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在公司理财的应用论文

2022-04-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现金流量在公司理财的应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进取者为标榜,以教育情怀为乐趣”,三亚学院在追求卓越的进程中,始终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发展要义,适时提出五种专业品质作为人才培养标准。利用专业课程培养专业品质,《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着力通过明确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培养专业品质。

现金流量在公司理财的应用论文 篇1:

公允价值:争论问题及建议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公允价值本身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顺周期效应”及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不完善等,另一方面我国市场机制不成熟、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也影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有效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 争论 问题 建议

一、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的争论及分析

( 一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争论 (1)反对公允价值的观点。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企业、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等纷纷发表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观点。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加剧了信贷紧缩,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按公允价值对ABS(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抵押债务债券)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其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部分政治集团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指责达到了顶点。2008年美国众议院否决救助法案后,众议院部分议员将暂停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救助方案联系起来,要求停用公允价值计量。多名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证监会,强烈要求监管者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美联储、英国金融服务局、国际货币基金、国际金融协会、欧盟等也卷入与会计界的论战,要求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2)支持公允价值的观点。会计界指责金融界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导致金融危机。会计界认为FASB 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注册财务分析师协会(CFA Institute)、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机构都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根据<紧急经济稳定法>第133条要求对市值计价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在该报告中,SEC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美国注册财务分析师协会致函国会议员,明确指出停止采用公允价值只能损害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并导致投资者对政府和监管机构进一步的信心危机。欧洲各相关协会与机构、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二十国集团(G20)等也反对废除公允价值。英国特许财务分析师协会代表、英国保险协会、英国投资管理协会等认为,尽管公允价值会计所具有的经济周期要素与银行资本要求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绝不是这场信贷危机的幕后推手。

( 二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分析(1)公允价值并非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美联储先后13次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极低的利率政策促使房地产市场不断繁荣,信贷环境非常宽松。在过热的经济形势面前,各商业银行纷纷放宽购房贷款标准,一些金融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证明文件”的贷款方式,由此,次级抵押贷款数量不断膨胀。为了控制信用风险,加强流动性,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往往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之后,迅速将其打包出售给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通过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或创造出衍生品(如ABS、MBS、CDO、CDS等),然后再将其在二级市场出售。一般来说,次级债券的利息相对较高,所以吸引了众多银行、共同基金、对冲基金、投资机构在资产组合中对高风险资产进行配置,以对冲风险;同时吸引投资者进行投机操作。然而,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这种方式并未消除风险,只是将风险进行了转移和分散,由此便形成了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益风险链条。随着美联储2004年到2006年6月连续17次的提息,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还贷的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得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的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利益风险链上的大动荡,并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下,引发了金融危机。综上所述,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对信用风险的忽视、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发放和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品在全球金融市场的泛滥。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因此,公允价值不是诱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相反,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2)我国应当继续应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相对其他计量属性来说拥有众多优点,因此,不应该废除公允价值,而是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改革方向,并将其有效应用。原因如下: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有效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会计信息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因为所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代表着当前期望现金流量以及适当风险调整后的当前市场利率贴现后的现值,所以在任何时点上,公允价值都有可比性。相反,历史成本模式下的会计处理会使得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变得不同,而使不同的交易或事项变得相同,从而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三,公允价值强调信息的透明度。金融危机中,由于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信息的不透明,多数信贷产品是在场外交易,导致这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衍生产品的市场规模呈现指数式膨胀。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市场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是加大交易信息的透明度。而公允价值能够助于达到此目的。第四,公允价值计量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随着西方金融市场迅速扩展, 产生了许多创新性融资工具或公司理财的新手段:期货、期权、套期、对冲等等,这给财务会计带来重大冲击。金融及衍生金融工具蕴涵着极大的风险, 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无能为力, 而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交易的实质, 反映市场对直接或间接地隐含在金融工具中的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 有利于金融工具等的核算与创新。最后,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进行回购。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在价格上涨时将无法回购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相反, 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 使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

