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2022-04-2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蕴含的人文性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在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语文教育成效的提升,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篇1: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塑造

一、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

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许多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正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表现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愤世嫉俗、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特征。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英文、火星文、网络语言,甚至是自己生造出来的一些词语,在思想上故意剑走偏锋,以走极端来表现自己的创造性。

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无可厚非,我们也想把“中国制造”改成“中国创造”,但我们不能因此丢失自己的传统。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虽然仁义、希望、进取、豪壮、一切事无不可为等气质都在当代青年身上依稀可见,但是他们身上缺乏中国的传统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味在他们身上淡不可闻。北京市一所中学的调查表明,在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中,有69%的学生选择和各学科有关的教辅资料,20%的学生选择了动漫及一些畅销书籍,只有9%的学生选择经典名著,而且在选择经典名著的学生中也有超过60%的学生是由于教师的推荐。而新浪网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或接近80%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琴、棋、书、画)、古代的经史子集、京剧及地方戏曲等一窍不通或不感兴趣。就拿无锡锡剧来说,又有几个人会唱呢?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马上就要消失了现在,“高富帅”的形象是年少多金,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文人了,成人的价值观被施加在学生身上,学琴一定要考级、练跆拳道要考带、下围棋要考级,还要变业余为专业。书画学得好,以后可以走艺术这条道路,原来的风花雪月、阳春白雪一下子被功利化了。上元节吃汤圆放花灯、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挂香符赛龙舟、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七月七乞巧节、江苏中秋节的摸秋、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90后”在肯德基、必胜客过生日、吃蛋糕,而不知道吃长寿面的传统;年轻人过起了情人节,却不知七月七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他们习惯用手机发短信,却早已忘记书信的格式。他们没摇过大蒲扇,没坐过八仙桌,不会放风筝,不会打陀螺,所有传统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太过遥远。

从拼爹、海天盛筵等等这次词汇来看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远的方面来说,五四运动的一大要义是对传统的反叛。在当时,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力量;从近的方面来说,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体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历史被戏说,宫廷剧盛行,娱乐大众的节目收视率最高,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低俗化、低劣化。

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校园,同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枯燥无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正确人生观,世界观节制观的兴趣,语文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传承文化应有的功能。

二、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裂。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生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的平台。

1.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2.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

我觉得,有时候,过程就是目的,两者是融合的无法分离的。现代作家龙应台写道:“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路上,过程就是目的。”我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观点,过程即是目的,他们一样的地位一样重要,无法分开。雪夜访戴的故事中王子猷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的洒脱让我向往,追求自由的他不看重结果,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对于某些人而言过程意味着结果。

悟人生,最重要的是悟出一种境界。常人可以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童年时代的我们,看到的山是客观存在的山,水是灵活流动的水,童叟无欺就是这个道理。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步入社会的我们中很多人开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并且试图猜忌、抨击、批判社会,此时看到的山不是真正的山,而是内心构造的一种假象。第三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参悟透了社会上的纷争斗角,幡然领悟,眼前的山就是透过本之后的山,水亦是水。这便这如木心说的,经历过长途跋涉后的返璞归真,就是我们要做到的。

未悟之前,鸟儿想潜水,鱼儿想飞。开悟之后,云在青天水在瓶。

三种境界代表着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诗人蒋捷通过听雨描述了自己对人生三个阶段的理解。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白头听雨僧庐下,点滴到天明。

有时候,悟人生,不仅是在于悟出过程的缤纷,也在于悟出结果的美好,更在于悟出另一番心态。对于人生,我的追求似乎很简单,随缘就好,快乐就好。东坡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无常的生命,多变的环境,似飞鸿踏雪泥的我们,保持苏轼这般旷达的心态也无风雨也无晴地走下去。

境界不同、追求多样、价值观差异颇大的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悟透自己的心,无论在那个阶段听雨的我们,都应该对人生有一定的理解与规划,以便在老来时不那么窘迫,保持坚毅并快乐。

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难事,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生就能纠正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背离传统文化的倾向,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者:叶优瑶?吴文婷?姜燕珠

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篇2:

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弘扬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蕴含的人文性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在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语文教育成效的提升,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在阐述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建立人本化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怎样将中学语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结合。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育;人文精神

时代的进步促进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相关教育人员加强了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中学语文教师同时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这两部分内容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情感和内涵的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启发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

一、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人文精神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精神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很容易产生拜金思想,且容易引发精神空虚等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人文精神也逐渐不被人们重视。怎样呼唤时代发展下的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学语文学科是重要的人文性学科,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成为各个国家公认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个性、自我精神、发散思维、责任感的创新人才,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层次的人文精神,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

