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术语英译中国古建筑论文

2022-04-2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建筑术语英译中国古建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内容摘要:通过自建的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在《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英译过程中的应用,以古籍书名、建筑术语、同音异义词等不同的名词类型为例,探索自建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在对外翻译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论述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的在汉英翻译中的辅助作用。

建筑术语英译中国古建筑论文 篇1: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旅游推广

[摘 要]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国际间旅游活动也是这样。中国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魅力吸引着各国游人的目光,中国各级政府和各旅游景点也进行旅游翻译推广中国旅游资源。然而,中国旅游英语翻译中存在着大量问题,严重影响旅游推广的效果。旅游翻译应该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考量,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积极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改善旅游翻译质量,促进中国旅游推广。

[关键词]全球化 旅游推广 旅游翻译

一、中国旅游材料英译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国是一个具有长久历史、绚烂文化、绚丽风光的国度,有着许多美丽的景点和历史遗址,壮观的古建筑群。中国的自然天文条件变化多样,东西南北风光各异,高山大川蕴藏着丰厚的动植物资源,如此优越的天文条件构成了无数自然景观。中国又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度,各民族不同的风俗和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另加浓郁的宗教文化,吸引着世界人民的兴趣和脚步。当今的世界全球化和中国的“入世”为弘扬中国旅游文化提供了机遇。为吸收更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对中国旅游业和旅游资源有更分明的理解,展开大范围的国际旅游市场推广活动,把“中国的世界遗产——21世纪的世界级旅游景点”的品牌作为中国的拳头产品推向国际旅游市场,以旅游促开放、促开展,把开展旅游作为入世后的经济增长点。[1]这就凸显出最重要的媒质——旅游推广材料跨国界、跨文化翻译的迫切性、重要性,故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和不可缺少。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的问题

然而,目前旅游推广英语翻译中不规范、不正确的翻译和中国式的英语随处可见, 授人以笑柄, 其所传达的信息不准确,也不完整, 旅游资料翻译质量不高。这不仅会对各景区、景点、旅游地乃至整个中国的对外形象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也会给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害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2]

(一)拼写及语法错误

在旅游热情高涨的背景下,各大旅游城市和景区都配备相关的英文或其他文字的翻译,笔者在各处游玩时,发现多处英语译文出现错误,如:单词拼写错误,“restaurant(餐馆)”写为“rsetaurant”,“agency(机构)”写为“anency”,“jade(玉器)”写为“gade”,“commercial(商业)”写为“coammercial”;冠词、词性及时态误用,“请勿攀登”译为“Don’t climbing”;语法错误也比比皆是, 伊犁地区“奴拉赛古铜矿遗址”在博物馆的译名为“The ancient site of Nurlasai mineral”等等。[3]

(二)生硬直译

翻译时不注重内涵,生硬直译。一些知名景点、道路英文标识被翻译得很离谱。大雁塔被翻译成“大野鹅塔”曾被炒得沸沸扬扬。

(三)表述不准确

湖北省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钟祥明显陵, 建筑极具特色, 其英语翻译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极不匹配。陵园服务区入口的显陵游客中心被译为“XianLing Tourism Service Center”。另外,苏州狮子林园林入口处的指示牌上将园内景点冠云峰翻译成“The Cloud-Capped Peak”等等。

(四) 一地多译

中国很多旅游景点英译名存在着一地多名现象, 一地多名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严重影响了各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 困扰外国游客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便。如:塔里木盆地被译为“the Tarim Basin, the Talimu Basin, Talimu,Taklimakan Desert,the Tarim Pendi”等。

三、造成旅游翻译质量低劣的原因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各自表达方式和接受习惯的不同,使得英文翻译中难免出现一些小错误,这也是造成译者和受众之间理解失真的主要原因。旅游景区英文翻译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现象除了语言文化方面的因素外,主要有:

(一)景区外部因素

主要是翻译体制不健全和译者水平低。目前我国对旅游翻译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翻译体制不健全,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翻译标准和旅游翻译规章,致使很多景区内部地名、路标等公示牌的英文译法不一。此外,翻译资格认证考试体制不完善,使一部分人轻易取得了本不该拿到的资格证书,影响了翻译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使翻译水平优劣不一。而且有些翻译者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在翻译中忽视了不同语言交际中的关系规范和交际规范,违背受者的接受度和接受期待,致使出现许多翻译错误。

