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应用理论

2022-07-17

第一篇:基础理论应用理论

应用文理论基础

引用 应用文理论基础 ( Sat, 10 May 2008 10:19:26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飞利达电脑职业培训学校 的 应用文理论基础

1、应用文的含义

应用文涵义的界定是: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公务或私务所使用的具有某种惯用格式和直接实用价值的文章。包括机关应用文和私人应用文两类,或称为公务文书与私务文书。

2、应用文的类别

一、公务文书《国家机关发行的公文》(包含:命令、决定等)

二、事务文书

包括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等。

三、书函文书

包括一般书信、专用书信等

四、礼仪文书

包括邀约类文书、庆谢类文书、迎送类文书、悼唁类文书等。

五、会议文书

包括会议方案、开幕词、闭幕词、会议记录、会议报告、讲演辞、领导讲话稿等。

六、传播文书 包括消息、通讯等。

七、经济文书

包括经济信息文书、经济合同文书、经济报告文书等。

十、司法文书

包括起诉状、答辩状、上诉状、申诉状等。

第二章 公文写作《详见秘书学教案》

第三章 公告 通告

(1) 公 告

一、文种常识

(一)涵义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用公告。”属公布性公文,面向国内外社会公开发布。

公告是知照性的下行文,主要用于国家机关向人民群众公布政策法令,说明采取重大行动的目的,宣布禁止妨害国家和公共利益的行为的有关规定,以及其他需要人民群众了解的事项。

(二)种类 1.重要事项公告 2.法定事项公告

二、写法指要

公告由标题、正文和签署三部分组成:

1.标题

公告的标题应是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类别齐全,且三部分通常不能有所省略。如果发文机关为授权机关,还要在标题中写明“授权”字样,这时标题中三部分的顺序可以稍作变动。

2.正文

公告的正文通常不能太长,不必要的叙述、议论和说明必须去掉。文字应朴实庄重、鲜明准确。多由告知内容和结束语构成。告知内容如属纯知照性的,只需写明事实即可;如属对被告知一方有所要求的公告,要在正文中写明有关要求。正文结束时,有时要用“现予公告”、“特此公告”等结束语。 3.签署发文机关和日期。

发文机关名称一般要用全称,属几个机关共同发文的,可用习惯的简称。

(2) 通 告

一、文种常识

(一)涵义

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属公布性、知照性公文,面向社会各有关方面公开发布。是各级机关、团体常用的具有一定约束力和执照性的下行文。使用比较宽泛,高级机关可以使用,一般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也可使用。

(二)特点 1.法规性 2.专业性 3.普遍性

(三)种类: 1.法规性通告 2.知照性通告

二、格式扫描 1.标题

国家行政机关以及比较大的单位一般都冠以发布单位,并体现出内容。格式为:×××关于××××的通告。 2.落款

标题有发布单位的,后面则无落款;标题没有发布单位的,落款要注明发布单位。发布通告的时间,写在标题之后、内容之前;或落款的后面均可。 3.正文

正文由原由、事项、结尾三部分构成。 4.通告一般可以张贴、见报,也可以文件形式下达。

四、相关链接

(一)通告与公告的区别 1.内容与作用不同 2.发文单位不同 3.受文对象不同 4.发文方式不同 第四章 通知 通报 (1) 通 知

一、文种常识

(一)概念

通知是传达要求下级机关(人员)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人员)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时使用的文种。

(二)文种特征 1.发布性 2.中转性 3.广泛性 4.告之性

为了便于工作,有必要将某些事项、信息传达和告知给有关单位和人员知晓。这类通知起知照作用,如设置机构通知,启用印章通知,会议通知等等。例如《飞利达电脑职业培训学校关于设立公开课的通知》、《××公司关于举办劳资干部培训班的通知》、《××市总工会关于召开第三届工会代表大会的通知》、《××大学关于举行校庆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

二、格式扫描

通知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

标题中的事由如果十分重要或非常紧急,可在文种前加上“重要”、“紧急”等词语;如果是两个及以上机关联合行文,加“联合”;是对不久前发的文件内容进行补充,加“补充”。 正文一般由缘由和目的、通知事项、执行要求三部分构成。通知的缘由和目的是通知正文的导语,要交代清楚为什么制发该通知,一般写得简洁明了。过渡语往往用“现通知如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特作如下紧急通知”等。

(2) 通 报

一、文种常识

(一)通报的概念

通报是对典型的先进事迹、人物进行表彰,对严重的错误予以批评教育,对重要的经审核情况予以传递沟通的一种常用公文。

(二)通报的特点 1.严肃性 2.典型性 3.时效性

4.用事实说话

(三)通报的种类 1.表彰性通报

2.批评性通报 3.事项性通报

二、写法指要

通报一般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四部分构成。标题、主送机关、落款这三部分的写法与通知相同,我们主要介绍正文的写法。

不同类型的通报,其正文写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分别介绍。

(一)表彰性通报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

1.事项:概括地叙述先进事迹或先进经验。

2.决定:撰写经过研究,对先进群体或个人作出的表彰决定。 3.号召:发出向先进人物或先进经验学习的号召。

(二)批评性通报

其正文一般由缘由、事项、分析、要求四部分构成。 1.缘由:写通报事由和发文机关的态度。 2.概要写出所批评对象的错误事实。

3.分析:阐述分析所批评事项的性质、归纳出教训所在。

(三)事项性通报

事项性通报首先写明所通报的情况,对主要情节进行客观叙述,注意把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写清楚。其次写事项的现况,即事情发生后的临时处理情况。最后要写明发文机关的意见和要求,可以在对客观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三、写作须知

(一)事例要典型

(二)情况要真实

(三)详略要得当

(四)分析要准确

(五)通报要及时

第五章 意见

一、文种常识

(一)涵义

意见是对某项事业或工作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指导性的公文。它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不论哪个领域或哪个部门以及个人要提出或陈述建议与设想,都可以使用。

(三)种类

1.政策性意见 2.工作性意见

二、写法指要

1.标题:由制发意见的机关名称、事由、文种三个部分组成。如两个以上机关联合制发的,在标题上应给予标明。

2.正文:包括制发意见的依据或原因、内容、要求等几个部分。

(1)制发的依据或原因。意见的开头应依据某一政策或精神,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简要说明制发意见的依据、意义或原因,其目的是使执行者明确制发这份意见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执行意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意见内容。这部分是意见的主体,包括指导原则、工作任务、措施步骤及其他有关事项,这部分篇幅的长短依内容而定。

(3)执行要求。这部分是意见内容的延续与补充,多用于交代领导、时限要求、注意事项、希望与要求等。 3.日期及落款

意见的发文日期置于标题之下,一般不写发文机关,不落款,发文机关标在标题第一部分。

第六章 报告 请示 批复

(1) 报 告

一、文种常识

(一)涵义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或要求时使用的一个文种。

(二)种类 1.工作报告 2.情况报告 3.答复报告 4.递送报告

(三)报告的特点 1.陈述性 2.汇报性 3.用事实说话

二、格式扫描

1.标题:由制发机关、事由、文种三部分组成。 2.主送机关:为直属上级机关。

3.正文:正文由导语、事项和尾语组成。导语写报告的目的或缘由。主体即报告的具体内容。答复报告的尾语,多用“特此报告”、“专此报告”。 4.落款:在正文后右下方标注发文机关。 (2) 请 示

一、文种常识

(一)涵义

“请示”是下级机关请求上级机关对某项工作或问题作出指示、答复或者批准时使用的一个上行文种。

(二)特点 1.使用范围广泛 2.主送明确,内容单一

3.请示的内容必须是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内无权或确实难以处理的问题与事项,不能超越职权请示不属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事项,也不应请示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解决也有条件解决的问题。

(三)种类 1.政策性请示 2.工作性请示

二、写法指要

(一)请示原因

(二)请示事项

(三)请求语

请示结尾应当使用请求语,如“以上请示当否,请批复”等。

五、相关链接

(一)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从请示的性质及使用范围可以看出,请示与报告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行文目的不同 第二,行文时间不同 第三,内容含量不同 第四,公文处理不同 第五,主送机关的数目不同 第六,结尾不同