(一)学生个性的缺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应付考试的思想,在无形中压抑了自己个性的发展。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围绕考试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价值观的迷失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围绕语文教学大纲开展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阅读、背诵来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雖然满足了中学语文教育要求,但是没有让学生看到语文学习的更多可能,使得语文学习出现了标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人文视野的狭窄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来发展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学生在语文听读训练中实现了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转变,在写作训练中实现了从文化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但是从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语文阅读面十分狭窄,知识面有限,且中学语文教学仍在不断删减篇目,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深度把握文章主题。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打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

为了使人文精神更好地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打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树立人本化的语文教育观。初中语文教育要着眼于人的身心发展,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二)通过个性化教学目标渗透人文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语文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形式,充分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个性化、开放化的特点,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一问题展开探讨,在探讨中深化思想,形成独特的认识。

(三)积极借鉴传统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私塾启蒙教育虽然存在弊端,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通过私塾启蒙教育中的反复熟读能够让学生自主把握文章的内涵,了解文章思想,加强自己对文章的印象,感受文章中充满魅力的文字。反复熟读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牢固的知识系统,在受到外在、内在语言刺激的时候,就会根据脑海中的知识系统自主分辨出词语、句子的正误以及表达的优劣,形成自己的语感。经过长期的训练会帮助学生积累更多阅读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在弘扬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提升教师人文素质。首先,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学识基础,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法律、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魅力,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下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反映人类社会的人、情、事的学科,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等内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众多阅读文章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学习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价值观,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意志、品德,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立新.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J].课外语文,2015(16):190.

[2]桑金宏.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现代教育,2015(Z2):114.

[3]王雪梅.浅析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J].赤子(上中旬),2015(14):183.

[4]李瑞瑞.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誗编辑 高 琼

作者:徐毓霞

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篇3:

中学语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 要:教育部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前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现状,更是使得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从教师、文本本身、语文课外教学等方面分析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 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剧变,人们越来越发现作为当代青年人主体的80后与90后们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作为文化课程重要部分的中学语文在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方面发挥作用显得迫在眉睫。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语文学科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文学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凝固的知识,它更需要关注人性,培养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精神,促进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实现人的价值。因而语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尊重,这也是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基础,没有尊重主体人格的教育是失误的教育,是注定不会取得成功的。从学科特点来说,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最具人情味、人格魅力的课程。它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极其光辉灿烂的人文精神,它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文化的智慧,展示了高尚不屈的人格,阐明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生哲理。可以说,语文学习是一个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针对当代青年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我认为中学语文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践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为学生创造一个较好的人文环境

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人文精神的表现,而作为教与学主体的老师和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应有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语文教育应是一种对话,是一种交流,教师要管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影响学生人文价值取向。

二、作为中学语文知识传播者的语文老师应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语文知识传授主体的教师应作出自己的表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作风,还是教学内容的人性分析,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绅士风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总是通过一言一行表露出来,因此教师的行为规范会对学生起直接的教化作用。教师要高度敬业,恪尽职守,同时要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学习,努力从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三个层次来提升自己、武装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

语文教学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应试阶段单纯的对文字词句的识记,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灵。教师应通过课本中文学作品的教授,引导学生与作品为友,与作者心灵对话。因为好的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荡涤人的灵魂,所以语文教师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鉴赏美、领悟美的引导,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走进《沁园春·雪》,领略领袖指点江山的万丈豪情;走进《如梦令》,体味女词人的婉约柔情;走进《荷塘月色》,与作者共同漫步于初夏季节的未名湖畔;走进《社戏》,沉浸于作者儿时玩耍的欢乐……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渐渐地学生愿意走进文学的海洋,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再非难事。

四、课堂外应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更广阔的天空

显然,人文精神的培养若只是仅仅局限于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课堂外更是学生汲取人文素养的浩瀚海洋。古今中外多少文学名著乃至各种艺术作品蕴含着广博的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怀着兴趣的基础上加强课外延伸阅读,提高文学涉猎的广度与深度,用自己的内心去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涵。此外,教师要鼓励同学们在阅读时做做读书笔记,在阅读后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写下来。日积月累,在人文素養不断提高的同时文笔也会突飞猛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在可能的条件下多出去走走看看。我国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遍布全国,其中更是饱含着大量的宝贵人文素材。学生若能置身其中,亲身领悟先哲们留下来的宝贵人文财富,会感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怀古代文化精神、智慧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祖国会愈发的热爱。所以,课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当代社会物质文明成果急剧积累的同时却也伴随着人格蜕变、道德失衡等人文精神缺失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所以当代教育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国中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从人与语文的角度重新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让我们语文教育者共同努力,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鹏,吕游.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学刊.2005.(10).

[2]中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

作者:李炳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乡村旅游业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