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方法步骤

2022-12-04

第一篇:中药炮制的方法步骤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作用

下面讲第22页,中药炮制的第二节,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前面讲过,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药学专业的一个基本功,他们在中药炮制学里面专门有这方面的实验要操作。对于医学专业的同学来讲炮制方法就对这些常用的一些方法作为一个名词术语能够进行解释,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了。

在这一节当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中药的炮制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几十种方法。目前一般把它分为了五类,就是我们书上的:

一、修治,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还有一个其他制法。其他制法不要求,所以我们这里屏幕上没有打出来五。但是这种分类的方法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刚才在讲炮制的含义的时候就已经讲,这个修治呢,凡是不用火的现在都可以(包括)。那么这个水制一般是用水来处理,它也属于修治范围,所以有的又认为这两个可以合并在一起,统称为修治,然后水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当然其他又可以分成很多方法。所以这个分类是人为的,是相对的,就作为常识性了解。作为一个临床医师,常见的炮制方法我们作为一个名词术语来了解,了解到什么程度?第一,水制当中要了解一个水飞,就是我们书上水制的第二段。因为水制的方法非常多,凡是用水,低温的水来处理都叫水制,或者有的是其他液体,不是一般的水,也属于水制的范畴。我们书上讲淋、洗、泡、润、漂等等,还有其他的,但那些都很简单。其中比较特殊的,大家可能比较陌生的,或者没有听说过的就是这个水飞,这个要要求。火制法当中的四种:炒、炙、煅、煨,这个要要求。然后水火共制当中的淬和,一共来说,要求大家了解的名词术语就是七种,因为水制里面有一个水飞。关于水飞,大家知道什么叫水飞,它怎么操作?水飞简单的讲就是在水当中来加工很细的药材粉末的一种炮制方法。但是有一个前提,这个药要能够在水当中粉碎,所以一般的植物药和动物药,在水当中它都有吸湿性,都要吸水。在水当中那个韧性反而增加,可能它不可能在水当中粉碎。所以能够在水当中进行粉碎的是矿物药,但矿物药也不是所有的矿物药都能够水飞。我们对矿物药不熟悉,但是对矿物类的一些物质,同学们可能有的应该是很熟悉,比如说一个生活必需品食盐,盐,这个也可以说是一个矿物药,那能不能水飞?当然就不能水飞。因为它的水溶性很强,溶解度很大,在水里面就完全溶解了,还没有让你把它研磨细的时候已经就不见了。比如说我们今后要学的芒硝,为什么前人把它叫做硝?就是因为前人没有溶解度,溶解这样的一些概念,或者这样的一些语言,就是说它放在水里面就不见了。那个芒硝我们今后要讲,因为它的结晶体有锋芒,这是它的形状,晶体的形状。硝呢就是它的水溶性很好,遇水则消,它也是不能够水飞的。所以能够水飞的矿物药要非水溶性的,在水里面不溶解的,这是一个前提,主要是矿物药。有的动物药它类似于矿物,主要是一些海产动物的贝壳,象我们今后要学的牡蛎、石决明、珍珠母这样的一些。其实它(们)主要的成分就是碳酸钙,和很多矿物没有两样,它虽然来源于动物,但它的理化性质和很多矿物是一样的,所以它也可以进行水飞。我们书上是说的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药或贝壳类的药材置于水中,一般的方法是把这个矿物药,不溶于水的矿物药或者动物的贝壳把它敲碎,碎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加少量的水,在那个乳钵里面用力地研磨。研磨得比较细的时候再加比较多的水来搅拌,来搅匀。搅拌的时候它很细的粉末就悬浮在上面,然后把上面悬浮有药粉的药液把它倾倒出来。由于它不溶于水,慢慢的静置一段时间以后,它里面的矿物的细粉就沉淀在容器的底部,然后把上面的水,这个清液把它倾掉,把它倒掉,然后把下面剩下的很细的矿物药晒干。能够悬浮在水当中的粉末一般都非常的细,剩下来的再研磨,再加水,经过很多次,把主要的药材都变成很细的粉末。这样得到的药粉一个是很细,就便于制剂。另外有些动物的贝壳或者矿物药里面还含有一些水溶性的非药用的一些成分,甚至是有害的成分。比如说今后外用药当中的雄黄,雄黄主要是硫化砷,往往里面就有氧化砷,氧化砷就是砒霜,如果在水飞雄黄的时候,氧化砷,就是砒霜,在水里面它能够溶解掉绝大多数,这样子就使毒性降低。所以有的有毒的成分还可以在这里面把它除掉。比如我们刚才讲石膏,湖北应城的石膏里面,比如说有的也含有害的其他的矿物的成分很少,有的里面除了铅还含砷,主要也是指的氧化砷。在水飞的过程当中,它也会溶解掉,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使它更加纯净,也更加安全。还有如果是干的粉碎呢,粉尘容易飞扬,人体吸入以后对身体也有危害,尤其是在大工业生产的时候,所以这个水飞它有多方面的意义:一个是便于加工(成)很细的粉末,便于制剂,有利于除掉矿物药或者动物贝壳里面一些水溶性的一些有害的或者无效的成分,也避免粉尘的飞扬,造成人体吸入以后对人体的损伤。那么在传统药房里面是用的小的乳钵,人工的,那比较慢,那产量不高。现在工业化生产是用的一种球磨机,也是在有水的情况下,能够环保,避免粉尘的飞散。水制当中就认认真真的体会一下这个水飞这一种炮制方法。

