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世凯的功与过

2022-07-23

第一篇:论袁世凯的功与过

肥料的功与过

青岛农业大学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时间: 年 月 日

肥料的功与过

摘要:随着毒生姜、毒黄瓜、毒韭菜等食品安全时间的频繁出现,化肥农药给人的负面印象越来越大,其实,化肥农药在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上是功不可没的。其最大功绩就是极大地促进了作物产量的增加,使之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但化肥和农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长期大规模使用后,它们的负面效应也极大地显现出来,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关键词:化肥 负面影响 功不可没 温饱问题 双刃剑 生态环境 身体健康

正文

一、我国肥料产业的发展

中国从1901年开始使用化学氮肥,100余年来,化肥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中国在占世界9% 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从1949年到2000年,中国人口由 4.5亿增加到12亿多,同期粮食产量由1.3亿t增加到5亿t,化肥的使用起了关键作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化肥消费国和化肥进口国,世界第二大化肥生产国; 1995年全国化肥投入高达13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农民生产投资中, 化肥是最大的投资,约占全部生产性支出的50%[2]。化肥的问世,使农业生产中作物营养的投入有了工业化生产的支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营养供应水平,因此显著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人口迅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二、不合理施用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过量施用化肥,或者偏施某一种化肥;不重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配合使用;或者将其直接排入水体等,均会导致局部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施用化肥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状,创造最佳的植物营养环境,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化肥用量并非越大越好。一般来说,各种作物对化肥的平均利用率,氮为 40%~50%,磷为10%~20%,钾为30%~40%[3]。通常,化肥施用量越高,流失到环境中的数量也就越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就越高。以氮肥为例,由于施用量较高,而利用率较低,损失严重。据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去向的研究的数据,我国氮肥的利用率在9%~72%之间,平均为 30%~41%[4],化肥每年的流失量占施用量的40%左右[5]。

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每公顷耕地年平均使用化肥40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污染而规定的225公斤的界限。2001年,我省每公顷耕地平均使用量接近640公斤,而利用率只有30%~35%,其中氮肥损失率最高,造成极大浪费。据有关专家介绍,使用过量化学肥料会对水体、土壤和农产品造成一定的危害。大量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化肥,或使用肥料的种类搭配不合理,会使蔬菜等农产品吸收过多,并以亚硝酸盐形态保存在细胞液中,导致农产品品质变劣,危害人体健康。另外,化肥施于土壤中,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或者渗透到地下,或者流入河流、稻田、池塘,从而污染水源。地下水是人们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化肥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人们饮用后会在口腔及肠道中形成亚硝酸基化合物,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将化肥视为公害,把不施化肥的农产品视为“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甚至把菜没味、瓜不甜、果不香也归罪于化肥的使用。有的地方为了争得“绿色食品”称号而禁用化肥,甚至由政府出面发文件、定标准等。

三、不合理施用化肥对食物链的影响

过量施用化肥,不但造成肥料养分的浪费,而且对植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植物体内可能积累过量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量的硝酸盐和亚 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积累一般不会使植物受害,但是这两种 化合物对动物和人的机体都是有很大毒性的,特别是亚硝酸盐,其毒性要比硝酸盐高10倍。植物性产品中高含量的硝酸盐会使其产品品质明显降低。

养分投入不平衡已成为制约蔬菜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超高量的化肥施用存在着巨大的环境风险。氮营养过剩一方面会导致蔬菜叶面积过大,结实不良,易感病虫害,对不良气候环境的抗逆性变弱;另一方面,氮过量会造成土 壤中亚硝酸、氨气等气体挥发而引起作物地上部分直接受害,造成气体障碍。磷过量,菜地土壤较其他土壤有效 磷含量要高出十倍至数十倍,高磷土壤蔬菜生育期明显延长,并由于作物对N、P的过量吸收,而引起其他营养元素的缺乏、营养失调等生理病害,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如形成番茄脐腐病、空果、条腐果,青椒小果,黄瓜苦味,莴苣的叶烧病以及甜瓜、芹菜的心腐病等。

四、施用化肥对涂饶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有机碳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土壤质量化学指标的重要内容,它同时是控制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生物学性状和肥力的重要因素, 具有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分和提高水分入渗、防止土壤侵蚀和退化、保持和提供植物养分等的重要作用, 是决定土壤质量的基本指标。

作物生产与土壤有机碳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土壤有机碳增加与有机物投入量呈线性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施用化肥有助于提高作物固定CO2的能力, 而这些碳将以秸秆、根茬或根系分泌物的形式进入土壤,但光合产物进入土壤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化肥的施用效果。

施氮量增加引起作物生物产量得提高,造成对土壤磷素吸收增加。在氮、钾基础上长期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除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每年稍有剩余。磷肥无论单施或与其他无机肥配施均会增加土壤中磷素含量。

