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2022-10-30

第一篇: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案例1:我们班上的值日安排表 “有形无神”、“见物不见人” 案例2:我想帮妈妈洗衣服

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至少要做一分钟的家务劳动,并写一篇关于做家务劳动的日记,必须是真实的事情。

一位同学在《我想帮妈妈洗衣服》日记中写道:回家后,我看见妈妈正在洗衣服,我走过去要帮妈妈洗衣服,妈妈却说:“滚一边玩去。”我说:“是老师让我做的。”妈妈说:“去,去,你们老师逼小孩儿的事真多”。我想帮妈妈洗衣服的家务劳动,就这样没有做成。 老师评语:你妈妈的素质低,不理解这种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你也笨,洗不成衣服,就不能做点其它的家务劳动吗?

案例2:一节由学生组织的语文听写自习课

1、安排同学自主复习(时间:10分钟);

2、班干部选择听写的词语;

3、检查准备情况,并组织听写;

4、自主检查;

5、同学间批阅;

6、统计成绩。

案例4:一道数学题的启示(10×10=102)

启示:①我们思考问题时,不仅需要从前后、左右的角度思考,还需要从上下、远近的角度思考;②站在高处,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得更远,而且让我们对问题看得更深刻;③“哲”,使人想象世界之浩渺;“史”,使人想起时间之幽远。

案例5:清华大学校长的毕业生寄语

内容:你们需要的是,不唯众,不唯上,不在意在普通的道路上是否比别人走得更快,而是要有在无人行走的荒野上行走的勇气,这样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情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对2012年本科毕业生的寄语。

启示:不唯众,不唯上,要慎独,这不仅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而且我们的老师更需要具备这种批判意识。

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来讨论、解读魏书生教育思想,大家能兼容并蓄、批判接受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切实践行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经典 1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做法,那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交流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与“技术主义”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框架体系:1234567810 1:一小点(注意力训练)2:两大点(民主与科学)3:三个守住(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教育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4:四个过程(知、行、恒、情的统一)5:五点表现(温馨的教室、温暖的走廊、催人奋进的排行榜、优美的音乐、和谐的笑容)6: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7:七个“一分钟”(做家务劳动、写日记、唱歌、踏步、演讲、注意力训练、读经典名著)8:八个学习习惯(定计划、预习、适应老师、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自己留作业、整理错题集、出考试题、筛选信息)10:课堂教学十条要求(教案审查制;设计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授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发言不少于10人次;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时间超过10分钟;处理偶发事件时间不超过20秒;留三类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做课堂总结;课间与学生一起活动;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之处。)

(二)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

“尽管他主观上很努力,可终究左支右绌,无法突破他自己狭窄的技术主义的茧壳。”“他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依我看,他离‘优秀的知识分子’这一要求还远得很呢!他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个需要补钙的人!”——《权威人格和技术主义的末路》(蔡朝阳)

2004年第1期《教师之友》杂志刊发的专题《那一代》(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新生代向三大名师发难),犹如三枚重磅炸弹,给中国语文教育界以巨大的冲击,引发轩然大波。

“当年的批判,起了帮我了解社会、开阔胸怀、磨练意志的作用。今天的谣言,当然更能起激励我前进,促使我努力的作用。”——《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魏书生)

二、魏书生的人生历程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崇尚阅读——家庭生活的影响

魏书生1950年5月4日(农历3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农村,1956年(6岁时)随家迁居沈阳砂山地区,直到1968年(18岁)去盘锦农村当知青。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魏书生的父亲叫魏景林,母亲叫李忠敏,都是农民,魏书生是家中的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在魏景林和李忠敏这一对夫妇身上,除了给儿女遗传吃苦耐劳、质朴诚实、与人为善等美好德行,也为儿女创设了尊重知识、崇尚文化、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在白卷先生上大学的60年代里,连学校的老师都同意电影《决裂》里的观点:手上的老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可魏家的父母却告诉孩子:别听那胡说,上不了大学也得看书学习。