(二)与“意见”(上行的)区别

“请示”的内容较多涉及的是“人、财、物、机构、编制、出境出国”以及工作中遇到需上级做出决定的重大问题或应由上级加以审批的事项等具体问题,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硬件”;而上行“意见”的内容则多是对工作中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以及所遇到的困难,要求上级给以指示或支持,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软件”。

(3) 批 复

一、文种常识 批复是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一种公文。在机关的日常行文中,使用批复的先决条件是下级机关上报“请示”。因此,没有下级机关的请示,则批复无由而发。

二、写法指要

批复写作比较简单,通常数十字就可以了。其正文由三部分构成。

引叙语。批复开头首先应引叙来文,从而使人明白是针对哪份请示而作的批复。 批复内容。引叙语后,可单刀直入将批复内容写出来。

结尾语。批复结尾为了加强语气,常用“批复”、“专此批复”、“特此批复”等语句结尾。

三、批复写作的注意事项 第一,标题应简明扼要 第二,批复应及时

第三,批复的内容应具体、明确,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四,批复者对请示所提的问题必须明确表态,切记摸棱两可的回答

第七章 函

一、文种常识

(一)涵义

函是不是同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等所使用的一种公文。

函在行政公文中是唯一的平行文。“不是同属机关之间”不论级别高低,都不存在职权上的指挥与服从关系,都是平等的,它们之间的行文只能用函。

(二)特点 1.灵活简便 2.具有往来性 3.具有法定公文的效用

(三)分类

根据往来关系,函可分为来函和复函;根据函的性质,函分为公函和便函;根据内容的不同,函分为告知函、商洽函、询问函、答复函和请求批准函。

二、写法指要

1.告知函。把某一事项、活动函告对方,近似于通知,但由于没有隶属关系,只宜用函。

2.商洽函。机关、单位之间商洽工作、联系事项用商洽函。这种函的正文多分为缘由、事项、结尾三部分。

3.询问函。询问函所问的问题是本机关职责范围内应予以解决但又无据可查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被询问的机关可以是与此问题有关的平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

4.答复函。也称复函,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即针对询问函而作的答复。

5.请求批准函。这是向有关职能部门请求批准的函。

函可以不设文头、不编文号、不写标题,撰写方式比较简便自由。结尾则视行文关系和内容需要,选用恰当的惯用词语,如“此复”、“专此谨复”或“特此函告”等。

三、写作须知 第一,内容要简洁 第二,语言要得体

四、相关链接 函与请示、书信的区别

1.在行文实践中,要注意请示和函在使用中的不同。

2.函与书信同属于信件类,但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①“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函”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 ②无论是公函或便函,都是机关之间处理公务的信件

③函属于公务信件,使用时比较庄重严肃,有比较严格的格式,语言更简洁。 事务类文书(调查报告、计划文书)《详见秘书学教案》 第一章

总结类文书

(1) 总 结《详见秘书学教案》

(一)涵义

总结是人们对过去的实践活动成绩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找出教训,引出规律性结论,明确今后实践方向的理性认识过程。所以总结的过程就是人们发现、证实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2)述职报告

一、 文种常识

(一)什么是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向自己的选举任命机构、上级领导、专家组、本单位的职工群众,汇报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守职尽责和施政情况、德能素质的自我评述性的文书。

(二)述职报告的种类

1.从时限上,可分为任期述职报告(现任职位以来的总体情况报告)、述职报告(报告本的履行职务的情况)、临时性述职报告(担任某项临时职务的报告)。

2.从表达形式上,可分为口头述职报告、书面述职报告。一般任职时间较短且在较小的基层单位工作的可以用口头述职。

二、格式扫瞄

结构公式:标题+署名+称谓+正文+日期

1.标题。常用的有两种写法:一是“任职期限+所任职务+文种”;二是只写文种名称。 2.署名与日期。

3.称谓。在正文上方顶格书写主送单位和听取报告的人员的称呼,如“×××人事部”,“×××领导”;如果是在一定的场合述职,则应用“各位领导”、“各位评委”等称呼。 4.正文。正文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等部分组成。 (1)开头。即前言部分,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任职简介,说明自己从什么时间起任什么职、岗位职责的目标任务,并对述职的内容和范围作必要交代;

二是简要概括评价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

(2)主体。这是述职报告的核心内容,根据上级布置的述职要求,在回顾自己任现职以来或某一阶段全面工作情况的基础上,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具体地有条有理地陈述主要业绩、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总结。 (3)结束语。

三、写法指要

(一)述职报告写作内容的共性 1.自己的岗位职责 2.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情况 3.取得的成绩和实践经验

4.工作指导思想 5.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6.经验、体会、教训及努力方向

表述方式上,属于陈述性文体,以叙述为主,兼以说明和议论。

四句话:突出一个“我”字,围绕一个“职”字,注重一个“实”字,体现一个“述”字。

五、相关链接 1.与报告的区别:

目的不同,报告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所在单位、部门或所辖系统工作的全貌或某方面工作情况;述职报告写作目的是向自己的选举任命机构、上级领导、专家组、本单位的职工群众汇报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守职尽责和施政情况、德能素质。

内容不同,报告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有关整体工作、单项工作及其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都可以报告;而述职报告的内容,要求要从任职以来或某一阶段本人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述职,具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

制作主体不同,报告的制作主体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述职报告的制作主体只限于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干部或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章 调查报告《详见秘书学教案》 第三章 规约类文书 (1) 规章制度

一、文种常识

(一)涵义

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建立正常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具有法规性与约束力的文书。

规章制度是守则、制度、规程、章程、规定、办法、条例、须知、公约等的总称,是在一定范围内制定的具有法规性和约束性的文件,要求有关人员按章办事,共同遵守。

(二)特点 1.权威性 2.制约性 3.鲜明性 4.严肃性 5.严密性 6.程式性

(三)作用

1.规章制度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2.规章制度是方针、政策的具体化

3.是实行科学化的管理,提高效率的有力措施 4.规章制度是协调工作、生产、生活的准则

(四)种类

规章制度是一个总称,它的种类很多,应用范围也很广。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均可根据工作和生产的需要,制订各自的法规、章程等,要求所属人员或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切实执行。

二、写法指要

规章制度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条文、具体名称和日期。 会议类文书

第一章 开幕词 闭幕词 (1) 开幕词

一、开幕词的概念、作用

开幕词是会议讲话稿的一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大型会议开幕时所作的讲话,旨在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宗旨、重要意义,向与会者提出开好会议的中心任务和要求。它以简洁、明快、热情的语言阐明大会宗旨、性质、目的、任务、议程、要求等,对会议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开幕词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开幕词由首部、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项目内容与写作要求如下: 1.首部:包括标题、时间、称谓三项。

(1)标题:一般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东莞市职业技能评估大会开幕词》;有的标题由致词人、事由和文种构成,其形式是《×××同志在××××会上的开幕词》;有的采用复式标题,主标题揭示会议的宗旨、中心内容,副标题与前两种标题的构成形式相同,如《关于飞利达电脑培训学校未来的发展——校委会第十次会仪开幕词》;也有的只写文种《开幕词》。 (2)时间:标题之下,用括号注明会议开幕的年、月、日期。

(3)称谓:一般根据会议的性质及与会者的身份确定称谓,如“同志们”、“各位代表、各位来宾”、“运动员同志们”等。

2.正文: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开头部分:一般开门见山地宣布会议开幕。也可以对会议的规模及与会者的身份等作简要介绍,并对会议的召开及对与会人员表示祝贺。

(2)主体部分:这是开幕词的核心部分。通常包括三项内容。 第

一、阐述会议的意义;

第二、阐明会议的指导思想,提出大会任务,说明会议主要议程和安排; 第

三、为保证会议顺利举行,向与会者提出会议的要求。 (3)结尾部分:提出会议任务、要求和希望。

3.结束语:开幕词的结束语要简短、有力,并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写法上常以呼告语领起一段,并用“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等语作结。

(2)闭幕词

一、闭幕词的概念、作用

闭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在大型会议闭幕时所作的总结性的讲话。

闭幕词是大会的尾声,意味着会议即将结束。它一般运用简洁、明快、精当的语言,对大会作出概括性的评价和总结,并向与会者提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要求和希望,使与会者充满信心地奔赴各自的岗位,为实现大会提出的目标去尽职尽责完成各自的任务。

