示, 确保血液信息正确无误。在输注前, 护士需再次扫描血袋号, 核对患者信息、血液信息。输注过程中, 护士应定时巡视并作记录, 巡视记录包括巡视时间、输注速度、有无不良反应等。若出现不良反应, 要作登记并反馈, 生成的护理记录回传至护理电子病历系统。输注结束后, 扫描血袋号, 核对信息、确认输注结束。血液接收、输注开始、输注结束的确认均需经过初核、复核由两位护士完成, 系统记录确认时间及操作者工号。

2.3 用血后管理模块

血液输注结束, 血袋回收并送至输血科进行销毁。系统24 h显示未销毁的血袋信息, 并设有超时报警功能。

2.4 用血分析与监控模块

2.4.1 对输血业务的监控

监控项目包括紧急用血申请、已采集送检标本、送检超时标本、备血完成但未提血、已发出24 h未输注完成的血液袋、已发出24 h未回收血袋;患者不良反应反馈等。

2.4.2 用血分析模块

该模块提供用血量的分析与用血质量的分析图, 见图4。

(1) 用血量分析, 如用血总量、用血总量趋势、人均用血量、紧急用血比例等分析。

(2) 用血质量分析, 如用血前必查项目检测率、知情同意书签订率、大量用血审批率、实际用血量与申请量比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反馈率、不良反应原因分析等。

3 系统成效分析

(1) 实现临床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用血前申请单的下达到输血完毕直至血袋回收全程都采用信息化手段, 有效地避免了手工操作带来的失误, 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把医护人员的时间留给了患者。

(2) 规范输血流程。系统按要求严格控制整个临床输血流程, 使得输血步骤紧密相连, 跳过任何一步都无法往下继续进行。对于每一步操作, 系统记录相应的操作时间及操作者工号, 确保输血的每个环节有责任人并且可追溯。化验结果自动从医院信息系统 (HIS)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S) 中提取。

(3) 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实现了与HIS、LIS、EMR的数据共享, 系统能自动提取患者基本信息、最新检验结果等信息, 同时生成用血医嘱及用血记录回插到HIS、EMR中;另一方面, 实现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输血信息共享, 临床科室能实时查询库存信息、查看申请状态, 而输血科也能及时获知临床输血需求, 查询临床输血记录, 以及不良反应等信息。

(4) 完善统计分析功能。系统在精确、完整的信息采集基础上, 完善各类数据的统计, 便于相关人员分析决策。

4 结语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手工填写用血申请的落后工作模式, 取消了人员汇总数据的传统工作流程, 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对于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改善临床输血服务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与应用手段[7]。随着无线技术在医院推广应用, 信息系统的触角可延伸到病床旁, 这将进一步完善输血链的信息化管理。

摘要:本研究在原有的血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设计了输血业务管理信息子系统, 以实现血库到临床的业务集成管理。该平台, 实现了输血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 从而提高了科学用血水平。

关键词:血库管理系统,输血业务管理系统,用血申请,输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芳, 林志刚.血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 2003, (3) :34-36.

[2]姚俏林.计算机在输血科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3) :96-97.

[3]徐伟星.医院血库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 2008, 3 (3) :52-53.

[4]刘一强, 谢新鹏, 彭道波.我院血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与实施[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7) :46-47.

[5]潘宁, 邓宾.条形码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3) :86-87.

[6]彭道波, 赖福才, 刘一强, 等.构建科学的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新系统[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6) :427-428.

临床安全输血信息管理 第6篇

输血作为一种临床治疗手段, 输血科主要承担着日常临床输血、血浆置换、血细胞单采治疗、自体血采集保存、直接抗人球实验、ABO正反定型复查、Rh血型、抗体筛检项目等工作。提高临床输血管理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差错、准确快捷的信息反馈, 以及优化操作程序和加强质量控制等环节是安全输血的关键[2]。近期根据我院数字化医院建设、电子病历无纸化存储及临床输血工作的需求, 研发了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Clinical Blood Transfusion Information System, CBTIS) , 并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医院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医院信息办公管理平台 (Hospital Office Automation, HOA) 、电子病历管理平台 (Hospital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Platform, HEMRMP) 五系统无缝连接 (图1) 。输血科终端分别置于配血室、发血室。