(二)景区内部因素

首先,景区管理者对景区发展缺乏战略性思考,主要体现在外语导游岗位设置上。管理者不应该因为外国游客少而不招外语讲解员。其次,管理者对景区宣传资料、公示牌等制作人员的工作监督不够,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拼写失误、大小写不规范等现象,这也浪费了景区管理成本。另外,管理人员自身英语水平不高,很难形成个人领导魅力,也会降低其对景区英文翻译的重视程度。[3]

四、改进旅游翻译的对策

旅游材料的宣传不只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其翻译则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翻译工作者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面临各国文化与言语差别所带来的各种艰难,加之旅游材料属“召唤煽动”类型的文稿,有宣传煽动、增强影响的功用,它的英译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翻译,译者需具备言语、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等多方面的学问,翻译时必需变通手法表现原语功用。

(一)了解中国旅游景点文化的多样性

翻译国内的旅游景点的人名、地名和历史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更要求清楚地了解中国旅游景点多样的文化。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 首先是站在景区文化立场, 做他们的文化代言人, 多看、多听、多想。

(二) 政府的组织、监督

政府可以组织高水平的译员指导和解决国内旅游景点的翻译问题, 邀请精通英、汉语言翻译方面的行家进行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修改, 避免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 组织翻译专家定期培训从事旅游翻译的译员, 逐步提高中国旅游景点的翻译质量。

(三)旅游管理者加大管理力度

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旅游景区的翻译。加强景区基层人员的管理,如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英语培训,并实行阶段考核;举行外语导游服务技能比赛,提高员工学习英语的热情与积极性。 加强对景区宣传物的监督管理,聘请英语专家指导监督英文印刷品及公示牌的制作过程,严格核查、校对以减少英语翻译错误;成立景区翻译临时小组定期对景区门票、导游手册、标识牌的英文翻译进行整改。

五、旅游英语翻译的正确方法

旅游资料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物, 目的就是要让普通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 从中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知识,其功能主要是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 因此其语言必须表达准确、通俗明了、富有吸引力, 利于不同文化层面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准确地传达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让外来游客了解中国旅游景观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创造我们的旅游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4]

处理文化因素时,要遵循两个原则:以中国文化为基准,以译文读者为向导。以中国文化为基准就是说要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以译文读者为向导是指在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不拘泥于原文,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做适当调整,让读者易于接受,好读好懂。以译文读者为向导,是在不损害原意的基础上,调整旅游资料的信息量和篇章结构,让译文读者能从译文中获取所需的中国文化信息,增加旅游兴趣。[5]

(一)音译法与音意兼译法

音译法是根据汉语读音,将旅游景点名称直接用拼音标注,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风景名胜、旅游饭店的原汁原味和鲜明特色。景点名称多涉及本民族文化的专有名词,单纯的音译不能传递任何实际信息。这类名称应该在音译的基础上另作释义,对音译进一步做出解释。完全音译适用于对地名的翻译,这一般不会引起游客的理解障碍,如北京“Beijing”, 上海“Shanghai”等。在景点和景区的翻译中,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更为常用。如:城隍庙“ Chenghuang Temple”、民族饭店 “Mingzu Hotel”、海南景点鹿回头“Luhuitou (turn-round deer scenic spot)”、天涯海角 “Tianya-Haijiao (the end of the earth and the edge of the sea)”、中山陵“Dr Sun Yat-sen’s mausoleum”、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等,这样能使旅游者更好地把眼前的景色和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结合, 增加游览兴致。

(二)意译法

有些景点名称文化含义丰富,而直译又不能把相应的文化含义翻译出来,此类名称翻译时要突出其内在含义或相应典故与传说,便于游客理解、记忆。对此类名称多采用意译,即用意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词语来译。意译的特点在于能够填补文化空缺,消除文化差异。如“兵马俑”译为“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十三陵”译为“Ming Tombs”,“故宫”译为“the Imperial Palace”, “颐和园”译为“the Palace Museum”。

在旅游翻译中,有些名词、术语是该国家或该地区特有的,如果直接按字面翻译,游客根本听不懂, 这时就不得不改变说法。例如,在成都武侯祠的介绍中有这样的句子:

