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论文

2022-04-2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对传统进行解读,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秉承之魂。同时从广义和狭义视角下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进行解读。在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的双向整合方面,认为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移植重构、借鉴再生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论文 篇1: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

摘要: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断被先进的时代文化所冲击,使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逐渐被其他文化替代并且被人们所遗忘。而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为当地文化影响着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怎样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而然的与现阶段的社会人文环境进行有机融合,是现阶段有关工作人员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章将通过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和整合有关方面的问题,深层次挖掘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方法,结合当地建筑文化实例,开创并且发展新式的居民建筑形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基因;传承

引言

传统民居建筑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节奏加快的过程中,部分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因为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社会,逐渐被人遗弃最后直至消亡。而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当地地区发展、群众生活都有着非常亲密的关联,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能缺少的中坚力量。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创立当地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物,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从传统民居建筑中挖掘所包含的内在因素,将不同特色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这也是现阶段工作人员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概述

1.传统民居的介绍

民居建筑指的是中国人民居住的传统旧式房屋。其中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样式,换句话说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中房子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格。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都是不同区域的居民建造符合自己心意并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居家住宅。这些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因为我国历史悠久,国土辽阔,自然环境千变万化,社会经济环境也大有不同。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地域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被深深地盖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居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其中客家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以及云南的"一颗印",共同被称作我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

2.传统民居的意义

我国现存的民居建筑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经历了各朝各代的冲刷,并且由古人不断推陈出新后的最终结果,为我国居民的住宅建设提供了广泛的设计思路,给予建筑设计者们全新的思想启迪,使得居民在新时代中还有可以广阔发挥思维空间。同时,传统居民模式因为时常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制约发展,会凸显出较为明显的地区特色,这种模式恰好也是最能体现设计师们所一直追寻的人文主义。

二、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的不利方面

1.建筑材料的不足

相比较于现代社会中用于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来说,传统的民居建筑更为深层次的将设计人员以及劳动人员的辛勤劳动融入进去。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采用自然界中的木料石料进行建造,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但是,因为现代社会我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造成我国建筑行业在空间布局以及楼层承载能力方面有着特别高的要求,所以无法使用旧式材料进行现代化的房屋建设。旧式的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生产需求,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多元化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步伐逐渐加快,传统民居建筑物料也逐步的被加工成为现代建筑物料,大大影响了传统民居的发展进程。

2.建筑技术逐渐失传

建筑技术逐渐失传是影响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因为传统建造技术是经过我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和无数代先辈不断推陈出新才总结出适合我国文化的特色建筑方法,而且古代的劳动人民一般都是采用铆接、榫接等方式进行建造工作,体现我国独有的建筑文化。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先进的建造物料以及施工设备的进步,对我国传统建筑技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能静下心来虚心学习传统建造手段的民众越来越少,许多人为了想要更加富有的生活就选择外出用现代的建造手段进行施工。这就更加大大造成传统民居建造手段的失传,传统技术没人继承的窘迫局面,严重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

3.建筑成本过多

传统民居的建筑物料都是不可再生的材料,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支出,同时还有着较为昂贵的管理费用支出。又因为在社会大环境中居民经济的严重制约,使得人民为了节约支出成本逐渐抛弃了传统民居建设方案,从而使得传统民居建设发展较为缓慢。

总体来说,为了更好地与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更加完整的传承下去,就必须对现阶段所存在的建筑整体体系进行变革。

三、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

1.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基因传承有着明确的认知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设计师们更要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基因传承有着明确的认知。虽然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传统的民居建筑文化已经不是现阶段建筑文化的主流,但是其仍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设计师们需要重视对有关方面的文化的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同时,有关工作人员要努力的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现阶段的建筑教育理念之中,让传统居民建筑文化拥有新的活力。

2.对现阶段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基因传承进行改善

在当今社会中,需要对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作出积极地改良措施:首先,需要加大对传统居民建筑的保护力度,并且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善和补充;其次要总结当地居民建筑文化的精髓部分,并且根据现阶段的居民需求进行整改,寻找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平衡点。最后需要运用先进技术和材料,采用融合的先进思想,为居民打造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3.加强对建筑文化的创新力度,注重地区特色

因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正在被人们所遗忘,所以为了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最大程度的传承下来,首先需要人们加强对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视程度,并且进行大胆的创新。保持建筑物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将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继承发展起来,这才是现阶段我国设计师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不是生搬硬套,仿照其他地区的建筑物进行设计,这样会逐渐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埋没。因此设计者需要从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方面共同着手,进行大胆的创新,创新出更加优秀的文化。

结束语

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承载着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是古代先贤与劳苦人民的智慧结晶,还充分的体现了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脚步的逐渐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逐渐无法追随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得这一部分的文化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如今,传统居民及其建筑文化又重新被各界人士重视起来,因此,要注重传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基因,注重当地文化特色,促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拥有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荣侠.传统民居营造文化的变迁与创新[J].人民论坛,2020(34):107-109.