二、闭幕词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闭幕词由首部、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项目内容和写作要求如下:

(一)首部

包括标题、时间、称谓等项目内容。

1.标题。与开幕词的标题构成形式基本一样,一般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东莞市职业技能评估大会闭幕词》;有的只写文种,以“闭幕词”作为标题;也有的由致词人、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在 ××大会上的闭幕词》;还有的采用复式标题结构形式,由主标题和副标题组成。

2.时间。标题之下,用括号注明会议闭幕的年、月、日期。

3.称谓。一般和开幕词的称谓一致,根据会议性质及与会者的身份来确定称谓,如“同志们”“各位代表”等。

(二)正文

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开头。一般简要说明大会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经过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今天就要闭幕了。

2.主体。主要是对大会进行概括总结,通常包括两项内容。 3.结尾。对保证大会顺利进行的有关单位及服务人员表示感谢。

(三)结束语。用以宣布会议结束,通常只有一句话:“现在,我宣布,××××大会闭幕。”

第二章 会议记录 会议报告

(1)会议记录

一、会议记录的概念和作用

在会议过程中,由专门记录人员把会议的组织情况和具体内容如实地记录下来,就形成了会议记录。会议记录是记录会议上讲话、发言、决定、决议等内容的一种文字材料。比较重要和正式的会议都需要做会议记录。它的作用在于正确反映会议情况,以作为整理会议文件,总结经验,研究工作等存查备考的一种历史资料。

二、会议记录的格式与内容: 会议记录一般包括两大部分:

1.会议的基本情况。写明会议名称,开会的时间、地点,出席人(按规定必须参加会议的成员)、缺席人及原因、列席人(不是会议成员,因工作需要而参加会议的人)、主持人、记录人。

2.会议的内容。这是会议记录的主要部分。包括会议议题、会议发言、会议结论等。 会议内容的记录,有摘要和详细两种。 (1)摘要记录

(2)详细记录

三、会议记录的要求

(一)真实、准确

(二)要点不漏

(三)始终如一

(2) 大会工作报告

一、 大会工作报告的概念、特点

大会工作报告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有关大会上就工作问题所作的全面、系统的讲话文稿。

大会工作报告具有以下特点:

1.针对性

2.全面性 3.群体性 4.指导性

二、大会工作报告的分类

根据大会议题、内容以及与会人员的不同,大会工作报告可以分为汇报性工作报告、传达性工作报告和动员性工作报告。 1. 汇报性工作报告 2.传达性报告

3.动员性报告

三、大会工作报告的结构、内容和写法要求 大会工作报告稿一般由首部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项目内容和写作要求如下: 1.首部。包括标题、时间和称谓等项目内容。

(1)标题

大会工作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基本形式。

单标题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报告性质和文种构成,如《政府工作报告》;二是由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如《在东莞市职业技能评估大会上的报告》。

双标题是将报告主要内容或主要精神概括为一句话作为主标题,副标题则由报告人、会议名称、文种构成。如《关于未来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同志在东莞市职业技能评估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时间

大会工作报告的时间位于标题之下正中,外加括号。 (3)称谓

称谓在正文之前,顶左边书写,一般写为:“各位代表”,“全厂干部职工同志们”,“全体教工代表们”。

2.正文。大会工作报告正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专业性工作报告。

(2)传达性工作报告。 (3)动员性工作报告。

第三章 演讲稿《详见秘书学教案》

第四章 领导讲话稿《详见秘书学教案》 宣传类文书 第一章 消息

一、文种常识

(一)涵义:消息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

消息一般有六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及如何发生,简称“六要素”,

当然,并不是每一则消息必须包括这六个要素,有时根据情况也可省去一两个。

(二)分类:消息的类别很多,主要的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简讯等。

(三)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新”:即从时间上说,它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内容上说,它反映的是新鲜、新奇的事情。

“真”:即它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快”:即迅速快捷地反映现实。

“短”, 即消息一般笔墨集中,篇幅短小。

二、结构及写法

因为动态消息是消息中最常见的一种,我们以此为例,来看一看消息的结构。 (动态)消息的结构公式是:

标题 + 消息头 + 导语 + 主体( + 背景材料)+结语

(一)标题

标题是揭示消息主要内容并以醒目的形式刊出的简短文字。

消息的标题有四种形式,可以根据消息的种类和内容灵活选择。其具体形式为: 1.正题,即只有一行标题,又称单行式。 2.引题 + 正题 + 副题,又称三行式标题 3.引题 + 正题,又称双行式。 4.正题 + 副题,也是双行式

标题是消息中最醒目的部分,制作标题采用单行还是多行,要以稿件的内容而定。标题要要醒目、准确、简洁、新颖、生动,题文一致,抓住要旨。 此外,标题应居中书写,两端空大致相等的位置。

(二)消息头

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是新闻发出媒体、地点和时间的交代与说明。 消息头的构成:媒体 + 地点 + 时间 消息头空两格书写,字体一般较粗。

(三)导语

导语多是紧接消息头之后的第一个自然段或第一句话,有时也可由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它报道消息的主要内容,一般由新闻要素中最主要的要素提炼构成。 导语的种类主要有: 1.概述式 2.评论式 3.描写式 4.引语式 5.疑问式

在写作导语时,要明确集中地反映出整篇消息的主要内容 ;六要素不一定要个个俱全 ,但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事情等三个要素,此外导语要短小精炼,要言不烦。

(四)主体

消息主体又称“消息躯干”、“消息主干”,是消息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它紧承导语,对导语中简要表述的内容进一步用事实作具体的阐述、解释或回答,对导语中未提到的次要材料进行补充说明。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花费的笔墨最多,写作时要特别注意。主体的写作要中心明确,围绕导语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主体的内容要和导语一致,而且要详略得当。因主体部分内容较多,所以要特别注意安排好结构,要做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主体部分的结构有: 1.纵式结构,即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 2.横式结构,即按空间转换或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

3.纵横结合式结构,这是前两种结构的交叉使用,尤其适用于综合消息的写作。

(五)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是就消息中有关新闻事实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材料。它并不是消息结构上的一个独立部分,也不是每篇消息都有的。 常用的背景材料有: 1.对比性材料 2.说明性材料 3.注释性材料

背景材料的写作要选择适当,数字或解释准确无误,切忌喧宾夺主,主观臆断。

(六)结语

结语即结尾,是消息的结束语。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结尾,一篇消息是否写结语,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结语的类型主要有: 1.小结式 2.交代式 3.评论式 4.号召式

结语应是对全文的圆满的收束,要写得简短精炼、新颖生动。

四、写作须知

写作消息还要从新闻的整体要求出发,进行全盘把握:

(一)内容要新鲜;

(二)事实要准确;

(三)要讲究时效性;

(四)要提高消息的“含金量”;

(五)要具有可读性。

五、相关链接

1. 倒金字塔式:即按重要性依次递减的原则排列材料的消息结构形式。

倒金字塔起源于美国的“南北战争”(1861-1865)时期。其时,电报刚刚发明,发报机在使用时常常出现故障,故战地记者在发稿时,总是先说最重要的内容,以免发报机出现故障时最重要的东西反倒传不回去。从而形成“倒金字塔”的雏形。

百多年来,倒金字塔式结构统领着消息写法的天下,“独领风骚百余年”,是因为它在多个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便于记者迅速发稿;便于编辑删改编排;便于读者阅读接受;能够促进消息的快速传播和交流。

2. 受众:指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 第二章 通讯

一、文种常识

(一)涵义: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典型人物或典型经验的新闻体裁。

(二)分类: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三)特点: 1.新闻性

2.文学性

3.评论性(倾向性)

4.完整性

二、结构

通讯的基本结构为:

标题 + 作者 + 开头 + 主体 + 结尾

(一)标题

通讯的标题从结构上分,有两种: 1.单一型,即只有正题。 2.复合型,即正题 + 副题。

(二)作者

作者位于标题正下方,居中书写。作者前面一般要标明其所属单位。

(三)开头,是正文的开始部分,一般要点出报道的主要对象。

(四)主体,是通讯的主要部分,所占篇幅最长。

由于通讯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主体部分常常划分为若干层次,并冠以小标题的形式。 通讯的主体有三种结构。