二、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市场机制不完善公允价值是市场的产物,它的可靠与否取决于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要求市价或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应力求公正合理。如果市价是在一个活跃、流动和健全的市场上形成的,则它就提供了公允市价的最好依据。如果市场缺乏活性、不够健全或者在市场上这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交易很少,其市价的公允性可能就值得怀疑。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首先,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存在资产交易不活跃和大量私人信息等现象,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困难,所需的数据资料较难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在可靠性上存在一定缺陷。其次,与西方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低下,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信息,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价格波动较大,这样就不能完全做到公平交易,通过资本市场交易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也就不公允。最后,在我国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以依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

( 二 )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不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理论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不够。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已经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但基本准则中并没有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规定,而且没有单独一项具体准则专门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细节问题,同时,我国当前缺乏既能详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技术又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指南。其次,现有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体系存在缺陷。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可能存在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部分采用其他计量方法的情况。考虑到现在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把不同计量属性下产生的会计信息不加区分笼统的计入资产负债表容易导致信息使用者的误解。对于利润表,把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列入利润表容易掩盖企业真实的利润,影响信息使用者对利润信息的解读。对于企业来讲,市场价格的变化是非控因素,公允价值的变化无疑加大了企业利润的波动。

( 三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十分关键的。当不存在活跃的市场环境时,需要会计从业人员依据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估价技术进行综合判断分析,这要求会计人员不仅仅要懂得会计知识,还要掌握数学和财务指标分析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才能运用估价技术进行合理估值,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合理进行判断和估计的能力较差。在企业的会计人员中,技能型会计远远多于智能型会计,大多数会计人员只是被动使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这和会计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学习能力有关。根据调查得知,全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很少的比例,这种情况在企业尤为突出,使得公允价值存在着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点。同时,部分会计人员往往容易道德水平不高,虚假评估资产的价值,低估损失或高估收益,制定虚假的会计信息,这些也会影响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有效应用。

( 四 )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顺周期效应”,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公允价值应用中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造成企业金融资产价值的低估,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从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 同时,容易促使众多投资者采取同方向的交易行为,使市场陷入“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下跌—企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投资者恐慌性抛售—金融资产交易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二是指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造成企业金融资产价值的高估,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较少的贷款减值损失, 使金融机构在市场向好时容易滋生盲目乐观情绪,从而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过热的经济环境火上浇油。公允价值的这种顺周期效应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

( 一 )努力完善市场机制首先, 努力培育各级市场,优先采用活跃市场中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虽然公允价值并不就等于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来源。所以当前应努力培育各级市场:要消除地域限制,大力创新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使资本市场尽量集中,逐步健全成熟的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一级二级资本市场,为公允价值的取得做好市场保证。其次,为了利于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要对已存在的市场进行规范,使其能够健康蓬勃发展,同时,对于一些需要但未成规模的市场加以扶持,使之能够迅速为经济发展服务。比如,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对象)市场的规范和活跃,将会极大的帮助确定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再比如,资产的二级市场的存在和规范,也可以为二手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直接的依据。最后,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在证券价格逐渐市场化的同时,国债发行中的投标、竞价方式,全国银行间统一拆借利率的出现和入网会员的逐渐增多,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进行,均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获得很大进展。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可为金融衍生品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 二 )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的研究首先,我国应根据国情尽早的制定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或应用指南,应具体详细的说明现值技术的操作,详细地说明现值的确认、计量问题,折现率和资产报酬率选择的问题,对于公允价值定性和定量给予一个标准,使得操作上能够规范,减少主观的臆断,以利于实务操作。例如,在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准则中应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值,什么情况下以使用现值为首选。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操作指南制定的越详细越能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其次,完善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体系。在公允价值的披露方面,引入全收益的概念,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我国虽已经开始引用全面收益的概念,但还不够完善。所以,可以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也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这样不仅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同时也避免了利润表中收益的波动较大的问题。而且,报表的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对利润表中的期末净收益与全面收益表中的期末全面收益的比较,结合现金流量,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可减少企业操纵利润的动机。