1 CBTIS使用前状况

安全输血必须强化各环节质量管理, 以往输血科各项工作大多为手工操作, 大量数据采用手工记录或仅使用计算机作为表格处理工具, 工作人员压力大。在血液入库、配血、患者输血医疗文书管理、血液出库等多个环节操作繁琐难免失误, 出现医疗差错[3]。据文献报道, 输血相关资料需保存10年[4]。人为差错占输血相关差错的50%, 在实验室自身的血液标本处理过程、贴标签过程和血型鉴定、血液筛查或合血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这些差错[4]。早在2002年我科就使用了HIS及LIS系统, 输血前检查通过LIS系统发报告、记账收费, 血液出入库采用传统登记本, 配血与发血手工登记, 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查对制度》要求, 为了避免差错, 科室规定每一步工作都要复查, 虽有LIS、HIS系统但未能实现数据共享;未能与业务相关科室实现互联;加上业务的发展, 功能也不能满足日常需求, 维护工作就会显得困难。

2 CBTIS功能介绍

CBTIS设置了输血申请、血液出入库、配血处理、验血、用血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维护七个模块, 均符合技术质量规范的要求 (图2) 。

2.1 用血申请

接受临床科室“临床输血申请单”后, 从申请日期中自动提取患者信息, 提取用血申请登记。通过血液字典与全院临床医生共享库存血液情况, 以保证临床用血。

2.2 配血与用血

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信息选择血液成分, 严格执行“双人双配双签”, 进行配血试验相合后保存。系统自动记费随操作完成。配、发血单通过虚拟打印进入电子病历归档。输血反应数据在医生工作站完成后直接上传电子病历归档。通过用血管理、出库管理功能实现血液制品各种出库方式的处理。

2.3 患者病历档案管理

输血科接受临床科室“临床输血申请单”后, 住院患者及急诊患者录入ID (IDentity身份标识) 号直接从CBTIS读取患者信息, 优化以往住院患者与门诊、急诊科患者系统未整合不能共享信息的弊端, 只需要ID号建档录入患者信息, 方便管理。

2.4 大量用血申请 (绿色用血通道)

在急诊或手术临床用血科室接受“大量用血申请”后, 第一时间开通“绿色用血通道”及时配、发血液。临床医生同时从OA系统中直接进入医务部——质量管理科——大量用血申请电子流程审批程序。整个过程系统借助短信通知输血科主任会诊、医务部门相关领导审批, 及时高效完成审核程序, 归入电子病历。

2.5备血出入库管理

输血科接受血液中心血液制品时, 使用扫描系统将血液中心提供的条码数据导入。实现了能够与机构外部血液中心交换和共享血液信息的功能。血液出库有正常出库、配血合格后自动出库、调整出库、血袋破损进行内部处理、退回血站 (针对血液质量问题退回血站) 。

2.6 查询统计

查询系统设计了血液库存、血型、成分用血比例、各科用血成分及血量、输血反应数据、不规则抗体的统计等, 主要用于输血科制订用血计划, 避免血液浪费, 不仅方便医院掌握临床各科合理安全输血数据, 而且能够及时解决临床输血中的问题。

2.7 系统维护

实现了血液字典录入、血液修改 (手工录入补充) 、修改口令、血液成分与价表对照等功能。

3 总结与讨论

CBTIS依照卫生部《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分标准》试行版要求进行流程优化改进后, 使输血科与医院内部各部门间有效协同工作。应用CBTIS在采集标本、核对、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和发血时, 采用条码扫描技术, 其环节简单、准确, 特别是在配合临床抢救、手术紧急用血过程中, 系统开设了绿色用血通道, 能够快捷、准确、争分夺秒地完成工作。为临床医生抢救工作节省了时间, 同时也为患者在生命线中的赛跑助了一把力。为了达到医院管理系统总体规划的要求, 满足医院全面管理的需要,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时电子病历的推广促进了CBTIS的全面发展。在应用的基础上, 功能日渐发展完善, 为输血科日常管理提供了安全、方便、智能、准确的保障。

4 结束语

目前电子病历虽已广泛应用, 但真正掌握并应用较好的不是很多, 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集成化、接口标准化、数据通用化和应用广泛化等方面仍面临一定的问题。作为全国数字化示范医院, 应继续挖掘、提取电子病历发展潜能, 以此推动以电子病历应用为基础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与发展[1]。目前输血科的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中力争不断完善CBTIS系统, 为实现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可控性及追溯性而不断努力。

摘要: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中电子病历的应用推动了输血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 协调促进了质量保证体系, 使医院的输血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促进了管理水平。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电子病历,临床输血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石德光, 王景明, 李永中, 等.电子病历在数字化医院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2) :140-141.