综上所述,长期施用化肥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给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长期单施化肥带来的土壤质量及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更应纳入更高的决策体系,提出未来农业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的提出,将土壤质量提升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要求将生态学原理贯彻到农业发展中,使农业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并维持其稳定性和持续性;将农业安全(特别是土壤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按区域特点建立多层次的高效农业生态模式,从而使现代生态农业更好地为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农业出版社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化学卷)[Z]。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6. 68~71. [2]李庆逵、朱兆良、于天仁主编,中国农业发展中的肥料问题。[M]。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12~ 127. [3]屈宝香,农业中的化肥使用与环境影响[J].环境保护,1994(8):41-44. [4]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5]王敬国,农用化学物质的利用与污染控制[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第二篇: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赢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誉为“千古一帝”。

一秦始皇的功绩不容忽视

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

一、秦始皇善于用人、勇于改过。

自公元前230至221年,先后灭了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这并不是哪朝皇帝所能轻易做到的。而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就的机运以外,主

1 / 7

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国所有的一流军事家和政治家。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发挥他们的长处,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正。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于王翦,结果取得了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的善于用人和勇于改于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第二、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秦始皇的另一过人之处在于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被延续到清朝末期,他为炫耀自己统一天下的功德,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威,还创立了“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布统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对,不容许错乱和篡改。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弛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石门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第三、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 7

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局势。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废止战国时代的各国货币,统一全国币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布全国。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阴山以北,为防其进一步侵扰,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将原有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

二 秦始皇的过失

秦始皇有着不容忽视的功绩,而且这些功绩并不是每朝皇帝所都能做到的,他的雄才伟略无人能比。但是他也有着不少的过失,做过不少的错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修建宫殿和陵墓。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

3 / 7

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70多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这里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上面可以坐上万人。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70万人修建。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满布机关。最后,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可见秦始皇有多么的残忍。

第二、残酷的刑罚让人闻风丧胆。

秦始皇的刑法也是很残酷的,秦国统一前夕,秦始皇的思想导师韩非在极力鼓吹“重罚少赏”,这种极端思想被秦始皇的政治设计师李斯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统一六国后,他竟然把在战场上用来对付敌人的办法拿来对付自己统治下的民众。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有意制造恐怖气氛,他视民为草芥,他把法律当成是他可以随心所欲滥用的皮鞭和屠刀。为了满足他那永无止境、荒诞不经的丑恶私欲,法律在他手中不仅不是制止犯罪、保证社会安定的工具,相反却成了制造“犯罪”的工具,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帝国建立后,他接连颁布了“妄言法”、“焚书令”、“挟书令”、“诽谤法”等禁锢思想的苛法。另外又把已有的刑法作了加大惩罚力度的处理。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第三、焚书坑儒。

秦始皇的最大过失在于“焚书坑儒”和寻求长生不老药。公元前

4 / 7

213年,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私学,焚《诗》、《书》,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医药、种树)及神学(卜筮文献)以外,几乎全都变成了黑炭。焚书事件发生后,对政府不信任与离心者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由于明知仙药是根本没有的,他们无非是借此骗取富贵,时间长了骗局终归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献秦始皇验方不灵就要被处死的规定,两位方士恐怕逃不脱一死。于是他们散布了秦始皇一系列专制独裁的过失,借口不能给这样的人求仙药而溜之大吉。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恼怒,因为他为求仙药给了这些方士巨万资财,不但没有人为他寻到仙药,而且还说他的坏话,又加上首都咸阳的儒生也有人散布妖言迷惑民众,于是秦始皇派人普遍严加审问,儒生们相互告发,牵连到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这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被抓去活埋。历史上把这一事件与焚书事件连起来统称为“焚书坑儒”事件。

三 对秦始皇的评价

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

5 / 7

幸之,海内愁困无聊”。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我们要用事实的眼光看待事物,全面,深刻的评价人物的好与坏。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我们评论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偏于一面,应当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暴君”确实是雄才伟略,气派不凡,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如灭六国,一统天下,纵观历史,这位皇帝,留给后人的,留给历史的,是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长城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成了强盛的象征,多少国人为之自豪。还有兵马俑,被称为“第八奇迹”,举世震惊。

秦始皇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6 / 7

秦始皇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排除万难,终于统一了六国,这并不是每一统治者都可以做的到的。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只是单方面的去看待,而应该客观的去分析。秦始皇为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封建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完成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也展示了自身的实力和形象,为后人在民族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遗憾。人无完人,虽然秦始皇有一些过错,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伟大功绩。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7 / 7

第三篇:李鸿章的功与过

—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也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个人,有人认为他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然而他兴办洋务,创办海军又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然而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李鸿章一生87载,在他的一生中, 既有功也有过。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虽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他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这个人就是李鸿章。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人家根本不为所动。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他还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李鸿章算是当时清政府中比较开明的官员之一,他也为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感到忧心。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如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必亡。于是他“兴洋务、筹海防”,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正是由于他同样抱着“救国”的决心,致使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暗中保护维新人士,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从某种角度来看,要不是他对革命者的宽容态度,也许中国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向共和。

