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传的感想论文

2022-05-16

小编精心整理了《读水浒传的感想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我国的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时间较为相近,题材也较为相似,都通过英雄豪义宣扬了男性的魅力,并在其中穿插了部分女性角色,展示了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大体可分为贞洁烈女、巾帼英雄、年长老妇、倾城美人以及反面女性五类。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通过本文具体分析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从而总结两部著作中女性形象的不同。

第一篇:读水浒传的感想论文

《水浒传》中女性地位的下降

[摘 要]在中國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挣脱开现实社会奴役和束缚着的枷锁,在各类文体 中大放光彩,其社会地位堪称“巾帼不让 须眉”,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两类女性,重新回归现实的牢笼,地位遽然下降 ,在构建名著的过程中仅仅充当着陪衬和附庸,造成文学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倒退。

[关键词]文学作品;水浒传;女性形象[

“女人能撑半边天”是 当代女性地位大大提高的时代音,以舒婷为代表的女性文学作家为男女平等高歌“我必须是 近 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在封建社会里,历代王朝的统治交替者一直是延续着男性的血种,而女性即使一时“垂帘听政”,“专 权 ”或荣登皇位,终逃不过昙花一现的命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 说,“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的低级、中级阶段、部分出处于高级阶段的野 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也处于高级尊敬的地位。”〔1〕穿越洪荒 ,进入 文明,随着母权制的没落,社会呈现另一种态势,“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 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2〕从此女性的 命运和 地位一落千丈!

不同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女性的光辉形象 是晶莹夺目的,直可压倒须眉。进步的文学作家们,其五色之笔描绘出优异女性的风采,在 黄袍紫衣的单调中融入色彩斑斓的生动。

《诗经》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 篇《关雎》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现了优雅、美好的女子可以征服男子;中国第一 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美人”的自喻,写尽女子的高洁、清纯和神圣,在 《九歌》的《湘君》《湘夫人》《山鬼》中更是把女性神化,在虚拟中幼想真挚的爱情。南 北朝时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刻画出贤妻和女英雄的典型,前 者的爱情感天动地,后者的忠孝不让须眉。众多的妻子在丈夫的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而永久, 潘岳的《悼亡赋》,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待爱人的真情 荡 气回肠,令人叹腕。后来武则天做皇帝一扫男尊女卑的风气,虽不可遗存千古,但宋代词坛 宗主李清照却以她的绝世才华让婉约词流芳万年。近代鉴湖女侠秋瑾的《满江红》词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又有诗云:“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自东。” 更是唱出了民主革命的时代女声的最强音。其他诸如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中的女性形象不胜 枚举,百花齐放,色彩各异。文学随历史的演进而逐渐接纳女性进入各个领域,而女性的地 位也不能不为之逐渐升高,“半边天”的趋势表现得愈加明显。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 《水浒传》,把女性只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上,是不是一种文学创作思想的倒退?

