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2022-11-24

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国际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翻译则是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桥梁。而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 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者不仅是文学作品的第一个读者, 也是文学创作的再现者, 译者需要对翻译的策略以及翻译的技巧进行研究探索, 比如“直译”或者“意译”, “归化”又或者“异化”。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以及情感的表达等, 都是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需要译者具有跨文化意识并结合语言学的基本规律。因此, 译者就需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首先深入理解原文, 了解其作品的文化内涵, 进而合理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加工, 最终实现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作用。

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也就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人, 是翻译的主体之一, 是文化构建的参考者。文学交流已经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 对文学翻译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同时也更加重视对译者主体的研究。主体性包括了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就是主观能动性。

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 首先要作为读者要对原文进行阅读理解, 理解原文的文学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比如《巴黎圣母院》, 在翻译这一作品的时候, 必须首先对作者维克多·雨果和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体会《巴黎圣母院》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思想, 即: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同时还要对原文内容的解析, 研究原作者思想表达的手法, 其中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是小说的主要特色, 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者理解原文, 要对原作品中的词句加以解析, 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再通过译者本身的理解进行改造, 完成作品的再创造。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体现, 更是译者传统文化的体现,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 必须要体现出文化内涵。在实际的翻译中一定要注意: (1) 内容真实简洁, 重视意境的传达, 文学翻译是为了加强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 也是促进国际文化传播的途径, 那么就必须要保证文学作品翻译的真实性以及内容的简洁。同时要重视作品意境的传达, 就比如我国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翻译时在保证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之外, 还需要适当以注脚或背景介绍的方式译出三国英雄人物和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矛盾和历史巨变, 同时还有我国的兵法三十六计的应用。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也体现了人物心中的家国情怀和雄心壮志。而《巴黎圣母院》则是通过把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 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也反映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 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 (2) 以读者为中心, 只有读者能够读懂理解文章的内容, 才能体现文本的价值, 所以翻译要以读者为中心, 而且文本意义的产生, 都是需要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 (3) 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历史, 中西文化更是具有极大的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和发展历史不同,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兼顾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 对其进行文化差异的分析和中和, 加强语言的了解, 提高翻译的质量。

(二)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1. 译者对作品原文的主观理解是译者翻译风格的体现

译者对于作品的解读是充满了重塑性和关联性、评价性, 而且作品的艺术性也是由作者来完成, 同时读者对于作品审美性的发现也是与译者对作品的解读有着直接的关系, 只有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体现出审美, 读者才能在作品中发现美。这两种美学的融合才是一部好的作品。译者翻译的过程中, 首先是作为一个读者, 要对作品进行阅读, 再对其进行理解分析。

译者在进行作品理解分析的时候, 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寓意, 加上译者自己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 翻译创造一个新作品。然而译者又与普通的读者有一定的区别, 他需要对作品负责, 在阅读的时候在挖掘深层次含义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一过程就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风格, 具有自己的翻译思想, 例如有的译者翻译通顺流畅, 还原度比较高, 而且具有民俗文化特色;而有的译者更加重视对作品中的字词的斟酌, 认识文化的差异, 更充分地理解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巨大影响, 并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处理, 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2.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长期从事文学翻译, 在积累自己的翻译经验的同时, 还形成了自己的翻译风格, 其翻译的标准和翻译的方法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的思想情感、审美等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以《红楼梦》为例, 其中比较著名的两个翻译作品及时杨宪益和霍克斯, 杨宪益在阅读《红楼梦》, 对中国文化以及其中的典故研究更加的深入, 其感情也就更加符合当时背景, 与作者的情感相近, 而霍华德对其的阅读理解更多是根据自己理解产生出思想情感, 比如“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其中“停机德”, 杨译为“wifely virtue”更能表达女子贤良淑德的意味, 表达了原作者的惋惜, 体现了原作品中的审美性。而霍克斯的译文更多的通过自己的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更加符合西方的阅读审美。

一个民族的文化, 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也是一种主观的认定。译者自身的文化建构对其翻译影响巨大, 同一译者在不同的时期, 对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产生不同的态度, 在翻译的过程中, 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译者对同一作品进行翻译的结果自然也是不同的, 其作品的思想也是存在差异的。反之, 文化对译者的翻译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比如《红楼梦》中北静王世荣对贾政儿子夸奖“令郎真乃龙驹凤雏, 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 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 未可量也。”其中对“令郎真乃龙驹凤雏”的翻译就出现了不同, 杨宪益的翻译“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此译文没有改变原作的风格采取了异化的方式, 而霍克斯的翻译为:“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采用归化策略对原文其进行修改, 便于西方读者理解, 符合西方文化。霍克斯英国汉学家, 在翻译的时候, 因为西方文化对于龙的不同认识而进行了修改, 只留了凤的寓意。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不同的理解。

3. 译者主体性建立在读者阅读习惯上

译者的主体性还建立在读者的阅读习惯上。我国文学创作比较重视对环境的描写, 通过环境来展示对任务的形象, 而我国读者也习惯于阅读大段的环境描写或情绪铺垫的文字, 这一点在外译中的作品中需要特别注意。比如《简.爱》作品的翻译, 《简.爱》是讲述简.爱一生的经历, 在翻译的时候也就可以直接采用直接描绘的方式, 开始就是环境的描绘“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but since dinner (Mrs.Reed, 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 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 and a rain so penetrating, 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now out of the question.”采用直接描绘翻译为“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 刮起了寒风, 随后阴云密布……”让读者在萧条环境中对简.爱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且产生感情变化, 再展开后续的情节。这样的译文更符合我国读者的审美习惯。

三、结束语

文章主要是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阐述, 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从译者翻译风格的体现以及主观能动性和读者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来详细的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因此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 提升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 挖掘出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摘要:在发展的新时期,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频繁, 国际之间的交流也在逐渐增多, 其中, 文学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而促进文学交流的最直接途径就是翻译。对国外文学作品的翻译, 不仅是文字上的转换, 更是文学理念的转换, 文化的传播。译者, 作为文学创作的再现者, 在文学译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着重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星仪.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N].人民政协报, 2018-11-05 (010) .

[2] 曹敏, 赵传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 8 (05) :91-94.

[3] 王丽霞.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31 (03) :79-81.

[4] 姜春兰.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J].语文建设, 2016 (14) :95-9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论文下一篇:铁路机车运用安全管理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