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唱歌我还能做什么

2022-12-28

第一篇:除了唱歌我还能做什么

我还能做什么?

答题

题目:我还能做什么?

我正从事着一份物业管理方面的工作,在过去我是以敬业的方式做着这份工作,每天做着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昨天我们公司的行政部主任在开会时跟我们大家提了两个问题:(我是谁?我还能做什么?)我为这两个问题陷入了沉思当中,我心里也在自问自己在工作、在生活我还能做什么呢?我对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满意吗?对现而今的生活满足吗?

不、不能这样下去,我心里一个坚而有力的声音在告诉我,突然我想到了我的梦想、我的理想、我的目标、我脑海里有了答案!我还能够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时,去爱上自己的工作!因为爱使我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爱这份工作可以在这个工作舞台上舞出自己的价值、可以让我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的超越自己、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

在此我要感谢我们的领导(刘主任),是他的问题点醒了我,是他激发了我!是他提供的舞台让我的目标可以得以尝愿!

第二篇:植树节,除了植树,我们还能做什么

植树节:除了植树

我们还能做什么?

如果说植树节都让大家去植树的话,恐怕也不太现实。其实庆祝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看看我们的记者都有哪些发现。

低碳生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细节当中。例如一次性筷子,很多人都有使用过的经历。表面上看来,使用一次性的筷子方便又卫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背后是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市民朋友们在植树节这一天有没有什么特殊的选择。

记者走访了四五家餐馆以及小吃店,发现除了部分店铺只提供一次性的筷子之外,越来越多的餐厅都开始换用可循环使用的筷子。有调查显示,我国一年大约要消费掉一次性筷子450亿双,相当于需要砍伐掉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而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3000至4000双筷子。所以说,在植树节这一天乃至今后的日子里,请减少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吧!

现代人的卫生意识可是越来越高,而且还讲究!不仅饭前饭后要洗手,这过水的手,还要干干的,拒绝湿湿的。这顺手一个动作,一张,两张,搞不好还来个三,四张。这个植树节,我们也可以拒绝洗手后惯性抽纸巾,而是准备一块干手帕来代替!

从08年6月1号开始,限塑令正式实施。去超市买东西最好拎上环保袋和篮子,因为购物的塑料袋可是有偿使用,得付钱的。在超市定点守候,我发现许多市民都是自备环保袋,看来,要想保护环境,关键还是持之以恒。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今年的两会,都在倡导低碳生活的理念。植树节的意义并不只是让人们在这天植棵树而已,它更多的是要推广一种绿色环保的理念。这种理念也不应该只在植树节这一天有。保卫我们的地球,让我们天天都是植树节。

第三篇:申请美国名校除了标化成绩还能做什么提高录取率

美国常青藤联盟2013——2016年的官方数据显示,本科录取率正在逐年下降:哈佛大学2016年本科录取率更是跌至5.2%;斯坦福大学2016年本科录取率仅4.69%。也就是说100个申请人里,不到5个人可以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而来自世界各地的申请人数却在逐年上升,中国学生申请世界名校的竞争日益白热化。

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国际学生录取名额,GPA接近满分,SAT1500分以上,TOEFL110以上似乎都屡见不鲜。但是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案例,某某标准化考试堪称完美,多门AP课程全A,但却接到了众多名校的拒信。对于那些打算申请顶尖大学的孩子来说,学业成绩作为硬指标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美国常青藤盟校更倾向录取具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学生。例如外籍华裔、就读国内知名国际中学或海外高中的学生。即使标准化成绩高分也不一定被录取。所以可能会出现学生1520分被拒,而另一个1430分的学生背景和资质并不突出,但是却成功获得招生官的青睐的情况。

