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2022-05-0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教师师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涵、存在的问题、原因、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解决措施等方面。梳理近年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现状,对构建新时代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篇1:

幼儿教师师德建设刍议

[摘 要]对于幼儿教师师德问题,孔子等人提出了精妙的论述,后人又以规范、条文等形式固定下来,并不断地探究、衍生出新的涵义。重视幼儿教师师德建设,是幼儿之利、幼师之利和社会之利。然而,当今幼师失德的现象并不鲜见,主要表现为幼师虐童、缺乏爱岗敬业精神、职业倦怠,以及幼师专业素养过低、职业发展主动性欠缺等。提升幼师师德,可以采取社会立德、幼师树德,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以及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师;师德;失德;立德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16

一、师德之论,传于古,衍于今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为师之道。《论语·子路篇》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可阐释为“品行端正之人,无需发号施令,也能引得他人纷纷服从;而品行不正之人,即使发号施令,他人也不会服从”,这或许是我国师德规范最初的雏形——为人须“正”。“正”之人不一定为师,但为师之人必然“正”,具备“正”的德性是成为教师的必要条件。《学记》指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即善于教授他人者为了传承其志向而努力不懈,暗含能被世代传颂的人一定是学识渊博、德行出众的人,这就对教师的学识和品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法言·学行》里“师者,人之楷模也”也佐证了这句话。然而,学识渊博、德行出众的教师并不一定优秀。教者,不仅要重德行、养学识,还要懂得教授学生的门道。我国古代《学记》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较为详尽的要求,即在遵循“藏、息、相、辅、预、时、孙、摩”教学原则的同时,采取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以及问答、练习、类比等教学方法。中国古人对师道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可以将具備师德的人归纳为品行端正、德行出众、学识渊博、善于授受之人。这些师德准则,适用于各个教育阶段,对幼儿教师也同样起着规范和引领的作用。

师德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大众共识,并以法令、规程等形式固定下来,后人的研究也日益丰富着师德的内涵。2008 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道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须具备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的品性,能将国家情怀、岗位职责、学生关怀、能力提升结合起来。这对后续相关法令、法规的制订起到了指引的作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要求。师德为先的标准将幼师的师德置于首要位置。细则中“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等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对幼师的师德要求,是对《规范》中“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细化和发展。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教职工应当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该规程对幼儿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即“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品德,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和爱护幼儿,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文化和专业素养,为人师表,忠于职责”。当今,学者们对师德进行了广泛研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叶澜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析》中指出,教师的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特质化品德,教师品德的核心是“教师的善”“教师的公正”和“教师的责任感”。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还应具备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对儿童及儿童教养者的伦理责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博大的师爱、深厚的学识和良好的师表[1]。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幼儿教师的师德的内涵。但无论古今,幼儿教师的师德都不仅限于狭义的个人品德范畴。因此,关于幼儿教师的师德,高尚的品德是前提;丰富的学识是基础;精湛的教技是重点;仁爱的心灵是关键;终身性的学习是补充。

二、师德之重,应有之义,不可或缺

师德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和发展幼儿教师的师德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敬重和对法律法规的恪守,而且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符合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幼师师德建设符合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

师德决定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其保教行为,具备良好师德的幼儿教师会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尊重与爱护幼儿贯穿于保教过程的始终。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能为各年龄阶段幼儿提供科学的保教。与时俱进,不断塑造更先进的保育理念和方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此外,幼儿善于模仿,《墨子·所染》称“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孔子家语·六本》也称“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教师是幼儿入园后相处时间最长的对象之一,其言谈举止无一不被幼儿有意注意或无意注意着,并成为幼儿竞相模仿的对象。当良好的师德与幼儿教师结合为一体,幼儿习得的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不合格的师德与幼儿教师结合为一体,幼儿习得的就是错误甚至粗鄙的行为习惯。可见,具备良好师德的幼儿教师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主力军。

(二)幼师师德建设符合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良好的师德是塑造合格幼儿教师的基本条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项基本理念,体现了师德既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又是教师发展的核心成分。提高幼儿教师师德水平,实则是打造合格幼儿教师的必由之路。

