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污染下的石油工业论文

2022-04-2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石油污染下的石油工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者简介:龚层林,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摘要:中国已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备的传染病应急制度对完善石油污染应急制度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在借鉴传染病应急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石油污染的严重程度,将石油污染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进行分类管理。

石油污染下的石油工业论文 篇1: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摘要:概述了根际效应、根系分泌物、菌根在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物土壤的机理和应用,并展望了该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8.018

Advances in microbial-phytoremediation of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s

Xie Lifeng1,Wu Weifei2

(1.Zhonghuan Huacheng (Xiam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Branch, Ningbo Zhejiang 315800,China;

2.Ningbo Shengyong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Ningbo Zhejiang 315000,China)

Key words:Microbial remedialion;Phytoremediation; Petroleum;Eontaminated soil

随着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逐年增加,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在石油开采、冶炼、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废水排放、各种石油制品的挥发和不完全燃烧飘落等问题不可避免的造成石油污染土壤。石油污染物引起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植物正常生理活动,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降低生物多样性。石油中一些难降解的烃类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急需采取高效可行的修复手段清除石油污染物和恢复土壤环境。

1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况

目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大体分为三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20世纪80年代以前,治理石油污染土壤仅限于物理和化学修复,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修复效果,但是存在操作繁琐、投资大、破坏土壤的结构和组分、污染物清除不彻底、二次污染等问题。生物修复因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操作便利、可原位修复等优点,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生物修复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2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是利用由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复合体系共同降解石油污染物,兼具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的优点。石油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主要发生于根际区域,现在普遍认为根际效应、根系分泌物和菌根在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根际效应和根系分泌物

根际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一个生物活性区域,该区域内存在根系发育和死亡、根系物脱落、根系分泌物的产生、植物和微生物呼吸、土壤的团粒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影响土壤成分变化的活动。根际范围随植物种类及土壤、气候条件有所不同,根际影响显著的范围仅有2~3mm,影响距离达2~3cm;距根越远,根际效应越小。根系分泌物是植物根系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向周围环境分泌或脱落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含有较多的糖类、氨基酸、有机酸、酶类物质以及各种次生代谢物质,在根际效应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Gerhardt等[1]總结了根际降解污染物的可能机理:①根系生长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好氧环境的形成。②根系为微生物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物质,改善微生物的依附环境,增加了微生物生物活性、群落数量和多样性,或者选择性富集污染物降解特性的菌群。研究表明,在石油污染的水稻田中分离出的芽孢杆菌,仅在水稻根系分泌物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在石油污染物中生长[2]。大豆、碱草与石油烃降解菌联合处理石油污染土壤135d后,土壤石油烃的降解率达63.65%~83.26%;植物根际土壤石油烃含量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土壤高2个数量级[3]。③根系分泌物为石油污染物提供共代谢底物,共代谢被认为是降解顽固石油烃的主要途径,根系分泌物中许多次生代谢物的结构与石油烃类似,微生物对根系分泌物的代谢可刺激酶的通路、增强协同代谢过程或施加选择压力来增加石油烃的代谢。桑橙、杂交柳树、近心形破布木、白桑的根系分泌物可作为苯并[a]芘的共代谢底物,促进其降解,去除率达到15%~20%[4]。PAHs专性降解菌与高羊茅联合修复PAHs污染农田土壤时,在植物根系生物量大、分泌物量多时(90~120d期间),土壤中环数多的PAHs的降解率显著高于前期[5]。④根际酶促反应降解污染物。王金成等研究表明,外源石油降解菌与金盏菊联合作用有效改善了土壤根际微环境,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均不同程度的呈增加趋势;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呈逐渐增加;土壤中TpHs、pH、有机质含量、含盐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紫花苜蓿分泌的漆酶可降解各种芳香族化合物,杨树分泌的脱卤酶可促进卤代芳烃和多环芳烃的降解[6]。微生物分泌的酶类物质也可促进石油烃的降解,并被认为是核心降解过程,目前2-羟基苯醛脱氢酶、单/双加氧酶等已可人工提取纯化。⑤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可降低污染物的毒性,促进植物生长,加速污染物降解过程。⑥植物和微生物的分泌物可提高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如鼠李糖脂等生物面活性剂可降低石油烃表面张力,提高其溶解度,即可增加微生物和植物对其的吸收转化率。一些植物分泌的低分子量羧化物,如草酸、柠檬酸,能螯合土壤中部分离子,改变土壤的微孔结构,增加石油烃的释放量。在野外堆制后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植物修复研究发现,与非根际土壤相比,碱蓬根际土壤的pH值降低,微孔数目减少显著,微孔表面积和体积分别减少了0.28m2/g、0.53mm3/g[7]。