面对这样激烈的录取现状,如何准备才能突出重围顺利拿到顶级名校Offer呢?我们通过多年的美国名校申请经验一直想告诉学生和家长,不同于中国的高考,美国大学录取还非常看重申请者的综合软实力与潜力,性格或者人格魅力“加成”非常高。有个性、有创造力、领导力强、文化背景好的学生会很有优势,同时还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众多的能力都具体反映在“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这项软指标上。因为GPA,SAT,ACT,AP课程等只是一组组体现学生学术表现的冰冷的数据,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生动鲜活的候选人,就得看看他们在学习之外都做了些什么。然后所有的课外活动的表现都会体现在文书中间,具体文书方面怎么个性化文书可以参考一下我们之前的文章。

慧德留学是怎么帮助同学写个性化文书的

回来到课外活动这块,我们不能把课外活动简单的理解为钢琴、小提琴、国际象棋、篮球、排球这样的兴趣才艺,学生会、校报、广播台这样的学校组织,希望小学、养老院这样的义工活动,或是各式各样的俱乐部。大家想想申请顶尖高校的学生,谁还没有几项乃至十几项课外活动呢?大家都是钢琴十级,大家都是学生会干部,大家都去过养老院,谁能证明自己更优秀呢?其实,参加花钱就能参加的项目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咱们需要的是个性化背景提升,是你独一无二的故事,是你在某个方面进行的深入努力。

这一块个性化说难也难,事实上,除了极少数人在某一方面天赋异禀,能拿到奥数冠军或者登上过卡耐基音乐厅舞台,大多数莘莘学子还属于正常范围内的优秀。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去做点个性化背景提升呢?

对于我们大多数申请者,我们建议大家提前2-3年在背景提升方面进行规划和准备。慧德李留学有独特的个性化背景提升体系,通过我们的五年以上资深后期老师的上百案例的申请经验,个性化规划和背景提升,这对于提高录入概率来说切实可行的。可能之前的你不是特别优秀,也可能之前的你只是在某一块东西上面有兴趣,但是我们的老师会帮助你怎么去把你想做的东西去深入做,去做的比别人好,然后得到美国名校亲睐。

好吧,说了好多个性化背景提升的重要性,下面我们也功利一点儿地一步步地讲讲我们怎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背景提升,让招生官们想看到的课外活动。

一、有哪些课外活动可以帮助申请者进行背景提升?

我们在这里也给大家把各项活动做一个整体归纳分类,也许你的独特的地方就在里面一项,希望这样能帮助到大家:

1、学术类:

全国中学生物理/生物/英语能力/化学竞赛,机器人比赛,兴趣小组,科研活动等。

2、兴趣爱好类

兴趣爱好类:话剧社,油画社,芭蕾社,街舞社团,羽毛球社团,足球社团, 游泳,篮球等。

3、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

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绿色行动社,爱心公益社,慈善拍卖,火车站,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敬老院,展览馆,特殊教育学校,孤儿院,红十字会,慈善募捐,无偿献血等。

4、实习

家教,创业,家族企业,情人节卖花,扫街,银行实习,快餐店,超市,研究机构等。

5、国际类

夏校(summer school),跨文化交流,国际性的比赛和会议。

二、我们申请者应该在活动中怎么做才可以取得让美国学校欣赏的成就?

1、时间管理:在每次小考都能影响GPA的情况下,学生们时时刻刻无法掉以轻心。繁重的课业压力就已经让人濒临崩溃,再加上多种课外活动,孩子们不得不学会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分辨出事务的轻重缓急。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能一手抓4.0GPA,一手抓出色课外活动的学生将来在大学里也必定游刃有余,乃至未来进入职场也是如鱼得水。

2、培养兴趣:美国文化非常看重“有趣”这件事,因为大家认为当一个人拥有多种兴趣爱好,他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人生经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而大学录取时也想看到一个在学业之外的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学习的机器。另外,兴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起到平衡的作用。这个兴趣可以是你本来就喜欢,只是一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甚至很可能是你的父母不想让你耽误时间做的事情,但是,在慧德留学看来,这些都是可能送你去美国名校的最宝贵的东西。

3、长期承诺:是否能对某项课外活动持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能体现一个人对待长期承诺的态度,体现一个人是否有毅力和责任感,而这也是决定着将来在大学中乃至职场上能否成功的潜质之一。可能你之前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最后都放弃了,但是慧德留学希望能带领你长期坚持下去!

