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创造美总结

2022-07-13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感受美创造美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感受美创造美总结

感受美 创造美 欣赏美

——浅析美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得到全面发展。本文尝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美育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审美的、有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气氛;借助现代媒体教学,由静变动,让学生学会去欣赏美;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去创造美。

【关键词】 美育 渗透 英语教学

英语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个部分,不宜过多的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把美育教学引入小学英语课堂中,充分考虑到了“为了每个学生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因为英语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用美育教学,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而且对英语教学也有很好的效果。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了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把美育渗透到小学英语学科中,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而且美育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

一、充分挖掘审美的、有情意的因素,感悟美得氛围。

1、从美得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美。

0

小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一种趣味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阶段。因此,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室墙壁上挂一些英文字母的装饰品;在黑板上贴一些充满艺术趣味的教学挂图;在作业本上贴一些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画等,都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更容易产生一些创造性思维。

2、从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美。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优势。教师的言谈举止、板书精心巧妙的设计、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甚至连教师的穿衣打扮等无处不在美育之中。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美得讲台形象和人格魅力,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学手段。同时教师要具有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深处。”有了爱心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学生的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育人,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如果深入到每一位学生中去,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试了,教学活动更能溶入学生的生活中。

二、借助现代媒体教学,由静变动,让学生学会去欣赏美。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英语课堂创造了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学生主体

性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在观看中学会了去欣赏、去领会其乐趣。比如,在讲到各个国家的名称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动画显示四位不同国家的小朋友并配有自我介绍: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China/England/America/Japan,学生看到屏幕上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小朋友在进行流利的英语对话,必然十分欣赏、羡慕,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了学习上质的转变,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但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与否应看实际效果。它只是作为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中辅助物,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确切地说它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学到知识,所以教师不应过分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而忽略了教学本身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创造美。

英语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从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并不是将美育真正融入到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才是对此的升华与提高。创造美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激励学生,使他们具有创造美的意识,把生活从美得角度去探索,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地去尝试创造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当然不在话下了。

1、 演中创造美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内容是引发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

美学家克罗齐)。” 新<<课标>>中强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变课堂生活为真正的生活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后,让学生创设情境,将所学对话表演出来,使学生通过虚拟情境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2、 歌中创造美

在英语教学中,把音乐和英语融合于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活泼好动,唱歌跳舞是他们的乐事。教师针对这一特点,尽量多编、多教一些英文儿童歌曲。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培养美的境界;也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如在教授weeks时,在最后可以借助“days of a week”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学,以唱促学,以学优唱,边唱边表演,同时再教导学生辅以手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创造了美。

3画中创造美

小学生不仅对音乐感兴趣,而且对美术也是很陶醉。新<<课标>>强调,各个学科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得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得形象。如让学生们将他们在动物园中所见到的动物先用简笔画比表示出来,tiger(老虎)、lion(狮子)、 bear(熊) 等,学生们的“画”创造了美,他们看着自己的画,学起来当然兴趣盎然了,学习劲头也因此而倍增。

四、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宜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如在“歌声创造美”这一环节中,教师应结合新教材、新理念,不宜过分追求表面乐趣,而失去内涵。

五、在美育的渗透下,提倡终身学习。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任何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英语学科也不例外。新课程的启动,呼换着教师、学生、教法、教材的重新定位。所以教师应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在美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有所成、寓教于乐。例如,在让学生“演中创造美”时,不仅要激励学生创造美,而且要在表演中,学会记忆的方法,把语言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领悟到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学会用表演背诵的方法。

没有美育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美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相信在新<<课标>>理念的不断加深与完善下,这种整合性会更加突出其必要性。

第二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刘孝君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歌唱教学,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我相信,每个孩子都爱唱歌,但一旦到歌唱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就有些被动,有时会出现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现状,而且总觉得孩子的歌声不动听。为什么会这样呢?重新审视我们的歌唱教学,造成这种困惑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在于我们老师自身。如何来提高我们歌唱教学的效率,让歌唱成为孩子们的乐事,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学,追求并真正实现“真、善、美”三者的和谐统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信心激发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

