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开卷有益

2022-07-22

第一篇:历史趣谈开卷有益

趣谈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的历史故事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1963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话说“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天下英雄都希望能在北邙修坟建陵。但原陵却是“枕河登山”即葬在邙山背后、黄河之滨,所谓“汉皇仰卧”。据说是因为刘秀的儿子脾气很倔,喜欢和父亲唱对台戏,刘秀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撵狗他追鸡。刘秀死的时候对他说:“你把我埋到黄河底吧。”

刘秀的本意是儿子总和他对着干,这样一来,正好实现了自己葬在北邙的愿望。可是这一次刘秀想错了。他儿子想:自己和父亲对抗了一辈子,没有听过一次话,就听一回吧。果然在滚滚黄河之中,为他已故的父皇修建了一座水中冥城。后来由于黄河改道北移,刘秀的坟就留在邙山与黄河之间了。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余亩,呈长方形,由祠庙、方丈院、陵园三部分组成。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像、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如今,除去墓冢,便是郁郁葱葱、气象蔚然的柏树林。其中有28棵高耸入云的柏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刘秀坟的柏树可称一奇,整座墓园,松柏苍翠,千年古柏拔地通天,苍翠蓊郁,其中“鸟鸣柏”、“苦恋柏”更是柏中一绝。整座陵内一种奇香,由满园翠柏发出,如雨过天晴,这种余香感觉更深,风过之处,古柏清香可传10里之遥。汉陵古柏殊异,是国内仅有的乔木树种,这种柏树质坚性柔,剖面色美,香味浓郁。因它木色金黄,柏体杏黄,又称“杏柏”、“血柏”,千百年来为人称奇。其实,刘秀主张简葬,当时的葬仪和陪葬物品甚为简陋。当初并无巍殿崇榭,园内的千年古柏,也是在他去世500多年后的隋唐时期栽植的。刘秀确实不愧为一代明君。

原陵的另一奇被称为孟津县的“八景”之一,即“汉陵晓烟”。每年清明节前后,当天朗气清、霞蔚风息、晨曦出现之时,陵园内陡然紫气弥漫,状若轻烟,飘若浮云,自西向东,姗姗移动,逐渐使整个陵园为缥缈的云烟所笼罩。这时从古柏的枝间叶隙中,涌出团团气体,左右上下,滚腾翻坠。整个陵园变成了一个烟雾缭绕的世界,翠柏红墙,古碑木冢,夜草芳花,都若隐若现,恍若仙境。一古游人曾题《汉陵晓烟》曰:“昆阳雷雨战犹酣,赤符魂归琐玉函,今日陵园回首处,看他烟树绿毵毵。”当地千百年流传着这样的趣谈:哪年有此景呈现,便预兆农作物丰收。因此,每到阳春三月,清明节将临之时,周围百姓近者朝朝注目汉陵,远者夕夕探听,祈祷晓烟奇景出现。

第二篇:2018年安徽中考历史试卷(开卷)

1.历史试卷满分为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你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A.分封制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 A.外戚干政

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

D.地方权力削弱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联系从未象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5.图1是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其表明《申报》(

) 注意事项:

图1 A.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

B.专门报道政治新闻 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D.是革命派的机关报 6.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湖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

) A.袁世凯独裁

B.北伐战争爆发

C.新文化运动

D.黄埔军校创立

7.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2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中日两国建交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中国正式加人亚大经合组织

8.“我以我的信义宣暂,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 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哲。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古代印度河流城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

9.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同目标”是(

)

A.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民族独立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废除君主专制

10.1930年间美国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了40%,许多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把进口税率提高60%到100%,法、德、英还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抑制进口。这些措施(

) A.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B.加剧了经济危机 C.打击了法西斯势力

D.改善了国际关系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1.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

》,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

的称赞。

(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

》,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2.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历史的选择。

(1)北魏孝文帝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将都城从平城到

(2)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年上书”轰动全国,揭开了

运动的序幕。 (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

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家

概括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2)《_____》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以

为发动机的汽车 、轮船、飞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 (4)我国著名化学家

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制出纯碱,打破欧美对碱业的垄断。

三、辨析改错(8分)

14.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古代希腊城邦雅典在屋大维主政时期,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权利法案》宣称了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启蒙思想家但丁猛烈抨击天主教会,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创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这本书”是指什么?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据周尚文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等

(2)根据材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4分)

