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及作品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书法家及作品范文

文章标题: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评选及展览活动实施方案

XX市公安局第二届卫士之光(廉政文化)

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评选及

展览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省公安厅和市纪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推动全市公安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开展,确保第二届卫士之光(廉政文

化)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评选及展览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第二届卫士之光(廉政文化)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评选及展览活动,组织民警创作出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启迪教育意义以及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激发基层公安民警积极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增强民警廉洁自律意识,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机构

市局成立第二届卫士之光(廉政文化)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评选及展览活动组委会,由市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XXX担任主任;政治部副主任XXX、监察室主任XXX、宣传处处长XXX任副主任;成员由XXX、XX等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局监察室。

三、参加对象

本次活动的参加对象为全市公安民警、在编职工、消防官兵。鼓励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家属、子女和社会专业人员参与创作(可参展但不参评)。

四、作品要求

(一)参展作品分书法、美术、摄影3大类。

(二)作品以反映警营文化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弘扬奋发向上、团结奋斗、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主旋律。主题突出,格调高雅,风格清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

(三)作品规格

1.书法类作品、美术类国画作品:一般不超过4尺宣纸,可不装裱。

2.美术作品:宽度一般不超过1.5米,油画及工艺美术作品应控制体积、重量(雕塑、根雕、奇石不参展)。

3.摄影作品:4-8寸样片均可,彩色、黑白片不限。

以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应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和单位。

五、推荐工作

(一)各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市局各单位作为本次评选及展览的主要单位,应结合实际,组织创作和评选。各地推荐上报的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均不得少于3件,多者不限。

(二)市公安文艺协会会员(书法、美术、摄影爱好者)每人须交一件以上作品。

(三)鼓励公安民警与社会专业人士合作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参评参展。

(四)推荐作品分别填写《全市公安第二届卫士之光(廉政文化)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作品推荐目录表》(附件1-3)和《全省公安廉政文化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作品推荐表》(附件4)。

(五)各单位报送的作品可直接寄或送到市局监察室,报送时间:8月1日至8月10日。

六、时间安排

5月22日至8月1日,各地组织基层民警进行作品创作,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为单位集中办展。8月1日至8月10日,各地将推荐作品统一报送市局第二届卫士之光(廉政文化)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评选及展览活动组委会。8月11日至8月15日,市局将筛选的推荐作品统一报送省厅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组委会。8月16日至20日,省厅将组织省级专家评委对各地各单位推荐的作品进行评选,确定参展作品,并评出

一、

二、三等奖及优秀奖。9月中旬,推荐优秀作品上报参加省纪委和公安部的评选和展览。

七、奖励及其他

(一)本次活动根据各单位重视程度和获奖数量评出组织奖5名,并颁发奖杯。

(二)本次作品评选活动设书法、美术、摄影作品一等奖各1件、二等奖各3件、三等奖各5件。入选参展者将颁发奖金和“入选证书”。

(三)本次活动纳入纪检监察工作评先评优和宣传部门年终工作责任目标考评内容。

(四)推荐的书法、摄影作品(样片)原则上不予退还。未获奖的美术作品可以退还,但应在申报表中注明。

二○○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附件1:

市公安局第二届卫士之光(廉政文化)

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作品推荐目录表

(类别:书法)

推荐单位:2006年 月 日

顺序

作者

标题(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二篇:书法家杨德民的书法作品

北京智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艺术中华》杂志社强势推荐艺术家

杨德民(墨轩),雅居斋斋主,1963年5月出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 1985-1990年在西安中国书法函授大学进修深造,

并毕业于中国西安书画函授大学。

现为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书法研究员,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欧阳询书法艺术学院特聘职业书法家,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协会会员,西安市长安区书画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西安市于右任书画协会会员,中国长安国学书画院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北京荣宝斋书画院专职书画家,广州新世纪书画院专职书法家,香港珠江书画院特邀书法家,中国画家协会会员等职。

近几年,其先后在陕西省第四届"人才杯"书画大赛中,荣获书法二等奖;陕西省首届"曲江海洋杯"书画大赛三等奖。近期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盛世中华杯"全国书法大赛书法二等奖。

2007年荣获第二届 "盛世中华杯"全国书画大赛二等奖; 2007年5月,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全国书画大寒荣获金奖。同年6月在全国唐诗宋词全国书画大赛荣获金奖;

2006年10月荣获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获铜奖,并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大会,其作品被首都各界人士及相关单位收藏。2006年10月又荣获陕西省第六届"人才杯"书画大赛三等奖;其用品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收藏和喜爱。其书法作品朴厚秀雅,率真洒脱,用笔大胆,墨色清润,并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章法布局新颖,耐人回味无穷。作品润格每平方尺1500元, 其作品经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专家鉴定作价。

第三篇:书法作品欣赏

漫话精致绝伦的书法艺术一字行天下【书法园地】朱 毅 江 行 楷张 鸿 宾 书 法 作 品石文生书法作品欣赏漫话精致绝伦的书法艺术

苏轼《洞庭春色赋》“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独响,并且能够千古绝唱,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成为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言简意赅的笔墨线条背后,蕴涵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不绝于缕的文化。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

