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上海金融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农业银行上海金融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

郝筝筝 112222 2012.02.16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今天,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工具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规范要求、对碳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在碳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已有的分析结果对当前我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碳金融

金融工具

创新

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起始点,全球快速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迎来了低碳经济的时代,传统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已无法应对低碳经济的各种要求,我国近年来积极响应和履行国际责任,开发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各种金融工具,推动了我国碳金融的向前发展,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工具还处在发展初期,另外我国现行的碳金融工具对碳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说已经相对停滞,对碳金融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够强劲显现,而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碳金融有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并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一、碳金融工具的理论基础

(一)碳金融

碳金融一词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在金融界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它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外部性,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帕累托最优,国际社会应运而生一种新型金融活动。碳金融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它既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和动力。碳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以为低碳经济服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长远定位,只有如此,碳金融的发展才能长久。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理念催生出来的,同时碳金融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实践。为实现这一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不断的发展壮大,人们应加强对碳金融工具的认识和挖掘,因为只有充分地掌握和应用碳金融工具的各种原理和机制,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推进碳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

(二)碳金融工具类型

对应于传统金融工具中原生和衍生的分法,碳金融工具也可大体分为原生碳金融工具和衍生碳金融工具。

原生碳金融工具,或称基础碳金融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媒介储蓄向投资转化,或者用于债权债务清偿的凭证,可以包括碳信用交易和碳现货交易。其中碳信用交易又主要包括配额型交易和项目型交易两类。

衍生碳金融工具是在原生碳金融工具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期权和结构化票据等。衍生碳金融工具的价值取决于相关的原生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其主要功能不在于调剂资金的余缺和直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是管理与原生碳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暴露。首先,在碳远期交易方面,CDM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远期交易,具体操作思路为买卖双方根据需要签订合约,约定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

第 2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买特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其次,碳期货、期权交易方面,碳期货和期权交易合约与传统的期权、期货合约的基础资产并无二致,只是基础资产不同而已;最后,碳结构性产品,自 2007年 4 月起,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行和中资的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其他方面,首先是碳基金,1999年,世界银行成立首款针对CDM 的原型碳基金,从此,各种类型的碳基金层出不穷,按发行主体的异同,可分为世界银行型碳基金、国家主权碳基金、政府多边合作型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型碳基金、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和私募碳基金等;其次,碳担保和碳保理,主要为应对碳金融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和规避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的;最后,碳拍卖,Bluenext和Citi于2010年1月8日首次推出基于ERU(EmissionReduction Units)的碳拍卖业务。

[1]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及遵循规范

(一)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

1.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形成了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会直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海洋地区居民生活安全性指数的降低,从而对该地区的保险业产生一定的威胁;近年来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大会对银行带来气候变化信贷风险、环境信贷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这些气候变化的问题都与碳金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界为了抵御和加大对这些风险的处理措施不得不积极开发新的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功能,并在碳金融工具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以减轻其自身的压力。

2.低碳经济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

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两大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每年将GDP的1%投入到到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感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趋势下世界各国国际经济实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运行程度,故为了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需不断地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便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

[2]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应遵循的规范

1.坚持“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国内绿色金融创新仍停留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层面,只有兴业银行一家采用了赤道原则,与“赤道原则”在环保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因此,中国金融业应积极顺应国际趋势,结合国情逐步采纳“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第 3 页,共 9 页 [3]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坚持金融界可持续发展的自律规范

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全球报告倡议机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本身都没有授予任何组织和个人强制执行的权利,因而,法律拘束力并不是很强,但它们却分别成为金融界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标准。因此同时,在为了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而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时,一定要以碳金融的根本目的,即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任何有违背这一原则而进行的碳金融工具创

新都是徒劳的和不被认可的。3.坚持与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相结合 中国的碳金融正处在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和空间都是巨大的,故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空间也非常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使得吸纳型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时,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的原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以开发出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技术主导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

4.坚持多方位、全面化创新

要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断“脱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其中,不仅要在行业方面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同等重视同时创新,也要在各个行业的具体产品和业务上加以关注,同时相关联的市场、机构、政策体制和市场方面也要加以配合创新。

