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研究论文

2022-04-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些理论研究对语文教学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相反,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的方法违背科学的逻辑思维,研究的方向与语文教学改进的需要背道而驰。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研究论文 篇1: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 要】

中學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广大中学教师的困扰,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作文教学应促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宽学生写作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应客观公正,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这几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实践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在考试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都投入了精力,结果并不如意。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于作文都是胡编乱凑,很少有学生看到题目一气呵成。写作水平不能提高,使得作文教学不仅成了老师的烦恼,也是学生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如此情况,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是每位中学老师翘首以盼的事情。

一、积累写作素材,拓宽学生写作空间

许多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提笔忘字,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脑中没有可用的素材。在没有可用素材的时候即使完成一篇文章也是胡编乱凑,毫无章法,读起来更是难以让人明白文章的意思。所以,想要写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脑子里有东西,也就是脑中有各种类型的写作素材,这样不仅会使写作时间缩短,也会使文章丰富多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自觉地积累写作素材,教师也应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于教材中取素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这句话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可以理解为语文教材中的例子可以用于写作中,所以当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的同时是可以积累到大量写作素材的。

(二)于群书中取素材

喜欢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往往写作水平会高于不常阅读课外读物的学生,课外读物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发表小说的感受时说过:“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字。”由此可见,课外读物对于写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课外读物,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使用高效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三)于生活中取素材

生活感悟对于写作十分重要,学生每天都处于封闭的教室课堂中,很难真正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他们的知识体验大多都来源于书本,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二、尊重个性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一)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阶段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它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相适应的教学。中学生在从小学升入中学时他们还未褪去童年的懵懂,此时想象力丰富,幻想着未来生活的美妙。这个阶段教师给定的作文题目应与他们此时的心理发展相符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中学生也要经历一个叛逆的时期,这个时期内教师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指导他们进行哲理性较强的文章训练,尊重、理解、朋友这类话题他们会更关注。

(二)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让他们对写作感兴趣,大多数教师都是给定学生题目,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进行写作,这样往往不能产生好的文章。如果教师能采用更多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将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带学生走出课堂去大自然中感悟一番,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将要写的内容后再给他们作文题目进行写作,学生就不会提笔无话。写作资源也可以是操场、阅览室、农村、旅游地点等,这些地方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会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三、科学评价作文,提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中学生正是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的年纪,所以教师在评价作文时一定得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宽容可能会成就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鼓励。

(一)师生同改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每次都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应对其进行总结,以某学生的作文为例进行讲评。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何处后根据自己作文中的问题自己批改,列出文章中写的较好的部分和有问题的地方,并写出修改意见。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己批改的意见讲解自己的观点以及错误之处,这样的方法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二)教师批改

教师批改作文是最常见的一种作文批改方式,学生的作文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教师点评的时候应从多个角度着手。评价应客观、公正,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从结构、内容、形式等方面看学生作文的好与坏,还要看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文中的价值观。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世界,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打击。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积极评价会使学生对学习更有信心,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结 语】

本文主要就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首先针对目前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而后主要针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应扩大学生写作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究,并进而提出了教师应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科学评价学生的作文等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的实施策略。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相关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刘世铭.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

【2】徐龙凤.让生活成为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的广阔舞台【J】.科普童话,2016(43)

【3】赵云洪.浅议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4)

作者:王丽琴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研究论文 篇2:

理论研究要着眼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摘 要: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些理论研究对语文教学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相反,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的方法违背科学的逻辑思维,研究的方向与语文教学改进的需要背道而驰。因此,理论研究要着眼于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对语文教学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论研究;语文教学;实际问题

科学研究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阶梯。自然科学研究也好,人文科学研究也好,都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必须遵循科学规律。语文教学科研也是如此。这些年语文教学科研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所获得的各种教学理念也层出不穷。语文教学研究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应有的促进作用。然而,从众多学术论文或论著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学科研存在着不少问题。故此,本文试就语文教学研究存在的误区谈点自己的认识,以便为改进语文教学的科研方法和促成语文教学的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献一点策、出一点力。

