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论文范文

2022-05-17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剪纸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中國民间剪纸,最普遍存在于我国民间民俗生活中,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它以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它用一种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抒发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

第一篇:中国剪纸论文范文

剪纸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评《中国剪纸技法》

纸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材料,应用在艺术方面,不仅可以书写作画,还可以随意剪裁、折叠各种造型。剪纸是通过剪刀、刻刀在纸上进行的平面造型艺术。与书画艺术相似,剪纸艺术的兴盛与造纸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在剪纸出现以前,用于装饰的艺术品则是通过剪刀、刻刀在皮革、丝织品、金箔、等材料上镂空刻制,称为“剪彩”。随着造纸技术的改革与发展,纸的造价越来越低,使用者从王公贵族扩大到普通百姓,纸从文化用途的范围扩展至生活用品及娱乐,剪纸艺术应运而生;用途地广泛性也促使了各种纸类的产生,例如宣纸、彩色纸等一直被作为剪纸的材料。

罗枫的《中国剪纸技法》第一章简明清晰地梳理了剪纸的发展历史,造纸业的发展促进了剪纸艺术的产生和传播,历史朝代的变迁促使剪纸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转变。第二章通过剪纸作品与文字描述剪纸艺术的特点。第三章为该书的重点内容,从构图、造型、色彩、装饰等详细地讲解了剪纸的技法,特别是不同技法选择的纸张在本章也有提及,例如染色剪纸,推崇使用白色宣纸,因为宣纸吸水性强,容易渲染色彩的浓淡。第四章部分展示的是剪纸艺术作品。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教授了剪纸的历史、技法,适合剪纸爱好者与专业人士学习。

剪纸艺术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在该书中,罗枫提及“剪纸艺术的特点为构图简单明快、造型简练夸张、黑白强烈反差,线条错落有致、形象优美等等”,剪纸通过阴阳相负的剪裁,线条之间的相互连接形成各式造型与图案,而且这些图案是具有寓意的。从图形设计方面,剪纸艺术反映了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愿,造型虽然夸张,但是主旨明确纯粹,这源于艺人对生活的观察,对造型元素的提炼,例如书中第15页的图13-2,作品《多种经营》运用符号“鱼”、“桃花”与“手捧果实的人物”结合,阅读者轻而易举地读出作品中百姓祈愿新的一年生活、工作年年有余,欣欣向荣。这种对图形语言的设计提炼能力是很值得现今艺术家与设计师学习的,对此内容,在书中,罗枫就有描写剪纸艺人在剪纸的时候应首先安排主体物,四角或周围的图文必须为突出主题而作。