(二)凡事讲民主——母亲教育的影响

李忠敏在教过乡塾的父亲教育下,喜欢读文、史、哲各类杂书,而且琴、书、画的技艺都出类拔萃。她还是一个特别讲究民主的家长,在魏书生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和他发过脾气,从来不对他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发号施令、指责训斥,凡事都是讲道理,和孩子们商量着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

“推动摇篮的手,推动着世界。”魏书生后来在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总是用最朴实的话说:“小时候,我妈就是和我商量着做一切事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益处很大,所以现在我也用商量的办法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多年来,他一直是把母亲当成导师的。

(三)自由的思想——生命被哲学照亮

魏书生是怎样与哲学相遇的,连他自己也记不准确了。他能记得的,只是1965年春天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手头出现了两本哲学书籍,一本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一本是大开本的高校教材《哲学讲义》。

这一回,他觉得哲学对他是真有魅力了,使他在迷醉之后得到清醒,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他最大的收获:并非是对一个专门的学科产生了热爱,而是在找到哲学的同时,他更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意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思想。

(四)强健体魄——刻意修炼的专长

10岁时,魏书生拜师学习武术。从少年时代开始,早晨的长跑,夜晚的站桩,以及打沙袋、劈砖头的力量训练,使他至今有着常人无法比 3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拟的体力和精力。

(五)恳谈风格——教育方式的蜕变

1969年7月16日,19岁的魏书生来到陈家大队的红旗小学报到上班了,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为了能让学生听话,他也喊、也叫、也发脾气,是因为喊叫和发脾气都收效甚微,而通过借鉴母亲对他和弟妹们的教育方式,他才形成了和风细雨的恳谈式解决矛盾的风格。魏书生是一个非常善于反思的,非常有理智感的人,他不像有的老师一条路走到黑,喊叫不行,就骂;骂不行,就打„„结果教育没搞好,反而越来越糟,甚至惹上官司,造成悲剧。

(六)高效工作——工厂实践的感受

1971年11月到工厂后,魏书生没下车间,而是直接被放到了政工组。结果,整个工厂所有文秘宣传方面的工作,全被他一人包了,而且干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在办公楼里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居然还无师自通地也成了生产能手,成了个优秀的技术工人,成了工厂里的工作效率最高的人。

在魏书生的日记里,“效率”这个词是他时至今日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他对虚掷光阴耿耿于怀,对人浮于事深恶痛绝,对出工不出力恨之入骨,这些都来自他在工厂里的切身感受。

(七)准反革命——人生低谷的坚守

1974年初,国家的大形势是批林批孔,电机厂的小形势是新领导整老领导,具体表现就是批魏。

魏书生的罪名自然因书而生,因诚实而生。魏书生在接受批判时曾口吐“狂言”:“十年以后可鉴今日是非!”结果没用十年,两年半后,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就被翻了过去。

(八)高课低上——“两自”教育的萌芽

1978年2月,魏书生在盘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负责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其中一个是普通班,一个是特差班。差不多就是从这一天起,魏书生把他的“备学生”,高高摆到了“备教材”之前的位置。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奇迹自然给魏书生带来了荣誉,但对他来说,这些并非他最看重的„„最让魏书生欣慰的,其实是他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在两年半连续900个日子里,学生们平均每人做好事55件;每人平均看课外书1.54万多页,平均写日记18.6万多字;班级每周一次的集体野外游玩活动,每天穿插进行篮、排、足球活动、歌咏绘画活动以及知识竞赛活动;每人平均长跑2190公里,平均画画46幅,平均学歌70首;并且到毕业时,全班同学的视力只有一人比入学时有所减弱。

(九)传经布道——穿着西装的孔子

作为一个业余教育演说家,魏书生的足迹遍及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部分汉语较为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

