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答案

2023-04-30

第一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答案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成语

【成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拼音】:xiǎo shí liǎo liǎo,dà wèi bì jiā

【简拼】:xslldwbj

【解释】:了了:聪明伶俐,明白事理。幼年聪明懂事,长大后不一定成才。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太中大夫东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小,必当了了。’”

【近义词】:小时了了

【语法】:作定语;用于评说别人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10岁的孔融去拜见大名鼎鼎的河南太守李元礼,以李元礼亲戚的名义求见。李元礼不认识他,他则把老子与孔子的后人关系扯为亲戚。太中大夫陈韪讥笑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成语接龙

【顺接】:佳人才子 佳人薄命 佳儿佳妇 佳兵不祥 佳冶窈窕 佳肴美味 佳肴美馔

【顺接】:且住为佳 形夸骨佳

【逆接】:大事化小 大大小小 胆大心小 伏低做小 服低做小 官卑职小 精悍短小 雷大雨小

【逆接】:小丑跳梁 小中见大 小乔初嫁 小人之雄 小人得志 小人道长 小信未孚 小偷小摸

第二篇:开卷未必有益

作文一

开卷未必有益

自古以来,大家都一致认为开卷是有益的。但在当今社会,开卷难道就百分之百有益吗? 大家都认为书是个好东西,其实不然。好的书会让我们增长见识,但坏书却让人读了犯糊涂,去做一些违反法律的事。这可以说是“玩书丧志”,要是这样,怎么能说开卷一定有益呢?我的观点就是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有益”。千年以来,它为无数人所接受,口耳相传,奉为至理名言。父母对子女、长者对晚辈常常要教导或督促他们“好好读书”,认为只要读书就会获得知识,得到好处。因此,人们常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其实,开卷是否有益是要看书的好坏而定的。那书是好书,开卷便有益;而如果那书不是好书而是坏书,开卷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近年来我们的书刊市场上出了许多好书,但也出了不少坏书。你到大大小小的书店书摊书市去走走看看,随处都能找到几本坏书。什么《鬼吹灯》啦,什么《自杀方法》啦,什么《面子学》啦,等等,这类教人学坏的书,对青少年读者只有毒害和腐蚀作用,而无任何益处。至于那些宣扬各种消极颓废、玩世不恭的思想情趣、人生哲学的书,表现黄色腐朽的生活方式的书,那就更是开卷有害的了。讲开卷有益的人,绝大多数是出于好心。他们讲开卷有益,本意就是讲的读好书。但是,现在的世道很复杂,也确有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把坏书当作好书向世人特别是青少年推销。他们也说开卷有益,可那却实实在在是对读者有害。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爱好读书,但他们往往欠缺辨别力。我以为,我们的大众媒体,知名专家,青少年导师们,有责任经常提醒他们读书一定要多读好书,至少要读无害的书,而绝不能去读坏书。开卷未必都有益。 有的同学读书不加选择,要么是刀光剑影的武侠,要么是花前月下的言情,更为有甚者沉迷于反动的、腐蚀身心健康的黄色书刊,“开卷”则废寝忘食,爱不释手,不但荒废学业,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走上邪路。他们看书可谓“破万卷”,可却没能“下笔如有神”,这能说是“开卷有益”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们历来提倡多读书,但现代社会中,开卷却未必有益。

现在的同学可能都喜欢看武侠、言情只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这只是“开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一层:开卷不一定有益。还有第二层。其二就是,我们看书,要有选择。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有人把书比作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最重要的是“开卷”不能良莠不分。菲尔丁说过:“不好的书,就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背叛你。”别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我们:“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多得更无知。”对于那些表现低级、庸俗趣味的“卷”,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免疫力。

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的看书。而不要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己引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

作文二

难忘的读书辩论会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到底开卷是否有益呢?这恐怕,谁,也说不清吧!

正巧,我们五(2)班在刘主任的引导下举办了一次激烈而又有趣的辩论会。老师把辩论会的主题写在了黑板上,别急,请接着往下看。

辩论会共分为两大组,我荣幸的被选为了正方的辩论员,顿时激动万分,心想:我代表的是我们一个组,我一定要加油!