[2]赵国华, 赵维奇.临床安全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建[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 2004, 5 (4) :361-362.

[3]张洪涛, 郝军, 吴明, 等.“军卫1号工程”输血管理分系统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1) :68-69.

临床输血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第7篇

作为“军卫一号”工程的子系统,配发血管理系统主要是以实现血液的库管、配血、发血等信息管理为主要目标[1]。随着医疗业务的发展和管理标准的细化,配发血系统已不能满足临床输血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其升级改造已势在必行。根据临床输血管理工作的特点,我们在总结“军卫一号”工程配发血管理子系统的使用经验基础上,组织了临床输血信息系统(clinical blood transfusion information system,CBTIS)的调研、设计、实施工作。在新系统中考虑到了临床输血管理与输血科工作的需求,遵循各类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实现血液从“血站到血管”的全流程、全方位管理。新系统对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水平、规范病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循证输血证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2.1 输血管理所需要

从“血站到血管”的临床输血管理是包括在血库内、发放后保存和输注全过程的管理。输血前指征与输血后疗效是评价输血合理、科学与否的关键点[2],将这两者纳入到CBTIS中统一管理,并与全院HIS、LIS实现全程无缝连接,是临床输血管理的重点。

2.2 循证输血所需要

循证医学是输血指南的科学依据,输血指南要求循证输血医学不断加以完善,而循证输血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输血指征[3]。原配发血系统作为HIS子系统,其实是医院的一个“信息孤岛”,与医护工作站、LIS不能共享数据。只有进行循证输血证据研究,获得准确、全面的患者输血前后相关信息才有可能进行客观、真实的分析。

3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概念及其工作流程

3.1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概念

血液管理[4]是从“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而临床输血管理作为血液管理体系中主要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连接血站、医生以及患者的桥梁,从血液的接收到血液库管与配发,直至输血反馈,每一个环节、程序都要有信息管理记录,不得出现失踪或脱节的情况。医院血液冷链管理应包括血液在库、出库后直到输注完成整个完整过程,而不是传统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形:血液在谁那儿谁负责,输血科只负责对在库时间段内的管理,发出的血液无法管也懒得管,输不输?何时输?怎样输?输后情况怎么样等都不继续跟踪。除了血液库管、配发血等外,包括血液预警、输血申请、取血处方、血液输注、输血后疗效评估与不良反应反馈、输血知识宣教与咨询,以及输血前相容性检查、血液质控、试剂管理和工作报表与数据分析等都是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的目标。因此,作者认为:CBTIS是以血液和患者输血相关信息为管理对象,贯穿医院输血管理和输血科(血库)日常工作的计算机应用程序,以此实现及时供血、科学用血的安全输血目标。

3.2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流程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与质量管理科的整体监管下,图1流程图中右侧点虚线框中的部分是输血科内部的信息管理,左侧线段虚线框中的部分是临床科室的信息管理。患者基本信息与检验信息来源于HIS与LIS,血源信息来源于供血单位。整个系统以血液信息和患者输血相关信息为主线,临床输血管理、费用管理、用血分析以及输血科工作管理包含在内的一切信息与事务均由系统管理记录。与原配发血管理子系统相比,该系统的管理与服务范围更大,也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4 CBTIS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尽管原配发血管理系统中血液信息与患者信息不完整,但是多年的临床资料与用血信息,无论是法律规范所要求,还是临床数据的珍贵性而言,保留并利用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系统设计之初,从安全性和规范性考虑,并根据职责与分工不同,对系统的使用、管理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以避免误操作对系统的伤害和伪造篡改数据。如修改申请单中用血时间与血量、血液误发回收、修改划价和字典维护等实行分权限管理,保证资料规范性,提高系统安全性。同时,采取原有按实际发生数即时计费的方式。CBTIS保留了原系统中配血、发血、配血作废、在库血查询、血液流动日报表、成分血字典以及划价管理等功能,并在原有数据表结构基础上进行新增与扩展。其主要功能与特点如下:

4.1 电子申请

申请单分类管理,并设时间限制,按流程管理分为输血申请与输血检验申请。门诊与住院医生工作站中,医生打开用血或输血检验申请窗口,系统将自动从HIS、LIS中提取患者基本信息与最新的相关检验信息,医生只需填写用血时间、成分、血量、特殊要求、用血目的与血源等内容,保存成功后,医、护、技工作站可即时查收。对急诊危重未查血型的患者,申请单ABO血型为“急”以示绿色通道。