魏书生的“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苦乐观引起人们广泛共鸣。听他报告的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还有大学教授、大学生、邮电部门、工商部门、公检法部门、保险公司等都请他作报告,甚至市领导组织、市直机关全体干部都来听魏书生的专场报告。

三、魏书生的人格特征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内敛与济世:

魏书生的三件大事:读书、写作、思考;三个主题:人、社会、时代。三件大事,说明着他是一个内敛的人,不慕名利;三个主题,说明他是一个济世的人,不斤斤计较于个人。

1、内敛——眼睛向内,发展自我。 (1)弃“外物”如敝履。

我们经常在魏书生的报告中听到这样的论断:“不当班主任吃亏”、“多干活,多享福”、“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家的身体”。很多人将其当成了魏书生的机智幽默,而却不能看到其中的深刻哲理。

若以魏书生的是非标准判断,我们发现生活中一般人认为的坏事,在他看来都是好事:受了委屈冤枉,是好事,可以帮自己开阔胸怀啊;工作多、任务重是好事,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样的认识思考,在生活实践中是一举三得:

①可以使自己的心境不受外界所谓“好事”的影响,保持恒久的愉悦;②可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不争;③可以用生活的砾石,砥 5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砺自己的人格素养。

(2)掘“内心”之宝藏。

人获得幸福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满足“欲望”,二是制服“欲望”。 人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

在与自己惰性作斗争的过程中,魏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仰卧起坐,俯卧撑,长跑,在意志上超越自我;

一个差班,一个好班;把全校最差的学生集中在自己班里;高课低上,在工作上超越自我;

生活简朴,战胜自己的物质欲望,在生活上超越自我; 广泛阅读,集思广益,在学习上超越自我;

坚持写日记,建立“第二脑”来管理自己的大脑,在道德上超越自我。

2、济世——改造社会,造福社会。

(1)少年习武。“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魏书生生于河北,长于沈阳,侠义精神,胚胎了他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发展成为济世理想。

(2)青年书政。魏书生青年时所写的文章有:谈解放思想的《框子》,对比古今著名政治家的《贤相与明君》,有以知识和文明避免战争的《战争可以避免》,有以古代寓言和文革为材料、谈人的“人性”和“兽性”的《人和狼》。

从青年时代起,魏书生就对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像莫尔设计“乌托邦”康帕内拉设计“太阳城”一样,也设想在中国搞一个“共产主义实验县”。

(3)教育济世。1974的“准反革命”事件后,魏书生是怀抱社会理想搞教育的,他搞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更不是糊口,而是为自己的“济世”情怀寻找一个突破口,想通过教育培养孩子,通过培养孩子而改造社会。通过改造人、培养人,来改造社会——而这点恰恰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案例4:老师对待教育的四种态度

老师对待教育的态度可以分为四类:工作、个人事业、单位事业、社会事业。 如果把给学生上课看作“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按月领工资;

如果把它作为个人的事业来看,我应该上好课,搞好教研,通过工作来改善自 6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己的地位和处境;

如果把他当作单位事业来做,我应考虑的是让每一个想做老师的学生,都在毕业前就成为优秀的老师,为语文教育赢得荣誉;

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社会事业来做,我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你们成为优秀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尽一点力。

魏书生的“济世”情怀,在他的一生中有着重要意义:

1、这一情怀在关键时刻挽救了他。魏书生在1974年被打为“准反革命”,徘徊在生死的边缘,生与死,济世与玩世„„何去何从,深刻地困扰着他。他之所没有走向死亡,也没有成为一个玩世不恭者,是源于他对济世的执着:人活一辈子,总得为社会做点什么,做不了大事做小事。

2、他的“济世”情怀成就了他。魏书生是有远大志向的人,他要改造社会,但命运只给了他一个班,让他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魏书生“滴水容天下”,将自己改造社会的方略,用在了治理班级上。

(二)修身与献身:

