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建设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科技园建设下的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创业文化能够对置身其影响下的人产生感染与推动。创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是目前政府与高校采用的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园的全面指导、扶持与运作,既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活动场所,也实现了作为创业项目孵化器的功能,形成了对创业文化实践功能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拓展。

科技园建设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在学术资主义下的就业问题,首先阐述了学术资本主义的基本概念,然后剖析了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后给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学术资本主义;大学生就业;产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政治经济日益全球化,高校和高校教师为通过学术进行了一系列类似市场行为的活动而竞争外来资金(包括院校外部的拨款、合同等),以确保自身的正常发展。在这种竞争情形下,大学教师支出他们的人力资本储存,于是资本主义入侵了高等教育系统。从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模式到以专业化为核心的大学组织管理模式,再到毕业生的就业,学术资本主义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教育机构的各方面[1]。

2015年3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梅地亚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达749万,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教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成为我国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着重探讨了当今大学生在学术资本主义下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寻找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最根本上帮助了大学生就业,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

一、学术资本主义

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最初是由爱德华·J·哈克特(Edward·J·Hackett)在1990年总结学术科学上重要结构变化使用的,并且指出在65年前马克斯·韦伯把医学和自然科学定义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当今科学和技术相互交织,共同飞快地发展,基础研究(以纯学术为主)和应用研究(以市场导向为主)有很多重大的发明和技术突破,因而可以把学术资本主义定义为高等教育院校及教师以应用为目的进行的基础研究,为确保外部资金把学术研究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进行的一系列类似于市场活动的行为。这里的市场活动指高等院校或者教师直接的营利活动,包括技术转让、设立大学科技园等[2-4]。

二、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

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人才市场供需失衡、有业不就、产业结构矛盾加强、毕业生规模庞大等。其中主要表现如下。

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受社会冷、热门专业的影响,为扩大生源,受到相关企业的青睐,高校设置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一致,学校专业结构严重趋同,热门专业学生的就业数大大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人才市场结构不平衡。另外,劳动者的素质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从而出现“招工难”—“就业难”的矛盾现象。

2.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各级政府配套政策参差不齐。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国务院相关部门也出台了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度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比2011届高出0.4%,比2010届高出0.5%。由于应试教育等多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此外,各级政府也结合本地发展状况制订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简化大学生创业审批手续、无息创业贷款等,但各级政府制订的政策参差不齐,导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有待提高[5-7]。

3.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念趋众。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备明显不足。首先在心理准备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对求职或者在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一定的估计,一旦出现问题就慌了阵脚,有的甚至出现消极情绪。其次是知识准备不足,知识准备包括多层面,如职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等,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怀着敷衍了事的心态等待毕业。最后是能力的准备,毕业生未能准确把握市场招聘信息,没有精心制作简历,应职前对该工作未进行调研,未作好各种准备,也没加强解决问题的本领,然而学校中所学得的知识不能完全运用到工作中。

4.设置课程及实践环节陈旧。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要求“即招即用”。而现在大学的很多课程设置偏向于基础研究且过于陈旧,它不以实际应用为目标,这就产生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课程内容的陈旧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5.高校教师业绩评价标准功利化。在学术资本主义下,教师为了获得外部资金,偏重于科研,忽略了教学与育人。根据在理工科类在读生中的调查,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通称被学生称为“老板”,这表示着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个新型的关系是以雇佣为条件的经济关系。然而有一部分研究生在为导师做“私活”时收入一般,有的甚至没有待遇。当然这一部分调查是在理工科类中进行的,而关于人文学科可以说是没有待遇,所以应用学科与基础理论学科发展不平衡。现在高校教师业绩评价大多数在于科研项目经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业绩评价过于功利化,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推进“企业—科研院所—学校”三方合作。从2013年的就业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加强“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在学术资本主义的推动下,“企业—科研院所—学校”三方合作,通过理论学习,然后实践训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首先,高校利用自己的实力,与地方政府、产业园或者企业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增加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政府鼓励高校教师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与地方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科研成果及与企业的合作经验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接受新的事物,学习前沿理论。另外,高校主管部门把教师引领学生创新及实践技能、教学成效等融入到各项成绩评审中。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生活服务部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部门和国家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但国家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所以第三产业是一种服务产业,产业的升级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现在高素质、技术熟练劳动力相对短缺,初级劳动力供过于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改善就业状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服务、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等新兴服务业,引导企业适当缩减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资产投资;加大对技术服务、科学研究、金融业等的投资,改变产业投资比重失衡的现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通过高校教师参与公益讲课、邀请企业精英与就业专家授课、加强校内外的就业培训、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讲座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高校待毕业的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和就业经验[8,9]。