输血申请单保存时,系统根据申请的血液成分、患者输血史以及血源信息自动定义标本标示,标示值为1表示需抽取标本,0表示不需抽取标本。在我院不是第一次输血的患者申请血浆或冷沉淀,或是申请自体血,标示值为0,输血科直接签收后即可发血,不需复核血型与交叉配血,否则需进行相关操作。超过申请用血日期2 d的申请单不能配血、发血,以防历史旧单重复使用。

申请单作为临床输血的主要线索之一,共设为9个状态:申请、抽血、接收、签收、复核、配血、发血、输血以及反馈。将签收、配血、反馈等设为关键点,系统根据申请单的标本标示不同,对关键点流程操作进行控制。如输血科签收申请单前,医生可以修改申请用血信息,但签收后不能修改;未签收的申请单,无法复核和配发血;未复核的申请单,不能发血;作废的申请单不可调用。这些主要是用于减少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

4.2 标本布置

标本布置的目的是减少患者标本差错率,提高对错、混标本的判别能力,具体过程为:护士根据医嘱抽取标本,并对本护理单元的医生在开具的需要抽取标本的申请单范围内,对本患者申请单进行条码扫描行条码布置,使申请单、患者基本信息与条码进行绑定,相关采集费用自动插入患者明细表中。申请单与标本条码可一对多。输血科接收标本与申请单,通过护士手写信息、标本条形码双重信息把关,减轻对手写信息的依赖度。

4.3 取血处方,统一输血相关文书格式

医生根据申请情况,只需选定成分与取血量,保存成功可自动生成输血医嘱并打印取血处方,也可选择不生成医嘱。设计患者住院用血统计功能,以满足医生填写病历首页之需,避免医生填写时因成分血单位不同而造成的数据混乱。

经过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讨论并通过的输血治疗同意书由系统管理者录入,医护端可在线打印,医患签名即可。互助献血申请表以Word文档格式供调用。

4.4 输血确认与输血反馈,完整血液冷链管理

血液输注前,护士再次核对并扫描确认。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医生为防止患者发生过敏反应而输血前预先注射抗过敏类药物,为真实反映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在输血确认时选填是否输血反应预处理,保存成功后,相关输血费用自动插入患者明细表中。输血结束后或输血反应发生后,医护端填报输血疗效和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需填报现象、时间、原因以及措施等信息,并打印不良反应单送输血科,以供输血科填报处理意见。医护人员输血反馈保存成功后无权修改,对迟发性输血反应,输血科工作站可补录。

4.5 输血知识宣教与信息互动,增强信息互动与即时性

将成分血基本信息、输血指征、相关法规制度以及输血新技术业务等临床输血知识放入系统中,以方便医护人员在系统窗口中提取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时常会因申请单、患者资料以及血液供应等原因,造成输血科人员与医护人员需即时交流、沟通时联系不到医生或有时电话沟通发生误解,而没相关记录,或有重要事项需向全院或某个科室广播的情况。为此,系统采用类似QQ形式,用于医、护、技人员间相关信息的交流和广播,增加沟通交流方式,并以此作为辅助资料备查。

4.6 输血科工作站

4.6.1 申请单与标本接收与签收

输血科窗口通过扫描标本条码,并核对、确认标本与申请单后进行接收,系统自动记录接收时间与接收者。根据申请用血及标本接收情况,签收并审核申请单,对一次申请量超过2 000 m L、本次实际用血量累计超过2 000 m L或申请全血的申请单打印用血审批表,送输血科主任与医务部门审批。

4.6.2 输血前相容性检查

根据即时计费原则,新增输血前检验项目,主要是对标本标示值为1的申请单所配对的标本进行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抗体筛查试验,交叉配血采用原有方式。

4.6.3 输血检验

该检验是指疑难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抗体效价检测、Coombs实验以及新生儿溶血病检查等输血检验,项目可由管理者定义,申请单处理包括申请、审核、报告且医、护、技人员可在系统中查看打印。

4.6.4 血液管理

该管理包括血源信息接口导入和手工录入、血液维护、有效期预警、贮存预警、发血、误发血回收以及自体血液采集。采用网上接收血源信息,然后存入本地计算机,之后通过系统读取文件实现数据导入的方式,提高了血源信息导入的完整性、准确性。

