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论文

2022-11-24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恢复到巩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大致经历了探索发展、补充发展和成熟发展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探索发展

1978年4月, 教育部宣布了高职马列主义理论课的开设, 主要设立了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和中国共产党史共四门课程。1982年, 教育部正式宣布开设高职思想品德课,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恢复。1987年10月, 伴随西方文化的冲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成为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 思政理论课框架正式形成。1992年, 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和思想道德被并称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两课”。1994年, 思政理论课由简单、粗糙变为了有明确纲领、培养目标、发展方向, 有体系的样子。

(二) 第二阶段:补充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 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概念, 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党为领导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思政教育课进入新阶段, 加深了对马列内容的学习, 并且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三) 第三阶段:完善发展

2016年后, 伴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动荡, 我们开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进一步探究, 课程体系转变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 以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 兼容并包, 取得较大突破。纵观整个40年,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坚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知行合一, 不断创新, 时代化、系统化, 学科逐渐完整, 最终形成大学生思政理论与时俱进的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

自1978年以来, 高职思政理论课经历了恢复, 调整和改革, 对课程的大纲、体系、教师团队等进行了完善, 使高职思政理论课改革发展体现出鲜明特征。

(一) 时代性

时代的需要造就了指导思想的变化。在历史进程中, 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实践与中国国情完美契合, 进一步指导了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发展。

(二) 实践性

马克思说过,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具有实践性的。思政理论课具有鲜明政治导向和时代性, 需要结合当代理论发展。在发展过程中, 高职思政理论课由理论向实践不断过渡, 教学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

(三) 主导性

高职思政理论课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导, 根据国际形势对课程体系做出调整以求与时俱进。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大学生有限的认识能力, 思政理论课以帮助当代大学生乡村正确“三观”为宗旨, 认识当前国家未来发展方向, 树立鲜明的政治旗帜和坚定的政治方向。

(四) 创新性

发展的前提之一便在于创新。自1978年以来, 高职思政理论课, 在课程体系上, 理论、方法、载体等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 从主动灌输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变化。在考核方式上, 从死板的理论到注重运用上的改变。在载体上, 从书本、报纸、电话到多媒体等丰富媒体。

三、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背景探究

(一) 实践中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完整框架后, 在课堂中进入了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现象:

1. 在授课效果上,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上课不专心、态度不端正, 授课效果不明显。

2.在教学方式上, 教学内容让学生难以理解。对理论的传授上照本宣科, 学生听不懂, 老师照样讲。语言平淡没有起伏, 最终教学效果也不是太好。

3.在学习方法上,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性质不同, 学生的学习方法会出现以下几点:全盘接受, 批判接受, 完全排斥。还有小部分同学会主动思考并质疑一部分问题。

(二)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背景

究其原因, 在于我国经历了经济变化和国际环境的多重冲击, 由此带来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次改革和调整。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1978年到1994年, 经济的快速发展, 思想解放, 催生了思政课的需求。此后十年, 由于改革开放深化,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党中央提出了改革高职思政理论课的重要论断, 进一步优化了思政教育理论课体系。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2016年, 党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一步改进, 党中央提出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改进大学生思政理论课体系。

3. 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党中央确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核心思想, 坚持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做进一步完善。

(三)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课程体系发展不够成熟, 将众多潜在问题加快催熟。观察近些年德育发展, 由于学校招收人数增多、片面重视就业率, 形成人才培养上的“滑铁卢”, 人才德育开始走下坡路。

四、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成绩、问题

(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成绩

改革开放后, 高职思政理论课在05方案中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2004年后, “两课”被改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便马克思理论的传播。在此期间, 国家已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定为了高职教育必修课。伴随法制体系和道德体系的逐渐完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也被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 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

(二)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问题

1978-1994年间, 高职思政理论课程刚恢复, 课程体系和内容上处于初级水平, 教学内容与中学政治、历史课存在许多重复部分。由于初次尝试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 教学时长被缩短, 教学质量降低, 教学上照本宣科, 学生全盘接受, 有可能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五、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经验路向、要求

(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经验

1. 坚持对教学内容、方法、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做革新和改进。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正确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为己任,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 课程分门别类, 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作用。

教学内容专业化, 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语言通俗易懂, 富有启发性, 有感染力,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要求

1.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现了中国化, 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表现形式不同,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2. 发展和传播马克思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整体的概括。作为高职教育必修课, 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论、观点、方法,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解和吸收。

3. 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发掘并整合成相应的知识点, 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将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社会,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4.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让教师做出自己的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 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要求, 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汇报课提高教学基本功。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引导教师积极读书, 实践, 反思,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摘要:自1978年以来,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三次重大调整, 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均有所改进, 并形成了一个初步体系。它的改革发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 历经探索、补充和成熟三个发展阶段。经过恢复、调整和改革,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了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本文以历史进程为逻辑出发点, 对高职政治理论发展过程做了一个整体概括、分析和梳理。望以此增进认识, 推动我国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以期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 周琪.研究现状·时空境遇·创新内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三十年研究综述[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4 (6) :113-116.

[2] 贺祥林.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考[J].江汉论坛, 2002 (5) :41-4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水工建筑设计与施工特点下一篇: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