( 三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我国企业目前的诚信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的诚信水平还有待提高,会计准则赋于会计人员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关于会计丑闻的案例也是时有发生。因此,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范背离职业原则的行为发生,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加大违规惩治成本,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其次,普及法律意识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再次,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培育会计从业人员的荣辱感和职业责任感,强化法制教育,使会计人员深知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后所要付出的代价,坚持求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保证会计资料客观公正的质量。最后是加强技术培训,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公允价值的判断,尤其在缺乏市场信息的条件下如何正确的使用估值技术,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 四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尽量完善我国公司的的治理结构,从而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实现产权多元化以弱化内部人控制程度。只有这样,才是公允价值能在我国合理运用的根本保证。应当顺应公允价值披露的要求,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风险防范的要求,从内部组织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方面进行改进和强化。要明确职责,改善内部控制环境,调整和完善组织结构,新建和修改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稽核,增强稽核权威性和独立性,不断改进稽核手段,提高稽核的工作质量。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使信息系统能够覆盖银行所有的重大业务活动,充分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保证信息的充分流动。高级管理层要能及时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情况做出反应,以应对新出现的风险或以前未能控制的风险。要大力整顿企业的风险识别、估量和防范模式,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

( 五 )降低公允价值应用中的“顺周期效应”“顺周期效应”归因于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财务报告目标与金融监管或偿债保障政策的目标是不同的。但是,因为监管资本额度和保证金或抵押资产价值的确定要依据财务报告数据,使财务报告信息有了经济后果性。“顺周期效应”与次贷产品的复杂性特征有直接关系。“顺周期效应”与管理层的行为短期化和“缓冲储备”的缺乏紧密相关。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金融工具价值全面下降,市场信用风险加大,由于没有足够的“缓冲储备”,在一定时期内银行又很难通过外部融资提升资本充足率满足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就会导致压缩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结果会产生更大的消极作用。为此,需要加强会计标准与金融监管的协调,降低公允价值应用中产生的“顺周期效应”,维护金融稳定。首先,加强对公允价值有关信息的披露,增加编制全面收益表,可避免利润表中收益波动较大问题,有助于减轻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其次,建立逆周期的最低资本要求和动态拨备可以减轻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即采用逆周期的最低资本要求管制减轻金融机构杠杆和资本负债表的波动;采用向前看的动态拨备制度,减轻繁荣/萧条的周期波动;金融中介业进行结构改革,限制中介链条的长度,鼓励形成较短的中介链条。会计标准的协调与配合在这些方案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合作,在现行金融监管制度中加入逆周期因素,设计及时有效的“断路器”机制,校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如通过改进减值准备和补充资本金等制度降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如规范和改进表外资产项目的处理,使得金融机构的杠杆变得透明。

参考文献:

[1]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3]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编辑 聂慧丽)

作者:韩金红

现金流量在公司理财的应用论文 篇2:

职业发展视角下《财务管理》培养的专业品质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进取者为标榜,以教育情怀为乐趣”,三亚学院在追求卓越的进程中,始终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发展要义,适时提出五种专业品质作为人才培养标准。利用专业课程培养专业品质,《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着力通过明确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培养专业品质。

关键词:职业发展 专业品质 普适性 多维度

一、解读专业品质

尽管教育被赋予塑造人的个性这一抽象的意义,但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评价教育水平的具体标准,对于以“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为育人理念的高等教育来说,尤为如此。高等教育培养通过从事特定职业来服务社会的专业人才,即使在强调“通识教育”的今天,这也是共识,而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必须具备普适性和多维度两个原则。所谓普适性,是指制定标准的原则应适用于各个高等教育层次,所谓多维度,是指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准应涵盖职业对从业者多层次的要求,包括职业伦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理论、方法、技能、工具、干中学的意愿和能力等。