材料三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毛泽东《论新阶段》

(3)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例,阐释材料三的观点。(4分)

五、活动与探究(12分) 17.读图3,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战场示意图

(1)图3中A、B两处发生的事件分别是

,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3)指出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图中所示地区政治局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出2点即可,4分)

参考答案 1-10.DCABCCDBAB 11.(1)齐民要术

(2)活字印刷术

(3)本草纲目 12.(1)洛阳

(2)维新变法

(3)地主

13.(1)牛顿

(2)进化论

( 3)内燃机

(4)侯德榜 14.(1)x,屋大维改为伯利克里

(2)x,权利法案改为人权宣言

(3)x,将但丁改为伏尔泰

(4)√

15.(1)闭关镇国政策2分)外国人交住,危及白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S.维持皇威。(2 分) (2)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2分)洋务运动,或答其体措施均可2分) (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每点1分,共2分。其他方 之成理办河) 16.(1)(共产党宜言》:十月革命。(2分)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分)风碍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政革也未3公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断积累最終够致苏联解体。(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息:开辟r”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他如建金井网山根

居地、遵又会议,开展的击战争等言之成理亦可),(2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没实际相结合,形城了观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包社会主义道路(其他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言之成理查可)。(2分)五.活动与探究(12分) 17.(1)九一八事变:珍珠港事件。(2分)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局部杭战的开始亦可):标志太平洋战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2 分)

(2)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成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街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协同作战。

(每点2分.共4分。 其他育之成理亦可)(3)示例: 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率,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变化:美国快机日本。影响: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说明:变化1分.影响1分,答两点.共4分。其他如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对新中国包围、敌视和封锁,朝鲜战争。亚洲国家独立与振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亚非会议召开等。言之成理亦可)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认知目标的课程,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作最好的复习方法。今年我市中考历史与政治实施开卷考试,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掌握更科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归纳出一套"三步复习法",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步: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第二步:渐进分化细梳理。

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渐进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教法上说,要加强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每一轮复习前都要明确目标与要求,一轮比一轮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配合一些多选、列举、名词解释和材料解析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第三步:综合贯通再提高。

为考核考生的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在第三步的复习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线索。如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强化是一条线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比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三是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四篇: 关于历史开卷考试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我省初中历史考试采用历史与政治实行合场合卷开卷考试,考试模式的转变给历史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体现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强化了对学生素质水平的考核,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的培养,历史开卷考试作为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已经成功实行十余年,但有些学生对此还是没能准确理解。作为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教育学生走出误区,适合新的中考形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面对开卷考试,教师要引导同学们转变观点,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改变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适合开卷考试的方式方法实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初三历史开卷考试的综合复习,我们对学生和学生家长做了一些调查,和大家共同探讨。

二、调查对象:农村学生家长、城市学生家长、蒙城二中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农村中学的学生、蒙城六中的学生

三、调查内容:

开卷考试使学生从机械记忆的沉重包袱下解脱出来,促使学生从机械记忆过渡到理解记忆,也促动教师教学观点与教学方法改变,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其目的是良好的,受到广大师生欢迎。但是,问题随之而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单纯记忆下降,即对历史基本条件、现象、时间、地点的记忆在学习实践中容易被学生们忽视;二是学生的归纳与分析水平下降,在考试中他们一般急于查找资料上的相同题目与答案,很少独立思考。离开了资料的现成答案,他们便如同鱼儿离开了水。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中学十分普遍,这与命题者当初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相悖。那么,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对一些学生和家长做了调查报告。首先我们对农村学生家长做了一些调查:

(一)、原因探讨:1 、70%的家长认为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们阅读视野普遍狭隘,加上观点尚未彻底转变,习惯于抄教辅资料。如果资料上没有原原本本的答案时,他们不是主动分析问题,也不懂剖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50%的家长认为教师引导不足,教师对归纳分析水平的培养理解不足。多数认为老师满足于囤积资料,让学生从其中翻查答案,不但没有提升学生水平,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这种开卷考试实际上直接刺激了学生广泛买资料,而不是开动脑筋。随着现在资料满天飞,学生历史开卷考试分数的高低,实际上已演变成资料多寡的大比拼。这更加助长了学生在上历史课时不屑于听老师讲解的习惯。