第二类就是我们要讲的火制,火制当中第一个炒,这个炒呢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一日三餐都要有蔬菜,蔬菜很多都要炒了以后来吃,所以炒是烹饪当中一个基本的方法。那么中药当中的炒和烹饪当中的炒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操作方法是一样,就是把药物放在锅里面加热不断地翻动,让它炒到一定的程度,这种方法就叫做炒。就是把药物置于锅内,直接的翻炒。在中药炮制当中的炒又分两大类,一大类叫做清炒,清洁的清。所谓清炒呢就是把药材直接放在锅里面,不加任何辅料直接地炒,这种方法叫做清炒。清炒根据火候的不同又有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方法。一般的药材炒到表面微微带黄色的时候为度,这种就称为炒黄。炒到药材的表面焦黑,但是里面还是有原来药材的颜色,这种就叫做炒焦。炒炭呢就是让它基本上都炭化,但是里面可能还要存性,就是还有一点原来的那种颜色或者气味的时候。这是三种不同的程度,根据药材的不同需要掌握不同的火候,那么哪些药材需要炒黄,哪些需要炒炭,哪些需要炒焦,今后会涉及很多的药物。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荆芥,一般就是炒炭。当然这个炭也不是完全炭化,所以有的医生开处方的时候写焦荆芥,实际上它是介于焦和炭之间的,这个就是一个例子。比如说炒焦栀子,栀子这个药把它的果皮炒得开始焦了,但是里面还没有变化的时候就称为焦栀子。不加辅料的炒叫做清炒。另外一种炒呢叫做辅料炒,就是不但要加药物,把它放在锅里面,把药物放在锅里面,而且要加其他药物以外的一些原料,这些原料呢统称为叫辅料。我们书上加的辅料比如说有沙,有土,有米,有麦麸,有海蛤粉、滑石粉等等,这样一些矿物或者动物类的粉末。加这些的目的主要是使这些辅料温度很高,药物放在里面去了,就能够使这个比较高的温度达到炮制的要求。比如说我们今后活血化瘀药当中一种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种动物的一种角质的甲壳,如果温度低了,它就达不到炮制的要求,那么一般是把沙放在锅里面,把沙的温度炒得很高,然后把穿山甲放在里面,它就膨胀,然后就变成那种金黄色,蜷曲成一种圆球状,所以就叫甲珠,或者叫做山甲珠。这种用沙来炒的方法民间比如说我们有的炒花生、炒胡豆,先都是把沙炒得很烫的时候放在里面,这个就相当于中药的沙炒。那么土炒,米炒呢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大家应当注意到了,辅料炒的辅料,沙、土、大米、麦麸、海蛤粉、滑石粉等等它都是固体的,所以辅料炒的辅料都是加的固体辅料。当然固体辅料除了是使它保持很高的温度,达到炮制的要求,有的辅料本身就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说用土炒可能会增加一些药物的止泻效果,和中止泻,或者和中止呕。有的加米来炒,可能能增强和胃这样的一些作用,也不完全排除它增效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说,在辅料炒当中要次要一些。辅料的增效是次要的,增加它的温度,达到炮制的要求这个是最主要的。

第二个方法叫炙,炙也是把药放在锅里面,也要加辅料。但是加的辅料和辅料炒不同,它加的是液体辅料,不是固体辅料。我们书上说以液体辅料拌炒药物叫做炙,它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在锅里面炒,加进去的辅料是液体。我们书上的蜂蜜,蜂蜜当然在冬天它可能有一定的形状,不是液体,但是放到锅里面去了以后,受热了以后它是液体状的。酒、醋、姜汁、盐水、童便这样的一些都是液体。这里需要说明,盐可以作为固体辅料来拌炒药物,也可以把它化成盐水,用来炙药物,所以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到。就看它是以固体状态和药材接触还是以液体状态让它进入药材,它分别属于两类不同的炮制方法。这些液体的辅料本身就是药物,比如说蜂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都是传统的中药,它本身就有一定的药效作用,就是它有自己的功效,它和被炒的药物之间往往主要是产生一种协同增效的作用,它就是炮制目的的第一点。当然也有少数在于降低毒性或者不良反应,比如我们说的常山用酒来炒,减轻它的呕吐的作用。关于炙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点,今后在写处方的时候凡是用蜂蜜来拌炒的药物,很多医生把这个辅料的名称省掉,只写这个炮制的方法炙,比如说炙麻黄、炙百部、或者炙冬花,都是指的蜂蜜炙,加的是蜂蜜。所以今后见到了只写一个炙字,没有写明辅料名称的,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蜂蜜。那么其他的液体辅料呢,往往在处方的时候要写清楚辅料的名称。比如说开处方厚朴,下面要写个姜汁炙,或者姜厚朴。实际上用的姜汁拌炒,用姜汁来炙,都要把这个名称(写上)。川芎用酒炙,酒炙川芎,或者酒川芎,酒炒川芎。炙有时候也可以称为炒,但是这个辅料是液体的。所以这个在有的考试当中,有的老师故意增加那种干扰性,比如说就写一个酒炒川芎,它用的炮制方法是什么?不能说炒法,你要说是炙法,因为它加的是液体辅料。它和炒的定义不完全相同。虽然它有炒的过程,但是它完全符合炙的定义,所以这个要注意。有的甚至于写盐杜仲,实际上是用的盐水,加到杜仲里面拌炒,那不是炒法,那是炙法。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在书写的时候,或者在考试当中要把炒和炙区别开来。一个是固体辅料,一个是液体辅料,这是要说明的一点。第二点呢,就是关于炙法的归类。我们这个教材,中药学当中一直把它放在了火制当中,但严格的讲,炙应该是水火共制。因为它加的辅料本身就是液体状,它不但有炒的用火,也有辅料的水,所以它的归类呢就有一定的问题。 所以现在在编的一个临床中药学的教材,我们已经把炙法放在了水火共制里,这样可能更加严谨一些。当然这个放在火炙里面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它主要是用火,但只是说在归属的时候看准不准确的问题。这个是说明一点,可能以后见到了可能就是在水火共制,这个完全可以,而且应该。