4、建立自信:沉下心来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某项课外活动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做得越来越好,也许不是能得到全国冠军的那种好,但每一天都在进步、都在超越自己的成就感就足以让人信心满满,精力充沛了。关于这点,慧德留学想告诉你,我们会给你也许你以前从来没有感受的鼓励的激励!

5、人际关系:在课外活动中,我们难免要跟无数人打交道,无论是篮球队训练,还是乐团排演,如何在这些社交场合言谈举止得当、与同伴团队合作默契都是我们能从课外活动中得到的历练和宝贵经验。同时,我们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独特的人格魅力都是在这些活动中凸显出来的!

这样看来,大学之所以看重课外活动就是因为通过课外活动能发现一个人是否具备成功的潜质。一个善于管理时间、爱好广泛、有毅力、有自信,并拥有良好人际处理能力的人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行业,都一定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这些就是录取官希望通过课外活动看到的关注点。

三、录取官到底青睐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我很担心我喜欢的不是招生官喜欢的。

事实上,我们很难说哪项课外活动更高大上。但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就是花钱就可以参加,或是很多人一起参加并且没有含金量的项目。

在申请大学时,一共有两处需要体现课外活动,一个是简历,一个是文书。毋庸置疑,在文书里如何讲述自己的课外活动经历是打动录取官的关键。录取官其实并不在乎你是弹钢琴,还是参加辩论队,或者去别的特殊的活动,其实他在乎的是你从课外活动中得到了什么经历和感悟,是否体现出你具备成功的潜质,是否进行了长期的规划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改变或是成就。所以,在撰写文书时,我们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课外活动。

Accomplishments–成就

如果你在简历填兴趣是玩儿电脑游戏,那么录取官可能连瞅都不会瞅你一眼;但如果你电脑游戏玩出了名堂,参加世界电子竞技大赛取得了名次,那你绝对可以在文书里大写特写。如果你在课后只是喜欢看电影,那你自己也肯定觉得不好意思写在简历里;可一旦你看电影看出了门道,写的影评被专业杂志采用,那录取官也得重新评价你的课外活动。

因此,重要的不是究竟哪项活动更好,而是哪项活动你能做得更好。

关于成就,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描述出成就具体是什么,怎么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看起来光鲜的头衔。你只写你是校报主编或者学生会主席,对录取官来说是没什么意义的,他们想看到的是你是如何成为校报主编和学生会主席的,同时在当选后你又做了哪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Involvement–投入

你可能要说,别提国家级成就了,僧多粥少,能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出类拔萃有时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是事实,毕竟那些能取得夺目成就的人是人群中的极少数。关于这一点,录取官也心知肚明,他们不会奢望所有候选人都是某一领域的天才。于是,如何在参与课外活动时做到热情而有思考的投入就成了成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这里提到的“热情而有思考”是强调两者缺一不可。

“热情”才能保证你的投入是长期的,而非一次性或短期的走马观花。我之前提到通过课外活动,录取官想看到的是一个学生的长期承诺(long-term commitment),所以在简历和文书中最忌讳出现的就是一次性或者短期活动。去当地的慈善组织帮忙做义工固然能体现服务社区、帮助弱势群体的高贵品质,但只去一个周末肯定不能算作“热情投入”。

其他类型的课外活动也一样。7年级的时候打排球,8年级去学小提琴,9年级又开始接触国际象棋,10年级到希望小学支教,11年级参加辩论俱乐部,12年级到申请时发现自己没有哪一项活动是深度投入的,也自然在文书中无料可写。而这样的经历只会让录取官觉得你是一个只有三分钟热度、缺乏毅力和责任感的人,也就更难称得上拥有成功的潜质了。