[4]

三、碳金融工具创新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影响

1.拓展碳金融实施范围,加强碳金融在不同行业的发展

目前碳金融,尤其是CDM项目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飞逸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置、造林和再造林、农业。然而,碳金融在各个行业的项目分布情况和实施程度却不尽相同,其中特别是在农业和林业。

以农业为例来说明,目前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640个,年平均核证减排量达到301268738 t CO₂e,截至2012年的核证减排量将大于16×107tCO₂e,其中农业CDM项目仅为107个,占项目总数的6. 52%。农田、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生物质燃烧在内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2%,这个比例与工业的排放源不相上下,高于交通工具的排放量。

同时,从国家分布情况看,巴西、墨西哥的农业CDM项目最多,减排量最大,项目数分别达到34和23个,合计占项目总数的53. 3%,减排量达到3091998tCO₂e和1544962 t CO₂e,合计占减排总量的57. 2%,其次是印度、马来西亚、智利,项目数分别达到10个、9个和7个,三者合计占项目总数的24. 3%,减排量达到425625 t CO₂e、1589 370 t CO₂e和652292tCO₂e,三者合计占减排总量的32. 9%,我国目前已注册的农业CDM项目只有3个,均为沼气工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 8%,减排量达到235298tCO₂e,仅占减排总量的2. 9%,这与我国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衬,如表1所示。

因此,若能在这两个行业中积极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加强碳金融的贯彻力度,便可以大力开发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

[6]

[5]

第 4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积极转换思路,从另一角度大力强化碳金融的发展

从根源上说,抑制温室气体有两个思路,一是减排,二是吸碳。从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说,由于一方面,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已经积极地施行了各种减排方案,并在此领域进行了不断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故其发展已经逐趋于成熟阶段,再进行创新研究的空间和潜力有限;另一方面,过度的减排要求会对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抑制,这种抑制可以从减排的高成本和对某些高能耗产业的限制上体现出来。然而,另一思路吸碳却未被充分的应用,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可以在一些森林管理机制、加强造林和再造林等方面来吸存二氧化碳,采用这些措施来吸存二氧化碳以达到抑制温室气体所需要的成本要比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成本更低,同时也不会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过多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能源生产中限制碳排放的边际控制成本每吨为25—120美元,改善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成本每吨为100美元。而Dixon et al (1993)估算热带地区造林储存每吨碳的成本为6—60美元,温带地区每吨为2—50美元。《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咯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同意用森林植被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此,大力加强林业CDM项目,引进各种林业方面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促进社会各界从积极植树造林、减少林业消耗以及支持林业发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碳金融工具创新为碳金融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如今时代,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元素已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故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其关

第 5 页,共 9 页 [7]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键又在于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积极推进碳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碳金融市场开辟新领域,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同时,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低碳经济的不断实施过程中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这样,碳金融工具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不仅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故大力着眼于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工作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中国的进展和不足(swot)

(一)内部优势

1.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迫切

我国的碳金融业务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参与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我国也正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努力以从根本上大力跟进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步伐,如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纷纷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银行业务,故我国现阶段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会同时产生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加大碳金融发展的步伐。

2.碳金融工具创新潜力大 如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碳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故有关碳金融的各方面工作都会逐渐进入正轨并积极发展起来,对于其中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也是同样的,我国可供碳金融发展的领域广泛,开拓程度较大,在碳金融工具创新这块更是拥有者巨大的挖掘潜力。

(二)内部劣势

1.人们积极性不高,对新型碳金融工具不敢尝试 由于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碳金融业务在各行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碳金融业务以及投资活动中人们常墨守常规,而不愿甚至不敢去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率的碳金融应用工具。同时,我国现有的碳金融市场还缺乏碳排放的二级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手段的支撑,这就在很大程度进一步加大了人们进行新型碳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度,故此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