第三个,煅,煅呢,我们书上就分了两种方法,一个直接煅,一个间接煅。那么直接煅呢,就是把矿物药或者把动物的骨骼或者甲壳放在炉火上直接地煅烧,直接放在火上烧,这种叫做直接煅。这种煅又叫明煅,就是光明的明,就是把它暴露在空气当中,没有用容器把它装上,直接放在火上。比如说我们把磁铁石或者牡蛎就放在炭火上,让它煅烧,这种叫做直接煅,也叫做明煅。这样煅的目的是很多的,有的是去掉里面的一些有机成分,比如说有些土类的药材,土类的药材可能里面有些有机物,煅烧了以后,比如说炉甘石这一类,它可能让它破坏掉。另外呢也可能让它的化学成分改变,比如说(含)碳酸钙的一些动物的贝壳等,煅烧了以后成了氧化钙,就更容易粉碎,而且药效作用也可能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它的目的也是多方面的。另外一种煅叫做间接煅,间接煅就是要把药材放在一个容器当中,甚至于要把容器密闭起来,所以这种煅我们书上煅的第三行又叫焖煅,一个火字旁一个烦闷的闷,焖煅,又叫做间接煅。间接煅呢就是药材间接地加热,不直接地和火接触。有一些植物药直接煅的时候它完全成了灰烬,就没有药用的价值。比如说中药当中的血余炭、棕榈炭,就采用的是间接煅的方法。棕榈呢,大家知道棕榈树用它的叶柄或者它的叶鞘纤维,把它清洗干净以后放在一个容器当中,晒干了以后,把这个容器密闭,不让它氧化,不让它成为灰烬。同样的道理,血余炭,血余就是人的头发,发为血之余,把这个头发清洗干净以后呢晾干,然后放到密闭的容器当中,隔绝氧气的情况下,让它成炭,就是血余炭,棕榈炭,能够成为一个止血的药物。没有煅炭的时候它没有明显的止血效果,煅炭以后就有了止血的作用,它的性能功效都改变了。这个就是关于煅。

第四个是煨,煨就是用湿润的纸或者湿润的面粉把药物包裹起,放在火里面去烧。过去因为燃料是用的柴,比如说做饭的时候用柴或者一般的草类,它有很多的火灰,放在了火灰里面那样子煨出来的效果更好。但是现在可能就没有用柴来做燃料,只有一些偏远的山区(烧柴),所以煨这种方法现在就和传统有些区别。但它也可以用湿润的面粉或者纸包着,比如说就在一般的火炉上面烧,甚至于煤气上面烧,也可以达到相似的目的。把外面的包裹物烧焦了以后,里面的药物已经达到了煨制的这样一个目的。我们今后要煨的药,比如说葛根、生姜、木香,或者肉豆寇,煨的目的根据药物不同不完全相同,但是很多是降低它的刺激性,有利于止泻。比如说葛根、肉豆寇和木香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水火共制,第四,第一个是淬,淬来源于这种煅铸,工业上的煅铸淬火,一回事。先把药物烧红,其实经过了明煅的阶段,然后把明煅了的矿物药或者动物的甲壳、骨骼马上放在冷的液体当中去,让它马上受冷,收缩,它就崩解,产生很多裂口,破碎了,就便于把它捣碎,便于制剂。其实淬就是两个过程,煅了以后放在冷的液体当中。如果液体是醋,就叫用醋淬。其他的液体就有相应的名称,但用得最多的是用醋来淬。比如刚才讲的磁铁石,放在火上烧红了,马上放在醋里面,磁铁石就很容易捣碎,裂成很多小块,很多裂纹,它的四氧化三铁就变成了醋酸铁,溶解性增加,所以它的作用也增强。这是前面讲的,这是关于淬的(内容),主要是矿物药。动物药的贝壳也可以淬,但是比较少,比如说龟甲,鳖甲也可以,但它主要不是为了粉碎,它主要是为了增强它的作用。

第二个是,呢在中药书上包括我们现在的书上都是水字旁,但是经过考证应该是火字旁的,这是中药学当中一个特殊的字,一般的工具书上都查不到。所以可能以后这个字逐步要改为火字旁,现在炮制学已经改了,中药学马上也会改过来。因为在古代的字词书上三点水这个不读[dan],它用在其他地方,所以应该是火字旁的字。我们把它说明一下,更正一下。这个是在大量的沸水当中,就是开水当中放少量的药物,马上把它滤起来。这个比如刚才说的马齿苋,一下它容易干燥。有的象桃仁、杏仁呢,了以后它容易去皮,去掉非药用的部分,这个我们书上都写得很清楚,大家知道这个字。这个和在烹饪当中,有的地方比如说把菠菜一下,然后拌来吃,也是同样的方法,(用)比较多的开水。但有的地方就是说把这个淖一下,三点水一个功效卓著的卓,那是在烹饪里面,中药炮制里面不这样讲。有的说在水里面汆一下,这个就是一个入字底下一个水字,入水,氽。那也是在水里面很快的捞起,把它滤起来,但那些都是在烹饪学里面使用,在中药里面就用字。

其他的方法自己看一下,我们都不做要求。要求的这七种炮制方法,就是我们今后临床医生在(开)处方的时候因为需要写明,比如说我们开朱砂,往往要写一个水飞;大黄比如说要写一个焦大黄,或者酒炙大黄,这些都是能够用得上的,要能够作为名词术语能够解释。这个中药炮制的总论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因为先已经说了,以后在具体的药物还要联系到这个炮制的目的、炮制的方法,大家来逐步加深,一定会把这一部分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这一节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完了。

