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教学论文

2022-05-05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化学探究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从紧扣课标教材、凸显问题主线、贴近生活实际和聚焦实验现象四个方面,举例阐述了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探究点选择的策略和思考。【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点思维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备受广大教师们的关注和青睐,而探究点的选择成为探究式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

化学探究教学论文 篇1: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思考及实践探究

摘 要:近些年来,探究性教学是初中化学课堂运用较多的方法,该教学方法能够体现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有效开发学生的潜力与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怎样运用探究性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阐述了初中化学运用探究性教学的意义,探究初中化学课堂对探究性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

初中化学教材知识与生活知识密切相连,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自身体验息息相关,因此在化学课堂开展探究性教学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初中化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教师就能够尽量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到实验环境中,积极讨论,发表看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是怎样才能合理开展探究性教学,是相关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化学运用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模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自主探求化学知识。总体而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養学生创新精神。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尽可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促进学生深层理解化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中去探究与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角度设计教学活动,重点是剖析化学实验原理、装置设计及操作原理,让学生对探究性知识进行观察与分析,结合实况有目的地开发化学实验,对随堂实验进行探究,促进探究性学习有系统、有计划及连贯性实施。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持有质疑学习习惯,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实践及观察,探究性教学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能够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特殊关联,质疑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看似无疑但质疑较大的例子比较多。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重点选择探究内容,展示科学研究的背景与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实验的研究过程,从中挖掘蕴含的化学知识。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思考及实践

(一)积累探究性化学知识

为了探讨探究性教学,本文就以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为例。该化学教材中存在具有代表性的单质及氧化物性质,这些内容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比如氢气、氧气,学习中就要考虑到氧气的氧化性、助燃性,氢气的还原性、可燃性;而学习碳相关知识,就应该从木炭的状态、颜色及吸附力等各个角度去考虑。对氧化铁、氧化亚铁等物质进行探究,就要考虑这些物质的颜色及与稀硫酸、盐酸等酸性液体发生反应,探究生成物的颜色。比如在学习空气中的含氧量时,可以采用下图装置,探讨空气中含氧量的实验。

选用红磷为固体反应物,能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而并非与其他发生反应,利用过量红磷消耗完空气中氧气,从而发生反应,出现新的固体物质,降低封闭容器中的空气体积,降低气体压强。引起书面变化,由此确定出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的分数。在这个实验中,选用不同药物发生的现象也不相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判断燃烧物燃烧时是否降低容器中的气体体积,降低气体压强。如果采用木炭测定氧气,虽然木炭能够消耗氧气,但是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弥补燃烧所耗的氧气体积,因此反应前后瓶中压强无明显变化,自然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失败。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积累了足够的探究性知识,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还必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笔者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体会。

1.化学教师要合理安排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在化学课堂引导学生完成化学学习任务。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符合化学教材的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究化学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中掌握化学知识、创新知识。

2.多为学生提供演示实验的机会。对人教版九年级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只要是无毒和安全的,教师均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充当指导和帮手作用,但是绝对不能够替代学生开展实验。比如,在学习“人们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差异”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探究,然后选择小组代表到讲台演示,要求学生收集气体,然后通过实验得到实验结论,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给予一定引导。如果学生演示失败,要求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失败的根源。在这种探究性教学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思考与动手能力。

(三)采用教材中小实验展开探究活动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编写了一些与家庭相关的小实

验,这些实验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自制简易净水器”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要求适当进行改进:净水器要容易倾斜,使用方便等。通过学习改进,不仅能够展示出实验的精彩点,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能够给初中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化学教师就要依据教学实践内容,结合学生自身实况合理采用探究性教学。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还能够训练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达到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肖燕.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开展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2]王建忠.创设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情境的思考与实践[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11).

[3]朱灵深.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2).

[4]潘丽霞.浅议九年级化学探究性教学思考及其实践[J].教育,2017(8).