如此有魅力的民间艺术,虽然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相应的重视,但在高速发展地经济与信息社会中还是受到很大地冲击。因此艺术家与设计师尝试把剪纸应用于多种领域,例如平面设计、服装、数字媒体等,从纸本媒介传播到如今最流行的数字媒体传播,通过“转化与再造”使得剪纸艺术得到更好的创造,更为大众所了解与欣赏。剪纸艺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是作为广告符号出现,例如2008年国庆节,百度首页标志中两个个字母被一个对称的小红人所取代,构图采用的是剪纸中常见的对称式构图,中间为主体小红人,小红人的原型是抓髻娃娃,背景为一对红灯笼与凤凰,表现人们喜迎国庆祈福生活美满的心愿。创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吕胜中教授,“小红人”是他艺术作品中最具典型的符号。他向民间剪纸艺人学习技艺之后,不断地对“抓髻娃娃”剪紙造型进行创新与提炼,最终完成了“小红人”系列作品,“抓髻娃娃”在民间是祈子多福,阴阳相生的意思,而“小红人”的系列作品《招魂》则多了神秘性与多解性。在这个系列中,“纸”除了是承载媒介,同时还有着“命如薄纸”的符号意义,生命如同“纸”的薄弱,却也有“纸”的韧性。在创作的过程中,吕胜中还发现了剪纸艺术中隐含的三维空间,之后他尝试突破剪纸的平面感,运用剪纸艺术中留阳去阴的技法,转换呈现材料、改变艺术品的大小使得该艺术走向多维空间,例如装置、影像、雕塑等等。艺术家邬建安的作品同样也是借鉴学习了传统剪纸工艺,同时他也对纸张材料做了深入的研究。《刑天舞》系列作品是由上千个彩色纸剪刻的小形象层楼叠榭而成,剪纸作品从小尺寸的作品转变成至少长1.5,宽1米的二维平面作品,《青鱼案》沿用了染色剪纸的手工染色方法,不过媒介材料方面,选择了水彩纸与背绢宣纸,水彩纸相对宣纸的优势在于纸张较厚,吸水性更好,易干,可进行洗色与重叠染色。不同厚度、材质的纸张结合,加强作品中的虚实、肌理、空间的对比,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产品设计与公共艺术方面,主要运用剪纸的艺术图纹进行装饰或者是起到空间区隔的作用。例如,大家都熟知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纹路,借鉴了传统剪纸中红色的线线相连的祥云纹,不仅凸显了中国地域特点,还赋予了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美好向往与祝福。广州地铁佛山地段区的“千灯湖”站口,使用了佛山剪纸进行装饰,不仅对公共空间进行了美化,还体现了佛山地区的剪纸文化。台湾艺术家、设计师吴耿祯的作品主要以影像、投影剪纸、装置结合为主,与奢侈品牌爱马仕的合作,借鉴了剪纸中的图纹符号,托物寓意表达该品牌生生不息的艺术与匠人精神,图形借鉴了剪纸中经典的对称性构图,鹿与狗的图形设计采用了剪纸中形中形的造型手法,最后经过再设计的图纹搭被剪刻在爱马仕的皮革与丝巾,配以剪纸光影展示在爱马仕店的橱窗及店内空间中。与邬建安作品相似,多媒介材料的叠加展现,使得剪纸艺术从单薄的二维平面作品转变为具有三维空间,使得作品空间更加饱满立体,加深大众的艺术感受。

剪纸与平面设计相似,都是以点线面三要素构成,不仅仅在造型上寻求美感,还需要在限定的空间设计图形、文字传达重要信息。剪纸在构图方面采用的是传统的平面、散点式构图,具有明显的装饰性,主体物凸出,能起到托物寄情之用。因此在平面设计中,经常能见与剪纸艺术的结合,剪纸图案中所具有的寓意性、文化性为现代化的设计增添了不少情感共鸣。例如与节庆礼品包装的结合,不仅具有凸显产品特点、类型及地域文化,还能借助图案达美好的祝福;公共空间投放的公益广告,也非常喜欢用剪纸的图纹表现爱国,爱家的主题,不仅通俗易懂,言简意骇,能很好地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海报具有审美趣味性让百姓倍感亲切,深受大家欢迎。空间结构来说剪纸艺术采用的阴阳相刻的技法,使得造型与底是分离的,也即是包装中常见的镂空结构,设计中的正负形设计;材料的选择方面,剪纸中使用的宣纸虽薄但韧性好,透光性强,在包装上可营造叠透效果,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以上两种效果都能够增加结构的空间层次与虚实效果。剪纸技法的多样性丰富了纹样的表现,设计师王远受Typojanchi2017邀请创作以手工艺为主题的海报,以时间为概念,将剪纸、如意纹、笔划与汉字“年”、“月”、“日”结合,“月”字使用了剪纸中常见的锯齿纹,并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月”笔划结构进行设计,使得像似图形又像文字,眼前能浮现剪纸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

现代设计理念中一直推崇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是设计界对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道德、社会以及文化等领域的思考与探索。宣纸、色宣、彩色纸等多为传统剪纸艺术所使用的纸张,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被丢弃掉的工业用纸,虽然可被降解,但可以尝试通过纸张材料的创新创造出符合当下语境的剪纸作品,毕竟从古至今,剪纸艺术隨着造纸、科技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得到提升与创新。在如今的信息社会,数字艺术与剪纸的融合为这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开拓了新的传播与创作方式。