1.纵式,即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对象的认识顺序安排材料。 2.横式,即以空间转换或按事物性质层次安排材料。

3.纵横结合式,即上述两种结构同时使用,既注意时间顺序,又注意空间顺序或事物的性质层次 。

(五)结尾 ,即通讯的结束部分。

三、写作须知

(一)善于确立典型

(二)围绕主题选取材料

(三)认真构思,巧妙布局

(四)写活人物,展现精神

(五)叙议结合,手法多样

四、相关链接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通讯一般没有引题;消息比通讯的时效性更强;通讯比消息的篇幅一般要长;通讯的文学色彩和主管色彩比消息一般要浓烈;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

礼仪类文书 第一章 邀约类文书 (1) 请 柬

一、请柬的概念

请柬又称请贴,是人们在节日和各种喜事中请客用的一种简便邀请信。请柬是为邀请宾客参加某一活动时所使用的一种书面形式的通知。一般用于联谊会、与友好交往的各种纪念活动、婚宴、诞辰或重要会议等,发送请柬是为了表示举行的隆重。请柬通常也称作请帖。

二、请柬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请柬从形式上又分为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两种。但从内容上看请柬,作为书信的一种,又有其特殊的格式要求。

请柬一般有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构成。 (一)标题

在封面上写的“请柬”(请帖)二字就是标题,一般要做一些艺术加工,可用美术体的文字,文字的色彩可以烫金,可以有图案装饰等。 (二)称呼

要顶格写出被邀请者(单位或个人)的姓名名称。如“某某先生”、“某某单位”等。称呼后加上冒号。 (三)正文

要写清活动内容,如开座谈会、联欢晚会、生日派对、国庆宴会、婚礼、寿诞等。写明时间、地点、方式。 (四)结尾

要写上礼节性问候语或恭候语,如“致以——敬礼”、“顺致——崇高的敬意”、“敬请光临”等。 (五)落款

署上邀请者(单位或个人)的名称和发柬日期。

三、请柬的写作要求 (1)请柬不同于一般书信。

(2)语言上除要求简洁、明确外,还要措词文雅、大方和热情。

(2) 聘 书

一、聘书的概念 聘书,也称聘请书。它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聘请某些有专业特长或有威望的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担任某项职务时所发的邀请性质的专用书信。

二、聘书的作用 (一) 加强协作的纽带

(二) 加强应聘者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促进人才交流 (三) 表示郑重其事、信任和守约

三、聘书的格式和写法

聘书一般已按照书信格式印制好,中心内容由发文者填写即可

第二篇:什么是TRIZ理论? TRIZ理论的应用

上个世纪90年代,韩国三星集团曾因美国公司垄断IT业上游专利而陷入困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三星集团身处险境,面临企业何去何从之选择,该公司适时引入了TRIZ理论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各种技术难题、对产品进行未来预测、建立企业专利开发和保护战略,4年创新项目上百个,

一跃发展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三星集团所取得成功经验,耐人深思。

一、什么是TRIZ理论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俄语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它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当时阿奇舒勒在前苏联里海海军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的发明专利过程中,他总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以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阿奇舒勒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会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后数十年中,阿奇舒勒穷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了一个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TRIZ理论。TRIZ理论是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可以帮助人们挖掘和开发自己创造潜能,最全面系统地论述发明创造和实现技术创新的理论,被欧美国家的专家们认为是“超级发明术”,是目前国际上360余种创新方法中比较系统,容易学会使用,应用效果较好的方法学之一。TRIZ理论无论是在分析过程中还是求解过程中,总是通过它的理念和方法带领人们去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去否定自我,刺激人们的发明愿望,激发人们的创造思维,进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TRIZ理论真正引进中国并在部分企业中尝试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所以它的推广应用在我国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事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逐渐得到了国内诸多科研机构、大

学、企业和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二、运用TRIZ理论提升企业竞争力,当今世界三星集团是领跑者

进入21世纪后,TRIZ理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在欧美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得到了极大关注,并在航空航天、信息产业、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石油化工、食品等诸多领域,以及波音、宝马、克莱斯勒、通用、三星公司、摩托罗拉、强生等很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三星公司自1997年引入TRIZ理论以来,取得了显著创新成果。据统计,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可提高80%上的专利数量及质量、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率,可缩短产品上市时间近50%。2003年,三星电子产品生产因采用TRIZ 理论指导项目研发而节约成本15亿美元,同时通过应用TRIZ理论研

制开发的67项研发项目中有52项成果成功申请了专利。三星也因此在2003年成为全球品牌价值增幅之首;2004年,三星公司创造了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成绩;2005年,三星公司品牌价值达149亿美元;2006年,三星公司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453项,公司市值突破了1000亿美元,超过索尼公司410亿美元,从“技

术跟随者”成为了“行业领跑者”。

三星集团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包括85个下属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机构,在近7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300个法人及办事处,员工总数30余万人,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集团旗下3家企业进入美国《财富》杂志2006年世界500强行列,2008年三星集团营业额约1500亿美元,品牌价值高达1108.5亿美元,在世界一百大品牌中排名第25位,连续两年成为成长最快的品牌。集团旗下的旗舰公司——三星电子在2003年《商业周刊》IT百强中排名第三,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很多业内传统巨头。三星集团有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在国际市场上彰显出雄厚实力。以三星电子

为例,该公司在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工业设计奖(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简称IDEA)的评选中获得诸多奖项,连续数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从1998年以来,三星电子共获得了17项工业设计大奖,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获奖总数与美国苹果公司持平。三星电子获得2002美国工业设计奖(IDEA)中的5项大奖,这个由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工业设计奖是全球工业设计界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三星与苹果公司并列第一,同为本届工业设计奖中获奖最多的公司,并领先于IBM、NEC、佳能、索尼、日立、三菱和富士通。这一成绩证明了三星电子领先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全球的认可,使其向建立世界超一流企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以上已经足以说明三星的设计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平。2003年三星在美国取得的专利高达1313项,在世界

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九。

三星集团何以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业绩,从跟随者变成了领跑者呢?并令业内外人士刮目相看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20世纪末韩国三星企业集团引进了十几位前苏联的TRIZ理论专家,帮助该企业在产品开发上进行自主创新设计,使TRIZ理论在三星电子的六个主要部门(技术运营部、数字媒体部、电网络部、数字应用部、半导体部、LCD部)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三星公司自创立至今,其产品开发战略演变大致经历了“拷版战略”、“模仿战略”、“紧跟技术领先者战略”和“技术领先战略”等四个阶段。产品是品牌识别的主要载体,规划好品牌在产品层面上的识别可以迅速提升品牌价值,不断累积品牌资产。三星卓越的品牌战略管理,就是基于成功地构筑了“技术领先、时尚简约、高档高价值、数码e化”的产品识别,无论是三星手机、数位电视、显示器还是MP

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无一不体现出“设计时尚简约、气质尊贵高雅、功能强大先进、操作简单方便”的特色,无一不体现出领袖群伦的卓越品质,无一不体现出业内领先、无人企及的高价值、高档次,

无一不体现出年轻时尚、引领潮流、事业有成的产品使用者对外形象。

三、近年来黑龙江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工作走在了全国

的前列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国家科技部从2007年5月启动开展了技术创新方法系列工作,致力于从源头推进自主创新国家战略。2007年5月27日,科技部刚

