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2022-05-15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学作品赏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文学作品赏析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构建基础,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从语言角度展开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学生从语言角度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我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赏析

摘 要:茶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留下来的宝贵财务,不仅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而且还对人们的思想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古至今,茶文化就受到广大文人的喜爱,常常在文学作品中融入茶文化。因此,本文主要对我国文化作品中的茶文化进行赏析,希望能够起到弘扬茶文化的效果。

关键词:唐诗;宋词;明清;现代;茶文化

引言

通常而言,不管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相应的文化。根据茶文化内涵和情感研究来看,研究茶文化是对我国文化作品深入研究的关键,不管什么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有其蕴含的理念。基于此,以下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现代文学角度对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进行赏析,从而诠释茶文化内涵。

一、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朝时期饮茶、作诗比较流行,而且在这一时期,饮茶和作诗达到了繁盛阶段,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一切离不开茶文化的推动。很多唐代诗人为了表达自身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采用诗歌的形式表达思想,并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根据《全唐诗》中的唐诗记载,其中和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达到104首,比如,杜牧的《题茶山》、《茶山下作》,借助诗歌的形式,阐述了茶山的景色。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以茶代酒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境界,在茶诗中,探究了品茗意境的艺术风格,这对唐代中后期茶文化的发展和创造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在诗中提到了两种茶具,金鼎和素瓷,前者是煮茶器具,后者是品茶器具。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白居易为了感谢友人李宣为自己带来的“新蜀茶”而创造的,尽管此时的白居易拖着“病身”,但是从“汤添勺水煎鱼眼”一句可以看出诗人连烧水环节也丝毫不马虎,诗中使用了“煎鱼眼”、“搅麴尘”等词语,将煮茶工艺和过程详细的描写出来,这也体现出来诗人煮茶的乐趣。另外,在诗中还提到“绿芽十片”,可以看出这是好茶。好友在忠州,诗人在江州,尽管相隔千里,但是此诗以蜀茶为礼物,将老朋友间的默契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宋词中的茶文化

说起茶文化,宋代时期关于茶文化的文学创作达到顶峰,根据相关调查,宋朝时期关于茶文化的诗词达到800多首,很多文人志士都热衷采用茶文化写诗,比如,黄庭坚创造了65首关于茶文化的诗词,苏轼创作了80首关于茶文化的诗词,这些都体现了宋朝茶文化的兴盛。在苏轼的《西江月·茶词》中,利用“花乳”、“谷帘”、“酽白”等词对茶进行描绘,刚沏好的茶汤面上漂浮的泡沫如花似乳,是纯白色的,这对茶进行高度的赞颂。苏轼不仅爱茶,而且还十分了解烹茶、煮茶和品茶的工艺,在诗词中对具体工艺和煮茶使用的水进行了详细说明,煮茶采用庐山康王谷瀑布的泉水,茶叶采用上好的雪芽双井,配上精湛的煮茶工艺,生动形象的体现了苏轼对茶道的了解。再比如黄庭坚的《品令·茶词》中,也绘声绘色的将烹茶的场景展现出来,利用“凤舞团团饼”体现出茶叶的贵重。而且也对煮茶的过程和碾茶都做了细致的说明。另外,在此诗词中,还利用品茶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在茶的气息中蕴含着诗人的念旧怀远之感。

三、明清小说中的茶文化

在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达到巅峰。跟茶有关的故事情节和场景多次出现在小说中。比如,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就有很多描写茶事的场景,达到全小说的6.59%,在小说中不仅将当时的特色泡茶、姜茶等名目茶饮和来客敬茶、饮茶的习惯描写出来,还在一方面反映出具有市井风味的茶坊、茶肆或者茶酒店等场景,其中王婆开茶坊,用大碗喝茶的场景较为经典。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全书共有56回,而描写茶事就有45回,在全书中将吃茶的礼节、工序等详细的展现出来,对当时常用的茶具进行描写,而且还将市井卖茶的场所也描写出来,特别是马二先生在游西湖时吃茶的场景以及南京秦淮河夜间茶市的繁荣昌盛绘声绘色的描写出来,增强茶市的情趣和特色,可见茶文化深入百姓的生活中。另外,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很多场景也描写了茶文化,在秦可卿去世时,王熙凤交代要使用供茶烧纸,从这可以看出茶也是古代祭祀的主要贡品。而且小说中还写到茶房,主要是摆放茶具和茶食的专用房间。

