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平仄押韵规律

2022-09-19

第一篇:绝句的平仄押韵规律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

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

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

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

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

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

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页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

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

二、

四、

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

三、

五、七句

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

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

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 2/4页

果。这种“交错”包括: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

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

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

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

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

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

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 3/4页

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

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

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

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

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

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

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

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

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

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

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

(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

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

一、

三、五字

的平仄可以不拘,第

二、

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

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

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

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

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

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

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

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

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

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4/4页全文完

第二篇:律诗和绝句的平仄类型

(一)、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 。

(1)、平起首句入韵式 答白刑部闻新蝉 刘禹锡 (平)平(仄)仄平 蝉声未发前, (仄)仄仄平平 已自感流年。, (仄)仄(平)平仄 一入凄凉耳 平平(仄)仄平 如闻断续弦。 (平)平平仄仄 晴清依露叶, (仄)仄仄平平 晚急畏霞天。 (仄)仄(平)平仄 何事秋卿咏, 平平(仄)仄平 逢时亦悄然。 说明:

1、区分“仄起句”还是“平起句”的方法是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

2、加“()”字表示可平可仄。

3、加“.”的表示押韵。

4、本课程所选诗采用的是古韵。

5、右边所列诗是所对应类型的举例。(以下相同)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平)平平仄仄 高楼聊引望, (仄)仄仄平平 杳杳一川平。 仄仄(平)平仄 野水无人渡, 平平(仄)仄平 孤舟尽日横。 (平)平平仄仄 荒村生断霭, (仄)仄仄平平 古寺语流莺。 (仄)仄(平)平仄 旧业遥清渭, 平平(仄)仄平 沉思忽自惊。

(3)、仄起首句入韵式 从 军 行 杨炯 (仄)仄仄平平 烽火照五京, 平平(仄)仄平 心中自不平。 (平)平平仄仄 牙璋辞凤阙, (仄)仄仄平平 铁骑绕龙城。 (仄)仄(平)平仄 云暗凋旗画, 平平(仄)仄平 风多杂鼓声。 (平)平平仄仄 宁为百夫长, (仄)仄仄平平 胜作一书生。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 杜甫 (仄)仄(平)平仄 对月哪无酒, 平平(仄)仄平 登楼况有江。 (平)平平仄仄 听歌惊白发, (仄)仄仄平平 笑舞拓秋窗。 (仄)仄(平)平仄 尊蚁添相续, 平平(仄)仄平 沙鸥并一双。 (平)平平仄仄 尽怜君醉倒,

(仄)仄仄平平 更觉片心降。

(二)、七言律诗

七律就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上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言律诗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

(1)、平起首句入韵式 诸 将 杜甫

(平)平(仄)仄仄平平 锦江春色逐人来,(“逐”是入声) (仄)仄平平(仄)仄平 巫峡清秋万壑哀。 (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忆往时严仆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共迎车使望乡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主恩前后三持节,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军令分明数举杯。 (仄)仄(平)平平仄仄 西蜀地形天下险,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安慰须仗出群才。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上夜宴 白居易

(平)平(仄)仄(平)平仄 留春不住登城望, (仄)仄平平(仄)仄平 惜夜相将秉烛游。 (仄)仄(平)平平仄仄 风月万家河两岸,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笙歌一曲郡西楼。 (平)平(仄)仄(平)平仄 诗听越客吟何苦, (仄)仄平平(仄)仄平 酒被吴娃劝不休。 (仄)仄(平)平 平 仄仄 从道人生都是梦, (平)平(仄)仄仄平平 梦中欢笑亦胜愁。

(3)、仄起首句入韵式 题李居士幽居 温庭筠 (仄)仄(平)平(仄)仄平 水玉簪头白角巾, (平)平(仄)仄仄平平 瑶琴寂历拂轻尘。 (平)平(仄)仄平平仄 浓阴似帐红薇晚,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细雨如烟碧草新。 (仄)仄(平)平平仄仄 隔竹见笼疑有鹤,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卷帘看昼静无人。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南窗自有忘机友, (仄)仄平平(仄)仄平 谷口徒称邓子真。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寄殷协律 白居易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崴优游同过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朝消散似浮云。 (平)平(仄)仄(平)平仄 琴书酒伴皆抛我, (仄)仄平平(仄)仄平 雪月花时最忆君。 (仄)仄(平)平平仄仄 几度听鸡过白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亦曾骑马咏红裙。 (平)平(仄)仄(平)平仄 吴娘暮雨潇潇曲。 (仄)仄平平(仄)仄平 自别江南更不闻。

