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职院校大学生精神家园现状调查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9-13

一、前言

精神家园是指“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 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生存价值和生命归宿的一种精神与文化认同”, 是由“文化体验、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理想信念、信仰体系”等要素有机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1]现阶段, 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文化系统尚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在当前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生活方式深度变革的时代大背景下, 心理敏感、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相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产生价值混乱和精神困惑。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发展现状, 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对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展开了深入调研 (以下简称东职院) , 以此为例管窥广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明晰问题, 探究成因, 提出解决策略。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在东职院随机发放问卷900份, 收回877份, 其中有效问卷865份, 有效率达96.1%;根据样本饱和性原则, 另选取了40名访谈对象进行深入访谈。

二、当前广东高职学生精神家园总体状况调查分析

对于“你是否认同人活着应该有精神追求”这一问题, 92%的受访者表示“赞同”, 1%表示“不赞同”, 7%表示“没想过”。尽管有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人活着应该有精神追求”, 但仅有19.1%的受访者对当前的精神生活状况表示“满意”, 超过半数达53.1%的受访者仅认为“基本满意”, 而认为“不满意”的则占据了23%, 另有4.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当问到“你的信仰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明确且坚定拥有信仰的人数仅不到四分之一, 17%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 5.9%信仰“宗教”, 有36.2%的学生“有信仰, 但说不清楚”, 而“没有信仰”“没想过, 不在乎”的人数分别占30.4%、10.2%。在“你认为大学生经常出现的精神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中, 有高达63.7%的学生选择了“迷茫感”, 另有14.9%选择“孤独感”, “失落感”、“厌世感”、“恐惧感”、“其他因素”亦有小部分人选择。而造成大学生出现精神问题的原因, 则有28.1%的学生归于“人际关系紧张”, 15.6%归于“理想信仰缺失”, 14.6%归于“经济负担重”, 10.6%归于“学业压力大”, 7.2%归于“情感不如意”, 4.5%归于“家庭情况复杂”, 另有19.1%归于其他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绝大部分学生对精神家园具有较为强烈的需求, 并开始对其本质和优化路径进行初步思考和探索。但总体来说, 仅有不足两成的学生对自己的精神家园发展状况表示满意, 信仰缺失、目标虚无、心态浮躁、迷茫困惑等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当前广东高职学生精神家园具体状况调查分析

精神家园是一种文化系统, 具有丰富的内涵, 也包含了文化政治、伦理道德、成长发展等多个层面, 本次调研重点从文化观、政治观、情感观、伦理观、成就观、生命观六个方面着手考查, 以期更为清晰的反应广东高职院校学生精神家园的具体状况。

1、文化观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是构建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否是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对于这一问题, 82.7%的大学生觉得“有积极作用, 但作用有限”, 11.5%觉得“能从根本上解决”, 2.8%觉得“不关注不清楚”, 2.8%的大学生觉得“没有作用”。

关于“学历水平高低就是文化水平高低”, 85.3%的大学生认为“学历水平高低与文化水平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7%认为“学历水平的高低就是文化水平的高低”, 而7.5%认为“不太清楚”。

在“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中, 调查发现, 76.6%大学生认为“这是好的现象, 民族瑰宝, 要大力弘扬”, 12.6%认为“是一时现象, 很快就会淡出视野”, 7.5%认为“与己无关, 没有感觉”, 3.2%认为“感觉落后, 中国传统文化不如当代文化有价值”。

2、政治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和政治表现需要正确的政治观来引导。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 56.4%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较少”, 27.7%选择了“比较了解”, 10.1%选择了“不了解”, 而只有4.4%选择了“非常了解”。对于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44.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开设, 有一定作用”, 36%认为“十分必要,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重要作用”, 18.9%则认为“没必要, 起不到作用, 不感兴趣”。

3、情感观

在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 大学生们在承受学习所带来的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因为情感所产生的各类问题的困扰。对于“人为什么要谈恋爱”, 有27%的学生选择“因为爱情”, 22%选择“促进彼此进步”, 16%选择“生理需要”, 13%选择“排解空虚寂寞”, 12%选择“增加阅历”, 6%选择“其他”原因, 4%选择“经济利益”。而面对婚恋中出现的问题, 在“分手后会有什么反应”这一问题中, 53.3%选择“坦然接受, 祝福对方, 做更好的自己”, 32.3%“冷漠处之, 从此形同陌路”, 10.6%“深陷失恋情绪, 无法自拔”, 2.9%“无法接受, 对前任纠缠不清”, 还有0.7%的人选择“心生怨恨, 对前任打击报复”。

当前大学生在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上主流仍然是积极健康的, 大部分学生能以理性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婚恋关系, 这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群体的婚恋观较为成熟、平和。但同时也存在功利性、对婚姻缺乏责任感以及缺乏长远考虑的现象。

