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广电范文

2024-05-21

指尖上的广电范文(精选6篇)

指尖上的广电 第1篇

正是移动新媒体的便捷性、实用性、社交性、娱乐性, 使之呈爆发式发展。目前, 移动终端全球统计媒体使用时长已经超越了电视, 成为黏着度第二的平台。这对于传统广电媒体来说, 是严峻的挑战, 更是致命的诱惑。如果将这些规模庞大的“手指族”收入囊中, 带给传统广电的, 将是无限的未来。

从广电媒体的微博、微信营销, 到各种App尤其是新闻资讯类App的开发上线, 广电媒体抢占移动新媒体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我们的网站还没走向成熟, 业界的风向已经转向App。”一位传统媒体网络部门负责人的话, 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传媒人的心态。悲观者认为, 传统媒体连网络都玩不转, 怎么玩转移动互联网?目前用户基数较大的新闻类App几乎都是网络媒体开发的, 广电媒体能否后来居上?

值得注意的是, 传统媒体对移动新媒体定位模糊, 或迫于转型压力, 或追赶潮流, 仅是把它当作一个附属物来做, 更多承担的是媒介延伸的任务。面对移动新媒体, 传统媒体摆正心态了吗?这不仅是一个产品研发与上线的简单问题。移动新媒体的介质不同于传统媒体, 用户需求、用户体验、用户阅读习惯、阅读场景完全不同, 新瓶装旧酒, 最后只会淹没于数以百万计的移动应用中。移动应用要有影响力、生命力, 内容、功能、推广、用户体验、用户黏度、盈利模式, 是布局移动互联网的广电媒体需要解决的难题。

指尖上的智慧 第2篇

摘要:陶艺,作为一种土与火的艺术自古以来就令人神往,令人痴迷。过去的儿童,泥巴就是他们最好的玩具。和泥儿、摔响儿、捏泥人、做坦克……这些都成为那一代人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而今的孩子们,虽然拥有各种各样的又不断翻新的玩具,却失去了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翘着屁股玩泥巴的乐趣。陶艺教学就是要把最普通的泥巴带进小学课堂,让孩子们在拿捏之中掌握泥性,感受创作的乐趣,在与泥巴的“玩耍”之中让他们的指尖闪现出智慧的光芒。本文将从四部分“

一、了解陶艺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创新观念来引领陶艺教学;

三、淡化技法,在创作中掌握新知;

四、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来阐述小学陶艺教学。

关键词:陶艺、陶艺教学、技法、合作、交往

正文: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在把玩泥土中,获得那份未遗失的童真,这是陶艺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亲近自然,体味泥土的言语,表达自我情感,在创造中获得乐趣。当柔软的泥土在经过火的洗礼后变成坚硬的瓷器时,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控制力又增添了一份。虽然我们仅仅从泥走向了瓷,但是却经过了漫长的量变与质变的升华过程。陶艺不仅作为一门工艺美术,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素养和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陶艺课程的开设给美术教学注入了生机,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给学生注入了一缕清新的空

气。如此效果则是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陶艺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了解陶艺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其中又让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作用。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又长盛不衰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近万年的发展已经趋为完善,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事物。中国的陶艺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艺的发展,但近代却落伍了,特别是陶艺教育。

国外的陶艺教学实践证明,陶艺教育使儿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天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丰富想象力,拓展创造性思维。既然陶艺教学有如此优点,我们就更应该利用本土资源发展陶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的前阶段,讲述陶艺的一些历史,并且让学生们欣赏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和陶器实物,了解陶器的整个生产过程、品种。这样使儿童更有好奇心和制作的欲望,儿童们渴望用双手去制作自己喜欢的陶艺作品,去表现心中的世界。

二、用创新观念来引领陶艺教学

我们必须要把创新思维融入到陶艺教学之中去,使其充满活力。我先引导学生进行泥塑,开始学生们都有极大的新鲜感,因

为孩子们有爱玩泥巴的天性,大家开始随心所欲地捏一些造型奇特的人物、野兽,但是在造型、方法、内容上显得很单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又能突破陈规,又能创新,从而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呢?要让学生逐步了解陶艺,热爱陶艺教育,并且确立学生为主体。学生和老师都要具有创新精神,特别是老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我认为开设陶艺课是最能够体现儿童的创新精神的。陶艺课材料简单是与泥巴打交道,大家的兴趣浓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丰富的想象,眼睛看,脑子转,心里想,手上做,观察能力逐渐敏锐,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如此效果,则是其他一些课程难以比拟的。