师德引领幼儿教师成长。幼儿园工作繁重,教师既肩负着保教职责,又承担着来自自身、学校组织、家长和社会公众的压力[2]。具备良好的师德,也就具备了爱岗敬业的基本素质和不断进取的决心。幼儿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同时,师德又是幼儿教师不断修正和规范自身思想及行为的指南。例如,“爱国守法”要求教师以国家、社会的利益为重,使其不会违背社会公德或侵犯他人权利;“为人师表”要求幼儿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模范形象。

(三)幼师师德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师德的高标准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目标相契合。幼儿教师师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起着推动作用,也是对习近平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响应。同时,师德建设也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风向标,教师的一言一行是社会瞩目的焦点,教师群体师风师德的优劣间接反映了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树立高标准的师德准则,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将极大地推进社会公德建设。

三、师德之憾,“失德”挑战师德

近年来,幼儿教师师德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幼儿教师失德,不仅表现在虐童事件上,还表现在幼师缺失爱岗敬业精神、工作倦怠、专业素养过低及职业发展主动性欠缺等方面。

(一)虐童,幼师失德的焦点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案件频发。例如,携程幼儿园教师殴打幼儿,给幼儿强行喂食芥末;浙江温岭幼儿园教师揪幼儿双耳使其悬空;上海格林双阳幼稚园一教师将芸豆放入一女童下体;山西太原一女教师狂扇幼儿数十耳光等[3]。以上曝光的仅仅是幼儿教师虐童行为当中的一种——肢体虐待。值得注意的是,虐童行为还包括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4]。国际社会将“儿童虐待”( child abuse )定义为有责任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对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造成伤害的行为[5]。受虐待的儿童不止要忍受躯体伤害,还有可能产生自卑抑郁、人格障碍以及严重的行为问题[6]。种种虐童行为严重违背了《规范》中“关爱学生”的要求,对社会产生恶劣影响,让人痛觉师德沦丧、教师队伍建设堪忧。然而,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姚金菊副教授称,幼儿教师虐童现象并没有呈高发趋势,仅是因为幼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公众对教育的关注,才使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连锁反应[7]。

(二)幼师缺失爱岗敬业精神、工作倦怠

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处于中等水平,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显著低于公办幼儿园教师,其职业认同感普遍有待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明显低于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8]。非学前专业的教师满意度显著低于学前专业的幼儿教师,公办幼儿园教师和乡村教师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群体。在控制收入等条件以后,民办幼儿园教师满意度显著高于公办幼儿园。教师学历程度未对满意度产生明显影响[9]。幼儿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同样不令人乐观。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有较严重的情绪衰竭,而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就是情绪衰竭,预示着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大,消极情绪常常积郁不解,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情感衰竭程度相比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更高[10]。工作倦怠可能是幼儿教师罹患头痛类生理问题以及焦虑类心理问题的重要成因,严重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绩和工作满意度,增加其离职的风险[11]。幼儿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倦怠的状态,难以延续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无心工作或无法顺利完成工作,无暇拓展自身能力,缺失对幼儿的深入关爱,师德水平受到严重挑战。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过低

目前,幼儿园教師学历水平总体偏低,且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我国《教育法》规定,幼儿教师须具备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然而,2010—2011年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只有96.5%和97%[12];不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教师占比较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无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达六成[13],民办幼儿园无证上岗的情况更为普遍,这意味着众多幼儿教师根本不具备从事幼儿保教工作的资格。此外,幼儿教师受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也很严重。2011 年,在全国各类幼儿园教职工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44.7%[14]。当下许多幼儿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没有掌握科学的保教知识和全方位的保教技艺,总体专业素养过低,是造成幼儿教师队伍师德水平不高的客观原因。