四、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在现代文学作品创造过程中,茶文化的体现不仅是和茶相关的礼节文化,而且还有浓厚的生活元素,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等。在陈子善 蔡翔的《喝茶茶事》中,采用散文的形式,将和茶文化相关的散文文学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中包含杨绛的《喝茶》、贾平凹的《茶事》、袁鹰的《佳茗似佳人》以及王蒙的《茶魂和茶韵》等30篇散文。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创造来说,茶文化是一个有价值、有吸引力的体系,在创造过程中不仅是茶文化的体现,也是作者自身的感悟和精神内涵等。在老舍的作品中,重点体现了老北京人们的生活百态,《茶馆》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茶馆是一个不同人群的聚集场所,不仅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还成为人们解决问题、商量生意的场所。比如小说中描写的宋恩子和宋祥子,是典型的市井无赖,经常出没茶馆,和各类人交流接触,从而获取私密信息;还有刘麻子,选择茶馆作为商量生意的场所,经常和人在茶馆中谈生意。另外,在《茶馆》中还体现了老北京浓厚的茶文化,包括和茶相关的方言、饮食等。

现代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文学作品是基础,需要和文化深度融合,而茶文化更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比如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采用“寓言式”的写作方式,不仅将茶文化体系呈现出来,而且还将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精神理念、内涵背景等体现出来,将茶文化全面呈现出来。同时,还将和茶相关的历史故事融入其中,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思维。

总结

总之,茶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茶文化不仅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品格,还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从古至今,和茶文化相关的作品数之不盡,其中描写了茶具、烹茶工具、饮茶礼节、茶食、茶文化方言等内容,不断将茶文化的内涵传承下去,又引领着下一代人继续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

参考文献

[1] 苑赫.浅谈明代诗歌对茶文化的呈现[J].福建茶叶,2019,41(12):277.

[2] 周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9,41(11):282.

[3] 何桃.我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赏析[J].福建茶叶,2018,40(03):273.

作者:姚舒航

第二篇: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摘要:文学作品赏析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都具有着积极的作用。语言是文学作品的构建基础,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从语言角度展开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学生从语言角度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本文中就将针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要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文学鉴赏;作品赏析;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与特点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体现出来的,因而语言也是解析文学作品的切入点,从语言角度展开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的特色与价值。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可以从多方面来展开,下面就选取文学作品的句式特点、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几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赏析中语言角度分析的要点进行阐述。

一、对句式特点的分析

句式特点是文学作品语言赏析的要点之一,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由大量的句子组成的,在文学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式,如何进行句式的组合排列,都可能会影响文学作品整体的表达效果。同时不同句式在作品中所发挥的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作者通常会根据自身的表达需求,进行句式的选择与运用。基于此,在进行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作者的句式运用与安排方式的分析,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感受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情感态度,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如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的,都是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重要切入点。而文学作品中的句式变化,也是体现文学美的重要手法。如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作品《不朽的失眠》中的这一段描写:“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在风波里吧?”其中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三种句式交替使用,由江上渔火联想到捕鱼人的生活,由捕鱼人的生活,感慨世路的艰辛和坎坷,变幻的句式赋予了文章极其鲜明的感情色彩,也带给读者更强的冲击力与感染力。此外,排比句式的运用,以及长短句式的交替使用,也会起到突出情感,增强文学作品表现力的作用。对文学作品趋势特点的分析,对于帮助人们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以及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与所要传达的情感态度,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

表达技巧也是文学作品表现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而也是文学作品赏析中语言分析的要点。对表达技巧的分析,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修辞分析为主,修辞手法的运用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合理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反复、通感等修辞能够突出语言的表现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并能够带给人独特的阅读体验。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都善用修辞表达手法,如鲁迅在《故乡》中对“杨二嫂”的这一段描写:“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行文中用“圆规”来比喻杨二嫂的身形,给人以惟妙惟肖的感受。而另一段描写“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中,則是用了借贷的手法,以“圆规”代指“杨二嫂”,不仅描绘得十分巧妙,避免了语言上的平庸乏味,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性,也使“杨二嫂”这一人物的情态跃然于文字之上,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联想思维,又与此前的比喻交相呼应,使语言具有了一定的幽默感和生动感,这正是文学语言魅力的体现。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过程中,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准确把握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特点,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同时对于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情感主旨,也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三、对语言风格的分析