三、淡化技法,在创作中掌握新知

1、首先是陶艺成形方式和装饰手法。

中国的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各种作品形式,种类层出不穷,品种繁多。那些陶器优美的形态,活泼奔放的纹饰,无不凝聚着先民的智慧和汗水。这些作品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成型方式,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主要使用了泥条成形、泥板成形和拉坯成形三种方式教学。泥条、泥板成形比较方便成形快,变化的形式比较多样,灵活性强。通过实践学生们接受得比较快,而且很感兴趣,能够做出自己想做的形象。拉坯成形的难度比较大,只能够做一些圆形的物体,这种方法在初期教学主要是尝试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在陶艺成形的方式上我进行了泥条和泥板的整合,并且结合了挖、刻、划、拉等装饰手法,大大地拓展了陶艺的表现力度。学生们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做出一些自己喜爱的作品。并且还结合儿童的特点待泥坯干了后涂上一些颜色进行装饰。在陶艺课上大家的兴趣特别浓厚,虽然说作品不是很精美,但是感到自己也能做一件陶艺作品也十分兴奋,我还要求同学们通过互相评价、展示、介绍来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还指导学生们创新用其它方法来装饰自己的作品,使其更优美、精致。

2、在陶艺制作的内容上创新,具有儿童特色。

在陶艺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从中无不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陶艺教学如何在继承古代陶器优点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充分体现儿童个性的陶艺作品值得我们思考。处于小学时期的儿童,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用手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用心去表现自己的梦想。根据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我们应选取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我在陶艺教学中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提到了小动物、卡通形象、动画片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回答却启发了我。在陶艺教学中能否可以融入儿童喜欢的卡通动物、人物呢?经过我的实践,卡通形象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表现内容。它简炼、夸张、拟人的造型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理解。关键就在于把以往的平面绘画通过泥巴塑造成立体的陶艺作品,使其更加生动,进一步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在陶艺教学中我还遇到一些难题,有时学生们总随心所欲地制作。我利用自己学习到的陶艺知识,对儿童进行最初阶段的启发,引导学生联想并开拓其想象的空间。开始,我示范制作了一些卡通形象,如:小乌龟、兔巴哥、皮卡丘等。来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了解制作方法。我还事先准备一些图片资料给他们欣赏、临摹,在临摹过程中还讲解了身体比例和基本结构的观察方法。让他们在不同的陶艺成形中发现美的造型,使学生们在自己制作过程中逐步深化对陶艺的认识、理解、潜移默化地掌握陶艺的技能,并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让陶艺通过卡通这种形式使儿童对陶艺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觉得 “玩泥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每个人的兴趣、习惯、个性都不同。让学生们在经历了一段示范临摹之后,儿童掌握了一定技能、技巧。我在下个阶段儿童运用创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卡通形象,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从而创造出有情感,新颖独特的陶艺作品。比如我在指导儿童进行陶艺创作时,我要求学生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要尽量发挥自己的特点不要与别人雷同,以保证自己作品的特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欣赏一些风格各异的陶艺作品,开拓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做。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并且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卡通陶艺的创作活动中。从而达到个性和内容的结合,创作出优秀的陶艺作品。

3、陶艺教学方法要不断变化,具有新颖性。

①指导学生们收集一些有关陶艺方面的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我还搜集了有关陶器的生产流程,为学生们介绍陶艺知识。欣赏优秀的陶器实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在健康娱乐的活动中受到激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使整个陶艺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在活动中求知,求美,求乐。

②在教学中要组织开展讨论活动,可以把学生中对陶艺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交给大家讨论。我发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提出了大量问题,例如“什么是陶艺?”“怎样用泥来制作?”“泥坯又如何变成精美的陶艺品?”“如何装饰自己的作品?”等等。发动学生敞开思维,集思广益,在平等讨论中自我解决问题。并且把学生们搜集到的陶艺方面的资料如“历史背景,艺术流派,陶艺的材质,工具设备,工艺过程等内容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小结。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拓展思维。

