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2022-05-1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首先阐述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误区,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有关精神,然后从一名规划设计人员的角度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体会。【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第一篇: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快小城镇发展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文章通过分析加快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来说明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达到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关键词:新农村;小城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小城镇快速发展。

一、加快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小城镇可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已久的“三农”问题,还可扩大内需

“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人数太多,近七亿多人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仅12.46%,所以要跳出“三农”的圈子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这就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小城镇,逐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少农民数量(人称“第三次解放农民”)。

我国目前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年财政收入已达31649.29亿元。国家已有一定财力支持小城镇建设。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留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就会获得更多的土地和其他资源。这样农村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性和相对价值就会增加,则以劳动力为主要资产的农村贫困入口的收入就会相应增加。同时由于务农劳动力变为非农劳动力,他们由农产品的供应者变为农产品的消费者。使农产品供给量减少而需求量上升。农产品价值随之上升,务农劳动力的边际产值和工资就相应增加,这样农民的收入就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而不断上升。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需求拉动乏力,与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有很大关系。从全国看,57%的农民仅消费40%的商品。这表明,我国农村消费群体大。但消费支出少;需求潜力大,但贿买能力低;市场空间大,但市场容量小。所以农民消费不足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有7亿多农民,理应是启动市场的主力,然而人数上的优势并没有使他们成为市场的“主导者”。由于7亿多农民的消费水平太低,很难适应和消化经济增长及社会进步中释放出的巨大工业生产能力,商品的相对过剩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尽管造成农民消费水平低的原因很多,但城镇化进程缓慢、小城镇发展不快也是造成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低重要原因。在人地矛盾日趋恶化的情况下,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民生存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小城镇是坚持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世界经济进步与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基本上都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要走向現代化,必要条件就是生产要素、资源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乃至后工业社会,除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会有较快发展,这是任何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任何一个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经济都必然要经历的。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截止到2005年底只有43%,大大滞后于工业化,也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加快发展并处理好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大中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矛盾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必须在适量适度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积极引导小城市和小城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蓄水池”作用,建立起大中小城市并举的城镇网络体系。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多采用就近的方式,而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对更接近农村,距离近、迁移成本低,转移的劳动力易于适应新环境,它是我国低收入低素质农村人口的最佳选择。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还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工业资源。另外,发展小城镇还可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当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的不可流动性,限制了农民进城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基于当时社会生产条件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而目前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在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农民在富裕之后更加向往城镇美好幸福的生活。然而,目前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是土地制度)使其行为发生了扭曲,他们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城后与原有土地的关系怎样处理?原有宅基地是否要还耕?土地的使用权是否可以转让及失业后是否有社会保障?这些问题使得他们在进城与不进城之间徘徊。很多农民已在城镇购房或者有购房的打算,但限于种种考虑而在观望和等待,只有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政策的稳定性,其行为方式才会发生重大变化。

2、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是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很难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因为农民经济活动的社区性和独立性,使分散化的经济行为无法实现向集约化生产方式过渡,土地的不可流动性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过程的制度缺陷。

(二)小城镇布局不合理,规划缺乏科学性

1、小城镇发展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形成无序发展状态。各地不是按照客观条件和发展要求建设小城镇,而是按照行政区划和管辖区范围盲目建设小城镇,造成有些地方小城镇过于密集。这即使小城镇消费人口难以达到合理规模,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导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大量占用耕地,浪费资金和资源。由于小城镇规模小且分散导致乡镇企业的布局也十分分散,违反了第三产业只有集中才能取得规模效益的规律。

2、重单项规划,轻协调发展。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各自为阵,各搞各的,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不同大小的城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分工,找不到它在本区域中的具体定位。各自的区位、资源、历史、文化、经济等个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无地方特色,而小城镇建设恰恰应凸显地方特色。

3、小城镇内部布局不合理。小城镇内部各功能区(如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等)区域混乱,制约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小城镇发展资金匮乏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小城镇建设发展投资巨大,资金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为城镇每接纳一个农村转移的劳动力都得花2.5万元,主要用于扩大基础建设和安排进城农民就业。目前,能够支持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

资金几乎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不仅如此,由于小城镇财政金融体制不健全,一方面小城镇的税收不能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资金要素通过现行的金融体制大量流出,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是导致小城镇排水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等公用基础设施匮乏的重要原因。