1.引导幼儿主动愉快地歌唱。

我们的音乐活动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情感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歌唱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幼儿是“老观众”,一部分幼儿是“老演员”,而老师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演员们”的身上,于是,造成了恶性循环,后果可想而知。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歌唱教学要面向全体,并引导孩子们能用心、用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也给每个孩子带来欢乐和愉快。 2.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歌唱

有位教育家曾言:“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江泽民总书记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我们

歌唱教学中,不光强调歌唱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声音”。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歌唱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俗话说:“不让下田,怎会耕田。”不让孩子去尝试、实践,怎么会知道孩子有这方面的愿望和能力。虽然孩子们不会作词,谱曲,但他们能说,会唱,那就行了。在孩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我便让孩子更加大胆、自由地编自己的歌曲,对于这个“创举”,孩子们一下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思维变的非常活跃。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二、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唱第六单元歌曲《渴望春天》时,学生们听了几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畅谈春天的美景后再看课件,果然,图片、音乐一出来,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纷纷讨论,踊跃举手,畅谈春天的美景。紧接着两个乐句的不同节拍对比又从听觉上再一次地让学生感受音

乐。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接着我就让学生一句句地跟着琴声学唱歌曲,这样一来让原本课堂上情感刚投入的学生们又被拉回了原点,歌声又黯淡无光下来,刚燃烧的火即将被熄灭。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吧!

第三篇:感受美,创造美——“学雷锋树新风”

一、班会目的

针对本班学生多为家中的“小皇帝”且生活于竞争激烈的商品经济时代大环境中,平时表现较为自私,缺乏互助意识与奉献精神,拟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课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明白:雷锋精神的内涵在于奉献,而奉献正是美的真谛,从而在切实感受身边好人好事(感受美)的过程中激发奉献(创造美)的情感,学会关心与帮助周围的人,共同创造生活中的美。

二、教育重点

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内涵,是美的真谛,中学生应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中无限的美。

三、准备工作

1、组织学生收集雷锋事迹片段(录像或VCD均可),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爱的奉献》;

2、发动全班同学分小组搜集有关雷锋的事例与名言,并制作成小剪报;

3、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布置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①我班有哪些好人好事?是否体现雷锋精神?

②我班存在哪些与雷锋精神相违背的现象?

4、教师归纳专题讨论结果,用于班会课上的讨论;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及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辩论与发言;

6、组织学生排练小品《雷锋在哪里?》。

四、活动程序

1、主持人(宣传委员)宣布班会课开始;

2、播放雷锋事迹片段(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3、小品表演《雷锋在哪里?》;

4、学生小组发言:美在我身边(讲述身边好人好事);

5、小组竞赛:谁的点子最好用——如何针对本班实际创造美;

6、班主任宣布竞赛结果与进行小结;

7、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8、班会课结束;

五、活动过程

1、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课开始;

[主持人]三月赶走寒冬,悄然而至;三月融融暖意,却上心头;三月的嫩绿,三月的和风,三月的轻柔,构成一幅极美的图画。但三月的美又岂是如此简单就描绘得尽的呢?三月的第一次班会,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美,创造美!

2、播放雷锋事迹片段;(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主持人]自然景观是一种美,爱人助人难道不是一种美吗?这一种心灵的美,更能让人感动,更能体现美的真谛。可是有的同学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么傻的人吗?有的同学说:这叫吃亏,何美之有?还有的同学说……

3、表演小品《雷锋在哪里》;

[主持人]小品中的同学吵来吵去都没得到结果:雷锋到底哪去了?是啊!时代不同了,今天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午餐节省下来给邻居大嫂吃,带病去帮工人叔叔干活等,但社会的发展难道就代表从此不需要雷锋了吗?我们真的找不到雷锋了吗?