宣布启动,6月13日,我省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专题报告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从与俄罗斯地缘优势和科技合作基础雄厚的实际出发,在众多创新方法中选择了TRIZ理论进行重点推广和应用。启动当月,省科技厅就开通了全国第一家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专题网站,该网站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一个开放式TRIZ理论学习和交流平台。到2008年10月17日该网站点击率突破30万次,在同类网站中居全国第一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有35%是来自于欧美等国家,27%来自于本省,约30%来自于国内其它省份,显示了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工作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力。2007年8月13日,我省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首批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从此率先举起了全国首批试点省的旗帜。2008年4月,我省建立了由省科技厅牵头,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参加的技术创新方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推进试点工作。2008年6月25日,我省又率先成立了国内首家省级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与产业化中心等试点单位,还相应地成立了TRIZ理论研究室(教研室、实验室);同时黑河市TRIZ理论研究所、双鸭山市创新协会等社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这些部门单位专门开展理论研究以及TRIZ理论的国产化和标准化工作,初步构成了黑龙江省TRIZ理论组织体系架构。近两年来,我省围绕TRIZ理论的宣传、培训、教育、推广、应用和国产化,广泛深入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众所公认的显著成效。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共举办TRIZ理论专业培训班22期,培训人员2014人次;举办TRIZ理论培训讲座100余场,培训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12000余人;出版高校教材一部,编写、翻译培训教材、简易读本等12部,发放各种TRIZ理论图书教材资料4万本,印发《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工作简报》10期。确定了黑河、哈尔滨两个试点城市、两批共18家试点单位、60家试点企业。通过学习应用TRIZ理论,全省共申请专利15项,获得专利6项。例如,哈尔滨新中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应用TRIZ理论设计了“易访通”智能来访登记系统并申报了美国专利。可以说,黑龙江省在开展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无论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出版培训教材和书籍、建立TRIZ专题网站、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专家合作办班并深入企业,还是建立试点单位、试点企业以及青少年创新基地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为企业向韩国三星集团学习并进一步推广应用TRIZ理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三星集团运用TRIZ理论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对我省企业的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谁能坚定地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谁能系统地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方法,谁能拥有一流的高端人才,谁就能够引导下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潮流。从目前我国国内一些企业产能过剩、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都是因为科技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高导致的结果。这次严酷的国际金融危机,既给企业选择今后生存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生死考验;又为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普及推广技术创新方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众所周知,三星集团也经历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企业陷入低谷,同样面临着市场的优胜劣汰和企业何去何从的理性抉择。经过痛下决心,三星集团广揽高端人才,不惜重金聘请俄罗斯专家传授TRIZ理论,用先进的技术创新方法指导企业的研究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其经验对我省的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甚至

中小型企业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面对金融危机,必须依靠科技锐意创新,才能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赢得先机获得主动权。一百多年来,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演进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一些昔日风光一时的主导产业逐步衰退,而另一些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茁壮成长,成为支撑经济复苏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力量。危机前后的历史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依靠科技锐意创新的国家或者企业,都能很快地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例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而此时的韩国仍然以重化工为主来推动规模扩张。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受重创,企业大量倒闭,实际失业率高达12%,经济几乎陷于瘫痪。严酷的现实促使韩国政府痛下决心,依靠创新加速产业化优化升级,国家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先后颁布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法》,把大学的科技拨款从8.4%提高到12%,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开发,集中力量发展知识型产业,仅用3年的时间就使经济率先复苏。其间,韩国IT产业附加值年均增长高达16.4%,占GDP比重从1997年的8.6%增加到2000年的12.3%,对经

济增长贡献率达50.5%。

启示之二,应采取自主创新与科技合作创新相结合,广泛运用前人已有的知识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创新。实践证明,任何创新,无论是技术、产品、工艺、方法、品牌、营销等创新,都要解放思想,放开眼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同国内外一些科研机构紧密联手,广泛开展企业之间合作,培育具有龙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组织实施高新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和重点产业化示范项目。我省高新区、大中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可以象南京高开区那样,就技术创新等问题与韩国知名企业建立联系,进行研讨、沟通信息、开展合作。据悉,2009 年2月17日至18日,首届“中韩企业创新与产业集聚国际研讨会”在南京高新区举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挑战,南京高新区与韩国大田市大德科技园,

探讨了如何做大做强科技园区,寻求彼此之间的创新合作。

启示之三,加快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意识。应在全社会宣传自主知识产权知识,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是能够自主运用,不受他人制约的知识产权。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加强企业专利示范工作。应激励企业内生科技创新的动力,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补偿机制,调动企业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制度设计挖掘创新资源。对现有的技术创新方法试点企业强化服务和督导,并选择基础较好的企业,扩大试点,引导它们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来实施专利战略。在典型示范的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咨询和培训工作。企业的科技人员要善于在知识库和专利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利用前人成果寻求有效答案的一条捷径。我们知道,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这是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目前世界上有6大专利中心,专利数据库内大约有1600万个专利;知识效应库有8600多个知识信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和语义处理技术来向软件输入任何实际问题,点击专利的概要,查出专利的GBF档案,通过对以往专利的研究来启发解决自身问题的思路,这会在很大的程

度上降低企业创新的实际成本。

启示之四,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内外部环境。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企业要紧跟市场持续创新,联系实际不断学习,靠科技领先,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本着“开放、流动、公平、竞争”的原则,为科技创新提供条件,尤其是为中青年人创新提供平等的机遇,鼓励中青年人敢于探索,敢于提出新观点,营造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允许失败的宽松氛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在科技创新人才目标上,要制定发现、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和规划,重点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技术带头人和具有战略头脑的科技型企业家。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科技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相对降低,成为我们引进海外人才的最好时机,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都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具竞争力的环境,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危机后的下一轮发展积蓄力量。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精英人才的福利待遇。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尽一切可能为科技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彻底消除后顾之忧,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去,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

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克江.自主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科技日报2008年12

月14日第四版.

[2] 孙尧.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普及一种“能使人变得更聪明的理论”.科

技创新与品牌2009年第3期.

[3] 李丽云.点燃创新激情,成就创新梦想.科技日报2008年12月1日

参加科理TRIZ培训后感_来自学员

第三篇: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一)教育学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 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 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 )、实质教育论( 知识为主). 26.《学记》中:“学而 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 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 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 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 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 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

(二)心理学

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 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6.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需要。 8.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分高尚和低级。 9.兴趣的稳定性是持久性的品质特征。

10.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言的客观学习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如看见红旗、立即认识它。

2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2.“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人”写成“丫”对比。 13.远物模糊,近物清楚是空气透视。 14.感觉限与感受性是反比关系。 15.看书用红笔划重点,利用知觉选择性。

16.坐车,近物快,远物慢。月亮同方向是运动视差。 17.云彩飘动,好象月亮在行,云彩没动,这是诱动。 18.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是组织特性。 19.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20.客体复杂,任务多,注意范围狭窄。

21.医生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思维的间接性。

22.“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思维灵活性。 23.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的主要是掌握概念。 24.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 2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27.长系列教材,中间内容记忆效果差,是双重抑制干扰。 28.“由骄兵想到必败”是因果联想。

29.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艾宾浩斯。 30.操作技能的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31.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 32.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 33.遗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3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35.当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迁移程度,才能促进能力发展。 36.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  MA(智龄)

37.IQ(智商)= ——-——*100  CA(实龄)

38.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9.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3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40.情绪、情感内的中介是需要,心理基础是认识,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境—激情—应激. 41.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 42.“眨眼反射动作”是不随意动作。 43.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44.“机敏、迅速合理处理问题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 45.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4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双趋式目标冲动 47.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4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特性。

49.人的个性中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是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50.“自私与秉公、勤劳懒惰、自负与自卑”是态度性格特征描述。 51.“不达目的不罢休”意志型性格。 52.阿德勒提出性格的优越与自卑类型划分。 53.持消极人性观的心理咨询流派是精神分析。 54.自由联想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 第三部分:教育法规。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1组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A.对 B.错 答案:B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C 3.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4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答案:A  第2组题

1.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A.对 B.错 答案:B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认识过程 答案:C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 答案:A  第3组题

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 3.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答案:D  第4组题

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 A.对 B.错 答案:B

5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2.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答案:A 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理智 答案:C 第5组题

1.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A.对 B.错 答案:A 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答案:B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B 第6组题

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 A.对 B.错 答案:B 2.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教育途径是( )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答案:C 3.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答案:A 第7组题

1.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

6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对 B.错 答案:B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答案:B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答案:C  第8组题

1.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A.对 B.错 答案:B 2.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最近效应 答案:B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 )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答案:A  第9组题

1.解决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A.对 B.错 答案:A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品德评价 答案:A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7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答案:B  第10组题

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A.对 B.错 答案:A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答案:B 3.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答案:A  第11组题

1.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 A.对 B.错 答案:A 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答案:A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答案:A  第12组题

