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学生美好灵魂

2024-07-01

塑造学生美好灵魂(精选7篇)

塑造学生美好灵魂 第1篇

为什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 塑造他人灵魂的人, 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为此, 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培养高尚的师德。其次, 一个教师要保持威信, 首先就要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业务水平永远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一个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能力、品德、品格等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只有经常严格剖析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在“良好”水平上, 始终受到学生的爱戴。如果安于现状, 不求进取, 就会使威信得而复失。有素养的教师能被学生看作楷模、理想的榜样, 从而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 使教师的示范可以起到更大的教育作用。那么, 教师怎样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做到“师诚”

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 集中表现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培养下一代而勤勤恳恳地工作上。分析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的工作可以看出, 虽然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同, 学习、经历不同, 年龄、性别不同, 但他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对党、对社会主义赤胆忠心, 对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 工作中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 不为名, 不为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总是一颗红心, 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 四季艰辛。虽然年华流逝, 但他们毫无怨言, 从不惋惜, 甘愿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出毕生的精力。他们的实践说明, 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伟大意义, 只有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 才能出色地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这种“蜡烛”精神。

在教师优良的性格品质中, 特别要指出的是诚实和正直。伟大的人格的素质, 重要的是个“诚”字。“诚”是正直的基础, 是心灵美的核心, 是“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的精神支柱。鲁迅称颂藤野先生就是一位具有这种品格的老师。鲁迅晚年, 深夜写作疲倦时, 抬头看见藤野先生的照片, 便激起无穷的力量, 点一支烟继续奋笔疾书。藤野先生为什么对鲁迅有这样经久不衰的力量, 除了藤野先生的挚爱之情外, 他的诚实正直的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做到“师表”

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师本人的品质和教师的榜样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 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 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典范, 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唐代的韩愈也主张“以身立教”, 认为这样的教育“其身亡而其教存”。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的思想品质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有特殊意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观察证明, 教师的榜样对学生影响很大。所谓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这些成语都能说明榜样作用之大。所以一个教师要教育好学生, 他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在各方面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生, 做到“师爱”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就不为池塘;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不少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也用自己的爱生行动为后人留下师德风范。如孔子就很爱他的学生。他的学生冉伯牛患了恶疾, 别人不敢去看他, 孔子不但去了, 还执手安慰他。鲁迅先生在“四·一二”白色恐怖中为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学生, 当面怒斥国民党特务。后营救无效, 他愤然辞去教务主任和系主任职务。今天, 我们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都爱自己的学生。他们把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责任感和关心爱护下一代的真挚感情揉和在一起, 倾注在千百个孩子身上, 精心哺育着下一代。可是也有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总是爱不起来。在他们看来, 只要教好课就行, 甚至认为学生是“好粮食不吃”, 对他们客气一点, 他们就会“蹬着鼻子上天”, 不服管。这说明, 在我们的教育站线上, 有的人对师爱问题存在着相当错误的看法, 必须予以纠正。

教师的爱, 着重体现在热爱后进生上。一般说来, 后进生由于学习差, 行为习惯不良, 受人歧视, 得不到同情, 所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对教师存有戒心, 抱着回避或者对立情绪。要想打开生锈的门锁, 钥匙只有一把, 那就是教师的满腔热情的爱心。下面是模范班主任刘纯朴教育后进生的“秘决”:动之以情, 深于父母;晓之以理, 细如雨丝;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用刘老师自己的话来说, 就是用精神甘露去洗涤精神污垢, 用心灵温暖去医治心灵创伤。有人把对后进生的教育过程归纳为“三步曲”:第一步, 关心他。设法先从感情上使他消除对老师的怀疑和对立情绪, 确信老师是善意的。第二步, 帮助他。初步建立感情后, 就要帮助他明是非、辨美丑, 提高思想认识。第三步, 向他提出要求。还有人总结了这么一个公式:关心———知心———交心———贴心。集所有转化后进生工作经验之大成, 那就是用温暖、尊重、信任去点燃后进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的火焰, 帮他们驾起“信心之舟”, 与昨天告别, 勇敢而坚定地驶向新生活的彼岸。

摘要:教师高尚的师德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师应在实践中努力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完美灵魂的塑造者-老师 第2篇

当海伦・凯勒还沉浸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对未来感到绝望的时候,是沙莉文老师帮她解开绳索,从绝望之中挣扎出来,是沙莉文老师用她那父母般的爱意和坚强的意志,指引着她的学生走出困境,走向生活的希望。