《水浒 传》中的女性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女英雄,一类则是平民女子。可这两类女性均没有逃过处 于男性附庸的卑微地位的命运。《水浒传》中的女英雄是一百单八将中仅有的三个女性将领 ,人数少 尚且不论,三个人物从外到内已经显现一种男性化,仿佛只有性别才能仅仅将她们与男性 相区别,这在阳刚之气弥漫整部著作的氛围里,女英雄是已经被同化了附产品。下面我们来 看一下子这三位“女英雄”:她们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 二娘。仅从绰号上来看,就可嗅到她们身上浓重的汗臭味,她们的强壮、骠焊、凶狠,像“ 母夜叉”——夜叉,原为梵文,也译作“药叉”,“夜乞叉”,意思“能啖鬼、捷疾 鬼,是一种恶鬼。”〔3〕在三位女英雄中,最漂亮的要属扈三娘了,她“天然美 貌海棠 花”,但美丽并没有给她的武功打折扣,其武艺远在孙二娘和顾大嫂之上——在与宋江大军 交战中,先擒王英,后平欧鹏。但美丽加武功高强的的扈三娘,在相对具有女人味的三女豪 中根本没成为作者着力塑造的女英雄,形象的鲜明性较那两位逊色很多。“母夜叉”孙二娘 是《水浒传》中塑造最为成功的女强人,她是“十字坡酒店”的女店主,一出场的风 姿颇引人注目:“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儿来,头上黄烘烘的插着一头钗环 ,鬓边插着些野花”“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烟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 腰,上面一色金钮。”在一身红的花、绿的衫、银钗、金钮的装束中人们仿佛看到一位艳丽 的妇人。再看这相貌:“眉横杀气,脸露凶光。辘轴般蠢岔腰肢,棒槌似粗莽手脚。厚铺一 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金钏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这 哪是一女子,典型的一凶神恶煞,其绰号真是起的恰到好处。即使她“淡妆浓抹”总 不 相宜,本来生就粗俗,打扮的朴素利索可以令人感觉质朴可亲,平易近人,偏偏涂脂抹粉又 过于妖艳,先天不足外加后天“毁容”,这身“行头”给女英雄的英姿大打折扣。这样的形 象也是对女性精神的一种侮辱,“如果扼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女性美和女人柔韧温婉的天性 ,无异于扼杀我们的生命。”〔4〕作者似乎在有意抹杀女英雄的可爱这处,难道只 有让她 们近似男儿方显英雄本色?那还不如直接描写男子来的痛快!但这种性别气质的转变却使她们 的命运不至于特别悲惨。当代女作家张洁她的小说《方舟》中说过,“因为你是女人,你将 格外的不幸”。而下面的女人是因为更加女性化才格外不幸的。

第二类女性,是平民化的 。比如潘金莲,林冲娘子,阎婆惜,潘巧云,王婆等等,而这些人中,又以潘金莲这一人物 形象最为饱满。这些人身份更为卑微。阎婆惜、潘 巧云死了,是罪有应得,在宋江等梁山好汉的眼中犹如踩死一只蚂蚁,封建道德观早已给她 们定了死罪,即使现在不死在宋江们手下也是早晚的事,妇女之命被视为草芥,根本不用绳 之于法便自有天命之刀夺其不洁之躯。林冲娘子死了,在封建统治官大一级压死人制度下, 屈从忍辱的林冲“不怕官,只怕管”,不能保护履受高衙内调戏的妻子,封建道德又用一根 “从一而终”“好女不适二夫”的贞洁观的准绳勒死了一个善良柔弱的女子。《水浒传》的 确是男人们的世界,就连封建道德,也往往是男性制造出来供女性遵守的行为规范。女子终 其只能是男人们的陪衬、附庸,去留、杀剐的大权都掌握在男性的手掌之中,而女性的命运 也就仅仅是旦夕间的事情。潘金莲的死,便是最典型的一例。

潘金莲首先是可爱的,她的 可爱从二十四回出场开始,潘金莲的身份是使女,地位本就低下一层;在主人要缠她不服从 的情况下惹主人生气,又被动了一层;被主人赔钱卖与武大郎,身价之贱, 更是跌 下一层。如此这般,潘金莲是以其极低微的身份与武大开始这桩婚姻的, 面对年龄差距大,外貌悬殊,感情基础缺乏等种种不公平,他仍选择了“宁做小贩妻 子,不做主人妾”,其骨气和婚姻自主的追求,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所以她可爱。事实 上直 到潘金莲遇到英武的小叔武松,按捺不住春情萌发,欲结美女、英雄之缘也是一种可爱的表 现。她的可爱在于敢爱敢恨的真实,温柔体贴的细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武大与武松 的强烈对比,虚伪和无所偏爱并非理智和道德,勇敢的追求也不见得不守妇道和淫荡。而面 对这种人之常情,作者对潘金莲的态度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女性还在封建社会中“承担了等 待及抵抗的角色,一方面由于社会道德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她自身的羞耻感。即使是为 了吸引她的意中人,也不能将感情溢于言表,而只能伪装成一件猎物。”〔5〕如若 把潘金莲 换成一个男子,描绘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倾心相慕,肯定不会遭到她的下场,这便是所谓 的封建道德。由此可见,潘金莲,潘巧云与阎婆惜的死还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 在性道德上,存在着社会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对男人的放荡不羁持宽容态度,而另一方面对 女人的性解放却持谴责态度”。〔6〕在社会结构不平等的基础上,《水浒传》宣扬 的是性别歧 视的观念,使全书中女性处于男尊女卑的传统中难以解脱。

