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案范文

2022-06-15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渡荆门送别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范文

《渡荆门送别》教案

地点:135 时间: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第二节

教者:胡梦连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本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诗人简介及背景介绍

三、 教学新课

1、 听录音,明确节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齐读。随之欣赏歌曲《渡荆门送别》。

2、 字词释义(师解),然后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生答)。

(1)渡远:乘船远行;从:跟从,随从;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尽: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天镜:比喻明月;云生:云彩兴起;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仍:依旧,照旧;怜:爱。 (2)在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

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3、 叙事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答: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4、 描景

(1)a、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对偶;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颔联画面的壮美。)

b、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用的很好,试分析揣摩其艺术效果。

答: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用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颈联里展现了几幅图?分别是何时的图?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幅图所展现的画面。

答:两幅图(水中映月圆、天边云霞图);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乡水”如何理解?(师解)

诗人从小开始,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

(2)此时的“送”是友人送别我或者是我送别友人,还是江水送别我?请说出理由。(生答师总结)

答:从“渡”字打头看全篇主线——水;

随、尽、入、流——为写故乡水张目;

月下、云生——低头见天镜,抬头于水天相接处见海楼; 仍——前面所写之景皆与“故乡水”有关

所以,此时并非诗人送别友人或友人送别诗人,而是饱含深情的江水,不远万里的从故乡一直把我送到遥远的楚地来。 (3)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 答:拟人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答师总结) 答:表达依恋、思念之情。

四、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五、 作业

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第二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重) 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难) 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

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

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四、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写作者对出蜀入楚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副由山峦、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美的画卷,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眷恋、惜别之情。

五、板书设计

第三篇:渡荆门送别教案

30 诗四首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1. 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 感悟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问答、启发等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欧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代,现在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研究生,过来京华学校向刘老师学习的。非常感谢刘老师这段时间的指导和关照,也非常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今天承蒙刘老师的关照,有幸能够走向讲台给大家上一节课。谢谢刘老师,谢谢同学们!

二.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翻开课本P207,《渡荆门送别》。

三.解题 教师问:“渡”什么意思?乘船。“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送别”,谁送别谁?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1 四.作者介绍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2.人物评价

李白性格高傲,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的故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都体现了他反权贵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诗词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作品介绍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静夜思》、《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关山月》、《子夜吴歌》等等。

五.朗读全诗

六.研习诗歌

(一)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 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研习首联

1.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 明确:叙事

(三)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

白天;

远景,俯视 动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 意境高远

4. 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江月、云霞;比喻; 傍晚;

近景,仰视

2

5.哪两个字写得好?

明确:飞(动感)和结(动感、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

(四)研习尾联

1.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从5岁-25岁一直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 “水送人,人思乡”。

(五)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七.知识拓展,见发给学生的资料。

八.作业布置,见发给学生的资料。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首联 叙事 出蜀目的

颔联 写景 平野 江流 (白天 远景 俯视)对仗

雄浑壮阔 颈联 写景 江月 云霞 (傍晚 近景 仰视)对仗和比喻

意境高远

尾联 抒情 热爱故乡、依依惜别之情(拟人)

第四篇:归园田居,渡荆门送别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渡荆门送别》描绘的是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表达作者开阔的心胸,以及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之情。

教学依据

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

3、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诗歌,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 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前文的课文《桃花源记》引入本课。同时要求学生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二、介绍背景:通过播放视频《陶渊明不折腰》来展示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首先教师讲有可能出错的字音对学生加以提醒。接着,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同时要求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在展示节奏划分以加强学生理解记忆。

2、朗读课文:教师开展活动“我班的朗读之星”。要求学生逐个朗读,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帮助学生背诵诗歌。达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解决教学重点。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中过程和方法目标一,同时解决教学重点。

3、品析全诗:a.我会要求在学生先翻译前两句诗歌,在这个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1)劳作的地点是哪里?2)劳作的时间有多久?3)劳作的成果是怎样?4)这样的劳作又怎样的体会?

教师在学生思考过后,点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明确:诗人在南山脚下种豆子,但是由于不善劳作,结果草长得茂盛,但豆子却很稀疏。因此诗人不得不早出晚归的劳作,这样的劳作对于诗人来说很是辛苦。

b.接着我会要求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同时思考:“道” 指的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思考过后,点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明确:道,就是路。什么路?田间小路。但是诗歌紧承着上一句这个 “归”字,我们这条路,应该是——“归途”,回家的路!

C.最后我要求学生翻译最后一句。这样的设计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能达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四、深层感知:

1、思考: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教师从中引导,通过再次提醒学生背景,共同明确:“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归纳文章主旨:在上完整首诗后,试着让学生归纳文章主旨,教师从旁引导,最后共同明确:本诗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突破教学难点。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导入新课:教师设置这样的导入:《归园田居》其三是作者陶渊明从官场回到家乡,今天我们还要学一首诗,他的作者大家就更熟悉了,就是李白。他呢,则是走出家乡,出门远游。让我们走进《渡荆门送别》了解一下。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因为学生对于李白比较熟悉,因此介绍较为简单。然后教师再将与本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介绍下,帮助学生理解,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同时要求学生去划分节奏。教师在展示节奏划分以加强学生理解记忆。

2、朗读课文:教师开展活动“我班的朗读之星”。要求学生逐个朗读,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帮助学生背诵诗歌。达到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解决教学重点。

3、品析全诗:a.我会要求在学生先翻译诗歌,在翻译诗歌的基础上理解全诗。

b.翻译诗歌后我会根据诗歌提问题:1)首联交代了什么?2)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3)颔联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教师从中引导,师生共同明确: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随”字用得好,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

3)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在讲解诗歌写景句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同学理解。)这样的设计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能达成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四、深层感知:

1、思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好在哪里?

教师从中引导,通过再次提醒学生背景,共同明确: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舌送我到楚地,情味无穷。“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2、归纳文章主旨:在上完整首诗后,试着让学生归纳文章主旨,教师从旁引导,最后共同明确: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突破教学难点。

随堂练习:完成课件上的随堂练习,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小结:让我们最后背诵下这两首诗。

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无论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还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都对我们陶冶情操,激发灵性都很有帮助。现代文明发展的如此迅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浮躁,而陶渊明的诗歌,无疑像是一股清风,吹过我们的心间,拂去心灵的尘埃。李白的诗歌则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第五篇:《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案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

2、

3、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建座谈会发言范文下一篇:党课小结详细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