四、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

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自发地形成合作小组,从而提高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如让全班同学共同创作完成一个“海底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把手中的泥条盘成造型,想象和创作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有鲸鱼、海豚……然后师生共同寻找还需要添加些什么呢?有的说:“缺海螺”,有的

说:“缺珊瑚”,还有的说:“缺少美人鱼”,孩子们的想法可奇妙了,大家齐心协力把海底馆打扮得五彩斑斓。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体会到了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

陶艺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可以说是教学里的“世外桃源”。你无法在平时见到如此和谐的“手工作坊”。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解放了自己的身心,解放了自己的思维,他们的空间是从来没有过的自由。

总之,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陶艺教学来锻炼学生手、心、脑的结合;把学生们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优势。“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陶艺使孩子们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随着教学经验的慢慢积累,我相信,未来的陶艺课堂将更加精彩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说陶艺论陶艺》 杨永善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

3、《陶艺教室》 王奇 张温帙 湖南文艺出版社

指尖上的智慧 ——浅谈小学陶艺教学

王 效 香

丁庄镇王道小学

指尖上的爱 第3篇

轮到最后一位男士进行辨认时,他并不像其他男士通过触摸对方的手心手背来判断。他只是轻轻地握了一下两位女士的指尖,当握到第三位女士的指尖时,就把她拉到身边说:“这位是我的爱人。”语气里充满了坚定。

主持人和现场观众不禁发出一片惊叹声。

主持人好奇地问:“你如何准确无误地找出妻子?”

男士深情地讲述了两个小故事。

那年冬天的一个午夜,他的腰突然阵痛起来,疼得他满头大汗,坐卧不宁。他们租住在郊区的平房里,离医院较远,也打不到出租车。妻子只好搀扶着他,一步步走向医院。妻子把指尖放到他的手心里,说:“忍不住疼痛,就用力攥我的手。”他就是用力攥着妻子的手,才坚持到医院的。病不大,他患的是肾结石,打上点滴后,疼痛渐渐减轻,就攥着妻子的手睡着了。

还有一次,他做生意赔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他绝望到极点。妻子握着他的手说:“只要我们健康平安,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夫妻俩开始在大街上做小生意,每次夜幕降临,不管赚多少钱,两人都会手拉手,哼着歌,一起回家。

指尖上的爱作文 第4篇

指尖上的爱作文

作者/于怡鸣

周六的中午,家里很安静,明媚的阳光照进房间,暖洋洋的,我躺在床上悠闲地听着音乐,很是惬意。

忽然,一阵“丁零当啷”的声音传来,是那么的刺耳,我的兴致顿时全无。仔细一听,声音是从卫生间传来的,我怒气冲冲地来到卫生间。只见小小的卫生间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盆,连个插脚的地儿都没有,盆里放满了我这一周穿脏了的衣服,妈妈正坐在盆边用力地搓洗着,手都搓红了。

以前,我一直认为妈妈的特效洗涤方法是用电视广告上的那种神奇的洗衣粉,一泡一洗就OK了。看到眼前的`一切,我终于知道了,我的衣服都是经过妈妈的手不厌其烦地搓啊洗啊,才变得洁净如新,而且还带有淡淡的香味。

我恍然大悟,妈妈用的不是什么神奇的特效洗衣粉,而是她独有的洗涤方法,那就是无尽的爱。妈妈的爱,从指尖流淌到我的心间。

( 250001)山东省济南市新苑小学

指导老师 孙 鹏

【简评】

指尖上的技术 第5篇

汽车也可以通过“遥控器”来操控了,听起来是不是感觉很新鲜呢?这种“遥控驾驶技术”将驾驶控制权从车内转移到了车外,实现了发动机远程遥控启动、关闭;车辆前进、后退;左右转以及低速行驶等功能。真正地体会到一种无人驾驶的感觉,为汽车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车型本身的档次。甚至在闲暇之余还可以利用该功能调侃一下身边的朋友,为他们变一个“神奇魔术”。

遥控驾驶技术的原理是怎么实现的?