(四)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主动性欠缺

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主动性缺失,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受制于职称评选机制不完善和专业培训的机会欠缺。学前教育缺乏独立的职称评选晋升机制,其教师参评通常归入小学教师职称参评体系中,参照小学教师的标准及专业要求进行评审。介于幼儿教师学历偏低和晋升名额有限,幼儿教师竞争劣势突出,压缩了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的空间,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抑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15]。此外,幼儿教师受到专业培训的机会非常少[16],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没有明确的教师培训制度,民办园幼儿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更少[17],幼儿教师缺乏职业发展和系统性提升其专业素养的客观条件。教师通过个人的力量获取职业发展较为困难,且难以建立起职业发展的积极性,这对于培养“终身学习”型的幼儿教师有弊无利。

四、师德之立,迫在眉睫

幼儿教师种种失德表现,难以令人满意。因此,必须加强幼师师德建设。首先,社会应重德,教师应树德;其次,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再次,提高幼师待遇,完善职称考评机制;最后,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社会重德,教师树德

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建设,首先要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为此,应打造社会“德文化”,以“德”浸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幼儿教师在有“德”的环境下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待工作,幼儿教师应以“德”作为自我要求的准则,举手投足彰显其高尚的道德水平,使“德”行贯穿其一日保教的始终,彻底杜绝虐童行为的发生。此外,幼儿教师应主动树立新时代师德的榜样,规范自身的言行,坚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信念,践行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

全面提升幼儿教师学历水平,保证幼儿教师接受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第一,要以幼儿师范学校学历水平为基本条件,以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水平为打造重点,以学前教育研究生学历水平为发展方向,确保幼儿园在符合实际条件的情况下,引进更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第二,要严格执行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有条件的幼儿园要确保人人有“证”,对待偏远、乡村幼儿园要在力争人人有证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证书限制。第三,应增加幼儿教师学历进修和转岗培训的机会。打造多样化的教师培训形式和系统化的培训内容,按照教师的需求进行培训,注重教师的主体参与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教师培训保障体系,确保各幼儿园获得公平、适宜的培训机会。此外,应制订适用于其他学段教师转岗的入职培训要求、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使转岗培训成为转岗教师的入职前提[18][19]。

(三)提高幼师待遇、完善职称考评机制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固然重要,改善幼师待遇也非常重要。我国幼儿教师待遇水平较低,令人堪忧。湖南一调查显示,湖南省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为2251元,大部分幼儿教师的收入介于1 500元到2 500元之间,远低于湖南省教育类职业平均工资水平[20],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待遇更是不容乐观。调查显示,贫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极低,2 000元以下收入的占总工资数量的73.8%[21]。工资较低,是使幼儿园离职教师数量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22]。为了提升幼儿教师的待遇,应严格执行幼儿教師准入制度和评聘制度,构建相应的幼儿园办学标准和奖惩制度,政府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工资待遇评定方式和财政补贴制度[23]。此外,应着力提升非在编教师的待遇水平。其一,打破编制管理,实行企业管理,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对于完成同样任务、承担同样责任的非在编教师实行同工同酬;其二,制订不同类型的非在编幼儿教师的待遇标准和投入政策;其三,控制幼儿教师流动速度,加大对非在编幼儿教师的监管[24]。此外,应完善职称考评机制,建立独立的幼儿园教师职称考评机制,在考评项目中,增设“德评”一项,以此来提升幼儿教师的工作动力和以德自律的能力。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是保护幼儿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儿童权益一旦受到侵犯,法律就是保护他们最有力的武器。针对幼儿教师的虐童行为,有必要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制。当前,我国多个法令文件都明令禁止虐童行为。如《宪法》《婚姻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但以上法律多采用“禁止”“不得”“劝阻(诫)”等口号式规定,没有厘清幼儿教师的权责界限和虐童的具体防治措施。相比之下,一些法治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早已注重运用刑法来详细规制虐童行为[25]。我国对于“虐待罪”实施主体的界定也仅限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以外的幼儿教师实施虐童,并不构成“虐待罪”。如山西太原女教师狂扇幼儿数十耳光,仅仅被视作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当事人仅被判处十五日拘留[26],引起社会一片哗然。为杜绝幼儿教师虐童,应将虐待儿童案件的处理纳入法制轨道,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体系化的儿童保护体系。第一,应积极贯彻《宪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保护儿童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要完善刑法的相关规定,制订专门的儿童虐待防治法,扩大虐待罪的主体范围,其范围应从家庭成员扩展到监护人,同时完善受虐待儿童的救助机制;第三,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在刑法中设立“暴行罪”。不管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只要实施了儿童虐待,都按照“虐待罪”处理,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儿童的保护[27]。

参考文献:

[1]蒋凯.幼儿园师德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以锦州市区幼儿园为例 [D].渤海大学,2014.