语言风格也是文学作品特色的重要体现,不同的语言风格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同时,语言风格对于作品主旨的表达也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语言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还需要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展开分析。一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的体裁、作品的情感基调、主题表达的需要、作者的语言习惯、个性特征、写作偏好、作品创作时的情绪状态、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动机等,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哪些作品最终形成的语言风格有所差异。目前较为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幽默诙谐、朴素自然、含蓄深沉、雄浑豪放,也有庄重典雅、华丽奇幻、清新婉约等,不同的语言风格所能够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运用的语言诙谐幽默,却深刻的讽刺了俄国沙皇专制对人们思想的荼毒,这种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在契科夫小说中也是十分常见的,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讽刺主题,往往能获取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是讽刺意味更加突出,也更加发人深省。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中,也根据语言风格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如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在语言风格上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豪放派词风大气豪迈,读来使人心神振奋,热血沸腾,适于抒发胸中壮志感慨之情,如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婉约派词风婉转含蓄,读来使人感到以柔婉之美,适于书写离愁别绪、儿女情长等内心细腻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能够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进而更快速准确的抓住作品思想主旨,发现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结语: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离不开对语言这一关键要素的把握,语言是文学作品构成的基础,也是文学作品艺术魅力呈现的载体,因此,从语言角度的分析,也是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途径。本文仅仅选取了文学作品语言分析部分要点进行讨论,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还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切入,在此,仅以本人作为引玉之砖,期待有更多学者能够进一步展开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姚芳.如何以跨文化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时代教育,2016(19):155-155.

[2]张静.从语言风格角度分析《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元素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6(3x):45-46.

[3]梅艳玲.有一种孤独叫海子式孤独——从词汇语言学角度解析《西藏》以及海子诗歌中的孤独[J].青年文学家,2017(17):42-43.

作者:徐江竑

第三篇:名家作品赏析

吴昌硕《寿石天竺图》赏析

□ 文/棋 子

在20世纪初中国画坛上,吴昌硕是一朵奇葩。他成功地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构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将“金石画派”的发展推至高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无法取代的一代巨匠。王森然在《吴昌硕先生评传》中谈及吴昌硕的绘画艺术时,有颇中肯的总结:“盖师于浩博之自然,俊伟之人格与诚挚之情感,而承于伟大之精神也。其经历名山巨川,得天地之奇气,披读万卷书籍,摄古人之精华,摆脱一切纷靡,养内心之元神,运其奇气元神输送之笔端,留其迹象于纸上。故其章法、笔气、墨韵、无不奇特,无不饱满。”此《寿石天竺图》格高韵古,元气淋漓,正是“章法、笔气、墨韵、无不奇特,无不饱满”,无疑是吴昌硕的代表作之一。

请看吴昌硕的表白:“说我善于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说我擅长书法,其实我的金石更胜过书法。”此乃形成其艺术风格的内涵。吴昌硕迈进艺术的殿堂是以书法、篆刻为始,后再从事绘画的创作。故其书法、篆刻的深厚功力,对其绘画艺术的风格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帧《寿石天竺图》的布局,显然是得益于作者书法和篆刻的修养。此画的两个主角是石头和天竺。前者从右下角向画中间斜上,稳住了画的重心。天竺的树干虽是从右边中间向上伸展,和石头形成了两条并行线,树叶却是从右上角向左下角散落,再用枝干衔接,与石头似有左右互相交叉穿插之意,紧密而取得对角倾斜之势。左边由上而下的行书长行题款,不单使画面显得更加平衡,而且增强了布局的气势。画中各物体的错综关系,以顺应逆,互相响应,尽显作者在构图方面的苦心经营,极为讲究。

以书法入画是吴昌硕重要的艺术风格之一。图中石头虽是寥寥数笔绘画而成,却笔力浑厚,苍劲老辣,恰似吴昌硕自己所说:“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的最佳佐证。尽管只以淡墨钩勒渲染,处于前方的石头却是充满厚重感,虚中见实,清新隽永。天竺的枝干和叶子苍润烂漫,层次丰富,色墨交融。吴昌硕在用色方面的雅好来自西洋绘画的西洋红,图中大部分的天竺籽正是采用此颜料,深红古厚,不露火气,艳而不俗,洋溢着富丽、热烈,而又稳重典雅的趣味。潘天寿指出,吴昌硕“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质朴古厚的意趣,引用到绘画用色方面来,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更不落于粉脂俗艳,能用大红大绿复杂而有变化,是大写意花卉最善用色的能手。”确是如此。

