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形势

2023-06-09

第一篇: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形势

2014形势与政策论文: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摘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们共同的心愿,沟通才能够增进互信,合作才能够达成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为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追求和平与发展、从对抗到对话、从斗争到合作的世纪,也是一个兼顾自由与责任的世纪。

关键字: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 继往开来

一 两岸关系的核心与关键

(一)两岸关系的症结

“胡六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涉外事务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其中第六点提出:“我们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同时指出,“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做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

由此可见,要“ 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关键的问题恰恰存在于“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基础”之中。没有这个“基础”,两岸就没有谈判的可能,或者勉强谈起来只获得一纸协议,也不可能真正结束敌对状态;如果这个最根本的对立解决了,其他各项政治问题包括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等等,都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而迎刃而解。目前,两岸在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上达成了一致,支撑了去年以来两岸关系的明显进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深化落实这一共识,尚需双方发挥高度智慧,在互动中形成高度默契、互为激励、螺旋上升的正面循环。所以,胡总书记在2009年5月26日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进一步指出:“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二)两岸关系核心问题是要全面落实“一中原则”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走向成熟并落实为具体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二十年左右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初步一致。这就在两岸最为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出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互为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一致与平衡。

从“胡四点”到“胡六点”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讲话精神、从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的有关变化来看,以往一中原则单纯强调两岸关系的“法理内涵”,对台湾当局政治地位采取绝对排它性的否定态度;而“两岸同属一中”则在坚持一个中国法理基础的同时,为一中原则注入了实事求是、正视现实的“事理内涵”,以及以人为本、尊重包容的“情理内涵”。全面把握与落实“新三句”包含的法、理、情三重内涵,是我们正确坚持一中原则、继续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综上所述,两岸关系事有千端,全面地、坚定不移地落实一个中国原则是核心所在。它一方面要求台湾当局更加明确地坚持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更加明确在排除人们对台湾未来走向上的疑虑;一方面要求大陆进一步合情合理地看待台湾当局应有的政治地位,并继续协商解决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在两岸关系历史当口,双方均须戒慎恐惧,小心呵护,务使近年两岸关系出现的良性互动不断深化,巩固发展。

二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展现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动,两会商谈达成18项协议,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各界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两岸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

其中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中国大陆的发展与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及措施的不断加强;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产生与显现了重大的积极性作用;

3、和平发展态势获得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的高度肯定;

4、两岸间政治互信有所建立;

5、马英九团队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开放政策;

6、国际社会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因此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要坚持的方针政策有:

1、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实现两岸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原则 ;

3、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

除此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第一,大力促进两岸人员往来; 第二,积极推动两岸直接、双向、全面“三通”;第三,大力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拓展领域、提高层次; 第四,切实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第五,探索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发展两岸经济往来,通过经济交往弱化政治,让百姓之间紧密相连,两岸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们共同的心愿,沟通才能够增进互信,合作才能够达成双赢,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于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的协商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为大陆和台湾的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继往开来创新局,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

(一)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开创两岸新局面

我们应清楚认识到今日的两岸关系来之不易,要认识到马英九的执政期是我们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他正派正直,是我们修复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机遇,机遇在前,我们应倍加珍惜。

当然,“先经后政”作为两岸的基础,也是应该建立得更扎实一点,但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我们总会面对众多政治难题。可是“先经后政”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政治,从2008年至2012年,成功的“先经后政”也化为选民的选票,不正说明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影响。 面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大趋势,要求我们更关心另外45%的选民,也要求台湾在野的民进党要正视现实,理智地面对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大潮流,诚实的面对“九二共识”与“宪法一中”,不要甘作“为反对而反对一切”的反对党,要有理性的两岸政策,否则只能永远沦为在野党。即使偶然再度执政,也一定是不稳定。