这时,辩论会开始了。我几名同学郑重其事的一步一步走向讲台。我丝毫不漏的预习了一遍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可是心中还是忐忑不安,十分紧张,毕竟遇到了这般强大的对手……

首先,我们队的郑绮诺用她早已准备的稿子大声读着自己的观点,立刻给反方一个下马威:“我赞同开卷有益,因为我们可以在书中吸取许多知识,在书海里遨游……”她滔滔不绝的说着,就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便可把你说得死去活来,敬佩敬佩呀!真是敬佩的五体投地!

反方的主辩人谢丽也毫不示弱,慢条斯理的站起来诉说着他们的观点:“我认为开卷未必有什么益,因为那些司机只要会驾驶就可以挣钱,厨师只要会炒菜也可以挣钱啊!”

我盼啊盼啊,终于轮到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不慌不忙的站起来,大声的说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我们如果有时间去看书,可为什么不去看呢?”

……

辩论会仍在进行着,台下一会儿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一会儿又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忽然传来一阵优美的音乐铃,下课了,有趣的辩论会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最后还是我们正方获胜了,就当老师宣布结果的时候,所有支持正方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灿烂。

我通过这次辩论会知道了一个道理:开卷有益,掩卷有味,最正确的应该是:开益卷有益,掩益卷有味!

这次辩论会真让我刻骨铭心、终身受益! 作文三

读书辩论会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些黄色不良的书也在书海里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今天的21世纪里,开卷必定有益吗?

今天,刘老师对这个话题,特意举行了一场辩论会——开卷有益吗?正方的辩题是:开卷有益。反方的辩题是:开卷未必有益。

刘老师说:“今天,女生是反方,男生是正方。”于是,我们围绕着“开卷未必有益”这个话题谈论了半天。在第一个环节——一辩表达己方观点,刘老师说:“虽然„开卷有益‟是个成语,但是我方认为,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恩,真不愧是主辩,说话就是一针见血。正方二辩开始攻打我方“堡垒”:“读书为何无益?”马东南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正方三辩还是不甘心:“即使在不良书内,也能够找出一些好的词句。”陈碧恩又站起来,大声地反驳他:“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弊大于利!”“好!”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在自由辩论中,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听着他们的辩论,猛然间想起了妈妈以前对我说的话,便组织好语言,急匆匆地站起来,飞快地陈述道:“在一些漫画书中,用了许多象声词,主要内容却很少,曾经有这样的一件事:一位喜爱看漫画书的高考学生在描写老鼠时,用了很多地„吱吱‟,主内容同样也很少,结果只得了一两分致使他没有考上大学,请问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说完,便洋洋得意地坐下了。男生们听了我这个刁钻的问题愣住了,他们抓耳挠腮,就是想不出回答的话语来。嘻嘻,看来我以后可以成为律师了!“我宣布,”刘老师郑重其事地说,“此次关于„开卷有益‟的辩论会,女生以4:0的成绩大获全胜。“耶!”我们女生之间击掌祝贺,洋溢着一片幸福的情景;而男生那头,有的互相埋怨,有的气呼呼地看着我们,有的装作没事的样子。

最后,刘老师总结了一下:“有人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但是有些书是良药,可以治病;有些书确实毒药,会把人毒死,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分辨出好书、坏书,多读好书,远离坏书!”