遥控驾驶技术用到的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研制出这样一套遥控装置也并非易事,需要运算、设计、排列等多道工序,相信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当驾驶者停止操作时,车辆将接收不到遥控器的信号,并且会通过电子驻车制动自动刹车(也就是回到P挡),因此即使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车本身也不会收到信号,从而自动停下,不必担心会失控。

什么场合适用遥控技术?

遥控驾驶技术的主要优势是在狭窄车位,驾驶员上下车不便时,可以通过遥控驾驶让车辆进出车位,其次,如遇到恶劣天气,也可以通过遥控驾驶将爱车驶到自己的身边(当然前提是有距离要求的,一般来说范围是在10米左右)。另外,在炎炎夏日或者严严寒冬,通过遥控器还可以远程启动发动机的同时自动开启空调,让你入车即可享受冬暖夏凉,这些优势都突出了这项技术最大的亮点—人性化。

当然,也许很多朋友对“遥控驾驶技术”这项新生科技也会产生很多置疑。这也难怪,毕竟这样新奇的玩意儿大部分人都是头一次听说。尤其是安全性方面,只用“指尖”来控制一辆汽车,心里着实没底,不如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定速巡航系统、自动刹车系统等等刚出现的时候我们不是也同样抱着怀疑的态度吗?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每项新生技术都将经历这样一段适应时期,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遥控驾驶技术必定会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与青睐,形成未来新型汽车的发展趋势之一。

指尖上的密码 第6篇

别发愁,能让证据“开口说话”的不只有血液,还有指纹!

指纹的唯一性

如果没有意外情况,我们每个人都有指纹,而且是生来就有的。它其实就是手指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与推算发现,两个人指纹完全重复的可能性大约只有150亿分之一,这也就是说天底下几乎不会有两个人的指纹是一模一样的。指纹另一个使人叫绝的特点就是,在人的一生中指纹的纹理是终生不变的。

所以说,人的指纹绝对是最准确的“人体身份证”,如果不被用来鉴别身份,那可真是白长了。

人为什么有指纹?

你想过吗,人为什么有指纹?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在皮肤发育过程中,皮下组织比表皮成长的速度快,因此皮下组织不停地向上“拱”,逼得表皮没办法,实在长得慢的那些部分只好向下塌陷。久而久之,指纹就“爬”到了你的手上。

破解犯罪现场的

“指纹密码”

指纹是警察和刑侦专家在任何刑侦案件中都极为关注的证据。但是,犯罪现场的环境往往错综复杂,而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指纹,所以现场的指纹可能非常多,侦探们应该怎样去寻找需要的指纹呢?

一般来说,指纹的痕迹通常分为三种:

明显纹:用肉眼就能看见,比如手指沾了油漆、血液、墨水什么的,然后往墙上“啪”地一拍。

成型纹:手指按压在柔软的东西上,比如橡皮泥、果冻上,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指纹印。

潜伏纹:我们的每根手指上,都会留有皮肤分泌出的汗水和油脂。当手指再接触到干净的物体表面时,就会留下潜伏纹。之所以称它为潜伏纹,是因为人的肉眼很难直接看到它。

这三种指纹痕迹的发现难度是逐级提升的。因为没有哪个罪犯会傻到故意留下自己的指纹供侦探破案,所以潜伏纹虽然几乎无法被肉眼发现,但却是最具价值的。

指纹在哪里?

在勘察犯罪现场时,你千万别像没头苍蝇一样在犯罪现场到处乱窜,那样不仅找不到指纹,还会把现场破坏得一塌糊涂。指纹的搜寻范围应该是:

1. 犯罪活动中心;

2. 犯罪现场的进出口及周围;

3. 犯罪嫌疑人遗留在现场上的各种凶器、物品;

4. 犯罪嫌疑人可能接触过的物品。

记住,这些地方一定要反复搜索,真相,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犄角旮旯”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指尖上的广电】相关文章:

指尖上的芭蕾06-20

指尖检测05-06

保留指骨扩大髓腔的指尖离断原位缝合的临床应用12-23

广电光纤广电通信06-17

广电传输05-26

江苏广电06-14

广电企业论文05-09

广电网络宽带05-13

广电网络资产05-16

广电全媒体05-18

上一篇:稀疏表示下一篇:日本医院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