(二)贯彻执行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两岸同胞普遍肯定与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双方有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意愿;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两岸关系继续改善发展,这些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新局打下了良好基础。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有望迎来新的机遇,迈出新的步伐,开创新的局面。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持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精神,以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为主线,进一步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对台工作,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全面理解党的十八大关于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这一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包含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判断和战略决策、新形势下推进对台工作的主要目标。

中央强调要坚定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信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崇高愿望和坚强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关系历经风雨洗礼,开辟出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

中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统一的方向和目标,全面辩证地把握和平统一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在联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尽最大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要牢牢把握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广泛团结广大台湾同胞的主线,维护既有的宝贵成果,保持正确方向和前进势头,增强政治互信,促进交流合作,扩大人民往来,推进对话协商,取得各方面新的成就,加强各领域制度化建设,从而夯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一 胡锦涛会见连战-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阐述三点看法 二 继往开来再创新局 三 十八大与两岸关系继往开来

四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篇: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主讲 宋徽瑾 阮东彪

周边安全对每一个国家而言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一、中国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

1、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陆地边界2.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周边国家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其中还有不是邻国的邻国,如美国在东亚有着巨大的战略利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邻国。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 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 阿富汗、巴基斯坦。 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 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海上邻国六个:

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2、我国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很复杂。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 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表现一: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表现二:强国多。俄罗斯、印度、日本和韩国等,世界上 25支最大军队中7支在我国的周边。表现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日本、韩国经济发达,亚洲四小龙,有苦哈哈的朝鲜、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表现四: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宗教与民族冲突尚未解决, 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表现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多,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表现六:热点焦点较多。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使我们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构成当前世界热点问题的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中国周边。还如,除中国之外,世界六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四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拥有核技术以及核生产能力的国家大多在中国周边。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二、回顾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

不同时期,邻国的数量是不同的,我们与邻国的关系也不一样。先后经历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模式,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模式、冷战下以美苏为中心的模式。

(一)以中国为中心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同外界交往为内涵的对外关系史。从那时一直到清朝,中国凭借其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在东亚处于中心地位,周边国家大多向其称臣纳贡,形成了“华夷秩序”或“华夷体系”、朝贡体系。中国的统治者自称为“中国”、“中华”,“华夏”(一个说法是服饰精美称为“华”,有礼仪称为“夏”, 先进民族的意思。而把周边邻近地区被称为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这些蛮夷之地要定期向我国朝贡、接受册封。清王朝1764编纂的《大清会典》中不仅把朝鲜、琉球、安南、缅甸、暹罗、苏禄、老挝、廓尔喀、巴达克山、爱乌罕、浩罕王国等均为中国的属国或朝贡国,而且把葡萄牙、罗马教皇国、荷兰也等列为朝贡国,它们同清王朝保持着藩属——宗主国关系。如清朝曾规定,朝鲜每年、琉球每隔一年、安南每三年、暹罗每四年、老挝和缅甸每十年朝贡一次。荷兰这些国家因为太远了就不确定具体的朝贡时间。中国皇帝对朝贡国的“回赐”,其价值通常高于他们的贡品,即“厚往薄来”。在这种体系中,中国通过文化优势政治威望而不是军事占领的方式对邻国实行怀柔政策,以防御为主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在这种体系下,我国的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其次,日本虽做过我们的藩属国但16世纪日本建成统一的国家后,就宣布断绝这种隶属关系,反而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时我们沿海深受倭寇之苦。总体上我国周边环境是安全的,这种体系的稳固是以我国国力强盛为前提,一旦国力衰弱,这个体系就会土崩瓦解。

(二)以西方列强为中心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时期,不仅我们保护不了藩属国,自己也是泥菩萨。结果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被纳入西方国家主导下的现代国际体系,而成为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性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 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国家集团,而后来日本则努力成为该地区新的“霸权国”,企图单独主导东亚国际体系。此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已不再是北方游牧民族,而是西方列强,沙俄、日本、法国和英国都通过领土扩张或者建立殖民地而与中国为邻;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是西方列强,因为中国的周边地区都已经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和侵略中国的前哨基地。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十分险恶。