2.创新质量不高

尽管我国已积极投身于碳金融的大力发展中,特别是商业银行,但对比欧洲、美国,我国的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还仅仅是碳金融业务的初级信贷阶段,不论是碳金融二级市场的建设、碳金融投资力度、在国际社会的参与程度我们离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都存在差异,这在其他碳金融的涉及领域问题都同样存在。我国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衍生扩展阶段,而没有达到真正质量上的高度。

(三)外部机遇

1.碳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15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迅速攀升至4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因此,

第 6 页,共 9 页

[8]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在碳金融广阔良好的市场前景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会紧随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延伸。

2.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经验和不足

我国虽积极配合《京东议定书》等国际碳减排的有关协约并努力做出行动,但在碳金融的起步上还是比一些发达国家慢了很多,然而,现在我国正在从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积极加大碳金融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便可以充分有力地借鉴之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并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进一步创新研究。其中对一些适用的碳金融工具我们可以在经济技术相类似的条件下直接借鉴过来,而另外一些碳金融工具的成果我们虽不能直接适用,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从而从创新方法上加以借鉴。

(四)外部威胁

1.人们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低,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理念不够重视 碳金融概念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还不够成熟,很多投资企业和金融人士对碳金融的运作模式、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对碳金融的相关业务和工具进行运用和实践。而一些对碳金融市场颇有了解的金融机构,由于碳金融的普及度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弱,致使其只是单纯引用已有的或者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碳金融工具,而不能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不断创新。

2.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政策方面,政府对碳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加以明确规定,更没有对各个相关行业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提出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法律方面,对于违反低碳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制约程度不够,环保制约标准没有达到统一且可行的要求;制度方面,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这些都导致了碳金融工具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在业务种的不断应用而得以发展创新。

3.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完全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天津排放权

第 7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交易等碳交易市场,并成立了中国碳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两大碳基金。但是我国仍然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没有形成,这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交易中处于低端地位,没有谈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此外,由于CDM 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审批程序复杂,开发周期较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其项目和交易风险,更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故此,不能给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温床。综上所述,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正处于初级阶段,并会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开拓进展,其中会面临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同时隐含着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其可以从下图2中直观地看出。

[9]

五、政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碳金融工具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完善政策,健全体系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市场具有参与者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若要加强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对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的培育,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统一的交易机制,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并同时制定专门的能效行业监管口径,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加大财税、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机制,为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加强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激励机制

为积极发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碳基金、碳信贷、碳期权期货等碳金融工具,并在这些基本工具基础上通过与具体行业和业务的结合而进一步对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就必须要就相关政策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对积极参与和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企业个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激励,以此带动其他民众的积极性和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关注度,从而不断克服碳金融工具创新在我国固有的一些缺点和

第 8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不足。

(三)强化碳金融宏观认知普及度

要加强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金融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同时,要强化我国所有公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公有责任参与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要培养主人公意识就需要大力强化人们群众对碳金融的认识,理解碳金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所在。因此,政府应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以便碳金融能够快速在我国大力普及和发展。

六、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王增武,袁增霆. 推进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J]. 中国经济报告,2010(1). 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39. 杨宁.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J].财经界,2010,(10). 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84. 李建国,严玉平,魏林根,周军.农业CDM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开发障碍[J].江西农业学报,2008, 20(9). 高春雨,李宝玉,邱建军.农业CDM发展现状、障碍与对策措施[J].中国沼气,2009(6). 刘伟平,戴永务.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4). 罗晓娜,林震.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0,24(9). 袁艺,王双进.我国发展碳金融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

第 9 页,共 9 页

第二篇:邮储银行获“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最佳成效银行金融

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通报表彰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先进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喜获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的“最佳成效”。

2012年9月至11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全国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中国银行业“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作为国内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面最广、客户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邮储银行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在活动中大力发挥自身优势,并积极与当地、银行业协会、中小企业协会和商会等组织合作,组织开展了“金融知识在您身边服务月”、“助推小微、„三农‟金融服务月”、“特殊群体客户关爱服务月”三项专题宣教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活动中,邮储银行各级机构重点宣传用卡安全知识、电子银行安全、金融理财、防范金融诈骗等内容,向客户一对一介绍邮储银行绿、信用卡、小额贷款、理财等业务产品特色,介绍安全、便捷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ATM等服务渠道,有效扩大了宣传效应。此次活动提升了的金融安全意识,提高了的金融知识水平,增强了的金融知识技能,营造了社会大众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