3.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为了通过学科研究获得成果和利益,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学科,带来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影响专业的持续化发展。首先,政府主导,高等院校辅助,抵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过度利益化,并且通过奖励的方式支持高校发展自己的特色,避免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化。其次,在符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下,高校发挥着自身优势,对市场未来的需求进行预测,建立可信、有效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或开设新的专业,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的专业,确定学生的职业目标。

4.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想法各异。面对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有消极方面的情绪,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的发展,在校园网站上开设就业价值观教育互动专栏,其中包括本校大学生的历年就业情况、企业招聘信息、就业教育讲座等。另外,可以开设就业交流论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微博、微信等,在这里面包括已毕业的、将要毕业的,还有初入校园的学生,共同交流就业信息,同时配备综合能力较强的就业心理指导教师来做大学生就业的导航者。

5.调整高校教师业绩评价标准。首先,将学生就业与教师业绩联系起来,把高校教师对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带动起来。有些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科研或者市场活动,而忽视了教学工作,使得教学质量下降。只有通过对教师的合理考评,才能更好地激活高校的教学工作,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其次,在教师业绩评价标准中考虑学生考评环节,可以通过学生匿名考评分数来作为教师业绩的评价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北京大学出报社,2008:206.

[2]熊华军,马大力.学术资本主义:大学面对的双刃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2):54-55.

[3]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9,(05):28-33.

[4]Hanley Larry.Academic Capitalism in the New University[J].Radical Teacher,2005,(08):3-7.

[5]张萍.论学术资本主义对高校学生的影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1):83-88.

[6]王冉,杨连生.学术资本主义及其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煤炭高等教育,2013,(1):43-46.

[7]李霞,储召伟.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61-63.

[8]王艳.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基于学术资本主义的背景[D].南京理工大学,2014.

[9]白杨.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

作者:刘学才

科技园建设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大学生创业园对创业文化实践功能的拓展研究

摘要:创业文化能够对置身其影响下的人产生感染与推动。创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是目前政府与高校采用的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园的全面指导、扶持与运作,既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活动场所,也实现了作为创业项目孵化器的功能,形成了对创业文化实践功能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拓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文化;实践功能;创业

一、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引领作用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经过历史检验而沉淀下来的物质的与精神的财富,表现出群体共享、客观显性、主观隐性、影响深远、代代相传等特性。创业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进行创业活动的创业者和潜在创业者的价值观和创业精神,从主观层面上来讲是指位于一定范围内的人对于创业在个体、组织、做事风格、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认识,这些认识以隐性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创业意识与理念之中,影响着人的创业意愿;在客观层面上是指人在一定的区域环境内能够明显感知到创业氛围,并由此受到相应的影响。创业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其一,不仅影响人对创业的主观看法,也影响外部的创业客观环境;其二,创业文化强调整体氛围,并且能得到群体的认同和共享;其三,创业文化因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或战略发展目标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1]

可见,创业文化形成后能够影响创业者,引导创业者以对市场项目需求和自身创业条件的把握为基础,以经营资源为手段,以积累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为创业目的,以个人或团队为主体进行创业活动。而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既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于传统产业。在浓郁的创业文化的熏陶下,参与创业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大学生创业园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高校创业文化指的是在高校中形成的关于创业的观念形态、价值标准、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等文化形式的总和。高校创业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面的层次,是高校为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而建立的各种创业物质设施、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有形创业文化。物质层面的创业文化是向外传播、形成影响的有形载体,创业者可通过创业文化的物质要素来受到熏陶影响并领会其内涵。制度层面的高校创业文化作为中间层次,是调节和规范高校师生员工参与创业活动、理顺各种关系的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创业文化培育的关键所在。精神层面作为高校创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和核心内容,主要包含创业精神、创业哲学等。创业精神是高校创业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也是推进创业活动广泛开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创业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基础上,最终培育出创业精神,形成创业哲学,感染与指引更多的人参与创业。[2]