(三)、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有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式 婕妤怨 皇甫再 (平)平(仄)仄平 花枝出建章 (仄)仄仄平平 凤管发昭阳 (仄)仄(平)平仄 借问承恩者 平平(仄)仄平 双娥几许长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三闾庙 戴叔伦 (平)平平仄仄 沅湘流不尽, (仄)仄仄平平 屈子怨何深。 (仄)仄平(平)仄 日暮秋风起, 平平(仄)仄平 萧萧枫树林。 (3)、仄起首句入韵式 塞下曲 卢纶 (仄)仄仄平平 月黑雁飞高, 平平(仄)仄平 单于夜遁逃。

(平)平平仄仄 欲将轻骑逐, (仄)仄仄平平 大雪满弓刀。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登鹳雀楼 王之焕 (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尽, 平平(仄)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平平仄仄 欲穷千里目, (仄)仄仄平平 更上一层楼。

(四)、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实际上就是在五言绝句头上加两个字。也是四种平仄格式。 (1)、平起首句入韵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岸猿声啼不住, (平)平(仄)仄仄平平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忆江南 白居易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在杨柳江南岸,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遥忆青青江岸上,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知攀折是何人。

(3)、仄起首句入韵式 乌衣巷 刘禹锡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朱雀桥边野草花, (平)平(仄)仄仄平平 乌衣巷口夕阳斜。 (平)平(仄)仄(平)平仄 旧时王谢堂前燕,

(仄)仄平平(仄)仄平 飞入寻常百姓家。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仄)仄(平)平平仄仄 独在异乡为异客, (平)平(仄)仄仄平平 每逢佳节倍思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遥知兄弟登高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篇:起名的平仄规律

起名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在交际场合里,一个高雅而又响亮的名字很容易引人注目。因此,尽管名字本身只是一种符号,人们在命名时,还是煞费苦心地反复推敲,希 望得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其结果,有的人心满意足,他有的人不得不终生遗憾。那么,命名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能否找到一种或几种途径,使人们在命名时,能 避免漫无目标地乱撞呢?我们认为,命名是有规律可循的。许多人之所以得不到满意的命名,主要原因主就是违背了谈命名的规律。仅仅从消极的角度注意命名的规 律,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寻找积极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

名字是否响亮,是否悦耳顺口,起主要作用的声调,这一点往往为命名者所忽略。

汉语是有声调的。近体诗和词曲所讲究的平仄,正是利用声调的错落不致,以求得音乐般的旋律。姓名尽管只有几个字,声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即:

阴平,ā 阳平,á 上声,ǎ 去声,à

那么我国的姓氏从声调分,也可分四类: (1)阴平类。如:张 孙 丁 薛 温 奚 沙 柯 刁 方 金 衣 安 包 申 周 江 宫 高 郭 曾 甘 朱 崔 (2)阳平类。如:刘 陈 王 杨 石 余 冯 于 吴 邢 门 柴 姚 胡 徐 袁 常 曹 乔 彭 黄 韩 裴 齐

(3)声类。如:李 董 孔 古 史 左 武 许 贾 巩 郝 吕 米 马 蒋 纪 阚 柳 鲁 沈 伍 展 海 冷 (4)去声类。如:赵 陆 邓 万 宋 杜 步 孟 夏 毕 贺 廖 慕 郑 尚 付 盖 范 聂 费 谢 魏 贝 叶

姓氏有声调的差异,它们对名的声调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我们分单名和双名加以考察。

单名只有一个字。每个姓氏都有四种声调组合形式。

A、阴-阴型。例如:张 飞 江 东 朱 熹 方 舟 艾 青 沙 金 B、阴-阳型。例如:丁 玲 丘 弘 甘 宁 安 然 周 瑜 姜 渔 C、阴-上型。例如:包 拯 干 宝 辛 勉 秋 瑾 翁 谷 邹 鲁 D、阴-去型。例如:崔 岳 曾 震 班 固 高 旭 庄 肃 郭 亮