潘金莲的美丽可爱的褪化是从 与西门庆勾结成奸开始的。武松的拒绝,西门庆的引诱,王婆的教唆是外因,而她自身婚姻 的不幸和抵制诱惑的意志力薄弱是内因,内外交迫导致了她的堕落,从偷情到暗算丈夫,最 终惨死于武松利刃之下,形象由可爱变为可憎,落到可杀的地步。潘初始的美丽、可爱、自 尊、不屈、精细、温柔、体贴等优点,都是一名女子非常女性化的表现,而就是这样一位女 子仍 不免一死,沦于封建制度的屠刀之下,不能不算是可悲的,这种可悲与低下的地位不无渊源 。比之三位女英雄,潘金莲起码的人权和人欲都没有追求的自由。

综述可知,《水浒传》 所树立的是 一种英雄传奇美,形成的是英雄传奇小说雄豪刚健,气势浩瀚的审美风格。小说所塑造的是 英雄豪杰的群像,构建了光彩夺目的英雄画廊。所以英雄们是小说着力塑造的形象,女英雄 的命运相比平民的命运要好很多。《水浒传》作为一本“忠义传”,以忠义号召天下归心, 本就与女性的关系不大,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忽视也就不可避免,但凡是所设计的女性形象均 无好的命运,与整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主流趋势相照应,也就体现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 上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52.

〔3〕沈伯俊.水浒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4:531.

〔4〕张抗抗.我们 需要两个世界〔J〕.文艺评论,1986(1).

〔5〕〔6〕〔法〕吉尔•里波韦兹.第三类女性——女性地位的不变性可变性〔M〕.田常晖,张峰,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36,6.

〔责任编辑:华 超〕

作者:胡 丽

第二篇:《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摘要:我国的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时间较为相近,题材也较为相似,都通过英雄豪义宣扬了男性的魅力,并在其中穿插了部分女性角色,展示了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大体可分为贞洁烈女、巾帼英雄、年长老妇、倾城美人以及反面女性五类。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通过本文具体分析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从而总结两部著作中女性形象的不同。

关键词:《水浒传》《三国演义》女性形象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中题材较为相似的著作,《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通常被用来展现男性魅力,二者的创作时间相近,同时背景都是在战乱年代,都以男性为主,但二者又不尽相同。其中《水浒传》描述的是北宋末年由于统治阶级腐朽,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宋江无奈带领108位好汉在梁山泊上进行农民起义,后被朝廷招安,在投降朝廷后受到迫害最终起义失败,通过描述起义的发生、发展至失败的过程展现了绿林好汉的英雄气概。而《三国演义》则描述的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各路诸侯纷纷参与割据混战,之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为争夺城池进行了政治以及军事战斗,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通过战争展现了各国文臣武将的谋略。二者虽以男性为主,但中间仍穿插着部分女性形象,如《水浒传》中的孙二娘、扈三娘等,《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蔡文姬等。本文通过对比《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以期为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整体分析

近年来,随着四大名著的热播,《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通过二者的对比发现,《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多为反面的,如臭名昭著的潘金莲,而《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多为正面的,如貂蝉。