(三)以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

二战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我国周边安全挑战主要是美国为首的阵营的经济封锁、政治、军事威慑。

1958中苏矛盾公开化,中苏两国同盟关系逐渐名存实亡。美国也更敌视中国,因为我们在鼓足干劲研制原子弹,在抗美援越。我们面临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在我国周边的盟友的压力。60年代开始,苏联由中国最大的邻国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敌手,不断在中苏边境制造冲突事件,最终爆发了1969年珍宝岛战争。同时,,美国通过越南战争在中国周边地区采取行动,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另外,当时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曾提出过“反帝反修”、“世界革命”等激进的政治口号,并且对一些邻国采取了“斗字当头”的做法,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关系比较紧张。进入70年代,中国先后改善了与美国的关系,“小球带动大球”的外交战略。1972年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建交, 1974年与马来西亚建交;1975年中国同菲律宾和泰王国互派大使。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驻扎重兵,对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979年入侵阿富汗,直接危及中国西部边境的安全。1978年11月,与越南订立军事同盟,支持越南占领柬埔寨,使得印度支那成为苏联从南面对中国构成了包围。(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1979年中越战争爆发,88年因南沙群岛中越又发生冲突。总之,冷战时期,我们周边的首要威胁是苏联,苏联在中国北面、西面和南面构筑了一条威胁中国的包围线。

三、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概况。

(一)中国周边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1、中国的周边国家数目增多了,在邻近中国的中亚地区就出现了五个独立的国家,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其中前三个国家与中国有领土接壤。而中俄之间的共同边界线也因此减少了大约一半,因为原中苏西段边界线已变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边界线。

2、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改善。不丹是唯一的未与我国建交的中国周边国家。3000米高原上,最后的香格里拉。辛格国王不一般。君主制自动改革为民主制。平民君主,四个王妃是四姐妹。我们是他们遥远的邻居。印度指导下行动。

3、中国与中亚、印度、俄罗斯先后签署了边界协定,基本上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4、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5、中国在与周边国家构建的地区性多边组织、论坛和会议等国际制度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逐渐发展为包括东南亚所有10个国家在内的“大东盟”。(32) 东盟明确提出了建设东南亚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宏大目标,并在为此而努力。不仅如此,东盟还积极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中日韩首脑会晤(东盟+3会议)、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东亚峰会等等多边合作形式的出现,均与东盟的努力分不开。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博鳌亚洲论坛、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东北亚合作对话、湄公河流域开发计划等等,也在促进地区的多边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好,现在是我国周边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我国对周边的影响力加大,周边对我国的战略依托也加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周边的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特点---“东急、西重、北缓”

如果把中国周边地区从地理上大致分为东(东北亚和东南亚)、北(俄罗斯和蒙古两国)、西(中亚和南亚)三个部分来分析,我国当前的周边安全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东急、西重、北缓”。

东急:焦点问题集中。

1、东北亚:朝鲜半岛无核化的问题。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朝鲜半岛处于东亚的地理中心,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从地缘战略学上讲,大陆国家通常把半岛和沿海小岛当作本国领土和防御屏障,而海洋国家则把这些半岛和海岛当作入侵别国、进而向大陆纵深扩张的支点和跳板。因而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也一直是国际安全事务的热点。朝鲜半岛从陆地和海洋方向面对着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等多个战略地区,是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战略屏障。我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不可能置之不理,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特别是长期以来,朝鲜出于“拥核保安全”的考虑,一直在秘密研制核武器。2006年10月,朝鲜一意孤行进行核试验,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增大了我国维护东北安全稳定的压力。如果其一旦拥有核武器,将直接冲击国际防扩散体系,破坏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并势必造成有关国家的连锁反应,不但促使美、俄竞相部署核力量,而且会给韩、日等国研发核武器提供借口,使半岛成为“核弹火药桶”,还可能导致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的重组。美日也将借机强化军事同盟和军事存在,加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按照他们的意图推动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美日的封锁和制裁还将加重朝鲜经济和政治困难,对我国东北的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目前虽然六方会谈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难过程,还会有许多不可测的变数。各大国围绕朝鲜核问题的角逐和博弈将继续下去,这不仅关乎半岛局势,而且牵动东北亚战略格局,直接影响我国周边安全。 日本右翼势力蠢蠢欲动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威胁。主要有几个问题:修改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大陆架油田的问题等等。(以前以作了讲解,大家可上学校精品课程中看。)