中国书法艺术可谓源远流长。现代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至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在文字创始的契刻阶段,先民们在刻下远古的图画文字时,就不仅仅注重文字的记事功能,还有意识地作出修饰,强调文字的美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书法艺术的历史与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步。

在接下来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宗法社会,书法艺术也伴随着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的发展。到唐初,书体的形成臻于成熟和稳定,中唐以后,中国书法从书体的变化演进发展到了一个注重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自觉时期。 书法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它又不同于其他的纯艺术,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以文字为载体,大多数时候具有艺术之外的实用目的。因此对后人而言,书法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层的历史、文化价值。 事实上,书法艺术一直以来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因此,书法艺术的历史,即从一个角度折射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学习书法艺术,必然也会相应地了解到其背后更广阔的中华文明史背景。

例如,欣赏甲骨文,除了审美的愉悦,还能透过文字了解殷商时代人们的活动;欣赏作为大篆代表作的青铜铭文,可以了解周代部族之间的征战、受封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欣赏宋代以降的文人书法,可以感受艺术家诉诸笔端的才情逸致。苏轼《寒食帖》书法艺术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中国文化精神。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主张“贵中尚和”。在儒家看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孔子强调了重和去同思想,要求君子一方面以“和为贵”,一方面又要把握和坚持“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

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整齐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即所谓“和而不同”。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所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段精辟的论述正是儒家“贵和尚中”的思想的在书法艺术中的具体表达,也是每一位书家穷其毕生精力想追求的境界。 具体到每一件作品,笔画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要兼顾整体的和谐。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王铎的行草书作品,单个的字表现出倾倒险绝、剑拔弩张的态势,但整幅作品字与字之间的险峻彼此呼应,反而形成了摇曳多姿的中和之美。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书法艺术反映儒道互补、刚柔相济的精神。

儒家思想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而道家与儒家的刚健截然相反,主张阴柔。老子《道德经》主张“致虚极,守静笃”。相传孔子问教于老子,老子“大音希声”,一言不语,只张开掉了牙的嘴,伸出舌头,向孔子示意齿亡而舌存,告诫孔子以柔胜刚的道理。 中国书法艺术兼受儒家阳刚之美和道家阴柔之美的影响,二者兼而有之。书法艺术不仅追求笔画的刚健有力,也强调笔画的刚柔相济。世人给王羲之书法以极高的赞誉,谓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一评价正体现了书法艺术刚柔相济的美学标准。

这种刚与柔的审美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侧重。 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受晋代士人虚静无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

而在清代,由于满族入主中原,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异族统治的抑郁愤懑情结,文人满腔的抱负转移到学术考据和艺术追求,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颜真卿《祭侄稿》书法艺术体现中国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 道家的虚静无为、虚实相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老子》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道家虚实相生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 在流传下来的无数经典法书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稿》等。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种类,篆刻艺术对方寸之间空间的经营、虚实的对应更是成就了这门艺术的魅力。

书法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 艺术是一片充满无限生机的园地,艺术背后隐藏的是艺术家鲜明的情感、意志甚至精神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因此,透过书法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创造作品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内心。后人也是通过作品,进入书法家的世界,来感同身受,提高个人的修养。

自古以来,人们欣赏和学习书法,除了实用的目的(如求仕、显名)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提高修养品行的法宝。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东晋书圣王羲之郁郁不得志,挥毫慨叹,世间便存有美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中唐“安史之乱”颜真卿丧兄亡侄,悲愤不已,奋笔疾书,《祭侄稿》便成书法佳构;宋代文豪苏东坡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苦雨小屋写就《寒食帖》,也成千古名篇;明清之际王铎由明降清,身为“贰臣”,背负着沉重的道德压力,内心孤独苦闷,发而为书,成就了险峻奇崛、风规自远的行草书。

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拙朴的甲骨文和端严的金文,给我们描绘了商周先民卜问上苍“此受又(佑)?”时的虔诚神态和镌刻“子子孙孙永保用”时的郑重神情;中正匀衡的秦刻石,给我们表明了四海之内初统于一时,始皇经营秦帝国的良苦用心。即使是从某个汉字的书写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民族文化的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深刻而周详地诠释了中国文化,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精致绝伦的一面,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郑板桥书法一字行天下【书法园地】

第四篇:书法作品推荐

张首罡,1952年生,甘肃灵台县人,从一九九七年以来,有上百幅作品

和艺术简历,刊登在国家级大型书画刊物之中,并被电视台和知名报刊作了报道,简历被载入《世界名人录》和《世界人物辞海》,在甘肃中医学院,2012年5月,兰大、交大、政法学院、西北师大联合举办的书画摄影展,本人作品得到省美协主席的好评,并将作品在四校巡展,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第五篇: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先生书法最新作品

(五)

段俊平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京麓书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内蒙古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北京爱维龙媒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自幼遍临传统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位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意境清雅和畅、禅定写心;神韵筋脉相连、古朴飘逸,深受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众群体喜爱,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香港中华艺术馆、日本国立博物馆及众多艺术机构收藏,所写书法论文被《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美术》刊物刊登,并成为书法教学的教材,2012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最具升值潜力的书法家。2014年8月被泰国皇室授予“人类文化杰出贡献奖”及“中泰友好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获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大展“艺术成就奖”和“德艺双馨大奖”等国际奖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山东省委党校范文下一篇:诗词混搭爆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