上棕四种类型的声音都比较和谐,说明阴平类的姓氏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四种类型相比较,D类阴一去型稍微逊色。这种类型适合使用编辑部响亮的字眼儿。倘若追求儒雅细腻的格调,一般不要使用阴一去型。 (2)阴平类。

阳平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阳-阴型。例如:于 谦 刘 苍 毛 享 曹 丕 余 熙 田 间 B、阳-阳型。例如:石 雄 岑 彭 吴 良 何 群 服 虔 杨 亭 C、阳-上型。例如:文 丑 冯 允 黄 侃 程 鼎 卢 勇 蓝 理 D、阳-去型。例如:韩 愈 佟 岱 侯 翼陈 毅 袁 镇 雷 度

上棕四种类型中,A、C、D三种是理想的组合,B类阳一阳型就不那么顺口,缺乏一气呵成的整体感。人们在称呼时,常常不自觉地改变了姓氏的调值,听上去像是阴平。古代平声无阴阳之分,因而古人姓名中此类型实际上同阴一阴型无别。阴平类的姓氏最好选用A、C、D三型。

(3)上声类。

上声类的姓氏有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上-阴型。例如:古 心 左 思 冷 曦 武 英 马 超 耿 光 B、上-阳型。例如:李 白 葛 洪 管 宁 阚 泽 伍 乔 褚 渊 C、上-上型。例如:孔 武 史 谨 柳 永 展 喜 董 朴 柏 古 D、上-上型。例如:贾 谊 鲁 肃 吕 布 许 慎 海 瑞 沈 固

上述四种类型中,A、B、D三种是理想的组合,C类上一上型不顺口,称呼时一般要使姓氏异化为阳平。这样,"柳永"听起来便成了"刘泳","柏古"听起来便成了"白古"。与其认人改了姓氏,不如命名时避开上声字。 (4)去声类。

去声类的姓氏以下四种组合形式:

A、去-阴型。例如:岳 飞 宋 江 孟 轲 段 规 范 增 卫 青 B、去-阳型。例如:贺 龙 夏 霖 万 言 赵 云 郑 玄 陆 游 C、去-上型。例如:杜 甫 尚 野 项 羽 叶 挺 邓 鲁 路 楷 D、去-去型。例如:贝 泰 季 布 郁 浩 廖 立 杜 厚 魏 照

上述四种类型中,A、B、C三种是理想的组合,D类去一去型读起来给人吃车的感觉。称呼时一般要改变调值。去声类的姓氏命名时,最好不要选用去声字。

单名的声调容易掌握,双名多了一个字,声调问题相应也复杂一些。双名加姓氏,共三个字,每个姓氏均有16种声调组合形式。 (1)阴平类。

阴平类的姓氏有以下16种组合形式:

A、阴-阴-阴型。例如:周嘉缃 江东之 汪叔詹 孙希朱 殷开山 郗僧施 B、阴-阴-阳型。例如:师安石 郭松林 舒知雄 周恩来 方秋白 关开培 C、阴-阴-上型。例如:汤光启 孙星衍 丁飞举 方千里 诸匡鼎 朱光普 D、阴-阴-去型。例如:詹天佑 孙枝蔚 乌斯道 崔公度 薛天定 章金牧 E、阴-阳-阴型。例如:曾原一 施尔宽 朱元璋 丘禾嘉 苏奎章 丁文江 F、阴-阳-阳型。例如:章学诚 詹尔达 甘惟寅 高迎祥 温庭筠 钟人杰 G、阴-阳-上型。例如:勾文鼎 申无宇 姜柔远 段闻礼 张吾瑾 丘逢甲 H、阴-阳-去型。例如:崔如岳 诸弘道 戚人镜 商承祚 臧尔令 张从正 I、阴-上-阴型。例如:康乃心 屈可伸 钟子期 司九经 周汝登 萧省身 J、阴-上-上型。例如:朱隐老 周铁虎 孙子昶 宫守礼 庄有可 萧永藻 K、阴-上-阳型。例如:邹守愚 渊有为 朱买臣 章炳麟 张友渔 康伟然 L、阴-上-去型。例如:萧子岳 朱百度 支可大 张我正 江有诰 方以智 M、阴-去-阳型。例如:张若虚 邹汉章 曾万中 甘梦英 龚自珍 章士钊 N、阴-去-阳型。例如:丘必明 雍乐成 柯梦得 申湛然 甄立言 苏光熊 O、阴-去-上型。例如:包万有 湛若水 安致远 戈尚友 温大雅 欧敬竹 P、阴-去-去型。例如:郭沫若 薛万备 丁善庆 刁士敬 汪道贯 辛庆忌