(二)、多数家长认为其危害:一是这种短期行为直接削弱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仅仅一味的从抄袭中获取高分,购买并应付大量课外资料,既花费了冤枉钱又浪费了有效的学习时间。二是降低了答题的准确率,因为这种盲目的抄袭很多时候不是找不到原封不动的答案就是时间不够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其次我们又对城市学生家长做了一些调查报告,让我们来看一下:

“中考对孩子来说是考脑力,对家长来说却是考体力。”5月8日上午,在蒙城二中学生家长群,儿子即将参加今年中考的学生家长张燕一句感慨得到了其他家长的认同。

是什么原因导致家长们普遍感到了压力?我们调查发现,原来,6月12日的中考将近,因为孩子们都忙于准备其他科目的复习,无暇顾及开卷考试的政治和历史,在书上划重点、往书上抄答案成为很多家长“代劳”的重任。开卷不轻松,要做的功课比闭卷还多 。

按理来说,开卷考试应该比闭卷考试容易得多,不过,当年的考生考下来就直呼:“并不是简单翻翻书就能在书上抄到答案,有些题书上根本没有,要做的功课比闭卷还多。”

也许正是因为监考老师对开卷的这两科考试要求并不太严格,考生们都希望能在这两门考试中得到高分。所以,如何让小小的书本发挥最大作用,让以家长为主力的“抄书大军”各显神通。

我翻看了一下今年历史考试命题组确定的重点复习提纲小册子,足足有30多页。“就算以大人的写字速度,也要连续抄写至少十几二十个小时。字还得尽量写小一点,写之前安排好空间位置,保证字迹清晰工整、便于辨认。”县第二中学初三学生周文静告诉我,“抄书”也要讲技巧,她的妈妈就是按这样的要求帮她抄写重点笔记的。

在学生家长李艳丽为儿子准备的历史复习资料中,用各种颜色的笔勾划出的重点在书本中格外醒目。“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等级的重点,比如老师和考纲提出的一级重点,用红笔勾;经常考的二级重点用蓝笔勾;一些容易忽略但又有可能考到的重点用黑笔勾。”李女士说,这项细致的工作已经实行了半个月,当前她已经为儿子划完了四本书的重点。

刘丽女士是在一家书店工作的,女儿在蒙城二中学校读初三,刘丽“抄书秘笈”则是在网上和前几届考生家长们交流时学来的。她先从网上买来两本初三的历史资料,利用单位的资源,她用近乎一模一样的纸张将老师以前勾划出的热点、时政题打印下来,粘贴到书本上。经过裁剪和装帧,这本内容丰富的“资料”和普通的教科书几乎没有两样。

我们又分别对蒙城二中的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做了调查,结果显示:

蒙城二中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检测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实行,共五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50分,第二题连线题,共计6分,第三题读图说史题,共计15分,第四题材料解析,共计17分,第五题简答题,共计12 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考试结果如下:总人数 考试人数(人) 及格数(人)

及格率(%)

优秀数(人)

优秀率 (%)

308

308

286

92.86 76 24.68

二、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有些不该错的题做错了,如一(2)(13)三(2)四(1)。

2、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水平较差。随着水平考查的持续增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持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还是比较欠缺。

3、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水平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水平较弱,对时事热点不够关心,他们对开卷考试根本没有任何概念,只知道死记硬背,稍微好一些的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效果就会更好!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初中历史考试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所以我们对蒙城二中八年级学生作了这样的问卷调查,题目是《历史开卷考试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7个问题:

1.在历史考试中你认为开卷有益吗?为什么?

2.你是否有过“历史开卷考很轻松”的想法?(A 是 B否)

3.历史开卷考试有没有难度?(A 有 B没有)

4.开卷考试试卷的题量大吗?(A 大 B不大)

5.开卷考试试卷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试题?(举一例说明)

6.你在做开卷试卷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7.你是否希望通过一份开卷试卷的考查能有新的收获?具体收获是什么?

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实际收回600份。对这七个问题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在历史考试中你认为开卷有益吗?为什么?