作文四 一次难忘的辩论会

在这个星期五的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这次辩论的话题是:“开卷是否有益?”正方的观点是认为开卷有益,而反方就不用说了,当然是开卷未必有益了。刘老师说:“请支持正方的同学到左边来,支持反方的同学请到右边来。”刘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刻挑起凳子,有的走到这里,有的走到哪那儿。过了一会儿,我站了起来看:“怎么反方这么少人,而我们正方却这么多人。可能他们的想法也和我一样,都认为开卷有益的胜算会大一点吧!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开始了。首先,由我们正方的唐贵南先说:“我是认为开卷有益的,因为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就会增长知识。爱迪生不就是一个例子吗?他读了很多书,从中得到了启示,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才发明出电灯来!”小南坐下后,反方竟然一个人也没有举手。老师严肃地对反方的同学说:“你们可不要一击即到哦!”接着,小陈就起了手,脸上还带着不服输的表情。她说:“现在的同学可都喜欢看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我正方的小诺又站了起来说:“世界名人培根说过: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这诸多意思,可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如果我们不多读书,哪来的这么多知识呢?如果没有了知识,我们怎样辨别人们谁是谁非呢?反方的小马立刻反驳„„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后,老师就郑重地宣布辩论会结束,他说:“这次辩论会的双方都争得不分上下,可总要有个结果吧!我宣布,因为正方的理由比较充足,所以这辩论会由正方获胜!”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辩论会真是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方式啊!希望以后也能多一点举办这一类的活动!

第三篇: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并不是说多读书无益,而是说多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便会对身心造成影响,没有好处。

首先,可知书有好书,也有坏书,甚至有“毒书”,我们不能够不加选择地打开就看。况且,现在的书店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竞争激烈,一些不法书商为了赚钱,丧尽天良,有许多的不良书籍也鱼目混珠在其中。还有些低俗的作家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捏造离奇夸张的情节,编写一味追求香艳刺激的言情小说和只看到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还有一些出版商为了牟利而大量炒作低俗文化,甚至出版黄色、暴力、有害的书刊。我们小学生年龄小,好书,坏书分不清楚,自制力不强,又充满着好奇心,那些《乌龙院》《爆笑西游》《蜡笔小新》之类的所谓漫画书,看上去特别对我们小学生的胃口,看到这类的书经不起诱惑,爱不释手,不但内容不健康,而且视力又下降,更有些毫无判断是非能力的儿童,学了里面一些不良的语言和习惯在同学面前模仿,怎么行?再如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爱好读书,但他们往往缺乏是非辨别能力,良莠不分,要么是刀光剑影的武侠,要么是花前月下的言情,更为有甚者沉迷于反动的、腐蚀身心健康的黄色书刊,“开卷”则废寝忘食,不但荒废学业,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有的走上邪路。还有什么《损人大全》啦,什么《面子学》啦,等等,这类教人学坏的书,对读者只有毒害和腐蚀作用,而无任何益处。更不必说那些关于仇杀、算命和恶意调侃历史人物的有不良倾向的书,那些宣扬各种消极颓废、玩世不恭的思想、人生哲学的书,表现黄色腐朽的生活方式的书,对读者影响极坏,实在是不开卷为妙。

再者,我们说“开卷未必有益”,并不是说不要读书,而是要采取正确的读书方法。比如孔子、司马迁、李白、鲁迅和郭沫若等这些先贤大师们不是读了思想健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好书,而是读书了那些毒害人的坏书,他们能成名成家吗?汉代的思想家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的话多么准确生动啊!书既然是一味药,它就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良药,劝诫人生,医治愚昧,向善向美,服了就自然会药到病除,使人清醒,品行高洁,理想远大;一是毒药,迷惑人生,更加愚昧,向丑向恶,使人狂妄,德行低下,胸无大志,甚至置人于死地。难道不是这样吗?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才是智者。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选择书。坚决不去读那些有害的书籍,切不可片面理解“开卷有益”,盲目开卷;更不可以抱着所谓的“猎奇” 心态,不作取舍、不问内容,什么书都读,不但有的被坏书引人歧途,就是漫无边际地读好书,也会使人滥用精力、收效很少。这样的开卷,非但无益,而且祸害无穷。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已所需要的读物。”

我们必须懂得: 选择好的书,抵制坏的书。一本好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教给人美德。而一本坏书也可以使人变得低俗,甚至堕落,误入歧途。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更要学会在一本书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开卷是否有益”只取决于你是否开了一部益卷,懂不懂选择一本好书,懂不懂得吸收一本书中的有益成分!菲尔丁说过:“不好的书,就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背叛你。”别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我们:“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多得更无知。”对于那些表现低级、庸俗趣味的“卷”,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增强免疫力。