数字媒体动画与剪纸艺术的融合可以追溯到195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在此以后,中国剪纸动画不仅从艺术造型方面不断进行摸索,而且还从纸张材料中获得灵感,例如《鹬蚌相争》,片中的动物形象,选用特殊的纸张,在湿润的情况下将纸的边缘拉出纤维,呈现毛茸茸的质感,就像染色剪纸在宣纸中晕染出的效果。虽然剪纸动画从纸媒介中脱离,但纸质材料所独有的肌理效果为动画增加了新的魅力。传统的剪纸动画主要借鉴了传统的剪纸、皮影的造型与制作方式,不过对手工制作要求较高,拍摄过程特别耗时辛苦,因此不被行业所十分推崇。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如今很多动画从业人员借助数字技术、动态捕捉设备的辅助,不断探索、实践中国剪纸动画新的造型与表现方式。

数字媒体技术除了为我们带来娱乐互动性,最重要的是借助数字技术对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目前民间剪纸的数字化保护主要为1、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原始采集,2、原始资料的数字化图像处理,对图纹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提取、分类、检索。3、对数据库的图纹进行转换、重组与展示。多元化的数字技术手段,不仅便于记录保护剪纸艺术,更有益于专业人员、兴趣爱好者对剪纸的学习与交流,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数据资料。以往大众对剪纸的信息是处于欣赏、观看者、消费者的角色,缺少参与感,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通过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使得大众沉浸到剪纸艺术,了解剪纸创作过程,通过交互设计体验、参与完成剪纸艺术的创作,感受剪纸创作的乐趣与魅力。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图案中的象征寓意,剪纸中的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图形语言,她是具有文化内涵与寓意的。2、图形设计的方法,运用利用两种甚至多种不同形态物像结合;运用形与形之间交集部分设计构思新的图纹;传统剪纸通过巧妙处理阴线、阳线,画面形成镂空效果,使图形既是背景又是主体物,虚实相间,增加空间层次。3、古为今用,汲取传统剪纸的造型特点或造纸工艺,结合现代设计的思维观念与手段,创造出多维度的空间与兼收并蓄的表现形式。

曾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纸从无到有,剪纸也随之被创造,并成为至今都广受喜爱的民间艺术。如今,传统的剪纸工艺被机械雕刻冲击,传统手工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矛盾而统一,肯定的是剪纸艺人的创作能力暂时无法被机器所取代。然而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剪纸艺人不仅要继承传统的剪纸技艺,同时应主动与新型的材料、表现方式结合,探索一条新的创作与艺术传播道路。作为艺术家、设计师也应主动地了解、学习剪纸艺术,通过转化与再造,为剪纸艺术摸索出更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当下审美的表现。

(何睿/硕士/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1.广东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德库宁(女人)系列作品中的造型因素与东方书法的关系》(项目编号13 ZS0133)

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羊城青年学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驱动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8QNXR19)

3.广州历史文化专题研究广州大典一般课题《图像中的“海丝映粤”:18-19世纪外销通草画中口岸图像整理与研究》(课题编号:2019GZY11)

第二篇:试析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色

摘 要:中國民间剪纸,最普遍存在于我国民间民俗生活中,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它以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它用一种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抒发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文中通过对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起源、艺术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剪纸的制作工艺与流程的阐述,展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这一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剪纸 艺术 特色

一、引言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它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它用一种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抒发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剪纸与人民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民间习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像一颗灿烂绚丽的明珠,装饰着环境,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二、我国剪纸艺术的风格

一千多年以来,剪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凝聚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社会形态都不尽相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在剪纸的艺术风格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中国民间剪纸从风格上一般分为北方剪纸和南方剪纸。

(一)北方剪纸

北方剪纸的特点是纯朴浑厚、豪放粗犷,重变形夸张,多用面和简练、概括的线条来表现,注重表现人物特征的鲜明性。以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为代表。

(二)南方剪纸

南方剪纸的特点是玲珑剔透、纤细秀丽、偏重写实,常以工整挺括、细腻入微的线条进行合理的穿插,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工艺性。

虽然南北剪纸的风格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风格特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全国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很多地区,在保留了自己传统风格的情况下,互相借鉴、互相影响使各地剪纸既保留了本地的独特风格,又形成了现代剪纸的风格化、多样化、普及化。南北剪纸既有特色,又互相促进,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经久不衰、魅力无穷。