1.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A.对 B.错 答案:A 2.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学论

8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答案:A 3.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答案:D  第13组题

1.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A.对 B.错 答案:B 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答案:B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B  第14组题

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答案:C 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D 第15组题

1.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A.对 B.错 答案:A 2.“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9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复杂性、创造性 B.主体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答案:B 3.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原型启发 答案:B 第16组题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A.对 B.错 答案:B 2.“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答案:C 3.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

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留有余地 答案:A  第17组题

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A.对 B.错 答案:A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答案:C 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答案:A  第18组题

1.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10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对 B.错 答案:B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示范法 答案:C 3.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答案:B  第19组题

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A.对 B.错 答案:B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答案:A 3.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 )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答案:D  第20组题

1.行动研究法的操作步骤和程序一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A.对 B.错 答案:A 2.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虚拟直观 答案:B 3.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答案:D

11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第21组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A.对 B.错 答案:A 2.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春秋》 答案:A 3.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答案:B 第22组题

1.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A.对 B.错 答案:A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A 3.在全人类中,智力呈( )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答案:A 第23组题

1.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A.对 B.错 答案:B 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答案:B

12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第24组题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A.对 B.错 答案:A 2.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答案:C 3.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 ) A.个性心理条件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答案:A 第25组题

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A.对 B.错 答案:A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答案:C 3.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如下方式( ) A. 学习感知、生活感知 B. 课内感知和课外感知 C. 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D. 形象感知、抽象感知 答案:C  第26组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A.对 B.错 答案:A 2.“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

13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答案:C 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答案:C  第27组题

1.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A.对 B.错 答案:B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课堂教学 答案:C 3.“矫正错误”是注意的( )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和监督 答案:D  第28组题

1.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A.对 B.错 答案:B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答案:C 3.“灵感或顿悟”是( ) A.创造思维 B.再现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 答案:D

14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 第29组题

1.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 A.对 B.错 答案:B 2.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答案:A 3.鲁班发明锯是借助( )

A.定势 B.变式 C.问题 D.原型启发 答案:D  第30组题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 A.对 B.错 答案:A 2.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答案:C 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后像 答案:B  第31组题

1.负强化就是惩罚。 A.对 B.错 答案:B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答案:C

15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 ) A.自我反思 B.同伴互助 C.专业引领 D.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答案:D  第32组题

1.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A.对 B.错 答案:A 2.气质类型( ) A.有好有坏 B.都是好的 C.无好坏之分 答案:C 3.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 ) A.基于学校 B.在学校中 C.为了学校 D.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答案:D  第33组题

1.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A.对 B.错 答案:A 2.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 )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答案:C 3.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答案:A  第34组题

1.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6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对 B.错 答案:A 3.智力的高级表现是( )

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答案:A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答案:B  第35组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A.对 B.错 答案:A 2.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 )

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效应 答案:A 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答案:B  第36组题

1.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A.对 B.错 答案:A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答案:C 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17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答案:B  第37组题

1.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A.对 B.错 答案:A 2.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形成了正确舆论 C.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开展了班级工作 答案:B 3.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 第38组题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A.对 B.错 答案:A 2.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答案:C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 )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心理特征 答案:A  第39组题

1.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18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对 B.错 答案:A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答案:B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答案:B  第40组题

1.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2.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 ) A. 主体性教学 B. 尝试教学 C. 反思教学 答案:A 3.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答案:C  第41组题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A.对 B.错 答案:B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 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测试题

 第一部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19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 A. 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 2. 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 A.130 B.140 C.150 D.160 3.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 )

A. 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4.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 A. 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临近

5.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 A. 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6. 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 ) A. 女优于男 B.大致相等 C.男优于女 D.中国人相等,外国人不相等 7.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 A. 概念学习 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 8.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

A. 均衡发展 B.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又慢

9.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 ) A. 一般化 B.具体化 C.分化 D.泛化

10. 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 A. 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定向 11.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 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2.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

A.生活焦虑 B.择友焦虑 C.缺钱焦虑 D.考试焦虑 13. 发现学习是属于( )

A.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B.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C.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

14. 引起和维持个休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

20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 注意 B.需要 C.动机 D.兴趣

15. 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

A. 健康的人格 B.健康的习惯 C.健康的心理 D.健康的生活 16. 完形——顿悟学说的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 苛勒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布鲁纳

17. 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 ) A. 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调节策略 D.监视策略

18. 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 A. 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问题检验 D.问题解决

19.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 A. 行动 B.内化 C.执行 D.泛化

20. 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 ) A. 形成性评价 B.定性评价 C.定量评价 D.考查性评价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 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___________。 22.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____________×100

23.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_________ 的学习。 24. 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______________。 25.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_____________。

26. 学生的学习就其学习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总是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_______________的培养。

27. 先于一寂的活动则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 28. 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的记忆是______________。

29. 在读一首短诗时,某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又增加学习几分钟。这种增加的附加学习,叫做_______________。它是促进知识保持,克服遗忘的记忆规律之一。

30. 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_________性。 31. 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

21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_______________。

32. 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叫做_________。它是教学过程的软情境。 33. 有系统的惧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材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______。

34. 标准化就测验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客观性;第二,计划性;第三,___________。 35. 多次测验所得的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的程度,叫做测验的___________。

36. 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之为_____________。

37.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以_________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38. 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__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39. 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____、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40. 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2. 教学中臬促进学习的迁移? 43. 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44.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5. 教师成长的历程经历哪几阶段?

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测试题(参考答案) 

一、 选择题

1.C 2.B 3.C 4.D 5.A 6.B 7.A 8.C 9.D 10.C 11.C 12.D 13.A 14.C 15.C 16.A 17.B 18.D 19.B 20.A 

二、填空题

21.关键期 22.智力年龄 23.行为规范 24.准备律 25.寻求发展

26.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 27.心向与定势 28.瞬时记忆 29.过度学习 30.自律性 31.程序教学 32.课堂气氛 33.教学评价 34.可比性 35.信度

36.皮格马利翁效应 37.信息流 38.趋向或接近 39.认知目标 40.学生 

三、简答题

22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41.【要点】(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并着。 42.【要点】(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意识性。

43.【要点】(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44.【要点】(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5.【要点】(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的教育》,其作者是 ( ) A.柏拉图B.昆体良C.夸美纽斯D.苏格拉底 2,近代最早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

A.《教育论》B.《教育漫话》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3.“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洛克B.杜威C.斯宾塞D.夸美纽斯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 )A.课堂教学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现场教学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戌癸丑学制 6.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 )

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7.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发展水平B.社会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制度D.民族文化传统 8.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 ( ) 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继承性

9.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 ( ) A.基本规律B.基本方法C.基本途径D.基本要求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 A.备课B.上课C.个别辅导D.布置作业

11.“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 ( )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3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哪个环节? ( ) A.开端B.中间C.终端D.外部

13.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是 ( ) A.暂时遗忘B.永久遗忘C.干扰遗忘D.逆向遗忘 14.“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是 ( ) A.知觉B.嗅觉C.嗅觉适应D.嗅觉感受性

15.下列哪个选项是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 ( ) A.线条透视B.空气透视C.运动视差D.视轴辐合 16.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 )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紧张性与集中性D.紧张性与选择性 17.“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 ( )

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哪种情感? ( )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热爱感

19.个人同时面临两种有意义的活动目标,二选一的冲突是 ( )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多重趋避式冲突 20.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 ( )

A.无条件反射B.本能的行为C.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D.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8个小题,每空1分,共3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______。苏联的一些政治家和教育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当属______。

22.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_、教好学生。狭义教育一般是指______。

2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教育与______相结合。体育是以______活动为基础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24.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______和______的主体。 2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______制度。 26.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钻研教材、______和______。

27.德育过程是由______、______、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这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 28.课外校外教育具有______、______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29.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一般分为______总结和______总结。

24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0.道德感是受______制约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______的特点。 3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______、______和恒常性。

3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有______有______的特点。

33.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______说,认为每一个智力因素都包括内容、______、产品三个维度的立方体。