[2]张鹤.幼儿教师心理压力及其调试策略——以W幼儿园为例 [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段建强.风口浪尖上的幼儿园 [N].科学导报,2012-10-5.

[4]Geneva.Reports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R].WHO,1999.

[5]乔东平,谢倩雯.中西方“儿童虐待”认识差异的逻辑根源[J].江苏社会科学,2015(1):25-32.

[6]王倩.儿童虐待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5(5):74-79.

[7]赵丽.杜绝“虐童事件”靠师德还是靠法律 [N].法制日报,2013-12-21.

[8]胡芳芳,桑青松.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9):666-670.

[9]田慧生,曾天山,刘芳等.基础教育满意度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6(6):31-42.

[10]王颜芳.幼儿教师的组织承诺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83-87.

[11]李永鑫,高冬东,申继亮.教师倦怠与自尊、心理健康和离职意向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0):83-87.

[12][14][15]汪丞,郭跃进,伍香平.新形势下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4(2):27-32.

[13]刘黎.中国六成幼师无教师资格证,持证上岗成一纸空文[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0-28/4282350.shtml,2012-10.

[16]程建荣,白中军.区域幼儿教师队伍状况调查报告——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1(8):15-18.

[17][19]张云亮,汪德明,时莉等.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现状、评价及其需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2(1):33-38.

[18]王瑾.幼儿教师培训需求及培训成效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 [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0]杨莉君,郑诗琦.幼儿园教师享有权益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南省40所幼儿园为样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1):68-75.

[21]张有龙,杨晓萍.民族贫困山区农村幼儿教师配置的困境与纾解——基于黔西北乌蒙山区的调查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8(2):252-256.

[22]杜屏,朱菲菲,杜育红.幼儿教师的流动、流失与工资关系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12):59-65.

[23]康永祥,庞丽娟.解决幼儿教师待遇问题——基于行业准入与人力资本收益的制度设计[J].教育科学,2014(2):50-55.

[24]王默,杨冬梅,董洋.完善非在编幼儿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的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6):54-66.

[25][27]何剑.论“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2):49-56.

[26]于改之.兒童虐待的法律规制——日本法为视角的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5):172-181.

(责任编辑:付英华)

Key words: preschool teachers;morality;losing of morality;establishment of morality

作者:冯文全 练晓迪

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研究述评

摘要: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内涵、存在的问题、原因、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解决措施等方面。梳理近年来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现状,对构建新时代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师的工作,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通过梳理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成绩,发现不足,找准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更好地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提供思路。

一、学术界研究成果

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高校师德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目前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于高校师德建设,通过去除不相关文献和筛选,共有742篇。而具体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就相对甚少,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展开研究的时间相对较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最早学术研究成果是孙登敏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名为《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文章,文章就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一些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如何加强师德建设进行论述,之后国内学者逐渐开始加强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实现高校思政课目标,学术界也多次召开了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的内涵研究

就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学者们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的内涵主要从教师自身的素质、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视角进行研究。

1.从教师自身素质的视角。从教师自身素质角度进行探讨,是学术界对此问题认识的主流观点,主要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坚定信仰、知识储备、情感力量、道德品质、教学能力和行为作风等多个方面展开。雷彬指出,祖国至上、立场坚定是教师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最重要的师德表现;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是教师最可贵的教学能力;廉洁从教、勇担责任是教师道德品行的高尚体现。施群丽和刘会柏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2.从道德规范视角。学术界从道德规范视角研究主要从教师职业道德展开。张雷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要基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同时还需要深入到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方面,首先表现在理想、事业,其次是人生态度,三是行为准则、价值体系,要合乎道德要求,要有道德风范。张小秋,王立仁把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的内容进行层次划分,他们认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内容是一个呈阶梯状的结构体系,由公民的基本规范、普通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思政课教师特殊师德构成。

