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读北大哲学系

2022-08-12

第一篇:燕园读北大哲学系

怎么背单词系列 北大燕园考研

背单词的好方法来源: 杨婧一的日志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背单词今天看到一个17天搞定GRE单词,满有趣,借鉴一下,时间表先做到7的,不过每天背和复习总共大概4小时,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一、 复习点的确定(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制定):

1. 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2. 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3. 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4. 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5. 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6. 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7. 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8. 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二、背诵方法:

1. 初记单词时需要记忆的内容:

a)单词外观,b) 单词的中文释义,c) 单词的记忆法

2. 每个list的具体背诵过程(每个list按12页,每页10个单词计):

a) 背完一页(大约5分钟),立即返回该页第一个单词开始复习(大约几十秒)

b) 按上面方法背完1~6页(大约在30分钟),回到第1页开始复习(两三分钟)

c) 按上面同样方法背完7~12页,一个list结束

d) 相当于每个list被分为12个小的单元,每个小的单元自成一个复习系统;每6个小单元组成一个大单元,2个大单元各自成为一个复习系统。背一个list总共需要一小时左右的时间。

3. 复习过程:

a) 复习方法:遮住中文释义,尽力回忆该单词的意思,几遍下来都记不住的单词可以做记号重点记忆。

b) 复习一个list所需的时间为20分钟以内

c) 当天的list最好在中午之前背完,大约12小时之后(最好睡觉前)复习当天所背的listd) 在其后的1,2,4,7,15天后分别复习当日所背的list

4. 注意事项:

a) 每天连续背诵2个list,并完成复习任务;

b) 复习永远比记新词重要,要反复高频率的复习,复习,再复习;

c) 一天都不能间断,坚持挺过这15天,之后每天都要花大约1小时复习

第二篇:学术型硕士OR专业硕士 北大燕园考研

学术型硕士OR专业硕士,该如何选择?

“我们在接触考生时,经常会遇见如何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问题。我们一般都会反过来问考生,你将来想做什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秀萍说,有的考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比较茫然,他们认为自己学历不够,考研是为自己加码;有的考生经过深思熟虑,能很快回答出毕业后的规划。实际上,后者的想法就是人们所说的职业取向。

相对于前二三十年,如今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规模化,以前所谓的“大学生就是精英教育,研究生就是精英中的精英”,在“一块砖掉下来,砸死3个本科生,1个研究生,1个‘考研进行生’”的年代,越来越站不住脚。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得许多学生的自我能力无以应对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求职上的压力则越来越多地成为学生求学的主要原因。

什么样的考生适合读学术型硕士?

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培养目标”中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部王恩涛老师告诉记者,反过来思考培养目标,如果考生想将来成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就可以考虑报考学术型硕士。

尽管相当比例的考生迫于外界压力求学,但不排除一部分考生由于学习兴趣读研。张秀萍副院长指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国际上通常是一个过渡期,最终是要过渡到博士这个阶段。一些两年制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太过匆忙,学生完成第一年的基础课,第二年就要忙于准备实习、论文、就业,很难在校静心学习,这样的培养质量社会上都在质疑。在国外,有很大一部分学术型研究生是硕博连读。由于有5年的学习期,学生不用过早考虑就业问题,可以有更多时间扎实学科基础、熟读经典专著、改进研究思路与方法,即通过5年的时间培养出有独立完成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真正有学术进取的考生适合报考学术型硕士,而且应该要做长期打算——首先下定决心走学术之路,进而读博士,经过这样规划,路才会比较顺畅。

“衡量自身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未来发展方向,是正确选择的三个指标。”外交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韩银安认为,报考学术型硕士要求考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发表过学术文章者更为突出。考生应把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作为选择的第一要素,譬如有些考生计划完成硕士学业后继续深造或从事科学研究,显然报考学术型硕士更适合。

这些特点进一步体现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上,北京工业大学研究部副主任乔俊飞告诉记者,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已经很成熟,即采用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并重的原则进行培养,强调进行完整的科研训练,并且要求学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招生单位更加看重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立志将科学研究作为未来职业的学生。

什么样的考生适合读专业硕士?

“报考专业硕士对学生本身没有特殊要求,只是对于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技术创新意识,将来直接到企业等单位工作的学生,更合适报考专业硕士。”乔俊飞副主任说。这一说法是根据教育部《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来的。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但学术型硕士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数流向了职场岗位。专业硕士教育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它是一种职业型教育,与学术型硕士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性。我国最早引入的专业硕士是MBA,目前为止MBA已是我国专业硕士中招生人数、毕业人数遥遥领先的专业。

从2009年起,专业硕士招生开始面向应届生,有一部分嗅觉敏锐的应届考生欣然赴考,另有一部分应届考生在选择读研方式上有些困惑。“读书是一个艰苦的劳动,一定要想清楚将来自己做什么,有目的、有兴趣地学。”王秀萍副院长表示,从国家总体的人才需求结构上看,需求更多的是专业硕士。需要提醒的是,应届考生不要扎堆报考学术型硕士,应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专业基础进行权衡,合理选择读研方式。当前就业压力大,应届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职业发展,其次是兴趣、专业。待发展到完善阶段,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可能是个人兴趣。应届考生要注意结合三者报考,毕业后人生的成功率才能提高。王恩涛老师建议,将来想要从事一个实用型岗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应届考生,不妨考虑报考专业硕士。

