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感受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目送感受范文

《目送》读后感:用一生目送生命

李素珍

老实说,作为一个孩子,我可能还未曾亲自目送过其他人远去,毕竟年纪还小,就算有过,也不会有过多么复杂的情感,也不曾有过如此多的感概与思绪。

但是,被目送的经历,我有过多次,不知为何,记忆中的一个个片段始终格外清晰,清晰到那一次离别的每一点细节,清楚到每一句叮咛,一声离别的话语,还有那一双双眼睛,那一双双目送儿女们离去的眼睛仍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目送儿女远行的眼睛。

我总记得,每次稍远或稍长的分别,比如去军训、去夏令营等,只要有条件,都是父母双双一起为我送别的。每次与父母分别时,父亲总是默默地为我从车上取下行李后便又会静静地回到车里,让母亲陪我走到大巴车上,而我与他的别离似乎也格外的简短,短到有时我甚至还来不及去再与他道一声“再见”,给他一个拥抱。可是我永远忘不了,那双最后望向我的写满并非都是不舍,而是一种鼓励、坚定与信念的眼睛。我当然知道其实他内心会有更多的担心和不舍,只是那一瞬间眼神的交错给了我足够安心,让我感觉到什么是后盾,让我明白,我不止一个人。

母亲每每也总会催促我早点上车,好找个靠窗的座位,别再晕车了,我也总会听话,一个人拿着包走上车,挑个靠近窗户的座位坐下,然后再静静地多看几眼妈妈的身影。妈妈也会快速地找到我的位置,然后同样静静地看着我。

其实,我心中也清楚的很,在那平静的目光背后,又是怎样复杂的思绪,不舍、担心、紧张、期待、信任、鼓励,或许都有,或许还有更多。这天下的父母,又有几个不是心疼儿女的呢?每个人都是在这种自相矛盾中经历别离,逐渐成熟起来的。我冲窗外的妈妈摇了摇手,示意她快点走,毕竟她工作很忙,还要加班加点,她见了也点点头,却仍站在那里没有挪动半步,又朝我挥了挥手,让我别管她。看着目不转睛望向我的妈妈的眼睛,顿时,一股酸涩在心头无限蔓延,亲爱的妈妈,你可曾知道,我怎么舍得又怎么可能愿意离你远去呢?

车子最终还是发动了,然后缓缓地驶离了,望向窗外,是一直在朝我招手道别的母亲,哦,对,还有那角落里那辆一直未开动的车子,父亲还是没走。车子越行越远,母亲的身影从渐渐模糊到消失。可是,我却能感觉到母亲目光的追逐,我知道,纵使我在天涯海角,您的目光也从未离我远去,是吧,亲爱的妈妈?

机场上,我打开了书,翻到了这篇名为《目送》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泪水也忍不住悄然落下。爸爸妈妈,您们也如此吗?也是在目送我的背影渐行渐远吗?您们也会目送我长大然后离您们远去吗?您们也会舍不得吗?也会倔强地想我像小时候一样留在您们身边吗?我恍然明白,原来目送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我们总会有那么一天,在目送中长大成人,然后目送我们的父母老去,目送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目送,我们目送时间的流转,目送岁月的远去,目送一天一天来了又去.......我们根本不必追,因为,追不到。

后来,我逐渐明白,我们的一生啊,便是对生命的目送。

第二篇:《目送》读后感: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

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读《目送》有感

是时间教会我们只能目送光阴流逝吗?

是历史告诉我们只能目送历史苍茫吗?

以至于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而忘了回望亲情,《目送》读后感: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

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

在我抱怨作者儿子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周末返校时,总要出现送别的情景,母亲那不厌其烦的嘱咐声总要跟到自己踏上校车台阶的那一刻。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说再见了,她的话还是会铺天盖地的过来。我越嫌她唠叨她越说不停,我走的越远她说的就越大声,"记得每天都要吃维生素片"这是我每次进校车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我有时甚至不懂事的认为母亲的话像‘机关枪’,‘咻咻的扫来’,而我像是‘落荒而逃’。

我突然想起,我从来没有一次回过头,看着她说:“好的,我知道了妈妈。”母亲肯定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样“一直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而我也和作者的儿子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也丝毫不敢想象母亲那是心中的落寞。只要是对你好的,哪怕重复过千遍万遍的,母亲也还会对你说。你以为她不烦吗?她也会烦。原来不单是离别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读后感《《目送》读后感: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