我们下面就介绍第四章,中药的作用。中药的作用呢是我们有中药学教材以来第一次增加的一章,在现行的其他中药教材上没有这样一章,所以这一章就基于这样一个现状,我们把它作为参考,不作为考核的内容。但是这一章呢有一些问题对学好中药学也至关重要,所以我简单的也加以一些说明。这一章里面也是分了两节,第一节是中药的基本作用。这一节主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后学习中药的时候,每一个药下面都有功效这样一个栏目,而没有作用这个栏目。但是如果我们是学西药,西药学,它的一些药学往往是写的作用。中药为什么不用作用而用功效?前边主要就说明这样的一个原因。昨天讲本草学的发展概况的时候说过,古代的本草象《本草纲目》是比较典型的,它都是作为一个百科全书的来编篡,没有完全局限在一个药学专著。那么我们中药不管是植物药,动物药,或者矿物药,它作为一种物质,除了医疗作用以外,它还有其他的非医疗的作用。这些非医疗的作用古代的本草文献当中也加以收载,比如《神农本草经》,比如说什么药它能使铁变为铜,实际讲的是一种镀的,在面上镀铜的一种方法,它现在属于这种冶金上的一种工艺,它也有这方面的作用,它不属于医疗的作用。有的中药古代也种植,种植干什么?作为染料,它对纺织品进行染色。比如说茜草、大青叶等等都是这样,在古代的本草也有详细的记载,它有非医疗的作用。那么在医疗作用当中,它有对人体的作用,也有非人体作用。其他动物在古代也把它混在一起。其他由于种属的不同,人和动物的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常山,人服用了以后就有严重的恶心呕吐,我们刚才讲常山用酒来炒,就是为了降低它的涌吐的作用。但是少量的常山对牛、或者羊这类反刍类的动物来服用,那么就不能说是涌吐了。在兽医,中兽医上面利用常山对于牛这类作什么用呢,作为健胃药,促进它的反刍,有利于食物的咀嚼,又帮助它消化吸收,作为一个健胃药来使用。这些作用不是中药学要讨论的,所以在古代的本草它是包罗万象的。所以中药的作用有医疗的作用,有非医疗的作用。在医疗的作用里面,就是对于人体而言,它有毒性作用,有副作用,那么毒性作用、副作用是作用的一个部分,它不属于中药的功效的范畴。所以为了更好地区别有利的治疗的作用和不利的不良的一些作用,在中药里面它是分得很清楚的,利和害。我们要研究的是利,有害的呢,是在使用注意当中加以讨论,提醒临床医生加以注意。所以在中药学当中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一个术语,就叫做功效。功效呢是中药作用的一个部分,它和作用还不能完全相等。其实它非常有道理,所以我们首先就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中药的作用当中为什么要用功效而不用作用。然后呢我们在26页的最后一段提到了一个中药的基本作用,为什么要保留这个问题呢?这个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在的中药教材,每一版的中药教材在讨论中药的性能之前,都提到了中药的基本作用。为了和其他的教材保持这个内容的一致性,所以我们在这里面也简单的谈了中药的基本作用。因为中药的功效是很多的,具体功效是很多的,但是这些功效高度概括起来它都可以,就是我们书上这一段当中说的,要么是祛邪,要么是扶正,要么是调整脏腑的功能,就是这个倒数第三行,26页的第一节的倒数第三行后面,高度的概括起来,中药的很多作用它不外乎是祛除病邪,或扶助正气,或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盛衰,使机体恢复或重建阴平阳秘的状态。所以中药的基本功效高度概括起来就是祛邪扶正和调整脏腑功能。因为人体的病理变化要么是外邪引起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能够针对六淫的中药,比如说解表的、散寒的、清热的、解暑的,那么就是祛邪的;要么针对人体正气的虚衰,那么就是补虚药。有的人体的病理变化表现出来的病证,又没有明显的邪气,又没有明显的正气亏虚,比如说有的睡眠不好,失眠,很难用祛邪或者扶正来(治疗),那么我们就把它概括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这个是很次要的。实际这个脏腑失调严格讲与祛邪扶正都有一定的联系,只不过历来的中药学上都是这样讲,我们就把它保持一致性。这个其实对于这一章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同学们学了以后要知道,中药的基本作用就是这么三点:祛邪、扶正和调理脏腑的功能。