当我们为作业多而叫苦,并且时常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时,我们可曾想过老师的用意呢?我想,老师是想让我们更加熟悉他所讲的那些题目吧!我相信,老师的做法都是为我们这些学生着想,都是在为我们的学习着想。如果没有必要的作业,我们怎能为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呢?当我们被老师批评时,我们可曾想过老师的.感受吗?我想,其实老师的心里也是很无奈,甚至是很难受的,他们只是在为自己的学生的成长而负责罢了……

塑造学生美好灵魂 第3篇

【关键词】班主任 灵魂 塑造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15-02

班主任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教育诗篇,以自己的忠诚和执著维系着绵长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绘着斑斓的成长手记,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铸造着坚强的未来。

为了出色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必须砥砺自己的心灵,提升自身的素质,构建教育生命发展的平台。为此,要砥砺五种心灵。

一、转变观念,砥砺一颗进取的心灵。

我们说决定教育行为的是教育观念,具有正确科学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才会具有正确科学现代化的教育行为。班主任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而更新教育观念

是个进行式的命题。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就能克服困难,走过坎坷,不断开创班主任工作新局面,不断提升自身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新的教育观念,会打开我们的思路,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充分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成功的快乐。

例如,对德育怎样看,如果我们具有“德育应该是含情脉脉的”的观念。认识到:德育工作是育德的工作,是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工作。它决不等于必须进行生硬的毫无感情地说教,更不等于必须进行以人为敌的训斥。相反,它应该是含情脉脉的,应该是诗意浓浓的,给人一片关爱,给人一片温馨,给人一片希望;使沙漠变绿洲,使顽劣变聪明,使野蛮变文明。这难道不需要艺术、不需要诗意吗?一个班会的标题需要赋予它以诗的纱衣,我们的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诗意、需要艺术。这样的观念会促使我们用心写好德育的《教育诗》。

二、感受幸福,砥砺一颗平静的心灵。

教育的本质是创造幸福,是创造社会的幸福,更是创造个人的幸福,是引导人们或者说是交给人们感受幸福的体验、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灯塔”。可是,现在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淡薄了。接受教育的孩子们不再感到幸福,从事教育的人越来越感到痛苦。这固然有应试教育的沉重桎梏有关,分数至上,分数成为一把把利剑砍断了温馨,斩断了柔情,割断了亲情,截断了灵气,掐断了智慧,折断了青春,切断了活力……

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班主任需要培育幸福感,要感受教育的幸福,要自觉为学生创造幸福。不能一味地夸大教育的艰辛和困难,更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忽视或抹杀了创造幸福这一教育本质,从而整天痛苦不堪,精神不振。有人诗意地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集成一枚果;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应该庆幸,在教育中享受着生命,和学生一起成长,采摘到了一路的幸福体验。”我们班主任陪着“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一起成长,和生机勃勃朝气勃勃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班主任关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青少年的心灵,是宇宙万物最神圣、最神秘、最具活力的对象。班主任的劳动成就了学生,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

三、心存高远,砥砺一颗豁达的心灵。

班主任是学生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的教导者和鼓励者;是沟通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桥梁……班主任具有多重角色—良师角色、益友角色、慈母角色、伯乐角色、保健员角色、指导员角色、文艺家角色、演讲家角色……班主任工作内容繁多:了解、研究学生;组织建设班集体;做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帮助学生搞好学习;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评定学生操行;拟定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对学生德、智、体、美、心理全面负责;加强班级团队工作;培养学生干部……由此看来,班主任确实任重道远,班主任工作确实是艰巨艰辛的,这就需要班主任心存高远,缔造教育情结,全身心投入班主任工作中。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这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的学生具有许多长处,同样也具有一些缺陷。不可否认,许多独生子女不懂得感激生活、感激父母,不懂得知恩图报。有的青少年或是对地球上的动物,或是对自己的小伙伴,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乃至对自己的生命,多的是冷漠、仇恨、冷酷,少的是亲情、温情、同情、友情、爱情;他们的心中缺乏爱,缺乏美,缺乏善良,更缺乏生活的激情。他们的心灵中没有争鸣的百鸟,没有斗艳的鲜花,没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没有清澈碧透的清泉……甚至没有一丝绿色,是一片寸草难生的荒漠。这就是亟待我们根治的青少年情感荒漠化。他们没有师道尊严,有时往往目中无人。他们不迷信宣传,不崇拜权威,不轻易服从,除了情感荒漠化,还有种种情况,如有的学生追求“个性解放”,有的学生被娇宠过度,有的学生特别自私……这些学生往往不服从班主任的教育,甚至顶撞班主任,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就要具有包容宽容的心态,砥砺一颗豁达的心灵。