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 223 at present-day Fengjie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

(三)增译法

增译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内容在原语国家可能尽人皆知,但外国人却一无所知。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在介绍文物古迹的时候, 总会联系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朝代名称, 而国外游客对我国的历史朝代并不熟悉, 因此最好补充一个朝代的公元年份。在翻译国外游客不熟悉的历史名人时, 可以添加相关的背景资料, 补充这个人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等, 以增加国外游客对此人的了解。

元宵节那天,大红灯笼高高挂。“During the Yuanxiao Festival, also called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red lantern (Lantern Festival exhibition began in the Han Dynasty, about 2,000 years ago, some people believe its origin to be related to Buddhism) can be seen everywhere.” 这份旅游资料中对“元宵节”和“灯笼”的补充解释,便于外国游客对元宵节有较为透彻的了解。

清朝乾隆年间, 可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1736-1795)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这样的翻译才能使外国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人物及朝代。

林子的边上原来有一个洞,传说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Near the forest there once was a cav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 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

(四)省译法

中国人在描写完一个景色之后,常会引用一段名人的话或者中国古诗作验证,这样会让读者或听者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可是这类补充性信息对外国人和译员来说,却往往是不大不小的负担。甚至有时候这些描述不但对原文理解没有帮助,还会让游客更觉糊涂。在旅游翻译时,如果没有特别目的和要求,这样的文字常可删去。

关于华清池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

华清池内有一贵妃池, 相传是杨贵妃当年沐浴的地方。唐代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

译文:“Inside the Huachingchih Spring, there is a bathing pool called Kueifeichih, which is said to have been the bathing place of Yang Kuefei. ”原文不过是想陈述华清池内有杨贵妃当年沐浴的贵妃池。如果逐字翻译原文的古诗,对英文读者说, 从这些诗句的译文中得到的仍不过是杨贵妃曾在此沐浴这个信息, 译文把汉语中的古诗全部删除,但并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其他部分的理解。

(五)直译

忠实地传达原文信息,无需做任何变通。如: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面积565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是国内外旅游胜地之一。“Located in the north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 is one of the tourism attractions famo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an area of 565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 million.”

结 语

近十年来,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备受全世界的瞩目, 为游客们提供准确的旅游英语翻译是我们即将从事旅游英语翻译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旅游景点介绍也就是一种宣传资料,对这类“诱导型”文本的翻译,笔者认为,翻译景点介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历史文化背景和他国旅游者的理解限度,根据翻译要求对原文内容和形式做相应灵活的处理,决定原文文本信息的选择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做到语言精练、通顺易懂、句子优美,才更能吸引游客。

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注重实用效果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旅游英语翻译应该在全球化视野的指引下,遵循语用等效原则, 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 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 有效实现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2] 洪捷.浅谈旅游景区标识的英文译法及其规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S1).

[3] 杨忠桥,李欣,阎泗军.新疆旅游导游词[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汪宝荣.旅游文化的英译—归化与异化[M].上海:中国科技翻译,2005.

[5] 祝东江,李晓燕.英汉互译一本通(应用篇)[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碧 瑶]

作者:江金波

建筑术语英译中国古建筑论文 篇2:

平行语料库在英译中的辅助作用

内容摘要:通过自建的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在《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英译过程中的应用,以古籍书名、建筑术语、同音异义词等不同的名词类型为例,探索自建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在对外翻译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论述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的在汉英翻译中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平行语料库 汉英翻译 必要性 可行性

1.引言

《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的英译属于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其内容是由有关专家根据中国古戏台的历史、保护与研究现状进行整理编辑而成的。全书一共五章,汉语30万字(汉语),删减后需要翻译的源语约22万字,翻译工程庞大,由十二位译者共同完成,最终形成英语译文196275词。英译本将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旨在推动中国古戏台相关建筑艺术走出国门,提高国外专业人员研究中国古戏台相关建筑艺术的便捷度,弘扬中国传统戏剧建筑美学,深化中外戏剧建筑学术交流,增强学术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中出现的专业词汇及专有名词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籍书名、古建筑结构术语、与传统戏曲有关的表达,其中还包括具有中文特色的同音异义词,比如舞亭和舞庭,两者拼音完全相同,但意义不同。而本书的翻译由十二位译者分工完成,不同译者对同一表达的理解不同,在翻译后的目的语文本汇总之时,专业术语的统一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此,笔者选取了217条重复率较高的源语名词,自建了容量为3670词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以进行目的语的译名统一。