答:93.8%的学生认为开卷有益。理由如下:

(1)

锻炼动手水平; 不需要死记硬背。

(2)

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3)

轻松,没那么紧张;

(4)

开卷有助于答题,增强对课本的理解;

(5)

有助于提升分数。

2.你是否有过“历史开卷考很轻松”的想法?(A 是 B否)

答:12.2%的学生在思想上认为历史开卷考试不轻松。

3.历史开卷考试有没有难度?(A 有 B没有)

答:历史开卷有难度。

4.开卷考试试卷的题量大吗?(A 大 B不大)

答:学生认为历史开卷考试试卷题量大。

5.开卷考试试卷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试题?(举一例说明)

答:学生在开卷考试中喜欢如下类型的试题:选择题、连线题、填图题(看图说明)、判断题、改错题;最好是在书中好找到答案的题;比较开放的题;课外扩展题;老师讲过的书本上没有的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考查每个单元的重点。

6.你在做开卷试卷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书上找不到答案(学生反映的

最多);题量大;翻书太费时间、翻书很累人;有的题看不懂,答案好像知道但又总觉得不会做;题活,有很多需要自己去总结;难度有点大、找不到准确答案,太多、太复杂;相类似的题较多,很容易搞错;课外知识拓展不会写。

7.你是否希望通过一份开卷试卷的考查能有新的收获?具体收获是什么?

答:学生希望能有新的收获。具体收获大致如下:增强已有知识和对课本的掌握;平时学习不到的东西能在翻书时温习;能更靠近书本内容;更加了解历史题型,有助于大考;收获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拓视野;理解新的题型。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对开卷考试(学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学生比较认同开卷考试这种形式;

第二、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认为开卷考试还是比较轻松的;

第三、学生认为开卷考试题量大,试卷有一定的难度;

第四、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连线题、填图题、改错题;

第五、在答卷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

第六、学生希望通过一份试卷的考查,不但能对原有课本知识有了再理解,同时也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如:理解新的题型、收获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我们又对九年级学生做了一些调查报告:

一、80%的学生认为要依据考纲,把握方向 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理解目标的课程,综合复习量大、时间紧,是对所有知识的大检阅。所以,必须仔细研究考试纲要,紧紧把握考试方向,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哪些是理解、使用的内容,使我们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也不减低复习要求。比如:初三(2)班历史科代表曹近近认为应该:在按课本顺序复习同时通过辅导练习使学生走出了开卷考试不用背的误区,如:让学生练习排序题,考察学生对时间记忆的准确性;再如:近代中国为挽救民族危机主要的阶级阶层展开了什么活动,应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三方面回答,这是典型的再认性试题。还通过练习材料解析、简答等相关记忆的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对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必须通过记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

二、绝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循序渐进,分化梳理 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逐层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如初三(6)班历史科代表周玉容认为让同学们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列成表格,将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签定的条约、结果或影响归纳整理在一起,然后根据表格内容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条主线,两大矛盾,三大条约等。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大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三分之一的学生意识到融会贯通,全面提升 为考核学生综合评价水平,中考势必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教师要提供典型习题加以训练。

再次就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教学和复习问题对立仓镇中学学生做了一些调查报告, 结果如下:● 75%的学生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所以教学时只需看看课本,讲讲资料,考试时便能够应对自如了。

其实开卷考试不是翻书查资料那么简单,切忌麻痹心理产生。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就是要“注重考查学生使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学生学习历史、水平的提升、综合素养的形成都要靠最基本的知识,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应对开卷考试最好的方法。同时因为政史合卷,60%的学生在120分钟的考试时间里面对的是10多本命题”为原则的政史课本、资料,对课本资料不熟悉、基础知识不扎实,往往会使考生在考试时无从入手,不知该翻哪本书。所以教师应结合课标,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对历史事实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不过只有少数

学生能够做到。

●25%的学生认为应该注重热点 纵观我省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我们发现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注重热点、注重地方特色、时代感强,体现学以致用、注重家乡、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与复习中历史教师要善于联系时政热点,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将复习与周年纪念大事和重大纪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历史对现实的意义,渗透历史教育的价值。

最后就如何增强初中历史课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结合08、09年中考的评卷工作经历,我们认为认真、科学分析开卷考试将有助于提升历史考试水平和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并就此对蒙城六中学生实行了一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1.90%的学生认为应该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突出水平培养。近年来,中考历史的题型不外乎是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和简答题。

2.72%的学生理解到试题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越来越重视,时代气息越来越强,彰显了历史学科以古鉴今的社会功能。开卷考试不会回避热点,反而还会利用热点,增大考察的力度。如:07年关于温家宝总理访日的“暖春之旅”的简答题,考查的内容既涉及到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中日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使考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自不过然的感悟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性,又表达出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团结协作的美好愿望。