下面来重点的讲一下第二节,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应该是中药与生俱来的,它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但是人们对这些医疗作用的认识是缓慢的,在中药学发展的过程当中,反应出来就是这样。尽管我们本草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早期的本草学没有明确的提出药物的功效这样一个概念,在记载药物的时候往往是功效和主治混杂在一起。从《神农本草经》开始,一直到明清的很多本草书,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状况。功效和主治的概念的区别是不清楚的,它在记载药物的时候有的是功效,有的是主治,我们今后去查《神农本草经》或者其他的中药著作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比如说麻黄,它能够发汗,是一个功效,后面呢,伤寒寒热,那就是主治,那个治癥瘕积聚那就是一个主治。有的药里面比如说有补虚,又有咳逆上气,麻黄也有咳逆上气,那咳逆上气是一个主治。所以古代的本草它记载的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功效和主治混言杂书,纠杂在一起。所以这样的本草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没有可读性,一会是功效,一会是主治,包罗万象的在一起。所以清代初年的本草学家汪昴在编《本草备要》的时候,在他序的里面第一条,就是说最能使人如睡如寐者莫过于读本草,就是这个中药书翻开就使人睡觉,为什么呢?没有可读性。为什么没有可读性呢?条理不清楚。条理最不清楚的就是功效、主治混杂在一起,这个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严重的影响了中药学的发展,影响了它的进程。那么在中药学或者本草学当中,首先有了把功效和主治区别开来这个意图的第一人应该是明末的贾九如,它做了一本本草叫做《药品化义》,变化的化,意义的义,《药品化义》。《药品化义》这本书里面它都有一个栏目叫做力,力量的力。力下面记载的内容完全是功效,比如说槐花,力这项就是凉血,主治后面比如说才是什么吐鼽,咳嗽有血,它把功效和主治分得很清楚了,但是它没有使用功效这个术语,但是有了把功效和主治明确的区别开来,最成功的、最早的是《药品化义》,然后经过了清代的发展,功效和主治就明确的区别开来。如果有时间还可以专门对功效来进行专题讲座,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值得学习。就是我们在现代对于药物的具体功效一般都很清楚,比如说人参能够补气,大黄能够泻下,麻黄能够解表。但是对功效理论从总体上来进行探讨,目前还很少有人来触及这一块的理论。功效的理论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对中药学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我们在教材里面就增加了功效的这样一个(内容),其实这个是为了引起注意。以后这一部分的内容还要不断地充实,要发展,成为中药基本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第一个关于功效的含义。关于功效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功效的含义呢,在我们的书上,就是在27页的第二段,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功效就是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简单的说,什么叫功效?功效就是中药对人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所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有些问题需要说明。第一个,我们现在认识的中药的功效,也就是我们今后要学的这些药物的功效,是在传统的给药途径下认识的功效。传统的给药途径主要是汤剂口服,和一些药物的局部外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功效。如果把中药改为其他给药途径,比如说改成注射,它还有没有原来的功效?它和原来的功效是不是一样?比如说芒硝能泻下,芒硝经过静脉注射能不能泻下?不能泻下。所以我们现在中药有了新的剂型,这种新的剂型在古代是没有的,它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功效。比如说我们发现了枳实能够升高血压,能够治疗休克;天花粉能够用于孕中期,孕妇的中期引产。但是这些功效必须用注射的途径给药,口服是没有这样的功效的。这是我们研究中药,尤其是现在剂型发展以后必须注意的。我们传统的功效是在传统的给药途径下总结出来的。新的给药途径不一定会相同,这个不能划等号,这是要注意的一点。要注意的第二点呢,中药的功效是直接的治疗作用或者保健作用,不能把间接的作为独立的功效。我们现在在很多中医药文献当中把一些间接的作用列为功效,这个在清代一个本草学家叫做黄宫绣,他在《本草求真》里面就提出了批评,就是药物的功效有的人“隔二隔三,以为附会”,把隔二隔三的间接效果附会的作为一种功效。比如说比较典型的,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厚朴这味药,一般的教科书上行气、燥湿、去积、平喘。去积就不是一个直接作用,它就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功效,它不是功效,它不是直接的治疗作用。它去什么积,如果去气积,它应该是行气消积,行气才是直接作用,才是功效。如果它治疗的是湿积,那么它燥湿去积,治疗的是水湿停滞,燥湿才是直接作用,去积是个间接效果。间接效果不能独立的称为一个功效。如果治疗的是饮食积滞,厚朴在治疗饮食积滞的方当中它发挥的基本作用是行气消胀,仍然是去的气积,它不能够消食积。象这类的把间接作用作为功效,这个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我们今后要注意,要直接的作用,不是间接的。第二,这个功效是单味药的作用,不是复方的。复方的作用和单味药经常是有区别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很多中药,把复方的作用等同于单味药的功效。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很多中药书上,讲桂枝能够发汗解肌,这个解肌不是桂枝单味药的功效。到我们讲桂枝的时候还要讲,问题很多,因为解肌本身就是一个随意性很大的一个术语。从张仲景开始一直到陶节庵,或者以后明清一些温病学家,它们的解肌每个人的内涵不一样。张仲景有桂枝汤的解肌,陶弘景有麻黄疗伤寒为解肌第一要药。陶弘景的解肌就是发汗,张元素有张元素的解肌,李时珍有李时珍的解肌,陶节庵有陶节庵的解肌。有的人把石膏也称为解肌,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所以这个在中药的文献里面解肌是一个随意性很大的。但是对于桂枝来说这个解肌是复方的作用,而不是单味药的(作用)。因为在《伤寒论》当中有这样一条经文:“桂枝本为解肌(就是说桂枝汤有解肌的作用),其人恶寒发热而无汗者不可与之也”,他讲的是桂枝汤,如果说对于恶寒发热而无汗的不适合用,那么张仲景的解肌是指的桂枝汤的复方的作用,而不是桂枝单味药的作用,这个解肌就相当于调和营卫,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所以我们教材上桂枝里面写个发汗解肌,是混淆了复方和单味药的功效,混淆了。有的书上(说)柴胡是一个和解退热(的药),和解是小柴胡汤的功效,单味柴胡并不能和解,小柴胡汤才能和解,这是比较典型的一些例子。淡豆豉的除烦,解表药,淡豆豉的除烦,什么鹤虱的能够去绦虫,象这些全都是复方的作用。我们讲到具体的药的时候,我们能够举出很多例子,把复方的功效混同于单味药,其实不是单味药的功效,这个是存在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所以在功效的含意下面除了记住那一句话以外,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另外这个功效的分类有治疗的功效和保健的功效,但是我们目前要学的基本上都是治疗的功效。但是中药保健是一个优势,由于理论的限制,没有办法总结出保健的功效,所以就给现在的药政管理出了一个难题。要么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在国家取消了保健药,因为是基本理论的局限造成的,所以中药保健功效的研究和总结是中药学一个重要的课题。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二篇:中药饮片炮制的方法详解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药长期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著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

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著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著。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都开展了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队伍。在生产方面,中药炮制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药物饮片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技术的革新,炮制生产设备已逐步机械化,如滚动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各种类型的电动炒药锅等。这些将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某些不利于治疗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多端,症候的表现不一,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病病理各异,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应考虑这些因素。如: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且药性较平和,养阴而不腻,清热而不损阳气,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当患者肝肾阴亏,兼有肠燥便秘者,可选用生品,既可补肝肾,又可润肠燥,二者兼顾,且用量宜大;当便秘已去,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除调整处方外,女贞子则宜制用,增强其补肝肾之力,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由此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

