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俄汉熟语翻译

2022-09-10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 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 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 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 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培根曾说过, 从一个民族的俗语和谚语里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中俄两国各自都有丰富的熟语,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俄汉熟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 他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避免不了要遇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的熟语及其应用、翻译等问题。而熟语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译出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文化特征。两种语言在交际时, 熟语所表现的文化特征课划分为三种关系: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非对应关系。

1 对应关系

对应关系指的是俄汉两种语言的熟语在意义和形象上都是相应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 两者之间便可以进行互译。如:

—时间就是金钱。

—百闻不如一见。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趁热打铁。

—如鱼得水。

—不露声色。

—装聋作哑。

—半途而废。

-敞开心扉。

—撒手人寰。

—老老小小。

-颠倒黑白。

—老狐狸。

—浑水摸鱼。

—夹起尾巴。

—剥下谁的皮。

—像乌龟爬。

—一条腿已迈进棺材。

—自掘坟墓。

—走下坡路。

—千钧一发。

—不惜任何代价。

—每走一步。

—站得高, 看得远。

—埋没人才。

—捆住手脚。

—火热的心。

—无价之宝。

—玩火, 冒险。

—冷战。

—黑心。

—一口气。

—一样的下场。

—乍一看。

—老麻雀。

—长出了翅膀;有了能力。

—铩羽而归。

这类熟语翻译采取直译的方式, 保留了熟语鲜明的形象特征, 使文化意象得以直接传达, 是最理想的翻译状态。但两国语言完全对等的熟语毕竟很少, 所以还得求助于其他方法。

2 半对应关系

半对应关系是指熟语的意义相同, 但是修辞手法不同, 使用的形象也不一致;有的意义相近的熟语, 却用于不同的场合或上下文中;有的只是字面意思相近, 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俄汉语熟语毕竟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它们只是部分地传达相应的文化特征。翻译这些熟语时, 有时可以选择相当的熟语对译, 更多情况则要根据上下文意思灵活处理。互译的基础是熟语含义, 内涵一致, 所指相同。

—心不可二用。

—对牛谈琴。

—笑里藏刀。

—鼠目寸光。

—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为人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敲门。

—孤注一掷。

—心平气和。

—心如刀割。

—摸黑。

—一字不漏。

—心乱如麻。

—伤脑筋。

—正中要害。

—刺耳。

—毛骨悚然。

—深谋远虑。

—开绿灯。

—起主要作用。

—一路货色。

—万众一心。

—孑然一身。

—一丘之貉。

—颠三倒四。

—光杆司令。

—非驴非马。

—一箭双雕。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 有些熟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时, 无法保留原句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 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另一形象, 从而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 译出隐含意义。

3 非对应关系

还有的成语在表面形式或意思上显出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 然而它们的实际意义却大相径庭。比如:.有人译为“明珠暗投”。表面上, 这两个成语的确有相似之处, 俄语成语用бисер指有价值的东西, 而бисер的汉语意思正好是“珠”, 也是指珍贵的东西。另外, метать动作又与“投”的动作一致。行为动作一致, 字面形象一致, 两者都有“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的意思。实际上, 两个成语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色彩。首先, 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俄语的照字面直译是:“把珍珠投在猪的面前”来自《圣经》“不要把神圣的东西丢给狗, 它们会转过来咬你们;它们会把珍珠践踏在脚底下”。汉语的“明珠暗投”来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 夜光的璧, 以暗投于道路, 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在俄语中бисер一般用来指事物, 而汉语中的“明珠”主要指有才能的人。因此两个成语并不对应。其他还有:

—一窍不通。

从字面上看这两个成语毫无相关之处, 俄语字面意义为“汉字”, 在口语中转义为“很难理解的东西”。因为中国的汉字对于斯拉夫语系和拉丁文语系的人来说感到很难理解。很形象地比喻了某种难懂的、无法理解的东西。

—拆东墙补西墙。

的字面意义为“特里施卡的外套”, 源自克雷洛夫的寓言, 反映了俄罗斯的服饰习俗, 很难直译成对等的汉语成语。

—白乌鸦;与众不同的人。

—到三层楼;不堪入耳的谩骂。

—鸡不啄;十分富有。

—用嘴捉苍蝇;心不在焉。

—吃茶钱;小费。

—不是天亮, 不是朝霞;一大早。

—背心的袖子;不翼而飞。

—到喉咙;事情很多。

—拿刀子走近;强烈要求。

—漱漱牙;喝点酒。

—麻雀一跳;很短。

—带着盐和辣椒;尖刻。

—比水静, 比草低;谨小慎微。

—做不了皮大衣;没有用处。

一般来说, 汉译俄时碰到的背景知识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但是俄译汉时, 因为我们对其背景知识缺乏了解, 对原文的语句中的文化因素构成的隐含意义很难领会到。这种文化差异明显地反映在成语上。在翻译的时候不仅仅是翻译语言的意义, 更是传达另一种文化, 因此我们在进行俄汉熟语翻译时, 要充分尊重各语言层次文化特点, 始终把隐含意义的传达发在首位, 然后再考虑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 更要具有双文化甚至多文化的知识, 从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有效交际需要。

摘要: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会遇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熟语及其运用、翻译问题。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熟语,翻译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2] 贾淑芬.简明俄汉谚语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3] 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与培训工作探索下一篇:合作研讨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