[2]倪皓.傳统民居建筑保护刍议[J].新型建筑材料,2020,47(08):177-178.

[3]穆展羽,焦健.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和保护传承[J].风景名胜,2019(06):33+35.

[4]朱盈锦.试论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J].科技经济导刊,2016(31):109.

[5]袁媛.传统居民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J].建筑与文化,2016(09):234-235.

作者简介:刘长春,男,1962年11月出生,江西省丰城市,汉族,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建筑设计、装饰装修设计、建筑施工、装饰装修施工、景观、建筑教育。

作者:刘长春

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论文 篇2: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基因的传承

摘 要:对传统进行解读,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秉承之魂。同时从广义和狭义视角下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进行解读。在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的双向整合方面,认为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移植重构、借鉴再生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关键词:传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

何为传统?不同语境下传统的内涵和界定不尽相同。在建筑学及其所在的地域文化语境中,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特质,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传统可认为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而这个遗传基因主要通过传统在地域文化的点滴记录和一脉相承来体现,传统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更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

1.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

文化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区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区域文化,根植于区域特性,受当地的自然、经济、政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差别。而在地域文化的种种影响因素中,传统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特质,使人们在千古流传中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习俗、道德、制度等相关的有形的无形的行为方式和制度。在这种时代延续的传统中,可以追溯到地域文化的发展踪迹,更是可以通过这些踪迹去进一步寻求和探寻地域文化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根植于传统特质,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变得愈加清晰,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愿景也变得有迹可循。

1.2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美国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创造的种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在他的观点中,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达芬奇密码”。同时,英国学者亚卡尔桑德斯对传统的诠释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他形象的将传统比喻为存储,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人类不断地发展,传统也就不断的存储在历史长河中,而这种传统随着人类世代的更迭,进行着不断地传承,引导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不断地“按常规向前推进”。因此,从以上的角度来看,“达芬奇密码”和“不断地推进”都可以认为传统在地域文化中的一脉传承作用,传统可以认为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2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

2.1 广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广义视角来看,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是要根植于所在的区域大环境中,那么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解读。前文提到,地域文化受所在的社会文化自然政治要素影响较大,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者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决定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外形与建筑性质。自然要素中的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几个纬度,气候和温度差异较大。在东北三省,建筑体量较大,墙体较厚,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这也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所导致的。而在两广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很多民居采取将一楼架空的形式,而形成骑楼的建筑景观。

2.2 狭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大区域中的小区域小环境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相比大区域下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但也是属于文化传承基因的作用范围之内。例如,在云南,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中,虽然都在云南这片大区域当中,但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具有很大差别。传统民居在建造时,要依据其所在的地形地貌,有的在平原上聚居在一起,有的顺应山势而建,有的则是一楼架空临靠河边,有的则是在丘陵地区,种种地势差异对建筑组合形态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整合

传统基因传承下的民居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现代化与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求当今我国传统民居发展的灵感与火花。

3.1 化整为零

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人文因素,最后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是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这些都是传统设计手法的体现,在新时代发展下,不能固守传统一味不变,也不能完全抛弃以前的形式。在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问题上,化整为零是一个有效的整合方法。这种整合方法主要运用于建筑单体。例如在云南石屏古城传统民居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中,将部分传统民居改造成特色商业步行街。将建筑单体大体量划分为零星小体形,将整条商业街也是进行划分进行分段处理,在各个建筑小体形和分段街道上,根植于当地云南特色传统民居特点,对建筑的门窗开间、小空间形态处理、装饰细件以及街道临街建筑的开间进深等细节空间的处理问题上,将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3.2 移植重構

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空间的处理,有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有外部空间的过度。其中空间的组合是建筑设计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在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的时候,过于老旧的传统民居要进行拆除与更替,那么新旧建筑如何协调共存是改造的核心议题。其实新旧建筑共存落实到空间上,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空间之间如何协调组合。在平面组合过程中,要汲取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将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体现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设计中,其中根植于传统民居原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方位秩序、空间序列、组合方式、不同构成单元、对称与非对称等多种组合方法,来进行平面布局的组合重构。可以理解为是在现代设计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传统设计元素的移植与重构。

3.3 借鉴再生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得以延续和再生。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多种处理,强调再生是目的,借鉴是形式。为了延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需要不仅在形式上借鉴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局部造型和装饰,更是要在内涵上体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精髓。而且这种借鉴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甚至是抄袭,而是有的选择有的放矢的去运用,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回归,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这样的借鉴再生,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4 结语

传统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留下的产物,传统民居和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体现。对待传统民居和所显得建筑文化,我们要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能毫无保留全部继承,也不能不加理解一味全部摒弃。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化双向整合,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先峰,冯新刚,牛大刚.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12).