一、语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人们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普遍存在违背科学的逻辑思维规律的问题,甚至于还被某些人无端地合法化。其研究方法的错误导致研究的方向偏离正轨,可概括为“三乱一偏一忽”,即概念模糊用词混乱,乱作推理和演绎,乱下结论和判断,偏重纯粹的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应用的研究。沿用这样的方法和朝着这样的方向去研究,也就很难对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促使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教师们也只能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为提高学生的分数而绞尽脑汁。

1.概念模糊,用词混乱

我们发现,概念模糊用词混乱的毛病首先表现为还没有把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弄清楚,就去研究语文教学中更深层的规律了。这些最具代表性的概念和词语有:“语文”“语”“文”“祖国语言文字”“性质”等。

比如“语文”一词如何界定,仍然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说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说是语言和文字,有说是语言和文学,有说是语言和文章,也有说是言语等。如要论及“语文”及其中的“语”与“文”,委实应该解释为“国语”与“国文”,或者解释为“白话”或“白话文”与“文言”或“文言文”。因为“语文”的前身就是“国文”与“国语”,它是“国文”与“国语”合并后的统称。而以前的“国文”主要是教文言和文言文的,“国语”主要是教学白话和白话文的,这就是我们认为它又可解释为“白话”或“白话文”与“文言”或“文言文”的原因。但即便就是这样解释了,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事实上,“国文”与“文言”或“文言文”、“国语”与“白话”或“白话文”之间只是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却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其次,《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祖国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很多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它们都是属于祖国语言文字的范畴。这句话里所提到的“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否都包括在里面了呢?但是从语文的教材内容来看,似乎应该只是指汉语言文字,但这样表达还是很欠明确的,表意不明确就犯了表达的大忌。可见《语文教学大纲》在论述语文教学时,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概念并不十分明确和清楚,也存在滥用的问题。

乱用概念和术语的毛病还表现在某些人研究语文教学时,比较热衷于乱发明一些连自己也不太清楚明确的新名词、新术语和新概念。他们似乎很乐意标新立异,不管它是否真正科学,只要有一丝新意就成。这些新名词、新术语和新概念的提出,对于本来就对语文认识不清的某些人来说,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会更加糊涂。

值得一提的是“大語文”这个概念。1996年,河北省邢台市教师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的概念,并说明它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随后效尤者真可谓是趋之若鹜,对此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补充,竞相追捧,却从来没有人注意这一概念是否有不妥之处。须知张孝纯所说的“大语文教育”中的“大语文”应该是与“小语文”相对而言的。因此,在提出和明确“大语文”这个概念之前,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小语文”。

而事实上,他所提出的“大语文”并非真正的“大语文”,而只是对“小语文”教学方法的诠释和补充。真正的“大语文”实则应该包含了所有非语文(非“小语文”)的学科,即语文教育还渗透于如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生物等各门学科之中,反言之,就是这些非语文学科中都有语文教育的因素,比如文字、词汇、逻辑、句式等,这些都对语文教育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平时我们所说的“语文”,即学校里实际所开设的语文学科,就是“小语文”,也就是“狭义的语文”,“狭义的语文”也就是真正的语文。而除“语文”以外的其他非语文学科,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中所渗透的语文教育的因素,则同“小语文”一起,共同组成了“大语文”的范畴。由此可见,张孝纯老师在提出“大语文”这个概念时,是疏忽了某一点。

还有,对“作文”这个概念,以及中学作文与小学的作文存在什么区别,人们其实也并不十分清楚,还是模棱两可的。有人就对此加以引申,发明出了不少与之相关的新术语和新概念,如新概念作文、快乐作文、绿色作文、快速作文等。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很难让人对这些新概念和新术语有明确清晰的认识的。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人们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普遍存在十分明显而突出的乱用概念和词语的弊端,普遍存在没有弄清楚语文教学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毛病,普遍存在胡乱发明新名词、新术语和新概念的毛病。这样就来研究语文教学,怎么会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教学方法得出正确而科学的认识呢?