4.6.5 输血科事务管理

该管理包括试剂与血液质控、输血科窗口事务登记以及患者信息管理等,主要以表格与记事本方式登记相关信息。

4.6.6 统计分析

该分析包括申请信息、用血信息、血液信息以及科室工作人员工作量等一般统计与深度分析统计,并根据申请与取发血情况,按各种途径分类计量或计数统计。

4.6.7 系统维护

系统设有用户字典及维护项目,管理者对输血申请检验项目、申请用血时限、输血检验项目、输血同意书、输血宣教内容、血液有效期与预警期以及计费项目与方式等内容进行设定。

5 应用效果与展望

5.1 改善模式,提高效率

用血在线申请,自动导入患者基本信息与最新检验信息,并自动生成医嘱,节省了医生人工查找与手工填报信息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医护工作者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的准确、真实和完整性;输血后反馈管理规范了输血病历质量;人性化的设计与简捷的操作界面深受医护人员的认可与好评。

5.2 强化管理,开拓创新

申请单与患者标本进行绑定,标本接收实行手写信息与条码信息双重核对,提高了混、乱、错标本的鉴定能力。各项数据的统计与深度分析功能以及实时、详细的数据为管理者了解、发现问题及辅助决策提供了便利,也为循证输血证据研究奠定了基础。血液预警管理、程序的流程控制管理和患者信息管理等创新性管理深化了管理内容,强化了管理力度。

5.3 功能凸显,服务全面

该系统与医院HIS、LIS数据共享,使得原来的“信息孤岛”真正成为医院数据库一部分。系统的使用,对促进输血科工作与服务质量的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使医院输血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5.4 展望

随着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的应用与推广[5],使CBTIS的触角延伸到病床旁,这将进一步完善血液的冷链管理;另外,随着全民医保的进一步深化,医保号与身份证号将有可能成为患者身份的重要信息标识,以及医院信息化标准逐步完善,使医院之间或医院与其他机构的联系更加便利成为可能[6],这将为区域性的输血传播疾病的血液预警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洪涛,郝军,吴明,等.“军卫一号工程”输血管理分系统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1):68-69.

[2]伍伟健,田兆嵩.临床输血应遵循的基本程序[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226-231.

[3]邓硕曾,宋海波,刘进.循证输血与输血指南[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263-264.

[4]朱永明,励修楣.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2):961-963.

[5]文浩.RFID技术.血液.生命——浅析RFID技术应用于血液管理的紧迫性[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9(3):52-53.

临床输血信息反馈及用血满意度调查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大同市所辖的各个用血医院的医护人员。

1.2 调查表内容

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内容有4项, 分别是:输血反应情况、临床使用所遇问题、服务指导质量评估 (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四项) 、对血站的建议和意见。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4大项17小项, 分别是: (1) 血液及血液制品:a) 外观完整性;b) 血液及血液制品标签完整性;c) 血液及血液制品配血辫数量;d) 血液及血液制品配血辫充满;e) 血制品容量;f) 血液及血液制品输注效果。 (2) 送血员工:a) 服务态度;b) 使用工具;c) 温度记录;d) 专业技巧。 (3) 订血服务:a) 服务态度;b) 联系方法;c) 制品供给;d) 取血手续。 (4) 咨询服务:a) 服务态度;b) 内容详细;c) 对院方建议的解决。评分分为极佳、良好、一般、欠佳、恶劣5个档次。

1.3 统计方法

根据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写出每月的分析报告报于站领导;根据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写出分析报告, 然后协调相关科室, 能够及时解决临床所遇问题。

临床用血满意度调查表满意程度= (极佳×100+良好×80+一般×60+欠佳×40+恶劣×0) ÷总份数

权重:血液制品占30%, 送血员工占20%, 订血服务占30%, 咨询服务占20%.

2 结果

满意度=满意程度×权重

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结果。2008年第二季度调查结果显示, 5月份满意度下降, 分析原因后及时解决, 6月份我站的血液制品、送血员工、订血服务、咨询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上升。见表1.