不过,光有“热情”也是不够的。一个次次不缺席地去参加国际象棋俱乐部活动的人可以算是有热情,但缺乏思考的行为一样得不到大学录取的认可。如果在积极参加活动的同时,能不断地问自己“我怎么才能更深入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我怎么才能在这个活动中体现我的价值”,才算是“有思考”的投入。

慧德留学举个例子,比如你发现虽然你热爱篮球这项体育运动,积极参加训练,但由于先天的体能或身高等条件的局限,无论如何你也没办法取得“成为主力球员”的成就,那应该怎么才能打动录取官呢?其实并不难,换个角度就好,你可以努力成为组织者和管理者,尝试组织一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篮球友谊赛,或者组织篮球队员到小学里做示范表演,甚至可以对篮球队的一些管理规则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来进行改革。而这些长时间才能做到事情不仅体现了你对篮球这项课外活动的投入和热爱,还能充分展现你的领导才能。 Quality, not quantity–质量,而非数量

课外活动绝对不是多多益善,洋洋洒洒十几项课外活动只会让录取官产生质疑。

录取官深谙中学生的学业有多么繁重,如果你说你参加过这么多课外活动,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弄虚作假,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二是浅尝辄止,在哪个领域都没有真正的投入。无论哪种可能都只会让你在名校申请中折戟而返。

实际上,如果不是天才到在多个领域里都独占鳌头,两三项课外活动足矣。这两三项活动必定是显示出你有长期的投入,你取得过一些成就,你在其中付出了精力与热情的。

Uniqueness–独特

想象一下,录取官要看数以千计的申请,几分钟一份文书是常事。如果大家都千篇一律地写学生会、校报及各种常见才艺,他还会提起兴致来吗?如果你真的有些不同于别人的兴趣爱好,持续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能从中提炼出打动人心的感悟,其实更容易得到录取官的青睐。毕竟,录取官想看到校园里充斥着各式各样有趣有才华的学生,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学生干部。

比如,据慧德留学观察,在每年申请者中都有很多人都把参加国际义工和动物保护写进文书。可以想见,当录取官看到这么多中国申请人都一窝蜂扎到同一个课外活动时是什么心情。与之相反,如果你对编织感兴趣,能织出各式花样,然后主持成立了一个编织俱乐部,宣传号召学校里感兴趣的同学加入进来,利用课余时间再举办个慈善义卖,谁能说这样的课外活动就不能体现出你具有成功的潜质呢?

美国学生就经常把这样真实、独特且有趣的课外活动放到自己的文书中来吸引录取官的注意。比如参观过全美所有的橄榄球场,比如坐过所有的过山车,比如烘焙出多种多样的蛋糕,比如课余在小朋友生日派对上表演魔术。听起来确实有趣得多吧?当然,当你把这些兴趣爱好写进文书时,切记要提炼升华,要重点突出这些课外活动是怎么能帮助你成长的,是怎么能体现出你有成功潜质的。

四、 慧德指南:五步帮孩子确定课外活动

1:头脑风暴

你的孩子有哪些兴趣爱好?或者哪些他很想试试看的活动?试着列出一个清单来,里面可以包括这两大项:他已经很感兴趣的活动,他虽然没试过但很希望多了解一些的活动。此时,你不必担心这些课外活动或许得不到大学录取官的青睐。实际上,大学并不那么在乎学生们到底参与了哪种活动,而更看重他们是否真正热爱这些课外活动,能从中锻炼能力获得经验,从而拥有成功的潜质。慧德留学会通过性格测试和深度头脑风暴来帮助申请者进行活动和个性化项目的选择,并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帮助申请者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规划,达到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和长期的课外活动经历,并在整个背景提升以后进行文书的写作。

2:调研

主要调研两方面内容:一是看看是否有什么活动是你和孩子都没想到,但通过调研发现他可能会感兴趣的;二是要试图找到在自己的社区环境中是否有参与这些活动的可能。比如孩子对大提琴感兴趣,但你所在的城市并没有合适的老师,学校里也不提供相关辅导,整个大社区范围内压根就没人会拉大提琴,那就得考虑把这项兴趣从清单中划掉了。在这方面,大城市的可选范围更广,但大城市孩子的父母在调研时也需要把经济因素和时间因素考虑进去。