[2] 陶渊,孙杨栩,唐孝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J].南方建筑,2012(06).

作者:侯宏畅

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论文 篇3:

肇庆城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摘 要:肇庆城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文章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肇庆城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其保护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将线性文化遗产理论与肇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可以实施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肇庆;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公共建筑;保护;开发利用

1 肇庆文化遗产保护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1.1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者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除了在保护原则和方法上进行讨论外,对于保护的载体和范围的研究也是不断进步发展的。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去主要是针对具体点状(单体)文化遗产的保护,而现在“线性(带状,网状)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主要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从点到线再到网,是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文化遗产越来越有机会得到更全面保护的保障和基础。

1.2 肇庆文化遗产保护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耦合的必要性

肇庆具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目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现存的肇庆城区传统民居主要是明代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公共建筑主要是宋代至民国时期的,且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可观。由于重要的传统公共建筑主要由政府持有产权且实施管理,且主要的公共建筑都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保存情况还是较好的。目前肇庆城区的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仍然是处于保护的阶段,其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且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保护开发利用方案,多是以单体保护、单体利用开发为主。

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仍然处于逐步发展、成熟的城市,培养专业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人员,从更专业、更长远的角度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规划,引进最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从单体建筑的保护到整个建筑群再到整个村落、古城的保护,将单个的建筑和其所处的环境联结起来,更有利于文化遗产的深度保护,而不仅仅是保护了一个建筑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保护建筑本身附着的历史文化意义。

2 肇庆城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的概况

2.1 肇庆城区的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记载历史信息、体现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构成部分。

肇庆传统民居主要是以广府民居和客家民居为主。就城区而言,广府民居居多,其建筑和文化特色深受广府文化影响。肇庆地区炎热、多雨、潮湿、山多平地少,因此,“通风隔热、遮阴降温、防风防雨”都是当地民居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不仅仅是肇庆民居的特色,也是岭南地区传统民居重要的共同点。

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传统村落和重要传统民居两方面对肇庆城区的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研究。

端州区主要保留的重要传统民居集中在府城及其周边的范围,主要是明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府城周边保留了一些传统街道,其中豪居路、十字路、府前街、明直街、五经里等小巷保存着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这些传统民居以三间两廊屋、竹筒屋、明字屋、中西结合楼房居多。端州区还保留的古村落主要有白石村、前村等。白石村是端砚产业特色村。

高要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存在于几个著名的古村落中,包括澄湖村、黎槎古村、蚬岗村、槎塘村等。高要区的古村落主要是根据村落所在地的地形进行村落布局,以八卦形状布局最为著名,这和安徽西递宏村的村落布局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古村落中的传统民居之外,高要区还有一些重要的传统民居散布在其他村落,主要是红色文化遗址。

2.2 肇庆城区传统公共建筑

传统公共建筑主要是区别于民居的,从用途上讲公共建筑具有公众性,也就是说,传统公共建筑不是属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家庭所私有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属性。在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祭祀用的建筑(如祭天的天坛,民众祭祀祖先的祠堂①,祭祀神明、佛祖的寺庙等)、用于教育和考试的学宫和贡院等、具有风水作用的佛塔、政府办公的府衙、具有守御和防洪功能的城墙等都属于公共建筑的范畴。

2.3 肇庆城区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利用情况

肇庆城区传统民居的开发利用仍然处于较为低层次的阶段。如古村落,除了高要的八卦村是被人熟识的古村落且保护利用情况相对较好外,其他古村落仍然是比较原始的状态。白石村的端砚产业发展较好,但是古建筑保护情况一般。砚洲村近年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也是为数不多得到较好开发和利用的村落,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交通不太方便,出入砚洲村仍然需要靠渡轮,且晚上没有渡轮可以出入砚洲村。

肇庆城区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利用当前的总体情况都是不容乐观的。这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有意或无意留存下来的传统民居,不仅仅是建筑,这些民居的存在也是对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记录,具有非常重要的、不容被忽略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

3 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

肇庆城区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要有整体的规划,积极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将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纳入城市总体的发展规划中,和村民进行積极的沟通合作,根据不同村落的特点进行开发利用,突出村落的特色,使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也能让村民从中获得实惠,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多方的合作共赢。

3.1 传统街区的保护开发利用

肇庆府城周边传统街道人口密集,道路狭窄,新旧建筑混为一体,居住条件相对较差。为了体现城市历史的延续,可考虑选择部分地段,规整街巷格局与风貌,进行局部的重点保护。即对某些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在保存原来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以改造内部结构,治理外部环境,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3.2 重要的传统民居的保护开发利用

针对重要的传统民居,要做好基本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关于传统民居的基本信息和数据,分类别实施不同的保护开发利用措施。

