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原理对我国高中新课程的启示

2022-12-21

1949年出版的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在理论的层面上, 为解决课程编制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与建议。泰勒因此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影响, 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评论中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 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2]

1 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旨在阐明一种观察、分析以及诠释一个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及教学方案的基本原理, 它主要围绕着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可望达成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这四个中心问题而展开。

1.1 教育目标的确定

泰勒在提出应确定教育目标时, 首先提出了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打算订定一种方案, 且有不断加以改进的意图, 那么对于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 具有某种概念, 乃是十分必需的, 因为这些教育目标乃是据以选择教材、列举内容, 发展教学程序以及准备测验考试的标准。”[3]其次, 在选择教育目标上, 他建议要考虑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然后通过哲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目标进行筛选。最后, 确定教育目标后, 要采取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及引导教学的方式叙写目标, 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 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1.2 学习经验的选择

在泰勒看来, “学习经验一词并不同于一个科目所处理的内容, 也不同于教师所做的种种活动。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所能反应的环境之外在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3]在此基础他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五个一般原则即为了达成目标, 学生必须获得经验, 以便有机会去演练该目标所含示的行为;所提供的学习经验, 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含的行为而获得满足感;经验中所期望的反应, 对有关的学生而言, 应该属于他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有许多特殊经验可以用来达成同样的教育目标, 只要教育经验符合有效学习的各种标准, 它们便有助于达成所期望的教育目标;同一个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数种结果。一个设计良好的学习经验是由可以同时达成数种目标的经验所组成。同时他列举了有助于达成各种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 使学习经验的选择更具有操作性。

1.3 学习经验的组织

在学习经验选择的基础上, 泰勒认为“为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的效果, 我们必须把它们加以组织, 使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增强。”“组织它不仅大大影响教学效率, 而且深深地左右主要的教育改变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程度。”[5]在组织学习经验时, 必须符合三个主要标准, 即继续性、程序性和统整性。所谓继续性指的是对于课程中所包含的主要因素, 予以直线式的重复叙述。程序性强调的是每一继起的经验, 建立在前一经验之上, 但却应对同一素材作更广泛、更深一层的处理。统整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的联系。学习经验的组织务必做到能协助学生逐渐获得统整的观点, 并能将其行为与其所学的重点加以统一或联贯。

1.4 学习经验效果的评价

在泰勒看来, 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 “透过评价的实施, 我们才能发现某课程在哪一方面产生效果, 又在哪一方面有待改进。”就评价的程序, “评价的历程始自教育方案的目标。”目标的二元分析表成为课程评价的一种指引。“除非目标已经非常清楚地被界定到足以让我们所追求的行为, 否则便无法评价——评价是一种澄清教育目标的有力工具。”[3]同时他提出了一种评价工具的三个重要标准即客观性、信度和效度。最后泰勒指出了如何利用评价结果, 介绍的评价程序的其他价值与功用。

2 泰勒原理对我国高中新课程的启示

2.1 高中应该有怎样的课程目标

泰勒原理指出选择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即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我国高中教育历来满足于为大学输送“合格”的新生, 只注重社会的需要, 而忽视了学生本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目标很多时候是由学科专家确定, 并未从如此广泛的来源中确定教学目标, 更没有切实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经验的选择及学习经验的组织,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很大一部分也是由教育专家和教师来决定的, 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的很少。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寻求高中教育改革之道, 着力瞄准“面向全球”的“全球性教育目标”, 我国的高中也要重视培养高中生“具有世界公民的意识与态度” (韩国) , 未来的高中教育应当造就的高中生是“自立的个体”、“共生的精神”和“领袖的气质” (日本) 。这里所谓的“自立的个体”, 是指知性 (基础知识、言语能力、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表达能力) 、德性 (正义感、伦理观、自主自立精神) 、健康与体力 (丰富而健康的精神、尊重生命的精神) 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所谓“共生的精神”是指市民性、国民性与自然共生;具有全球视野、历史视野和文化视野, 包括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素质与态度 (外语能力) 、从庞杂信息中提炼并活用信息的能力、确凿地应对未知事态的基本能力。所谓“领袖的气质”是指具有人类爱、创造性和领导作用。这种领导作用包括包容力、责任感、拼搏精神、自我牺牲精神。我国高中教育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4]

2.2 高中应该有怎样的课程结构

泰勒关于课程设计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个主体在其论述的问题中都有所体现。课程编制者选择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形成课程。我国传统高中的课程结构是单一的全必修课程, 这种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结构缺乏弹性与选择性, 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课程缺乏必要的统整和艺术和技术课程长期以来不受重视, 针对课程领域内存在的这些问题, 高中新课程对课程结构作了重要而有创造性的改革。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整个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新课程为学校提供了各种不同组合方式的课程模块, 每个模块都融合了不同学科或学习领域, 这就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统整。科目内的结构也有了重要的变化,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 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 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高中新课程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使必修中有选择、有自由, 选修中有规范、有质量, 符合了泰勒提出的课程设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原理。[4]

2.3 高中应该有怎样的课程评价

泰勒原理指出评价对于澄清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效果的重要性。泰勒认为, 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术语, 而应该是反映学生目前状况的一个剖析图, 评价本身就是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以往的评价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了高中新课程下, 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寻求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这种评价不单采用标准化测验, 而是采用多种途径, 在真实性、情境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评价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评价方法。这种评价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统一。新课程下的评价不仅注重智商, 而且注重其他心理元素;不仅注重解决问题的结论, 而且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质性评价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 它作为一种新的评价范式, 旨在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这种评价制度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又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传统的评价制度往往把学生置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之中, 不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 只是让学生面对试题孤军奋战。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技巧, 新的评价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 允许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对问题解决所作出的贡献, 也成了合理的评价内容。这样的新评价制度走出了只重视甄别功能的误区, 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4]

2.4 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编制

泰勒除了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之外, 还提出了第五个问题, 即“学校或学院的教师如何从事课程编制工作”。当前, 我国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丧失, 教师成为单纯的传递课程内容的工具和手段。长期以来, 我国的课程一般是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 教师逐渐远离课程研制以及对其他课程事务决策的过程, 成为单纯的课程内容的讲解者和知识的传递者。国家规定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教师的课程实践主要是执行外部专家的课程指令、忠实地实施专家学者开发的课程材料, 认为课程决策是政府部门和专家的事, 与自己无关。随着课程理念的不断变迁和课程范式的转换, 这种接受式课程实践已越来越不适应课程变革的需求。受泰勒原理的启发, 我们要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开发者和编制者, 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编制, 让教师成为课程实践的主体。[5]

摘要:“泰勒原理”是现代课程编制的理论基石, 主要围绕着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选择哪些教育经验、如何组织这些教育经验以及如何评价教育目标被实现这四个中心问题而展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 “泰勒原理”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泰勒原理,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黄炳煌.课程理论之基础[M].台湾文景出版社, 1985.

[2] Me Neil, J.D.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Introdution[Z].1990:388.

[3]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81:8, 72, 95, 119, 3, 124, 116.

[4] 钟启泉, 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 司庆栋.泰勒原理:内涵与启示[J].考试周刊, 2008 (30)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PosPsySLA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的价值探析下一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