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有三种:一是政府推动,二是市场导人,三是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入相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明确提出搞市场经济也十多年了,但在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改革方面还是没有重大突破,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还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唯一主体。而政府由于财力十分有限,承担不了也承担不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部资金。而其他的投融资渠道目前也没有,所以影响了小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另外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谓认识上的偏差归根到底是对城镇基础设施的产品和社会服务功能是否具商品经济的性质,是不是商品,能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建设、经营和管理,政府在其中应起什么作用等这样一些问题认识不清。对于文化、教育、体育等认为是公益性设施,对卫生、道路等认为是社会福利设施,理应由政府投资。资金严重缺乏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通过对大中城市经济效益的对比可以发现。小城镇单位面积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大中城市平均水平的1/3,相当于200万人以上大城市的3%。小城镇人口少,规模小,对于街道、商场、影剧院等公共设施的利用率也远低于大中城市,这对于土地资源和资金构成经济发展瓶颈要素的中国来说,严重违反了规模经济原则。

另外,通过对小城镇与大中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在小城镇的工业结构中。存在着与城市大工业结构的高度趋同化现象,第三产业严重缺乏,且多为低层次,对周围农村地区的吸附能力十分有限。

以土地资源为例,较突出的问题是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用地粗放,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我国现有的600多个城市中人均占地101.6平方米,而乡镇人均用地高达192平方米,比规定的标准高出38%。

三、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土地制度

目前,土地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允许农户承包的土地以转包、转让、互换、人股、租赁等形式,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农民进城后原有的宅基地一律要还耕;允许进行土地置换:在小城镇建设中。要按规划和计划开发利用土地,鼓励旧城改造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凡经营性用地出让,要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另对现有的土地批租制度进行改革,将几十年的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该为逐年收取,这样既可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也可吸引企业进城经营,此举可大大加快小城镇发展。

实际上,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种地的人已经很少,尤其是年青人多数已在邻近的镇上或外地打工经商,很多人还购置了房产,但农民在村上的宅基地仍然保留,造成了巨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所以要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土地流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行得通的。

国家应当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适度放开二级市场,让土地流动起来。可考虑成立国家土地开发公司,在保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为农民进城创造条件。当农民进城时。国家有优先权收购其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农民则从中可以获得一部分“进城安置费”,或者将安置费与一定的医疗、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障结合起来,并给予进城农民以完全的市民待遇,这样做有助于农民“安心”进城,但农民原有的宅基地必须还耕。土地开发公司可以收购来的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或向社会募集资金,用于土地的开发利用,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由于宅基地还耕和土地平整使得耕地面积扩大以及土地的规模经营,土地收益会上升,这样土地开发公司就有利可图。

(二)对小城镇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必须对发展小城镇进行正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各地政府应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和带动区域及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确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克服追求一时政绩的短期冲动。只有从经济战略高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定位,才会提高发展小城镇的自觉性主动性。

在正确定位的同时应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各地应根据本地的人口、经济、资源、交通、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和经济发展前景等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内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做到合理布局、扩大规模和突出特色,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求发展。商贸发达的搞商贸型小城镇,工业有一定基础的发展工业型小城镇,地处城郊的可发展为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的旅游小城镇。经济发达的沿海平原地区可适度扩大现有小城镇的规模,完善小城镇对农村聚集功能。山区的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中心成长型,把有限资金用于加快县城的发展。同时也可选择将具有农产品优势和特色的乡镇建设为特色农业型小城镇。

编制规划要群策群力,要建立和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健全市民、村民的听证制度,完善专家的评审制度。同时要注重规划的实用性和协调性。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在规划上首先放虑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群众急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好的项目,注重实效。还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注重规划的协调性,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协调,要注重培育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还要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要加强对市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乱倒垃圾,不隨地吐痰,不闯红灯。

另外要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做到领导变更或领导工作思路变更,规划不变,一张图干到底。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按规建设,有序发展,做到规划不完善不开工,建设无规划不进行。

(三)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一般而言,农村小城镇的经济产业与经济项目都是竞争性领域,不存在所有制进入的限制,尤应注重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与农民在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作用。要把大多数基础建设引向市场,把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的基础产业来开发。利用市场机制建设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工农业产品由短缺变为过剩,社会上有大量闲散资金

缺乏投入方向。另一方面,千千万万的农民又盼望过上城市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市场机制把社会资金吸引到小城镇建设上来,既可以让资本拥有者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又能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可谓一举多得。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的原则就是“政府管规划,企业来建设”,“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失误、谁负责”。每个项目都要实行投标竞争,国营、集体、个人都可以参与,真正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小城镇政府要学会灵活运用合资、合作、租赁、股份制、委托代理、BOT、TOT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分散资金,为小城镇基础建设服务。依靠市场机制发展小城镇有可借鉴的几种模式:一是农民造城模式。这种模式的代表是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二是企业建镇模式。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三是混合投资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中,既有民间投资,也有集体、国营、外资企业参与,还有政府的财政投入。这种形式建设小城镇的比较普遍,推广价值也比较大。