34.气质类型通常被分成多血质、______、______和抑郁质四种典型类型,但混合类型的人居多。 35.心理过程包括认识、______和______。

36.青少年学习动机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不很自觉和______的学习动机,向______的学习动机转化。 37.智力活动与操作活动的结构主要指构成要素______和______。 38.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技术主要强调三条:即真诚、______和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C 3.B 4.A 5.B 6.B 7.C8.C 9.D 10.B 11.C 12.B 13.B 14.C 15.D 16.B 17.D 18.A 19.A 2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21.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亚 22.带好班级 学校教育 23.生产劳动 身体 24.自我教育 发展 25.国民教育 学校教育 26.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27.教育者 受教育者 28.自觉性 灵活性 29.全面 专题 30.社会 阶级 31.整体性 理解性 32.不均衡 先快后慢 33.三维结构 操作 34.胆汁质 粘液质 35.情绪情感 意志 36.不稳定 自觉和稳定 37.执行顺序 执行要求 38.同感 尊重

一、单项选择题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A)。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B)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A)。

25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5.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论》 B.《雄辩术原理》 C.《理想国》 D.《巨人传》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A)。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C)。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B)。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1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11.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杨贤江 D.陶行知

1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B)。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加里宁 D.凯洛夫

14.192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 A.最优化教学 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 D.终身教育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A)。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斯金纳

16.1901年,由立花铣三朗讲述、王国维翻译的(B)刊载于《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国流行面广、影响力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论》 B.《教育学》 C.《大教育学》 D.《教育原理》

26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C)来华讲学,此后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A.桑代克 B.盖顿 C.杜威 D.克伯屈

18.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A)。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B)。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22.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D)。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2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B)。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24.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B)。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斯宾塞的《教育论》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C)。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26.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7.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B)。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8.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B)。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徐特立

29.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D)。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27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0.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C)。 A.斯金纳 B.杜威 C.布鲁纳 D.加涅 31.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A)。 A.根舍因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科夫 3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B)。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33.建国初期从前苏联译介的大量教育学教材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D)。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学》 B.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

C.叶希波夫·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 D.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34.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C)。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35.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D)。 A.梅依曼 B.拉伊 C.凯洛夫 D.勒温

36.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法

3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38.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C)。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BD)。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ABCDE)。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ACDE)。

28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ABCE)。

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5.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ADE)。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6.教育实验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全面科学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属于调查法的是(ABCDE)。 A.观察 B.测验 C.问卷 D.查阅资料 E.谈话 8.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BE)。 A.计划性 B.实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E.广泛性

9.文献法就是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科研方法,下列属于文献的是(ABCDE)。

A.会议记录 B.期刊 C.录音 D.评述 E.文摘 10.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BCDE)。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11.调查法的具体方式有(ABCDE)。

A.查阅文献资料 B.测验 C.观察 D.问卷 E.谈话

1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BCD)。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AC)。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4.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ABCE)。

29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1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ABCD)。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杨贤江 E.朱熹 1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有(ABD)。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B.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BCD)。

A.交往领域 B.动作技能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E.思维领域 18.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CDE)。

A.有变革 B.有被试 C.有理论假说 D.可重复操作 E.有控制

三、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______,揭示______的一门科学。 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答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3.狭义的社会教育是在______和______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答案:家庭 学校 4.现代社会教育包括______教育机构和______教育机构两大类。 答案:校外儿童 校外成人文化 5.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教育与______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社会 人的身心

6.教育科学是以______和______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答案: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7.教育是______和社会生产延续的手段,它通过______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答案:个人发展 培养人

8.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____》。 答案:论语

9.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我国战国晚期____所著的《____》。 答案:乐正克 学记

10.____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答案:亚里斯多德

11.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____》。 答案:雄辩术原理 12.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答案:培根 13.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是捷克教育家____,他所著的《____》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答案: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30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____。 答案:康德

15.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______所著的《____》在西方被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他的教育思想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答案: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目的论,在____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答案:伦理学 心理学

1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______,其主要代表著作是《____》。 答案: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18.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______和______基础。 答案:世界观 方法论

19.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____》,被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答案: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2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______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 答案:蔡元培

21.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现代教育理论家______的《____》。 答案: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22.美国当代教育家______倡导发现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其代表作是《教育过程》。 答案:布鲁纳

23.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______”。 答案:发展教学论

24.德国教育家根舍因倡导______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答案:范例教学

2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出了____的教育理论。 答案:全面发展 26.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____领域、二是____领域、三是____领域。 答案: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27.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______,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理论的______。 答案:科学总结 源泉 28.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集中体现在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是什么、______ 和 ______。 答案:为什么 怎么样

29.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主要表现在:解释______,指导______,推动______。 答案: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 教育改革

30.在教育原理的有关课题或问题的研究中,可供我们运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统计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 答案: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31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31.观察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和______。 答案:抽样观察法 应用观察法

32.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一名称的是德国教育家______。 答案:梅伊曼 33.实验法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答案:单组法 等组法 循环法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 A )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 C )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 C )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 C E )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 E )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ABC )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 A )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 ABC )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 C D )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CDE )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 BCD )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 C、合作学习 D、探究学习 E、机械学习 ABCDE )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32

、教师是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 ABCDE )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 ABCD)

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 ABCDE )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 ABCDE )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 ABC )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 ABC )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 A )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 ACE )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 CD )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 AD )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33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 ABCD )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 ABCD )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 BDE )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 CDE )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 ABC )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 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 D )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 E )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 ABCD )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 ADE )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 E )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 BCDE )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 C )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34

教育教学理论与应用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 C )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35

第四篇:音乐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650汉字)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以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与音乐相关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科学。对于音乐艺术这种高度感性化的人类活动来说,实证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其学科的现状也是非常薄弱的。这种状况决定了,对这一领域中的许多心理问题的研究,多年来,始终处于单凭个人的经验总结与思辨的层次上。无论是从创作、表演与欣赏的审美实践领域,还是音乐教育领域,心理科学的薄弱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音乐审美与教育领域许多问题的解决。以音乐理论与实践领域中重大问题为核心,本课题拟通过一系列子课题来研究与解决其中存在的心理学问题。

自20世纪上半叶大小调体系解体以来,音乐音响的基本结构原则问题,就成为困惑音乐美学与音乐创作及其它审美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音乐审美还有没有基本的原则?如果没有,音乐艺术的音响结构与非艺术的音响结合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如果有,那么它是什么?这一问题,关系到音乐艺术审美价值判断的重大问题,其基本核心是心理学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音乐美学的基本原理、音乐创作及价值判断的实践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子课题力图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音乐学的实证研究。在器乐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指导学生表现各种内容,但是往往出现言语描述局限于形象化的比拟而缺少具体操作办法的情况。由于缺少音乐音响与表现对象之间明确对应关系的理论,器乐教学中的音乐表现性指导经常使学生不得要领。音乐的音响材料本身不具有造型性与语义性,但是音乐艺术是如何表现各种情感、形象以及思想哲理的这一重大音乐美学问题,已经在音乐心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联觉对应关系的基础研究从基本原理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基础理论在具体乐器教学中的实践还需进一步研究。"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子课题力图选择代表性乐器对这一应用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专业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是人才的选择。由于专业音乐教育从童年即开始,因此对儿童音乐才能潜质的判断是教育投资决策的关键;在高等音乐学院人才选拔的过程,判断其才能潜质往往比对其当前水平的判断更为重要。然而这一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问题,多年来始终是靠教师凭经验直觉判断进行的。音乐才能的具体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对音乐的才能进行测量?是实践中的紧迫需要。"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子课题将从儿童音乐测量及钢琴才能测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索。

音乐欣赏课是国民音乐教育中的基础,然而学生接受严肃音乐的困难也是令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困惑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能够接受什么样的音乐音响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欣赏课教学的课程结构问题,这一关系到国家音乐教育体系基本结构的大问题,其实是音乐心理学的听知觉审美感受力的发展问题。"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子课题将是音乐教育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与指导性的基础研究。

怯场心理是音乐表演者职业生活中的重大障碍,也是妨碍其事业成就的严重问题。由于这一问题广泛涉及人格、音乐能力、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复杂问题。明确怯场心理的机制、表现、原因及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怯场心理分析"子课题将以本土化的视角对这一音乐表演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为怯场心理的矫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900汉字)