二、大学生创业园对创业文化在理论上的拓展

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是目前很多政府与高校采用的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园的全面运作,既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活动场所,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为创业项目孵化器的功能,指导不少大学生创业者顺利脱颖而出,实现创业成功。在价值取向与理论拓展上,大学生创业园在建设的主导方向上有推进就业与创业两种目的,形成了对创业文化的理论拓展。

1.以创业促进就业为主导

当前,国内实施的就业政策为: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体现在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目的之一在实际上是以促进就业。“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一项措施在稳步推进。以“创业促进就业”为主导方向就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个主导方向的指引下,不少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逐步在大学生创业环境与氛围的营造上寻求突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业素质,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在推进创业的同时提升就业率。虽然创业园的建立才刚刚起步,但毕竟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2.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导

为适应新的创新形势,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方针,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从单一的“创业教育”逐步转变到“创新创业教育”上来,在新时期赋予创业教育以“创新”的内涵。创业教育的内涵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能力的教育,指导大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广义的创业教育指的是培养具有开创性、创新性精神的人,是一种层次更高的素质教育。与广义的创业教育相承接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以此作为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生创业园作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的重要载体,其建设的主导方向必须与创业教育的创新目标相适应。不仅要借助大学生创业园培养创业成功的老板,更要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精神和敢于创业的实践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3]

三、大学生创业园对创业文化在实践中的创新

在实践中,国内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类型,都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中发挥出了优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创业文化在实践中的创新形成了促进。

1.政府主导型的大学生创业园

主要特点体现在:创业园大多由政府出资,通过设立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创业基金”,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园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创业政策优惠,形成宽松的创业环境,并在工商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产品经营等方面提供专业性的辅导,帮助大学生顺利走上创业之路。具有典型意义的“上海模式”创业园,正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想方设法促进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上稳步前进的例子,这对于其他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市场导向型的大学生创业园

基本特点体现在:政府注重创造和优化社会创业环境,给予高等学校和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创业实践的自由,让市场环境因素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推动力。典型意义上的浙江模式创业园,就具备了创业的全真环境、模拟环境、模拟实操环境和混合环境。创业园内有真实的“公司”存在,面对的是“真实”的市场环境,也要到“工商”、“税务”部门注册登记,按照公司创办的程序进行开业,经营特定的业务,面对相应的客户群,经营好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状况。经过一系列的创业训练,大学生毕业后,既可以通过市场方式把公司转接,也可以把企业办到真实的市场中去。[3]

3.市场导向为主、政府导向为辅型的大学生创业园

从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主导方向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来看,其根本要素是要求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而只有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下,才能充分培养和锻炼开拓性的创业创新能力。以市场导向型为主导,坚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宽松环境,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创业园建设的主导形态。江苏省与南通市在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上的实践已初步具备了这样的特点。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作为第一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实践及孵化基地,是由江苏省教育厅、南京市下关区政府、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合作共建,园区主要利用南铁院建宁路校区办公楼等建筑进行改造,建筑面积近4000平米,创业园通过整合资源、争取政策、提供服务,为江苏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支持,建成融大学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功能于一体,坚持创业实践与创业培训相结合、项目引进与促进孵化相结合、有效指导与全程服务相结合的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的平台、创业实践的平台、创业孵化的平台、信息共享的平台、典型示范的平台,成为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创业园。创业园具有下列功能:(1)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综合服务。提供创业场地和基本办公条件;协助创业企业办理成立公司事宜及其他业务;为创业带头人及创业企业聘用人员提供代理服务;搭建互动的创业信息网络平台;创业项目的开发和对接,引进融投资服务;提供法律、会计、审计、评估、专利、企业管理、战略设计、市场营销与策划等咨询服务;为入驻企业进行行业研究、项目投资分析等。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申请财政性科技经费、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软件产业创业种子专项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2)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构建省、校两级创业孵化基地与创业孵化体系,指导高校建立创业孵化和培训基地。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建立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创业带头人培训,提高创业带头人的素质和能力。成立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社团联盟,指导开展校园活动。进行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性课题研究。弘扬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激励创新创业。创业园于2011年12月20日接纳第一批企业正式入驻。体现出政府主导、提供全方位服务与市场导向、进行创业活动的特色。[4]