编辑 赵飞飞

作者:成晓英

化学探究教学论文 篇2:

再谈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探究点的选择

【摘 要】本文从紧扣课标教材、凸显问题主线、贴近生活实际和聚焦实验现象四个方面,举例阐述了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探究点选择的策略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点 思维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备受广大教师们的关注和青睐,而探究点的选择成为探究式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从一个好的探究素材中选择适宜的探究点,就好比在一块玉石上进行裁剪、雕刻与打磨,使之变成精美的玉器,既需要教师有较深的专业文化功底,又需要教师有敏锐的化学眼光,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最近,笔者重温了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罗秀玲老师刊发在《化学教育》2011年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试论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探究点的选择》,深受启发,并联想到九年级学生即将进入到总复习阶段,教师如何恰当地选择一些有一定思维深度、含金量较高的探究点,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产生了一些有关探究式教学中探究点选择的想法。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研究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紧扣课标教材

探究点的选择首先要做到“依纲扣本”,符合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既不随意拔高,超出课标和教材的“上限”要求,错误地认为探究点越难越好、越深越好,将探究式教学“神化”;也不随意给出一些学生已经熟知的内容作为探究点,贴上探究的标签,将探究式教学“泛化”,失去探究的意义。而是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紧扣教材内容中心,选择难易适度、“心求通而未得”的知识点作为探究点,在新知识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如《燃烧与灭火》中,“物质燃烧的3个条件”并非是探究点,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前概念已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水和石块是否具有可燃性,还需要探究吗?探究点应选择在“氧气的浓度对物质燃烧的影响”。

再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中“活动与探究”,由于学生学习化学刚刚起步,知识结构还不够系统与完善,因此探究点选择为“镁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等化学性质,实验时强调要将镁带表面的灰黑色物质用砂纸打磨掉,观察到银白色的镁,而不去追问这灰黑色物质是什么,否则学生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待到学生将初中化学全部学完后,进入到二轮专题化总复习阶段时,可以将前、后的知识再串联起来,探究点设置在“镁表面的灰黑色物质究竟是什么”,可以这样设问:灰黑色物质是氧化镁吗?学生自然会想到,氧化镁是白色的,当然也不是氢氧化镁和碳酸镁,因为氢氧化镁、碳酸镁这些镁的化合物的颜色也是白色的,再去引导学生提出疑惑:“可能是碱式碳酸镁,因为长期放置的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二氧化碳接触,它也有可能像铜一样长期露置在空气中生成碱式碳酸铜而生成了碱式碳酸镁。”如果说是碱式碳酸镁,那其中的OH-、CO32-又如何检验呢?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氢氧根离子的检验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顺势再把探究点向外拓展一点:取1g镁粉放入硬质试管中加热,几秒钟之后,试管壁上出现水珠,接着水珠越来越多,十几秒钟后,水珠不再明显增加。一分钟之后,突然镁粉“噗”地燃烧起来,出现红热,瞬间反应停止,并有黑色物质粘附在试管壁上,这黑色物质又是什么呢?提供必要的信息作为“脚手架”开展探究。这样的探究点选择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原有的知识,而且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度向外延伸、有所拓宽,有利于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上述案例充分表明,探究点的选择要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内有着不同的探究侧重点,而并非碰到问题就“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知识内容或问题都作为探究点。

二、凸显问题主线

以问题为主线确定探究点,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但并非所有问题都有探究的价值,问题的价值空间有多大,探究的价值空间就有多大。因此在选择探究点时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充分关注思维强度、思维容量,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地从无序变成有序。

例如“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中Na2CO3质量分数测定”的实验探究,因为学生对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并不陌生,因此探究的重点设为:实验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探究,以及实验装置的改进与创新。通过“NaOH样品为什么会变质?变质后的物质是什么?用何种物质检验NaOH样品是否变质?”等一系列问题复习无机化合物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怎样测定?用什么方法和装置测定?”展开讨论,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具体可设置如下问题作为探究点。

【方案一:沉淀法】

①从实验可操作性看,用CaCl2溶液还是BaCl2溶液做沉淀剂?(选择BaCl2溶液更好些,因为生成的BaCO3的质量更大,便于称量,误差减小。)

②如何确定沉淀剂已经过量?以下两种方法哪种更好?