1、修身

没有一个人是神人,魏书生当局长、书记,当校长,当老师,社会兼职数十个„„60多岁的人了,这么多年的劳作,竟然没把他累垮,这也是一个奇迹。魏书生遇到李镇西,问李镇西近来身体如何,李说:身体迅速发胖,头发掉得利害。魏书生却一如既往地繁忙、健康、快乐、轻松,奥秘何在呢?——修身有术。

(1)修心——笑对人生

修身的关键是修心,心情好了,干什么都不累;心情不好,整天生活在各种烦恼之中,各种不良情绪就会加剧身体的“内耗”。魏书生深明此理,所以他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自己高兴,甚至想建立一门“笑学”, 从十个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笑”的水平:①多做实事;②与人为善;③肯定自我;④自我渺小;⑤笑对不幸;⑥做点趣事;⑦唱几支歌;⑧善于比较;⑨善于回忆;⑩拖拉法。

(2)修炼——全神贯注

魏书生是对气功深有研究的。魏书生练的气功中,有一套“天功”,分成6节:听天钟、登天梯、过天桥、入天门、闻天香、沐天浴。魏书生将其修炼过程概括为四个字:松静匀乐(松:身心放松;静:心灵宁静;匀:呼吸均匀;乐:乐观自信)。后叫“自我放松”,或注意力训练。

2、献身: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1)献身工作,不是牺牲,而是一种幸福。

人与本职工作有五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舍身忘我。人幸福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在哪一种境界。

在三心二意、无心无意的境界中对待自己的工作,即使他有了几亿吨黄金,当了地球的球长,甚至做了太阳系主任,他仍然这山望着那山高,和银河系主任比起来自觉渺小,仍然愤愤不平,经受贪欲之火的煎熬。

如果我们进入了一心一意、舍身忘我的教育教学境界,灵魂不再流浪,精神不再漂泊,思想不再浮躁,于是便感觉天天都在过教师节。

(2)控制“三闲”,高效工作,做时间的“乞丐”。

最累人的,是心累。心为什么累?是因为做什么事都三心二意。什么事都三心二意地做,自然休息时也是三心二意的,心片刻都得不到休息,自然就感觉很累。

魏书生近乎苛刻地控制自己的“三闲”——闲话、闲事、闲思。于自己发展无益和有害的都可称之为“闲”。

魏书生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6小时。魏书生班级的一张课余活动时间表:周一:班会;周二;图画;周三:游戏;周四:竞赛;周五:唱歌;周六:作文;周日:郊游(做好事)。魏书生还总是这些活动的参与者。修身与献身的辩证结合,使魏书生既做出了大事业,又保持了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三)达观与务实:

魏书生读中国通史、读世界通史,所以他能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看身边的事,总能看得清晰、看得明白、看得超脱。将人一分为二,一是人性,二是兽性。难怪魏书生说他“不神化任何一个人,不鬼化任何一个人”,什么时候都能做到不卑不亢。

我们该如何达观地看待?①达观地看待生。②达观地看待死。③达观地看自己:自我渺小(从外部看自己)、心理需要(从内部看自己)④达观地看他人。⑤达观地对生活。

案例5:关于痛苦的话题

1、故事:盐与湖水(痛苦的程度,决定于我们的心境)

2、实验:黄连素兑糖水

1/4片没有包裹糖衣的黄连素碾成粉末,兑多少毫升的葡萄糖水能消除黄连的苦味?(125毫升浓度为5%,继续不断增加浓度,效果依然是苦不堪言)

①黄连是一味良药,只是千万不要人为地将黄连碾碎,再细细品尝。 8

魏书生教育思想解读

苦的力量要比甜的力量大得多。(5.12汶川地震后的宣传)

②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坏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

四、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构成和特点:

案例:训练学生自学习惯的五阶段

① 首次慢动。使学生有个适应过程,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欲望; ②逐步加速。学习的量逐步增大,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此时具体分析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制订适应加速的措施;