2、东南亚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南线屏障。主要是南海问题。南沙群岛总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面积比较大、在涨潮时仍能露出水面的有11个岛和5个沙洲,但这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都不在中国大陆的实际控制下,除了太平岛,其他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一直有渔民在岛上作业,岛上命名基本上是中国做的,如郑和岛、副使景洪岛、翻译马欢岛等。上世纪60年代末南沙海底油气资源被发现,南海成为“第二个波斯湾”,世界四大储油区之一,这是引发南海争夺高潮的实质原因。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岛屿、开发石油的狂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9个岛屿(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南沙群岛50多个

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日、俄、法等诸国联合对属于中国领海范围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一些东南亚国家为了加重在南海权益争夺上的砝码,一方面大肆增加军费开支,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此美国完成了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从战略上看,南海地区在国际海运航道上的地缘战略优势和丰富资源,是中国未来海军建设和潜在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攸关中国的崛起。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 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

台湾问题。台湾的地位之重要每位大学生应该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台湾海峡控制了大陆对外海上贸易的4条交通线,是我们的海上生命线。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58年炮轰金门后,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是军事战有政治仗,打打停停,不对台湾宝岛放炮,而是打到台湾海峡,以威慑为主的方式,福建离台湾只有10海里处的地方架起大喇叭喊话,希望和谈。同为中华子孙,我们不希望诉诸战争,民进党不上台,打战的可能性不大,要打战台湾想依靠美国的想法是不现实的,1958年的例子已经得到证明。虽然台湾不断加强军备,但我们希望他们还是明智些。不想用战争的办法解决并不代表就坚决不用。祖国的统一也是不能等的。陈水扁在台时,我们已经列出了收回台湾的时间表。2020年。尽全力用和平方式解决,但不放弃诉诸武力。 西重:局势危机动荡,乱局呈长期化趋势

西方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指出,谁控制了中亚地区,谁就能控制亚欧大陆,甚至是整个世界。就中亚自身来讲,一方面政局不稳,内部冲突不断,“颜色革命”此起彼伏,对我西部边境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的泛滥以及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都是国家的安全隐患。特别“大中东”地缘政治位置的不断提升,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在中亚国家的扩张趋向,“东突独”组织的猖獗活动等,对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具有极大的影响。反恐怖任重道远。看看这位大嫂:

南亚印度也是中国不可小看的安全的隐患。(略) 北缓:平稳中存在一定变数

当前,相对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周边局势来说,北部周边保持着相对平稳缓和的局面。中国与北邻俄罗斯共同致力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与蒙古也建立了友好关系,为营造共同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奠定了基础,但局势仍存在变数。

(1)与俄罗斯关系在稳步发展中有不稳定因素存在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两国的共同边界长达4300公里。从周边地缘安全来看,它始终是首要考虑的地缘因素之一。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俄不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还拥有超强军事力量,依然是个军事强国和核武器大国,拥有核武器21000件,其中战略弹道导弹6000枚。因此又是影响中国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蒙古夹在中俄两大国之间,要有很大的动作比较难,最近两年发现了石油,想要美国跟他合作开发,但要么经过俄、要么经过中国,都不方便。我猜,如果俄罗斯再弱势点,外蒙古最好的出路是回归祖国的怀抱。