“一件事的毕业是另一件事的开始”,生命也是这样,一个终点联系着另一个起点。或许母亲在嘱咐我的同时脑海里会想起外婆对她离开时的嘱咐,如同我身后的背影一样,母亲的身后也有一个背影。

外婆的突然离世,对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母亲强忍着痛楚准备着外婆的葬礼,而父亲带过的一句话让母亲更加自责:“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人在的时候不多孝顺一点。现在人没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吗?”后来闲聊时,母亲常和我提及:年轻时和我一样,想要什么就突然要了。也不管外婆辛苦,然后外婆就大街小巷的去找去买,现在你外婆走了,轮到我遇到你这个“小祖宗”。

我想母亲和外婆也是这样的,在母亲成长的过程中。外婆对母亲如同母亲对我一样百般呵护,但也少不了母亲长大后对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到母亲目送外婆离开。母亲也有回望,也有感激,只是她总自责说晚了些。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时,千万要记得及时回望,及时回应那束渴望的目光。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便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但也不能忘记回望啊!对自己来说,那是一种学会感恩的发现,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自己老父亲翻栏艰辛的背影。不知我们回望,有会发现一个如何艰辛付出的背影。对于父母来说,那一回望。则是内心对自己所付出的肯定,是内心不知名的喜悦与安心吧。

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

骆家妮高一六

广东深圳罗湖区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骆家妮

第三篇: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在慵懒的冬日下午,沏一壶台湾的高山茶,仿古的书吧里阳光斜拥过来,席地而坐,用心感受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有淡淡的忧愁萦绕。一种书香浸润的温暖和淡定竟如此质感。年过不惑,读书的习惯虽未改变,但借口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如不是办公室“读书月”的强制牵引,和宝岛知名知性女作家龙应台的交流真不知将缘定何时,在世俗和喧嚣中久躏的我被真切平凡的感情融化,久违的感动翩然而至。

人生是落寞的。反复地阅读《目送》,发现人到中年,和文章中的感受如此雷同——“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此时,一幕幕场景掠过脑际:父亲用吉普车送我至校门后迅速的离开,千里迢迢看望时对坐的无语;高我半个头的儿子身背吉它头也不回的身影,和他聊天时反复说我out和啰嗦的尴尬,请他参加亲朋好友聚会生怕拒绝的小心翼翼。但我知道父子之间总有包容,总有相信,总有依赖。读完后终于明白,我的落寞和目送和背影有关,父子之间的视线和凝望总是隔空交会。

人生是纯粹的。纯粹到只为爱的人静静地做一件事。龙应台为失忆的母亲一整天涂指甲油,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耽溺于美的女

人说的话:“小晶,你要化妆。女人,就是要漂亮。”就像我的母亲,想见我时经常拨通我的电话又挂掉,怕我在开会或有事,接通后总是小声地问打搅我工作没有,而我接听时态度总是生硬;母亲经常做好饭菜静静地等候我们,我们总是不停地挑剔甚至爽约,甚至指责菜弄得太多,说这乡下习惯一定要改,母亲总是笑嘻嘻地答应下次一定改,到了下次还是一满桌子菜。读了《胭脂》我更明白,纯粹的爱应该是相互传递,是一句温暖的问候,是一小时抽空的陪同,是聆听,是肯定,是表达,有些爱你永远不要停,有些事你永远不必等。人生无常,纯粹爱的瞬间刹那,极易稍纵、即逝,我们要握住每一个当下,让瞬间永恒。

人生是美好的。因为人生有《牵挂》。龙应台在飞奔去机场的路上,给朋友丽莎打电话:“准备点吃的给我”,“洗衣机里有洗过的衣服忘了拿出来晾,请马莉处理,冰箱里过了期的东西全部丢掉,都发霉了。”随意的交待透出朋友的真挚。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朋友的牵挂最真最美。牵挂你的人慷慨地赠与你时光与情感,就像我对二三十年的“铁杆”呼来唤去,喝酒、打球、娱乐要他们随时奉陪,甚至承受我八小时以外的糟脾气。也有远方的朋友“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相互鼓励、问候,侃侃而谈,字字珠玑,在述说中成长与提高。我和龙女士有共同的感悟,牵挂你、照顾你的人太多,我们做得太不够。真正的朋友是山、是海、是翱翔的风筝,善待朋友,多予他一份牵挂,人生会更加美好。