与应届生相比,有工作经验的考生更为看好。“他们需要解决的不是初次就业问题,而是毕业后寻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跳槽’,或者在现有的职业位置上得到提升。”王秀萍副院长告诉记者,中央民族大学的专业硕士入校后,老师会尽早与学生进行商讨,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配备导师,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因为学生曾经工作过,熟悉某一个领域,明白自己的职业定向,所以在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上的盲目性更小,导师所做的工作就是所谓的

“个性化”培养,称之为“终生订单式的免费顾问”,即一旦成为该校的专业硕士,导师会在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提供无偿的咨询。

备考建议

1.学术型硕士

招生要求:具有创新精神,有浓厚的科学研究兴趣或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潜力。报考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的考生,尤其是跨校、跨地区的考生,应该提早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把握目标学校专业课的重点、老师的命题习惯,收集历年真题试卷,向已考取的研究生取经。

跨专业的学术型考生在备考时,切勿慌了阵脚。校方认为本科教育只是一个基础性教育,不太限制考生的专业背景,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考试上,一般不给学生设立非常大的障碍,而是选择真正有研究兴趣,基础课扎实,对该学科有感悟的考生。以中央民族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专业课只考一门管理学,通过考察工商管理大类的基础课程,了解考生对管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其中简答题、论述题侧重考察考生是否有这方面的知识结构,以及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感悟。

复习的难点主要在外语。外语作为研究生学习必须的阅读和研究工具,考察的是基于培养考生具有研究能力的基本素养。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学科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需要学生看大量的外文专著、文献,还要进行横向的学术交流,因此学术型硕士要求更高些。

对于学术型硕士,入学后仍要与导师交流毕业后的出路。采访中,张秀萍副院长告诉记者,有些学生一入校就表露出做学术研究的想法,她首先会告诉学生学术这条路非常美好,但是非常艰辛,因为可能要坐冷板凳,必须得踏下心来。学生考虑了一段时间,如果仍然决心不改,导师就会在培养上有所注重,如建议他多读书、准备考博。还有些学生想在毕业后找工作,她会要求学生第一年必须待在学校里好好读书、准备开题,绝对不允许外出实习,直到第二年才允许他们实习。

2.专业硕士

招生要求:独立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未来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考试,专业硕士考察的知识深度、广度较易, MBA、MPA考试要求考生有工作经验——本科毕业3年,专科毕业5年。考虑到考生理论知识的遗忘、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不会过分细致地考察学术知识、理论水平,而是要求考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基础水平后,重在培养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

力。以中央民族大学MBA、MPA为例,主要考察学生的外语、数学、逻辑和综合,其中逻辑、综合主要考察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复习的难点是外语和专业课。专业硕士外语侧重阅读和翻译,难度较学术型硕士外语稍低,一些非应届考生、英语较薄弱的考生应加强训练。专业课复习上应注意实践知识的积累,提升自己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报考过程中,考生不要盲目地认为专业硕士比学术型硕士低一级。王恩涛老师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是大势所趋,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会越来越受到招生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考生们可以参考MBA、MPA毕业生在国内的认知度和就业情况来认识这一问题。

韩银安副主任提醒考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专业硕士的报考前景非常好。我国目前的专业硕士招生人数仅介于招生总数的20%~25%之间,离未来5~10年发展为1∶1的比例还有很大空间。专业硕士的学制里有专门的实践环节,如到相关企业和实习基地进行为时半年至一年的对口学习和锻炼。从长远来看,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很可能攻读某一学科的专业硕士,在学分修满的情况下可自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我将来想做什么?”“我喜欢哪个学科?”“我的成绩如何?”考生们在选择读研方式时,一定要先回答这三个问题,充分了解自身的喜好和优劣势后做出理性判断,切忌盲目跟风、扎堆报考不适于己的专业及读研方式。

小贴士:

院校的选择

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初筛,要求应聘者必须是“985”、“211”学校,很多优秀的学生因为不是出自这些高校,在初筛时被筛掉,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分清报考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硕士,这是考生选择的前提,之后再考虑是否‘985’、‘211’。”王恩涛老师如此建议。韩银安副主任告诉记者,考生做此类选择时,考虑的第一位应是自身的需求和能力;第二位才是目标高校的师资、办学条件、管理团队、课程设置。

“211”、“985”高校诚然是一块比较好的敲门砖,但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倾向也造成了考生的过分担心。张秀萍副院长建议考生不要一味跟着指挥棒跑,而是要停下来仔细想想,自己究竟想从事哪个职业。有的学生将来打算自主创业,或家里本身就有企业,大可按照自己的能力、考试成绩,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

非应届

非应届报考也分为两种情况。有些考生在大学毕业前参加过研究生考试,再次报考一般会循着原来的硕士类型、报考专业前进,他们的优势在于对自身的情况比较了解,积极备考将有较高的成功率。主要问题是非应届、没有参加过研究生考生的考生。对于已工作3年以上的考生,笔者建议他们直接报考专业硕士,成功率会高一些,因为从专业硕士的设置上看,它更适合没有考过研究生,有工作经验的人员。