2.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方法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主要依据。炮制工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2.1中药净制与疗效

中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2.2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2.3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中药经炒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用药要求。煅制法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如木香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

2.4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湿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还有提净法。部分复制药物仍离不开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医方集解》云:“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编》有“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去毒则硫黄性纯,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记载。湿热法炮制药物,其特点是加热温度比较恒定,受热较均匀,因此较易控制火候,加热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条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药物火候“不及”或“太过”,影响疗效。火候不及,达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过,则会降低疗效或丧失疗效。如何首乌,蒸制时间太短,服后可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腹痛现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时间过长,则会“上水”,不但难干燥,且会降低疗效。川乌煮制时间太短,则达不到去毒效果;水量应适中,若水过少,则水煮中后还砂到火候要求,水过多则损失药效。

2.5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

用辅料制药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溃的记载。以后辅料种类逐渐增多,较系统地阐述辅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时期资料较多。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其适应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3.炮制与药性的关系

中药通过炮制,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异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运用于临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

三、中药炮制的作用与目的 1.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

原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夹有泥沙、杂物;动物的皮、肉、骨、筋、角等残留腐肉、恶血。使用前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

2.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配制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如自然钢、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而且在短时间内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疗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脆变酥,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部分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为了达到医疗上用药安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非常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如:草乌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4.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中医采用寒、热、湿、凉及辛、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给病人带来不利的一面。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中药往往通过炒、蜜炙等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麸炒以缓其药性”的说法。

5.增强药物的疗效

中药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适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炒后种皮破裂,有效物质就便于煎出。另一方面是药物之间相互配合起协同作用,起到增强疗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苑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经蜜炙后其作用增强。再: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分从而提高疗效。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是走而不守,但如经用酒制后,就能上行而清上焦热邪引起的牙痛、口舌生疮等,即转降为升。又如紫胡入经分散(入心包、肝、胆、三焦),如果经用醋制后,就可专入肝经,让其专治肝脏疾病。

6.矫味矫臭,以利服用

动物类或其它具有腥气异味的药物,往往不被病人所接受。为了便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相应的炮制方法来去掉其不良的气味,如用酒制乌梢蛇,用醋制乳香等都是为去掉其腥味或异味。

7.有利于保存药效和贮藏

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当中,都经过干燥处理,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有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可杀虫卵,防止孵化,亦为便于贮存。植物的种子类经过加热处理,能终止种子萌发,而便于保存不易变质。含有特殊成分的药物经加热处理,可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

第三篇:炮制学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习题

习题

一、填空题

1.炮制的分类方法有_______、_____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炮制通则”采用了_______分类法,即分为_______.

3.辅料是除_______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炮制辅料,是指具有_______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_______或_______,或影响主药理化性质等作用。转自学易网

4.“雷公炮炙十七法”是由 _______代_______所总结,其中的“火监”是指_______,“日煞”是指_______.

5.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_______;具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_______;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_______.

6.醋,最初是由米酒_______而成醋,故有_______之称,主要成分为_______,含量一般为_______.

7.酒是一种常用辅料,一般_______多用黄酒,_______多用白酒。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述哪一项不属于酒炙的作用( )

A.改变药性

B.引药上行

C.矫味矫臭

D.增强补脾益气作用

E.活血通络

2.适宜盐制的药物组是( )

A.续断、黄柏

B.泽泻、黄柏

C.续断、柴胡

D.黄柏、厚朴

E. 杜仲、白前

3.传统炮制理论认为药物经醋制后可引药人( )

A.胃经

B.肝经

C.心经转自学易网

D.肺经

E.脾经

4.中药炮制学(本教材)采用的分类方法是( )

A.三类分类法

B.五类分类法

C.工艺和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

D.按药用部位的来源分类法

E.雷公炮炙十七法

(二)B型题

A.稻米

B.麦麸

C.蛤粉

D.滑石粉

E.朱砂

5.三方晶系硫化物类矿物辰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e )

6.小麦的种皮(b )

7.单斜晶系鳞片状或斜方柱状的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经精选净化、粉碎、干燥而制得的细粉( d)

8.帘蛤科类动物文蛤、青蛤等的贝壳,经煅制粉碎后的灰白细粉(c )

9.禾本科植物稻的种仁( a)

A.食盐水

B.生姜汁

C.甘草水

D.麻油

E.米泔水

10.抑制药物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b)

11.除去药物的部分油脂,降低药物辛燥之性,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e )

12.缓和药性,降低毒性(c )

13.使药物酥脆,降低毒性(d )

14.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的作用(a )

(三)X型题转自学易网

15.用炼蜜炮制药物时,可起到如下作用( )

A.协同作用

B.增效

C.解毒

D.缓和药物作用

E.矫味矫臭

16.酒的传统名称有( )

A.醇

B.醑

C.苦酒

D.酢

E.酿

17.五类分类法包括( )

A.净制

B.水制

C.火制

D.水火共制

E.其他制法

18.下列炮制方法中属于“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有( )

A.炮

B.炼

C.炒

D.煮

E.燀

19.下列辅料中具有解毒作用的辅料有( )

A.酒

B.醋

C.蛤粉

D.豆腐

E.蜂蜜

三、简答题

1.甘草作为炮制辅料时,为什么能起解毒作用?试述其解毒机制。

2.简述酒、醋、蜂蜜的性味、功效以及作为炮制辅料的主要作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雷公炮炙十七法三类和五类分类法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按药用部位的来源分类法;2.三类净制切制炮制;3.主药辅助增强疗效降低毒性;4.明缪希雍对药物进行焚烧、烘烤晒;5.甘草汁生姜汁醋;6.酸败苦酒醋酸4%-6%;7.炙药浸药。转自学易网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D;2.B;3.B;4.C