本文将以古籍书名、建筑术语、同音异义词三种不同类型术语译文统一为例,说明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在汉英翻译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通过自建汉英平行语料库在《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英译过程中的应用,论述汉英平行语料库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2.平行语料库在汉英翻译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以语料库为视角的翻译研究成为研究翻译领域的一种新潮流。其基本思想是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技术和方法描述大量真实的翻译现象,从翻译本身所描述的语言特征中找出翻譯现象的内在规律性或普遍性(胡显耀,2005)。平行语料库在汉英翻译中的必要性在于源语中词语尤其是名词的大量重复使用,而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无法完全对等,尤其是在一些文化典籍及专业性书籍中,专业词汇及专有名词频繁出现,其中大部分名词为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大量汉语名词无法在英文中对应到贴切的表达,由此产生了翻译中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词汇空缺”。词汇空缺是指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 ,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可明确标记的单个词语,非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出来(戴拥军,张德让.2004)。为了方便外国读者阅读研究,减少汉英翻译中的文化损失,最大程度上实现文本的“文化保真”(王彬,2018),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对于源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词汇及专有名词的译文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中,一共出现书名395次。如《东京梦华录》一书书名在文中出现12次,其英文译文有4种形式(如表1所示)。如果没有对其译文进行统一,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将同一书名的不同的译文误认为不同的书籍,给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造成障碍,有悖翻译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因此,自建平行语料库以统一汉语中古籍书名的翻译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中,建筑术语更是随处可见,且贯穿全文始终。其中,古戏台一词出现达236次,“古戏台”一词的英语译文达15种(如表2所示)。不同的译文给读者的阅读将会带来极大的困难,也不利于中华古典建筑艺术的传播。在查阅维基百科及文献资料后,根据“古戏台”一词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实际用途及意义,对比目的语中“theatre”与“opera house”的不同,最终选定其英文译文为“ancient theatrical stage”,然后,在全文中根据上下文进行查找替换统一其译文版本。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构建平行语料库以统一建筑术语是十分有必要的。

《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是极其富有中华文化传统特色以及汉语语言独特魅力的一本学术著作,在翻译过程中,有大量中同音词给翻译造成了障碍。如表3所示,“舞亭”“舞庭”两词的中文意义相差甚大,但拼音相同,如果英译不准确,没有统一标准的译文,容易使目的语读者混淆。其中“舞亭”一词的译文有8种,“舞庭”一词的译文有5种,在查阅典籍及维基百科后,根据汉语意义的不同,“舞亭”的译文确定为“dance pavilions”,“舞庭”的译文定为“dance courtyards”。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构建平行语料库以统一对同音异义词的不同译文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部作品的翻译往往是由多人合作完成,对同一名词,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而翻译是二次创作的过程,不同译者提供的文本中,对同一名词有不同的翻译也就见怪不怪了。不同译者翻译的部分汇总在一起之后,同一名词的译文千奇百怪,给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增加了难度。因此,自建平行语料库以统一汉语中古籍书名、建筑术语、同意异义词的翻译是十分有必要的。

3.平行语料库在汉英翻译中的可行性

不仅如此,在翻译过程中自建个人小型平行语料库是完全可行的。构成语料库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电子文本形式的语料库和管理这些语料的位置检索软件(谢家成,200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语料的收集获取方式逐渐多样,也越来越便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定位检索软件功能强大、便于使用,可以在网上直接下载。自建个人的翻译平行语料库,可以直接以原文和译文作为语料进行收集,放在word或excel文档中,定位检索可以直接用word或excel中的搜索功能。《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小型语料库即是以其汉英对照文本为语料,选择其中的专有名词,用定位检索功能,将重复率较高的专有名词及短语的汉英对照文本复制在excel表格中。