上述16种组合形式中,比较理想的是E、H、J、K、M、N八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声调富于变化,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内中尤以E、J、N三种为 佳。它们都是以阴平起头,以阴平收尾,首尾呼应,十分和谐。B、C、D、F、G五种,前四种两阴或两阳联缀、读起来不那么顺口。A是三个阴平联缀,没有变 化,显得十分呆板拘谨,阴平类的姓氏应注意避免这种组合。O和P由于两上和两去相联缀,读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也是不可采用的组合。汉语的双音词有个特 点,"友"、"永"都变成阳平。利用汉语这个特点,L类的组合有时也可彩,条件就是名字要取现成的双音词,或者名字联缀成义,成为一个词组。如"周铁 虎","铁虎"是个偏正词组,读时自然由"阴一上一上"变成"阴-阳上"。 (2)阳平类。 阳平类的姓氏有以下16种组合形式。

A、阳-阳-阴型。例如:黄庭坚 卓尔康 来集之 石达开 陈潭秋 吉鸿昌 B、阳-阳-阳型。例如:王得臣 皮龙荣 余时言 房玄龄 徐文华 何国材 C、阳-阳-上型。例如:狄明远 洪岩虎 胡承珙 韦云起 原伯鲁 唐庭楷 D、阳-阳-去型。例如:陈独秀 刑云路 仇时济 徐霞客 文廷式 倪文蔚 E、阳-阴-阴类。例如:裴松之 房知温 林公一 祁班孙 胡山宾 袁天纲 F、阳-阴-阳类。例如:王安石 屠湘灵 雷光霆 蒲松龄 陈彭年 钱三强 G、阳-阴-上类。例如:隆光祖 丌之伟 颜师古 程千里 刘知几 白日可 H、阳-阴-去类。例如:石天柱 侯方域 黄遵宪 白居易 王之焕 承天秀 J、阳-上-阴类。例如:晃补之 成始终 黄孔昭 徐海东 刘野夫 程咬金 K、阳-上-阳类。例如:曹雪芹 秦九韶 田有年 杨虎城 冯子材 洪起元 L、阳-上-上类。例如:王子武 佟养甲 吴可几 和有礼 杨守址 何挺颖 M、阳-上-去类。例如:全祖望 毛羽健 何有志 曹勇义 梅鼎祚 陈友定 N、阳-去-阴类。例如:龙太初 王念孙 皮日休 罗贯中 刘志丹 闻一多 O、阳-去-阳类。例如:卢照邻 秦再雄 童日铭 陈少涛 谭嗣同 洪秀全 P、阳-去-上类。例如:韦岳子 姚梦午 邢抱朴 席上锦 袁尚统 杨靖宇 Q、阳-去-去类。例如:俞正燮 余克济 吴必大 韩仲孝 唐际盛 时立爱

上述16种组合形式中,最佳的组合是F(阳-阴-阳)、G(阳-阴-上)、H(阳-阴-去)、J(阳-上-阴)、K(阳-上-阳)、N(阳-阳- 阴)、O(阳-去-阳)、(阳-去-上)八种。其次是A(阳-阳-阴)、D(阳-阳-去)、C(阳-阳-上)、E(阳-阴-阴)、M(阳-上-去)五种。 这五种组合虽然不及上面八种的音美,只要在选定上下点功夫,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审美效果。B(阳-阳-阳)、L(阳-上-上)、Q(阳-去-去)三种不宜采 用。但L(阳-上-上)如能利用汉语的音变规律,也不妨使用。 (3)上声类。

上声类的姓氏有以下16种组合形式:

A、上-上-阴类。例如:许乃钊 伍典章 吕景初 李左车 马孔英 掌禹锡 B、上-上-阳类。例如:孔颖达 沈友琴 阮美成 浦起龙 耿守直 沈野云 C、上-上-上类。例如:史可法 李以笃 许乃普 汝可起 葛守礼 史显祖 D、上-上-去类。例如:孔广翼 沈甲秀 许法慎 李秉彝 贾履上 蒋羽化 E、上-阴-阴类。例如:武三思 祖冲一 卜天生 马师班 展庄叔 耿昌期 F、上-阴-阳类。例如:虎坤元 马之纯 贾思勰 沈冰壶 武攸宁 尹耕云 G、上-阴-上类。例如:左光斗 李商陷 郝天挺 李公朴 沈君理 冼星海 H、上-阴-去类。例如:吕公弼 左匡政 李三畏 种师道 葛师旦 孔思晦 J、上-阳-阴类。 例如:柳同春 葛云飞 李时珍 党怀英 孔云章 龚霆松 K、上-阳-阳类。例如:储良材 种云龙 柳玄达 李行言 楚执柔 马连良 L、上-阳-上类。例如:古其品 史维堡 猛如虎 许鸣运 党崇雅 沈明远 M、上-阳-去类。例如:伍维寿 祖良壁 郝奇遇 马怀素 莉宏毅 李玄霸 N、上-去-阴类。例如:冷寿光 吕步舒 李奉先 米万钟 褚少孙 苟日新 O、上-去-阳类。例如:古道行 卜大同 庾自直 李自成 祖秀实 耿静如 P、上-去-上类。例如:柏立本 史光斗 伍正己 董必武 许赤虎 葛万里 Q、上-去-去类。例如:孔尚任 耿定力 李道泰 沈用济 钮树玉 贾汉复

上述16种组合形式中,E(上-阴-阴)、F(上-阴-阳)、G(上-阴-上)、H(上-阴-去)、J(上-阳-阴)、M(上-阳-去)、N(上-去 -阴)、O(上-去-阳)、P(上-去-上)九种理想的组合。K(上-阳-阳)和L(上-阳-上)也可采用,但效果显然要逊色。A(上-上-阴)、B(上 -上-阳)、C(上-上-上)、D(上-上-去)四种均出现上声字联缀的现象,Q(上-去-去)则是去声字联缀,读起来非常拗口,因此,上声类的姓氏应避 开这五种组合形式。 (4)去声类。

去声类的姓氏有以下16种组合形式:

A、去-去-阴型。例如:杜幼安 路振飞 郑介夫 冒致中 范仲淹 扈再兴 B、去-去-阳型。例如:孟浩然 豆代田 邵晋涵 祝万龄 卞立言 项梦原 C、去-去-上型。例如:夏尚朴 鲍作雨 郑至果 孟化鲤 叶孟鼎 杜易简 D、去-去-去型。例如:宋聚业 富大用 毕再遇 万正色 霍去病 范日进 E、去-阴-阴型。例如:靳东发 沐天波 夏金标 赵冬曦 谢东山 杜叔高 F、去-阴-阳型。例如:骆宾王 郁松年 万斯同 桂中行 贡修龄 冀邦直 G、去-阴-上型。例如:大公鼎 叶方蔼 赵先雅 郑思永 缪钟理 蔡方炳 H、去-阴-去型。例如:段公路 贡师道 赵匡胤 魏昭亮 赖天赋 谢三秀 J. 去-阳-阴型。例如:邵伯温 范王孙 夏执中 廖莹中 兵伯川 郑成功 K、去-阳-阳型。例如:慎从吉 但存学 祝弘奇 盖文达 夏时行 贯去石 L、去-阳-上型。例如:杜鹏举 费扬古 郑元斗 霍元甲 邵文炳 顾炎武 M、去-阳-去型。例如:单雄信 范成大 谢灵运 杜如晦 尉长命 解一贯 N、去-上-阴型。例如:陆九渊 郑朴翁 宋景诗 恽本初 慰古真 赵卯发 O、去-上-阳型。例如:杜审言 顾野王 蔡紫琼 宋汝为 邓演达 向警予 P、去-上-上型。例如:祝可久 范祖禹 项守礼 尚可喜 郑以伟 毕祖朽 Q、去-上-去型。例如:晏几道 厉汝进 傅启让 抱老寿 叶永秀 项笃寿