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的看书。读“益卷”方能有益,方能领悟到“下笔如有神”的喜悦。

第四篇:开卷未必有益

1、现在的同学可能都喜欢看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这只是“开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一层:开卷不一定有益。还有第二层。其二就是,我们看书,要有选择。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有人把书比作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汉代刘向曾说

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的看书。而不要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己引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

2、人们都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我却认为这句话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首先,要看开的是什么卷.开好卷,自然就会有益.开无益的卷不仅会对生活和学习都没有帮助,还会是走上犯罪的道路,最后就会后悔莫及.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後,我迷上了一本漫画书-<<拳皇>>.那本漫画书令我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甚至把我引到了游戏机室.不久,游戏机里面的人物像磁铁似的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他们让我念念不忘.上课时,我总是心不在焉,老师讲的话全都没听进去.后来,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妈妈得知我去打游戏机后,痛打了我一顿,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多看了作文书,学习成绩又缓缓上升,作文水平也渐渐提高了.

看健康的书,开有益的卷,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受益无穷.否则,就会使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毁了自己的一生哦!

3、先说前一类。盗版和非法出版的图书这些年可以说随处可见,唾手可得。盗版无疑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但对于读者来说,假如盗版者“盗亦有道”,盗得“质量过硬”──没那么多错别字,和遗漏、歪曲,那么开卷即便没多少益,至少也谈不上害。可是很多盗版书质量低劣,印制既差劲,错漏更层出不穷……开那样的“卷”,对成年读者,或许就如吃饭吃到了苍蝇、老鼠屎,只是影响食欲,而对正处于认字求知阶段的孩子来说,那一定害莫大焉,因为那将混乱孩子的认知、思维和辨别能力……至于那些宣扬暴力、色情的非法出版物,那无疑就是“开卷有害”──各色人等,尤其是青少年,因为开那一类“卷”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件,常见报端。

4、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是,仔细一推敲,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如果我们对每一本书都感到兴趣,那“开卷有益”也就未必有益了。

现在的书店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竞争激烈。一些不法书商为了赚钱,丧尽天良,夹杂一些不健康的书,甚至是黄色书刊销售。我们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不强,看到这类的书经不起诱惑,甚至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有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滑向犯罪的深渊。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

5、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6、读书有益,我并不赞同。如果读坏书的话,那么也有益吗?我们之所以读好书,是想从好书里面学习一点东西。而读坏书,我们又可以学到些什么?是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现在有许多商贩,他们卖的书名字写得好象青少年可以看一样,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是些对我们的成长非常不利的东西,难道我们应该看这样的书吗? 现在的我们并没有自控能力,控制不了自己,比如上网吧着迷的人,他们整日整夜的泡在网吧里,不仅对身体有害,学习成绩也会下降。再说读书着迷的人,跟上网吧着迷的人是一样的。本来我们是想从网上和书上学习一点有用的东西,来开拓我们的视野,广泛地吸收一些知识。但是一些人却读坏书着迷,不但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还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有什么益处。一些高中生就是这样的,整天沉迷于一些无用的书籍。结果耽误了学习,成绩一路下降,最后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浪费了自己的一生。

7、

第五篇:眼见未必实杂文随笔

一有句老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仅仅听凭别人嘴里的叙述,往往就会被别人的观点所束缚,而别人的观点往往会受到他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认知方式、以及个人好恶所左右,因此就会带有一定的偏见,难免会与实际情况出现一些较大的差异和距离。

“曾参杀人”是一句很有名的成语,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个与曾参同名的族人在曾参的家乡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杀了人。有人向曾参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杀人的。”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是杀了人。”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虽然曾参是个出了名的贤德之人,他母亲对他自然十分地信任,但有三个人说他杀了人,连原先十分相信他的慈母也不相信他了。可见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的消息并不一定会的真的,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依然还是会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如果我们仅仅听信从别人嘴里对某人、某件事情的介绍和评判,就很难避免因为传话人的感情色彩和认知偏差,造成与事实南辕北辙的巨大差异和失误。