2.2 菌根

“菌根”是土壤中一定种类的真菌与植物根系所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德国植物生理学家和森林学家Frank在1885年首次提出。按照形态和结构的不同,菌根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内外生菌根。外生菌根的真菌多属于担子菌种的牛肝菌属、鹅膏菌属和蘑属,也有少数属于子囊菌的块菌目;而丛枝菌根(VA菌根)是最主要的内生菌根,主要的真菌属于内囊霉科。近年来,菌根在土壤污染物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关注。菌根共生体可促进植物对营运元素的吸收,某些菌根还能合成酶类、维生素、植物生长激素等活性物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温度、盐度、酸碱性、重金属、疾病等的耐受性。

目前较为认可的菌根生物修复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利用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或者在污染物的诱导下产生独特的酶(如蛋白酶、酯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直接降解污染物。Braun-Lüllemann等纯培养了16种外生菌根真菌,并发现其中大多数外生菌根真菌对菲、芘、屈、苯并[a]芘等4中PAHs具有不同程度的降解能力[8]。②菌根通过外延菌丝向土壤延伸,扩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研究表明,菌根外延菌丝的长度可比根系长1000倍,外延菌丝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可超过300m2,比根系面积大10倍[9]。③菌根的形成可改善根际的微环境,促进植物的营养吸收,提高植物生物量和耐受性。根内孢囊霉和变形球囊霉侵染高羊茅后,能促进植物对土壤中菲和芘的吸收,显著提高高羊茅根系和叶片内菲和芘的含量,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10]。④菌根可为微生物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物质,促进菌根根际各种菌落的形成,提高根际微生物生物活性、种群密度和多样性。紫花苜蓿与菌根真菌、芽孢杆菌和黄杆菌两种降解菌联合修复PAHs污染农田土壤90d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群落多样性由3.17提高至3.45,高分子量PAHs的降解率高达64.11%[11]。在石油烃污染的土壤中,欧洲赤松与卷边桩菇或粘盖牛杆菌形成菌根,外延菌丝遍布根际土壤,菌丝表面聚集了各类石油烃降解菌,这些菌群大大提高了石油烃的降解率[12]。

3 展望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方面具有环保、经济、高效等优点,但是一般适合修复中、低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受场地条件、环境条件和污染物性质影响较大。因此今后可在以下几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①深入研究不同条件下,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过程、机制及控制因素,筛选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土著菌,或在与土著菌竞争中可成为优势种的高效降解菌;②加强现场试验,完善技术,优化工艺,推进实际应用进程;③对于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可研究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参考文献

[1] Gerhardt K E,Huang X,Glick B R,et a1. Phytoremediation and rhizoremediation of organic soil contaminants:Potential and challenges[J].Plant Science,2009,176(1):20-30.

[2]赵爱芬,赵雪,常学礼.植物对污染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0,31(1):43-45.

[3]刘鹏,李大平,王晓梅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J].化工环保,2006,26(2):12-15.

[4]Chen X Y,Liu M Q,Hu F,et al. Contributions of soil microfauna(protozoa and nematodes)to rhizosphere ecological function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27(8):3132-3143.