最后我们不能不清醒的认识到美国对中国的全方位威胁。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合围圈。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已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联印制华政策,在政治上,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经济上,两国加强经贸往来;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两国签署了《防务合作协定》,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从而为插手中亚事务,也为从西边遏制中国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北部,美国通过北约与俄罗斯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机制也许在实际的战略中不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但也会在国家安全空间上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双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1、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

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立足于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具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确保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二是维护周边和平与稳定,三是促进地区对话与合作。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我们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作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 新时期,我们要以加强睦邻友好和加强区域合作为两大工作方向,不断提出新举措,努力把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

首先,坚持睦邻友好。(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精髓) 其次,加强区域合作。(它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点投入领域)

最后,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胡锦涛的讲话:关于外交总体布局,强调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外交工作,重点是运筹好大国关系,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巩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大力加强各领域外交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依法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的海外合法权益(讲话升华与发展了中国外交“四个布局”的思想。首次明确提出了“领域外交”)

关于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其中四个“力”兼顾了物质硬实力与精神软实力,发展与充实了综合国力思想)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既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有多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既承继了“亲仁善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2、发展趋势: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回顾,我们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能够构建起一个或多个地区共同体,那么中国与其周边地区的持久和平与繁荣就有了保障,积极推动开放性的地区共同体的建设,能够为周边国家所认同并为外部大国所接受,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无论如何,周边关系发展趋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两者是成正比的。

第三篇: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周边的安全形势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多万平方公里,东西相隔5500公里,时差4个多小时,南北相距5500公里,跨越5个温度带,居世界第三。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以来便是各国眼中的宝地,上至夏商,下至今时,总是处于危机之中。无论何时,外国总是打着中国的主意。而今,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自强不息,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有了相当高的抵御能力,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处于和平时代,相反我们应该警惕这潜在的危机,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注意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自新中国以来,我国仍与印度等国家有5000多公里边界尚未完全划定,争议地区16万多平方公里。与日本等海上邻国争议面积多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的争议是格局形势潜在的危机。目前我顾主要丢失的领土有韩国占有的几个礁岛,日本侵占东海气琉球群岛和钓鱼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周边各国的蠢蠢欲动,小动作纷纷。在西方开始收敛的时候,中国周边的国家却活跃起来。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纷纷针对我国南海主权动作不断直接向中国发起挑战。其中菲律宾国会通过将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划为其国土,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群岛几处岛屿宣称拥有主权,其海军司令甚至宣称,如果发现中国渔船入侵,将被长期驻扎在那里的海军驱逐舰驱逐,越南则任命了一个管理西沙群岛的政府机构主席,一宣称对改道拥有主权。日本首相有不失时机的挑起钓鱼岛事件。此外,台湾问题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从明朝开始,就明确的规定台湾属于中国。从邓小平主席的“一国两制”到陈水扁的“台独”,我们看到的是台湾领导团队想方设法的对抗,视祖国各族人民于不顾,甚至请求美国的援助。中国曾今帮助马英九登上台湾领导人的位子,而曾将他口中的台湾回归如今已经烟消云散,大力购置军事防务,其动机之明,不言而喻,美国更是添油加醋。藏独也是中国头疼之事,“**”集团藏独的野心也迎合了美国的愿望。奥巴马白宫见**更是对中国政府公然的宣战。我们岂能坐视不管?中国政府不能忍让,应该快刀斩乱麻,将这些不法分子除之而后快。

对如今的中国来说,美国可能是我们最强大最具危险性的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群,遍布世界各地。这些基地主要为美国收集情报资料,拥有先进的科技,最强大的军事武器,一旦战争爆发,可以迅速的调兵遣将,尤其在欧洲,能够迅速的调集兵力进攻中国边疆。而且2011年中美关系即将发生更加微妙的变化。如果美国挑起中国敏感的三大危机——贸易争端、对台军售,中国将应接不暇。

感想:

由此观来,中国周边环境局势确实岌岌可危,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起忧患意识,加强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加强边疆尤其是西藏等地区的军事力量,防范于未然,加强渔歌国之间的军事、经济竞争,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同时和俄罗斯等同盟国搞好关系,共同御敌。其次,中国人民应该团结,和睦相处,万众一心。最后应该做好积极应战的准备,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和今后的发展计划及目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坚信,中国会越来越强大的!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如何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011年在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腳步中悄悄來到了。回顧過去,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执政党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政治互信的基础上,恢复两岸两会协商,先后共签署了十五项协议,达成一项共识,两岸制度化协商不断深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签署和实施以及两岸经合会成立,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获得突破,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机制化和制度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2年多時間取得的各項成果,遠遠超過了過去60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總和。

然而,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并大踏步推进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挑战,在波濤洶湧的兩岸發展大潮下也暗藏著不少險灘與礁石:其一,是台灣民眾對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認同和國族認同並未提升,而所謂台灣主體意識卻在政客和民粹主義的推動下不斷膨脹,任何風吹草動均可引燃民意的熊熊烈火--不久前廣州亞運會的“楊淑君事件”和在此之前發生的“東京影展”事件就是最好的驗證。

其二,兩岸關係的深層次問題難以突破,如和平協議談判的啟動與達成、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建立等遭遇政治互信不足的瓶頸,被迫擱置。

其三,某些國際勢力不樂見兩岸關係發展過快,有意無意地製造阻力與障礙;而島內政治勢力及部分精英階層唯洋人馬首是瞻,仍滯留在冷戰的時空中,崇洋厭中的心理與思維定勢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其四,在大陸方面,也有一些人不顧時機與條件是否成熟,急於求成。他們輕忽了兩岸關係60餘年來累積下的各種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輕視了兩岸間幾十年互不信任堅冰的厚度與硬度。而對於台灣方面出現的民意與政治生態的反復與變化,他們又缺乏足夠的耐心,抱怨對台讓步多了,甚至質疑和平發展政策的持續性。

上述種種現象,其實都是兩岸關係艱巨性複雜性長期性深刻性的表現。兩岸關係,牽扯的不僅是兩岸分離60餘年來的相互政治、經濟、文化等關係,更牽扯到100餘年前中華民族被迫割地賠款、台灣人民淪為亡國奴的屈辱史,牽扯到國共90年來的恩怨歷程,牽扯到兩岸數十年來社會制度以及發展模式之間的競爭,還牽扯到太平洋兩岸的國際政治博弈和中西兩種發展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東西方思維模式之間的較量與競爭。

明乎於此,即不難理解“葉九條”、“鄧六點”、“江八點”與胡錦濤“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之間的延續性與堅定性;不難理解“和諧世界”與“和平發展”政策之間的相互關連與互動性。也就不難理解不久前國台辦主任王毅在美國演講時,提出“要謀求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的意涵了。

把握方向,行穩緻遠,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要求。這個要求的核心意涵是不追求兩岸關係表像的熱鬧,而要深入兩岸關係的底層,扎扎實實地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為未來兩岸關係的大發展排除障礙,蓄積能量。具體而言,就是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培植兩岸更多的共同利益,夯實兩岸共同發展的經濟基礎,進一步擴大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形势,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要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既符合当前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又反映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是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必然要求。全面领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二、 要全面把握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加强对话合作的重要基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是两岸双方保持良性互动、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是推进两岸协商不断向前迈进的有效途径。

三、 要充分认识台湾政治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艰巨性,以及“台独”分裂势力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威胁。一些外部势力仍以各种方式插手台湾问题,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破解制约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难题,消除“台独”思想对台湾民众造成的毒害,还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四、 要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要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努力保持两岸关系良好发展势头,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不断增进两岸经济、文化、社会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大融合,不断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努力构建基础坚实、支撑有力、内涵丰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如此,使兩岸的經濟、文化環境逐漸趨同,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利益攸關的命運共同體。這是一個漫長而深化的融合過程,也是奠定兩岸未來統一的物質基礎的過程。