3:体验

确定有实施可能性的课外活动后,就需要开始行动了。如果孩子还小,比如小学,那么慧德留学建议可以尽可能地多试几种课外活动,让孩子有切身体会,才能更好的筛选出自己真正热爱的活动类型。如果已经是初中生了,那这个行动的清单就需要进一步精简了。

4:筛选

之前讲到大学录取官看重课外活动的质量而非数量,孩子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应对学业和过多的课外活动。把之前体验过的课外活动进行筛选,留下孩子最感兴趣最有天赋的两三项课外活动足以,最好不要超过五项。一般慧德留学会帮助申请者选择一个个性化长期规划的主活动进行主要背景提升项目,同时做两到三个辅助活动体现申请者的各个方面的能力,最终能为每个不同的申请学校写出不同的个性化文书材料。

5:投入

当已经瞄准了两三项课外活动后,需要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地投入进去。认真地付出时间、精力,在活动中进行思考,永远都要想着如何让自己更深入地参与其中。最终在12年级撰写申请文书时,才能发现这几年下来在活动中的投入确实对自己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对周围人和社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过程中的难点是持续坚持和创新性钻研性,慧德留学的资深后期老师会每周和学生沟通一次,帮助申请者进行细致的规划和项目操作。

五、如何去写打动招生官的文书材料。

在申请材料中,提到所参加的项目,活动,实习等的内容的时候,最佳的文书描述应该是量化的表达方式。慧德留学建议大家尽量用事实、具体化、数字化的材料让美国大学招生官了解到你在这个课外活动中有什么突出表现:获得什么能力?做出过什么贡献?这个活动哪些细节体现了你什么特质?

打动招生官的往往是一些很简单,但却很真实的细节,并非轰轰烈烈的事迹才有胜算,与众不同的背景经历恰恰最容易吸引人。最重要的是,你在实习和科研经历中所学习到的,以及感觉自己欠缺的东西,这也是你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第四篇:2014年第4期半月谈半月评论:除了移民,我们还能做些什

么?

2014年第4期半月谈半月评论:除了移民,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生活在别处”。这曾是法国天才诗人兰波一生动荡不定的生命寻觅,也曾是捷克著名作家昆德拉笔下饱含哲理的激情人生。如今,它已成为我们身边不少中产人士毅然决然的共同选择:逃离雾霾,移民他乡。

回首这几十年,一波波工业化浪潮猛烈地拍打着传统生活的堤坝,刷新着城市乡村的面貌。我们从经济的迅速崛起中感受着无比的自豪,同时,也在环境的急剧恶化中咀嚼着深切的痛苦。尤其是在大气污染中爆发的“心肺之患”,已经成为国人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于是,我们在社会流动的版图上看到了一簇新的人群:环境移民。他们无奈地告别都市,向着远方,去寻找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回归生命的本真、生活的自然。这是理性的选择,也是个体的权利。

只是,国人如此之众,究竟有多少人能逃离得起?家国诸多牵挂,是否移居者都能放心得下?

除了移民,我们还有什么选择,还能做些什么?

率先跨过门槛进入移民行列的,应属社会层化中的先富人群、中产阶层。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潮动和市场经济的挺进中,捷足先登,捕捉了更多的机会,释放了更多的能量,也分享了更多的成果。

无疑,他们在遏制因GDP崇拜带来的城市病蔓延中,在治理因追求粗放型经济增长和奢华型生活方式带来的资源无度消耗、环境急速恶化中,同样应该担起更大的责任,投入更大的努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比移民更为重要的是参与治霾行动,比抱怨更有意义的是推进发展转型: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创造绿色低碳型生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已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从调整能源结构着力,从防治大气污染突破。