三、我国剪纸艺术特点

(一)剪不断的结构

剪纸最显著的特点是“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线条是剪纸的基础。任何剪纸作品都是由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线条组合而成的。如果纹样的一部分剪掉了,剩下的部分就会散乱,给下面的制作造成困难。所以在塑造形象时必须要考虑剪纸的这一特点,它与剪纸形象的塑造有极密切的关系。

(二)简洁清晰、图案化

剪纸工艺上刻不断、剪不落的连接性,决定了它的形象塑造必然是简洁清晰的。如果一幅剪纸作品中次要的线条过多,势必会淹没形象的主要部分。所以,必须紧紧抓住主要部分给予刻画,其他次要部分都要给它让位,使主要形象的主要部分形象清晰。它的清晰是建立在次要形象和次要位置的简洁上的。只有减弱了次要的东西,才能使主要的东西清晰、突出。构图形式是平视构图,局部可以有透视现象,整体却不讲究透视。同时,各个局部形的比例可以根据构思与需要任意确定。只要有助于突出主题思想、有利于加强主体形象即可,常见的有“层层垒高式”或“隔物换景式”。

(三)夸张变形的装饰效果

所谓夸张变形,就是在造型上把最富有表现性的部位有意夸大,进行比例上的变化。夸张变形应该是有限度的,是为加强形象服务的。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抓住对象的特征,省略不影响特征的细节,加以概括和夸张,并力求比原物更美。剪纸的夸张变形一定要有度,不能无限制地夸张。另外,要找准夸张变形的部位。不能全面夸张,这样会适得其反,变得不伦不类。剪纸的美不是具体物象的再现,而是通过夸张变形而产生的艺术之美:这种艺术的再现正是民间艺术的精髓。剪纸的装饰特点表现在对自然形态进行加工整理,使杂乱无章、没有规律的自然形态变为有序且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形象。在剪桃子时,在桃子上装饰一个寿字和一些有规律的锯齿纹,会使一只普通的桃子变成想象中的寿桃。经常看到剪纸动物的前额或臀部剪上一些涡状毛旋,这也是剪纸装饰特点的重要体现。这既符合动物的生长规律,又显示出剪纸浓厚的装饰美感。

四、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

剪纸的基本艺术特点是写实与夸张、变形的统一。是作者在对自然物象认识的基础上,加上主观的情感和长期形成的审美观,经过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而形成的。

(一)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也叫黑白剪纸。就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剪成的剪纸。刻去的部分为虚,保留的部分为实。借助虚实对比(或称黑白对比)来显示形象。这种剪纸单纯、朴素、大方,这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剪纸形式。单色剪纸有三种表现形式:即阳刻剪纸、阴刻剪纸、阴阳结合剪纸。

(二)彩色剪纸

彩色剪纸就是彩化的单色剪纸。把几种有对比效果的颜色分别通过衬、填、点、补的手段,恰当地与单色剪纸空白的部分结合起来。所用的色彩既要鲜明有对比,又要统一和谐。作为彩色剪纸基础的黑白关系,和单色剪纸的黑白关系是有区别的。如果考虑做彩色剪纸,起稿时必须同时考虑到为将来施用色彩留下适当的部位。一幅好的彩色剪纸如果去掉彩色或色块,留下的单色轮廓不见得会是一幅好的单色剪纸。同样,把任意一幅好的单色剪纸彩化后,未必就会成为一幅好的彩色剪纸。彩色剪纸有以下几种表现方法:

1.套色剪纸:通常以阳刻剪纸为主稿。主稿一般用黑纸或金纸剪刻,主稿剪刻完成后,将其正面分别扣合在所需各种色纸的背面上,用削尖的铅笔把所需套色的形状准确地勾画下来,然后根据铅笔线分别剪下来,再把剪出的各种色纸按要求部位准确地套粘在主稿背面,即可制成一幅完整的套色剪纸。

2.填色剪纸:也称笔彩剪纸,即把剪制好的深色阳刻剪纸主稿贴在白纸(或宣纸)上,然后在主稿的空白处根据画面需要着色。着色时注意不要把颜色涂在主稿上,用笔不要呆板或反复涂改:要充分利用自然浸染的特点,出现浓淡变化和自然晕染的效果,使颜色生动自然。填色剪纸所用颜色一般为国画颜料或透明水彩。