2010年10月,王毅主任访美向两岸侨社演说时就指出,谋求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基本思路还是“先经后政,先易后难”,但它不是机械和绝对的,“先易后难,其实是易中有难;先经后政,实际上是经中有政”。两岸关系中存在的多年积极的难题和政治分歧是客观事实,但早晚都必须面对,是不可能永远回避,也是无法回避的,只有通过平等协商加以妥善处理。2010年12月,王毅主任在广东东莞台商协会庆典致辞时明确表示:对于多年来遗留下来的难题和固有分歧,我们没有必要回避,也不应回避,迟早要面对它,处理它。希望能为将来双方在适当时候坐下来商谈这些问题,不断积累共识,不断创造条件。

因此,在经济、文化、民间诸方面交流合作取得丰厚成果之后,两岸也可以通过适当方式与途径,比如可以由两岸学界适时就政治问题先展开理性探讨。这个过程既是广泛听取意见,思想交流、交锋、交集的过程,也是引导舆论,说服、争取、凝聚民意的过程。它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个过程起到逐步化解两岸的政治分歧,扩大两岸共识,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的政治认同的作用。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说:两岸因历史因素,许多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但当“同”的部分越多,化解“异”的可能性就增加,存异求同,才能共创双赢。

两岸关系60年的政治隔阂不是一下子可以化解得了的,必须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当前两岸双方都要认真面对的是台湾岛内严重的认同危机问题,它造成岛内的严重内耗,而且还会影响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更是突破两岸政治僵局的巨大障碍。台湾资深评论员顾尔德说得好,影响两岸长远关系的重要因素,并不只是台北以及北京的精英,更关键的是两岸人民是否能相互尊重理解,这种深厚的社会基础比经济利益更具有深远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如何深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基础的问题,以确保两岸关系稳定、健康、良性发展。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策決非中共一黨或大陸一己之私。她的目標十分明晰,即在漫長的共同發展進程中,培塑兩岸的共同認同,構建台灣民眾新的國族認同,為未來中國的統一奠定堅實的思想和觀念基礎。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之慶。兩岸都將分別舉辦盛大活動,慶祝這一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重大事件。著名史學家金一南先生有言:量變堆積歷史,質變分割歷史。辛亥革命,正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分野,歷史在這裡留下了鮮明的切割印記。自西風東漸,由鴉片戰爭到甲午風雲,從維新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同盟會、黃花崗72烈士,多少志士仁人為了中華的復興與崛起而犧牲奮鬥!正是由於幾代人前仆後繼的堆積,方有辛亥革命成功的質變。

今天的兩岸關係,也正在發展的量變中堆積著、蘊涵著、萌發著。儘管也許還有重重艱難險阻,曲折反復,但只要兩岸各方堅持不懈,兩岸民眾持續努力,誰敢說在可預見的未來看不到中國統一的“質變”呢?!我們可以大膽預言,這個美麗的“質變”已經悄然來到,她就在所有中華兒女的思想和行為中潛藏著,她需要我們全體國人奉獻心力,結成命運共同體,凝聚共同認同,來迎接她現身的輝煌時刻!

第五篇:《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认真对待“三严三实”》下试卷

考试标《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认真对待“三严三题 实”》下试卷 所属课《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认真对待“三严三程 实”》下 倒计时 47:46

一、判断题 (10 道)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您的得分:72.5!恭喜,您通过了《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认真对待“三严三实”》下的考试!