三亚学院始终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发展要义,通过行业需求调研,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绘制了专业课程地图,又适时地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具体化为五种专业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术、职业能力。

专业价值观是专业人才对专业之于社会的意义和作用的认同,三亚学院学生在大一上学期,通过《专业入门指導》了解专业所面向的行业、行业所涉及的职业、职业所对应的岗位,构建了对学习专业和从事职业的意义的认识,树立了职业伦理。专业思维方式是专业人才在价值观的驱使下,运用专业视角、理论、方法看待客观事实并解决现实问题的逻辑体系,是一般性思维的拓展。专业方法是运用专业思维描述现象、发现并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规则和程序的总和。专业技术是专业方法运用过程中所需的技术及工具。而职业能力是上述四种专业品质在职业发展中的综合体现。

二、《财务管理》培养的五种专业品质

《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其先修课程为会计学、金融学,它面向已经通过会计学、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会计信息生成能力的学生,为之开启货币资金这一企业稀缺资源的配置之门。在明确了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之后,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实施应力求体现以下五种专业品质:

(一)价值观

需要明确专业价值观和一般意义的价值观的区别。首先,一般意义的价值观形成于个体成长过程的人际交流,虽然不可避免地受教育的影响,但专业价值观是通过专业学习、实践,形成的对专业和职业之于社会生活的意义、作用的认知,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其次,专业价值观一定以职业为载体而显现,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明确了价值实现的客体一样;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专业价值观不能脱离于专业理论而泛化。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目标是CFO(财务经理),这一目标并非不切实际,而是对财会人员职能转型的客观判断。据BBC分析,会计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达到97.6%,排在BBC分析的365种职业第3位。2017年,德勤、普华永道等会计事务所相继推出了财务智能机器人方案,给业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自从楼继伟任财政部长后,他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会计是财政的组成部分,而管理会计是我国的短板,因此我国要通过发展管理会计打造我国会计工作的升级版。可见,政府把管理会计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区别于以核算、报告财务事项为职能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侧重于成本分析、预算预测、内部控制、决策支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为科学地为公司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小微企业,都需要财务决策,管理会计已是大势所趋。《财务管理》旨在树立“责任”这一专业价值观,世界知名财务学教材《公司理财》(罗斯(美国)等著)明确指出,财务经理的职责是通过资本预算、资本结构、营运资本管理三方面决策,增加企业价值。从现代企业视角来看,企业价值等同于企业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财富,因此,财务经理的决策关乎众多个人和家庭的财产安全和升值,“责任”重大。

(二)思维方式

《财务管理》涉及众多理论,知识关联颇多,必须概括出面向职业发展的思维方式。财务经理的职责决定他的思维必须具备全局性,即统筹企业资源,善用企业优势,洞悉企业弱点,识别企业风险。因此,将全局观和权衡(tradeoff)确定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思维方式,它体现在增长与融资限制、资产取得方式、风险与报酬、债务与权益、流动性与收益、信用销售与账款回收等方面的权衡上。

(三)专业方法

从职业发展的视角来看,《财务管理》应培养统计与预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专业方法。首先,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活动一定要精确,要以数据为依据,基于历史、现状,面向未来、长远;其次,德鲁克将管理定义为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使命必须以规则作为履行的保证,而履行使命的主体是具有个性的人,管理的艺术就体现在灵活选择激励方式,凝聚个体智慧和行动。

(四)专业技术

《财务管理》旨在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决策均以逻辑推理为前提,而高效、准确的分析和决策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财务管理》着力培养以Excel为工具的财务分析及决策的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为运用Excel实现财务分析、决策,包括5部分内容:

1.认识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通过展示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使学生了解财务报表结构、格式、项目,理解编制原理,加深对财务比率分析的认识,掌握编制比较财务报表、比较百分比财务报表的操作。

