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讨

2022-12-16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既要求应掌握丰富的知识, 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要全面贯切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可能只在政治思想课程中进行, 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员参与。数学学科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之一,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在其教育教学中理应体现国家意志, 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作为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数学教学, 也应十分重视在其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 这已成为每个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了解数学发展历史, 提高数学专业文化素养的课程之一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 如何进行思政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历基础上对此做了以下探索。

一、纵观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 增强道路自信的信念

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 数学的强弱与国力的强弱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世界数学中心与世界经济中心紧密相关, 在十五世纪前, 中国古代数学与同期西方相比要远远处于领先地位, 我国的数学家对数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也推动我国的国力不断强大, 创造了盛世唐朝的辉煌, 但随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 对数学的依赖越来越强, 而我国未能及时吸收西方数学的成就, 闭关锁国, 致使我国数学对现代数学少有贡献, 当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才真正进入自己当家做主的时代。

数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的发展历史表明, 国家强则数学强, 数学强则国家强, 数学落后将导致科技落后, 科技落后就会挨打, 就会丧权辱国。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闭关锁国是死路一条, 只有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才能使我国的国力不断增强,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二、充分揭示体现我国数学成就的数学史实,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面, 翻开数学发展史册, 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 无疑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在数学史中, 我国数学成就的内容很多, 必须注意强调。如成书于公元一世纪左右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 在世界上首次引入了负数的概念, 而且把负数放到与正数同等的地位, 并建立了正负数法则, 而印度直到七世纪, 欧洲直到十六世纪才建立了负数的概念;又如在十进制小数方面, 我国元朝刘理所著的《律六成书》中就出现了十进制小数的表示法, 这是世界最早的小数表示法, 比欧洲早二百多年;再如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四百多年;方程组的解法比欧州早一千多年, 祖氏原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千一百多年等等。这些典型的数学史料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积极进取, 勇攀科学高峰。

三、以数学家的品格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特别是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数学的历史长河中, 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数学家, 可以说数学史就是数学家的奋斗史、拼搏史。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1950年放弃美国依利诺大学终身教授职位, 回到祖国, 担当起新中国的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呕心沥血, 不辞辛劳, 几十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 为我国在世界数学领域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如数学家陈景润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虽身居陋室, 仍顽强努力, 取得了到目前为止仍是世界公认的最好成就。这些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而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品格, 其学习的兴趣是长久的, 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中, 把定理、公式等数学成就的发现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四、揭示数学思想和方法, 增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科学世界观的核心部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其内容是用数学方法揭示现实世界的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规律, 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直接的体现。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是从客观现实中通过逐级抽象得到的。许多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发现都遵从人类的一般认识规律, 按照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或类比发现, 直觉想象等认识规律而产生, 通过数学的方法进一步归纳、推广、应用的。例如数学运算中的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导数与积分等内容体现了对立统一观点、解析几何中曲线以及曲面的生成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的揭示, 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注重数学学科特点, 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逻辑的严谨性。是一门逻辑性很强、高度抽象的学科, 数学中一些概念的建立、法则、公式的证明都需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完成, 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自然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 逐步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 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培育坚韧不拔的意志的过程。在数学史中有很多因为逻辑不严谨而导致错误的结论案例, 如历史上人们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第五公设的证明历时一千多年, 其间产生了不少伪证, 直到非欧几何的产生才完整解决了第五公设的独立性问题。逻辑严谨的思维习惯是基本的科学素养, 而这种习惯不是一时一事就能解决的, 需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 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六、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育价值,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数学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之一,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王梓坤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为了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陶冶情操, 理解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智慧, 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并把它们迁移到具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数学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是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又一方面。如数学美是其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对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数学事实的展示将会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数学类课程基于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研究, 即使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等课程表面上看也难有显性的思政教育内容,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以强烈的责任感及良好的敬业精神,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政教育内容, 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德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 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德育目标的实现来自于每一门课的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 “随风潜人夜, 润物细无声”, 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终将形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造就一代新人。

摘要: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思政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 必须通过具体知识的渗透才能达到目的。在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中, 探讨通过回顾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的学科特点, 数学的美育价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渗透的一些具体途径, 以期寻求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家生.数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邵官伟.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刍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61.

[3] 王志芳.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 :46-4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屋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应用研究下一篇:华为的全球化服务营销研究——产品营销转型服务营销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