南通科技园是由南通市人民政府出资建设,积极与南通大学合作,把高校学生创业纳入园区创业导师行动计划,组织指导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通过优惠的政策、专业的服务职能,从而推进高校学生实现“双实双业”。科技园融企业孵化、技术研发、科技商贸、创业服务、生活配套于一体,是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开放式的高科技园区。园区总规划423亩,目前已建成7.7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在孵科技企业可达到200余家,形成综合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国际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孵化器并举发展的格局。南通科技园结合南通现有的产业特征和区域环境定位“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四大核心功能,即区域科技企业孵化与培养基地、区域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区域科技产品物流与信息中心和区域科技产品与技术贸易中心,着力孵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为主的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最终建设成为推动南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具有资源凝聚力、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科技产业推动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综合型示范园区。已签约企业80家,累计注册资金2亿元,涉及节能减排、新材料、新能源、芯片设计、互联网等高新技术领域,协议孵化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从业人员700余人。2011年3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认定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66个单位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通知》,南通科技园获得认定。高校学生创业实习基地设在南通科技园内,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设有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培训教室、大学生创新成果展览室等,为大学生轻松创业、成功创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5]基地内现有大学生创办企业20家,共有22家企业接受大学生实训600多人次,吸收50多名毕业生就业。

打造“高校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是南通科技园积极实施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探索大学生创业、就业新模式的重要举措。科技园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创业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和创业指导,继续引导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更适合的实习就业岗位,为园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在创业实践中不断推进,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为创业文化的提升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也会在创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形成更加火热的创业实践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璐.创业文化、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2] 苏益南,齐鹏,朱永跃.创业型经济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培育[J].企业经济,2011,(9):152-155.

[3] 周达疆.谈大学生创业园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304-305.

[4]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在仙林大学城举办.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网.http://www.3idea.cn/articleList_init_1_2.html;2011-11-21.

[5] 南通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网.http://cyjy.ntu.edu.cn/a/chuangyeyuanqu/2011/0322/56.html,2011-03-22.

作者:施险峰

科技园建设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篇3:

谈新形势下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又一重任,而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技人才创业和创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载体作用,构建多层次平台,增强其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文献标志码:A

一、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创业平台的缺失

2009年12月2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出了八项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尤其是第四项特别强调要大力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全面加强创业教育、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等[1]。目前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高教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时代赋予高校的又一重任。

创业教育是以教育学生积极应对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教育。它与以教育学生适应现有岗位要求、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寻求到就业岗位为目标的教育不同,前者强调“创造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后者强调“适应性”,要求应聘者适应已有的岗位,着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知识和技能[2]。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客观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创业教育更为重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目前仍然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就业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结构性失业,因此,社会需要更多的创业人才为其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在美国,创业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黏合剂”的角色[3],其大学生的创业率高达20%~30%;一个人成功创业一年以上,就可带动5人甚至更多人就业。而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尽管79%的被调查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向,但实际创业率还不到1%[4]。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由于历史、观念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创业教育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与国外相比,我国创业教育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5]。但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和学生皆缺乏创造、创业和创新等观念,缺乏对社会变化的动态认识。二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作引导。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促使高校必须对传统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让评价机制与考核手段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然而以考试的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水平高低的传统评价机制,忽视发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只强调考查知识与技能,不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创造和实践能力,这在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是缺乏培养创业能力的实践平台,这也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最大缺憾。建构主义特别重视实践,它认为知识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建构的。行为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行为者要在认知方面主动参与,强调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性学习和个体或群体基于真实情境的研究性学习。同时主张以个体或集体间的对话、交往、合作和团体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习[6]。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多流于形式,只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多数学校创业教育的层次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孵化器等活动也局限于少数学生参加,并且主要以比赛为目的,不符合多数普通学生的创业教育实际;另外,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很难实现转换,学校很少为创业教育的师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还没有建立一个创业教育的完整体系。

二、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

1.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弄潮儿”。近年来,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政府政策引导支持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地方有关部门的重视。如,有些地方在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给高校科技产业许多支持和扶植。自1993年全国高等院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后,对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并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目前,全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到40多家,国内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科技产业集团或者校办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知名企业都是从校办企业发展起来的,大学科技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与此同时,大学科技园及其孵化器对创业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视。2006年,科技部下属的国家高新区协会和中国生产力协会等11家单位倡议,依托各级各类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创建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示范基地,并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创建1 500个此类基地,并带动地方政府创建3 000个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基地[7]。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建设各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09年,广东省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同时各孵化器提供约5 000万元配套资金,用于无偿资助大学生创业。另外,对在国家级或省级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业载体申报成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也给予最高20万元无偿资助。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人才创业的孵化器,也是创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产业园中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很多项目是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发明转化的科研成果,高校在企业中享有股权,其高新技术产业和转化的科技成果大多数与高校密切相关。可见,大学创业孵化器基本上是依托大学科技园发展起来的。