2.销售收入百分比法。复习财务计划方法,理解销售增长和企业资金需求的关系,运用销售收入百分比法,预测EFN(外部融资需求)。

3.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现值、终值、净现值、年金——用Excel实现。复习和巩固金融基本计算,运用Excel财务函数实现诸如购置还是租赁、养老年金计划、贷款偿还计划、比较利率等财务分析和决策。

4.人体动力学健身器项目投资分析——用Excel实现。复习投资项目评价方法,运用Excel预计投资项目的增量现金流量。

5.风险和收益:历史市场的启示、资本资產定价模型。复习风险和收益权衡理论,运用Excel统计函数实现资本市场收益和风险的计量。

(五)职业能力

2015年11月,三亚学院启动行业需求调研活动,财务管理专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了解了企业财务管理者对企业财务活动、财务管理人员需具备的能力、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等问题的看法。根据对行业需求的分析,《财务管理》将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针对这两项能力框定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设计实践实训的形式及内容。

《财务管理》对五专业种品质的培养,几乎贯穿了全部教学内容。以课程教材——罗斯的《公司理财》(原书第11版)——为例,第1章论证了财务经理职责及财务管理目标,明确指出财务经理对投资者负有责任,第3、4章将全局观和权衡的思维方式作为财务分析的逻辑基础,并运用统计和预测的专业方法,培养学生财务分析和决策的职业能力,第5、6、7章聚焦资本预算,突出了全局观对货币资金配置的指向性作用,投资项目的增量现金流量分析离不开预测这种方法,并且需要借助Excel的财务函数,第10、11两章将收益和风险的权衡建立在对资本市场的历史统计上,并且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将预测技术应用在股票估值、项目资本成本估计上。

三、结语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作用依赖专业人才的水平。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使命,以普适性和多维度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从价值观、思维、方法、技术四个层次上,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活动,将人才培养精准指向职业能力的提升上。

参考文献:

[1]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威斯特菲尔德,杰弗利F.杰富,布拉德福德D.乔丹.公司理财(原书第11版)[M].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7.

作者:刘翔宇

现金流量在公司理财的应用论文 篇3:

论资产评估中的折现率

摘要:折现率是用收益现值法中的一个基本参数,但是在评估中存在着许多对折现率的错误认识,在确定折现率各种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当之处。本文分析了折现率的本质及组成部分,并详细分析了目前各种折现率确定方法使用中的不妥之处。

收益现值法是评估企业整体资产和无形资产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收益现值法的实质就是将资产未来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收益现值法的使用需要考虑三个基本因素,即资产的经济寿命、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和折现率。而折现率的微小差异将会导致资产评估价值的很大变动。因此正确认识并合理地确定折现率是利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资产价值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目前,对折现率的确定仍存在不少误区,本文拟通过对折现率的本质、折现率的确定及其在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以期推动我国的资产评估方法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折现率的本质及应考虑的因素

折现率有时也称为资本化率,其本质是投资者投资于被评估资产所要求的报酬率。投资者投资于一定的资产的本质,就是以现时的投资换取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索取权,这样,投资者通过放弃现时的消费而换取未来的消费。只有投资者获得的未来消费金额大于现时的消费金额时,投资者才愿意进行投资,这两者的差额就是投资报酬。如果投资者越是偏好于现时消费,其要求的未来报酬率就越高,则通过折现率折现的资产的定价也就越低。因此,投资者的偏好影响着期望投资报酬率,进而影响资产的定价。影响投资者在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选择的偏好有两个因素,一是消费的时间偏好,另一个是风险偏好。首先,投资者的消费时间偏好决定了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转换比率。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投资者,而各个投资者的时间偏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其对资产的定价也会不同。然而,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上由时间决定的资产报酬率是一致的,这就是无风险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的高低不取决于单个投资者的时间偏好,它是由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和资金的供应者共同决定的。由于市场上存在众多的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单个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不会受到单个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在确定折现率的时候,也就可以不考虑个别投资者的时间偏好,而仅仅考虑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