邮储银行将继续强化消费者,主动开展各类教育服务活动,努力倾听消费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切实金融消费者权益,着力构建教育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为广大消费者营造良好的金融消费。

第三篇:中国上海2016印刷展2016年中国上海印刷展览会。解读

2016年上海印刷国际周展 2016年上海印刷展印包纸业展 _印刷设备 _印刷媒体 _展会 _2016年印刷展上海印刷展 -2016年印刷展上海印刷展 【中国上海】 2016年上海印刷展上海印刷展 2016|2016年上海印刷展官网 2016年上海印刷展官网 2016印刷展 -中国 (上海 印刷展【 2016上海印刷展】2016年印刷展展会详细 信息 --2016年印刷展 -中国上海 2016上海印刷展、 中国 (上海 2016印刷展览会 【 2016年上海 印刷展、中国上海印刷展】 2016 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印刷包装纸业展览会 2015-07-27 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印刷包装纸业展览会 CHINA PRINT EAST(SHANGHAI 同期举办:2016年中国(上海国际印刷周 Shan

2016年 3月 9日 -12日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主办单位: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上海现代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中国制造 2025”战略助力印刷产业升级

随着国家推出 “中国制造 2025” 计划 , 印刷行业将面临多重考验 , 同时也将获得前所未有 的产业升级转型机会。 在即将到来的 “十三五” 期间 , 印刷行业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通过 “互 联网 +印刷”实现产能的转型与升级 , 来面对产业竞争日益激烈 , 劳动力成本上升 , 国际经济增 速放缓等问题。

上届回顾

“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印刷包装纸业展览会” (以下简称:“上海国际印包展”,是 上海广印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广大展商观众朋友的大力支持下, 启用了世界上面积最 大的会展综合体——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 作为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后的首个大型展会,不 论从展会规模或参会人数来说,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4天展期,共吸引了 146437人次海 内外专业观众前来参观和采购,其中国内观众 116813,占观众总人次的 79.7%,国外观众 29624,占观众总人次的 20.3%。

在这里, 我们感谢您! 感谢您风雨同舟陪我们一起走过这二十三载; 感谢您全力支持我 们调整了展馆和时间; 感谢您让我们有勇气面对碰到的困难; 感谢您伴我们一路成长始终不 离不弃。愿我们共携手在未来前行的路上再创辉煌 ! 再翻新篇章

上海国际印包展自 1993年起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二十三届,在展会的战略目标上有了 几次质的飞跃,从最早的上海商城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每次 都得到了参展商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2016年 3月 9日 -12日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印包展将再度携手中国 (上海 国际印刷周 首次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精彩亮相!为企业搭建六大平台:企业参展、贸易洽谈的贸易 服务平台;专题发布、交流研讨的信息交流平台;人才培训、人才交流的人才服务平台;科 技研发、科研讲座的科技服务平台;品牌推广、推荐公示的企业展示平台;大型论坛、专题 研讨的学术交流平台。

上海国际印包展与中国 (上海 国际印刷周相辅相成, 覆盖印刷包装业最完整的产业链, 为上海国际印包展的参展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 此次印刷周将有哪些印刷厂、 包装厂等实力 买家出展呢?让我们共同期待! 摩拳擦掌,同台竞技,零距离接触实力买家

上海国际印刷周已经举办了七届,自 2014年起改为两年举办一次,时隔两年,行业内 众企业蓄势待发,他们纷纷表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14年上海国际印刷

周上呈现了 3D 打印、绿色印刷、私人定制的按需印刷, 2016年的上海国际印刷周,又将有哪些新的精 彩?让我们拭目以待„„

届时, 我们还将邀请各省市新闻出版局、 行业协会组织专业参观团, 包括:上海、 江苏、 浙江、山东、安徽、北京、江西、贵州、甘肃、广东、黑龙江、陕西、湖南、湖北、四川、 河南、辽宁、广西、内蒙古、新疆等。