免推生

专业硕士免推生的招收比例因校而异,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免推生不超过专业硕士招生比例的50%,北京工业大学的免推生则不足专业硕士招生的5%,但总体来说专业硕士的免推生比例远远小于学术型硕士的免推比例。想要申请免推读硕的考生,应先打听招考单位在两类免推生的比例,结合自身的发展意愿,从中作出合理选择。

调剂

有些专业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可以相互调剂,如汉语国际教育、法律、教育学等。大多数专业不可以互相调剂,尤其是MBA、MPA招生时就要求有工作经验,学术型硕士无法调剂至专业硕士。某些招生紧缺的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主动申请或落榜后可以调往专业硕士,但专业硕士无法调剂至学术硕士,具体情况不同高校各有规定。

就业

学术型硕士培养目标就是学术型人才,就业去向一般是教育和科研系统,从事具体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目的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型岗位。例如,农科院专业硕士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应用型岗位,如农业推广硕士的职业选择主要是农艺师、园艺师、农技推广人员等,兽医硕士的职业选择主要是兽医师。

专硕考博

“学术型硕士考博和专业硕士考博的出口、入口不一样。”张秀萍副院长告诉记者,专业硕士与博士对接有缝隙,专业硕士的培养目的、培养方案以及老师的授课方案、对学生毕业后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专业硕士选拨主要考察一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逻辑性、能力、思路等,入校后的培养也是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仅如此,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要求也与学术型硕士的不同。如MBA侧重案例研究,在美国专业硕士甚至不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只需要详实地报告一个从始至终跟进的企业项目,就可获毕业。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论文要求有一定理论创新,

表现在研究方法和所解决的问题等多个方面,强调学术文献研究、相关理论知识的运用、论文结构的搭建,然后通过严密的逻辑倒出一个结论,过程中演绎法应用的较多。国内专业硕士毕业也要求论文,但是对学术研究可以少一些,重在解决实践性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如果选择读博,比较好的路径是攻读学术型硕士。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先读专业硕士后读博,这必然要求专业硕士在读硕期间加倍努力,奠定厚实的学科基础,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来自:《求学 考研》

第三篇:北大自主招生自荐信——十年一觉燕园梦

十年一觉燕园梦

1未名湖上,心之所向

六岁时,我曾到北京城游玩,而最令我徜徉的水景不是塔色空濛湖光潋滟的北海,也不是悠然八百年的护城河,而是西北四环外角落里的未名湖。

爸爸告诉我,想生活在这一湾湖水旁边,要么就去做个清洁工在这里工作

要么就好好读书,考取中国最高学府,在这里学习。

而我选择了后者。

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这座灯塔的指引下奋斗不止

对于我来说,北大不仅仅是一所创办于1898年,立校于国颓族衰之际,兴校于风雷激荡之间,百余年来弦歌不绝的京师大学堂,

也不光是名动亚太,誉满中华的国际名校,

还不只是大师辈出,泰斗交辉的人文渊薮,

它更是一种叫做爱国团结的精神

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对真理的永恒探索

它更是一种叫做创新的不懈追求

是一种对于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的责任

所以,十几年来,我一直渴望自己能够得到一个机会

能够让自己在这样一所学校当中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完成人生的涅槃

2品味高考,收获不少

一个人的独特,不在于他有多么出众的外表,而在于他经历的磨难的多少,

2011年的高考,我是一个失败者,我与我的象牙塔失之交臂

我曾经懊恼,我曾经失意,我曾经自责,我曾经哭泣

但当我踏上高四的征程时,我发觉

这仅仅是一种磨难,是让我成熟的一道关隘

我曾经想过放弃,去我选择的二本院校就读

但我最终没有

因为我懂得了,只有理想永不熄灭,人生的火炬才能永放光芒

3回首高中,亦美亦丰

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我,高中阶段一有闲暇时间就会看一些相关书籍

在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情况下,获得了某某某某奖

虽然成绩不甚理想,但也算是对我兴趣的一种鼓励,对我努力的一种肯定

我刚高中的时候时是在普通班级

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北大,我必须考入实验班

于是我自己暗下决心,默默努力

最后考入了实验班,朝着我的理想又迈进了一步

4重整帅旗,所向披靡

走回当年我徜徉过的校园,坐进当年挥洒过汗水的教室

我发觉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段高考的经历,还有一份从容与成熟

我知道我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年的时光,还有一份懦弱和懒惰

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便能更好地把握自我

见过更多的景致,就可以更好地规划人生的蓝图。

今日,我再度启程,朝着我心中的灯塔扬帆

我希望未名湖畔能成为我今生永远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北大哲学课程

北京大学哲学课程书目

(2008-10-23 15:57:22) 转载

A中国佛教史

《佛教史》 任继愈 主编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 著

《中国佛教史》(1—3卷) 任继愈 主编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 著

《中国佛教》(1—5册) 中国佛教协会 编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王森 著

《佛教经籍选编》 任继愈选编 李富华校注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 王宗昱等编著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1—3卷) 石峻 楼宇烈等编 B西方哲学史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C自然哲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Nature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D人学概论