但对于风险资产,投资者只有在收益率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情况下才愿意投资。因此对于风险资产,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除了无风险收益率外,还包括一个与其风险相适应的风险报酬率。即:

折现率 = 无风险收益率 + 风险报酬率

要确定风险报酬率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风险的度量;二是单位风险报酬的计量。资产定价中的风险是指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用投资者投资的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方差来度量风险。由于各单项资产的收益并非完全正相关,资产组合的方差一般小于各单项资产方差的加权和,所以通过组合投资,可以在期望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投资收益的方差。理性的投资者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将其财富投资于多种资产的组合,以获得投资组合带来的分散风险的好处,所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只与其持有的投资组合的不确定性有关,而不取决于某一单项资产的不确定性,各单项资产的风险并不是其自身的方差,而是其对投资组合方差的贡献。各单项资产对投资组合方差的贡献就是其收益与投资组合收益之间的协方差,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应以资产收益与投资组合收益之间的协方差来度量风险。

同时间偏好一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对于同一项资产不同的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会不同。但是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其折现率也应该是唯一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已经证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仍然会选取相同的市场组合作为其投资的风险资产组合,以取得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报酬的计量也将趋于一致,这时,单位风险的报酬为:

即市场组合收益率减去无风险收益率除以市场组合的标准差。因此单位风险的报酬也不受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影响。以上分析是在假定投资者可以通过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资产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公开交易,资产的接受方没有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该项资产的特有风险就很难通过组合投资分散掉,在确定折现率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资产的特有风险,但单位风险报酬仍不受投资者偏好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报酬率均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单个投资者的偏好并不影响投资的整体回报率,因此不同的投资者投资于风险相同的资产的回报率应该是相同的,资产的收益率只与其风险有关,这就为通过对比风险和收益率确定资产折现率的命题,提供了逻辑基础。

由于折现率是投资者的回报率,不同资产投资后所产生的利润或现金流量也是不同的。因此,折现率必须与利润或现金流量相匹配,对应股权的现金流量需要用股权回报率来折现,资产的总现金流量需要用全投资回报率来折现。

二、无风险收益率确定的分析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价值评估机构一般选用长期国债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这是由于国债由国家信用作为担保,信誉度最高,几乎不存在风险。

在我国,评估师常常选择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这是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尚在进行之中,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国有银行长期以来也由国家信用在作担保;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较晚,居民所持国债的流动性受到限制,国债利率被认为不适于用作无风险报酬率。但是,笔者认为采用银行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是不妥的。首先,在我国银行利率尚未完全实行市场化,因此银行利率不能真正反映投资者适当的投资回报率。第二,近二十年来我国银行存款利率是浮动的,浮动幅度有时还相当大,因此其是有风险的,不宜作为无风险收益率。另一方面,我国国债市场虽然还有待完善,但国债的收益率还是相对地要比银行存款利率更能反映投资者应获得的无风险投资收益。

国债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由于资产评估中涉及的被评估资产的寿命一般较长,所以应该选取与资产寿命期限相当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市场化的长期国债收益率本身包含了当期通货膨胀预期,因此选取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可不再考虑通货膨胀对折现率的影响。

在用国债利率确定无风险收益率时,由于国债的发行价或市价往往不相等,而且许多国债也不是按年支付利息,所以,国债的票面利率并不等于国债的实际收益率,评估时可以通过国债的市场价格和各期支付额重新计算出国债的收益率,将其作为无风险收益率。国债收益率可通过下式计算得出:

P为国债发行价或市价,C为国债各期支付的利息额,F为国债面值,T为国债期限。如果国债不是按年支付利息的,则可将T作为支付利息的期数,得到的r为每一付息期的收益率,然后用其计算出年收益率。

三、风险报酬率确定的分析

风险报酬率是投资者对资产的风险所要求的额外报酬。目前,资产评估实务中经常采用的确定风险报酬率的方法有:风险累加法、行业平均收益率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和资本加权成本法。