4、学生小组发言:美在我身边(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

[主持人]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其实哪儿也没去,就在我们的身边。时代的改变或许会令雷锋精神的表现形式有了改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社会不再需要雷锋。实际上,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并被千千万万的人所学习与继承,以美而纯洁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爱与美,感受到如三月和风般的温暖与舒适。

时代需要雷锋,时代需要美,但美却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去感受与创造。如何才能为社会创造美?如何才能让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让我们一起来出谋划策,从美化我们的班集体开始,美化我们的生活。接着我们进行小竞赛:针对本班实际出点子,并请班主任当裁判进行评比,看谁的点子最新颖最实用。

5、小组竞赛:谁的点子最好用——如何针对本班实际创造美; 主持人出示课前学生专题讨论的结果,各小组可任选其一来出点子,小组长发言小组讨论结果。

评比标准:新颖,实用。

附:学生专题讨论结果

①同学请教问题——诸多借口,不愿解答;

②早上值日迟归——其它同学不愿帮忙,班集体被扣分;

③好朋友上课违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④班干部履行职责——其它同学不配合甚至搞破坏;

⑤同学的课本不见——袖手旁观“看好戏”。

[主持人]请各小组选择要出谋划策的题目,立即协商,五分钟后由各小组长归纳发言。

6、班主任宣布竞赛结果与进行小结;

[班主任]经过十分困难的比较过程,最终χχ小组以微弱优势胜出。我们大家用掌声对χχ小组的同学表示庆贺。

这次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也开得很有创意与实效,让同学们明确“学雷锋”关键是要学习雷锋精神的内涵——奉献,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在新时代我们仍需要雷锋精神,在我们的身边仍存在许多活雷锋,如我班的陈帜同学,冯婉婷同学等,都是乐于助人的榜样。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美。但美不仅要感受,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创造。我们的班级,我们的社会有好人好事的存在,同样也有自私自利、漠不关心、“我好你不好”等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出点子,把这些“丑恶”变成美。刚才大家集思广益,提了许多好点子,那么希望我们的每个同学都能真正把这些点子付诸于行动,用实际行动创造美,让我们的班集体更团结,更互助,更“美丽”优秀。

7、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8、主持人宣布班会课结束;

[主持人]今天的学雷锋主题班会课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希望我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行动并不因此而结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创造更多的美,创设更团结互助的班集体,让雷锋精神得以延续,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美的奉献。

第四篇: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

9月2日晚8:00,我怀着期待与激动的心迎来了《开学第一课》。整个节目以“美在我身边”为主题,或动听的歌声,或生动的儿童剧,或栩栩如生的手之舞,或优美的舞蹈,把我们带入美的世界,让我们为之眼花缭乱,为之心生美感。

刘洋用生动流畅的文字把她的太空之旅娓娓道来。她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浩瀚无边而又富有魅力的太空,我们像一条条自自由自在的鱼儿随心所欲地游玩,但由于太空的恶劣环境我们只能富有挑战性地生活着。如她所说,因为这次的太空之行,让她更向往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我们多么依赖这颗习以为常的星球——地球啊!我们爱美丽的地球!姚明把我们带入了非洲大草原。我们被美丽的大自然深深地震撼住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动物。原来美在自然!

我们用一颗发现美的心去感受生活,并能灵活地创造美。刘大成精彩的口技表演迎来阵阵的掌声。各种常见的东西都不可思议地成为他的乐器,快乐了自己,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相信,孩子们也一定能以他为榜样,多留心观察生活的美,多思考,多动手,积极创造美!原来,我们可以创造美!

最美司机——吴斌,他的美感动了一座城,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我们为之潸然泪下。最美教师——徐佳莉,一个年轻的女孩尽她所能滋养了一批孩子的心田。那美丽的一幕幕,让我们感到温馨。最美孝女,最美妈妈„„原来美就在身边!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国度里,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美无处不在。于丹说,生活就像一锅滚开滚开的水,不同质地的东西放在里面,结果也不一样。希望你不是“硬邦邦的鸡蛋”,也不是“软如泥的胡萝卜”,而是“能和谐融于水的茶叶”!我们要像奥运冠军,勇敢、拼搏、发奋,让我们扬起梦想,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更美好!

