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素养培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22-09-13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的教育, 可以使学生学到人类几千年的历史经验, 让学生对得失、正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逐渐形成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把历史课堂教学与道德情操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 能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 培养学生爱国品质和民族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素材, 这些素材对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起着关键的作用。历史教师应该对所学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寻找有关人文教育和素养培养的相关内容, 利用历史故事、历史事件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精髓, 引导学生在心灵上与历史形成情感共鸣, 汲取传统历史文化的精华, 达到文化熏陶和净化心灵的目的。首先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要对教材中的人文素材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内涵有个深刻的认识, 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 让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有个充分的了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 又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的时候, 人们对康熙大帝的评价非常高, 都认为他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 开创了康熙盛世,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稳定, 经济发达。但是教师可以拓展延伸一下, 把康熙与他同时期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相对比。虽然都是封建帝王, 也同样加强专制统治, 但是彼得一世比起康熙来就开明得多。彼得一世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文化, 而康熙则大兴文字狱, 压制文化发展;彼得一世顺应世界潮流推行重商主义, 而康熙重农抑商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过程中, 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开阔, 同时也学会了对比分析, 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多途径引导,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 利用不同的途径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进行引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满足当前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因此, 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教材的内涵, 探讨其中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比如在讲辛亥革命的时候, 教师可以为学生放一段《辛亥革命》的电影片段,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那一段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情感观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要学习和继承辛亥革命的哪些精神?”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然后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要学习辛亥革命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说爱国奉献精神;还有的学生说要学习辛亥革命敢于创新、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计算机等途径,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大胆创新。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时, 大多数学生都提出了秦国变法比较彻底, 秦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战略。有些学生则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秦国人比中原六国的人彪悍, 他们骁勇善战。此外, 秦人善于养马, 他们有强大的骑兵部队, 其他六国的步兵不是他们的对手。这是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知识, 学生提出的观点延展到了秦军素质和战术的层面上, 这就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施恰当鼓励,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班里每个学生的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了解, 观察他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变通, 根据学生知识点掌握的偏差和理解上的差别, 在讲课时做出调整改变。比如在讲宋词文化时, 每个学生对不同的诗人和词作家的了解并不相同, 这时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就要分出层次来,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逐渐加深难度, 形成梯形教学。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的引向深入, 使学生的思维由低层向高层发展。在提问时, 教师要注意进行必要的铺垫, 形成阶梯, 使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回答。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 不能只是在课堂上表扬那些接受能力强, 学习优秀的学生, 而冷落了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教师要抱有一视同仁的思想和心态, 尤其注意对差生自尊心的保护。在差生回答问题出差错, 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 教师要用鼓励的语言和细致的耐心去帮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 填补知识的缺陷,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和激励的眼神都可以让他们重拾信心, 奋发向上。分层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促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 初中历史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素养的理念下, 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方式, 在历史课程中渗透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创新教学手段,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陶冶情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品德素养进行培养, 这一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人文作用,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推动素质教育目标尽快实现。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 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 2017, (2) :43。

[2] 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6, (10) :8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ERP系统的销售企业精益管理下一篇:延安石油化工厂2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排放系统工艺改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