四、享受生活,砥砺一颗年轻的心灵。

教师的物质生活一般是比较清贫的,班主任的任务是艰巨的,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生活的幸福提高生活质量的理由。班主任不能也不应该与“享受生活”绝缘。我们要创造条件,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我们有责任给自己的老人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給自己的爱人以无比温馨的关心,给自己的孩子以细致入微的爱护。我们不能以投入工作为借口,在自己的老人生病时拒绝尽一份孝心,以致在老人病故时都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留下终生的遗憾;在孩子发烧时拒绝尽一份爱心,把孩子锁在家里,延误病情,以致孩子残疾,留下终生的心痛……班主任没有理由以牺牲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家庭为代价去履行自己的班主任职责,相反,在做好工作的同时,砥砺一颗年轻的心灵,要懂得享受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不能只有忙碌的一天天,紧张的一天天,竞争的一天天,奔波的一天天,辛苦的一天天,劳累的一天天,很难有轻松的一天,休闲的一天,逍遥的一天,更难得有浪漫的一天。班主任应该都有轻松的一天,休闲的一天,逍遥的一天,浪漫的一天。我们需要忙碌、紧张、竞争、奔波、辛苦,也需要轻松、休闲、逍遥、浪漫。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让我们的心情更恬适更美好。

五、创造成功,砥砺一颗酷爱事业的心灵

著名作家路遥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能成就某种事业。”

解读学生心理,塑造美好心灵 第4篇

“班主任”三个字, 在笔者心目中几乎可以用“高、大、全”来形容, 即高尚的道德, 博大的胸怀, 全面的知识。笔者理想中的班主任, 既是理想的布道者, 又是和学生无所不谈的朋友。布道者和朋友都是温和的字眼, 但班主任在许多时候又扮演着“执法者”的角色。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度”呢?熊川武先生有句经典名言“理解学生, 教在心灵;解读老师, 勤学奋进;理解自己, 塑造人生”。“理解学生, 教在心灵”是说教师要善解人意, 解读学生的心灵, 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 取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解读教师, 勤学奋进”即学生应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 体谅老师的苦衷, 熟读精练, 发奋进取, 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发出内心的呼唤———为父母的辛苦劳作而学习, 为老师的无私奉献而努力, 为祖国的强大昌盛而勤奋不息。“理解自己, 塑造人生”即师生之间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自己, 不断规划和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笔者认为, 对班主任而言, 工作的宗旨关键就是把握好如何培育学生的人生理想、个人自信和道德的自觉性。

也许有人认为“理想”、“自信”、“道德的自觉性”等并不是什么新颖的话题, 人类谈了不是几百年, 而是几千年。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它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价值观, 这对于价值观念正在形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期望下一代年轻人能改变当下社会上的不良状况。一个人有坚定的理想, 就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如果每个人都拥有崇高的理想, 那么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自然就充满了希望和前进的动力。个人自信心的建立, 是理想能够得以实现的保障, 它推动理想实现的进程。一个学生并不是只有考上了大学才算成功, 才能成才, 学业上成功的是人才, 在其他方面只要是通过努力取得骄人成绩、作出贡献的也是成才。但无论是哪一类学生都需要有理想和自信作为精神的支撑。而道德的自觉性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 它是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的做人准则。道德的自觉性决定了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尊严。

曾经有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自己努力读书是为什么, 是为了不辜负父母辛劳的付出, 还是为了自己以后能过上比较优越的生活?看着学生发自内心的疑问, 作为老师, 笔者深刻地认识到, 这是我们对学生理想教育的缺失。很多同学的内心长满了迷茫和困惑的杂草, 急需帮他们铲除, 并教导学生树立精神的目标, 为其解决心灵的困惑。为此, 每次接新生班, 笔者都会让他们写一篇作文, 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 让学生的思想有一个放飞的空间。当学生思想上出现松懈时, 笔者会给他们讲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关于梦想的故事, 让他们知道理想的坚定性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意义。

