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2022-07-27

第一篇: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抓住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

陈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文化的凝聚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历史上我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艺术文化等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同,能不能占领世界文化高地。因此,我们需要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把握文化交流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不解决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文化产品数量再多,也不能说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一方面,应在大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应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文化创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激励文化工作者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文化安全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提

李慎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维护文化安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国家根本制度安全。国家根本制度是一国软实力的核心,是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维护国家根本制度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宪法》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 引起社会振荡的因素仍然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安全在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意识形态安全。即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受威胁与侵害,能够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如果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将导致该国既有政治和经济制度衰落甚至毁灭。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在经济上宣扬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在政治上企图颠覆我国国体、政体与政党制度,在历史上否定我国近现代革命史、我们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价值观念安全。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现象的是非判断和基本态度。每个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它规定着该社会的性质。价值观念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在社会和公民中得以保持、延续和发展。影响国家价值观念安全的因素很多,如来自家庭、社会、政府等不同方位的教育因素,国外的文化影响与文化渗透因素等。维护价值观念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优秀传统文化安全。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都积淀在该国、该民族的骨骼里,奔腾在该国、该民族的血液中。因此,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民族,应高度重视维护和弘扬本国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包括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坚持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

周文彰

文化强国的重点是文化强民。围绕这一问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文化强国的含义。文化强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靠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手段;二是建成文化强国,即把文化作为目的。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文化在强国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文化在强国进程中可以发挥三种作用:一是推动作用,即提高素养、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组成作用,如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引导作用,即引领时代潮流、引导社会思想观念、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应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有一些具体的标志,比如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等。现在我们与上述目标还相差较远,需

要努力奋斗。

建设文化强国必然要求文化强民。一方面,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努力使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表现。为此,应提高全民的文化层次,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总体而言,当前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科学精神普及还不够,存在一定数量的文盲,不爱读书的现象比较普遍,社会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靠发展文化来改变。所以,文化强国重在文化强民,即用文化造福群众、提高群众。

文化强民应找准着力点。一是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承担着文化强民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们欠账较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定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有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协调发展,即在发展文化的同时推动教育、科技、卫生共同发展。三是各级政府应重点加大对基层、农村的文化投入。目前,最需要加大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投入的是基层,即城市社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在文化方面,农村缺少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生活;在教育方面,农村缺少高质量的学校、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科学方面,农村缺少科学氛围、科普人才、科普教育;在卫生方面,农村缺少优质医疗资源。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来牵头解决,应确保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最需要用钱的基层。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大学的文化使命

纪宝成

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使命。文化自觉的倡导者。培养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大学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能够与先贤往圣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关注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此,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离不开继承,而继承并不是为了复古,也不可能复古;继承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新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多样性是以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为前提的,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和对立,也可以形成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这就需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大学与文化多样性具有天然的联系: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学不仅应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也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应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沟通与对话。

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大学的文化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在此强调两点:一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人文社会科

学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人文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深层次理解和交融的桥梁与纽带。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的交融。在这方面,大学特别是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最有条件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的、社会的、伦理的价值引导。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文化引领的先行者。大学并不排斥通俗文化,但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一方面,大学应对通俗文化特别是同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相结合的通俗文化进行学理上的、建设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大学应通过对高雅文化的追求和传播,对真、善、美、爱的阐释和倡导,创造性地进行文化引领。大学应成为大众文化的“防火墙”和“平衡器”:当大众文化趋于低俗时,它提倡高雅文化;当大众文化趋于肤浅时,它追求高深学问;当大众文化趋于功利时,它坚守文化理想„„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人类的文化之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王庭大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着重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能力。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经济、政治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了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思想保证。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离开了文化支撑,即使有繁荣的经济,强国地位也难以确立,更难以巩固。说到底,文化是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杠杆,是塑造民族精神的价值源泉,是引领时代前进的重要力量。所以,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战略选择。

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具体来说,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就是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政治保证就是正确制定和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保证就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组织保证就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建设好文化领

域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作者为中央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

当为必为可为

张国祚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当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

当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增强硬实力,一条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硬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技术过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文化软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理想缺失、文化贫瘠、国民素质低下、人心涣散,对内很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对外很难树立正面形象,很难形成国际亲和力,很难掌握国际话语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在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都有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舆论的原因。必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也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不少代价,比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发展战略、高昂的社会热情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宣传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贯通历史和未来、熔铸精神与智慧、有利于全民族凝神聚气的正确思想观念,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智囊团建设,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研究,多出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和研究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挖掘其中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素,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多创作、生产、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为观众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用美好的精神产品引领社会新风正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的平台、更多的渠道、更大的市场;全方位提升国民素质,努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优秀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人才,特别是那些立场正确、视野开阔、善于创新、敢于负责、甘于奉献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提供广阔舞台;等等。