在《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中,古代艺人表演场所的变迁表现了出古戏台的发展历史,从“撂地为场”、“露台”、“祠庙剧场”、“茶园剧场”、“会馆剧场”、“勾栏剧场”到“戏楼”、“扮戏楼”等等,其中,中国古建筑的专业词汇是专业词汇的主流。如表4所示,“十字歇山顶”一词在原文中出现达26次,其英文译文达9种,查阅资料后,在弄清“十字歇山顶”的汉语意义后,确定其英文译文为“a cross-shaped xieshan roof”。与此同时,“露台”一词在原文中出现达86次,在源语语境下意为“高出地面露天之台”,其英文译文有5种(如表5所示)。通过维基百科查阅到“terraces”在目的语语境下的释义分别为“a raised flat platform”,而“gazebos”意为 “a pavilion structure, sometimes octagonal or turret-shaped, often built in a park, garden or spacious public area.”,与源语语境下的意义对比后,“terraces”更为贴合“露台”一词在源语中的意义。

如表4,表5这样的例子在《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的翻译中还有很多,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平行语料库的构建便捷可行。《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中还有一些翻译难度极大的词牌名及诗词,译者参考了国内国大学的汉英平行语料库,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速度和效度,提高了译文的水平。译者还发现,通过维基百科检索,也可以检索到大量中文专有名词已有的英文翻译版本。在自建的《古戏台保护与研究》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中,平均每个汉语名词约对应了16种翻译版本。经过多方查阅,多位译者讨论,并参考外国专家的意见,最终确定了这些名词的最终译版,使专有名词前后一致,译本更加通顺可读,大大降低了目的语读者阅读的困难,提高了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建的小型平行语料库在《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的汉英翻译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自建个人小型平行语料库是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4.结语

本文以平行语料库在中华外译项目《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一书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为例,通过古籍书名、建筑术语、同音异义词的译名统一,论述了平行语料库在汉英翻译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证明了汉英平行语料库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辅助作用,表明自建小型平行语料库不仅可以提高翻译质量而且可以促进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在提高汉英翻译的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目的语读者阅读的难度。不足之处在于对参阅已有平行语料库在汉英翻译中的作用没有研究。尚有其他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在我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文化典籍“走出去”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汉英翻译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代大部分中国经典的外译由西方传教士及西方学者完成,其译文难免受译者自身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海外形象。因而,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中华文化的外译还需中国学者肩负重任,在不断推进中华学术外译的过程中,深入相关翻译研究,只有在翻译的基础上研究,在研究中翻译,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学术外译的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学术地位。

參考文献

[1] 戴拥军,张德让.2004.词汇空缺与英语法律术语的翻译[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2] 胡显耀.2005.用语料库研究翻译的普遍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

[3] 谢家成.2003.论个人教学语料库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3).

[4] 王彬.2018.汉英中医词典编译中多义词的文化保真: 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7).

(作者介绍:赵颖迪,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籍华裔英语文学研究;苏蕊,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美籍华裔英语文学研究)

作者:赵颖迪 苏蕊

建筑术语英译中国古建筑论文 篇3:

博物馆英译文本翻译质量的思考

[摘 要]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地域历史与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而博物馆英语文本翻译则是搭建中西文明沟通与融合的重要桥梁,是此文化到彼文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文化体系的差异及译员对双语驾驭能力不强等原因,文本翻译质量一直未如人意。为了更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社会应该提高对博物馆翻译工作的关注并注重对专业领域内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博物馆文本 英语 翻译 译者

一、博物馆文本翻译是此文化到彼文化的必由之路

季羡林在《中国翻译词典》的序言中说:“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翻译都是必要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 正因如此,翻译就是为了人类相互交流的需要而产生,所以寻求思想的沟通,促进文化的交流,就是翻译的目的或任务的所在。翻译是与民族的交往共生,与文化的互动同在的。[1]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地域历史与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观众每欣赏一件文物,都是与时代文明的一次对话。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频繁交流,博物馆文本翻译作为宣传国内文化的交际性翻译活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不仅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英语,作为73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在全球被广泛地使用着,其文字的可读性在全世界是最高的。由于英文被国际社会普遍用于交流工具的特性,博物馆对外展览和出版物至少应该有英文翻译。[2]因此作为一个旨在推动文化交流的现代化博物馆,其英语文本翻译是搭建中西文明沟通与融合的重要桥梁,是从此文化到彼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影响博物馆英译文本翻译质量的因素