但是他也有过失。他曾经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戮投降之人, 此举颇有过河拆桥之嫌,让人心中生寒,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也是由于他的失误指挥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人们的生活饱受战争的洗礼,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生活真是艰苦万分,苦不堪言。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或许这些就是他曾作为一名外交官的印记。西方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总和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在我看来,归根结底,是封建末世的机运成就了李鸿章的辉煌,也是封建末世的霉运颠覆了李鸿章。因为他担负不了不该由他担负的家国重任,在夙夜忧思,中心惶惶中,为维持一个朽不堪言的衰败社会,蒙受了深重的耻辱和误解。如果他能如陶渊明一样视名利如粪土,云淡风轻,或许这世间又会发现一片净土,但是贪恋权势却埋葬了这一切,留下一地骂名。真是可悲啊!倘若他能站出来,呵斥慈禧的昏庸和朝廷的无能,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支持革命者,即使以死来明志,那也算对得起他一生的追求,对得起无数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百姓,可是他没有,他只是在维护那即将覆灭的清王朝。叹!所以他的结局不是以功臣、良相扬名后世,而是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外交的实施者,执行者而遗臭万年。

究其一生,前半生才华横溢,官场得意,后半生卑躬屈膝,一败涂地。也许真是时代造人,由不得你来选择,呵呵。我只想送给他两个字“惋惜”。

第四篇:武则天的功与过

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由于历史疑云颇多,所以对她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历史上论述其功过是非也是众说纷纭,从未有过定论。但武则天在位期间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人才,开拓边疆,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我国封建社会开元盛世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武则天;功绩;过失;评价

一、武则天其人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14 岁那年进了后宫,24 岁削发为尼,32 岁成为大唐皇后,61 岁失去二儿子,流放了三儿子,囚禁了四儿子,66 岁登上女皇大位,82 岁那年准备一块无字碑。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武则天是否是一个伟大女性,主要看其政绩,武则天当政时期是唐代发展的重要阶段,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政绩是较为突出的。

武则天的功绩主要表现在: 1. 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从武则天的发展来看她是十分的聪明机智的,在被立为皇后以后,为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为她登上皇帝的宝座也扫清了道路,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2. 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和武举

武则天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不计门第出身,一律做到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大隋以来的科举制度。在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变化表现在,她别出心裁,叫及格考生到大殿前来再考一次,由皇上亲自出场主持殿试,这样既增加了考试的严格性,又增加了考生的光荣感,更加忠君爱国。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还允许有才能的人自荐。通过种种措施,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制度,为一般的下层阶级参政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举,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等等。

3. 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

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仍实行均田制,几乎所有农民都有地可耕,但她仍然强调重农政策。武则天还很重视边防要地的屯田事业,不仅发展了农业生产,也巩固了国防。不仅如此,武则天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督促,兴修农田水利。武则天的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4. 巩固了边疆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各族保持有好的关系。武则天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5. 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由于武则天十分重视科举和人才,到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良好社会风气,正是这种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繁荣,具体表现在:富家谟、陈子昂创作了第一批唐文。唐文以质朴则健的文风,取代了六朝以来柔弱华丽的文风。至唐代后期,韩愈、柳宗元继承并发扬,创作了成熟的唐文,而成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前两名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武则天一生,能文能武,为国为民,知人善用,领袖群才,治国有方,威信崇高。在政治、军事、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她都有作为一个英明的国家领袖人物的才能、见识、眼光、风度、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武则天的过失武则天为了扫清其登基称帝的障碍,大肆诛杀李唐皇族势力,她玩弄权术,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这些措施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不免滥杀无辜。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她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则天的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支流。总的来说,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重视人才,继承和发展了唐太宗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使唐朝成为空前隆盛的封建王朝,而在当时世界上,唐朝也是一个强大、繁荣、文明的大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

第五篇:《微生物的功与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微生物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2、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事先了解和搜集、整理一些关于微生物知识的资料卡片或书籍杂志。

2、学习调查计划的制定。

3、能搜集信息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接纳别人不同的观点。

2、能正确对待微生物的功与过。

二、教学重点

知道微生物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教学难点

制定学习调查计划,独立自主探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提供呈现学生调查结果的展板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静心制定了自己的调查计划,并在课后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大家劳动的成果。

新课讲解:

㈠参观各组手抄报

1、讲述参观要求: ①讲文明讲次序

②一边看一边想:比较一下,其他小组哪些调查结果与本组相同?哪些是我们小组不知道的,我们小组有哪些内容是其他小组不知道的。

2、集体交流:

①你们小组在调查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②经历了这次调查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㈡小小辩论会

1、谈话: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真的很密切,那么,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同学举手

认为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同学举手

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到底谁的理由更充分呢?我们来开一场辩论会吧!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

2、举行辩论会

①评委评价标准: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表述条理分明、能倾听和吸取对方合理的观点。 ②正反方分别陈述、发言、总结 ③教师小结 课外拓展:

阅读指南针信箱“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预防微生物导致的疾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下一篇:连云港市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