2.乱作推理和演绎

人们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推理和演绎的思维形式也存在十分严重的错乱,理由和根据并不确凿可靠,它们与结论之间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却被十分牵强地捆绑在了一起。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性质”即事物的属性,其实是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方式,特别是本质属性的表述最为严格,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明确某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就是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只有非本质属性稍微可以宽松一些,但是也只能说它具有某属性,并具体说明这一属性的具体含义,却不能用其他表述方式来表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人文性”的含义是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还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这样就来断定和诠释语文具有人文性,也应该值得商榷。

依据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来认定语文具有工具性,认定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发现语文具有人文性因素,就认定语文具有人文性;觉得语文对学习其他学科有一定促进作用,就认定语文具有基础性等等,这样的推理和演绎其实很不符合逻辑思维的规律。如果这样推理是正确的话,那么语文也有自然的因素、动物的因素、植物的因素,能据此认定语文具有自然性、动物性和植物性吗?同样,数学也有计算的工具、物理里有测量的工具、化学里有实验器材,也能因此认为数学、物理和化学都是工具吗?如果可以的话,那不是说语文与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些学科毫无差别了吗?

3.乱下结论和判断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其实也暴露了乱用概念和术语的毛病。什么叫“主导”?什么叫“主体”?“主导”和“主体”是个什么范畴的概念?许多人都不明白,也争着提出各自不同的支持或者反对的意见。“主体”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得很明白:①事物的主要部分,②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③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从这个观点来看,其中所述“主体”这个术语与这三个解释中的哪一个都不靠边。这说明提出者根本就没有弄清“主体”这个概念的含义,就这样匆忙地推理和演绎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

总之,现有对语文教学的某些研究,在研究的方法上,普遍存在相当严重而明显的逻辑思维的错误,明显地违反了乱用概念和词语、乱作推理和演绎、乱下结论和判断这样严重而明显的错误。沿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语文教学,必然会导致得不出科学的结论,难怪对语文教学的改进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促进作用甚微甚至是起反作用了。

4.偏重纯粹的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应用的研究

某些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没有对其教学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某些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基本上比较偏重于纯粹的理论研究,普遍偏重于提出各种各样新理念、新名词术语,却并没有把研究的重心和着力点放在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和突出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实际问题上,没有着力于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往往比较注重对非语文因素的研究,对真正的语文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则关注得相当少,甚至于是尽量采取躲避的方法。这必然会造成语文教学的混乱,反而让人觉得语文教学不知如何教。

(2)研究没有鲜明的目的性和明显的针对性。作为语文教学的研究,其实是属于“语文教学法”这门学科建设的范畴,属于“语文教学法”教材设计的范畴,所以,其研究应该是把着力点放在切实解决好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上,解决好语文教学常规工作的展开与改进完善的问题上,让学生把握语文教学的工作常规与教学方法,如语文学科中各种内容的教学基本方法、备课、编写教案和教学计划、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学业考评等,总结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学了之后有收获,让在职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得到进一步改进、完善和提高。但是,我们现有的语文教研普遍是这样:在研究之前,没有去调查研究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不合理的因素,其研究成果就不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3)采取逃避的方法绕开语文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形式逻辑教学的问题解决不了,就提出放弃逻辑知识的教学;语法教学的问题解决不了,就提出放弃语法;修辞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不去谈修辞教学……几乎是什么教不了就干脆扔掉不教、不管不问。现在几乎是只差作文没有人敢提出放弃不教,但是也还是有不少人提出,作文不是教得了的,作文不要教,全靠学生多读多写,这虽然没有直接说放弃不教,但言下之意其实也很明确,就是作文也可以放弃不教了。连这些摆在面前的明显的难题都不解决,而没有问题或者问题较小的地方,却反而去捕风捉影花大力气去“研究”,这明显不符合教研教改的本意。

(4)真正對语文教学进行研究的,大多数是高校的专家学者,他们理论丰富,所以,他们的研究往往大谈其高深理论,而实用性的方法、技能的东西则又太少。这也是忽视应用研究的一种重要表现。