[5]Huang X D, El - Alawi Y,Penrose D M,et al . Amulti-process phytoremediation system for removal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contaminated soils[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4,130(3):465-476.

[6]王金成,井明博,段春燕等.隴东黄土高原石油污染土壤环境因子对金盏菊( Calendula officinalis) -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响应[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9):2971-2981.

[7]许颖.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8]Braun-Lüllemann A,Hüttermann A,Majcherezyk A.Screening of ectomycorrhizal fungi for 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1999(53):127-132.

[9]Harley J L.The significance of mycorrhiza[J].Mycological Res.,1989,92(2): 129-139.

[10]李文彬,刘润进,郭绍霞等.AMF和PGPR联合修复菲和芘污染土壤的效应[J].细菌学报,2018,37(6):746-760.

[11]张晶,林先贵,刘魏魏等.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的响应[J].环境科学,2012,33(8):2825-2831.

[12]Sarand I,Timonen S,Nurmiahho Lassila E L,et al.Microbial biofilms and catabolic plasmid harbouring degradative fluorescent pseudomonads in Scots pine mycorrhiza-spheres developed on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J].Microbiol. Ecol.,1998,27(2): 115-126.

收稿日期:2019-05-10

作者简介:谢丽凤(198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治理修复研究。

作者:谢丽凤 吴卫飞

石油污染下的石油工业论文 篇2:

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完善

作者简介:龚层林,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摘 要:中国已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备的传染病应急制度对完善石油污染应急制度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在借鉴传染病应急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石油污染的严重程度,将石油污染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进行分类管理。依据不同程度的污染情况采取不同的污染报告,通报,公布和污染控制措施。

关键词:海洋石油污染 应急制度 传染病

一 、中国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现状。

中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石油工业,关于海洋石油污染的立法多为行政法规和规章。规范海洋石油污染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肇事主体的报告和采取措施的义务,以及相关政府应采取得措施,解除或减轻危害的职责。但《环境保护法》制定的时间较早,已不能反映时代的要求。作为一部规范整体环境的法律,具体涉及到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内容较少。而且对于各个环境保护机构的具体职能规定模糊。

《海洋环境保护法》于1999年颁布,其对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分工更加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定更加明晰,该法中的义务性条款基本上都有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并规定了肇事主体破坏环境的行政罚款的具体罚款幅度。但是该法对于海洋石油污染的应急处理也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无具体内容可供操作执行。

中国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其一,主要依靠政策管理石油工业,而政策缺乏稳定性与规范性,导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问题。其二,为数不多的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立法中,大多数是效力较低的行政法规和规章,而且缺乏体系上的合理规划和配套,导致立法体系混乱。其三,立法中关于石油污染的应急处理,大多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内容可供实施。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缺陷深刻影响着实践中石油污染事故的处理,因此完善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对保护海洋环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传染病应急制度对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借鉴意义

中国以《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条文为主,配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制度,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传染病应急制度。该套应急制度内容完备严谨,可操作性强。传染病与石油污染同属突发事件,因此通过借鉴传染病应急制度对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完善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效果。

(一) 传染病应急制度之疫情报告

《传染病防治法》的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在传染病的分类管理上。《传染病防治法》第3条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是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8种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①。疫情的报告时限,程序和方式因传染病的分类不同而不同。传染病的分类管理制度根据疫情的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更有利于控制疾病蔓延,保障公共安全。海洋石油污染中,同样可根据石油污染的严重程度对海洋石油污染进行分级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第30条—33条规定了承担传染病报告责任的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明确了承担报告传染病责任的各机构具体分工,报告的时限,程序以及内容。

(二)传染病应急制度之疫情控制

《传染病防治法》第四章制定了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其中第39条规定医院发现甲乙丙三类不同的传染病时分别应如何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了发现传染病或接到传染病报告时,对甲乙丙三类不同的传染病分别应在多少时限内派专业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传染病防治法》第42-43条规定了遏制传染病蔓延的措施。