上海国际印包展为参展商提供增值服务

上海国际印包展已成功举办了多年, 获得如今的辉煌, 和展商朋友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 鼓励是分不开的, 因此, 主办方为参展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让参展 利益最大化。

一、上海国际印包展为您提供专属广告位(免费

主办方为参展商提供网上宣传展示机会, 自合同签订之日起, 即可在上海国际印包展官 网上享受专属广告位,扩大在线宣传机会。展商需提供 LOGO 给主办单位,链接至展商官 网,买家可通过点击展商 LOGO ,了解参展企业详细信息。

二、展商新闻稿主办方代发布(免费

参展企业可提供中、英文新闻稿给主办方,主办方会把该稿发布在“上海国际印包展” 的官网平台上,并有机会被 50多家与“上海国际印包展”深入合作的专业媒体转载刊登, 打响企业的行业知名度。

三、企业新品发布预热(免费

参展企业的最新产品有机会通过图片、文字等不同表现形式, 在“上海国际印包展”的 官网平台上上进行预热发布,让全球专业观众和买家能提前一睹企业的新品风采。

四、定期发送 Newsletter (免费

“ 上海国际印包展” 有二十三年积累的强大数据库支持, 主办方将定期对行业内所有的 目标群体发送 Newsletter ,内容包括展会最新进展和亮点等等,如果您希望您的产品也成为 我们展会的一个亮点, 请提前准备好资料, 提供给我们。 让您的产品信息能及时有效地传递 给有购买意向的优质买家。

五、主办方将代展商邀请展商客户(免费

主办方将对参展商列出的买家发送直邮邀请, 展商需提前把买家名单提供给主办方, 主 办方会向您的买家发送正式的邀请函和展会的资料, 包括展馆地址、 参展商展位号、 如何到 达展馆等以及免费门票,为展商和您的买家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六、全媒体营销服务(免费

参展企业不仅能免费获得以上几项服务,还能享受到“上海国际印包展”提供的微信、 微博、 APP 客户端等全媒体化、立体式的营销宣传,使得参展企业的产品、介绍,随时随 地能被广大买家所关注熟悉。

印包展展品范围

一、印前、 CTP 、数字快速印刷 □ 印前、 CTP 、印艺图像、多媒体技术

□ 数字印刷及打样技术、 DI 技术、快速印刷技术设备、耗材

二、彩色印刷、胶印、轮转印刷 □ 胶印、轮转等印刷机械设备器材 □ 印刷信息网络传输设备 □ 纸张、油墨、版材、耗材

三、标签、柔凹印、丝网、 特种印刷、功能性印刷包装

□标签、商标印刷机械设备

□丝网及特种印刷技术设备、制版技术 □不干胶印刷设备及耗材 □柔印凹印制版雕版技术设备 □柔印凹印机械设备 □ 功能性印刷包装技术设备 □软包装印刷机械设备 □防伪技术设备 □烫金机、防伪设备 □射频识别标签技术设备 □ IC 卡、票据印刷设备 □检测仪器设备 □相关材料、油墨、耗材

四、医药电子监管码、赋码技术设备 □ 可变数据印刷检测系统 □ 电子监管码、赋码技术设备 □ 数字喷墨印刷设备 □ 碳带打印技术设备 □ 激光打印技术设备

□ 耗材

五、印后、包装印刷机械设备及印刷包装产品

□复合、上光、烫压、模切、分切、配页、装订等机械设备 □印刷包装机械设备

□制箱制袋机械等设备、糊盒机、裱纸机、压痕机、开槽、切角、钉箱、捆扎机

□艺术纸、特种纸、办公用纸、环保再生用纸 □相关设备零配件 印刷周展品范围

出版物印刷:图书、期刊、报纸、地图、年画、图片、挂历、画册数字读物及音像制品、电 子出版物的装帧封面等印刷品。

包装印刷:纸制品包装、软塑包装、金属包装、木制品包装、编织袋包装、无纺布包装、其 他质料包装、广告宣传品等印刷品。

其他印刷:文件、资料、图表、票证、票据、证件等印刷品。 服务类:设计服务、出版服务、 IT 服务、直邮服务、网络服务等。 参展费用 区域 /分馆 2号馆 标准展位 每平方米光地 A 区 RMB 10000 RMB 1000 B 区 RMB 8000 RMB 800

