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津安二郎的“平民视角”说起

2022-09-12

记得学生时代, 作为一名电影迷的我最崇拜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有人说, 小津安二郎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其近乎极端的镜头语言, 无论是《东京物语》、还是《晚春》, 在他的电影中, 看不到镜头的“推拉摇移”, 所有固定画面均以低视角拍摄。小津安二郎认为, 日本人是席地而坐的, 镜头摆放的位置正好是坐在“榻榻米”以上的高度, 这样一来, 低视角拍摄出的画面恰好能够与观众观看影片时的视角保持一致。有了这样的“平民视角”,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全部取材于普通家庭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 一个个“本土故事”虽然平淡却隽永深刻, 看完后令人回味、感动, 与其说他是在拍摄电影, 倒不如说他是在“展示生活”。

电影大师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令人敬仰。追寻大师足迹, 电视工作者同样能从电影艺术中汲取养分。回归到电视新闻本身, 小津安二郎的“平民视角”无形中能够带来许多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坚守“平民视角”、立足民生情怀, 已经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本土故事”必须具备的业务素养。

“平民视角”——是讲好“本土故事”的关键

“真实的故事最精彩、百姓的故事最生动”。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 讲好“本土故事”, 就是通过镜头和文字展现出与本地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各种新闻事实。曾经有新闻学专家指出:新闻报道能否被受众注意和重视, 新闻事实与受众是否接近是一个关键因素。所谓接近, 指的是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关联度, 其关联度越高, 受众越关心, 新闻价值也就相对越大, 反之则越小。由此可见, 要想把“本土故事”讲好、使新闻报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就需要为受众提供其认同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换句话说, 就是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对待每一个新闻事实。只有立足“平民视角”,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才能够找准与受众心理的连接点。我所工作生活的江苏省兴化市是全国闻名的三农大市, 粮食产量和淡水养殖产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前几年, 针对不少农民反映大型农具无处安放的情况, 本台记者深入部分乡镇进行采访, 从介入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 就尝试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看待问题的起因、现状, 在最后完成的新闻评论作品《谁来为大型农机具安个“家”》中, 记者努力做到文稿的口语化、生活化。正如新闻开头的记者现场同期:“大垛镇管阮村村民吴兴荣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他新购买的农机具因为无处安放, 只能停放在路边, 遭受日晒雨淋, 看到部分零件已经生锈, 他别提有多心疼了......”, “在吴兴荣的指引下, 记者走进管阮村的大小巷道, 不时能够看到停放在村民门前屋后的大小农机, 村民们告诉记者, 由于无处安放, 农忙时, 就任由这些机械风吹雨淋, 农闲时, 就盖块油布, 搭个简易的木棚, 遮挡一下风雨……”文稿以拉家常、聊天式的表达娓娓道来, 在探寻解决问题的渠道时, 记者又适时跳出角色局限, 力求采访中不带观点、保持客观公正, 正如文稿评论部分中所写的那样:“一边是农户们的强烈期盼, 一边是政策法规不可动摇的红线, 给农机具安个“家”当真就这么难吗?在走访和交流中, 记者发现, 要想给大型农机具安个家得跨过三道门槛。第一是场地制约。相对于其他公共设施来讲, 大型农机具功能多、马力大、占地面积也更大, 在如今的村庄中很难找到如此规模的空闲场地。第二是资金缺乏。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 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的热情空前高涨, 但相关的管理政策还不配套, 尽管有农机购买的补贴资金, 但却没有对建设农机停放场地的政策性配套补贴资金。第三是农机合作社管理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市也先后成立了多家农机合作社, 但大都处在起步阶段, 要想实现大型农机具的集中作业、统一管理、高效运作, 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尽管面临资金少、用地难的现状, 但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 我市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仍然没有放弃尝试探索, 他们在寻求一个既符合法规要求、又符合农村实际的利益平衡点......”, 文稿通篇概括简洁, 又带着生活的具体语境, 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 拆除了媒介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和戒备, 使新闻报道产生与观众的情感互动。

“平民视角”——需要放下摄像机的“身段”

提到赴基层采访, 许多记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说“下基层”, 这个“下”字, 其实就是自上而下“俯视”的一种潜意识, 从本质上说, 这种思维模式与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是相悖的。近年来,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改“下基层”为“走基层”, 这正是对新闻工作者新时期的新要求。在我们兴化电视台持续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 记者们发回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相继开设了《走基层·在一线》、《走基层·迎新春年味浓》、《走基层·我体验》、《走基层·春运中的坚守》、《走基层·赶着春光勤耕耘》等多个新闻专栏, 这其中不仅有“基层见闻”、“基层发现”这样的见证式报道, 也是蹲点日记式的调查和思考, 这些新闻作品无一不是记者放下了摄像机“身段”拍摄而来的。在“放下身段”的过程中, 记者们普遍发现:群众的语言十分鲜活、幽默, 非常值得习惯于使用书面语的记者们学习。群众的形象格外真实、生动, 非常值得习惯于在会场内“奔波”的记者们好好拍摄、展现……正如本台记者发回的电视新闻长消息《瞧一瞧咱们村的“美德善行榜”》中, 昭阳镇南阳村村民汤银龙说道:“家财万贯不一定是真正的幸福, 家庭和睦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 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也希望所有家庭都能像我们家一样, 和谐美满。”同样在电视新闻长消息《十里村的“百姓大舞台”》中, 临城镇十里村村民老翟这样说道:“千句万句并一句, 就是说, 看一场戏, 少打一次麻将, 多一份祥和, 多一份快乐。”在新闻专题《董北“老船长”的石斛梦》中, 戴南镇董北村党委书记张文德的一席即兴同期令人振奋:“终点永远是起点, 要真正把我们村打造成远看像林园, 近看似花园, 生活在乐园的一种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在新闻评论《树和人的“握手言和”》中, 野行新村一位居民的采访格外精彩:“锯树?郁郁葱葱实在让人下不了手;保树?居民们的烦心事儿亟待解决……”