③系统计划。制订计划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统一规划训练活动;

④控制时空。采取措施控制坏习惯在时空内的活动范围,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巩固和发展;

⑤进入轨道。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惯性活动,此时学生的学习达到“自动化”程度。

魏书生一直强调树立“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的核心价值观和苦乐观。“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会把平凡、实在的事情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

魏书生不仅是为师者的榜样,也是为人者的榜样。 【结束语】走向远方(汪国真)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第二篇: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应该以“书本”和“大纲”这个本为出发点,在魏书生的讲课中我们看到的是始终紧扣住课本和大纲的要求。我想一堂课学生能学懂课本知识就是成功。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去引导学生求知更广阔的领域,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其结果不言而喻。教育是实事求是的,任何好高骛远只能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有一堂魏书生的公开课就是从作者、作品、字词、引导分析课文这些传统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这些恰恰被一些只追求标新立异的教师给抛弃了。当我们抛弃课本和大纲而去寻求更新颖的教学内容时,当我们把课外补充知识大量带入课堂时,我们可能就把本应掌握的知识丢掉了,学生本应学会的基础知识,本应掌握的技能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削弱了。

教师还要改变以下几个教学观念:

1、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2、采用“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按预先制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在自学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从生活和学生经验出发,创设激发学习欲望的学习情境,并由情境直接引入学习的主题,富有实效性,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

4、采用启发式教学,杜绝注入式、灌输式教学。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当问题,以问题引导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5、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上述思维的基本过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6、教师具有一定亲和力,自然亲切,生动活泼,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拓展延伸。

魏书生老师总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也非常值得教师们学习研究:(1)创设意境,通过谈话、口头作文、呼喊“我们能行”等方式来调整学生的情绪、创造愉快的课堂环境、选择民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热爱教师的情感转化为热爱学科教育的兴趣,也就是激活兴趣;(2)明确目标,也就是这一课关于知识、技能、情绪、思维等方面的训练要求;(3)传授方法;(4)自学知识;(5)探索规律;(6)互测互结。在自学指导方面,魏书生要求学生先制定计划、再养成习惯、最后自我总结,不仅要视自己的智商、情商制定和实施计划强化自己,还要适应教师,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自学计划。

对待学生,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是人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是具有能动性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是对人的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掘和素养的促成。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批判,而是建设。

人要高高兴兴地活着,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人的苦乐观。教师的职业就是让自己和学生同时享受快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的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

魏书生认为,需要产生情感、情感引发动机、动机指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因此,魏书生在育人方面特别注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明白读书是自己终生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才愿意干、乐意干。以前我们只知道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渠道,魏书生则开辟了学生彼此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另两个渠道。他的育人方法虽然千奇百怪,但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要求学生写日记,确定自己的座右铭,写出自己终生崇拜的人、追赶的远期和近期目标,经常指导学生对照目标改正错误,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都是好方法。人生只有进取,满足就意味着死亡,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暴自弃。于是,他教育学生利用自我精神充电的方法,闭眼放电影,今天的所为是不是错了?能否实现目标?来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昨天、客观地评价今天、科学地规划明天,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第三篇: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对待后进生的方法

当老师,最头疼的可能就是班上的后进生了。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眼里的后进生是个什么样子?

魏书生认为,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人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

在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把一个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要到了班里。进班第一件事,魏书生让他自己找优点,这个男生说,我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已经发现了两个优点!"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一听说自己又优点,居然脸红了。

这个学生语文考试只得了8分,这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惟恐避之不及,可是魏书生居然夸他:"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魏书生就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学生,把他们积极的、乐观的一面调动起来。有了这样一席话,原来惨不忍睹的卷子看着也顺眼起来了,魏书生又帮他分析每道大题还有哪些潜力可挖?生字填空、文学常识、作文……结果,这个学生最后又找出了一二十分的"可发展空间"!下一次考试,考了58分,慢慢地,及格了。

