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特点范文

2024-05-25

谚语特点范文(精选4篇)

谚语特点 第1篇

一、法语谚语语音上的修辞

1. 头韵 (l’allitération)

即词的第一个字母, 特别是辅音字母在句中重复出现

如:on se perfectionne par la pratique, 此谚语中, 单词perfectionne与pratique都是以字母p开头, 我们称这种修辞为头韵。此外, 在这个谚语中, 介词par也以字母p开头, 加强了头韵的修辞效果。

2. 叠韵 (l’assonance)

即两个词的重读音节中的元音相同, 叠韵可以使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如:L’amour apprend/aux覾nes觓danser.爱情能教会驴跳舞。

3. 尾韵 (le rime finale)

指相同的音在句末重复出现。如:L’homme propose, Dieu dispose.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二、法语谚语词义上的修辞

1. 明喻 (comparaison)

这是法语谚语中一种较常见的修辞手段, 就是把本体和喻体通过比喻词联系起来, 法语常用的比喻词有comme, ressemblerà等。如:Il[本体]se porte comme[比喻词]le Pont Neuf[喻体].身体像新桥那样健壮。由于新桥是塞纳河上最古老的一座桥, 历经风雨, 依然挺立, 所以此句谚语用新桥来作比喻, 寓意这个人身体很健康。

2. 暗喻 (métaphore)

它与明喻稍有不同, 也就是说本体与喻体无需比喻词而直接联系起来。法语谚语中通常使用动词être来连接本体和喻体。有时句子无本体, 只有喻体。如:Le temps, c’est de l’argent.时间就是金钱。

3. 借喻 (métonymie)

借喻指某一事物改由其属性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表示。如:Jamais paresse n’a acquis richesse.懒人发不了财。Paresse懒惰=paresseux懒惰的人。

4. 拟人 (personnification)

实际上, 拟人也是一种比喻, 即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看成有生命的东西来加以谈论。Le temps fuit et ne revient pas.时间流逝, 永不返回。这里, le temps fuit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产生了生动有趣的具体形象。

5. 对比 (antithèse)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 辨别是非。Habit de velours, ventre de son.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三、法语谚语结构上的修辞

1. 重复 (répétition)

指句子中的某些部分重复出现, 法语谚语重复有首语重复法, Loin des yeux, loin du c覺ur.人远情疏。尾词重复, Pas de nouvelles, bonnes nouvelles.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法语谚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手法, 既具音韵效果, 又能突出重点, 读起来饶有风趣, 引人入胜。

2. 回环 (chiasme)

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Il faut manger pour vivre et non pas vivre pour manger.要为了生活而吃饭, 不是为了吃饭而生活。

3. 省略 (ellipse)

省略是指句子中某些词或结构的省略。Loin des yeux, loin du c覺ur. (省略主语) 人远情疏A bon chat, bon rat. (省略谓语) 棋逢对手

4. 倒装 (inversion)

为了突出重点或出于语法上的需要, 句子中的某些成分打破了正常秩序, 被前置了, 这种方法就是倒装。 (A chaque oiseau) son nid est beau.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状语前置)

其实, 有些谚语会同时使用多种修辞格, Bouche de miel, c覺ur de miel.嘴如蜜糖甜, 心似胆汁苦。音韵修辞上, 使用了尾韵, 结构上使用了对比, 词义上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格。因此, 对学习和研究法语谚语, 不仅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同时也一定会增长我们的思想才智。

摘要:法语谚语是法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语谚语语音上的修辞、词义上的修辞、结构上的修辞三个方面探讨了法语谚语的修辞特点, 展现了法语谚语思想智慧和语言艺术的光彩。

关键词:法语,谚语,修辞格

参考文献

[1]Hachette.Dictionnaire Hachette encyclopédique[Z], 1998.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方仁杰.法语实用文体与练习[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浅析英汉谚语的语言特点 第2篇

1. 英汉谚语的语音特点

1.1 押韵 (Rhyme)