2.大学科技园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平台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涉及到教学、师资和实践训练等方面的资源配置。创业能力的范畴涵盖了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创业心理和创业技能等各方面素质。而大学科技园的优势是,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一个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供平台。

第一,大学科技园是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平台。它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一个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科技园的创业案例可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理论课形成互补,是创业能力教育的基础理论平台。第二,大学科技园是创业观念与文化的建构平台。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为培养企业家创业精神提供了具备“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创业文化的外部环境,让师生员工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和善于创业,让创业者不仅获得技能培训,更能获得创业观念和精神上的教育。第三,大学科技园是优秀创业师资的培育平台。科技园聚集了一大批创新企业和企业家,不乏学生创业的佼佼者,其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具有标杆作用,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资源。第四,大学科技园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大学生参与科技园的孵化企业和科研项目的全过程,从创业的新思维和新活力中受益,培养了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创新人才。同时,科技园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平台和销售平台等为推行准企业孵化模式、促进和规范教师兴办企业的行为、降低创业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强在孵企业的成功率、让大学生的创业企业实现“借船出海”等提供了条件,并通过园区大型企业的产品流通渠道迅速进入市场,形成品牌[8]。第五,大学科技园是创业教育信息网络平台。资本、技术和信息都是创业的必需要素。但创业初期,个人与企业都无法像成熟企业那样设立专门的战略研究部门来搜集和分析商业信息。大学科技园及孵化器以互聯网为载体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将各创业企业与创业者积聚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三、将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平台

创业教育要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实践中,要贯穿到教书、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9]。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载体作用,构建多层次平台,增强其实效性。

1.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参与度,推动观念与精神的内化

科技园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科技活动节等活动来营造创业氛围,打造科技园企业文化,实现科技园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对接;通过设立基金资助学生创业项目研发,宣传和带动创业者;通过学生到企业兼职实习或“三助”,煅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2.整合科技和创新平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大学要整合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创新科技活动等创业平台,拓展创业实践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互动,形成完整的创业体系链条。同时,提高创业指导专家库的参与度,做好制度安排,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

3.扩大大学生创业参与程度,构建多元创业实践平台

要将学生创业基地、实习基地或实验中心等与创业孵化器与科技创业园结合起来,选择一些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他们体验创业过程,增强感观认识。要按照企业的环境建设建立实践训练车间,并请企业负责人担任导师,使学生真正形成在企业工作中所需的各種综合能力。此外,科技园与学校还应创设条件,依托政府、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积极拓展外部社会创业实践基地。

4.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实现师资培养制度化

师资水平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成败。大学要加强创业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科技园活动,增强其管理的实践经验。同时,要从企业、公司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和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合作授课,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5.建立学生创业基地,举办各种创业讲学活动

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大学科技园要建立学生创业基地、实习基地或实验中心等,并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此外,大学科技园还可以联系企业家和园区内创业成功的学生为学子讲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八项措施促就业,推动各地设立“创业资金”[EB/OL].http://edu.people.com.cn/GB/79457/10444240.html

[2]张德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The new American revolution:The role and impact of small firms.Washington,DC: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Office of Economic Research.1998.

[4]人民网.近8成大学生想创业,何不补创业教育这一课[EB/OL].http://edu.people.com.cn/GB/8848846.html.

[5]大学生创业网.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与培养[EB/OL].http://www.studentboss.com/html/zhidao/2007-01-24/5268.htm.

[6]屈晓婷,秦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情境设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

[7]泰达科技创业网.大学生科技创业或将潮起[EB/OL].http://www.innovateda.org/article/2009/0608/article_4309.html.

[8]李昕.试析大学孵化器的孵化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9]谢志远,应云进.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03(3).

〔责任编辑:赵 滨〕

作者:文 峰 李世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分析论文下一篇:技校语文课口语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