E如何理解宗教

夏 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奥 托:《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F佛教原著选读(下)

王宗昱、李四龙等编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周叔迦《牟子丛残新编》 曹虹《慧远评传》 许抗生《僧肇评传》 郭朋《坛经对勘》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G本体论研究 Studies 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批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一、基本参考书目

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宋继杰主编:《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上、下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王路:《“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萧诗美:《是的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钱广华等:《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之流变》,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胡军:《道与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吴国盛:《自然本体化之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9、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二、进一步阅读书目

(一)相关汉译西方哲学著作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商务印

书馆,198

1、1982年版。

2.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5.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王炳文、燕宏远、王路、张金言等译,商务印书馆,198

6、1992年版。

6.利科:《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4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8.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下卷:马

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9.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上卷:1987年版,下卷:1993年版。

10.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1.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据吴寿彭译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参《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休谟:《人性论》(上、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据韦卓民译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蓝公武译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参牟宗三译本:(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版。

1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黑格尔:《逻辑学》(上、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

6、1976年版。

18.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9.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0.《胡塞尔选集》(上、下卷),倪梁康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2.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陈小文、孙周兴译,1996年版。 23.《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孙周兴编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4.罗素:《哲学问题》,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6.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棣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27.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伯尼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8.鲁道夫·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29.威拉德·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0.理查·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31.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32.阿佩尔:《哲学的改造》,孙周兴、陆兴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33.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1.马克思:《博士论文》及笔记、附注。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参刘丕坤译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1版;其中第一章据《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的新译文。

(三)其他参考书目

1.G.W.Leibniz:《形而上学序论》,陈德荣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理查德·泰勒:《形而上学》,晓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3.张东逊:《科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罗志希:《科学与玄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庞学铨:《存在范畴探源》,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6.强以华:《存在与第一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陈康:论希腊哲学》,汪子嵩、王太庆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8.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

一、

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8

8、199

3、2003年版。

9.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三联书店,1982年版。

10.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颜一:《流变 理念实体——希腊本体论的三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高清海:《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陈修斋主编:《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谢遐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7.王树人:《思辨哲学新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陈宣良:《法国本体论哲学的演进》,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9.张志扬、陈家琪:《形而上学的巴比伦塔——论语言的空间与自我的限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郑杭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1.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杨寿堪:《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戴文麟:《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赵林:《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7.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8.涂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9.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0.江怡:《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1.王路:《走进分析哲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32.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3.俞宣孟:《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4.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4年版。

35.涂成林:《现象学的使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7.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8.张汝伦:《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9.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0.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年版。

41.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版。

42.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3.徐友渔等:《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96年版。 44.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版。

45.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6.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7.罗嘉昌等主编:《场与有——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通》(

一、

二、

三、

四、

五、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1994—2002年版。 48.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9.冯友兰:《新理学》,见《贞元六书》(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 5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2.冯友兰:《冯友兰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5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4.宋志明等:《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5.严正:《儒学本体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6.李维武:《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7.杨国荣:《存在的澄明——历史中的哲学沉思》,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8.张华夏:《实在与过程——本体论哲学的探索与反思》,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9.金吾伦:《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唐君毅:《哲学概论》(上、下卷),孟氏教育基金会,1961年版。

61.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下),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

62.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6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版。

64.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5.蒋一安:《本体思想史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66.李震:《基本哲学——有与无的探讨》,(台湾)问学出版社,1978年版。 67.李震:《基本哲学探讨》,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8.项退结:《现代中国与形上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

69.胡鸿文:《本体论新探——构成主义原理》,台湾弘智出版社,1986年版。 70.曾仰如:《形上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增订版。

71.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论中西哲学的会通与融合》(又名《论中西哲学精神》),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72.唐力权:《脉络与实在——怀特海机体哲学之批判的诠释》,宋继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74.孙正聿:《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5.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6.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四)相关论文

1.金克木:《试论梵语中的“有-存在”》,《哲学研究》1980年第7期。 2.黄楠森:《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哲学研究》1985年第12期。

3.衣俊卿:《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求是学刊》1988第4期。 4.刘福森:《评“本体论”哲学》,《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 5.黄楠森:《再论本体论》,《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

6.谢遐龄:《马克思本体论的几个界限问题》,《学术月刊》1991年第2期。 7.刘纲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上、下),《求是学刊》1991年第

2、4期。 8.孙正聿:《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的本体论》,《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9.王路:《“是”的逻辑研究》,《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10.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哲学研究》1992年第12期。

11.W.巴雷特:《存在与分析哲学家》,段德智译,《哲学译丛》1993年第1期。 12.王太庆:《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 》,《学人》第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3.赵敦华:《“是”、“在”、“有”的形而上学之辨》,《学人》第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4.俞宣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1期。

15.余纪元:《亚里士多德论ON》,《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

16.黄楠森:《论恩格斯的本体论思想》,《学术界》1995年第3期。

17.俞宣孟:《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18.叶秀山:《“人”“有”一个“世界”“在”》,载《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