英汉谚语往往音韵和谐, 节奏鲜明, 易于上口, 经过长期的使用流传或艺术上的加工, 口语化特点很强, 易于记忆。

英语谚语的押韵主要体现在元音重复 (assonance) 和音节尾辅音重复 (consonance) 上。如:No pains, no gains. (不劳不获)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则不达)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

汉谚有大量押韵的句子, 而且句和句的音节也对称。如:“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1.2 头韵 (Alliteration)

英谚中运用头韵, 重复句中一系列词的开头辅音, 通过强调字词的发音,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Many man, many minds. (人多心不齐、万众一心。) ”中四个词以辅音[m]开头, 使用头韵增强了韵律性。再如:Waste not, want not. (勤俭节约, 吃穿不缺。)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

汉语中虽然没有“头韵”, 但一个谚语中两个子句的第一个字相同的情况很多。如:“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不做亏心事, 不怕鬼敲门。”汉谚也常用双声、叠韵词来增添语音效果。如:“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风能摧毁山岳, 话能鼓舞人民。”

1.3 重复 (Repetition)

英汉谚语中常重复使用同样的词或短语以增强语音效果, 使句式更对称, 句子更口语化, 便于记忆。但读者不能仅仅简单地了解字面意思, 必须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含义。如:Far from eye, far from heart. (眼不见心不烦。) ;Handsome is that handsome does. (行为漂亮才是漂亮。) ;Never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不要自找麻烦。) 。

汉谚与英谚重复的运用情况比较相似, 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几句中有连续的重复“荡荡、戚戚、纷纷”, 也有间隔的重复“善、恶、画、知”。

2. 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2.1 对等关系

对等语义关系表现形式有两种:A是B, A不是B。通过“是”或“不是”来表现某种价值观, 英语谚语相对比较多, 表达对某种观念的强调和推崇。如:Money is not everything. (金钱不是一切。)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汉谚有:“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 岁月如梭。”“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没有明显的“是”或“不是”。而且英谚“时间就是金钱”和“知识就是力量”已被汉语借用。

2.2 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也有两种形式:A导致B;假如A则B。A不导致B;假如A则不B。虽然英谚“If Jack is in love, he i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 (假如杰克沉于爱情, 他就不能评价吉尔的美) ”和“The tailor makes the man. (裁缝装扮人。) ”中用“if, makes”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句子的因果关系。但是多数英汉谚语没有明显地用“导致、产生、假如、则”等词表明因果关系。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谁笑到最后, 谁笑得最好。)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强扭的瓜不甜。”“吃一堑, 长一智。”汉谚一般不说“假如吃一堑, 就会长一智”。

2.3 比较选择关系

比较选择关系是“A比B好”, 明确点出两种对立价值观, 比较后选出一种表示赞同。英谚常用“Better A than B”表示, 如:Better bend than break. (屈身比碎身要好些。) ;Better to do well than to say well.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Better be a bird in the wood than one in the cage. (宁为树林中的鸟, 不做笼中的鸟。) 。

而汉谚一般很少直接说“A比B好”或“宁A, 不B”。如:“来得早, 不如来得巧”一般不说“来得早比来得巧好”;“先下手为强, 后下手遭殃”也不会说“宁愿先下手, 不后下手”。

2.4 直接指导关系

直接指导关系形式是:A应该做B;或A不能做B。通过经验总结直接让某人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 起到指导、劝导或告诫的作用。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Do not live to eat, but eat to live. (不能为了吃而活, 而是为了活而吃。) ;“今日事, 今日毕。”“话不要说死, 路不要走绝。”。

3. 英汉谚语的词汇特点

3.1 数词的使用

英汉谚语都使用了大量数词, 有的实指, 有的虚指。英谚带“一、二、三”的比较多。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han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小洞不补, 大洞吃苦。) ;Four eyes see more than two (集思广益。) ;Six feet of earth makes all men equal. (墓穴之中, 人人平等。) 。

汉谚也是带“一、二、三”的比较多, 之后出现较多的是“十、百、千、万”, 而带有“四、五、六、七、八、九”虽然有但也不多。如:“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一个篱笆三个桩。”“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四海之内皆兄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千叮咛, 万嘱咐。”“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3.2 人名的使用

