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异化现象——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感

2022-09-11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 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 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教育, 从理论领域来说, 它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 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从实践领域来说, 它不是人的身体, 却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一定程度上说, 人靠教育生活。教育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因而,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类生活。它是通过实践创造世界, 即改造着无机界。

教育本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一种超历史、超时空的存在。人类对教育本质的探求过程已经很漫长, 己存在的教育本质观笼统地划分为“个人本位”的教育本质观与“社会本位”的教育本质观。不论是“个人本位”, 还是“社会本位”其根本出发点仍然是“育社会”, 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偏离。实际上, “个人本位”应该是通过育人改变社会, “社会本位”应该是通过社会变迁实现人的解放, 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所以不同的教育本质观之争实际上是怎样传递文化和传递什么文化之争。就教育本质来说, 问题的关键就又回复到这样一个问题: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培养?

1 教育异化的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同样, 教育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种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教育本身仅仅成为教育的手段。

就产生种种教育本质观的社会背景来说, 教育实际上从来都是以人为对象的。教育只应该把人作为完人培养、发展, 只能把人的潜能提高以达到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作为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必然与社会中其他系统沟通、交流, 从而会形成教育的关系属性。实际上, 教育既不是生产力, 也不是上层建筑, 而只是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发生互相作用、发生某种关系的一因。教育有其独立性, 又有其有限性。就独立性说, 任何施加于教育的社会力量, 如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 都要经过教育自身的选择, 经过教育的过滤, 要对它们加以“教育化”的改造才能变成教育自身的东西。

2 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异化现象

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一方面, 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同感性的外部世界、同自然对象这个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劳动同它产品的直接关系, 是工人同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的越多, 它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 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劳动创造了宫殿, 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我们也从两方面考察教育异化在实践中的体现。一方面, 教育活动应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整个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教育体制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而当今的教育活动、教育体制存在不依赖于教育的主体“人”、不属于人, 转过来反对人的自身的活动。另一方面, 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受教育者应该在教育当中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活动, 来使自己成为“完善的人”。而中国当代的教育, 受教育者存在严重的人格缺失现象, 人格培养不健全等问题。这样说, 当然有一点绝对化和普遍化了。这里只是强调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知识层次与其受教育层次不符, 是用“价值性判断标准”来衡量的。

教育目的一方面是以培养人的完整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确定性, 一方面又受着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制约所形成的不确定性。因而, 也就构成了教育时常在强调经济发展时被利用来培养人的经济属性, 培养经济人;在强调以政治统帅的年代里被利用来培养人的政治属性, 培养政治人。在中国当代教育进程当中, 教育强烈的失衡于附属于社会需要。

一方面的体现为:学校教育是现代制度化教育的核心, 在论及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时, 把焦点放在学校教育上有利于我们更集中地认识到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体现为:制度化的教育活动所强调的是一种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 教育制度是根据一种统一和普遍的规范与原则对各种教育活动进行调整, 即它所进行的是一种所谓的规范性调整, 而不是一种个别性调整;另一方面, 教育制度所调整和规范的又常常不是那些个别和特殊的教育活动, 它所涉及的往往是那些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的教育活动领域。教育制度的这种特点, 使学校在进行制度化教育时, 不可避免地强调整齐、划一, 忽视学生个性。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不仅造成了人的类本质最终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 变成了维持它的个人生存的手段。而且造成了人与人的相异化。教育异化同样造成了人与人的相异化。

中国当代教育中的异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也是急需解决的。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教育异化的深层原因:是人性的原因?是中国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是教育自身的问题?抑或是政治原因?那我们又如何面对与解决这个问题呢?许多人在这一方面都探讨过。西方的学者卢梭就提出了大力培养“自然人”的教育, 中国的蔡元培先生也提出了“教育独立”及“美育”的思想。本文论题有限, 就不再作进一步探讨。但是, 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 这也正是真正认识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异化现象爱的意义所在。

摘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详细论述了劳动异化。并且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劳动异化行为, 一方面, 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一方面,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从而, 推出人与人相异化。作者从此出发, 联系到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 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的教育异化;一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制度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异化,教育活动,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 汝信, 王德胜, 谭好哲, 等.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宗百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企业纳税管理及税收筹划探索下一篇:提高三氯氢硅合成中淋洗器除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