第五篇:体验美 创造美 让美穿越心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我县蓬勃展开。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崭新的学习和教学思想。 总体思路

1、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觉,挖掘艺术灵感。

2、重视学生感受和体验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感觉同时给予着力培养

4、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去创造性表现,如何通过探索掌握知识技能。

5、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6、根据美术课课型、领域的不同,及时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一、 新课程之教与学

1、体验性学习的倡导

在新课程小学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看谁涂得好看”是对色彩、线条的体验;“滚动乐园”是对圆的形状、性能特征的体验;“泥巴真听话”是对泥土性能、气味、特性的体验;“花点心”是对橡皮泥可塑性的体验;“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五彩路”,“美丽的天空”,“让我的飞机上蓝天”,“巧用纸餐具”,“卡通明星总动员”是对合作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a、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开展体验

邓玉江

1 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b、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c、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遨翔时,也放飞着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2、跨学科的综合性美术革命

新教材、新课标使美术课必须会涉及到其他学科或其他范畴,我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把与之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带到到美术课中,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巧妙融合。跨学科美术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出发,依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师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实现既定目标。

1、把音乐融进美术课堂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是抽象的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会更好地辅助教学。上欣赏课我们用到音乐,如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一边欣赏画中韵味、境界、情趣,一边欣赏如流水般、私语般、叮咚的琴声;欣赏《梵高和他的作品》时,一边倾听波澜壮阔的《蓝色多瑙河》,一边欣赏梵高动人心魄、绚烂夺目的色彩魅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一生感叹不已;上技能练习课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音乐的熏陶,比如:色彩知识的讲解中,我先请学生欣赏几段音乐,感受音乐当中的情感,然后再转入美术的色彩情感,学生觉得形象而相通;而在尝试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技法创造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米罗、达利的画作,一边欣赏爵士音乐或黑人强劲的鼓号声,学生通过音乐的陶冶,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见都再现出来。

2、与文学相结合

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绘画创作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在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看好书,上课时多点请学生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字数不用限制,有感觉是可以多写,没有感觉时可以少写。文体也不用限制,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间长了,学生敢说、敢想了,对画家画作的欣赏也有东西可以说了。上国画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上一些为古诗词配画的课,既帮助学生创作出诗词中的画意又理解了诗词的含义,学生也上得不辛苦、单调。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美术课应与培养孩子高尚 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操相结合。与此同时,美育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例如:在绚丽多姿的风景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树立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3 在描绘壮美山河,故乡一草一木中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雕塑、绘画中,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3、多媒体教学之应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多媒体在教育领域是不断深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显得更重要了。多媒体介入美术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为充分发挥教学开放性的优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优势;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优势。但在操作中,还有很多注意点,不能为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服务;要为开放性教学与创造性的教学服务。

a、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以前是教师传授为主,但有了多媒体后,就不再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而成了以学生为学习中心的探究了。学生自己会从多媒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从本质上把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当好一名“导航者”与“参谋”。与学生一起享受学习的快乐;要求教师备课更要备得全、备得深,对各方面的问题要研究透。因此,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中,首先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使教育者有可能把精力的重点放到教育的主要功能上来,使学生自己也有了成功的体验,学得更有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使美术教学更能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更容易参与,更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b、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选择性,符合学生的个性。利用多媒体,还能使学生扬长避短,体验成功,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利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学生的好奇与强烈的求知驱使下,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这是一个人机交互的过程,其中这里的人是决定因素,没有学生去主动探索,这一过程将不存在。因此,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c、有利于改变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为学生欣赏提供了条件。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个人的能力与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每一节课的内容有关的画面都放大,或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画放大,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后,为欣赏打开了窗口,学生可以在网络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图片或画面进行欣赏。学生欣赏的就比较充分,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表象的丰富就好像是为想象插上了翅膀,从而使学生能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更何况,通过欣赏,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多媒体介入小学美术教学,把原来一带而过的课堂结构中的欣赏

4 部份,被大家重新重视,并能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示,使欣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为评价提供了展示平台,使美术评价更有利与于学生的发展,评价,在传统教学中,是教师的特权,只有教师,才能打一个优或良、及格,学生不知自己的优缺点,不利于提高。多媒体引入美术教学后,为评价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条件。作业的评价是进一步内化审美情趣,提高创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利用多媒体,使全班同学都能看到自己的作业,有利于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好的作品在讲评中,全班都受益,不好的作业的讲评,使每位同学了解了原因,提醒自己少犯或不犯相同的错误,不仅提高了每位学生的品评水平,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以前一般是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老师在课外批阅。现在,转变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自己评价与同学评价相结合,再加上老师的鼓励,使评价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环节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新课程之成效