(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叶秀山:《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之思想方式》,载《自然哲学》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朱立元:《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

21.王太庆:《柏拉图关于“是”的学说》,《哲学杂志》(台北)第21期(1997年8月)。 22.叶秀山:《世纪的困惑——中西哲学对“本体”问题之思考》,《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

23.欧阳康:《本体论的兴衰与哲学观念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24.王路:《如何理解“存在”》,《哲学研究》1997年第7期。 25.陈晓平:《关于存在问题》,《哲学研究》1997年第12期。

26.陶同:《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6期。

27.吴新文:《哲学何为——尼采与西方传统哲学观的终结》,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答辩,未见出版。

28.高建平:《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29.赵敦华:《中西形而上学的有无之辩》,《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0.王路:《“是”、“是者”、“此是”与“真”——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研究》1998年第6期。

31.萧诗美:《“是”的意义和是态论导论》,武汉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答辩。

32.邹化政:《论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有与是的区别与联系》,《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33.王路:《“是”之研究述评》,《哲学动态》1999年第6期。

34.姚振武:《本体及相关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

35.肖娅曼:《上古词头“有~”与近指代词“是”的历史渊源—— 一种语言学-哲学-文化学考察》(未刊稿,1999年)

36.汪子嵩、王太庆:《关于“存在”与“是”》,《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

37.俞宣孟:《本体论正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1期。 38.王路:《“是”、“所是”、“是其所是”、“所是者”——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几个术语的翻译》,《哲学译丛》2000年第2期。 39.俞宣孟:《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及其思想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40.杨学功:《试论哲学的层次结构——兼涉几个相关问题》,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2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6期转载。

41.杨学功:《关于Ontology词源和汉译的讨论》,载《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杨学功:《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载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

学会编纂之大型学术文集《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宋继杰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杨学功:《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载《科技术语研究》2004年第4期。

44.杨学功:《“本体论”源流考(古希腊、中世纪部分)》,载《人文艺术》第2辑,贵

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杨学功:《“本体论”源流考(近代、现代部分)》,载《人文艺术》第3辑,贵州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人

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9年第7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2期转摘。

47.杨学功:《实践的观点和“本体论”问题》,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0年第4期转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6期转摘。

48.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研究:分歧与出路》,载《哲学研究》2001 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1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转载。 49.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10 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期转载。

50.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载《现代哲学》2002 年第1期。

51.杨学功:《穿破话语的泡沫》,“超越本体论思维方式”笔谈,载《社会科学报》2002 年9月26日第5版。

52.杨学功:《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与李德顺合作),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1 期。收入叶汝贤、孙麾主编《马克思与我们同行——新世纪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收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4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4期转载。 53.杨学功:《再谈马克思哲学与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关系》,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12期转载。

第五篇:北大课程学习_西方历史哲学

北大课程学习

——西方历史哲学概述

【引言】

自然的历史发展总以其自身的一般规律向前发展。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社会的特殊阶段,不能跳出一般规律的框架,只不过它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忽略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把整个世界的历史按照时代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从读一遍,就会思考到为什么我们曾经繁荣,后来又衰落。了解到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思考人类的精神应走向何方;思考如何塑造人类更真,更善,更美的精神?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在民族和平崛起的事业中,就该考虑到我们是否应该更加注意些什么。 【人类社会的思维进程和轨迹】

在这里,我们将参照黑格尔的思考历史的方式回顾世界上主要文明的发生、发展,从中感悟思考历史的一条主线:时代的精神观念。并发掘它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与社会本身是怎样互动影响的。

东方世界:这里主要看一看我们的祖国——中国。 东方世界的原则,在“道德”方面是“实体的”、“规定的”。政府只是具有强迫人们的特权的机关。

“历史是必须中华帝国说起,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中国实在是最古老的国家;它的原则又具有实体性,所以它既然是最古老的,同时又是最新的帝国。中国很早就进展到了今天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中国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这是黑格尔在两百多年前对当时中国的论断。我们的祖国是黑格尔说的这样吗?而且黑格尔没有看到他以后的中国的新样貌。

中华民族文明的开端,通行的观点是始于黄帝到尧舜的五帝时期。相对而言,尧舜之前还存有强烈的神话意味,而尧舜时代,则被描画成一个人伦和顺、政治清明的黄金时代,因而也被认为是以制度完备为标志的中华文明社会的起点。

中国文明的生成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原生文明形成后的第一波惊涛骇浪便是统一的大秦帝国的建立,从而使中国文明万源归一,形成中国文明的正源。自此以后,中国民族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波澜便壮阔的展开。

从这以后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三个。第一个是西汉“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昭帝、宣帝统治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48年之间,约130年;第二个为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约为120多年;第三个盛世就是清朝的康雍乾盛世,从康熙元年到乾隆六十年,长达134年。都是能称得上盛世。