英汉谚语中常包含来自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典故的人名, 有的也使用普通人的名字。英谚含有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的比较多, 如: (1) 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ne. (巴库斯淹死的人比涅普顿还多。) , 巴库斯和涅普顿分别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海神。 (2) Far from Jupiter, far from thunder. (离朱比特越远, 离雷电就越远。) , 朱比特是罗马神话中主神, 兼司雷电云雨。英谚常用Jack代表一般男子, Jill代表女子。 (3) If Jack’s in love, he’s no judge of Jill’s beauty. (假如杰克沉浸于爱, 他不会评价吉尔的美。) ; (4) A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成天工作不玩耍, 使杰克变成笨小孩。) 。

汉谚:“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情人眼里出西施。”“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其中“项庄、沛公”出自《三国演义》;“吕洞宾、孙悟空、如来佛”来自神话传说;“西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 现在泛指容貌十分美丽的女子;“塞翁、王婆”则是普通人名。

4. 英汉谚语的修辞特点

许多谚语中包含着生动形象的比喻, 运用明喻、隐喻、借代、对照等修辞手法, 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4.1 明喻 (Simile)

用比喻词连接两个事物表达“甲像乙”。英谚常用“like, as, as...so”等比喻词, 如: (1)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 ; (2) Use a book as a bee does flowers. (读书如蜜蜂采花, 吸取其中之精华。) ; (3) As the touchstone tries gold, so gold tries men. (像试金石试金那样, 黄金也试人心。) 。而汉谚中使用较多的是“如、若、似”。如:“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光阴似箭, 岁月如梭。”“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4.2 隐喻 (Metaphor)

有的谚语用暗含比喻意思的比喻词连接两个事物来表达“甲是乙”, 或者有的根本没有明显的比喻词。如: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s. (善良的心地是花园。) ;“人是铁, 饭是钢, 三日不吃饿得慌。”“有钱一条龙, 无钱一条虫。”。

4.3 借代 (Metonymy)

部分英汉谚语借用一种事物代替与之相关联、含义相似的另一事物, 简单明了地表明深刻的哲理。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两个脑袋比一个号。) ;“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借酒浇愁, 唯有杜康。”这些谚语中“early bird, heads”分别代替早起勤奋的人和智慧;“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和杜康”则各自象征美女和杜康酿的酒。

4.4 拟人 (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将人类的某些特征加到抽象的事物或动物上, 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如英谚“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中“行动”能“说话”了, 行动的讲话声音比言语还大, 表明“行动胜于言语”。“Time is the best healer.” (时间是最好的医生。) 中“时间”成为了“医生”。汉谚“失败乃成功之母。”和“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浪更比一浪强。”中“成功之母”和“后浪推”都被人格化了。

4.5 夸张 (Hyperbole)

以下谚语在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夸大事实本身, 不是向人传递错误信息, 而是制造一种效果, 以更真切地表达含义。 (1) One’s hairs stands on end. (发根竖立, 毛骨悚然。) ; (2)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 (3) “一失足成千古恨。” (4) “饭后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4.6 对照 (Contrast)

两个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同时出现在一条谚语中, 能使两者间的差异或相反的观念更清楚, 增强表达效果。如 (1) Such a life, such a death. (有其生必有其死。) ; (2) Industry is a fortune’s right hand, and frugality her left. (勤劳是幸福的右手, 节俭是它的左手。) ; (3) “失败乃成功之母。”; (4)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英汉谚语经过长期使用、总结和提炼, 语言特点明显。谚语音韵和谐, 用词精炼, 通俗易懂,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 寓意深刻, 民族特色鲜明,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经验和哲理。理解谚语时应注意上下文语境灵活运用, 同时必须注意口语化和艺术性。学习谚语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而且有助于英语学习和中英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郁福敏, 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版社, 1996.