(二)B型题

5.E;6.B;7.D;8.C;9.A;10.B;11.E;12.C;13.D;14.A

(三)X型题

15.A、B、C、D、E;16.A、B、D、E ;17.B、C、D、E;18.A、B、C;19.B、D、 E

三、简答题

1.药物经甘草汁制后能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实验证明,甘草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物中毒及细菌毒素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解毒机制认为是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能和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生成在体内不易吸收的产物,分解物从尿中排出;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能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从而亦间接起到解毒作用。从实验结果来看,甘草酸解毒作用比单纯的葡萄糖醛酸强,因此可能是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构成了甘草的解毒机制。

2.酒: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作为炮制辅料其作用为:a.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强疗效;b除去某些药物的异味而起到矫味矫臭的作用。

醋:醋性温,味酸苦;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作为炮制辅料其作用为:a.使生物碱溶出增加而增效;转自学易网

B.杀菌防腐;

C.解毒;

D.矫味矫臭等。

蜂蜜:蜂蜜生则性凉,熟则性温,味甘;能解毒、润燥、缓急止痛、矫味矫臭、调和药性。作为炮制辅料其作用为:a.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

B.增效;

C.解毒;

D.缓和药物作用;

E.矫味矫臭等。

第四篇: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能进一步指导改进炮制工艺,提高中药炮制品的品质并制定质量标准。

【关键词】 中药炮制 机制 研究进展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据辨证论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状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而中药炮制机制研究则探讨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1]。通过对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能进一步指导改进炮制工艺,提高中药炮制品的品质并制定质量标准。根据炮制目的中药炮制可分为减毒、增效、改性、改变趋向、便于调剂、利于贮藏、利于服用等方面,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降低或消除中药所含毒性

张景岳曾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中药的毒性乃中药之偏性,有毒中药之所以能治病,其实是以中药之偏纠人体之偏[2]。多数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也是其有效成分,只因毒性过大过猛而导致人体的不适,故在炮制上以降低这些成分的含量或毒性为原则。对于没有治疗作用的毒性成分,则予以消除。某些中药具有特殊不良气味,在炮制上应消除具有这些味道的成分。

古人非常重视对有毒药物的炮制。在«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中,“半夏秫米汤”是使用半夏炮制而成,它的全株都有毒,生食就会引

起中毒。通过炮制,将有毒的半夏制成半夏秫米汤,不仅可以治疗湿痰内盛,还可以治疗脾胃不和引起的睡眠问题,而且疗效迅速。半夏常见的商品规格有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京半夏。其中法半夏、京半夏是采用甘草、白矾与石灰进行炮制。经过炮制后,确实能降低半夏的毒性[3]。郁红礼 [4]等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出纯的草酸钙针晶,并用其作家兔眼刺激性实验,发现使用蛋白酶处理后的半夏针晶刺激性急剧下降,而使用甲醇、乙醇处理破坏草酸钙针晶结构也能达到同样效果。因此,通过炮制将毒性蛋白成分或草酸钙针晶破坏皆能基本消除半夏的刺激性作用,而白矾水溶液能同时起溶解草酸钙针晶及吸附毒性蛋白的作用,故半夏的炮制方法是合理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含有毒性的中药物应用十分谨慎,对含有毒素的药物进行注明,并写明炮制方法。如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巴豆,去皮,心熬黑等[5]。

中药中的某些具有特殊不良气味或的药物,如紫河车、乳香、没药等,生用往往造成药物难以服用或产生不适。为了便于服用,使用酒制、蜜制、水漂、炒黄等方法炮制,能够祛除具有不良气味的成分,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6] 。 2 提高有效成分效价

一些中药经炮制后有效成分的效价得到提高,可能因为以下两方面原因:药物经炮制后有效成分水溶性增加,或是细胞结构改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增加;药物在炮制时苷类等大分子化学键水解,形成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化合物。

酒制与切制皆是中国最为常用的炮制方法,酒制可使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率提升。陈照荣等[7]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对石斛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酒制法的石斛中石斛碱和石斛多糖的含量明显提高。樊冬丽等[8]通过生物碱类成分比较分析,发现酒黄连盐酸小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的溶出率均大于生黄连。

淫羊藿的主要成分为淫羊藿苷,通常的炮制方法为羊油炙。经研究证明,淫羊藿苷因所连糖基分子量较大,在肠道内渗透性差,而苷元在肠道内溶解性低,均难以被吸收[9]。陈彦、贾晓斌等[10]应用肠道吸收模型以及在体模型,并结合淫羊藿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得出淫羊藿的炮制机制,即淫羊藿在炮制时,淫羊藿苷受热脱去糖基,由多糖苷转化为次糖苷或单糖苷,既保证了有效部分的溶解性,又保证了其渗透性,从而增加了胃肠道的吸收,增强其功效。药理研究也证实,炮制后的淫羊藿比淫羊藿生药材抗缺氧能力效果更明显[11]。 3 减少、转化或消除某种成分以改变药效

一味中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为了避免作用分散、缓和或改变药性,均需通过炮制方法“制其性”。从化学的角度解释,炮制能够减少、除去或转化药物某种成分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某一作用,保持或增强其他活性成分的作用。

大黄主要有效成分为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及鞣质。大黄经蒸制、酒制、醋制、制炭后蒽醌苷被水解为游离型蒽醌,对肠道刺激性降低。在炮制的加热过程中,部分苷类成分中的没食子酸被释放,部分鞣质也会转化为儿茶素及没食子酸等单体鞣质,增强其抗菌与止血作用