方法1:向滤液中再加入几滴BaCl2溶液,如果没有出现白色沉淀,则BaCl2溶液已经过量;

方法2:向滤液中加入几滴Na2SO4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BaCl2溶液已经过量。

(方法2更好,因为如果Na2CO3和BaCl2正好完全反应,BaCl2不过量,则在滤液中再加入BaCl2溶液,一定不会出现白色沉淀。方法2的优点就在于:几滴Na2SO4溶液与沉淀剂BaCl2反应,而非与样品中的成分反应。)

③如何证明沉淀表面已经洗涤干净?(因溶液中含有少量的NaOH、NaCl及BaCl2)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向其中加入几滴Na2SO4溶液,若没有出现白色沉淀,则或者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没有颜色变化,则说明沉淀已经洗涤干净。)

【方案二:气体法】

①利用图1实验装置能否测定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②如何完善该实验装置(图2)?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以下实验装置,并讨论实验步骤)

在以问题作为主线确定探究点时,要防止把一个具有一定知识内容深度的问题分解得非常具体,设计一系列十分细碎的问题,急于“抛”思路,急于“抛”答案,急于通过细碎的问题边问边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向目标,这样做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三、贴近生活实际

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作为探究点,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已有知识,增强应用知识的意识,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如:食品包装袋中的“双脱剂”成分鉴定,碳酸饮料中气体成分的鉴定,等等,都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从而对探究引起极大的兴趣。

例如:探究“污渍爆炸盐”的成分,探究点的选择侧重于“反应产物的鉴定以及反应装置的设计”上。

【信息资料】1.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白色结晶颗粒;2.过碳酸钠溶于水后,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主要助洗剂之一。

【问题1】如何验证“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

(方法:验证产物过氧化氢;验证产物碳酸钠)

【问题2】用何种装置?

(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实验装置图开始,然后逐层深入,过渡到装置图3)

【问题3】若有某种过碳酸钠晶体(xNa2CO3·yH202)溶解后参加反应,如何求得x:y的比值?反应装置除了图4以外,还可以进行哪些改进?若测得装置(图4)反应后质量减少m克,量筒内的读数是vmL,氧气的密度是bg/mL,则x:y的值是多少?(用字母表示)

当然,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的化学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加之初中生的化学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对素材进行“裁剪”和“编辑”,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选取适当的探究点,如鸡蛋壳中的化学,干电池中的化学,等等。

四、聚焦实验现象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根据实验现象而引发的问题与思考是极为宝贵的探究资源,尤其是异常实验现象,更有利于学生眼界的拓宽、思维能力的提升。

稍纵即逝的异常的实验现象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并作为极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实际教学中,少数教师往往存在以下3种情况:不会“捕捉”,属于技术问题,不够敏感;不愿“捕捉”,属于态度问题,“照本宣科”;不敢“捕捉”,属于能力水平问题,存在恐惧心理,因为“捕捉”到了以后需要解释异常实验现象的由来,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

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中,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将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盛有2支高、低点燃的蜡烛烧杯中倾倒时,时常碰到实验不成功,蜡烛火焰不熄灭,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没有收集满或是瓶盖没有盖好等,轻描淡写地敷衍、“忽悠”一下,再做第二次,并非及时寻找为什么蜡烛火焰不熄灭的本质原因,引导学生去探究,白白地浪费了一次科学探究的机会。

再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问“镁能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吗”。基于已经熟知的“湿法冶铜”(即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原理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一定回答“能”。可分组动手做一做,结果却出乎所料:将打磨后的银白色镁条放进硫酸铜溶液后,看到的现象是:有黑色固体析出,并有少量气泡放出。