根据本课题的调查研究结果,重要的传统民居,主要包括名人故居、具有重要特色的传统民居、蕴含红色文化的传统民居。

对于名人故居来说,要注重发掘名人与该故居的关联性、名人在这个故居生活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丰富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具有重要建筑特色的传统民居,应该要保护好其建筑特色,并作为保护利用的重要宣传点。对于蕴含红色文化的传统民居,则要做好该民居红色故事方面的发掘,记录,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展览,做一些专题的报道,使其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民居,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4 肇庆城区传统公共建筑的现状及保护开发利用情况

总体上讲,肇庆城区传统公共建筑的保护情况还是较好的,开发和利用情况也属于正常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在大拆大建时代肇庆并不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到了今天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肇庆也守住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也得益于几十年来肇庆文物管理部门、文物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同等经济条件的城市中,肇庆传统公共建筑的保护情况相对来说还是较好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这个城市保留了宋以来的古城格局和古城墙大部分的本体建筑。这其中有人的因素、时代的因素,也有历史时机的恰到好处的成全。

目前肇庆城区保护开发利用情况最好的公共建筑有阅江楼、肇庆府学宫、梅庵、崇禧塔、白沙龙母庙、悦城龙母庙、肇庆古城墙、德庆学宫、庆云寺等。阅江楼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也是AAA景区;肇庆古城墙在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的推动下整个城墙的面貌也得以显露出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肇庆府学宫、德庆学宫已经成为城区重要的儒学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梅庵、白沙龙母庙、悦城龙母庙、庆云寺也是城区重要的宗教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众。

“古城中的公共建筑相较于现代建筑更显示出它的魅力,不仅仅是旅游给人所带来的新鲜感,更多的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在文化内涵和功能。它的实用和审美功能能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人们指导,尤其是教育功能更是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①传统公共建筑作为被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其建筑规格和精美程度往往是大于传统民居的,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秩序中,建筑是等级和文化的外化表现,因此,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传统公共建筑在其被建造的年代本身就具有超越民居私人化功能的公共功能,是城市的公共空间,俗称城市的客厅。相对于传统民居来说,传统公共建筑本身就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也受到更多人的维护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传统公共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情况从总体上来讲就是优于传统民居的,这点从历史文献和我们所调查到的现状都可以看出。目前肇庆城区传统公共建筑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探索研究出更宏观、更科学的保护开发利用方法,从对单体建筑的保护逐步发展到对建筑群、古城,甚至整个肇庆城区、肇庆地区传统公共建筑的保护的联结,要做到把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结合起来进行保护利用,做到更深层次的保护开发利用。

5 引进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做好肇庆城区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新的规划和思路,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守住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而不是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立起来。要将两者融合,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共同发展。

要做好肇庆城区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更科学、更合理、更能持续发展的保护规划,做好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与局部空间形态的统筹规划,尊重城市整体的协调性,拒绝见缝插针,在规划上要讲究统一,要有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意识。在古城、古村落、传统街道、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要做到有所边界,同时又能相互融合。在控制建设地带一定要做好新建筑的限高工作,做好新建筑的风貌控制工作,不能让一时的利益破坏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和未来发展,破坏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成果。

第二,开发特色游径(包括历史、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方面的特色游径),并做好特色游径的推广工作,加强各种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配套等,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生态的游憩空间。

第三,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人才,为肇庆文化遗产保护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源,为肇庆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加强各个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做好肇庆城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肇庆城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某个区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而是做好各个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做好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第五,不断发掘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赋予其新时代的新价值,将古建筑和人民的生活联结在一起,创造更多的文化联结。目前肇庆城区的传统公共建筑有些已经实现了拥有了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譬如阅江楼、肇庆府学宫、悦城龙母庙、梅庵等上文提到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做得较好的几个公共建筑。因此,我们以此为重要的借鉴,将其推广到其他传统公共建筑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陆琦.广府民居[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唐孝祥.试论岭南建筑及其人文品格[J].新建筑,2001(6):63-65.

[3]田银生,张健,谷凯.广府民居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2(3):58,68-71.

[4]彭长歆.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5]陈元轮.传统古城公共建筑的功能解析—以阆中古城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2):9-10.

[6]單霁翔.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J].中华建设,2019(2):140-141.

[7]刘霄霞.中国古代遗产观下的文化遗产保护[J].卷宗,2019(4):248.

[8]刘彦.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及原真性更新保护研究—以漳州古城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5):115.

[9]朱亚斓.古城重塑—公共空间的活力建设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7,34(3):67-69.

[10]王毅,刘明玥.汉水流域襄阳古城开放空间发展研究[J].四川水泥,2016(7):271.

[11]柳肃.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1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98.

作者:吴文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招标农业建设论文下一篇:农业专家系统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