通过分析发现,《水浒传》中出现的女性有70多名,且大都是市井小民,其中反面人物多为荡妇,如潘金莲、王婆、阎惜娇等,她们是男性落草为寇的主要原因,部分女性还造成自己的丈夫丧命,同时著作中还有部分正面的女性形象,如林冲妻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她们多善良正直。《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市井人物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生活。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多为正面的,她们勇敢刚烈,但是由于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形成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思想,使得她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甘愿沦为男性进行政治斗争以及统治的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徐庶的母亲以及貂蝉,她们在面对权势时毫不畏惧,甚至为了国家大义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同时《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多才多艺和聪明贤惠,如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其自幼熟读经史,同时精于制造木牛流马。

二、《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

(一)贞洁烈女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女性形象中不乏贞洁烈女,贞洁烈女是指刚正有节操的女子,一般泛指失去贞洁寻死的女子,在此处是指为了自己的丈夫甘愿牺牲一切的女性。如《水浒传》中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发配后直言等自己的丈夫回来,同时与强权进行抗争,为了保全丈夫的名声甘愿赴死;又如《三国演义》中孙翊的夫人徐氏,孙翊死后叛将要徐氏顺从于他,徐氏假意答应,后杀死叛将;此外还有刘备的军队被打败,为了不拖累赵云在长坂坡跳井自杀的糜夫人。这些女性温和、善良,以夫为天,不仅悉心照料丈夫的起居,还处处为丈夫着想,在丈夫出現危机时为了丈夫甘愿赴死。但同时这些具有气节的女性在为丈夫赴死后其丈夫的表现不尽相同,其中《水浒传》中林冲在知道自己的妻子为保全名声自缢后,十分痛苦,并要去杀死高衙内为夫人报仇,而《三国演义》中的糜夫人为不拖累赵云和丈夫刘备在长坂坡投井自尽,之后赵云冲破包围将阿斗带到刘备面前时,对糜夫人只字未提,而刘备也不曾询问,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林冲深爱自己的妻子,她自缢是值得的,而刘备却远没有糜夫人爱他那样爱糜夫人。

(二)巾帼英雄

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巾帼英雄较为明显的是《水浒传》,如108将中的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以及母夜叉孙二娘等,而《三国演义》描述的较为隐晦,如孙尚香、祝融夫人等。这些巾帼英雄的性格都较为豪爽,毫无女子的扭捏。《水浒传》中的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都是梁山108将中的一员,其中扈三娘又称一丈青,是排名59位的地慧星,内营女子军统领,顾大嫂是排名101位的地阴星,担任东山酒店掌店头领,由于性情彪悍又善武艺,被称为母大虫,孙二娘排名103位,上应地壮星,担任梁山驻西山酒店迎宾使,同时也是消息头领,由于行动野蛮、武艺强又因其父绰号山夜叉而被称为母夜叉。《水浒传》中梁山三位女将均性格泼辣、精明豪放。而《三国演义》中也不乏巾帼英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孙尚香,史料记载孙尚香是孙权与孙策的妹妹,后嫁与刘备。孙尚香自幼习武,刚强勇猛,桀骜不驯,才智敏捷,其英雄气概比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刘备离开东吴时,孙尚香仅凭一己之力便帮助其化解危机,使得刘备成功离开东吴。南蛮王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也是三国时期的巾帼英雄,祝融夫人武艺高强,擅长飞刀,其在政治上极力辅佐丈夫,同时随丈夫一起抵抗蜀军,并生擒张嶷、马忠,是《三国演义》中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

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虽然这些女性都性格豪爽,但是作为巾帼英雄,历史对她们的评价却不尽相同。《三国演义》中的孙尚香与祝融夫人,历史认为她们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推动了男人的成功,并对她们进行了表扬与褒奖,但是对于《水浒传》中的梁山三位女将,历史却将她们归类为悍妇,将她们称为“站在男人前面的女人”,并依据儒家思想认为女子应该相夫教子,这样站在男人前面不符合礼数。但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的巾帼英雄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两部著作中巾帼英雄与丈夫关系的处理方式,《水浒传》中的三位梁山女将在婚后没有隐藏自己的真性情,与丈夫同职,参与起义,而《三国演义》中的孙尚香以及祝融夫人,在婚后选择隐藏光芒,相夫教子。