上述16种组合形式中,E(去-阴-阴)、F(去-阴-阳)、G(去-阴-上)、H(去-阴-去)、J(去-阳-阴)、L(去-阳-上)、M(去-阳 -去)、N(去-上-阴)、O(去-上-阳)、Q(去-上-去)十种系最佳组合。A(去-去-阴)、B(去-去-阳)、C(去-去-上)、D(去-去- 去)四种组合均出现声联缀的现象,K(去-阳-阳)和P(去-上-上)分别为阳平联缀和上声联缀,读起来都不顺口,去声类的姓氏应予以回避。

姓名的声调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如果抓住规律,内中并没有什么奥秘。对于每个姓氏来说,可选择的声调组合只有十几种。命名时,把准备用的字放进组合加以推敲,使字的选择同声调组合的选择有面地结合起来,形美、音美、意美三者兼顾,这是一项并不复杂的工作。

究竟选择啊一种组合好呢?这是难以事先规定的。声调的组合并非孤立的现象,它同字形的组合和字意的组合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

我们这里谈的声调组合形式,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各方言区的命名,还有可能受到方音的影响。这样就可能产生一个矛盾,那就是有的姓名用普通话读不顺 口,而用方言读则很顺口,另有些姓名用普通话读顺口,而用方言读则不顺口。这个矛盾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认为,应当以普通话为标准。当然,如果能找到一种 方案,使普通话和本方言不会产生矛盾,那就更好了。

第四篇:《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篇一: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1110 2203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学生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作用的。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韵里情思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诵读儿歌,体会韵感。在开展课堂活动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同韵童趣”的儿歌,并请学生再朗诵一些他们熟悉的儿歌。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教师和学生一起鉴赏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分析诗词歌曲的韵脚,体会诗歌押韵的作用。

(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或歌词,分析诗词的内容主旨,同时分析诗歌的韵脚和平仄等,探讨诗词的形式如何为内容服务,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4)活跃气氛,现场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创作和朗诵一些押韵的诗歌或文段,加深对诗歌押韵的认识。

二、相关知识补充

(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

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2.2 补充课堂活动

●集句妙对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集联游戏使学生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将名句名联重新组配,可以活跃课堂,启发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一、课堂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成几组,课前请学生整理学过的古典诗文及名联警句(不限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摘抄收集到的名句、名联,分发到各组。活动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2)主持人每次出示一个用于征对的上联或下联,各组抢答。对出对联后,学生要说明如此对联的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朗诵原诗,分析诗词的押韵、平仄情况。

二、相关知识补充

(1)集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是聚集、集合的意思。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等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平仄、对仗等要求组成联句。既要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集句联可集同一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的诗文。

(2)集联创作示例:“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这副对联采用大家较为熟悉的古诗词名句。上联出句用的是唐代李商隐《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属于仄起仄收式(首句首字不入韵),韵脚是“原、昏”(用普通话读似乎已经不押韵了)。下联对句选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这首词的韵脚是“天、年、寒、间、圆、全、娟”。新组配的对联写出了晚风扑面、凉意袭人的意境。此联属于宽对。“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副对联采用唐代诗人王维和李白的名句。上联出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属于平起平收式(首句首字入韵),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下联摘取了李白的七言古诗《将进酒》的最末一句。古诗《将进酒》的韵脚(用普通话读)是“停、听、醒、名;裘、酒、愁”。这两句两相配合成为流水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乌衣巷口夕阳斜”这副对联上联选自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下联取自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此联字词句对得十分工雅,“红杏枝头”与“乌衣巷口”是方位名词相对,“红”与“乌”是颜色相对,“口”与“头”又是动物器官,“春意闹”与“夕阳斜”,意蕴深远,令人回味。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掌握情况。参考答案:A,①②③⑤。B,C。解析: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词)。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晚)景》,绝句)。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体诗)。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宋·柳永《雨霖铃》,词)。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平仄、押韵、对偶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答案:

1.A-C-D-B。根据绝句押韵的原则,D“柳条折尽花飞尽”应该是第三句,因为其他三句的最后一字都押韵;再根据绝句对偶、平仄规则:A“杨柳青青着地垂”(平仄平平仄仄平),C“杨花漫漫搅天飞”(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及“柳条折尽花飞尽”判断应该先写“柳条”,后写“杨花”,判定应该先A后C。