(A 每九平方米标准展位(3米×3米 标准展位设施配备为:三面铝合金围板、满铺 地毯、两只射灯、两把折椅、一个垃圾桶、一张问询桌和一个 220V/500W的电源插座,楣 板上书中英文公司名称。 (单个拐角位置展位费增加 10% (B 光地(最低租用面积为 36平方米 光地地毯、水、电、气及特殊装修管理费等另算。

第四篇: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名单

· 交通银行

· 上海银行

· 崇明长江村镇银行

· 上海浦东江南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市分行

·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

·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

·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行

·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 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 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

· 宁波银行上海分行

·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南京银行上海分行

· 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

· 天津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温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 · 上海松江民生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浦东建信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 ·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 · 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 · 浙商银行上海分行 · 北京银行上海分行 · 杭州银行上海分行 · 江苏银行上海分行 · 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浙江民泰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 ·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

·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

· 中国农业银行票据营业部

·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

· 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

· 建行信用卡中心

· 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 中海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中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汽车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电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 东航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 中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 松下电器(中国)财务有限公司

· 上海新世纪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 招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 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

· 菲亚特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国际货币经纪有限公司

·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票据营业部 ·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 · 上海银行信用卡中心 · 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 · 工行私人银行部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小企业业务经营中心 · 华宝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爱建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安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 宝钢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锦江国际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浦东发展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 申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 日立(中国)财务有限公司 · 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 · 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 · 中海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 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金属业务部 ·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 · 中国石化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办事处 ·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东方汇理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华一银行

· 正信银行有限公司 ·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华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三井住友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盘谷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华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通用电气金融财务(中国)有限公司 ·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第五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河南理工大学

《我国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1403 学号:1 姓名:1 老师:1 电话:1 时间:2017年6月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要: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资产等业务领域创新较多,交叉式金融产品存在层层嵌套,参与机构存在业务行为等不规范,由此,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频发。为了促使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者在博弈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乱象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各市场主体不断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说,金融创新诱发了金融乱象的出现,因此需要金融监管。中国银监会在多个场合都提及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经济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力集中整治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对于违规行为,银监会也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问题就排查什么问题,排查出来什么问题就去整治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整治金融乱象。

银行业市场乱象的表现形式涵盖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非法金融等十大方面。这十大金融乱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随着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金融监管由喊话式转向行动实战,金融市场整治正式拉开帷幕。郭树清执掌银监会以来4月份就出台了至少7份监管文件,如《关于开展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体现了“强监管、强问责”的理念。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就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仅在3月29日,银监会便作出了25件行政处罚,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金额合计4290万元。从后来银监会披露的25项处罚信息来看,信贷资产及相关分公司和相关人员共涉及13项行政处罚,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机构处罚资金共计360万元。在银监会的处罚中,也不乏“巨额罚单”。比如,平安银行因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等被罚款1670万元。恒丰银行则因腾挪表内风险资产,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本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以及变更持有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按规定报银监会审批等被罚款800万元。华夏银行也因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总额占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等,收到1190万元罚单。由此可见,银监会是下定决心来整治金融乱象,一场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2017年6月20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发展之中;第二,中国金融稳定和世界金融稳定已经高度相关,特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必须在大的背景、格局、视野之下要有更宽广的思维,来思考改革发展,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有几层深意:首先,经济兴衰决定金融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和发达。金融的繁荣如果离开经济

健康的发展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泡沫最后必然会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其次,一切金融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不能因为金融乱象而减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也有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3)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既有积极的金融创新,又有消极的金融创新,当金融监管面对积极金融创新,则是保护作用。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

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反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如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王延科《现代金融制度与中国金融转轨》中国经济出版社

王中华 万建伟《国际金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做个让家长放心的教师下一篇:总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