(四)扩大规模,提高小城镇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集聚功能

要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扩大规模。提高小城镇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集聚功能。

1、吸引农村人口、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适当集中是培育与城镇化相适应的消费群体、培育农村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具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大量农民就近进入小城镇后安家落户、经营实业,或兴办工厂,或开店经商,或兴办其他三产项目。随之而来的是其收入的货币化、消费的商品化。这样城镇人口的适当集中并与现代电力、自来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相结合,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自给性或半自给性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积极推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能极大地提高小城镇的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我国农村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结构调整、组织优化、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乡镇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在外部環境大变动的新形势下越来越显现出其负面效应,特别是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四处布点式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既难于管理,又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因而乡村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既可得到小城镇水、电、路、通讯等相关公用设施的支持,又可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公用设施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使乡村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降低共享资源的成本,从而提高了小城镇的资源利用效率。

3、采取种种措施使资金、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以及优秀人才等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以形成要素优化聚集的规模效应,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效率和效益。因此无论是发达地区或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要发展和建设小城镇都必须考虑集中和吸引优质生产要素的问题,特别是如何集中吸引优秀人才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小城镇兴衰在人。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以及功能的发挥也靠人。

总之,要采取种种措施,加快小城镇发展,以达到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作者:陈 源

第二篇:坚持以人为核心、探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途径

【摘 要】 首先阐述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误区,解读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有关精神,然后从一名规划设计人员的角度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体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建房、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财力空亏;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盲目照搬,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走岔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克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他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载体,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动能。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规律,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精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四化”协同发展,取得新的突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促进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

众所周知,小城镇是连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国家继续加大城乡一体化政策与资金扶持的力度,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可见,城镇化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抉择,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率不断提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受资源要素、体制机制、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城镇化建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我认为,我省小城镇规划设计工作,应当在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有关精神,总结已有经验和结合当前全省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实际,大胆开拓。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首先要解决几个问题

1.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民“有实力进镇”的问题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是广大农民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一方面,农民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获得,使土地成为了一种生产资料,通过合法经营可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农民通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而也获得了作为农民的合法身份,并获得相应的权益。但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农民对土地所享有的权益本质上只是一种身份权,而不是一种财产权,也就是说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经营者,只享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不能作为一项财产主张自己的权利,只能通过特定条件下的资产经营获得收益,不能通过其他形式的财产处置从这块资产上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格局导致广大农民既想进城,而因自身没有实力又不敢进城,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一大“瓶颈”。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和农民非农化进程,就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出租、抵押的制度,使农民的土地能变为有价值的资产,进而获取进入城镇的“第一桶金”。一是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趋势,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通过向经营大户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公司转让、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民可以在不直接参与土地经营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土地收益。二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市、同价、同权”,使广大农民能够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补偿权利和相应收益。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经营模式,建立多元化的经营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如通过集体土地入股参与城镇开发等形式,使农民既可进城,又可在城镇化建设中获得稳定的收益,实现安居乐业。三是探索建立农民土地及房屋抵押质押信贷制度,解决农民拥有的主要资产不能成为金融机构抵押品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使农民能够通过对资产的合理处置,获得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金支持。四是建立进镇农民的住房保障体系,参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探索通过允许农民宅基地置换优先享有住房保障待遇等政策,使农民能够比较体面地进镇,进而成为有实力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新居民。

1.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有身份进镇”的问题

改革开放的一大进步,就是允许农民离开土地,融入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之中,但是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使农民进城后的身份问题无法解决,长期游离于城镇与农村之间。这种二元化的制度设计,使得广大农民即使生活在城镇,也无法扎根于城镇,“离乡”不“背井”的最大隐忧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却在感受不一样的“阳光”,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明显身份差异,成为影响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就必须着力解决农民“有身份进镇”的问题,从而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普照城乡大地。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放宽户籍限制特别是小城镇的落户政策,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为农民迁入小城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二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建立农民与城镇居民衔接一致的教育、医疗、就业、低保等政府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能够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有尊严地生活于城镇,并在城镇安居乐业。三是适应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对农民转移就业的特点和要求,大力开展有针对性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尽快实现在城镇就业,同沐公共财政阳光,真正拥有尊严和幸福感。

