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行为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

2022-09-11

在护士所从事的护理活动中, 以护理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有护理规范操作、医嘱正确执行、护理文书科学记录、病房安全管理。他们融合的贯穿于护理活动中, 成为护理行为的主要枝干。然而护理安全是护理行为的要素。护理安全, 即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 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 障碍, 缺陷或死亡[1]。在临床护理活动中, 如何保证护理安全, 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险因素, 即不安全因素, 构成一个安全的护理行为安全系统是本文的宗旨。只有正确分析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和及时消除导致不安全的系统因素, 最终使护理行为在安全、有效的系统中运行。

1 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理念误区

(1) 在临床所有的护理行为中, 护士的主观思想主导的护理行为中认为只要按操作流程规范的实施即为安全的护理行为, 然而此时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能否接受此规范流程, 患者是否感到安全。例如为一位全身多发复合伤的患者更换有污渍的床单, 护士按流程连续规范的完成此项操作时患者会首先考虑到是否疼痛和使病情加重, 会给患者造成心理障碍。

(2) 当发生错误时, 单纯指责错误个体, 认为是护士个体的工作失误, 管理者不能分析认可客观因素的存在, 造成系统不安全因素继续存在。

1.2 护士合理使用不当

(1) 在现阶段临床护理人力不足的情况下, 我国虽有完善的护士晋级制度, 却没有统一规范的护士按级别使用的规定, 致使各医院按需使用, 使得能力不足的护士工作在临床一线做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

(2) 严重存在护理人力不足情况下非护理岗位占护士编制。

1.3 护士能力与实施的护理行为不符

护士的工作难以系统分科, 护士的能力培养一直困扰着基层医院, 只能靠不断地临床实践提高护士能力, 这样, 不安全因素时时存在, 同时已进入临床的护士尽力完成护理时数, 超负荷工作, 却无在模拟教学环境中提升能力的时数。

1.4 护理器械, 药物因素

(1) 护士使用的护理器械, 是否是安全型产品, 如安全型注射器 (自毁型注射器、无针型注射器、精细过滤器) 等因其高成本, 在临床上没有推广。护理器械的不安全因素还包括不安全注射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主要是使用后注射用物处理不当引起的, 包括注射后医用垃圾没有按要求分类处置、与常规垃圾混放, 锐器没有使用锐器收集箱, 注射废物管理不善流入社会[2]。

(2) 临床工作中与注射相关的针刺伤的发生是护士本身所面临的不安全因素, 有研究[3]发现, 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整理用过的针头等4种针头使用后处理行为导致的针刺伤占护士针刺伤总数的46%。进一步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护士不良行为习惯 (如物品使用后不及时归位、回套针帽、掰安瓶不使用纱布等) , 缺乏标准预防的知识, 不良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气氛。护士超负荷工作, 使用缺乏安全保护的护理用具等都是护士发生不安全的危险因素[4]。

(3) 药物因素有滥用药物, 因查对不严导致误用过期、变质、伪劣药物或错用药, 以及护士没有按规范进行操作导致药物污染。

1.5 患者对护理行为的认知误区

由于社会整体导向及全民素质的问题, 患者不能理解、相信此护理行为给患者疾病本身带来的益处, 出现抵触情绪甚至拒绝, 造成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6 高度责任感的缺失和护士之间合作失误

由于基层医院仍处在人工查对和身份识别阶段, 存在严重的不安全因素。由于管理模式的变化, 护士之间分工加细, 如果缺少相应的合作制度会出现合作失误, 造成严重不安全因素。

2 对策

2.1 舒适、有效、和谐的安全理念

护士规范、连续的护理行为是以患者舒适、有效、安全为宗旨, 护患才能和谐相处, 培养护士科学的遇见性和洞察力及良好的宣教沟通能力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同时考虑到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采用规范、科学的护理行为, 因情况而定方法, 解除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当发生错误时不单纯指责错误个体, 而是从修正安全管理系统内的潜在缺陷, 消除导致护理差错的系统因素,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个体的工作失误, 从而消除不安全因素的存在。

2.2 护士合理使用

提高护校本身的准入标准, 让高素质的人员从事护理工作, 基层医院建立模拟教学基地, 在模拟教学的环境中, 规范常规初级护理行为, 建立完善的护士进入临床工作的准入制度。严禁非护理岗位占护士编制。

2.3 按护士级别实施护理行为

建立按护士级别实施护理行为的制度, 详化、细化、可操作。明确年资低, 临床实践经验少的护士严禁实施的护理项目。

2.4 保证器械、药品安全

作为管理者首先应保证护理器械的安全性, 同时在使用者定期维护、保养, 尽量使用安全型产品。

2.5 护士自身防护

管理者应为护士提供必要的防护品, 进行防护品使用知识宣传和严格的防护品使用制度。同时, 护士应杜绝不良行为习惯。避免对个人、社会造成危害。

2.6 电脑系统优化, 护患信任理解

完善电子条码识别系统, 从根本上解决识别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同时加强护理知识宣传,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

2.7 加强团队意识。

加强团队意识建设。科学的护理管理, 保证无缝隙的安全护理。正确分析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科学的预见和洞察力, 同时加强护士素质, 加强护理管理, 及时清除不安全系统因素, 保证护理行为在安全、有效的系统中运行, 使患者感到安全、舒适。

摘要:目的 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险因素, 即不安全因素, 构成一个安全的护理行为安全系统。方法 正确分析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和及时消除导致不安全的系统因素。结果 保证护理安全, 使护理行为在安全、有效的系统中运行。结论 正确分析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科学的预见和洞察力, 同时加强护士素质, 加强护理管理, 及时清除不安全系统因素, 保证护理行为在安全、有效的系统中运行, 使患者感到安全、舒适。

关键词:护理行为,不安全因素,安全,有效,舒适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349.

[2] 谢红珍.注射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与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4 (7) :66~67.

[3] 谢红珍, 聂军.护理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3) :54~55.

[4] 谢红珍, 聂军.广州市护士注射相关锐器伤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3) :172~17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分析下一篇:阿奇霉素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39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