四、调查方式:问卷式、访谈法。

五、调查时间:2009,4--12

六、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要知道资料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考试试题的答案应从相关资料中寻找。当然,充分利用好资料的前提是筛选资料、熟悉资料内容,并对其实行分类整理。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只有这样,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大海捞针”的情形。第二:只知道死记硬背,不会灵活使用,更不用说去创新和实践了。但是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也是中考历史命题的原则之一。这类试题答案不惟一,具有开放性,教材和相关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在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或直接使用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理解和积累的经验发去挥、创新。如分析先进人物身上体现什么精神和品质,能够与教材中“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结合一起;如谈谈“新农村建设中还存有哪些不和谐现象”“结合实际,就节约资源问题提合理化建议”等,则需要结合个人的观察、发现和经验去解答。

7) 调查体会:

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趋势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水平角度倾斜。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1)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增强历史教学,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这次考试我们不难发现,它不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放松了要求,恰恰相反,它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它对历史思维和实际使用水平的要求,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推动,即使在具体把握上尚有欠缺之处,但这种思路和试卷内容本身已给了我们充足的暗示或指导。所以,从思想上重视历史教学,从模式上探索历史教学。

(2)初中历

史教学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概念。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但有一个误区必须要避免:即由开卷考试可能带来的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水平的问题。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知识是水平之源。

(3)还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文学以及政治常识初步的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内容本身的博大精深就注定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园地。教师要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把握考试基本内容和要求。继续增强对《课程标准》考题的研究。《课程标准》是命题的范围和依据,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备课要重视对它们的研究,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用教师在研究考试,把握命题方向上的多投入,换取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4)上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升自习效率,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总来说之,通过这次考试,我会吸取教训,补充不足,争取在来年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五篇:2018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D.地方权力削弱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4.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联系从未象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5.图1是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其表明《申报》()

图1 A.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B.专门报道政治新闻 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D.是革命派的机关报

6.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湖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 A.袁世凯独裁B.北伐战争爆发 C.新文化运动D.黄埔军校创立

7.新中国外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2中建交增长最快阶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中日两国建交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D.中国正式加人亚大经合组织

8.“我以我的信义宣暂,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 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哲。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城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D.古代两河流域

9.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同目标”是() A.建立资产阶级统治B.实现民族独立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D.废除君主专制

10.1930年间美国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了40%,许多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把进口税率提高60%到100%,法、德、英还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抑制进口。这些措施() A.促进了贸易的发展B.加剧了经济危机 C.打击了法西斯势力D.改善了国际关系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1.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撰写的《》,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是对毕昇发明的的称赞。 (3)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对医药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2.改革往往是时代的诉求,历史的选择。

(1)北魏孝文帝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将都城从平城到。 (2)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公年上书”轰动全国,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家概括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2)《_____》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以___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 (4)我国著名化学家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制出纯碱,打破欧美对碱业的垄断。

三、辨析改错(8分)

14.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古代希腊城邦雅典在屋大维主政时期,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权利法案》宣称了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启蒙思想家但丁猛烈抨击天主教会,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4分)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创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这本书”是指什么?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 材料二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据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等

(2)根据材料概括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负面影响。(4分)

材料三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的应用它。

——毛泽东《论新阶段》

(3)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例,阐释材料三的观点。(4分)

五、活动与探究(12分)

17.读图3,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图3中A、B两处发生的事件分别是和,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图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3)指出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图中所示地区政治局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出2点即可,4分)

参考答案

1-10.DCABCCDBAB 11.(1)齐民要术 (2)活字印刷术

(3)本草纲目 12.(1)洛阳

(2)维新变法 (3)地主 13.(1)牛顿 (2)进化论 (3)内燃机

(4)侯德榜

14.(1)x,屋大维改为伯利克里

(2)x,权利法案改为人权宣言

(3)x,将但丁改为伏尔泰

(4)√ 15.(1)政策:闭关锁国

原因:①清朝统治者的短见和无知②小农经济自给自足③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具有抵制作用

(2)对外态度:进行谨慎外交接触体现:洋务运动

(3)原因:①自然经济的崩溃和解体②鸦片战争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③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欲师夷长技以自强 16.(1)《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负面影响:①民主法制建设受到破坏②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不协调③个人崇拜现象盛行 (3)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线路 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7.(1)九一八事变珍珠港事件

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使美国参战,标志着太平洋战争拉开序幕

(2)原因:①中国统一民族战线的建立②同盟国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 ③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3)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脱离法国实现独立。朝鲜半岛分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下一篇:留守儿童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