与汉、唐盛世相比较,康雍乾盛世有着更特殊的意义。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清朝盛世比汉、唐要兴盛,发展的程度更高。前面已经说过,汉朝盛世只有五千万人口;唐朝盛世时期,根据有的专家估算,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是人口的高峰,达到八千万。康雍乾盛世则有三亿人口。这说明康雍乾盛世的经济发展尤其农业发展远非汉、唐盛世所能比拟。此外,原来的游牧地区在清朝变成半农牧地区,这是汉、唐没有的。在制度上,康雍乾盛世的制度创新意义重大。政治制度的改革作用明显。这是封建专制发展得最完善的时期。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母后、外戚、宦官、藩镇的专权在清朝康雍乾时期都没有。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清朝才是真正地巩固了疆域。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又不一样,实行的是一国多制。比如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新疆、东北设将军制,在西南地区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在蒙古设盟旗制,在唯吾尔族地区设伯克制。这都是因地制宜,不把内地的一套全部用到少数民族地区。它们的形式与内容都不一样,但目的都是集中权力,使得中央政府便于管理。汉、唐在西域设置是军事机构都护府,而不是类似清朝的行政机构。

在康雍乾盛世里,原来的阴暗东西也越来越重。统一之后,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有的地区先进,有的地区非常落后;落后地区多,先进地方少。先进地区难以把落后地区带动。这对中国的发展而言就是非常大的负担。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不同,思想观念更不同。这就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管理。而加强中央权力,实际上就加强了皇帝的个人的权力,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在对外贸易上采取闭关政策,也是害怕老百姓和外国人接触而导致思想领域里对政治统治基础的冲击。这些都是统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又是唯一的办法。这与美国、俄国,与欧洲的那些小国家都很不相同。

康雍乾盛世虽然成就卓著,但是其中也潜伏着对中国发展很不利的因素。可以说,盛世的阴影很多,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闭关锁国,二是重农轻商,三是禁锢思想,四是轻视科学。中华民族由此衰落,直到20世纪的中后期。

希腊世界: 在现代人看来,在许许多多种古文明中,最壮观、对后来世界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希腊文明。希腊文明本身早在公元前232年便结束了。但它对后来西方世界的影响并未因此告终。在一千多年后,古希腊文明的子体——西方文明产生了。从1429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起,这个希腊文明的产儿逐渐传播到并征服了世界各个角落。自那时起近五百年来,西方文明一直走在人类进步的前列。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各种古文明中,希腊文明特别受人们的青睐。

希腊文明与其它古文明的不同之处,也就是它出众的长处,便是崇尚自由,既富于热情,又强调理性。

古希腊虽然也信神,希腊人不像别的民族那样,由于相信神创造世界而不想去探索世界的本质,不想去大无畏地征服自然,相反,他们赋予自己以探求宇宙秘密,征服自然的使命。这种信仰,既给了他们热情与气概,又赐与了他们对理性的崇尚与发展思辨力的动力。与其它古文明相比,希腊人更有英雄气质,更有征服精神,更富思辨能力。

希腊文明受益于古希腊人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与生产方式。古希腊分成一个个小社会或社区,每个社区以农业为主,以城邦为中心。在航海通商的刺激下,古希腊的城市比当时或以前世界各个古文明更远离农业,更手工业化和商业化,更具有近代城市的特点。最后,希腊便出现了一个个城市国家——城邦。在城邦国家中,富人形成了一个“中产阶级”,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在这种城市里,绝对的独裁是不可能出现的。统治者必须听从贵族、富人元老会的意见。这种元老会便是近现当代议会的前身。在雅典,城邦中等阶级分化与形成更加明显。中下等阶级强烈要求自己的权力。于是有了一系列闻名于世的改革,有了议会、法庭、陪审团、公民和公民权力等现代民主的基本发明。这种民主传统与制度,是其它古文明中根本找不到的。

希腊的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术与文学艺术的多样化。而文化科学的百家争鸣,又大大促进了文艺科学学术的发展。古希腊最早的巨人,可能是公元前9世纪左右的所谓诗人荷马。但今天历史学与考古学的成果显示:所谓的《荷马史诗》,是约公元前1100年以来弹唱诗人村间漫游时的唱词,最后由一个或更多的诗人汇编成集,成为壮丽辉煌的《荷马史诗》。因此《荷马史诗》非荷马一人所作。从时代及诗的来源看,《荷马史诗》酷似中国古代的《诗经》。

古希腊突起了一位古希腊最伟大的,也是最后一位政治家——亚历山大大帝。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被列为世界超级巨人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列。亚历山大之父腓力普征服了除斯巴达之外的全希腊。20岁风华正茂的亚历山大登基后,巩固了统治,在他父辈的基业基础上,再接再厉,连年征战,每战每胜,用十二年的时间,吞并了“从印度河到尼罗河的整个近东地区。”他的毕生最有价值的业绩在于,“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向亚洲传播了文化。他战无不胜,聪颖英勇,富有魅力,精力旺盛,抱负不凡。他的传绩与他非凡的素质、才能、形象,既给后世以至当代人留下深深的印象,也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人物。

相比之下,古希腊的精神成就,更为后人所称道与学习。

古希腊在思辨方面的成就,是古希腊文明在各种文明中的独到之处,也是它高明于其它文明之处。它的理性方面的建树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哲学,其次是在政治学、历史学、生物学和医学等科学。古希腊涌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学者。