三、完善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之建议

(一)明确行政机构的职责

海洋环境保护中各机构的职责如下: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以及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沿海各级政府领导本辖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沿海县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海洋环境监管,承担海洋污染监测、预测、调查、海洋污染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对行政辖区内的石油污染事件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负责石油污染监测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在网络上建立《突发石油污染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二)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传染病应急制度的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建立在传染病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海洋石油污染同样可依据石油污染的严重程度,将石油污染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是指溢油量10吨以下。

(三)信息报告制度

报告的主要内容有污染发生基本情况(发生地点、波及范围、波及人数等),污染发生简要经过,已采取的对污染的处理措施等。报告时限从发现石油污染到报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对石油重度污染,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四)污染控制措施

石油污染肇事主体发现石油污染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首先停止作业,对根据污染情况采取必要的减小和控制污染蔓延措施,并以电话、传真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登记的方式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填写《突发石油污染件事记录表》,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从发现石油污染到报告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整个过程在1小时内完成。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发现石油污染或接到石油污染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对石油污染进行现场调查,对石油重度应立即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对中轻度污染,应在12小时内派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四、结论

本文研究在发生海洋石油污染后的处理应对措施,试为完善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找到解决之道。海洋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机构职责、污染报告和污染控制是应急制度应日臻完善的三个方面,以传染病应急制度为视角是完善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出发点。借鉴传染病应急制度较为完善举措能切实弥足石油污染应急制度的缺陷,协调承担海洋环境保护的各机构职责并最终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有机统一体系。

参考文献

[1] 任君.论环境保护法中的政府责任.世纪桥.2011(23).

[2] 王汕发.论修改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特点.法制与管理.2000(4).

[3] 万明国,王成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 高贵军,董辉,邓祖昆,周然,马晓江,马昱.河北省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五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的建立与运行.现代预防医学.2005(3).

注解:

① 董扬梅:“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类常识”,搜狐网,http://health.sohu.com/20110811/n316122684.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5月27日。

作者:龚层林

石油污染下的石油工业论文 篇3:

土壤石油污染对玉米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摘 要:以玉米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土壤石油污染对玉米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从而初步了解玉米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耐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油污染浓度的增加,玉米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株高、叶片数和地上干物质较对照明显降低。叶片中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粗纤维含量均随着石油污染浓度的提高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土壤石油污染;玉米幼苗;生理指标

地处辽东半岛的大连市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石油工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因原油冶炼、加工、运输过程中的泄漏、排放和发生事故等原因,导致油品直接进入土壤,造成了严重的土壤石油类污染[1],进而对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作物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土壤石油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成为辽南沿海地区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问题。

有关油污土壤对作物的临界毒害浓度目前尚没有定论,吕志萍等[2]的研究结果显示, 石油含量在15 g·kg-1会导致玉米生长发育期滞后,出现贪青现象;土壤石油含量为3.1 g·kg-1时玉米减产10%。关于石油污染对黄绵土和潮土上小麦、玉米、苜蓿和高粱等农作物的影响已有报道[3-5],而在辽宁南部地区棕壤上就石油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酶活性方面影响的研究还鲜见报道。笔者选取辽宁南部地区主要农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石油污染处理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以及油污土壤上的土壤酶活性变化,以期为监测评价该区土壤石油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土壤采自大连金州新区某地未受污染的表层土壤,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pH值为7.09,有机质为3.87 g·kg-1。试验用原油采自辽河油田某生产油井。供试植物为玉米(丹玉406)。

1.2 试验方法

按土壤中石油浓度分别为2.5,5.0,7.5,10.0,

12.5 g·kg-1,设有空白对照组,每组有3个平行样。称取一定量的石油溶于石油醚,加入5.5 kg土壤并混合均匀,通风处放置约48 h,使其中的石油醚挥发后,装入陶土盆中,盆内土壤厚度约10~12 cm。将玉米种子在0.1%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消毒15 min,每塑料盘中均匀撒播30粒种子,播深1 cm左右。2012年5月初播种,5月下旬间苗,于6月20日采摘完全展开叶片,每个处理采摘5个叶片,采摘后立即在105 ℃烘箱中杀青10 min,65 ℃烘干至恒质量,待粉碎研磨进行可溶性糖、粗纤维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同时对玉米的株高、叶片数、地上干物质量进行统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法,叶绿素含量测定采用丙酮法,粗纤维含量测定采用硫酸提取重量法[6]。株高用直尺测量,干物质量用称量法测定。