国务院已经出台专项计划,为未来五年大气污染防治勾勒出一幅明晰的路径图和时间表。政府主导治理,还须全民参与。市场经济中的先行者们,改革开放中的先富者们,尤应在发展转型中及时跟进,奋力作为。

发展转型,转的既是生产方式,也是生活方式。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型的可持续消费,振兴一场以文明、节约、绿色为标识的新生活革命。

看一看社会生活中正成为大众羡慕仿效追逐的一些消费潮流,恰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忧虑的。一些被网络热炒的率先进入“土豪时代”的消费者,或是为了补偿往昔艰难困苦生活贫穷中的物质匮乏,或是为了屏蔽当年体制转轨法治缺失中的财富原罪,或是为了维护自己脱胎换骨扬眉吐气中的身份尊严,追求豪车、豪宅、豪乐的生活享受,热衷炫富式、奢侈型、快时尚的消费方式。

不久前,有海外网站报道了一名英国女大学生来杭州给一个家庭做外教兼保姆的一段经历:他们的生活充斥着对奢侈品的偏好,在周末还会拥有奢华的、包含50道菜肴外加茶水和饮料的宴会,也会开着这一家人中诸多保时捷中的一辆去开车兜风。我们确应自省。所幸的是,在生活方式的转型中,种种可持续消费的形态正在蓬勃生长。

绿色人居,已经成为百姓的生活追求。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依靠自然通风采光、应用科技智能技术的“未来之家”,利用太阳能和先进的保温节能技术建设的“光伏屋顶”,正装点着既节约又环保、既现代又舒适的家庭生活。

低碳消费,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英国公司早于2007年就率先推出全球第一批标示碳标签的产品,包括薯片、奶昔、洗发水等消费类产品。它是把商品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用数据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

如今,碳标签制度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推崇。在中国,大众的商品需求,已经从传统的求质量过渡到后来的求安全,现在正跨出新的一步,求低碳,开始普及一种符合低排放要求的生活理念和消费导向。

简单生活,也在渐渐显示它的独特的魅力。在物质日益充裕的时代,它主张不为物役,回归简朴,气定神闲,自然而然,更理性地追求生活的本真,提高生活的品质,发掘生活的意义。

欧洲作家多米妮克·洛罗的《简单生活的艺术》一书向我们讲述的,正是如何摆脱物质的束缚,倾听自己的心声;如何从清理身边的杂物开始,规整自己的生活。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治理雾霾,可以撬动起全社会的生活方式革命。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中,建设更文明、更健康的消费理念。治理雾霾,也可以撬动起全社会的财富伦理建设。越来越多的中产人士、社会达人,已开始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投身保护环境的公益事业,让更多人的生活洋溢盎然的绿意,沐浴灿烂的阳光。

环境移民,毕竟还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且,移民的门槛也越来越高,选择也越来越难。看国外,最近加拿大政府收紧移民政策便是一个信号。看国内,有着好山好水好空气的丽江、大理和巴马等地,随着逃离都市蜂拥而来定居人群的集聚,随着地方政府急功近利趁势而上的开发,也已渐渐变得喧嚣起来,那一方纯净自然的生态还能保持多久?先期移民的住户已

心生去意,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又在何方?

生活在此处,共同去奋斗。在奋斗中建设更美好的家园,创造更文明的生活。显然,这是一种更为现实也更有意义的生活抉择。

第五篇:除了学位,清华还能给你什么?

史清

毕业多年,突然想起在校时流行的一句口号:"今天我们以清华为荣,明天清华为我们骄傲"。可时至今日,忆起清华时想到的还是清华对我的影响,却不知母校以我为荣的"明天"何时才会到来。这几天看到国内高考的消息,便想把我的感受写给未来的师弟师妹们。看到招生网上已经有了一些对未来就业、深造和出国的介绍,便觉得不如说说我体会到的其他一些东西。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标题,算是一位"非著名校友师兄"的感言。