理想的家园找到了, 接下来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走进这一精神圣地。这时候自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人的发展, 自信是步入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那么如何使学生获得自信呢?笔者认为要在尊重中培养自信, 在其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我们常常见到有的班主任看到班上的学生犯错误, 就火冒三丈, 找来学生, 劈头就是一顿骂。诚然, 这样的教育方法也可以管得住学生, 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学生从内心里并不真正认可你, 仍会违纪。其实学生也是人, 犯了错, 心里一定也很自责, 班主任要学会挖掘学生内心的那份自责与向善的追求。记得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 就会发现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 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 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 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时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心善的一面、积极的一面, 让那种上进、助人、真诚、勤奋的意识指挥自己的行动, 使人重新恢复自尊和自信, 使人找到踏实、安全、幸福、快乐的新感觉。

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人们常言“十个手指各有长短”, 班主任不能以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学生。如座位就是班主任工作中一个敏感的话题, 学生都想坐前面, 排座位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于是, 有的学生提倡以成绩排名来排座位, 形成竞争机制。笔者听了立即予以否定, 认为人格是平等的。安排座位, 以个子高矮为基准, 坚持好差中差的搭配, 要求优秀生帮助后进生;课堂提问, 笔者激励成绩差的学生踊跃发言, 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 没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 笔者不忘留给学困生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 笔者经常与他们交谈, 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 尽量化解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对屡教不改的, 笔者则寓爱于严, 严中有爱。在爱学生的同时, 对其缺点和错误, 绝不姑息, 绝不袒护。但是, 班主任不要将这种严单纯地理解为拍桌子, 摔椅子, 将严格理解为板着脸孔, 不苟言笑, 甚至动辄惩处。其实, 严, 并非单纯的严厉, 严与爱互相统一, 严中有爱, 爱中添严, 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 只有爱严交融, 才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

有了理想和自信铺路, 学生的精神底子就有了, 有了这一精神底子, 相信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将不再盲目, 遇见挫折绝不会轻易地放弃。

笔者做的第三步工作是对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自信的人绝不能成为一个道德的沦丧者。如果真是如此, 那是教师的失职或失败。学生如果缺乏道德的自觉性, 那班主任充其量也只是个牧羊人或消防员。笔者常对学生说:“学习之前先学做人。”这个“做人”, 其实就是对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培养。笔者会经常性地用一些在社会底层人物身上所显现出的光芒来启迪他们对道德自觉性的思考。因为这样的事例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经常接触到, 但又容易被忽视。有次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组贫困山区孩子们努力学习的照片, 那种景象让人很心酸, 笔者想肯定能让学生很“震撼”, 会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果然, 班委们看过照片后自发在班级中组织了旧衣旧物的募捐活动, 听着他们宣读倡议书, 看着那些照片, 学生哭了, 为那些孩子的辛酸而哭泣, 为自己的虚度光阴而忏悔。他们踊跃地捐衣捐物, 表达自己的爱心。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但通过它, 学生知道人与人之间相互温暖的举动, 对于人类是那么重要, 在伸出自己援助之手的同时, 自己也收获感动和幸福。

班主任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课本知识的层面上, 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 从自身做起, 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 以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 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以真诚的爱心温暖学生, 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 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愿通过班主任的努力, 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都能繁花似锦。

摘要:在“痛并快乐着”的班主任生活中, 只要你牢记“理解学生, 教在心灵;解读老师, 勤学奋进;理解自己, 塑造人生”,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理想、个人自信和道德的自觉性, 就能激发起他们努力向上的精神, 释放其蕴藏的独特的个人潜能, 并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

教师不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5篇

正因为这个道理,我把我的理论称为“行为培育理论”。

人的特征是什么呢?

<<现代教师心理学基础>>的第一章<<需要>>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有人问我:你何必去否定“塑造”呢?

塑造学生美好灵魂 第6篇

一、精心布置——让“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不经意间从校园的角角落落凝聚成的校园文化,折射出一个学校内在的底蕴和非物质的气质。静态环境是物化的文化,表现为学校的外观、文化的营建,是明晰可见的。比如,宽阔的体育场,富有号召力的宣传标语,会唤起学生健体意识;操场中央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教学楼墙壁上那一幅幅科学家的巨幅画像,会激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意识;布告栏内那一个个评比结果,会激发学生自觉地爱集体、争上游的思想感情,会凝结成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师生长年浸润于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呼吸着充满文化的空气,可以凝练出高雅脱俗的特有气质。

二、以人为本——让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在校园文化中,除了不断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各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注意体现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育人观念等进行大胆的改革:

一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营造“学习超市”,让学生在学校里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自主选择权。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必须注意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际关系文化和学习文化,培养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发展学生生动活泼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学习选择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同时不会受到讽刺与打击。