2.A。“梨花院落溶溶月”是“花+处所+形态+自然景物”,只有A“柳絮池塘淡淡风”符合要求;B“榆英临窗片片雪”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C“带水芙蓉点点雨”是“动作+花+形态+自然景物”;D“丁香初绽悠悠云”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 3.①D。清风“拂”面,轻柔、生动。其他的或缺乏美感,如“吹”;或太猛烈,如“掠、袭”。②A。月“落”枝头,有动感。其他的或不合当时场景,或太普通、缺乏动感。③C。船“横”浦口,有动感,船随水轻荡,很形象。其他的没有这种形态感。④D。“一声”与“数只”相对,声音清晰明亮,穿透力强。其他的缺乏美感,也对不上“数只”。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二、拟写广告词(均20字以内):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

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江中看月作(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D.三千组练挥银刀

四、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④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

①野旷天低树 ⑨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会当凌绝顶 ⑩燕山月似钩

③鸟宿池边树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大漠沙如雪

江清月近人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半江瑟瑟半江红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览众山小

⑦春潮带雨晚来急僧敲月下门

⑧一道残阳铺水中野渡无人舟自横

3.3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举例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广告词参考示例: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 篇二:语言学习7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诗歌有关押韵、平仄的知识。

2 根据所学能够为较工整的律诗排序

【教学重点】

同目标

【课时安排】: 2 课时

一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诗歌的分类】

按类型分:古诗、律诗、绝句

按格律分:古体诗(古风)、近体诗(今体诗、格律体)

按字数分:五言诗、七言诗

格律体:绝句、律诗、排律

【律诗的四个特点】

【押韵】

作用是什么?绝句和律诗在押韵上有何要求?

押韵是说韵脚的字必须同韵;作用是使诗歌曲调和谐,朗朗上口;律师和绝句的首句都可压可不压,偶数句必须押韵,一般压平声韵,中间不能换韵,奇数句最后一字限用仄声字。

(以上各点举文中例子加以印证。)

【平仄】

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结合书中例子了解常见的平仄格式。

平仄的作用是增强诗歌的节奏、音乐美,同时具有参差美。

【对仗】

对仗: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

类型: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二 能力训练

1 课后练习

2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二、拟写广告词(均 20 字以内):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

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

江中看月作 (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 半树佛花香易散 B. 万里鱼龙争照影

C. 二月郊行最有情 D. 三千组练挥银刀

四、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1. 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 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

A.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

①野旷天低树 ⑨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会当凌绝顶 ⑩燕山月似钩

③鸟宿池边树11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大漠沙如雪12 江清月近人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 13 半江瑟瑟半江红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 14 一览众山小

⑦春潮带雨晚来急 15 僧敲月下门

⑧一道残阳铺水中 16 野渡无人舟自横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举例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广告词参考示例: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彩牵动人心,幸运走近彩民;体育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体彩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彩民共托朝阳,足彩再创辉煌。②红花绿草满园栽,蜜蜂彩蝶引伴来;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③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律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 B 。这是一首律诗,所要填写的一联是颔联。根据律诗对仗的原则,颔联是遵守对仗的,第四句“一船鸡犬欲腾空”是“数量+动物+能愿动作+动作”,观察选项,只有 B “万里鱼龙争照影”符合。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句子衔接能力。正确选项是 D 。①②两句选②,因为从后文看,是四字句式,为了对称,从最后一句“美景尽览”看,“美景”指前面内容,那就不指“俯瞰”,所以选②不选①。③④两句选④不选③,③④的句式是相同的,但从押韵的角度看该选④。另外,从“山”到“林”,是正常顺序,“白云缭绕”应是对“山林”的缭绕,所以从这方面看,也应选④,“白云”在最后。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绝句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① C ,②