放下了“身段”, 记者采访拍摄的视角不一样了, 以前都是从上向下的俯视, “你们在做什么、你们为什么这么做”……当身段放到与基层百姓平等的位置上时, 就会用心来体会“他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不单单是生硬地反映情况, 而是设身处地为被采访对象着想, 时时刻刻想到“我们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平民视角”——挖掘时政新闻的创新潜力

“平民视角”绝不仅仅局限于民生新闻中, 时政新闻报道同样需要立足“平民视角”, 努力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长期以来, 许多时政新闻报道之所以得不到普通观众的认可, 就是因为这些报道往往只从领导和部门工作的视角出发, 原文照搬材料、内容空洞无趣, 从而形成了“工作总结式”的报道样板, 群众在看这些新闻时找不到与自己的联系点, 自然就激发不了观看的兴趣。如果换种报道方式, 以平民化的视角来报道时政新闻, 就能够有效挖掘时政新闻的创新潜力。比如本台记者前不久在报道一位领导来兴调研的新闻时, 就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省建设厅副厅长徐学军来兴调研建筑业发展情况》, 这本是一条普通群众毫不关心的时政新闻, 但记者一改传统的报道模式, 没有过多描述领导活动的细节、甚至没有提及领导调研中所提的要求, 而是从普通群众感兴趣的内容来切入:“走进兴化农村商业银行办公大楼的施工场地, 没有一丝灰尘;草皮、绿树覆盖着工地的四周, 建筑材料有序堆放, 工地负责人告诉我们, 这些都是争创鲁班奖最基本的一些要求……”记者在采访开始便迅速找出了新闻事件中的关键点——“领导实地调研的农村商业银行大楼正在争创鲁班奖, 而鲁班奖在兴化建筑史上尚属空白”。由此为切入点, 在让领导成为新闻“配角”的同时, 将新闻主题和价值无限放大, 通过后期剪辑, 记者还巧妙运用了领导在现场的同期声, 权威阐述了鲁班奖创建的必要条件, 让受众在观看这条新闻时既有强烈的现场感, 又能从中找到未知的兴趣点, 从中有所收获。在今年初本台记者采写的一条新闻特写《“打擂台”擂响奋进战鼓乡镇发展按下“快进键”》中, 市领导同样成为“配角”, 这原本是市委市政府部署新年度经济指标考核方案的一次动员会议, 但记者的新闻嗅觉在现场展现的淋漓尽致:新的考核方案中创新性的提出了乡镇园区间结对打擂台比拼的概念, 记者当即将这一“新闻由头”作为报导的着力点, 将现场所有领导的发言同期声摄录采集完整, 在后期的制作剪辑中, 有选择的将不同乡镇和园区领导的表态发言进行整合, 比如新闻现场的同期中, 戴南镇镇长刚刚说道:“今天的会议, 既是一次理清思路、指明方向、鼓劲加压的动员会, 更是一个结对手、下战书、打擂台的演武堂。我们将燃烧起二次创业、再振雄风的激情和斗志, 主动接受挑战, 续写戴南新传奇……”紧接着, 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在表态中便强调:“争先进位超戴南, 全面实施追赶跨越三年行动计划, 2017年, 确保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戴南和全市平均增幅30%以上……”这种大胆的新闻叙述方式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 无形中放大了新闻事件的核心聚焦点, 实现了电视新闻中难得一见的“蒙太奇”效果, 时政新闻的现场感、可看性也随之大大增强。

其实, 时政新闻中的许多信息都是群众所关注的, 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政策性, 很难与老百姓产生共鸣, 因此, 在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时, 必须突出“平民视角”, 站在普通群众的立场来发现、表达新闻内容。也许, 一个不经意间的细节、一个“兴趣点”的捕捉、一段人性化语言的描述, 就能让整篇时政新闻鲜活起来。

摘要: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以“平民视角”而显著。“平民视角”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 也是讲好“本土故事”必须具备的业务素养。记者需要放下摄像机的“身段”, 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 拆除媒介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和戒备, 使新闻报道产生与观众的情感互动。从普通群众的立场来发现、表达新闻故事, 挖掘时政新闻的内涵, 努力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本土故事,平民视角,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娇.浅谈小静安二郎与他的作品[J].电影评介, 2013.5.

[2] 陈佳子.永恒之“无”——评小静安二郎的电影艺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6.

[3] 蔡跃锐.电视时政新闻的平民化[J].试听纵横, 2004.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分析下一篇:油田联合站改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