最早的希腊哲学学派是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该派关心的主要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该派的创始人是泰勒斯,较突出的成员有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他们三人分别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水或水火等无定、无限的物质和空气。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哲学转向了玄妙的非物质世界,出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学者毕达哥拉斯。与此同时,希腊哲学也出现了一场重论宇宙本质的大辩论,以对抗毕达哥拉斯派对该问题的鄙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的代表分别是万物稳定性论者巴曼尼德斯与广为人知相对主义者赫拉克利特。原子论派的出现宣告了希腊哲学这场对世界本质争论的终结。该派的最显赫的人物是名扬哲学史上的德漠克里特。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哲学发生了一场重大变革。哲学家的眼光不再是渺茫广袤的物质世界,而是转到实实在在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上来。在这潮流中最出色的戏浪儿竟是曾被后人贬斥的诡辩派。最大的诡辩家应推普罗泰戈拉,他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绝对真理与永恒的标准。该派的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了它的哲学特色。一场反击诡辩派的新哲学思潮出现了,它主张真理是实在的,永恒的标准是存在的。这一运动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古希腊三大智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属于最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在哲学历史上的位置相当于尼采、黑格尔。而三人中,尤以亚里士多德最为杰出。他在学术史上的位置相当于马克思和牛顿。总之,三人是超巨级名人。苏格拉底仅是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则是哲学家兼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身兼多职,既是哲学家、政治学家、伦理学家修辞学家、逻辑学创始人,又是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医学家。他们三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 亚里土多德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杰出的巨匠。他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他的时代。爱因斯坦曾情不自禁地赞叹牛顿所处科学时代的幸运。亚里士多德比牛顿更幸运。在亚里斯多德时代,科学的这个孩子还未降生人世。一张白纸,可纯凭他去描述。他可以成为各学科的奠基人,创造一套统一的、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他的天聪、勤奋、广泛的兴趣和他所受的教育,使他得以在各个学科作建树,集大成。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一举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的科学之父。这种历史性的机会,在人类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两千多年里,这种黄金时刻再也没有出现了。但是,随着人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边缘和综合学科的层出不穷,各学科之间的鸿沟被填浅了,这种科学大统一的机会又若隐若现了。

希腊还出现了两位影响后世的历史学家。其中,希罗多德(公元前494~公元前415年)被誉为“历史之父”,著有鸿篇巨作《希腊波斯战争史》九卷。他的时代晚辈修昔底德则被称为“科学历史的奠基者”,他是第一个以审慎态度、不偏不倚地着重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第一人。他的流传后世的史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军事家和著作家色诺芬,则以他们名作《远征记》闻名于世。希腊的科学成就主要在数学。希腊数学的创始人是泰勒斯;而在数学上作出最重要贡献,发展了详尽的数的理论的,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希腊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是辉煌灿烂的,希腊有著名的哀歌诗人和改革家梭伦,有伟大的优美抒情的作家底比斯,有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希腊艺术有与众不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装饰,或为表达艺术家个人思想,而且是要显示人们崇高这一主题。希腊艺术既有壮丽宏伟的一面,也有优美细腻的一面,给人总的印象是清新、流畅。崇尚美。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帝暴卒。绚丽夺目的希腊文明至此骤然中止,世界等待着新的文明的兴起。

罗马世界:古罗马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抽象的普遍性和基督教。

罗马人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希腊和中东地区的文化成果。罗马人在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了确保帝国境内各民族都能和平共处,罗马人便要求他们遵守同样的法律。罗马人制定出公平且合理的法律,赋予公民以许多权利。罗马人的所有法律后来都被收进《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是拜占廷的一位皇帝。罗马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如今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是以之为基础的。

为了维护庞大帝国的统一,罗马人需要拥有优良的道路,这样其军队才可迅速地调动布防。这正是罗马人之所以成为古代最伟大筑路师的原因。在他们所修建的道路中,有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罗马人也是伟大的工程师。他们建造了许多桥梁和引水渠,而且其中有一些至今仍被使用。罗马人是伟大的建筑师。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诸如凯旋门、长方形教堂以及公共澡堂之类的建筑风格。在罗马人的所有建筑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罗马圆形剧场。在这个巨型的圆形剧场中,角斗士们曾经厮杀不已。该剧场可容纳4.5万人观看表演。这个剧场的一大部分至今仍然屹立在那里。在过去诸多世纪中,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曾经模仿过罗马人的建筑风格。

罗马人还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假如当初罗马人没有接受基督教,那么,基督教可能仍将是中东地区一种无足轻重的宗教,而如今它已是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之一。在罗马帝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基督教,给整个人类特别是欧洲文化的发展打上了至为深刻的烙印。

一直到中世纪晚期之前,几乎所有欧洲作家都使用罗马人的语言——拉丁语,而学者们对拉丁语的使用则一直持续到18世纪。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里,拉丁语一直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使用的唯一一种语言。最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是托勒密。他认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他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但在16世纪之前,人们却一直将之奉为真理。我们今天使用的历法仍然是罗马历。"七月"(July)和"八月"(August)这两个月份的名称则来自罗马两位伟大统治者的名字,即儒略·凯撒和奥古斯都·凯撒。