人生是有时间的。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见的“坏”去量时间:破败的城墙,斑驳的门栓;有时候,我们用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作为我们,都在用人生丈量时间:红颜夫妻变成老夫老媪,纯真的婴孩变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人生对时间的丈量,有的漫长,有的短暂,有的永恒。有的人无所事事,处世忧郁,浮躁空虚,就会度日如年,漫漫人生就会无处搁放。有的人理想坚定,认准目标不放弃,不抛弃,就会感觉时光匆匆和时间的稀缺,感到人生的短暂。在浮躁中保持淡定,在喧嚣中恪守宁静,在冷漠中追求纯真,一刻也会成为永恒。逝水流年,转眼己至中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经常告诫自己留住书香、捍卫常识、追求本真、善待人生。但遗憾太多,在时间的河流中冲刷,很多事变得不再相信,但四十岁后,很多的事又相信了。对于行路的我,会用真诚的眼睛一生去寻找相信,因为我知道,人生是有时间的,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冲淡一切,成就一切。

读龙应台女士“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温馨的震动,有温暖亲情、友情、爱情的冲击,有真、善、美的抚慰,于是2011年的这个冬季,我变得充实而美好。

第四篇:读《目送》有感

《目送》,是台湾最犀利的一支笔——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的又一力作,里面囊括了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友人的牵挂……字里行间充满了柔情,仿佛微风拂面,带给人丝丝暖意,它更像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而唯美。

一直喜欢读龙应台的文字,她有三毛的洒脱,有安妮宝贝的华丽断句。她“横眉冷对千夫指”时,是那般的寒气逼人,让人望而生畏,她“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又那般的温柔细腻。在《目送》里,她让我懂得“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也让人“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没有多少华丽的不可一世的辞藻,也没有太多的美丽修饰,她用最朴实无华的语句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素未谋面,却用灵魂沟通了许多年的老友,细细的品味,你能读出人生中最平凡的幸福,那是来自家人的温暖。

龙应台的文字温润、柔美,她总能触及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让我们尝到了柔情的滋味。《目送》中,《雨儿》的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我总是会不经意的想起。在《雨儿》中,她年迈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是一个十足的老小孩,因此时常吐字不清,还伴有失忆症,以至于把女儿说成“雨儿”,并且连至亲的女儿都不认识了,刚说过的话也会很快忘记。刚开始,读到文章的前半部分时,我感觉很轻松,一直也没有明白她在讲什么,只觉得文字很是诙谐幽默,但当我读完整篇,我感动了,我读到了龙应台这样一个女儿的心痛和无

奈。回头想想,我们渐渐老去的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变得糊涂,变得不再通情达理,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依赖着我们,我们又是怎样做的。我们不断地成长,父母的白发也开始增多,有时也难免多了几分担忧,原来时间的沙漏是如此之快,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父母的青春年华。这正像龙应台在结尾处写到:“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个中学的女生。”她多么希望母亲依旧年轻,永远不老啊。可是,父母把最美的青春给予了我们,为我们一辈子操劳,此刻,他们早已不再年轻。当儿女渐渐长大,开始离开父母的怀抱,此刻父母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还告诉我们:不必追。

《目送》饱含深情,无论是里面的景物描写,还是人物的刻画,无一不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茶余饭后,读着里面的片段,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激情,又或者是,给焦灼的人们带来一丝轻松与惬意。它让我懂得即使再忙碌,也不要忘记给父母一句体贴的问候;即使再烦闷,也不要忘记父母的温暖笑容;即使再开怀,也不要忘记和父母也分享一下快乐时光。看着父母渐渐远去的身影,我深深的领悟到,珍惜比什么都重要!

第五篇:读《目送》有感

作者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她秉承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她无所畏惧,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在本书中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在在反映出其细腻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而且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对龙应台评价很高,说她是这么多女性作家中兼温柔细腻和批判犀利文笔于一体的有名作家。于是我就看了这本畅销海外的书《目送》,从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本书分为三辑,每一辑有一个总的小标题。咋一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特点,仔细品味,你会慢慢发现取这样的标题也是意味深长的。第一辑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写的是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然后慢慢发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的失落和放手,伤感与无可奈何。第二辑是“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写的是作者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人,情,景的有感,体会到大千世界的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要用心去感受。第三辑是“满山遍野茶树开花”这里面的设计是一页文字一页图片,图片上是龙应台与父亲在电话中的对话对白,体现了一个女儿在繁忙中对父亲的关心与爱护。文字是描写父亲的衰老生病到最后甚至是死亡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父亲衰老的无可奈何,对父亲生病的揪心和死亡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