3.点色剪纸:又称染色剪纸。它和套色剪纸相反,使用生宣性质的白纸先刻出阴刻主稿,然后再用颜色去点染。如果只点染一张,使用水彩颜料即可。要是张数较多,可用品色加白酒点染,点染时笔头蘸色要饱满,笔头点到之处,颜色只向下渗透而不向外扩散,便于多层点染。应注意的是不能在一种颜色未干时再去点染其他的颜色,以免串色。

4.分色剪纸:是拼色剪纸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根据画面需要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纸,分别剪出各个局部,再把它们拼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如:花是红的、叶是绿的,分别剪刻后再拼成一枝完整的花,这种剪纸色彩艳丽、明快,装饰性强,用色时注意大的对比关系,分色不要过碎。

5.衬色剪纸:是将单色剪纸衬在一张对比强烈或相近的色纸上。这种剪纸用色十分考究,一般只衬一种色,衬纸一般不要太光亮,应给人以厚重的感觉。

(三)剪影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它是通过外轮廓表现人物或物象的形状,而不加工内部。所以最注意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的造型多是写实的,这种剪纸简练、单纯、清晰。常见的剪影是剪人的侧面头像,是作者端详对象之后,顷刻而就,既快又像,着意从轮廓和形状上突出人的特征。剪影受影的造型局限,一般表现人物、动物或其他物体的侧面,表现迎光、晨景、傍晚的景色更别具一格。

(四)撕纸

撕纸是由剪纸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类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纸,采用手撕的方法去塑造形象,以手代剪。其效果古朴雅致、豪放雄健,撕纸虽然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不适合表现精细的形象,但这恰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撕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随意性,有一种妙趣天成的韵味。

(五)折叠剪纸

折叠剪纸是最常见的剪纸方法。它的最大特色是对称性。它是将色纸按一定的规律折叠起来,通过构思、设计,便可以剪制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来。折叠剪纸的特点是对称式花纹、几何形图案,纹样的韵律感强。

现代生活中,剪纸更走进了千家万户。如:每逢春节时,各家各户都要用剪纸来装点居室和门窗,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以期来年给全家带来好运。现代节日剪纸不仅形式更多样化,内容上也有了很大的进化。如:普天同慶、国泰民安、祖国万岁、世界和平等。结婚办喜事也少不了贴大红双喜图案的剪纸,如:双喜临门、喜到人间、龙凤呈祥等,以示祥和美满吉庆。长辈过生日,用一些祝福健康长寿的剪纸用来祝寿,如:松鹤同寿、五福拜寿、童子献寿等。剪纸还可以制作成贺年卡、明信片、生日卡等,送给师长、同学和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的心意,也常常被看成高雅的赠品。另外,在现代的大型晚会上,把大型剪纸作为舞台背景已成为晚会布景的一大特色。

五、结语

剪纸的应用范围很广泛,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从农村到城市,从大型晚会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节日用品到日常商品,无不存在着剪纸的影子。民间剪纸主要用来美化环境、装饰日常用品和点缀婚礼、节日,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给人以吉祥幸福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吴良忠.中国剪纸[M].北京: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2]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3] 王树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4] 曹宇,曹宁.古今剪纸与艺术创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作者:田浩 李强

第三篇:中国民间剪纸传承方式转换研究

[内容摘要]伴随着新的生活方式,中国民间剪纸不仅面貌发生了转变,而且传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民间剪纸是通过母女之间、婆媳之间、村内剪花巧手和劳动妇女之间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一辈又一辈地传承着。而新剪纸的传承方式打破了这一局限,它产生了教材和“作品集”,以出版的方式扩大传播,参与创作人员更加广泛,作者有作品意识与署名权,在传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改变,使得新剪纸作品提升到与主流文化艺术相提并论的地位。