文化体系的差异造就的翻译屏障

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翻译不仅仅意味着原文语义与内容的复制,它更是

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被“移植”入另一个语言文化“家园”后重新整合以崭新“面貌”再现的问题。[3]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方面的不同,难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词语空缺的现象,甚至同一词汇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诠释着不一样的涵义。这种文化概念及词汇的空缺在博物馆文物文本翻译中尤为突出。例如“斗拱”,这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木筑构建,其神奇的功能写就了中国古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神话。但在西方用石头写成的历史里,却很难在他们的英文字典里找到对应的目的语。与此类似,有着浓厚基督教文化氛围背景的英美国家,他们所说的神(通常指耶和华或耶稣)显然也与我国说谈及的神并不是同一个文化概念。中国是儒、释、道三教并行的一个国家,信奉的神祇种类和数量众多,历史人物和祖先都可能成为我们祭祀的神。由此可见,不同背景的文化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碰撞,从而在语言翻译中面临词语的空缺和文化内涵的变更。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克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以及实现语言符号和相关文化信息的移植,就决定了两种文化的沟通是否流畅。

(二)行业高度的专业性与译者对中西语言及文化的驾驭能力未能较好地对接

在文博界,很多人认为文博翻译很简单,只要懂点英语,“意译”(即“随便译”)就行了。这是对翻译工作认识的偏差。[4]文物、博物馆学具有专业性强、学科交叉性广的特点,涉猎的领域包括人文、历史、鉴赏、考古等方面,学科内专业的术语可能连国人也未必熟悉。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至今还没有针对文博行业设立专门的英语翻译培训,这使得文物、博物馆文本的翻译陷于非常尴尬的状况。现时在博物馆从事翻译工作的多由具备一定英语功底的本馆人员或外语学院的教师完成,但受制于对文博知识缺少系统的梳理、翻译过程缺乏行业参照标准,造成文博术语混乱、理解不到位、表达不准确,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翻译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是文化阐释和再现的主要手段。因此这要求文博翻译专才不仅要精通译入与译出语,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译者的这种二元文化身份,决定了他对中西语言及文化必须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这样才能摆脱传统单维的视觉,从社会、历史等多个角度实现文化之间的对话。但鉴于外语科班出身,又熟悉了解文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加上社会和行业本身对文博翻译投放的资源有限,大众对文博翻译水平的期望不可避免地与现实情况出现落差。

三、文物博物馆中英应用型翻译专才翻译能力的培养

(一)行业协会乃至博物馆应积极创造必要的外在条件提高译员作品的翻译质量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5]翻译著作需要消耗译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一直以来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文博职称评定中,翻译几万字的论著还不如一篇论文的承认度高,严重地影响了翻译队伍研究的热情。其次,针对文博翻译混乱,很多文博专业术语在词典中难以查到等问题,行业协会很有必要组织文博翻译界的权威人士编写中英文博专用词典,为译者提供规范的表达方式。再者,一个高水平的翻译需要经过学校教育和职业训练两个阶段,因此译者就业后定期的专业领域翻译技巧指导和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文博主管部门应为博物馆内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邀请中国译协的专家为他们授业解惑。该领域的译者只有通过同行间的交流及对现行翻译界最新动态的知悉,才能逐步改变现时翻译质量差强人意的现状。此外,博物馆应该不断扩宽译者获得外文资料的渠道。学习和阅读外文资料,了解文博术语及表达方式在外文中的应用,是文博专业翻译学习和提高的必要手段。[6]提高博物馆文本翻译质量,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团队的合作,同时也需要行业协会和博物馆对翻译劳动成果的认同和工作上的支持。因为这既是对译者的工作要求,也是博物馆在推动跨文化交流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二)不断强化译者的双语思维与语言符号转换的能力