小结:第二季度临床对我站的工作欠满意, 我们已协调相关科室对临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积极加以改正, 努力为临床服务。

3 讨论

临床输血信息反馈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结果能否反映我们的服务水平, 与调查表内容设计关系密切。设计较合理的调查表应该是从临床医护人员的角度出发, 反映他们所渴望反映的事情, 这样才能抓住主要内容, 真实反映服务水平[1]。我站通过多次召开临床用血座谈会, 广泛听取临床医护人员的意见后精心设计了调查表, 临床反馈意见表明其具有可操作性。另外, 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发展, 临床对我们的服务要求在不断变化, 应经常收集临床反馈信息, 适时调整调查表内容。

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就像一面镜子, 质量的好坏一目了然, 问题所在清清楚楚。如5月份的满意度下降, 是由于白蛋白短缺致使血浆制品用量加大, 有多家医院提出血浆制品供给不及时。针对这一情况, 医院领导非常重视, 组织外采科的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出外采血, 经省卫生厅批准从其他血站调集了一部分血浆, 使血浆短缺的局面很快得以缓解, 满意度随即上升。

总之, 随着临床用血量的不断加大, 临床对血站服务的期望值在不断更新、变化, 通过咨询部的工作人员每月去医院的血库和用血科室, 请医护人员填写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 是及时掌握临床输血新动态、了解用血情况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调查内容和方式, 科学、准确地了解临床的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共同推进输血事业的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输血过程中输血反应情况、临床使用各种成分血所遇问题、对我们服务的满意度及用血满意度的调查,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方法 设计含有4项调查内容的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含有14项调查内容的临床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 每月我站临床用血咨询部到各用血医院分别发放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临床用血满意度调查表各10份, 由临床医护人员和血库人员填写。结果 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临床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回收率均为100%;2008年收回临床输血信息反馈表和临床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表240份, 对我们的服务指导质量评估非常满意。针对反馈回的信息写出分析报告上报站领导, 对临床提出的问题积极加以改进, 解决了临床用血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使满意度明显得到提升。结论 科学合理地开展临床输血信息反馈和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 能有效促进血站对临床服务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临床输血,满意度,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浅谈临床安全输血应采取的措施 第9篇

1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输血存在的风险

1.1 主要表现

输血除能治疗患者外, 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输血免疫反应) 、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 (病毒、细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 尤其是有多种病毒 (HIV-1/2、HTLV-I/Π、肝炎病毒、HBV和HCV、HDV和HEV、HAV、非甲、CMV和EBV、小病毒B19和新克、雅士病毒) 可经输血传播, 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

1.2 影响因素

如病毒性疾病的“窗口期”、“免疫静默感染”、“新型病毒和亚型变异株的出现”以及“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各类病毒标志物筛查方法学的局限性”等, 使目前无法做到“输血零风险”。

2 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对策

2.1 先行对策

控制输血传染病源头的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源, 对献血者既往史调查、体格检查和严格的血液检验, 可以排除高危人群献血。根据国际及国内的先进经验, 输用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 受血者感染肝炎的危险性大大低于输注有偿献血者的血液, 所以应大力提供无偿献血。建立稳定可靠的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

2.2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纠正和杜绝“安慰血”“营养血”的现象, 大力推广成分输血, 促进血液资源合理充分利用。我们体会到: (1) 临床医生应根据病人病情, 有针对性选择血液成分制剂, 既提高输血效果, 又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同时一血多用, 节约血源。 (2) 倡导自体输血是防止输血传播疾病, 避免输血反应最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对一些稀有血型的患者, 手术需要输血在血源缺乏时, 开展自体输血尤为实用。

2.3 严格输血管理

临床输血要严格执行用血登记制度和用血报批手续。血站和输血科 (血库) 不得发出未标有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有效期、采血机构名称及许可证号的血液。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

3 成份输血能帮助提高输血安全性

成份输血主要原则是只给病人输其病情需要的血液成份, 即病人缺什么就补什么。成份输血可以提高输血疗效, 充分利用血液资源 (一血多用) ,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因此, 大力推进成份输血重要理由之一是减少病人所冒的风险, 提高输血安全性。

4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由于通过上述措施还不能确保接受输血病人的安全, 输血界正在大力开展血液和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的研究和应用。从理论上讲, 通过病毒灭活处理杀死血液和血液制品中可能存在的病毒, 能确保输血的病毒安全性。所有主要血浆蛋白制品均已能通过适当的病毒灭活处理技术进行病毒灭活, 基本保证了其病毒安全性。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基本成熟并已用于临床。红细胞制品和血小板制品的病毒灭活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相信, 病毒灭活的血液制品的广泛应用必将进一步显著提高输血的病毒安全性。

上一篇:尴尬人遇尴尬事下一篇: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