(三)年长老妇

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年轻女性形象中,其结局大多都是悲剧的,如《水浒传》中梁山三位女将最终都被杀死,再如《三国演义》中糜夫人为了刘备投井身亡,其中一点原因可能是她们太年轻,人生经验不够丰富,处理事情也缺乏一定的成熟性。接下来我们要针对两部著作中的年长老妇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如《水浒传》中帮助西门庆的王婆,再如《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两位年长老妇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缺乏是非观念的、卑鄙的市井小民,另一个是是非观念极强的女性,二者虽然性格以及形象不同,但皆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市民。《水浒传》中王婆为了自身的生存主动放弃廉耻之心,对西门庆等权势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甚至帮助潘金莲毒杀其丈夫,这使得她被世人诟病。而《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虽为小市民,但是其始终坚持自身的是非观念,她自觉曹操不是一个正直、仁义的人,在得知徐庶辅佐曹操后坚决反对,但作为毫无反抗之力的市民,其在面对曹操的压迫时只能被强行押走,最终曹操利用她成功引出徐庶,虽被曹操利用引出徐庶,但是其极强的是非观念被世人称赞。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虽然两位年长妇人都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小市民,但二者对待权势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王婆在知道自己敌不过权势时选择妥协和阿谀奉承,并帮助潘金莲毒杀武大郎,最终被官府法办,而徐母在面对曹操这样的权势时毫不畏惧仍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在斥责徐庶后自杀明志,二者对待强权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后人对其的评价也截然不同。

(四)倾城美人

在《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也存在着倾城美人,如《水浒传》中的潘金莲以及阎惜娇,再如《三国演义》中的貂蝉,都貌美如花,但其在著作中承担的使命却不相同。《水浒传》中潘金莲与阎惜娇均受社会以及权势的迫害成为苦命的女人,潘金莲原是大户人家的侍女,因颇具姿色被大户纠缠,潘金莲不从,并将此事告知主人婆,被大户忌恨,将她许配给武大郎,婚后在王婆的撺掇下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后毒杀亲夫,被武松杀死。阎惜娇原籍东京开封人,后随父母流落到济州郓城县,其父得病身亡后无钱安葬,在宋江的帮助下安葬了父亲,又在母亲的主导下嫁给宋江做妾,后与张三勾搭成奸,并收了晁盖写给宋江的信件,被宋江杀害,她们起初都是被权势压迫寄人篱下,但是在有了稳定的依靠后又追求虚假的精神乐趣,最终被杀。而《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身为一名舞女有沉鱼落雁之貌,为了报答义父的养育之恩甘愿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通过连环美人计使董卓与吕布反目,但在任务完成之后其失去了后续保障,最终在吕布兵败身死白门楼后消失在后人的视线中。虽然三位倾城美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但由于所处的環境不同使得后人对她们的评价也截然相反。《三国演义》中貂蝉是无奈的,她受强权所迫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但世人认为她是一个为了国家牺牲自我的人,这种爱国精神体现在一个女子身上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为了报答王允的养育之恩甘愿献身,她的感恩之心受到世人赞扬。而《水浒传》中潘金莲以及阎惜娇在拥有平稳的生活后追求精神上的乐趣,从而离经叛道,最终迫使宋江、武松等英雄豪杰落草为寇,后人对其评价充满了贬义,如淫荡等,对倾城美人不同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时代背景的不同。