这些人中,有的虽也研究出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而且似乎也是把着力点放在教学常规的方法上,但是由于大多数是坐在办公室研究室里闭门造车,脱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常规工作的实际,所以,往往研究出来的教学方法太繁琐、太细微,过于僵化,基本上不太适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推广应用,只适合研究者本人或少数人在很有限的范围内推广或应用,大多数人和很大范围内都应用不上。这其实也是忽视教学实践应用的。

总而言之,现在的语文教学研究在方向上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误区,过于注重纯理论的研究,却忽视了实践应用性的研究,没有把研究放在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实际问题上。方向上发生了错误,必然导致其研究不能对改进语文教学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二、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正确、科学的方法,应该而且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研究语文教学必须严格按科学的逻辑思维办事,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具体而言,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用词。就是必须先弄清所涉及的概念和词语的含义,再进行相关的深入研究。如果这些术语的含义还没有弄清楚,那就先把它弄清楚再说。特别是注意不要毫无责任地标新立异,胡乱发明一些连自己都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模糊不清的新名词、新术语和新概念。如果相关研究确实需要这类观点,提出时也必须十分慎重而严谨。

(2)严密推理。推理和演绎时,理论要充分,推理要严谨,演绎有逻辑根据,确保思路严密无误。

(3)合理判断。对推理和演绎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做出判断时,判断的内容一定要确保推理和演绎的形式与思路完全保持一致,不要有歪曲和差错;表达一定要符合逻辑、语法和客观实际,不要出现明显的逻辑和语法错误而违背客观实际,确保做到准确无误。二是从研究方向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的理论要研究,但不能太过于注重抽象。要把研究的主要方向、着力点放在探究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放在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上,以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促成教学常规工作的科学化,促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才真正符合语文教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总之,语文教学研究,必须严格按科学的逻辑思维办事,把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切实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上,充分有效地促成语文教学机制的改进与完善。这样的研究才严谨而科学,才会对改进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才会体现其应有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滕树科.语文的含义质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16).

[2]滕树科.语文之工具性质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6).

[3]滕树科.语文之人文性质疑[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10).

作者:赵坤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研究论文 篇3: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培养中学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中高考中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中学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关键词】 中学作文;思考和体会

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把它们归纳为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素材;提倡学生评改;把握创作激情等几点。

1.通过实践活动,搜集写作素材

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语文作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教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产生真实的生活体验。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较小,经验较少,他们所积累的写作素材明显不足,很少有人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要想突破这一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主题活动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深入思考、积极积累,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例如,如果中学附近有养老院或敬老院等场所,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组织学生在敬老院内展开尊老活动,如:帮助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帮助老人清洗衣物,给老人表演节目等,通过这种社会实践,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尊老爱幼的品德教育,而且积累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每次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活动中的见闻进行体会和感受,然后进行写作环节,由于学生脑海中有了丰富的经验素材,所以在写作时文思如泉涌,能够写出具有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文章。

2.突出学生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将课程划分为四个环节:提出命题、教师指导、教师评改、教师讲评。这些环节都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不过是听之任之的配角,仅仅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简单的思考罢了。久而久之,语文教师的不放手、不信任、不理解,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行为,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写作过程中的内在潜能,也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影响了写作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决定写作命题、写作手法等。同时,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深化文章内涵。此外,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切忌"喧宾夺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求,配合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写作。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弦,放飞学生们的思想,活跃课堂氛围,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3.把握创作激情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前提

激情、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大开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那么这种激情,这种对作文的热爱又该怎样去点燃和呵护呢?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再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目的,也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几个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所需要的并非创造文学作品的技巧,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孩子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

4.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连接

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虽然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俨然成了一口枯井,感情之水很难流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就能改变的,也不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就能解决的,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脱离学生生活所致。治病要治源,我觉得要想学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而随着教改的深入,这一想法越来越有了实施的现实性。纵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我认为,中学语文作业不在多而在于有效果。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特别是理科学生,他们几乎只在中学学习写作。可见,中学作文教学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及人生是多么重要!愿广大语文教师对当今中学作文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为作文教学做出崭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2]吴永熙;试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课题探究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3]李召存;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3-1;

[4]刘文义;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M].中小学管理,2014-7;

作者:秦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境科学角度旅游资源开发论文下一篇:高校案例教学法教学行政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