(作者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版面设计:蔡华伟

第二篇:中国如何迈向文化强国

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全球意义上的强国,这体现在它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强有力地捍卫国家利益,在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的影响,并且能够率先提出和实践全球性的议题。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富有创造性和远见卓识的大战略。这个大战略是体现国家使命和人类福祉、历史规定性和主动创造性相统一的愿景、制度、路径和步骤的总和,是历史视野、科学头脑、实践理性、操作智慧的高度融合,也就是大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文化实力的精髓。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庄严承诺:中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与历史上凭借工业、科技和军事优势,建立跨区域乃至全球霸权,从而获得巨额资源和财富的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强国发展道路都不相同,也与源于基督教、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主流理念不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既突出自主的改革与创新,又强调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既传承5000年中华文明所积淀的深刻智慧,又吸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其伟大战略意义在于,中国以及其他非西方大国的整体和平发展,可以不同于传统西方大国的发展模式,可以超越传统的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差异。因此,中国的大国发展之路,就需要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性,更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这样才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才能为全人类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发展,决胜于文化自觉,决定于文化实力。

今天,当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时,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顺应时势,提出了振奋人心的“中国梦”。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梦根植于全体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在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进程中形成的,它能凝聚每一个公民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并且让它们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这一概念便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我国自2010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塑造出为全世界所公认的强国形象。澳大利亚报纸曾经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提出过三个疑问: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精英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什么时候才能使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看中国电影、听中国音乐、读中国书籍?什么时候全球

的消费者选购产品时,更多地选择中国品牌?这三个问题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发人深省。的确,当全人类面对着一系列政治、经济、生态方面的巨大挑战时,当代中国所创造的文化内容还无法在科技与创新、战争与和平、全球治理、金融危机、宗教冲突、生态平衡等全球性主题上,给本国和世界以强大的引领,还做不到为全人类特别是青年一代提供走向未来的思想制高点和人生的理想之光。而这正是我们需要为之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

从建设文化强国的角度看,国家整体文化实力是一种基于核心价值观念并通过文化创造、文化生产、文化贸易、文化服务而实现的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体系。要构建这样一个复合型的动态系统,必须形成强大的共同价值观、澎湃的文化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辐射力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国家对整个文化体系的战略设计、总体动员和管理能力。

环顾全球、反观自身,增强我国整体文化实力还有一系列薄弱环节亟待突破。以国产电视动画片为例,已由1990年的4000多分钟猛增至2012年的22.29万分钟,然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却寥寥无几。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断言:“中国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有强烈的自豪感,其根源并不在于近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所拥有的悠久历史。”但遗憾的是,中华文明的丰厚遗产还远未转化成当代的文化精品。一组数据很能说明我们面临的问题:我国缺少以10种以上语言在全球发行1亿册以上的单部文学作品;缺少在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的电影和动画;缺少连续演出超过10年的优秀演出剧目;缺少在全球具有偶像意义的音乐、电影和演艺明星。全球具有标志性的20多个文化奖项和文化评选,如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艾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我国所占的比重很少,与世界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以为,这正是夯实我国文化整体实力的战略重点。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是创新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文化创新力是全球公认的文化硬通货,具有全球权威的影视、音乐、新闻、游戏、视觉艺术、工业、时尚、建筑设计等奖项,都以创新和创意作为首要标准。而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必须在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必须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基础设施和充足投入的交汇融通中才能形成,必须有工商、科

技、金融、教育、贸易等领域的制度协同创新和要素优化组合。因此,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我国必须以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机制的创新为突破口,紧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潮流,结合各地的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更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政策、路径和方法,进一步释放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红利”。如此,中国迈向文化强国就会大有希望。

(作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首席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第三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力量之源,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多重视,更大发展,这个民族才能自觉、自信、自强。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要求完成以下重要任务:

(一)、统一认识

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文化自觉性,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贯穿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同时,要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

(三)、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大量优秀文化作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作品的创作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六)、积极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队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对于文化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文化技术人才。

(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为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篇: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谈如何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张家兴

我们知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一句中不难看出,文化成型的前提不仅仅体现在数量和积累两个概念上,而且它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和物质的结合其实就是整个世界的一个整合,换句话来说,就是整个世界这样一个大环境。因此,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以下两个关键点:第一,数量的积累也就是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营造一种时间长,稳定性强的氛围来引导人们不断的创造。第二,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客观要求,需要我们不仅仅在物质上,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在精神上宣扬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来激发人们对文化的渴求。

当然,我所谈到的营造文化氛围来刺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是一个侧面或者说是一个辅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并不是围绕文化氛围,而是围绕人,这一理念是绝对不能含糊的。“以人为本”是任何社会主义的大方针和大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前提。而文化亦是如此,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在人类从猿人进化成人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曾经的智慧,同时也映射出未来的脚步。因此,文化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的发展方向是几近一致的,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文化的目的,文化的核心是人。