[关键词]民间剪纸 新剪纸 传承方式 创作群体 文化地位

一、中国民间剪纸传统传承方式述要

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普及性强的民间艺术。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剪纸在民间广泛使用则是在纸质材料普及以后。它能承载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对生活、对美的追求和渴望。由于民间剪纸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相对简单、普遍,它的普及性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企及的。目前,中国除少数地区不流行民间剪纸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无论民族差异,均有民间剪纸的流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典型的地域性文化体现得很充分。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剪纸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构成了民间剪纸丰富多彩的生命力,延续了民间剪纸自成体系的文化基因。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剪纸各具特点,作为创作主体的民间剪纸艺人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

由于民间剪纸依附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而中国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农耕社会,生活空间的局限使得民俗事象始终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载体之一,在我国农村与城乡广大地区依然顽强地生存。作为女性,承担着很多繁重的家庭劳动,包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细碎的家庭生活中,如何将自己的生活装点得饶有情趣,是每个热爱生活、追求美和幸福生活女性的重要选题。剪纸是考量女子综合素养重要的一项。地处黄河流域的陕北,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迎亲歌》中唱到:“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由此可见,认为女子聪明灵巧、是否是理想中的婚配对象总要与剪纸紧密联系。剪纸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是如何传承的呢?传统的传承方式勾勒出一幅恬静而美丽的画面。剪纸作为女工的必修课在女性中流传十分广泛,要求女性在闲暇时光里学习剪剪纸。如果问她们“剪剪纸是和谁学的”,她们会回答“和妈妈学的,姥姥教的,奶奶教的”。

以上说明剪纸的传承方式是从家庭内部长辈教晚辈。山东高密著名剪花巧手齐秀花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和自己的姥姥学习剪花。成年后她仍然向姥姥请教剪纸技巧。(图1)从形式上看,剪纸技巧是女性家庭成员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另外,姐妹、姑嫂、妯娌的平辈之间或者是邻里之间相互学习,以传统的熏样儿模式将古老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剪花纹样代代相传,一直沿用至今。

二、以出版的方式广泛传播

(一)剪纸教材进入课堂

民间剪纸一直延续着自己稳固的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以这种方式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的精神寄托。直到民国时期,剪纸教材的出现方打破了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

191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了《剪纸图说》(图2)一书,这是迄今为止所找到的第一本剪纸教材。本书由简单的对摺剪纸技法切入剪纸教学,作者施咏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103种剪纸方法教授给小学生,目的是“磨炼儿童脑力,发达匠意。得养成精密之习惯,且能于练习制作时,得正确几何学制概念”。书中所举图形多为几何形纹样,其中采用少部分传统民间剪纸的造型,如“盘长”、“万字符”等。对摺几何的剪纸是采用西式的手工课堂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

尽管如此,《剪纸图说》作为高小的教学范本进入学堂,已突破传统民间剪纸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转化为可参照课本学习的方式,其中由对摺到六摺的分步骤示意图和色彩搭配示意图绘制得清楚详尽,即便是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也可以自学剪纸。1947年,大东书局出版的《剪纸工》 -书也同属这类教材。

剪纸教材的出现,使剪纸的传承方式发生了改变。书中讲述的内容就其本质讲是一种图案,这也体现了剪纸的装饰性特征,但是剪纸的寓意在这里很少被提到。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不同年龄段业余剪纸创作的剪纸教材相继出版,使剪纸创作更加普及。1959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剪纸辅导资料》是一本少年儿童的文艺辅导材料,为发扬民间艺术,使少年儿童结合生活、反映现实,创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新窗花剪纸。其中讲授剪纸的方法、应用、技术等问题,欣赏各地区传统民间剪纸并且教授如何创作新剪纸。同年,西安长安书店出版高学敏编著《怎样剪纸》。196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林曦明编著《怎样剪纸》(工农兵业余美术自学丛书),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从讲授剪纸的工具入手,将剪纸的制作方法、步骤、表现形式和技法逐项说明,并且结合图例讲授,使读者一目了然。

另外,仍然延续对摺至多摺的图案剪纸教学,如1960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剪纸图案》,其中采用镰刀斧头、红旗、和平鸽、跃进马、钢花、工厂等图案,既反映时代风貌,又简单易懂。这种教授方式很容易吸引读者。