B ,③ A ,④ D 。这四首都是绝句,都应该符合基本的押韵规则。选项 A 韵脚是“箫”,与之相配的是第三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韵脚字“凋”;选项 B 韵脚是“名”,与之 相配的是第二首诗《遣怀》,韵脚字“轻”;选项 C 韵脚是“如”,与之相配的是第一首《赠别》,韵脚字“初”;选项 D 韵脚“枝”,与之相配的是《叹花》,韵脚字“时”。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名句的掌握情况。①-相配,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②-相配,出自唐代杜甫《望岳》;③-相配,出自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④-相配,出自唐代李贺《马诗(其五)》;⑤-⑨相配,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其四)》;⑥-相配,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⑦-相配,出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⑧-相配,出自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篇三:第四节 声情并茂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一、本节学习目标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和学习汉语的同音字词现象。汉语的音节少,但是文字和词语要多得多,这就使汉语中的同音现象特别突出。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一方面了解形成同音字词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另一方面了解同音字词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化以及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感受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体会韵感。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天上雪花飘,我把雪来扫。堆个大雪人,头戴小红帽。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

○小手绢,像照片,小猫小狗在上边。洗手绢,晾晾干,一根绳子晾一串。猫来瞧,狗来看,好像参观摄影展。

○糖果娃娃进嘴巴,舌头搂它牙躺它。舌头悄悄告诉牙,糖果是个好娃娃,你要生病别怪它,怪你自己不刷牙。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这些儿歌同学们可能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我们看看这些儿歌有什么特点呢?押韵。那么都押什么韵呢?学生回答。

①四九三十六,小叔去磨油;五九四十五,大伯去打虎;六九五十四,哥哥写大字;七九六十三,弟弟吃饼干(妈妈把饭端);八九七十二;姐姐扎小辫;九九八十一;妞妞穿花衣。

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 学生朗读诗歌,找出韵脚。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

补充:对课本上的诗的分析

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作者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

◆押韵

一、诗歌押韵

(1)律诗押韵通则:

★A.都用平声韵(唐代刘长卿、白居易,宋代苏轼、黄庭坚写过少数押仄声韵的律诗)。

例如: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韵脚为“森,阴,心,砧”此四字都是平声字。 ★B.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只有首句用韵时可以用邻韵。

例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韵脚分别为:村chun昏hun魂hun 论lun 例二: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韵脚为“州 zhou 休xiu筹chou 牛niu 愁chou ★C.句尾不能连三平,也不能连三仄(但也有少数例外)。

如上两首诗末句分别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平仄平。

分明怨恨曲中论。 为仄平仄。

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仄仄平。

★D.律诗基本上不能出现重复字,但也有少数是内容突破了形式。

★E.“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要不造成句尾连三平或连三仄,一般都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F.句式一定是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没有长短句。

(2)古诗押韵规则:可用仄声韵,可用平声韵;平仄韵可以转换,不必一韵到底;不押韵的句尾之平仄,可与韵脚相同。

二、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致的情况有:(1)一首一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2)一首多韵:如李白《菩萨蛮》。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薛昭蕴《离别难》,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如李煜《相见欢》,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如苏轼《西江月》,“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5)数部韵交协:如陆游《钗头凤》。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6)迭韵:如白居易《长相思》,迭二“流”字、二“悠”字。(7)句中韵:宋词在句中押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兰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 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又如《惜分飞》的上下片结句,毛滂作“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泪珠成缕眉峰聚”,“断肠解赋江南句”等等都是。除以上七种情况,词的押韵还有四声通协(一首词中平、上、去、入四声韵通押)、平仄韵互改、平仄韵不得通融(词调押韵有的有严格规定,有些词调决不可通融平仄韵通押)、协韵变例等四种情况。

◆平仄

一、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 (1)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依此类推。

(2)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以五言为例,如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3)组篇规则──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就是第1联的后一句,和第2联的前一句,的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如一首律诗:

1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5平平仄仄平平仄,6仄仄平平仄仄平。7仄仄平平平仄仄,8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联的后一句就是例中的“2”句,和第二联的前一句就是例中的“3”句,这两句就需要“粘”,也就是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

以此可知,一首律诗的8句中,12句,34句,56句,78句分别需要平仄相“对”23句,45句,67句分别需要平仄相“粘”

例如: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灵活原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果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春望》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第

一、

三、五)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第

二、

四、六)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第五篇: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 近体诗平仄规则 】

------------------

〖 简介 〗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 规则 〗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 (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 (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精华化妆品有限公司下一篇:经济赔偿协议书范本

热门文章

绝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