在魏书生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爱而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们愤懑,我们委屈,却不知道我们的爱错失了方向。智慧源于真爱,真爱触动心灵,爱的力量很伟大。魏书生的教育观让我懂得了身为班主任的妙处、用处,坚定了我走一条既轻松又快乐的教育之路的决心。

通过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深切的体会到,教师的眼中没有不一样的学生,只有个性不同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是教师的职责。我们要努力拼搏,努力去学习,钻研自己的技术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金祥权

2009年7月13日 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金祥权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一、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关 注 每 一 位 学 生

金祥权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心声》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 理解探究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 教师小结(略)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四篇:魏书生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南 庙 小 学

银 银 魏书生讲座学习心得

南庙小学 罗银银

2013年10月13-14日,我有幸听到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的讲座,使我受到一次教育的洗礼和震撼。在报告会上,我感觉他的举手投足,感受到他的幽默、诙谐、生动的艺术,对我的感触很深,下面我来谈谈体会: 一. 爱岗敬业、守好心田

教育是一门神圣的、是一门不断探索、享受的职业。魏老师做了很好地诠释,他无论身兼何职,多忙,心中从没离开过心爱的讲台,从没离开过深爱的学生。他倡导的“松”“静”“匀”“乐”四字经,带领教师脱离职业的束缚,在教育纯洁的世界里享受工作的快乐。 二. 科学学习他民主管理的方法

从魏老师的报告中不难让人真切的感受到民主是管理之魂。他的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树立服务的观念;其次是和学生建立互助的关系;再次是发展个性;最后是决策多商量。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事,不用事必躬亲,学生能做的不用班干部,班干部能做的不用班长,班长能做的不用班主任,会管理的不必事事为之。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层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魏书生老师用他自己的智慧、豁达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我上了一堂宝贵的课。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时刻做到“松”“静”“匀”“乐”,牢记“守住、守住、在守住”,从基础出发,以求的在“守住”中发展;在“守住”中快乐;在“守住”中智慧,争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魏书生的教育思想(范文)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

1.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教育改革

教育是研究艺术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百花齐放的。 一个改革者应该有科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 3.教育管理

宇宙空间并不开会,但数千万星体,却照样井然有序地运转着,这不是对人的启示吗?

领导者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呢?就是那些带规律性的问题,那些乱子还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 4.教学民主

民主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敞。

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少一些无效劳动。 5.语文教学

讲思想教育,往往使人误解为政治说教,可不可以叫思想感染?感染,就更富有艺术性,富有人情味,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并根据研究成果纠正自己的教学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改变教与学不协调的现象。 6.教学方法 应该经常和学生商量一点教学实验,这样就使教学充满了源头活水。

“帮助”二子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 7.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

语文教学厚古薄今、厚现代文学薄当代文学,不能算作什么好现象。 8.自觉学习

只把考试分数作为果实去精心培养,结果使许多学生舍本逐末,不顾大的方向,而用全身心的代价去挣分数。结果分数到手,学历到手,学习到头。许多知识漫不经心地丢掉了,至于更新更谈不上了。

人是有两重性的,幼稚也是相对的。不应该轻率地给那些智力较好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下幼稚的结论。他们灵魂深处,一般都有较复杂的闲思缠绕着,使他们无力自拔。 9.自学

学生最初没有自学习惯,好象一部静止的汽车,产生培养好习惯的欲望好象打着了火,第一次推动不能性急,要慢,慢才符合运动规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文章是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愿写,越不敢写。 10.开发脑力

人的潜力无穷无尽,作为挖掘潜力的第一步,首先要树立起人的潜力无穷无尽的观念。

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矿区,谁没发现这一点,就说明谁的勘探能力落后;谁还没有开采,就说明谁的工作中心还没有转移到发展“生产”上来;谁开采的少,就说明谁的开采技术落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委托投资协议书样本下一篇:委托中介卖房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