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林美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她认为,坚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要求教师努力践行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现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风气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1.從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角度。张煜认为,师德在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冯海伦、王霞娟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刘立红指出,师德是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一是师德决定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二是师德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2.从实现育人角度。张煜指出,思政课教师既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导师,因此,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德育教育的需要。陈志娟,王敏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人才强国”的有效实施。雷彬认为,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决定着传授文化知识质量的好坏和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

3.从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角度。田春园强调,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张煜指出,师德在高校思政课中的重要性体现在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周小玲指出,师德是教师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理性智慧和积极手段。陈志娟,王敏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能够树立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师资力量。

4.从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角度。张煜指出,师德是带动校风学风建设的需要。陈志娟,王敏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激发校风教风的培养。李征南认为,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周小玲指出,优秀的师德必然有效引导、带动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念转化,引导大学生把道德操守和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把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良好乃至优秀的师德对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国民素质健康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学者们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展开调查研究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师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重视并认真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教师思想与行为、教学过程、和师德研究三个层面来探讨。

1.思想认识欠缺。呼艳芳、高林、田春园和孙登敏等学者都认为政治信仰不坚定、理论素养缺乏、功利主义浓厚、敬业精神不强和师表形象不佳是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学者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比如,田春园指出,部分教师对自己工作定位不准确,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缺乏合作精神一些问题。

2.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怀。呼艳芳指出,对学生缺乏爱心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张玉梅、吴昊和庄文娟等学者认为,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少,未能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重视提高科研水平,轻视职业道德建设。

3.师德规范和制度滞后。董文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制度脱离时代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没有科学进行职业道德分层且尚未有一部专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滞后与缺位的问题,关于师德建设进行的理论探讨,缺乏从实践角度对师德建设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影响师德水平和师德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者们主要从社会、高校和个人层面进行综合探究。

1.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呼艳芳认为,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淡薄,改革开放的深入,使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经济及其他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始出现疲软。吴昊、谭凯麟认为,原因主要来自: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型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使人们的心理产生了种种困惑,由于社会道德的提升往往滞后于社会的转型,使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现象得以滋生与蔓延,影响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取向;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学习、利用和借鉴西方有益经验,也带来了许多资产阶级糟粕的东西,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

2.高校体制机制不健全。呼艳芳认为,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学设施、基本教学条件不足和教学管理不规范。王艳秋认为,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有些高校没有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经费缺乏,教师培训难以系统化、长效化,教师社会实践难以开展。

3.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不足。一是部分教师个人修养不够。林金辉指出,某些思政课教师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性,急功近利,重才轻德。呼艳芳认为,在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有些教师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二是教师的动机进行分析。如田爱丽指出,外在利益而不是内在兴趣驱动教师教学和浮躁的文化氛围导致的浮躁功利的教学环境。

(五)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

学术界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也提出了多方面有针对性的对策,主要包括:社会环境、高校建设和个人修养。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董文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要构建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强化自我教育建设。冯海伦,王霞娟指出,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优化师德的环境也作为解决师德问题的重要途径。陈志娟、王敏认为,师德建设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重点地加大影响力人物推选和宣传力度。

2.学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田春园指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师德建设的规范机制,其中包括教师准入机制、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奖惩机制和教育机制。林金辉强调,加强师德建设还需要加强宏观领导,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蔡娟认为,思政课教师师德的建设需要加强高校的党建工作。周小玲指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师师德联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陈志娟、王敏认为,学校方面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选聘、培训、职称评聘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3.个人提升自我修养。呼艳芳表示,思政课教师要从坚定政治信仰和信念,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深化理论功底,优化知识结构、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三方面提高自身修养。庄文娟强调,从坚定思政课教师共产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养、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升职业道德自我建设能力三个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陈志娟、王敏认为,思政课教师要真正重视师德的重要性,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钻研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张道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师德师风建设探析》中指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和对策,提出“四个努力”: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努力做到“四真”;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价值导向,努力做到“三信”;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动力,努力做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四是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为规范,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三、研究特色