[5]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6]张秀国.英语修辞学[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谚语特点 第3篇

正因为俄语谚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俄语谚语翻译一直是翻译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在翻译俄语谚语时, 只通晓中俄两种语言是不够的, 还必须熟悉谚语背后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才能使译文中保留原语文化的特色, 让读者感到新鲜生动, 同时充分传播原语文化, 扩大译语读者的知识视野。下面就简单谈一下俄语谚语的文化特点以及俄语谚语形象汉译的方法。

一、俄语谚语的文化特点

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一名翻译和俄语研究者, 希望通过谚语来了解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学典故等文化因素。

1.谚语反映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文化

俄语谚语共有3万多条, 许多谚语与俄罗斯民族历史有关, 用鲜明的语言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如мамаево побоище (一场混战) ;казанская сирота (喀山孤儿, 意指假装可怜的人) ;незва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 (不请自来的客人比鞑靼人还坏) 等, 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每个谚语都能牵出一段历史。比如, 谚语мамаево побоище记载的就是1380年俄罗斯军队击溃鞑靼将军马迈军队的激战。谚语казанская сирота描绘了1552年10月伊凡雷帝占领鞑靼人喀山汗国的首府喀山城的历史。再如, незва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反映了俄罗斯历史上鞑靼人入侵这一史实。1240年, 成吉思汗之孙拔都远征到伏尔加河流域, 击败俄罗斯诸公国后, 建立金帐汗国, 开始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统治。直到1480年,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才摆脱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统治而独立。俄罗斯人在鞑靼人的统治下生活了240年之久, 受尽压迫和欺凌, 所以十分痛恨鞑靼人。不受欢迎的客人突然造访, 主人心里不高兴, 可又不得不接待, 所以说незва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

2.谚语反映俄罗斯独特的风俗习惯

俄语谚语是俄罗斯语言的瑰宝, 反映俄罗斯风俗习惯的谚语俯拾即是, 这些谚语堪称俄罗斯风俗习惯的化石。如садиться не в свои сани (没有坐在自己的雪橇上, 喻指“不称职”) 。这个谚语的来历就和俄罗斯独特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俄罗斯地广人稀, 冬季漫长寒冷, сани是以前俄罗斯人冬天最常见的代步工具之一。谚语не всё коту масленица, будет и великий пост (好景不长, 盛宴难再) 。Масленица (谢肉节) 是送冬节, 是古斯拉夫的谢肉节, 一般是在大斋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庆祝, 其形式丰富多彩并伴有美味佳肴, 但是大斋一到, 教堂便禁止人们食用一切奶、肉制品, 意思是别看目前大吃大喝, 总有大斋的一天。再看谚语Каша маслом не испортишь (好东西不怕多, 或者好东西多多益善) , 这里каша是俄罗斯民族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 人们用黄油拌粥吃营养丰富, 而且认为黄油放的越多, 粥就越好吃。

3.谚语反映俄罗斯的民族心理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 俄罗斯民族形成了其特有的深层心理特征, 许多俄语谚语反映了人民的世界观和对生活的态度。волков бояться, в лес не ходить (害怕狼就别走进森林) , степь леса не лучше (草原不比森林好) , в чужом месте, что в лесу (在别人的地方如同在森林里一样) , ходить в лесу – водить смерть на носу (在森林里漫步, 就是在玩死亡游戏) 等谚语均表现出俄罗斯人对森林不友好、漫不经心的态度, 同时也可以看出古代俄罗斯人对森林的畏惧心理。而богу угождай, а черту не перечь (让上帝满意, 可是也别和魔鬼顶嘴) , богу свечку, а черту кочергу (给上帝献蜡烛, 为小鬼递火钩) , ангел помогает, а бес подстрекает (天使助人为乐, 魔鬼教唆犯罪) 等谚语则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 一方面, 表达了人民对上帝的虔诚和坚定的信仰;另一方面, 也可以发现对魔鬼的恐惧。

4.谚语反映俄罗斯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对于俄罗斯的社会制度和人民生活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宗教一方面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 也影响了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自基督教作为国教被引入之后, 已经过去一千多年, 基督教已经进入了俄罗斯人心灵和意识的深处, 毫无疑问, 这一切都会体现在民间谚语中。谚语начать за здоровье, акончить за упокой (开始得好, 结束得糟) 源自基督教礼仪;谚语до положения ризы напиться (酩酊大醉) 中的риза是举行祈祷仪式时神甫等所穿的法衣;谚语без блина не масленица (不吃薄饼就不算过谢肉节) 中масленица是多神教宗教节日。这些谚语表明, 俄罗斯人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对俄语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当数量的俄语谚语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宗教的烙印。