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需要我们特别谨慎地去对待,我在这方面就有过切身的体验。当年在企业里工作时,质检科有一位姓苏的负责人性格单纯、直爽,待人热情、诚恳,与我在工作中的联系比较密切,有人就在我面前告诉我,说她在背后曾经如何说过我的坏话,我深知她平素里的为人处世不是这样的人,因此起初我也是不愿意相信,可是后来这个人在我的面前说的次数多了,便开始发挥了作用,逐渐改变了我原先对她的看法。直到这位女同志前几年罹患乳腺癌去世以后,我才发现这个故意对我传话的人,又采取同样的方式编造和传递谎言离间他人,而且每次都会很有成效,这才终于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中招错怪了人,内心里对此事一直深感愧疚。然而却因为早已是物是人非,再也无法弥补这件事情所产生的后果,不得不留下终身的遗憾。

那么,由我们亲眼看到的东西是不是就千真万确,不会再出现偏差了呢?这里也有一个十分有名的成语可以回答,叫做“杯弓蛇影”,说的是西晋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人乐广,字彦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便去问他是什么原因?友人的回答让他十分惊讶:“前些日子在你家做客,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原来当时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彩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看上去很像是一条小蛇。回到家里感到蛇在肚中蠕动,胸腹部疼痛异常,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顿时解开,久医不愈的病从此也就治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也会因为许多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未必就一定是真实可信的。

像这种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不少见,譬如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助人为乐,送摔倒的徐寿兰老太太去医院检查,检查后需要数万元手术费,徐老太和她的子女反而一口咬定彭宇就是应该承担责任的肇事者。2007年1月4日,在双方调解失败后,徐老太将无辜的好心人彭宇告上法庭。在法庭审理此案过程中,法官竟然会以“人们看到你在事发现场,并且看到是你上去搀扶老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让彭宇无言以对。最终,法院判决彭宇赔偿45876元。无独有偶,江西上饶某中学三位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好心地上前扶起,结果老太太竟然向学生索要10万元住院费,辛亏路过的两名大学生帮忙查看路旁的监控,才使得事情真相大白,一场纠纷终于得到化解。

在这两起案件当中,人们亲眼目睹的事情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如果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推理或者作出判定,岂不是与事实真相大相径庭而冤枉人哉!

如上所说,即使是有人耳闻和目睹都还依然难免会影响到我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无误的判断,那么如果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会不会就会更好一些呢?答案是不一定。这里也有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成语故事,叫做“瞎子摸象”,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牵一头大象到几个盲人的面前,叫他们各自用手去摸,然后再分别问他们:“你们所摸到的大象是个什么样子啊?”,摸到象牙的盲人说,像萝卜的根;摸到象耳朵的盲人说,像一只簸箕;摸到象脚的盲人说,像舂米的石臼;摸到象背脊的盲人说,像麻衣;摸到象肚子的盲人说,像陶器;摸到象尾巴的盲人说,像麻绳。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亲自到跟前用手去触摸,因为对客观事物没有去作全局判断,仅仅只是停留在事物的某一个部分或者层面一知半解,依然不会因为我们亲历现场并亲自接触到事物的本身而必然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采取事先调查研究的方式,取得对某种事物的认识,然后再决定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推广和实施。即使是我们亲身来到了调研现场,也经过了一定的调研程序,取得了一些十分有益的收获,但是依然还不能够草率地对此项工作做出最终的决断。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事实固然看起来是“千真万确”,但还不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只有当我们把无数个来自各个层面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可靠信息汇总起来,再加以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够做出不脱离实际较远的准确判断,才能够避免类似于“瞎子摸象”那样似是而非的错误发生。

所以,“耳闻不如目睹,目睹不如亲历。”这句话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仍然需要我们采取“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筛选过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智慧,经过比较客观公正的审视,就一定会尽量的把事情搞得更加清晰与明确,从而减少出现判断上的偏差与失误。

2018年3月13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上任的财务总监演讲下一篇:学生假期安全教育教案

热门文章

小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