谈到这里,如何通过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难题就瞬间豁然开朗了。我认为以人为“本”,从四个方面入手,可以让这一目标顺利达成。

首先,要达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一方面体现在数量这一概念,另一方面体现在积累这一概念之上。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在求索和创新,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文化,不断的在发展和宣扬这些文化,不断的在引进先进的有价值的文化,这都体现了人们对不同种族不同形式不同阶级上文化的客观需求,且不说这些文化冲突与否,因为这是主观层面上讨论的问题。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应该不断地鼓励创新,支持和接受新形势的文化,积极的面对外来文化,并且注重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举个运动方面的例子,跑酷是一种新形式的运动文化,它伴随着鼓励人们在拥挤的城市随时随地的运动起来;橄榄球是欧美流行的运动文化,它同时也伴随的在精神上敢于直面对手,在身体上善于超越对手;像太极拳,抖空竹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运动本身,还包含着阴阳相合,完满圆融等等的精神境界。这个例子就能够充分的证明,浓厚的文化氛围必须要有多元的文化基础才能够形成这样的一种良性的氛围,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氛围。就好比有的人热爱新的跑酷,有的人则喜欢打太极拳,尽管形式不同,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对运动文化有着一种渴求。反过来讲,如果有那么多的文化形式让人们来抉择,那么让人们主动的去接受,去创新,去发扬文化便是水到渠成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不会只是纸上谈兵。

其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一定是要气头并进,共同建设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从唯物论的角度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在不会让我国的文化发展变成一种畸形的进步。例如,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宣扬相应的精神,比如,北京的航天博物馆新馆在09年建成,在新馆建设中,里面不仅仅向人们展示了我过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先进的科技,例如最新的宇航服,最新的战斗机;同时,它也宣扬着一种或者更多的精神,勇敢,钻研,进取等等。在博物馆游览一圈,人们所了解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历史,内心更受到这种积极精神的渲染。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建设,提示了我们想要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仅在基础建设,或者说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做出努力,还需要配合发扬精神文化,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之前所提到的两个大方面和四点,都是为了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大的论题,我所切入的方面,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举措,但是只有从各个小的方面抓起,重视基础,才能避免“假大空”的政策的泛滥,从而真正的让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长足的进步。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

论文题目:

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辅导老师:完成日期: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粮油食品学院粮食工程1101班董红兴2011110201012013.5.

1当代大学生如何投身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该如何肩负起这一重任呢?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呢?以下为我对这方面问题看法: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前人是如何肩负历史使命的: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看看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前人的经验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之下,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归结如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须的,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一个合格的中国大学生就必须要摆正自己的政治态度,必须牢记中华民族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屈辱史,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牢记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在此前提下才能做到兴国、强国。

近些年,在一些高校乃至全国许多行业和部门,考“托福”、考GRE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成了许多有为青年奋斗的最高目标。谈到底,有些人的学习目的无非是为了出国。走出国门开阔知识视野,其实并不是件坏事。但不少人却是“一去不复返”,宁愿在西方国家低人一等,也不愿回国效力。国内有项统计,八十年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6名赛手,当今除一人仍在上海,一人不知去向,其余4人全在美国。当初,微软要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一下就用高薪网罗了国内该领域最顶尖的十几名科学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培养人才,往往只落得“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结局。如此如何强国?所以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政治和业务全面发展,要注重理论的基础地位、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在于理论的认同;要注重改革开放之路艰辛探索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应与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有机结合;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学科,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话语体系,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要实现文化强国就必须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决定着人的思想与精神状态。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必须要做的。首先,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内在需要;其次,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化人”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再次,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保证。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大学生该如何如何文化自觉呢?

第一,注重自主能力培养:

“自知之明”,培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能力;辩证取舍,增强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与时俱进,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

第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引领大学生文化自觉。

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家园;把校园建设成为进行文化思考、催生先进文化的阵地;把校园建设成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文化强国建设使命人才的摇篮。当然要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仅仅靠我们自己是不够的,还需要前辈先人对我们的指导以及党和国家的支持,所以我们要虚心接受前辈先人的指导,聆听他们的教会。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家间的较量日益转向科技创新能力的制衡,一个国家的技术单凭模仿、引进已不能保证经济的真正优势,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理应担负起振兴祖国文化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

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基本上是相等的。一个国家要成为文化强国即“拥有自己国家特殊文化符号的商品,文化固定遗产,和深入让他国了解熟悉的文化知识传承”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成为了文化强国,同样成为文化强国他肯定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如我们所熟知的韩国美女,美国可乐,法国美食,德国制造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就代表着他们的文化软实力同样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文化强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自我意识,不卑不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再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名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荐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得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具体还要做到: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和谐对接;

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他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

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识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

5、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人人,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培养人格魅力下一篇:如何积累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