1965年,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教师鲁华编写的剪纸教材《实用美术教材·剪纸》(图3)被列入该校课堂,作为图案课的辅助教学。由于剪纸自身具有图案性和连贯性的特点,能使图案课的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教学变得言简意赅。据鲁华先生回忆:“要讲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这些纹样,尤其是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等。要是在黑板上画就慢,拿剪刀一铰,图案就出来了。这样简单的方法就是一折,打开就是二方连续。适合纹样呢?铰个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课堂效果又快又好,学生回去一研究,想做什么图案就做什么图案。”

(二)剪纸作品集进入主流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生产复苏,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对旧社会的观念和风习逐渐克除,对新文明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他们急需找到一种恰当的艺术方式来表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抒发内心的情感。针对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剪纸创作在此期间遍地绽开,在内容题材、造型语言等方面都展现出一个全新时代的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各地文化、出版部门对剪纸等传统民间文化进行广泛收集和出版,多数“剪纸集”中将当时出现的新剪纸作品及时纳入其中,如《窗花》《渤海窗花剪贴选》《湖北民间雕花艺术》《甘肃民间剪纸》《山西民间剪纸集》《福建剪纸》《烟台刻花》等;新剪纸作品的个人图集有曾景初的《木刻与剪纸》、冯稼的《新剪纸》、张学廉的《新窗花》、王镜明的《剪纸艺术·农村集》、朱枫的《剪纸集》、张侯光的《农村剪纸集》(图4)、林曦明的《农村新窗花》、徐飞鸿的《风俗刻纸》等。在新中国初期国家经济存在大量困难、出版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够出版个人作品集的美术家可以说寥寥无几,但这些在此之前默默无闻的新剪纸作者们因剪纸而迅速成为新中国美术界的佼佼者,可见当时剪纸在主流中的位置之重。

剪纸作品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初现繁荣,而“大跃进”时期的剪纸集出版得更加密集,数量之多令人瞠目。如果说建国初期的剪纸集是主流文化向民间渗透的一种表现,那些剪纸作品是为了美化生活,改变原有的生活观念,它是原有传统民间窗花的替代品,那么“大跃进”期间出版的剪纸作品集在功能上发生了转变。它以一种主流艺术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受到极大的重视,频繁出现精装豪华版本,如《山东民间剪纸集》、张永寿的《“百花齐放”剪纸集》为布面精装,《山西民间剪纸集》为绸面精装,尤其在物质生活较为贫乏的年代就更显主流对剪纸艺术的珍视。此时,剪纸作品已经步入艺术的主流行列,与其他主流艺术相比较,地位有过之而无不及。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历经了艺术本源的回归,剪纸作品集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中传统的民间剪纸和表现新时代、新生活风貌的作品数量非常多。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特征及构图方式等诸多要素成为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源泉。

三、中国民间剪纸传承方式转化的总结

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方式通过母女之间、婆媳之间、村内剪花巧手和劳动妇女之间口口相传,直到产生剪纸教材和作品集,以出版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在传承方式上发生重大改变。

第一,新的生活方式促使参与创作人员更加广泛。在民间剪纸面临新的创作中,部队战士、文化馆美术工作者、民间剪纸艺人、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美术院校的师生都积极参与并且组成创作组。由于参与人员多,作品数量和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的内涵距离越来越远。

第二,作者具有作品意识和署名权。由于美术工作者的介入,剪纸创作出现了很多形式上的独立作品。这些作品逐步摆脱传统民间剪纸民俗形式的局限,追求在新生活中的意义:剪纸作品标注作者的姓名,与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比较,新的传承方式产生了属于个人和某个集体的作品具有署名权。

第三,与主流文化相提并论。剪纸教材的大量出版为普及新剪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剪纸作品尺寸逐渐增大,如《山东剪纸集》中的《狂欢》、《济南铁厂》、《腰斩黄河锁住蛟龙》(图5)、《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战斗训练、军民一家》,《安徽阜阳民间剪纸集》中的《工农联盟互相支援》等作品都是大型的长卷作品。就其本身具有的特点而言,这些作品越来越远离传统,强调独立的作品感,有意与无意的与主流艺术相提并论。大量精装豪华版剪纸作品集的出现使剪纸作品占据了主流艺术的位置。

作者:韩慧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旁观者效应论文范文下一篇:关于成语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