不过罗马最终还是衰亡了,留下的竟是暗淡漫长的中世纪。

两百年前,黑格尔并没有看到世界今天的模样,但是按照他的思考:一个时代的精神观念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那么,今天的世界也是精神观念蕴含下的一段历史。

今天的世界:在这里,回眸世界与中国的百年风云,世纪沧桑。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令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

今天的世界舞台,仍在演奏着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科技勃兴与愚昧依旧的交响曲,这一世纪创造了比以往任何一个百年都要多得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是以往做梦也难以想象的。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船的研制使古希腊的阿波罗、中国的孙悟空们“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神话变为现实。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核技术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威胁,也给人类开辟了巨大奇异的新能源。克隆技术的成功,令孙大圣的“七十二变”顿为雕虫小技。微电脑技术及网络的普及,更将偌大的星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上发挥着难以想象的影响。今天,政治领域,各种思潮、政治党派百家争鸣,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诸多国家、民族的兴衰更替像一幕幕戏剧和一个个演员,轮番登场、退场。但是政治的主题却只有两个: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由此而延伸开来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社会思潮与社会制度的角力,构成了观察本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和社会发展趋向的主要线索。

中国正处于二千年未有之变局当中。能否将中国转变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关键在于实现制度变迁,同时建立起现代中华文明。现代中华文明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新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结合,它一要吸收现代文明智慧,二要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三要融入新社会主义的民主公正思想,四要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熔铸新的中华民族之魂。

现代中华文明就是:将现代人类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新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既有全球意识又有寻根意识,使社会既稳定和谐又进步发展,既有效率又有公平,既崇尚科学、法治的权威,又充分尊重民主、人权,保障人的尊严与幸福。 【精神观念到底是怎么影响一个时代的兴衰的?】

未来尚未降临,过去已不复存在,因此,当我们合上史册的时候,过去了的事情都已是无可改变的了。然而,这不可改变的过去并不总会到处重复再现。处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它便会异彩纷呈,而我们所获知的信息的增减,也会改变其面貌。我们对过去事情的相互关系、对它们相应的重要性、对它们的意义的看法,都因现实的瞬息万变而不断改变。同一国家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会描绘出两个迥然不同的图画。

如果问问自己精神观怎么影响一个时代?简单的比较: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精生状态对我们生活是如何影响的,每个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当我们怀有崇高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就充满激情;当我们生活顺心,我们就有好的心情,我们就不会低靡不振;当我们对世界认识得更深刻,我们就能对生活更好的把握。同样的情形,很多很多的人,多到形成了一个民族,大家都怀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这个民族的发展及存亡也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不过不能简单的这么考虑许多的人毕竟和一个人在很多方面有太大,太多的不同。这就涉及到了民族的结构,民族存在的空间,时间环境。面对着这些复杂而抽象的问题,我们去读康德,去读黑格尔,去读马克思:生产力水平一个时代进步水平的标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时代的精神观念如何有利于适应历史发展正确趋势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即能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精神对时代兴衰的影响根本原因。 【生活要看到精神现象的内涵】

伟大的文明和文化乃是宇宙生命进化之流在达于终点之时所孕育的较高等动物更高一级的生命形态。而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在生命进化的长河上只能视为高等动物与文化生命二者之间的过渡桥梁――他的肉身属于前者而其灵魂则可与后者融为一体。这神秘莫测的文化生命有其独立的意志和意识,它如同一位傀儡戏的表演者总是以其无形之手指使千百万受其化育的人类思虑、行动,从而演出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运动:一句话,所谓“人类的历史”究其实乃是各个独立的文化生命发生、发育的经历。文化生命因其须以人身为依托,故而也和人类一样有着始、壮、究的生命周期――而其中发生过“哲学的突破”的甚至也和人类一样需要在竭思尽虑的理智状态与思惟断灭的休眠状态之间交替轮回。

对整个社会有过履行责任的过程中,考察一下以个人为主体的精神状况。经过了对生活和世界深深的思考,它们的复杂与奥妙展现在我们面前,究竟最一般的规律在特殊环境下的表现是需要永无止境的探求。或许很多时候会带来迷惑与不解。但是,如果那样,只须要简单的问问自己:我爱世界吗?如果爱,就让世界更美好;我爱生活吗?如果爱,别忘了每个人都有生活。具体怎么生活,这是我的自由。生活很多时候这样那样都可以,只要是为了追求真善美,结果一定不会太糟。这也是这个时代人们的一种精神现象。

【参考资料】

《历史哲学》[德] 黑格尔著, 王造时译

《人类与大地母亲》阿诺德.汤因比 著;徐波 徐钧尧 龚晓庄 等译 马小军校; 《中华文明理想起源的理代解析》陈泳超; 《盛世的沉沦》洪波;

《辉煌的希腊文明和希腊化文明》,《历史的鸟瞰》,《话别20世纪》《古代罗马文化》等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银行职员及其职能下一篇:优秀幼儿评语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