1.3完善财税扶持政策,解决“有产业进镇”的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高速度推进与低水平发展并存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产业支撑,导致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在城镇的就业转移,缺乏赖以生存的依附条件。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就必须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资源向小城镇聚集,支持城镇产业发展,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城市的中小企业转移到小城镇发展。抓住大中城市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契机,积极引导部分规模适度、成长前景好、产业技术相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流向中心镇及其周边工业园区,通过小城镇吸纳,帮助其做大做强。二是扶持“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发展。利用税收地方留成、财政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企业,使其成为对城镇发展具备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特色产业。同时,还要研究完善小城镇第三产业的税收征管,加大第三产业在小城镇产业中的比重,解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小城镇产业发展了,就可以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有效的转移,“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春运民工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

1.4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解决“有资金建镇”的问题

要破解小城镇发展的资金“瓶颈”,必须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建立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作用,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各类支农资金整合打包,集中投向小城镇建设。二是建立税收留存政策,对小城镇产生的地方税收留存部分实行一定比例的返还,激发当地政府发展小城镇的积极性。三是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机制,放宽资源的流动条件,对部分公共性基础设施项目可考虑适当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小城镇开发。四是创新要素管理方式,通过要素市场的资源和资本流动,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同时,在小城镇建设用地报批、房屋产权登记税费等方面,要研究制定比大中城市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各方面资金资源流向小城镇,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

2、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提升城镇建设整体水平

树立长远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科学规划先行。只有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小城镇的未来。实施“小城镇,大规划”,即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小城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小城镇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小城镇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提升城镇建设整体水平。

2.1以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坚实基础

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县域中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适度规模,注重实效,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城镇规划应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以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的纽带,形成较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必须面向未来,要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同时,又要全面协调、合理布局、抓住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协调,城镇功能的健全、规模适度、空间的合理分布、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等。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制定规划要以"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健全规划成果的专家审查制度,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依规建设,有序发展。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及现代生活的要求,迈上新台阶。

2.2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作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措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本身的经济基础,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良性滚动。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有瓜菜的、有水果的、有商贸的、有旅游的、有饮食服务的集散中心,一镇一品,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以吸引外资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等。

2.3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发展小城镇的有力保障

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这个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约有9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也是少数,而多数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因此,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首先要抓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要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那么如何做?省级财政应扩大用于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盘子,地方市县财政有经费配套,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县要提前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安排相应的资金投入。要根据农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不同产业的职业农民可以采取分类培训的方法。目前的农民培训更多地体现为行政推动行为,要培养农民参训的内在动力,提高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必须对持证农民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如优先承包流转的土地、优先承担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优先取得金融小额贷款等;对有一定技术要求的服务岗位,要推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培养应该形式多样,加强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和农科院校师资建设与硬件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适时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做到学制长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举,以适应农村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其次做好行为引导,人可以创造环境,反过来环境也可以改造人。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一句成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是环境,人人都能改造别人。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广泛开展以“走向文明”为主题的社区特色文化活动,不仅治好了不少人的心理疾病,更治好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以往更亲密,更和谐了。

参考文献:

[1] 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2] 焦必方,孙彬彬。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M」.上海:负担大学出版社,2009

[3] 曾建民,彭伟董汪洋.发达国家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及启示「J」.江汉论坛,2008(11)

[4] 罗杰文.东亚农村工业化模式探析与启示「J」.国外理论动态,2008(12)

作者:温建霞

第三篇: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财政政策支撑探讨

摘 要:本篇文章首先对新型小城镇建设的作用进行阐述,从财力紧张、刚性支出、政策缺陷、管理粗放四个方面入手,对新型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新型小城镇建设乡镇财政所面临任务为依据,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财政政策支撑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乡镇财政;政策支撑

在党的十八全会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注重小城镇建设工作,同时指出促进中国特色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和谐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2014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发布了新型城镇规划机制,并明确指出注重构建小城镇,实现城市和乡村功能的融合”。现阶段,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放置在小城镇建设中,在实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财政部门肩负的职责比较重大,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本文将重点对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财政政策支撑进行阐述和探索。

一.新型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一)聚集人口

2016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5%,但是真正实现户籍城镇化的仅仅为40%左右。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农村居民户口转移,新型城镇建设可以给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优势。由于小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区域性民俗习惯没有发生太大转变,并且消费标准和农村相似,因而给农村人口聚集提供了条件。

(二)促进社会稳定

第一,采用小城镇建设的方式,减少人口流动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第二,在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时,主要秉持以人为本原则,起到公共消费均衡化的效果,提高人口素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快产业发展