一种真诚而淡然的处世态度

很多学校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标签"。多年以前我面对一纸志愿表的时,差点被传说中清华"严谨"的标签吓得裹足不前,而去投奔其他传说中或者"自由"或者"浪漫"的怀抱。虽然最终还是抱着"不去清华心不甘"的念头"咬牙"报了清华,但当初"清华优秀得太沉重"的担心至今记忆犹新。如今想起来,说清华"严谨"倒是没错,但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宁愿选择"真诚"这两个字。

进入清华的我是无声无息的。不是状元,也不是金牌;对于未来没有特别明确的宏伟目标,但多少还有一点憧憬。回想起来我很幸运能在清华这样温和而又充满养分的环境中长大,让自己有机会去探索,感受和判断,没有迷失在"上大学就是要拼命出国"或者"告别了中学就是要追求民主自由"的人云亦云里。十八岁的毛头小子到了新环境,当然会有感受有想法,最难得的是真得有人愿意听。从系里的著名教授到没大我几岁的辅导员师姐,从BBS上的匿名兄弟到招生办的招我进来的老师,好像都很愿意聊聊跟学术有关或是无关,跟生活有关或是无关,跟未来有关或是无关的事。离开清华之后,我再也没找到这样的港湾。有时我会想,我对于清华的老师与兄长算是什么?是几千名学生中的一个?是铁打的营盘中流水的兵?都是又都不是。静水流深,清华好像是一个不太流行"我有权利怎样"或者"你有义务如何"的地方,人和人的关系没有那么"清晰",但却充满信任与尊重。记得当一介平民的我在临近毕业时突发奇想地请缨,希望代表毕业生在酒会上致辞时,老师们毫不犹豫的支持几乎让我吓了一跳。毕业的这天,我又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清华:对别人特别"当回事"的一些东西,她看得很淡;对一些别人不太"当回事"的人和事,她却始终真诚。

一个忠实而贴心的校友网络

或许是因为关于清华的回忆总是那么美好,清华的校友网络也就成了国内各大学校友网络中最扎实和稳固的一个,在海外甚至还能碰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友的热情帮助。工作之后每次在同事、客户和有关部门中发现清华校友,总能带来愉快的畅谈和彼此的信任,由此也就多了不少便利和机会。每次碰到疑难问题难以解决,在诸多客气冷漠的面孔之外总能找到清华校友的笑脸,寒暄几句年级专业之后就仿佛回到了清华,找回了在职场中难得的真诚。难题常常也就迎刃而解。有毕业于其他学校的同事把清华校友互相提携帮助的局面称之为"练清华把式",倒是有几分道理--互相的信任源自对彼此功夫和品格的了解。

出国之后常常参加海外清华校友的聚会,地点在其他城市时就住在当地校友的家里。这些校友常常是从未谋面,但大家都愿意配合校友会的安排。我刚出国生活不久,当地的清华校友

会就发来本地生活指南,附近的校友就开始关心我的住宿和开户等事宜,接下来还被几个老校友请了顿饭,成为我落脚之后吃到的第一顿正儿八经的中餐。后来又面临毕业求职的时候,时常有校友转来自己公司缺人的消息,或者要去我的简历转交自己的老板,还有的帮我引荐熟悉的猎头介绍机会。当有面试机会的时候,又总能找到已经在那里就职的清华校友,给我讲他们面试时的经验。"有困难找清华校友"简直成了我的习惯,把其他的中国同学羡慕得不行。他们告诉我说,自己母校也有庞大的校友网络,但校友之间的感情却从来不像我们清华人这么亲密,凑在一起时的抱怨总是多过互助。我只好笑着告诉他们说,这大概也是所谓"自由精神"之一种吧。

清华有很多担任领导人的政界校友,有很多成名成家的学界校友,也有很多身价惊人的商界校友,但是在这个网络里受益最多的还是我们这些依然普通的年轻校友们。碰上拥有决策权的客户领导听说我是清华校友,总愿意多花点儿时间听我们公司的方案分析;当我算来算去不知道怎么才能把自己不多的收入发挥最大效用时,也会很自然地找到在金融界做投资顾问的校友来"大材小用"。正是基于对清华校友价值的认可,已有国内著名银行特别推出了只针对清华校友的"清华校友信用卡",由银行承诺将刷卡消费金额的千分之一回馈清华大学--银行显然是最精明的,他们明白"清华校友"这个群体有着怎样的忠诚与价值。