5.谚语反映俄罗斯的文学典故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仅大量运用了谚语这一民间艺术创作的精华, 并且不断地产生、创作着新的谚语, 不断地丰富着民间谚语的宝库。虽然语言是个别作家创作的, 但反映的却是群体的经验和智慧, 由于它们得到普遍的认同, 在民间广为流传, 从而慢慢转化为了谚语。普希金奠定了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基础, 建立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的规范, 许多谚语均是出自其文学作品。比如:

без божества, без вдохновения (没有神的启示, 就没有灵感) ;блажен, кто смолоду был молод;блажен, кто вовремя созрел (年轻时就年轻, 该成熟时就成熟) ;все флаги в гости будут к нам (各国来宾将云集于此) 。克雷洛夫的寓言中不少句子接近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语言, 为人民喜闻乐见, 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有效方式。比如, 谚语а ларчик просто открывался (问题本来及其简单) 和а воз и ныне там (毫无进展) ;而谚语а васька слушает да ест (猫儿瓦西卡一边听, 一边吃) 出自寓言《猫和厨子》, 常用以指某人对别人的劝诫置若罔闻, 你说你的, 他干他的。这样的谚语比比皆是, 对俄语谚语的深入学习也是通往俄罗斯文学宝库的有效途径。

二、俄语谚语的形象汉译方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俄语谚语和俄罗斯民族文化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是俄罗斯民族文化保存、传承、交流的载体。而俄罗斯文化则渗透在俄语谚语中, 在谚语的发展中得到传播。俄语谚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 因此谚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两对矛盾。由此得出, 处理文化差异成为俄语谚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从俄汉谚语文化差异的角度, 简单介绍俄语谚语的形象翻译的几种处理方法。

1.保留形象的直译法, 即保留俄文谚语的民族特色及比喻形象的翻译方法。比如:

без огня нет и дыма (无火不生烟) ;Близ норы лиса на промысел не ходит (狐狸不吃窝边鸡) ;Выше лба уши не растут (耳朵高不过额头) ;шила в мешке не утаишь (口袋藏不住锥子) 等谚语。这样的译文既保留了俄语谚语的民族文化特色, 又不失俄语谚语的语言结构特点, 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特有的风貌和形象, 中国读者看了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 这是一种十分成功的翻译方法。

2.保留形象的直译加注法

由于许多俄语谚语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果直接翻译, 中国读者会因为不了解相关的俄罗斯文化背景知识而无法理解谚语。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先直译原文的字面意思, 然后通过加注指出其隐含意义, 包括在译文后直接加上谚语中体现其含义而未出现的字, 或者是在译文后用括号加注的形式, 指出文化内涵。比如, 谚语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 直译为“不要带着茶炊去图拉”。中国读者不知道俄罗斯图拉以制造茶炊著称, 很难理解该谚语的含义。如果翻译为“带着茶炊去图拉—多此一举”, 即便译文读者不清楚俄罗斯国情, 也能明白该俄语谚语的寓意。当然, 在译文“带着茶炊去图拉—多此一举”后以括号的形式再加个注释“图拉是冶金工业城市, 以盛产茶炊而闻名”, 使读者更加一目了然, 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 体现了民族特色, 又介绍了俄罗斯的国情文化。显然, 这是俄语谚语常用的一种翻译方法, 再现原语风貌的同时, 充分传达原语文化。

3.转换形象的活译法

中俄两个民族文化差异很大, 经常遇到用不同形象表达相同含义的谚语。但是, 原文形象可能会让译文读者产生非谚语原本想表达的感情联想, 在翻译时就需要转换形象。转换形象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局部转换, 比如:

трусливый как заяц (胆小如鼠) ;как грибы после дождя (雨后春笋) ;одним выстрелом убить двух заяц (一箭双雕) ;另一种是全部转换, 如щуку бросили в реку (放虎归山) ;всякая лисица свой хвост хвалит (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слово не воробей – вылетит, не поймаешь (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转换形象译法的好处在于, 形象转换之后, 译文语言仍然保留了谚语的生动性。

然而, 在用转换形象法翻译俄语谚语之时, 要避免在译文中出现具有浓厚汉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 翻译时不能用汉语惯用的形象去生搬硬译。比如, ум хорошо, два лучше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人多智广) ;яйца курицу не учат (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нет худа без добра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因祸得福) ;не по хорошу мил, а по милу хорош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里出美人) ;у семи нянек и детя без глазу (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多瞎捣乱, 鸡多不下蛋) 。前一种翻译具有强烈的汉民族文化形象, 不仅使俄语谚语失去了俄罗斯民族文化内涵, 还会使俄语谚语失去表达效果, 令中国读者对原语的文化背景产生误解。

4.保留原文的意译法

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许多俄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含义相同、比喻形象不同, 但是在汉译的过程中没法保留原文的形象, 如果直接使用原文的比喻形象, 译文读起来生硬晦涩, 中国读者难以接受, 甚至无法理解或者会产生错误的情感联想。特别是遇到字面意义与实际含义相反的俄语谚语, 要特别注意, 稍不注意就会出错。为了将原文的意思忠实、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需要翻译明确俄语谚语内涵及情感联想之后, 用汉语再创造性地把原语含义表达出来。比如, 俄罗斯人习惯对出门办事或者考试的人说祝福语“ни пуха ни пера”, 谚语ни пуха ни пера直译为“祝你一根羽毛也打不着”, 而实际意思却是“祝你成功, 祝你满载而归, 祝你一帆风顺”的意思。该谚语本是对猎者的祝词, 但是俄罗斯人迷信, 担心把好事说坏了, 所以习惯用反语相祝。再看谚语в огороде бузина, а в Киеве дядька。该谚语直译为“菜园里生长接木骨, 基辅城里有大叔”, 译文读者看着直译之后一定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而其引申意义是指“评价某人说话毫无道理”, 明白其引申意义后就可以将其意译为“满嘴跑火车”“胡说八道”“驴唇不对马嘴”。由此可见, 在保留原文会造成错误理解的情况下, 必须对原文进行意义翻译。

综上所述, 俄语谚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点, 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受着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俄语谚语的形象翻译中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翻译标准, 必须考虑俄汉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选择上述各种翻译方法, 创造性地表达原文的语义内涵和文化形象。

摘要:俄语谚语浓缩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华, 是俄罗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也深受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制约。因此, 翻译俄语谚语时就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 考虑俄汉两种民族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从俄罗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及文学典故方面谈了俄语谚语反映的文化特点, 同时从民族文化角度出发, 简单分析俄语谚语形象汉译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俄语谚语,文化特点,形象翻译

参考文献

[1]贾淑芬.简明俄汉谚语词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2]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M].重庆出版社, 1983.

[3]刘重德.文化·语言·翻译, 文化与语言 (论文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262-271.

[4]周长雨.浅谈俄语谚语翻译时应注意的几点.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96-97.

浅谈俄语谚语的民族文化特点 第4篇

俄语谚语反应俄罗斯的民族文化, 有时俄汉谚语在说明同一道理时, 却显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 俄语谚语Волковбояться—влеснеходить译成汉语谚语为“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Невойтивнорутигра, непойматьдажетигренка) 。在译文中具有俄罗斯民族文化特色волк和лес不见了。本文列举了大量的俄语谚语,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俄罗斯谚语的民族文化特点。