⒈ 关于风险累加法

风险累加法是一种通过评估师的主观判断来确定折现率的方法。由于我国没有足够的市场数据供评估师在确定折现率时选用,导致我国许多资产评估机构经常应用此方法。

在该方法应用中,一般将资产的风险划分为一般风险、行业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个别风险等,对于各项风险报酬率的确定都有赖于评估师的主观判断。但在此方法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难以确定计入折现率的内容和具体比率数值。

⒉ 关于行业平均收益率法

行业平均收益率法也是目前国内确定折现率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将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在评估时如果折现率采用总投资报酬率,则使用行业总资产收益率;如果折现率采用股权报酬率,则使用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平均利润理论。但马克思所讲的平均利润是抽象掉行业之间风险差别后各自应获得的相同利润,由于各行业之间的风险存在着差别,因此我们使用的行业平均收益率中的平均利润是各行业所获得与其风险相适应的有差别的平均利润。

但是,这种方法在运用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应谨慎使用。由于统计得出的行业平均收益率一般是用行业内各企业的利润总额除以资产总额计算得到的,而某项资产的收益率一般是其现金流量与资产市值之比。因此,笔者认为应选取同行业经营稳定的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总和及市值总和计算行业平均收益率才较为合适。第二,行业平均收益率忽视了行业内部的差别,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此外,决定企业风险的因素除了行业因素以外,还包括诸如规模、企业技术水平、财务杠杆水平等多种因素,而同一行业内部的各个企业在这些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用行业平均收益率作为折现率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行业平均收益率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⒊关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财务定价理论。由于该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所以该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很多针对它的质疑和批评。但是目前尚无一种能够取代它的更完善的理论,因此该模型在国外被价值评估界广泛应用。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一项资产的收益率可用下式表示:E(R)=Rf+β[E(Rm)-Rf]

Rf为无风险收益率;E(Rm)为市场组合的期望收益率,E(Rm)-Rf为市场组合的风险溢价,其取值可取历史上市场组合的风险溢价的平均值;β为资产的风险系数,反映资产收益对市场组合收益变动的敏感程度,β的统计学含义为:

Cov(Ri,Rm)为资产收益与市场组合收益的协方差,Var(Rm)为市场组合收益的方差。β可通过两种方法求得。一种方法是按照公式分别计算被评估企业或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之间的协方差及市场组合收益的方差,从而得到β;另一种方法是用Rj对Rm进行回归分析:Rj=a+bRm,得到的回归系数,即为β。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得到的一般是股票回报率,即股权回报率。股权回报率除了受到其对应的实物资产的收益率影响外,还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如果评估的是企业整体资产的价值,现金流量选取的是全部现金流,折现率就应该是全投资回报率。这时就要首先计算全部资产的β值,才能得到全投资回报率。由股权的β值求全部资产的β值的公式为:

式中,βa为全部资产的β值,βe为股权的β值,D为负债的价值,E为股权价值,tc为所得税税率。

由于βe是根据历史数据获得的,因此D和E的值此时也应是历史数据。

但如果需要由βa求βe,则:βea(1+D/E(1-tc))

则此时的D/E即为被评估企业未来的资本结构。

⒋关于平均资金成本法

现实中企业的资本可能会有很多类,各类资本具有不同的成本,这时就需要分别求出各类资本的成本,然后加权后得到企业资本的平均成本,最终得出企业整体资产的折现率,这就是平均资本成本法。

参考文献:

[1] Thomas E.Copeland&J.Fred Weston.Financial Theory and Corporate Policy.3th Editi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8.

[2] 理查德.A.布雷利,斯图尔特.C.迈尔斯. 公司财务原理.5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 斯蒂芬.A.罗斯等.公司理财.6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徐念慈、郭宝柱. 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商学院)

作者:李胜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寿保险公司基层团队建设论文下一篇:民俗文化视角古代文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