这样真实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用,也是极好的探究点素材。为此设置了以下探究点组织学生探究:①产生的气体是什么?②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③黑色固体是什么?④如何确认黑色固体中有Cu存在?虽然目前学生对“硫酸铜溶液显酸性”的原因还不甚明白,对纳米级的固体颗粒呈现黑色还似懂非懂,但学生“不唯课本”“不唯老师”“纸上得来总觉浅”的意识在增强。可见,依托异常实验现象设置探究点,能有效地产生“认知失衡”,“同化”新知识,促使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完善,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

作者:王国峥 王光朝

化学探究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策略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性教学已经逐渐成为高中化学课堂的主流。在探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恒的话题,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因此兴趣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探究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一、选择合适的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首先,探究问题的选择要符合认知适度原则。这一方面指的是工作量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又不能太过简单,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如在学习化学必修1钠的化合物时,教师提出“为什么相同的条件下,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比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强”的问题,这跟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若问题太容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如“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吗”这个问题学生一看书就能知道结论,探究的价值不大。从学科知识看,探究问题的解决还得要自成体系,知识不能太零碎。如果涉及内容过于庞杂,知识较为零碎,那么在探究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就非常高,探究就不容易达成目标。

其次,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如在讲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根据工业上烟气脱硫的原理,给出两个化学方程式:一个是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另一个是亚硫酸钙被氧气氧化成硫酸钙,这两个反应是工业烟气脱硫的原理。通过这个原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分析出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通过硫元素的变价可以分析出二氧化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教师可让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硫可以与水反应”和“二氧化硫可以与碱反应”;再让学生去验证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时可设计一个药品的选择,提供氧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硫化氢、氯气和浓溴水。在进行药品的选择和分类之后,可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营造民主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探究

探究需要有勇气,有了探究的勇气,学生才会大胆地尝试,在尝试中发现,不断创新,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这就需要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环境首先是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以自己的意志主宰整个课堂的做法,应以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应具有亲和力,体贴、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个性,就具有了学习的主体性。其次是要给学生及时的鼓励。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其正确与否,教师鼓励地注视和专心细致地倾听都会极大地鼓励学生。

三、学会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探究

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少走弯路,提高探究效率,最终取得探究的成功。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而经常性地成功,就不断使学生得到满足,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探究方法。那探究方法有哪些呢?实验、比较、制图表都是重要的探究方法。

1.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通过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去探究发现新知识,体验探究过程,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得到很好的培养。

2.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将相似知识点加以区别,并明确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复习概念的时候就可以把四个“同”(即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放在一块来比较,从而使学生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清楚的认识。

3.制图表:在探究教学中利用制图表进行探究,可以使探究对象变得形象直观,数据罗列条理,变复杂为简明,更有利于学生进行高效探究。如在教学平衡常数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完成表格,探究在温度不变时,起始浓度不同时各平衡的联系,从而得出平衡常数的概念。

四、体会探究乐趣,促使学生乐于探究

教师应反思、总结探究的过程,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挖掘、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奇妙、艰辛、快乐,获得探究的成就感。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探究乐趣,才能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

在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教学中,在进行结论的总结交流时,学生会发现:探究是多么的奇妙,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居然会导致元素的这么多性质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样会使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感悟到探究的乐趣。在进行元素周期表的探究教学中,通过总结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学生会认识到:元素周期表把元素纳入到一个系统内,反映了元素的内在联系,这也证明了物质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在元素周期表中也具体体现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基本规律。通过反思、总结,学生感觉到了科学方法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更乐于进行探究学习。

进行学生访谈时,在谈到关于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时,有学生是这么总结的:快乐中也稍含着些痛苦。探究活动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来分析得出结论,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中学到了方法,培养了能力,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合作探究中还与同学增进了感情。从这点上来看,探究是非常快乐的。但是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自己无从下手,非常痛苦,有时几次想罢手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时的高兴是无以言表的。同时在探究中我们也真正懂得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艰辛。不管前面是多么困难,我们都会在探究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往前走。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一定能为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美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足球教学论文下一篇:人寿保险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