(五)反面女性

在《水浒传》中反面女性的角色比比皆是,如潘金莲在与他人通奸后毒杀亲夫,潘巧云在与和尚通奸后恶人先告状,诬告石秀,同时在描述扈三娘、孙二娘等梁山女将时着重体现其手段残忍,并取绰号母夜叉等,刻意丑化了女性形象,从而体现了宋江等英雄豪杰的魅力。而《三国演义》中的反面女性较少,且大多都是为了争权夺利进行离间等,如刘表的夫人蔡氏,其为了保全自身的权力,让刘琮继承皇位,在刘表与刘备交谈时附耳偷听,并离间刘表与刘备的关系,后多次迫害刘备,伪造诏书并投向曹操,这与《水浒传》中反面女性的形象不同。

三、《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差异形成原因

(一)时代与人物阶层不同

《水浒传》发生于政权相对稳定的北宋末年,主要讲述的是奸佞当道,民不聊生,宋江等英雄豪杰不满统治阶级的腐败进行农民起义,是国家内部的战争,同时北宋末年儒家思想虽然已经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但是《水浒传》中的女性多为社会底层的市民,其受教育程度有限,使得儒家思想中的三从四德对她们影响极小。而《三国演义》发生在三国时期,此时汉朝的经学统治对人的思维等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多为统治阶级的女性,其受教育程度较高,由于家庭原因的影响这些女性更具有大局意识。

(二)成书基础不同

《水浒传》在创作之前已有多数民间故事流传,同时其成书于市民社会,这使得《水浒传》在创作过程中拥有较为丰富的素材,同时《水浒传》表现的是百姓的观点以及趣味等,男尊女卑等观念的影响使得著作中塑造女性形象多为丑陋狠毒的。而《三国演义》是依据《资治通鉴》以及《三国志》等编撰而成的,对人物的描写较为客观,同时市民观念影响较少,使得《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多为正面的。

(三)作者女性观不同

由于《水浒传》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编撰的,其中市民观念的影响较深,因此施耐庵在编撰时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市民对女性的误解与贬低,如《水浒传》中对潘金莲等女性的丑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民的道德观。而《三国演义》编撰者罗贯中的女性观较为矛盾,三国时期人们并不看重妇女的贞操观,同时其对拥有聪明才智的女子较为欣赏,如在描述蔡文姬时,通过大量的文笔来描述蔡文姬的博学多才,这与我国封建思想中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理念相悖,但其仍保留了当时人们对女性的看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普遍现象,由于时代与人物阶层、成书背景以及作者女性观等原因导致二者中的贞洁烈女、巾帼英雄、年长老妇、倾城美人以及反面女性等女性形象存在着差异。

参考文献:

[1]邓雷.儒家思想对明末清初《水浒传》评点的影响[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03).

[2]陈香凝.倾斜的世界——浅析《三国演义》女性的物化形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7).

[3]薛文秀.《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6(01).

(作者简介:孟娅,女,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高三〈19〉班学生,研究方向:古典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孟娅

第三篇: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谈《水浒传》人物语言的翻译

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不仅要译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要译出原作的风格。而组成原作风格的要素之一,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风格。只有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风格,才能在译作中实现原作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再现人物的形象。文章将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就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水浒传》人物语言的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 《水浒传》 语言风格 主题意义 美学价值

一 文学文体学与文学作品人物语言的翻译

文学文体学是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在描述语言形式的同时能发掘文学语篇的美学意义。文学文体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文学翻译,能帮助我们理解原作的风格特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达到作品的美学效果和表达主题意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文体特征,是作品风格的具体表现之一。个性化语言是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外在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便可了解人物个性。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不仅要译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要译出原作的风格。而组成原作风格的要素之一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风格。

要想翻译好人物的语言,首先要透彻地分析人物语言的语体特征。在《小说的风格》一书中,利奇和肖特将那些可能产生风格的语言特征称为风格标记,并将风格标记归为以下4类:句法、语法、修辞以及语境和衔接。Leech和 Short(1981)提出了一套文学作品的语体分析模式,包括4个范畴,即词汇、语法、修辞和语境与衔接。刘宓庆(1990:246)指出,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我们认识的风格标记。他把风格标记分为“非形式标记”和“形式标记”两类,并提出了3个分析层次;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一书中,申丹(1995)根据中英文文学的具体语言特点,从3个层面阐述了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具体运用:词汇层面、句法分析、言语表达层面;借鉴他们的分类和层次分析方法,我们从词汇、句法和语篇3个层面来分析《水浒传》人物语言的翻译。