天竺常年青幽幽,绿油油,嫣红的天竺籽晶莹剔透,缀满枝头,象征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福气满堂。石头则不朽,象征无量寿。吉祥如意的题材,加上生气勃勃的笔触,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组成了一种丰实高尚的美感,令人百看不厌,赏心悦目。

傅抱石、关山月合作《长白飞瀑》赏析

□ 文/棋 子

从1959年至1963年,傅抱石在国内作过五次大规模的旅游写生访问,其间创作了大批以途中所见所闻为题材的作品,成了其晚年生活和创作的重心。第一次旅游写生是1959年6月,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由长沙转往韶山,以韶山附近的山川名胜和遗迹创作了一组作品,后来并出版《韶山写生集》。第二次旅游写生是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省国画院为中心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包括钱松、魏紫熙和亚明等13位画家,经历三个月的时间,旅行了二万三千余里,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六个省和十几个大城市。事后集合诸位画家以是次写生旅行所见景观为题材的作品,在北京举行“山河新貌”画展,同时出版画集。第四次是1963年春天,携家人在杭州、桐庐、富春江一带写生,留下了不少以江浙和西湖一带风景为题的佳作。最后一次旅游写生是1963年11月,傅抱石回到江西南昌后,在庐山、井岗山、瑞金、黄洋界、茅坪等地写生,并经湖南回南京。

这帧作品是创作于第三次旅游写生途中。继1959年7月至9月,傅抱石和关山月一同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后,他俩因创作任务,自1961年6月至9月,又一起到东北长春、吉林、延边、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抚顺、大连、长白山等地写生作画。后来还为此行举行画展,并出版《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辽宁美术出版社,1963年)。这就是关山月在题跋中所指的“一九六一年夏,曾与傅抱石同往东北搜稿而作百日游”。

是次旅行以长白山和镜泊湖停留的时间最长,创作的画也较多。傅抱石在外文版《中国建设》杂志而撰写的文章《在更新的道路上前进》中提到:“这两个地方,过去都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根据地,流传着许多惊天动地的英雄故事。而现在呢,则又是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加上自然环境的雄壮美丽,真使人有‘兹游奇绝冠平生’之感。”(叶宗镐选编《傅抱石美术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P676。)

在旅行写生的过程中,傅抱石绘制了不少画作,有部分作品会在创作后马上写字题款,但往往有一些作品完成后并不立刻题款,主要是因为作者希望暂时将作品留下,日后因应送人或参展的需要再题上适当的相关内容和盖上印章。可惜他在1965年9月29日,因脑溢血突然不幸病逝于南京汉口路寓所,故此遗留下部分还来不及题款和盖章的作品,此作为其中之一。

从图中所见,作者散锋笔法的应用和“抱石皴”的发挥,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傅抱石用笔根擦染出长白山高耸挺拔的山坡,淋漓盡致,充分体现了其壮丽气势和质感,以及山石在飞泉的影响下的湿润感。而左边倾泻而下的瀑布更是充满动感,恰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意。

傅抱石以散锋笔法画水所造成的效果显著,在此画前景水口中表露无遗。夏普在《傅抱石笔法论》中指出:“他画水不像古人那样,用中锋单线钩法,而是将笔锋散开,笔尖触纸,腕部运力,拨动手指,自左向右颤抖移动,画出水面波纹……有时,在上述笔势力中,加大运笔的压力和腕指抖动的幅度,即画出较大的水势和流动感……人称‘抱石画水,如闻其声’,信然。”(《傅抱石研究论文集》,傅抱石艺术研究会,1990,P64。)关山月在1992年应友人之邀在此画中的山路上加画了三个骑马的途人,“表达鞍上采胜之意趣”,平添了几分生气,又题跋记述三十多年前的旧事,对该作品十分重视。1993年7月1日至10日香港集古斋主办的《关山月作品欣赏》展览会中,这帧作品是展品之一,并且出版于该展览会的图录中,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李红娟

作者:棋 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智能化包装技术论文下一篇:企业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