置于卷首的《目送》,据说是在港台和海外流传最广的一篇。文章采取写实的手法,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景片段,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如文中无论是“我”手牵手送儿子上小学,在穿梭纷乱的人群中目送儿子的背影消失在门里,还是儿子长大后,“我”只能远远地看他的背影,进入不了他的内心,抑或是作为女儿的“我”,继续儿子还不曾经历的生命过程,目送渐渐老去的父亲,直到父亲过逝,进入火葬炉那一刻。这些生命实景的写生,其实是每天都在我的身边或是我们身上重复上演的人生真相,情感真实。作者进行冷静审视,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得出了这样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一成不变的人生真实里发现了永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背影既指作者看着自己儿子的长大飞翔的背影,也指目送着父母衰老死亡的背影。作者一语道破的不仅是她个人对生命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思索,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经历的难于言表的普遍体验,生命的开始,成长,自立,逃离,回望,终点,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法预设,无法阻止,无法追逐,龙应台这篇散文因为具有了人类的终极关怀意识和心灵高度,因而显得份外深刻厚重和发人深省。

《雨儿》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和她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你是我的雨儿吗?(看完才知道这是台湾方言发音,就是女儿的意思)”。这边应着“是的,我是你的女儿。”“雨儿你在哪里,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刚离开你。”“真的?我不记得啊。那你什么时候来看我?”“再过一个礼拜。” “你是哪一位?” “我是你女儿。”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我在香港。”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

看我?”···这篇文章看了特别让人落泪,作者母亲健在可是她却不记得女儿了,其中的心酸苦楚无奈狠狠地捉住读者的心,反思自己要珍惜现在的一切所拥有的,因为这世界太多的不确定和意外,就像地震谁会想到四川2008年一场灾难而2013年还会有地震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周围身边时常会发生,为了自己不追悔莫及,所以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多花时间陪陪父母。

《山路》 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去听好友蔡琴的歌唱,好友蔡琴说:“媒体来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而是为了另一件“事”。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蔡琴会说这些话是有原因的。她说的“事”是她的前夫至爱导演杨德昌的死。她说的“人生”,是自己的人生。可是人生,除了自己谁能知道呢?歌唱会当晚是前行者沈君山三度陷入昏迷的第二天晚上,这里有五万人在欢呼歌唱,而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我们慢慢知道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没有人有义务陪你干事,过关,走路,没有人能长长久久地陪你走下去,就算是父母也会老去甚至离开,最后剩下的只有自己了,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所以自己要学会长大,学会面对生活的悲欢离合,学会面对社会的风起云涌,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个人走下去。

《1964》这是作者五十六岁去参加十二岁的小学同学聚会,其中有写到假如当时有个灵魂很老的人和他们说:“孩子们,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它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渐渐褪去以后,五十六岁的龙应台与同学们重聚,发现岁月褪去光鲜的外表后,剩下的,不过是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沉默和失望。魏老师也和我们讲过关于同学聚会的事情,当时我就觉得哪会有什么癌症啊,死亡啊。读过这篇文章之后,猛然发觉其实死亡这些事离我们并不远,随着我们渐渐步入社会,这些生离死别就并不是电视剧,小说那么虚幻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并发生在身边的。我又想起老师你对我们说的聚会观,五年后的聚会不去,十年后的聚会不去,二十年后的聚会一定要去。因为我们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去拼搏去奋斗,如果这最黄金的二十年都一事无成那么以后是很难有机会跳龙门的啦。

《跌倒—寄k》这篇文章是指作者看到两则新闻而引发的思考。这两则新闻其一是一个不堪坎坷的母亲,把十多岁的两个孩子手脚捆绑,从高楼抛下,然后自己跳下。其二是今天台湾一个国三的学生在学校的厕所里用一个塑料袋套在自己头上自杀了。今天的天气是灰蒙蒙的下着细雨,老师您也说过这样的天气是自杀的天气啊!龙应台也有相同感触。作者思考这孩子在从家门到校门直到自杀的那一刻,有没有一句轻柔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使他留恋,使他动摇,而且我们这十几年的教育没有教过我们失败后应该怎么做,导致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才会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同时自杀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自杀的人一了百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却不伤痛留给爱你想你的人,这些伤痛会一点一点侵蚀他们的心。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为垂垂老矣的父母

着想。

因为篇幅有限我就选了一些我比较有感触的篇目来写,其实这本书还有很多精品的文章,比如《不相信》《共老》《四千三百年》等文章通过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书名“目送”,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而我痴于此书,也是目送一个个一行行一页页的文字翻过,直至最后的一纸空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面试妆容范文下一篇:旅游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