[12]。故大黄炮制品的泻下能力得到缓和,而清热、消炎、止血作用得到增强。

生地黄主要成分为环烯醚萜类、单萜及苷类,其次为糖类、氨基酸等,如梓醇、毛蕊花糖苷、5-羟甲基糠醛、水苏糖等[13]。生地黄清蒸或酒炖后成为药材熟地黄,其药性由寒凉转为温性,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曹建军等[14]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HPLC指纹图谱的变化,发现梓醇在炮制过程中快速下降,5-HMF迅速上升。梓醇具有缓泻作用,是生地黄表现凉性的主要成分之一[15],而5-HMF可增加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时的变形性,提高红细胞的通过能力,因而具有活血、补血的作用,是熟地黄表现温性的活性成分之一。即炮制通过降低了生地黄的部分活性成分含量,增加其他活性成分含量来达到改变药性的目的。

白术主要成分为苍术酮、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白术内酯III,挥发油等,通常的炮制方法有清炒白术、土炒白术、麸炒白术,蜜麸炒白术等。苍术酮不稳定,在炮制过程中容易被氧化为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白术内酯III,其中白术内酯I含量上升较明显[15-17]。药理研究证明白术内酯I具有较强的增强唾液淀粉酶活性、促进肠管吸收、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17],这与炮制能够增加白术健脾作用相对应。说明白术炮制机制为加热促进苍术酮氧化为白术内酯类化合物,提高白术内酯I的含量。 4 延长有效成分的保存时间

中药大多来源于植物的根、茎、藤、木、花、果、叶等,少部

分来源于动物类药材,其鲜品皆含有大量水分;有的中药主要成分为苷类,这类药材本身存在着与其对应的苷酶。如不对它们进行炮制处理,在贮存过程中必然会因为生霉、虫蛀、有效成分水解等因素导致有效成分的损失。

去除中药水分大多数药材可直接进行干燥或发汗处理,部分含黏液质、淀粉或糖类成分多的药材,如山药、白芨、明党参等,一般不易干燥,可先使用蒸、煮、烫等方法加热变性,使之成为容易干燥和加工的药材[18]。

苦杏仁苷、天麻素是中药苦杏仁、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天麻与苦杏仁生品均含有能够水解苷键的β-苷键酶,在贮存过程中会对上述成分水解,使有效成分损失[19-20]。采用加热处理能够杀酶保苷,避免有效成分的水解。 5 小结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独有的中药制药技术,历史悠久,包含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及丰富的经验技艺,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构建“化学成分-药效-质量”相关联的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系统,使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化,中药商品的产业化、科学化。同时,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也是实现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2. [2] 杨明,刘荣华,徐国良,等.有毒中药炮制制毒原理研究思路.中华

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江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8:20-23. [3] 王军.半夏毒性及炮制减毒研究[J].陕西中医,2010,31(9):1229-1231. [4] 郁红礼,吴皓,张兴德,等.半夏及其毒针晶刺激性毒性的稳定性研究[J].中药材,2010,33(6):903-907. [5] 杨晶华.浅析中药饮片的质量和价格[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3):327-328. [6]刘红.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1,3(4):12-13. [7] 陈照荣,来平凡,林巧.不同炮制方法对石斛中石斛碱和多糖溶出率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12,26(4):79-81. [8] 樊冬丽,廖庆文,鄢丹黄,等.黄连不同炮制品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4):276-279. [9] 陈彦,贾晓斌,丁安伟,等.淫羊藿苷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0):1164-1167. [10] 赵艳红,陈彦,贾晓斌,等.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3):188-191. [11] 张俊生,陈莉华,汤小虎,等.淫羊藿总黄酮的超色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J].生物加工过程,2012,10(1):13-18. [12] 李丽,张村,肖永庆,等.大黄不同饮片中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6´´-O-桂皮酰基)葡萄糖苷的含量比较[J].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1,34(7):475-477. [13] 高观祯,周建武,汪惠勤,等.地黄炮制过程氨基酸组分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34(3):52-54. [14] 曹建军,梁宗锁,杨东风,等.应用HPLC指纹图谱技术确定熟地黄炮制终点[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9):2556-2560. [15] 周爱珍,程斌,王和平.炮制对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0,(2):79-80. [16] 何宏生,李鹏,陈琴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饮片及其炮制品中白术内酯I含量[J].医药导报,2011,30(5):651-653. [17] 陈晓萍,张长林.白术不同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医药信息,2011,30(5):124-126. [18] 任万明.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9):63-64. [19] 陈俊怡,贾天柱.对苦杏仁ā炒炮制意义的商榷[J].亚太传统医药,2012,8(6):48-50. [20] 张友波,孙秀梅,赵延栋.中药天麻古今炮制方法研究综述[J].齐鲁药事,2006,25(1):38-40.

第五篇:中药炮制——天麻炮制

【来源】

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I.的干燥块茎。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残茎杂质,洗净以(《云南》)。

二、切制 洗净,润透或蒸软,切薄片,干燥(《药典85》)。

三、胞炙

1.姜制 取原个天麻,除去残茎杂质,洗净,滤干水,每100kg天麻加姜汤30kg(生姜5kg,加水40kg,煮取30kg),拌匀,使吸尽姜汤,润透体软,蒸3-4小时,取出,放冷,切2mm薄片,干燥(《广东》)。

2.麸制 取天麻片,用麸皮炒至深黄色,筛去麸皮(《上海》)。

3.煨制 在锅内铺好表芯纸,加水润湿,将天麻片铺上,用微火烧热,至纸干起烟接近焦枯时,翻动药片(约10-15分钟),煨至药片两面均呈黄色,放冷即可(《集成》)。

【现代研究】

天麻传统润软切片法具时间长、粘刀等缺点,改用“烘软法”结果比较理想。即大小分档,洗净后捞入筐内滤干水分,在70℃(±15℃)恒温下烘烤0.5- 1小时,趁软时切片。此法生产周期短,无粘刀或粘连现象,片面光滑,损耗率仅为3%以下(周志刚:中成药研究,(6):40,198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怎样喝水才是正确的下一篇:职业精神大讨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