4、伦理观

所谓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以及人们心目中的社会行为规范, 道德责任、是非判断都在此范畴之内。对于对近期引起舆论热议的“罗一笑事件”的看法, 61%的大学生表示遇到此类事件时会“先了解事情真相再捐款转发”, 21%认为“不管真假与否, 善心是自己的, 直接点进去捐款献爱心”, 10%认为“存在虚假信息, 置之不理或感到愤怒”, 8%表示“与己无关, 从不关注这些”。对于“公共交通上老人强迫年轻乘客让座”这一现象, 有59.2%的大学生认为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8.1%认为“不支持, 是否让座是个人自由”, 10.5%认为是“可以支持, 利于弘扬传统美德”, 2%则表示“无所谓”。当发现自己最好的朋友在做不对的事情时, 73.7%的大学生选择“公正处理, 理在前情在后”, 14.8%“帮助隐瞒, 情在前理在后”, 11.3%则“视而不见, 装作没看见”。

可见, 六成左右的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强、在是非判断上立场正确、处理问题理性客观, 但仍有小部分大学生认可极端利己主义, 并对社会道德、责任漠不关心。

5、成就观

在“对大学生辍学创业有何看法”这一问题中, 受访者以89.4%的压倒数选择了“成功又不止读书这一途径”, 仅有7.4%的人选择“不读书谈什么创业”, 另3.1%的人选择“毕业等于失业, 不如创业”。在“对潜规则上位的行为你有何态度”这一问题中, 有51.6%的受访者选择“无可厚非”, 27.6%的受访者选择了“各有各的选择”, 14.3%选择“鄙夷”, 6.4%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关于“怎样才算有所成就”一题, 16.5%的大学生选择了“事业有成”,

15.6%选择“健康”, 12.1%选择“能让人依靠”, 11.9%选择“金钱”, 11.6%选择“术业有专攻”, 11.2%选择“地位”, 9.4%选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8%选择“高双商”, 另有3.4%选择“其他”。

以上数据表明, 当前高职学生群体所认为的成就各有不同, 呈现多样化选择。显而易见, 且对于通往成功的途径有着更加灵活、务实的选择, 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时代的机遇。

6、生命观

生命是人类永恒思考与探索的主题。在关于人类起源的调查中, 有高达78.1%的人认为“人类的出现只是一种大自然规律下的偶然”, 有14.4%的人“没想过这个问题”, 而只有7.3%的人认为“神旨意下的必然”。在“你是否支持死刑”这一问题中, “支持认为罪有应得”的达到了71.3%, “不支持, 认为可以惩罚但无权剥夺生命”的有28.6%, 而且在如何对待安乐死的调查中, 赞成的票数有一边倒的倾向, “赞成”的有73.6%, 而“反对”的仅仅有11.6%。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中, “为幸福快乐而活”达到了48.8%, 与此同时“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但既然活着就要开开心心的活着”达到了36.2%, “为崇高理想而活”占有11.6%, 而“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的只有3.2%。

可见, 大学生对于生命持谨慎、理性的态度, 能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看待生命的起源。超八成受访者活在当下, 表明大学生生活态度主流积极健康, 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乃至生命观异化的情况。

四、基本结论与建议措施

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 当前广东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家园状况整体良好, 对于精神家园的建设有着主动性、自发性, 且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理想信念缺失、成就取向扭曲、道德素质偏低、社会责任感淡薄、政治信仰迷茫及生命观异化等较为严峻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如下两点:

1、把握时代背景,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提到,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此背景下,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应当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当前, 95后大学生既视野开阔、善于思考又追求新鲜刺激, 然而社会整体精神风貌却存在着良莠不齐、泛娱乐化、缺乏精神内核的弊病, 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部分大学生群体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成就观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道德素质偏低的情况。与此同时,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刻板固化、内容枯燥、理念滞后, 难以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致使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缺失、政治意识薄弱的特点。

为此, 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强调立德树人采取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宣传教育方法, 将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破除僵化思维,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2、立足高职实际, 依托学生主体, 优化精神家园构建途径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大多以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 普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 这无疑在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构建精神家园提供有力支持及路径优化方面有所欠缺。因此, 在高职院校更应加大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养成, 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项目的推进, 并切实加强此类项目的教育指导意义, 力求做到层次分明, 既易于学生接受的文体活动项目, 又有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精神文化活动, 从而助力学生精神家园构建, 支持学生全方位发展。

同时, 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本身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 应当鼓励并支持学生自我教育、服务、管理, 采用结合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去引导大学生优化精神家园的构建路径, 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的价值标杆、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规划、纠正生命观异化的偏差, 为精神家园的构建保驾护航。

摘要:精神家园是包含知识、信念、信仰、理想等要素的内在精神系统, 对大学生起着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心灵归宿的重要作用。当前广东高职院校学生对精神家园有着强烈的需求, 对于精神家园的建设有着主动性、自发性, 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态势。同时, 也存在着理想信念缺失、成就取向扭曲、道德素质偏低、社会责任感淡薄、政治信仰迷茫及生命观异化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2.

[2] 于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中的路径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0) .

[3] 徐俊, 任旭.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精神家园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6 (03) .

[4] 李金地.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精神家园的理性关照[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2 (10) .

[5] 王向东, 唐旭斌.大学生精神家园再造新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 (06)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下一篇:关于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动性提升的思考——以宁夏理工学院为例

热门文章

广东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