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育哲学论文提纲

2022-10-04

论文题目: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是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其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音乐课程论、音乐智能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除此之外他的研究还涉及音乐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师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他对音乐教育哲学领域的贡献最为突出,在这一领域内,无论是刚入门的学生还是深耕多年的专家,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雷默的作品,即使是最新颖的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者在提出自己的新主张时也必提及雷默的思想——以雷默的观点为基础,或以雷默的观点为批判对象。雷默早年是审美论的代表人物,但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晚年针对音乐教育哲学各派别间争论不休、攻伐不止的现象,提出要站在一种融合的哲学立场来调和这些迥异的思想,意图构建一套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新体系,并且为此做出了切实的努力,最终形成了以体验为基石的音乐教育哲学体系(简称“体验论”)。然而,他新提出的理论并没有得到那些原本反驳他观点之人的认可,同时还引发了许多新的争论,既有因翻译时用词不同导致的概念混乱问题,也有因雷默自身表述不够细致导致的对文本理解的歧见。因此,有必要对雷默晚期文章所涉及的基础和核心概念进行考证、辨析,对其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提供可参照的成果。其后,在深入挖掘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其作出全面的、辨证的评价,继承和发扬雷默思想的精华,讨论和探索其未尽事宜,批判和反思其局限性。此外,研究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深入理解和思考“融合主义”,所思考的一切内容都有助于发掘出各音乐教育哲学派别和谐共处的启示,促进音乐教育哲学各派间的开放、包容、共处,推动构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音乐教育哲学体系。本研究主要从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的形成背景、哲学基础、核心观点这三个层面进行展开,并进一步思考哲学基础和核心观点的内容以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和反思。不论是东欧剧变引起的世界格局变化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全球化,还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又或是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哲学的学科本身的发展,都为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融合主义”的哲学立场和“发挥到极致的辨证主义认识论”的哲学道路。雷默对理解“融合主义”至关重要的“融合模式”问题表述得不够细致而有歧义,对现代主义思维和后现代主义思维的根本矛盾既没有解决也没有有效地绕开而被其思想的反对者猛烈批判,针对前者,笔者提出三种“融合模式”的方案;针对后者,笔者提出以“本质主义”+“不可知论”的方式使现代主义思维和后现代主义思维能够在不解决两者根本矛盾的情况下有效地和平共存。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音乐的属性和音乐的尺度,音乐的属性具体可分为音乐的内在性和音乐的背景性,音乐的尺度是指人对音乐的体验包括有哪些维度。根据这些核心观点,可以发现其晚期使用的“体验”和“感觉”这两个概念相较其早、中期而言在内含上变化不大,但在外延上达到了质变的地步,今非昔比的概念在理解和使用时须极其注意。再结合“融合主义”的模式方案可以得知,雷默对音乐教育哲学各家流派的融合采取的是“一主多副”型模式,虽然吸收了各派思想的精髓,但是审美论的核心地位依然突出,对此,笔者提出以“各家子集”型融合模式,并采用“本质主义”+“不可知论”的哲学思维,对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进行改进,以期完善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体系。

关键词:雷默;音乐教育哲学;融合;哲学;体验

学科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三、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行文结构

第一章 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世界格局的洗牌

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第二节 学科背景

一、音乐教育

二、音乐教育哲学

第二章 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哲学立场

一、“融合”的内涵

二、“融合”的途径

三、运用“融合”:以体验为基石的音乐教育

第二节 哲学道路

一、主客二分认识论和后现代解释学

二、认识论与解释学在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体现

三、雷默哲学道路转向的假象

第三章 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第一节 音乐的两种属性

一、内在性

二、背景性

第二节 音乐体验的尺度

一、感觉尺度

二、意义尺度

三、创造尺度

四、情境尺度

第四章 关于雷默晚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再审视

第一节 关于哲学基础的再审视

一、“融合”的三种模式

二、现代哲学思维和后现代哲学思维的融合

第二节 关于核心观点的再审视

一、雷默对旧思想的突破

二、巩固“审美论”的核心地位

三、有关音乐教育哲学流派的融合模式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经济学论文提纲下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