二是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首当其冲地贯彻人文精神,要学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学习权利,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导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在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和旧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承认学生的多元智能,绝不能只用分数的高低和驯服听话来评价、衡量学生的优劣。

三是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强调科学、规范的管理文化的同时,不要忽视建造集体主义和爱心世界的人文精神。不容否认,目前许多学校管理者往往处理不好科学管理和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习惯于使用管理制度去管、卡、压学生,美其名曰:“一切让制度说话”。但是,在人们的生活实际当中,有许多问题不是制度可以解决得了的,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不能只靠规章制度说话。如果只靠制度说话,忽视人的心理问题,这就严重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三、不拘一格——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一是确立并精心布置能够体现本校特征的校训、校园标牌、路标、雕塑、艺术走廊等,形成鼓励师生开拓进取、努力奋进的校园环境,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是建立健全校史展览。校史展览是一个学校历史的形象再现,它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教育、凝聚和鼓舞作用,它能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学校精神代代相传,成为鼓舞师生开拓奋进的精神动力。

三是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好学上进、积极进取是青少年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这种积极精神,广泛在校园中开展争创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文明个人等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造就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活动能够展示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交流、借鉴与学习的机会。它一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对推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朝着高格调、高层次方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五是积极开展“双休日”系列活动。在“双休日”适时地开展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六是积极举办学校、班级墙报与学习园地,使之成为师生关注,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舆论的圣地。

七是积极组织学生的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在教学系统以外自愿组织参与的某一方面群众性的活动群体,它既使学生的特殊素质得以展现,爱好得以发展与升华,又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新的学习锻炼机会。

八是建立和完善校园节日。如完善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这些活动既是展现学校风采的机会,又是动员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的好形式,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园节日活动的组织和领导,使它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载体。

九是多组织知识型活动,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如演讲赛、辩论赛、知识抢答赛及其他智力竞赛等,让学生以学为主,学用结合。

十是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学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浅谈利用多媒体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第7篇

●以多媒体教育培养学生美感和爱心

多媒体教育的特点是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以爱化人。所以, 多媒体教学, 应该围绕“美”和“爱”两个关注点切入。

1.创设优美的环境

情景是“美”的基础。教师依据多媒体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自觉运用审美因素, 在情感共振中获得美的心灵体验, 学生的爱心也油然而生。

我在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中, 首先注意创设优美的多媒体环境。在多媒体教室布置方面, 这样的环境, 创造了美的情景, 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

2.结合视听, 体验感受

多媒体是一种视听艺术, 给学生形成多元的媒体感受和多维的视听冲击, 在空间上形成立体的感受, 在时间上形成审美的经验, 并通过时空的相互转换和交融, 发现和培养美的品味、美的心灵和爱的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淡化主角地位, 牢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 多设计一些学生体验的环节, 让学生亲自参与艺术实践,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耐心和毅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需要有耐心和恒心。比如你在欣赏一段音乐的时候, 一开始自己没好好听, 再听好像也感觉听不懂, 这个时候一般人就没有兴趣和耐心再听下去了,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坚持的话, 就会放弃;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和鼓励, 通过循循善诱的帮助, 可能就会引起兴趣从而坚持下来, 再静静地好好听, 就开始有点感觉, 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就会觉得豁然开朗, 原来这音乐蛮好的, 就会觉得音乐越听越好。在这种不断坚持欣赏的过程中, 不仅陶冶了情操、丰富了音乐视野, 也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以多媒体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操

多媒体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潜移默化地激发心灵。通过多媒体教育, 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 陶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高尚情操, 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是, 通过多媒体的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决非是空洞的政治说教, 更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一方面, 需要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 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 需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 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这样, 才能以多媒体之美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以多媒体教育架起师生团结合作的桥梁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学习中, 老师要注意及时鼓励和表扬, 适时为学生增强自信, 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加, 通过锻炼, 也增强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音乐是合作的艺术, 同时也是表演互动的艺术, 多媒体技术成为音乐教学合作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随之增强。

●以多媒体教育培养师生创造力

创造是民族的灵魂, 也是学生的未来和教育不竭的源泉。多媒体是有灵性的, 是没有确定性的, 所以这更能激励孩子大胆地去追求美好、创造生活, 也更能激发老师的灵感和创造力。

在平时的多媒体教学中, 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有的时候我会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自编舞蹈, 有的时候也会让学生根据歌词和旋律自己作曲、作词, 或者是根据多媒体自己设计一幅画、设计一个创意等等。

上一篇:农机合作社下一篇:随机选择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