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过程大致是相同的,这使得各语言间的互译变得可能。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在其深层次发生机制上都必须经过语言符号与思维之间的转化。[7]如果没有译者对原文进行译语思维并加以译语创造也不会产生译文,译文是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并在内部言语阶段加以双语思维后再进行表达的产物。[8]因此在人脑言语生成机制中只有经过解码——换码——编码的过程,翻译才真正的完成。不同的生活社会文化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遣词造句言简意赅,且提倡形散神聚,表达观点喜欢放在句群和句子的后面,属于“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属于“直线式”的思维方式,说话做事喜欢直截了当并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开头。译者在透彻了解源语言文本的信息后,就应该用目标语群体的思维及表达方式对语言符号进行重构。但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短时间要求译者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并用地道的英文进行表达是不现实的。译者提高自身翻译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博物馆文本翻译质量的提升还需要译者双语能力不断的强化。

(三)文博翻译人才在“职业化”过程中专业及背景知识的习得与积累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比较重视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目前应用型英文翻译人才奇缺的现状。在校学生主要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学的研究,对翻译技能学得比较少,以至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应该在自我的职业化塑造中逐步成长,特别要重视工作领域中专业背景知识的习得与积累。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9]这也解释了为何英语学习还下分金融英语、法律英语或商贸英语等专业。如文章上述说道,文物博物馆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又由于还没文博英语的系统培训,因此在博物馆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就必须对文博行业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并熟悉所需翻译文本的内容。虽然译者不是直接从事考古、文物鉴赏等工作,但缺乏对文物的认识或项目背景知识的了解却是很容易会产生翻译的失误,从而导致信息互动中的错位。例如,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祖庙古建筑群里有两组呈花篮状并悬挂于厅堂的木雕装饰,叫彩门。但由于某大学外语学院的翻译老师对彩门这特定的文物没有对应的概念,就错误地译为Colored Door了。可见,在博物馆文本翻译里对文物的了解以及行业背景知识的认知非常重要。而且译者作为博物馆行业中的其中一员,也是有义务时刻吸收博物馆业内最新的专业知识,推动个人与用人单位的共同进步。

(四)根据博物馆文本的功能目的,灵活掌握翻译的技巧与策略

功能派的翻译理论最早产生于德国。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文物博物馆文本翻译属于一种信息文本(informative text),文本除了信息传递的功能之外,还承担了文化传播的功能。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篇幅的限制,博物馆文本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也无须对所有内容进行言语符号的转换。译者可以根据文物或该文本的功能目的,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译文“达”的目的。例如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磬,翻译时除了标注为“Qing”之外,还应该在旁边用括号说明其为“A percussion instrument in ancient Chinese music”,那么外国观众才会一目了然。而至于碑记等的翻译,则可采取客观、高效和简明的原则进行操作。博物馆文本的翻译重在信息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播,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寒暄式套话、渲染性古诗词就可以选择略译或不译。正如翻译家罗新璋表示,翻译时,要重“达”,便是漏译几个字,甚至一两句话或是变译,也无关宏旨。[10]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和原文在各方面都一致,加上客观条件的掣肘,译员在这个时候就要懂得如何筛选重要信息并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进行目标语的重现。

结语

世界的开放,知识在流动、智慧在碰撞、文化在交流。在现代与过去,文物是一条历史的纽带;在国家与国家间,文物是一座文化的桥梁。文物博物馆翻译工作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界了解中华文明必不可少的认知方式。博物馆文本翻译质量的高低同时也都决定着跨文化交际质量的好坏,博物馆中英应用型翻译专才的培养迫在眉睫,而我国文博界翻译水平的提升还亟需译者个人能力的强化及社会的关注和资源的投放。

参考文献:

[1]曾沉.翻译的作用与意义.安顺学院学报,2008(03):P13;

[2]欧艳.文物博物馆翻译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6):P86;

[3]易沛莲.英语语言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及客服对策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 P347;

[4]欧艳.文物博物馆翻译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6):P86;

[5]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中国翻译,1998(01):P25;

[6]欧艳.文物博物馆翻译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6):P86;

[7]李莉.翻译的思维——一个语言符号转换的内在过程.科学时代,2011(01):P197;

[8]李莉.翻译的思维——一个语言符号转换的内在过程.科学时代,2011(01):P197;

[9]廖素华.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01):P56;

[10]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1):P136。

作者简介:邓晓丹(1986—)女,大学本科,助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古建筑文化、古建筑翻译。主要从事祖庙馆社会教育工作,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团成员曾赴莱索托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担任翻译。现任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

作者:邓晓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化色织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