二 《水浒传》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及人物形象

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的长篇小说。就白话小说而言,《水浒传》被称为“中国一号小说”。《水浒传》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写人艺术的重大突破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并且成功地运用了语言艺术,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所处的具体场景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赋予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风格。在《水浒传》里,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口吻。只要读到他们的对话,就会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鲁迅先生对《水浒传》的语言艺术评价很高,尤其是小说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他说:“《水浒》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何士龙,1982:176)。

《水浒传》里有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这些对话,作者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李逵的心粗胆大,耿直爽快;鲁智深的粗中有细,心地刚直;武松的勇武刚强,心思精细;乃至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通过对他们语言的描写,形象逼真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千人千面,各有个性。由于出生、教养不同,处境、地位不同,气质、性情不同,这些人物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在翻译中不对此加以体现,就很难将人物形象在译文中重新塑造出来。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就李逵和宋江二人的个性化语言及其翻译进行评析。

三 《水浒传》人物语言翻译和形象再现

在《水浒传》的英译本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有3个,即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Buck)翻译的七十回全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杰克逊(J.N.Jackson)翻译的七十回节译本Water Margin,以及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的Outlaws of the Marsh。其中,沙博理的译本(以下简称沙译)是《水浒传》英译本迄今为止唯一的百回全译本,译文较为准确。现以沙译为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就李逵和宋江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和形象再现进行分析。

《水浒传》中有许多李逵和宋江语言生动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和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发掘人物对话的特征和美学意义,译者必须首先对原文从词、句、篇三个层面进行文体分析,把握人物语言的风格,在此基础上,注意保留原作的韵味和格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人物语言的风格和精神。请看下面的例子:

李逵便道:“哥哥,兄弟闲了多时,不曾杀得一个人,我便先去走一遭。”宋江道:“兄弟,你去不得。若破阵冲敌,用着你先去。这是做细作的勾当,用你不着。”李逵笑道:“量这个鸟庄,何须哥哥费力!只兄弟自带了三二百个孩儿们杀将去,把这个鸟庄上人都砍了,何需要人先去打听!”宋江喝道:“你这厮休胡说!且一壁厢去,叫你便来。”李逵走开去了,自说道:“打死几个苍蝇,也何须大惊小怪!”(第四十七回)

Version:“I’ve been idle for a long time,brother,”said Li Kui.“I haven’t killed a single person.Let me go in first.”

“Not you, brother,”said Song Jiang.“If we needed a shock assault,I’d send you.But this is careful,delicate work.You’re not suitable.”

Li Kui laughed.“That friggin manor.Why trouble yourself?I’ll take two or three hundred of the lads,and we’ll carve our way in and cut all the wretches down.What do you need scouts for?”

“You’re talking rot.Got out of here,and don’t come till I call you.”Li Kui left,muttering to himself:“All that fuss about swatting a few flies.”

Tran:Sidney Shapiro

这是宋江第一次准备攻打祝家庄时和李逵的对话。读过原文之后,李逵的卤莽与率直,宋江的稳重与缜密已是跃然纸上。其性格的差异,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得到充分的展现。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会发现,沙译保持了原文通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的差异。李逵性格粗卤而且莽撞,其语言也不免粗俗无礼。在这段对话中,他称祝家庄为“鸟庄”,而“鸟”是汉语中的一个鄙俗语。沙博理以“that friggin manor”对译,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特征。相反,宋江凡事思虑周全,工于心计。相比之下,他讲话则更注意方式方法,而且有一定的说服力。从“这是做细作的勾当,用你不着。”和“且一壁厢去,叫你便来。”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宋江作为梁山首领对手下兄弟讲话的那种权威性。沙译用“You’re not suitable.”和“Got out of here,and don’t come till I call you.”来对译,不仅译出了宋江话语中所含的权威性,而且再现了他稳重缜密、考虑周全的性格, 因而成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然而,沙译将“一壁厢”译为“Got out of here”略显美中不足。据《水浒词典》(胡竹安),“一壁厢”意为“一旁,一方”,因此,此词译作“Go aside ”更为合适。