1.4 数据分析

应用Excel 20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油污染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随着土壤中石油污染浓度的增大,玉米的株高、叶片数和地上干物质质量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当石油质量分数为12.5 g·kg-1时,三者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5.5%,53.6%,49.0%(表1)。分析表明,不同土壤中石油污染浓度对玉米株高、叶片数和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石油中含有很多高分子化合物,易粘着在植物根系上形成一层粘膜,降低根系的呼吸作用强度和阻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严重时会引起根系的腐烂,某些石油烃组分也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而造成植物的直接伤害[4]。同时石油类物质一旦进入土壤,会吸附在土壤表面,破坏土壤团聚体,加速分散土粒,降低土壤的通透性,引起土壤的表面性质改变,影响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运动,进而阻碍植物的生长[7]。本研究中石油污染土壤上种植的玉米,其株高降低,叶片数减少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下降,生长受到明显的阻碍,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原油污染导致玉米幼苗养分失衡和生理性脱水[8]。

2.2 石油污染对玉米苗期叶片中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石油污染浓度处理下玉米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差异显著,三者含量随着土壤中石油浓度的增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当土壤中石油浓度分别2.5,5.0,7.5,10.0,

12.5 g·kg-1时,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6.0%,11.0%,2.2%,20.0%,28.2%。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污染胁迫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在研究的原油污染浓度范围内,玉米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都比对照有所降低。在石油浓度低于7.5 g·kg-1范围内,随着石油浓度的升高,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增大;土壤中石油浓度高于7.5 g·kg-1,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随污染负荷的增大而下降。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其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生理参数,可用于指示植物逆境条件下的受迫害程度。从表2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玉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着石油浓度的增大而明显下降,说明不同浓度的石油污染削弱了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从而降低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纤维素是植物碳代谢的主要累积产物,是植物生长代谢重要的生理参数之一。从表2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出,不同石油浓度的处理之间,粗纤维含量差异极显著。随着石油污染浓度的增大,粗纤维含量迅速降低,说明石油污染降低了叶片中粗纤维代谢,从而降低了粗纤维含量。

3 结 论

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对玉米的苗期生长有很大影响,植株的株高、叶片数和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叶片中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粗纤维含量随着土壤中石油含量的增加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统计结果表明,玉米的生长性状受石油含量的影响极显著,玉米的生长因土壤石油污染而受到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籍国东,孙铁珩,常士俊,等.辽河油田超稠油废水潜流湿地处理系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1,21(1):85-88.

[2] 吕志萍,程龙飞.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含量对玉米的影响[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1,11(1):36-37.

[3] 许端平,王波.土壤中石油烃类污染物对高粱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J].矿业快报,2006,452(12):28-30.

[4] 李小利,刘国彬,许明祥.土壤石油污染对植物苗期生长和土壤呼吸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3):95-97,128.

[5] 岳冰冰,李鑫,任芳菲,等.石油污染对紫花苜蓿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1,28(2):236-240.

[6] 王晶英,敖红,张杰.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技术与原理[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7] Ogboghodo I A,Iruaga E K,Osemwota I O,et al.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crude oil pollution on soil properties,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maize (Zea mays) using two crude types-forcados light and escravos light[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4(96):143-152.

[8] Ekundayo E O,Emede T O,Osayande D I.Effects of crude oil spillage on growth and yield of maize (Zea mays L.)in soils of midwestern Nigeria[J].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2001(56):313-324.

作者:赵华美 于广聪 贲定丹 吕清扬 张凤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促进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论文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