一个开阔而深刻的视野

如果说校友网络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我不知道你是否会跟我一样在乎"视野"这样一个有点儿虚的话题。清华的一大优势是这里可以常常"与名家过招",提供给学生开阔而深刻的视野。通俗一点说,清华的经历让人毕业之后"不怯"。当不少国内的本科生走出国门之后常常惊讶于国外的教学与科研发展时,清华倒是常常让一些来中国访问的外国教授感到同样的惊讶。虽然现在的清华距离国际顶尖学府还有相当的距离,但从我的了解来看,清华已经完全具备了跟国际主流学界对话、探讨甚至交锋的能力。

想要成为一流,首先要有与一流对话的机会。全国大多数高校使用的经典教材,其作者往往就是站在你面前的那位清华教授,而你在清华的课堂上听到的却是更新更完整的分析。国际上的前沿学说与争议人物常常会飘扬过海来到清华,让你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然后用自己的头脑的心灵去判断和分析。带着这样的经历走向社会和国际舞台,不管是实力还是心态上都会有根本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入学前高考分数上的差距最终能转化为清华人四年之后更高更远的落点。

开阔而深刻的视野也体现着清华教学的特色,我个人的感受就是基础和前沿的并重。就难度而言,清华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要求都稍高于兄弟院校,特别是在一些能够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基础牢靠与否在当时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在未来深造和工作运用中一定会有分别。而现在很多学校开始提倡的"与国际接轨",清华早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就走过了教材国际化的阶段,已经开始在课程体系、师资配置、教学方法和科研思路等方面的全面国际化。我们在清华就能知道同一专业领域"在国外是怎么玩儿的"。进入清华的你也很快会发现这种感觉的"爽"--这才叫读大学,这才对得起最宝贵的四年青春。

一次自然而顺畅的成长

敲下上面的这些字时我想起了自己在清华的时光。她难忘,因为她不是少年时代的延续,而

是成年时代的开始。清华的氛围并不激进,她从未标榜自己是"乐土"或者"天堂",也不会提供给你脱离基础教育之后信马由缰的"洒脱",因为她不想让你在进入社会之后才感到脱节和受挫,进而在无助中丧失信心,对整个社会沮丧。如果说温和而真实的清华会"不适合"怎样的人的话,或许就是不想成长的人了。

或许你会跟我一样,在清华把一些缺失的生活经验"补回来"。你将学会筹划时间,因为你发现这是一个高度自主的校园,精心设计的一天会有相当于两天的精彩;在清华你将会学会取舍和选择,因为你很快发现短暂的生命承载不了所有的机会和美景,你会开始探询自己的兴趣,考虑自己究竟在乎什么;你也将学会遗忘,虽然你可能不愿意或者发现很难,但不断展开的生活画卷终究会使你学会忘却以往的不快,直面未来的生活。这就是成长,在清华可能更加自然和顺畅。

在清华你还将学会照顾自己的胃,因为这里的食堂太多太大,上百个窗口几十种风味让离开家里饭桌的你第一次尝试着自己去选择;你还将发现自己对运动的热爱,哪怕你之前曾经打赌你完全没有运动神经,但这里轻松乐观的锻炼气氛会让你完全爱上运动;你还可能第一次考虑如何面对财富,你会发现认真学习能带来动辄几千块的奖学金,科技竞赛、创业大赛和课外兼职的收入将使你有可能在经济上独立于父母,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证明自己的成长。当然你还将学会交流和交往,明白如何能够取信于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各种思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就这样,当你带着成熟的自我,轻轻离开的同时,清华园也默默地把这身影存在心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测量技术员岗位责任制下一篇:存款利息收入免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