运用小城镇建设的方式,给城镇建设起到招商引资的效果,进而提升我国投资发展增长效率。首先,小城镇建设可以引导农村建设,提升农村投资水平。当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整个产业发展也就得到了保证。其次,在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开展公共投资工作,其中包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医疗投资以及教育投资等[1]。

(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式依然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并且我国农业和规范性以及规模性产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采用小城镇建设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同时还能实现农村管理体系的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改革。

二.新型小城镇建设乡镇财政所面临任务

(一)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一般运用到城镇道路、交通等基本设施建设的投资。基本设施投资和小城镇建设规模以及承载性能有着直接的关联。

(二)公共服务保障

所谓的公共服务保障主要是指运用在医疗、教学等领域的资金。这是乡镇财政投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秉持着“以人为”的原则将小城镇建设整体情况进行体现。

(三)扶持产业发展

主要应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财政补助、人才引进费用以及服务保证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不仅与小城镇的今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同时还可以对财政以及经济问题进行全面处理[2]。

(四)带动三农发展

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必将满足三农多项要求,进而促进三农稳定发展。但是如果小城镇建设效率高于三农发展效率的话,就无法落实小城镇建设标准。因此,乡镇财政部门在支持乡镇道路规划、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新型小城镇建设中乡镇财政面临的问题

(一)财力紧张

首先,乡镇经济基础比较淡薄,大多数乡镇工业发展效率偏低,运营规模相对较小,并且税源缺少充足性,财力紧张。其次,当前非税收入受到限制,过去的土地财政已经结束,乡镇原有收费项目基本取消。最后,在落实“营改增”政策之后,乡镇财政收入普遍偏低。

(二)刚性支出

第一,保证饭碗的压力。针对当前乡镇部门工作人员来说,其工资和一般企业进行比较,存在较大的缠距,财政部门担具的刚性压力普遍偏高。第二,乡镇基础设施存在较大的落后行,维修、重建等工作内容比较繁多,乡镇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建设需求。第三,公共服务支出需求逐渐加大,财政保障水平偏低,进而无法保障公共服务支出。

(三)政策缺陷

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土地财政红利基本也开始受到大城市的单独享受的影响,土地财政已经是当前城市财政具备的主要特性,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也主要以占用乡镇非农业用地为主,再加上相关政策的缺陷,使得土地非税收入自身优势无法在小城镇建设中全面体现。

(四)管理粗放

由于乡镇财政部门人员老化,知识面较窄,虽然近几年也招收了部分管理人员来巩固管理队伍,但是这些人员主要以毕业学生为主,他们虽然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但是缺少丰富的管理经验,进而影响乡镇财务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财政政策支撑的建议

(一)加快创新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为了在财力方面满足小城镇建设需求,构建高效的财政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在实施城镇建设分税制度的过程中,加大乡镇财政留成比值。必要时,还应该对非城镇范畴中的小城镇进行规划,将土地收入进行留存。只有采用这种方式,还能获得更多的财力,进而保障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

(二)财政部门积极参与新型小城建设规划制定

针对人口潜力高、产业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区域,应该优先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尤其是对交通便利、辐射范畴广、跨度大的县城区域来说,应该将其当作重点发展对象。在建立小城镇发展规划方案时,应该把财政部门当作主要部门进行设定,财政部门不仅要给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还要将小城镇建设把控在财政部门可承担的范畴内。

(三)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一,在确保社会保险以及教育统筹的条件下,提升乡镇社会保险、社会补助标准,实现乡村群众和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同等对待,定期发放补助资金,防止出现拖欠、占用补助资金现象。第二,实施财政专项补贴,尤其是公共设施、医疗设备、教育设备等方面,减少乡村公共服务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提升乡镇群众的生活品质。

(四)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摊机制

建立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摊制度,可以有效缓解城镇增容给乡镇基础设施构建、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的财政压力。在保证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资本开放,吸引一些非农资金投放到城镇建设中,这样不仅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进而向农民享有城市居民的待遇。

(五)加大财政对乡镇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

在采用融资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农业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具备农村特色的产业,运用规划指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财政对乡镇特色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财政自身具备的效力进行体现,让更多企业参与到小城镇建设工作中,给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农村建设的稳定发展。但是在落实小城镇建设时,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就会给小城镇建设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制约。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应解决措施,通过采用加快创新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施乡镇人才引进的财政支持政策等方式,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落实,进而给我国农业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江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措施研究——以达州为例[J].价值工程,2013,(2):165-167.

[2]刘萍. 小城镇建设与乡镇財政体制改革探析[J].现代商业,2016,(7):178-179.

作者简介:

杨玉著,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汤池镇财政所。

作者:杨玉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德育资源论文范文下一篇:工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