1.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基本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受到这种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师也就必须时刻做出调整,不断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对以上文献梳理发现,思政课教师师德能够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逐渐适应时代对师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赋予思政课教师师德新内涵。

2.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脑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新时期,习近平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教学与生活中的问题,不断为教师营造优良的环境,能有效帮助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而为实现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3.遵循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与继承的两种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手段”。教育强调他人对文化的传授与继承,自我教育强调个人对文化的自我学习并起主导作用,两者在理论上各有特点,但在实践中又相互统一。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的建设路径当中,有学者提出要对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也有学者强调要增强教师自我教育的能力,共同发挥两者在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中的作用。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又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师德特殊性等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转化,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努力适应我国目前面临的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做到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把握学生发展特点规律。社会和高校积极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发挥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级领导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增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合力,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煜.论师风师德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

[2]呼艳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6).

作者:张红红 向巧玲

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加强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新形势下,对农村青年教师的新要求,除了爱岗敬业外,还要具备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具有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而有效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本文首先对当前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新形势下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策略,希望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小学教学的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引言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在新形势下的小学教育中,对于学生教学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师德修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着重加强对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才能切实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但是目前在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加以研究,不断提升农村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水平,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实现专业化教学。

一、当前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状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师德修养参差不齐,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专注于小学数学课程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自身的师德建设,对于学生的科学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教学措施。同时教师普遍缺乏交叉学科知识,导致小学数学教师很难开展研究型教学和综合教学,教师通常不知道如何创造性地控制和处理教材。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教育研究和教学能力,导致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较低,无法有效满足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存在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没有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导致故步自封,教学理论与实践停滞不前,无法有效提升师德修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新课程改革和我国教育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策略

1.积极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师德修养的提升

长期以来,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育和学习观念来教学生,把教学仅仅作为知识来教。这种观念,其实是教师教学素养低的表现,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发展。因此新形势下要加强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形式的需要。教师要积极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要注意思维的深度,以便学生可以探索和反思数学知识的本质,通过现象获得本质,并有效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从而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应让教师塑造多种教育科学思想,在教學中向学生进行积极展示,对学生进行小学数学科学的教育,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1]。

2.积极拓展相关学科知识,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新形势下,加强师德建设,小学数学教师除了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数学史、数学方法论等知识,以便从整体上理解数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综合和跨学科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而有效加强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并以知识结构为基础,形成科学、合理、多样化的结构特征。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掌握灵活的思维方式,有效掌握数学解题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3.以专业引领为导向,加强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所谓以专业引领为导向指的就是由专业的教师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这一方式的实施对解决师德修养的问题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就专业引领的作用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能有效拓展小学数学教师事业的发展,帮助他们了解前言的数学教育理论,以促使他们自身的理论素养得到充分的提升,更好的在工作中把握数学教育发展变革的方向;第二,基于专业引导能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对当前教学改革的成果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为自身的教学改革做合理的评价,促使自身的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加强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目的[2]。

4.加强自身的持续性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教育理念

社会知识每天都在更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新形势下要积极加强自身的持续性学习,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从而提升师德修养,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塑造终身学习的意识,在自觉学习中获取和更新知识,加强师德建设。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5.加强沟通与交流,提升农村青年教师师德修养

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起来的,无论是在教学中或交流中,教师都可以从分享和互动中或从教研活动中学到很多东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的理想和信念进行比较,吸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有效的提升。其次每位教师的理论水平是不同的,因为每个老师的专业成长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必须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并进行积极的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指引,帮助教师在师德修养的道路上获得更多建树[3]。

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身边的技术和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加强师德建设,从而对学生进行现代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新形势下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积极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拓展相关学科知识、以专业引领为导向、加强自身的持续性学习、加强沟通与交流等措施,有效加强农村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从而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谦.简述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5(23):143-145.

[2]马志颖.浅谈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策略——基于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4):331.

本论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新时代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20JB353)成果

作者:宋斐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院财务审计论文下一篇:教师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