一、民族心理

俄罗斯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 形成了其独有的心理状态和爱憎情感。例如, 俄罗斯人认为黑色是严肃和不详的象征, 人们通常不喜欢黑色, 认为黑色不会带来好运气, 谁要是在路上遇见黑猫, 谁就不会走运。有这样一个关于猫的谚语:междунаимпробожалакошка.意思是他们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了。例如, “волк” (狼) , 在俄罗斯民族心中是一种残忍, 贪婪和狡猾的动物, 于是就有一系列代表这一形象的谚语。“Волчьимслезамневерят” (狼的眼泪不可信) , 喻指不要轻信坏人的甜言蜜语或是可怜的话语。与狼形象相对应的动物经常是羊 (овечийовца) , 在俄罗斯文化中它是软弱、愚昧的化身。“Волквовечьейшкуре” (披着羊皮的狼) , 指阴险狡猾的伪君子。

二、生活习惯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然反应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俄罗斯民族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谚语, 这些人民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他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代代相传。例如, 面包和盐 (хлебисоль) 在俄罗斯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常是俄罗斯人迎接宾客最高礼仪和最隆重的仪式, 谚语 (Безсолиневкусно, абезхлебанестытно) (无盐无味道, 无面包吃不饱) , 表明了俄罗斯民族热情好客的性格, 与传统观念中用面包和盐招待贵宾的习俗有关。此外, Неединымхлебомживчеловек (人不是光靠面包活着) , 表现了俄罗斯民族对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追求。 (Потомдобытыйхлебичёрствыйсладок) (用汗水换来的面包, 即使又干又硬, 吃起也香甜) , 表明了俄民族对于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的成果的肯定和赞赏。

三、自然环境

俄罗斯地大物博, 森林资源丰富,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紧紧的同森林、树木、水、动物等联系在一起, 因此俄语谚语中的一大特点就是以森林、树木、水、动物等为题材。例如, Однодеревонелес (独木不成林) , задеревьяминевидетьлес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близнорылисанапромыслинеходит (兔子不吃窝边草) , заниматьсянесвоимделом;братьсянезасвоёдело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

此外, 俄罗斯是一个北方民族, 冬季漫长, 冰雪覆盖。“雪”在俄民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如Снегидождьнасвадебныйпоезд-богатожить (迎亲的路上逢雨雪-生活富足) ;Какснегнаголову (好像雪落到头上) , 表示事情发生的突然, 来不及防备。Невыраститьснегсредизимы (连冬天里的一片雪花都不拿出来) , 表示做人吝啬, 一毛不拔。

四、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对人类社会有很大影响, 至今在许多民族的生活中宗教信仰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1987年起, 俄罗斯信教人数剧增已达人口的70%, 信基督教的30%。这种宗教热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 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在文学作品中已有明显的反映, 对语言无疑也会产生影响。例如, 一些含有бог, господь, божий (上帝, 上帝的) 等词的谚语:жить-богуслужить (人生在世, 听命上帝) ;богневсиле, авправде (上帝靠理不靠力) ;вмаломбогиввеликомбог (上帝无所不在) 。此外, 俄语中很多的谚语都是直接来源于教会斯拉夫语的《圣经》原文, 例如:метатьбисерпередсвиьями (对牛弹琴, 白费口舌) ;Волквовечьейшкуре (披着羊皮的狼) ;отдоброгодеревадобрыйплод (好树总会结出好的果实) 等等。

五、历史文化

语言是历史的浓缩, 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繁多的俄语谚语中, 许多内容都与历史事件有关联。如谚语 (НемногоНаполеонгостилвМоскве, анагостился) (拿破仑到俄罗斯做客—一会就够了) , 与俄罗斯历史上1812年卫国战争有关。谚语Незванныйгостьхужетатарна (不速之客比鞑靼人还坏) , 这句谚语是在鞑靼蒙古人入侵俄国时产生的。

综上, 俄语谚语与俄罗斯民族的民族心理、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了解和弄清俄语谚语的民族文化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俄语谚语很有帮助, 同时对于俄语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谚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俄罗斯民族在漫长的年代中创造的谚语富有深深的民族文化特点, 俄语谚语的民族文化特点可以通过多方面体现出来。本文试图从大量的谚语中来探寻俄语谚语的几个民族文化特点。

关键词:俄语谚语,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叶芳来:俄汉谚语俗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吴国华:杨仕章, 语言国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季元龙:俄语语言国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数码相机的维护和保养下一篇:全球性大气环流演示仪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