1、教师观念的蜕变

从课堂教学反映出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较快,新课程教学研讨氛围非常浓厚,能体现新的课程观和新《课标》精神,表现在:①能树立目标意识:由重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重视情感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②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本理念,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互交流,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③体现了以兴趣为动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等。

2、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创建

从课堂效果上,我欣喜地看到以往较少有的课堂中师生真情投入、融为一体、活跃的课堂气氛,特别是学生能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集体合作和学生创作的感人情景。学生真情投入学习艺术、表现艺术、探索艺术的情绪很高。

3、良好的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

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我们改变了以前重技能掌握轻审美情趣培养的作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知识的拓展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进步的培养。不仅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更重要的是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这些态度包括: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

5 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4、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激发。

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使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一步的激发,对学习美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5、创新精神和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在教学中采取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师生的双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拓展。

三、新课程之反思

思考之一:从教育意识上看,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新事物,对我们教师的心理产生的冲击波应该是巨大的,许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惧的心理,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落实新课改的状况是一“老”对三“新”:一张老的教师面孔迎对新课标,新教材、新学生谈何容易。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才是我们这次课改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于新课标新课程,我们不必人为地给它涂上神秘的色彩;对于旧课标旧课程,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

思考之二:从师生关系上看,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与学生学习;教师更多地扮演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同志式的关系。以上观念想必早已被每一位教师所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教师的角色理解存在偏差。他们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就可以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牧式的角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最多的就是教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甚至迷惑了前进的方向时,缩手缩脚,该出手时不敢出手。强调教师引导者的身份,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仍然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决不能为了所谓的“生本主义”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决不是意味着教师被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而变得不敢点拨、不敢提问、不敢讲解。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而毫无实效。教师应在学生关系疑惑不解、争论不休时发挥作用,师在教学中,要放手,但决不放任。

6 思考之三:从学习材料上看,要处理好知识性生活化关系。

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之一。从新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不难看出非常明显的生活化色彩。正但是,我们也不容忽视,一味片面地追求生活化,常常为生活而生活。而恰恰忽视了美术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固有的知识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思考之四:从课堂组织上看,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有的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盲目追求。一节课让学生唱唱跳跳

四、五次,但没有一次取得教学实效;有的课,教师让几组学生分别扮演可爱的小动物,戴上漂亮的头饰跑来跑去,造成了大量有效学习时间的浪费。我们要明确,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一味追求。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形式要和美术内容有机结合,保证活动的效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有效组织。如对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问题应具发散性,思维指向应多元化,要给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形式确实发挥实效。

思考之五:从学习方式上看,要处理好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美术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但我们在调查与实践中发现,许多合作已经变味或变质。

现象一:有明确分工却无互助合作,小组成员只顾自己,关心分工后自己承担的任务,没有关注同伴的表现。

现象二:有交流过程却不能反映交流成果。结论未加整合,小组汇报陈述的仍为发言人个人的看法。

现象三:小权威一统天下,学困生依赖他人。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碰撞,达不到集思广益之效。

现象四:争执吵闹不断,偏离合作主题,不能有效沟通辩论,效率低下,耗费时间。

现象五:重视评价个体,忽视评价群体。 针对以上弊端,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培养合作技能,如听、说、交往的技能,特别是听的技能。防合作“低效”。

2、指明合作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有机结合,让独立思考成为合作的基础。防合作“空洞”。

3、优化合作对象,明确分工,积极互动。防合作“变质”。

4、精选合作内容,主题要有吸引力,确保合作时间。防合作“泛滥”。 思考之六:从教学评价上看,要处理好尊重学生与正确导向的关系。

《新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正确的。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多用激励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超越。教师对学生的赞赏应是一种真诚的客观评价。既不能吝啬教师的热情,又要把握赞赏的层次、度以及频率,还要掌握每位学生的个性。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的问题亦给予过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真诚。我们倡导赞赏,但必须注意赞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方面,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点滴的创新思维也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又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应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确是非。如果赞赏失去了针对性、客观性、适度性、真诚性,对学生的错误不加匡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赞赏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面对日渐推进的课程改革,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课改面前我们不必举步维艰、战战兢兢,对照课改的新理念,我们应全方位地审视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法,在实践中努力探索,课改任重而道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控烟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庆典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