就句子结构而言,沙译使用了一些简单句来传达原文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比如,李逵说的两句话:“量这个鸟庄,何须哥哥费力!”和“只兄弟自带了三二百个孩儿们杀将去,把这个鸟庄上人都砍了,何需要人先去打听!”在沙译中分别译作“That friggin manor.Why trouble yourself?”和“I’ll take two or three hundred of the lads,and we’ll carve our way in and cut all the wretches down.What do you need scouts for?”这里,运用“I’ll take”这样的句型,充分体现出李逵做事不顾前后,大包大揽的“英雄气概”。同样,在翻译宋江的“这是做细作的勾当,用你不着。”时,沙译也使用了两个简单句“But this is careful,delicate work.You’re not suitable.”虽然形式不同,但是译者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从而在译文中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

最后,再来讨论这段文字在更大的语言单位——语篇层面的翻译。以宋江的话为例,作为梁山头领的他在处理事情时,总是沉着冷静,考虑周全,因此他的语言逻辑严密,文雅中透着威严。原文作者用了诸如“若……,用着……”,“且……,叫你便来”等条件状语从句和祈使句,以展示宋江话语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样,译文用“If…, …I’d…”,“Got out of here,and don’t come till I call you.”等对译,保留了原文人物语言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连贯效果。因此,从整体上说,沙译抓住了原作的格调和韵味,成功地再现了人物的语言风格,让读者真切地领略到人物所特有的性格特征。

从以上译例分析可以看出,沙译从整个语篇着眼,从词、句的翻译入手,从总体上把握人物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风格,从而实现了风格翻译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文体对应。

四 结语

文学文体学认为,文学作品是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结合。内容和形式是无法分离的,而且文学的语言形式本身对于作品来说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形式就是文体,就是风格,因此翻译中应当尽可能地把作品的句法结构、形象描写和修辞手段体现出来,通过“形似”来实现“神似”,达到“形神皆似”的艺术效果。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体察原语的风格意义,使译文在与原语的对应中力求在风格表现上做到“恰如其分”(appropriateness)(刘宓庆:1998)。这也就是说,译者应该通过语言分析和文学阐释揭示原作的风格特征并在译文中尽量保持原作的美学效果;同时,译者必须使单独的语言表达与文本的整体结构相平衡,从而选择相应的译语语言形式以实现文学翻译中的风格对等。译文只有准确再现原文的风格和精神,才能实现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是组成原作风格的要素之一,是体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翻译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时,译者首先要对原文进行文学文体分析,对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从语义上透彻理解,再结合故事情节和说话人的身份、地位等理解话语的交际功能,最后要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从语篇着眼,从词、句入手,即从词汇、句法和篇章3个层面来翻译人物的语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中人物的语言风格,从而准确再现人物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Leech,G.H.& Short,M.H.Style in Fiction [M].New York:Longman Inc.1981.

[2] Shapiro,Sidney.Outlaws of the Marsh.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0.

[3] Shen Dan.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 [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8.

[4] 封宗信:《文学文体学——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中国翻译》,1999年第5期。

[5] 何士龙:《谈谈〈水浒〉的语言艺术》,《水浒争鸣》(第一辑),1982年版。

[6] 胡竹安:《水浒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

[7]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8]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王建君,女,1970—,河北张家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段静,女,1981—,河北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作者:王建君 段 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产品质量法有关论文下一篇:古希腊神话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