1. 新中国成立早期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等等,都不能体现群众路线的内容。

正确 错误

2. 群众路线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正确 错误

3. 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我们党要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提高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正确 错误

4. 目前官场的形势是亦清亦脏,各级领导干部要任人唯贤。

正确 错误

5. 毛泽东同志曾自评功过: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

正确 错误

6. 学习贯彻“三严三实”,要放到一个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去认识、对待、执行,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孤立地看。

正确 错误

7. 现在国内有一些人打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号,否定革命、否定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正确 错误 8. 依法治国的重点是治理官吏,不是治理老百姓。

正确 错误

9.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

正确 错误

10. 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要和学习贯彻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 (20 道)

1.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警备团战士()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A. 张思德 B. 董存瑞 C. 刘胡兰 D. 赵一曼

2. 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 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 改革、发展和稳定

C. 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D.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 群众路线是由()决定的,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路线。

A. 党的指导思想 B. 党的纲领 C. 党的性质和宗旨 D. 党的奋斗目标

4. 当前的国情可以概括为()。

A. 喜忧参半 B. 亦进亦退 C. 风云变幻 D. 亦安亦乱

5.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

A. 以人为本 B. 执政为民

C. 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D. 以民为本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 科学发展观 B. 与时俱进 C. 为人民服务 D. 社会主义荣辱观

7.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C. 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D. 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

8.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出自()。

A. 朱德 B. 邓小平 C. 周恩来 D. 毛泽东

9. 高级干部以身作则,坚守(),认真做合格的好公民

A. 道德底线 B. 方向底线 C. 人性底线 D. 人情底线

10. 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做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

A. 法律监督 B. 舆论监督 C. 行政监督 D. 民主监督

11.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是()。

A. 学历高 B. 富有创新精神 C. 经验丰富

D.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12. 高级干部以身作则,抵御(),防止“一失足成千古恨”。

A. 西化思想 B. 融化马列 C. 兽性侵蚀 D. 丑化党史

13. ()强调,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A. 胡锦涛

B. 温家宝 C. 李克强 D. 习近平

14. 毛泽东鲜明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

A. 中国现代化道路 B. 中国农业化道路 C. 中国工业化道路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5. 党的早期领导人都对群众路线的形成作出了伟大贡献,但第一个作出明确概括的则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刘少奇

16. 面对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我们要()。

A. 知耻后勇 B. 廉政勤政 C. 依法治吏 D. 自立自强

17. ()是党执政的基础,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 人民群众 B. 基层 C. 领导干部 D. 民主

18. ()是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求真务实 C. 解放思想 D. 实事求是

19. 共产党人的崇高职责是()。

A. 保卫祖国 B. 建设国家 C. 为人民服务 D. 发展经济

20. 被总书记称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的是()。

A. 群众观念 B. 理想信念 C. 廉洁意识 D. 反腐精神

三、多选题 (10 道)

1. 下列属于对好干部的要求的是()。

A. 信念坚定 B. 为民服务 C. 勤政务实 D. 敢于担当

2. 党组织要防止“两种倾向”,主要是指()。

A. 防止西化思想 B. 防止啰嗦的套话

C. 防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D. 防止“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3. 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推动科学发展 B. 服务人民群众 C. 凝聚人心民意 D. 促进社会和谐

4. “三严三实”是()的应有之义。

A. 继往开来 B. 实干兴邦 C. 坚持真理 D. 修正错误

5. “三严三实”的“三实”是指()。

A. 当官要实 B. 谋事要实 C. 创业要实 D. 做人要实

6.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像()等等,都是无数建设者中的英雄代表。

A. 孟泰 B. 马恒昌 C. 王进喜 D. 焦裕禄

7. “三严三实”是()的迫切需要。

A. 继往开来 B. 实干兴邦 C. 坚持真理 D. 修正错误

8. 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

A. 从底层做起 B. 从人抓起 C. 从严治吏

D. 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

9. “三严三实”是()的必然要求。

A. 忧党兴党 B. 改善民生 C. 争取人心 D. 巩固政权

10.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自觉把“三严三实”作为()。

A. 把握政治方向的思想基础 B. 修身做人的基本遵循 C. 为官用权的警世箴言 D. 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

交卷

您的得分:72.5!恭喜,您通过了《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认真对待“三严三实”》下的考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能职责政府调研报告下一篇:中秋经典诵读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