本课题由6个大的子课题构成。每个子课题由若干分项课题研究构成。具体内容及预计突破的难题如下:

1. "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

a) 声音结构形成的听知觉判断依据--音高、响度、音色及时间四种声音属性分别考察b) 声音结构完整性判断在复杂音乐组织形式中的表现

c) 听觉期待的基本规律及其与音乐音响结构之间的关系

d) 人类的心理期待及其变化规律对音乐结构的制约作用

本子课题预计突破的难题是复杂音响结构中注意分配的控制问题,及考察心理期待变化规律的实验控制问题。

2. "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

以民族器乐中的拉弦器乐为研究对象。考察力度、发音、速度等表演者可控要素在演奏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变化对音乐表现性的影响,考察教师指导语的可操作性程度对学生掌握音乐表演手段的差异。本研究拟突破的难题是在实际表演过程中获得器乐操作的数据。

3. "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a) 儿童音乐才能测量

b) 成人钢琴演奏才能测量

本课题预计突破的难题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上,主要突破的难题是从能力表现中分离出后天获得的能力与先天具备的潜能;从实践上,主要是摸索诊测各项能力构成要素差异的方法。

4. "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

a) 儿童与成人基本听觉能力的差异及听觉审美感受力差异的分析。

b) 不同年龄段听觉审美偏好的发展。

c) 听觉鲜明性、复杂性与一个听知觉完型中的信息容量对听觉审美偏好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

d) 声音材料引起的期待长度对听觉审美偏好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e) 音乐欣赏教材内容编排的基本原则与指导。

本课题的难题是对复杂音乐结构中听觉审美偏好的要素分析。

5. "怯场心理分析"

a) 中国音乐专业学生"怯场感"的表现与主观感受描述。

b) 怯场心理发生情境与分析,及形成历史分析。

c) 怯场者与非怯场者人格特征的比较分析。

d) 怯场心理的矫正研究。

本课题的难题是形成怯场心理复杂的人格因素,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中期成果(1000汉字)

本课题的子课题拟由不同研究者分别承担,所有的研究项目同期进行。"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分两个平行子课题研究:

一是"声音结构的听知觉判断",分两期进行,一期(2002年12-2003年2月)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知觉整体性判断基本原则验证单纯声音条件下的听知觉结构判断;二期(2003年3月-7月)在可控复杂声音环境中考察注意分配对听知觉结构完整性判断的影响。中期成果为实验报告。

二是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期待规律研究,分两期进行,一期(2002年12月-2003年2月),考察单音刺激及简单音高进行中的听觉期待规律;二期(2003年3月-12月)考察长大时间结构中人类心理期待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音乐结构的制约作用。中期成果为实验报告。

"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本课题为应用研究课题,基本理论的研究已经完成。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期(2003年3月-6月)以二胡为研究对象,考察各种音乐表现要素在二胡演奏中的实现途径;

二期(2003年9月-2004年6月)为教学实验,通过教学个案分析方法,考察教师指导语的可操作性程度对学生掌握音乐表演手段的差异。中期成果为二胡演奏中音乐表现要素分析的研究报告。

"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本课题分为基本音乐才能的测量与器乐操作能力的测量两个子课题:儿童音乐才能测量:通过对西方十余个达到商业化程度的测量方案的分析,及逻辑分析获得儿童音乐才能构成的要素(2002年12-2003年9月),设计才能构成要素的测量方法,并试测(2003年9月-2004年3月),小样本测试,检验测量方案的信度、效度与鉴别度,确定测量题目(2004年3月-9月),大样本测量确定儿童音乐才能测量的常模(2004年9-2005年9月6)。中期成果为系列测量报告。结项成果为完整的测量方案及论文。

成人钢琴演奏才能测量:本题目的前期成果为研究者的学士论文。进一步研究的关键是对表演能力测量方案的修订及补充。2002年12-2003年9月,完成测量方案的修改与补充及项目检验工作,2003年9月-2005年6月进行大样本测量,确定器乐才能测量的常模。中期成果为系列测量报告。结项成果为完整的测量方案及论文。

"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两个阶段:

一期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儿童与成人基本听觉能力的差异及听觉审美感受力差异的分析,该研究考察不同音乐经验的被试对声音基本要素听辨力的差异,及对声音基本结构听知觉把握能力的差异的分析,从而确定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差异的具体表现(2002年12月-2003年3月)。第二,听觉鲜明性、复杂性及完型信息容量对听觉审美偏好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的分析,该研究将通过控制,声音属性的差异幅度,声音结构的复杂度,以及乐句长度与声音复杂度三方面的控制,考察其对审美偏好的影响(2003年3月-2004月3月)。二期为根据不同年龄段听觉审美偏好规律对欣赏课教材的编写提出指导性意见,及曲目选择指导。(2004年3月-2005年6月)

"怯场心理分析"本课题在研究操作上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通过调查问卷与个案访谈的方法,调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怯场感"的表现、主观感受、怯场心理发生情境以及形成的个人历史;通过人格特征测量工具对怯场者与非怯场者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产生怯场心理的原因与机制。

第二部分为怯场心理的矫正研究,拟与我院音乐治疗中心合作,探索音乐治疗、心理分析及自我认知等方法对怯场心理进行矫治。

四.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情况(400汉字)

本课题的各子课题均有一定程度的前期研究基础,其中"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已经在《音乐美学教程》中发表,其问题课题所涉及因素已经基本明确。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目前所有的国外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格式塔心理对音乐结构研究,良好进行的研究及旋律组织形态的研究资料基本可以反映该课题的研究现状(The Psychology

Of Music,Deutsch, Diana,Academic Press, Inc.,1982,0;The Psychology Of Music,Davies,b.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本研究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实验材料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心理学"课程中讲授多年。

"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该课题为是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博士学位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的后续应用研究,其基本原理已经在该论文中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闫洁敏的学术论文《二胡训练中技术与音乐的关系》(《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已经从二胡演奏实践的角度对音乐表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中"儿童音乐才能测量"是一个音乐心理学历史较长的课题,自西肖尔20世纪初的商业化测量方案以来,已经有十余种测量方案。目前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的音乐心理学类藏书中已有这些方案的介绍性资料

(The Psychology Of Musical Ability,Shuterdyson,r.,Methuen;The Psychology Of Musical Talent,

Seashore,c.e.,Silver, Burdett And Company),但是还没有具体的测量方案材料,需要购买与引进。"成人钢琴演奏才能测量"目前还没有见到国外的完整研究方案。该研究的前期成果有中央音乐学院梁露的学士论文《钢琴演奏才能初探》,该论文已经对钢琴才能的构成要素及测量方法做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其部分测验项目具有一定的效度。

"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该研究目前没有见到直接的前期研究,相关研究见于《Th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f Music》(Hargreaves,d.,

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1988),但该专著中未见对本研究有直接借鉴意义的研究材料。

"怯场心理分析"是国外研究较多的课题(Student musicians‘

personality styles, stresses, and coping patterns. Special Issue:

Performance and stress.AU: Dews,-C.-Barney; Williams,-Martha-S.JN: Psychology-of-Music; 1989 Vol 17

(1) 37-47/PY: 1989; Stress, coping and stage fright in professional musicia

ns. Special Issue:

Performance and stress.AU: Steptoe,-Andrew,JN: Psychology-of-Music; 1989 Vol 17

(1) 3-11/PY: 1989; Stage fright in orchestral musicians: A study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strategies in performance anxiety. AU: Steptoe,-Andrew; Fidler,-Helen,JN: 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 1987 May Vol 78(2) 241-249/PY: 1987等),国内也有少量译文及内省式研究可供参考。我院音乐治疗中心多年来在怯场心理矫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五.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内容、调研周期、调研报告的完成时间及报送部门和报送时间)(450汉字)本课题的各子课题基本属于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文献工作及实验与调查设计是研究的主体。调研工作的需要不大。

六.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240汉字)

本课题选择了音乐心理学领域中音响结构形式、音乐内容表现、音乐才能测量、音乐审美教育及怯场心理分析几个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对音乐的审美实践、人才选拔及审美教育等领域有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音乐音响结构基本审美原则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一方面对音乐美学基本理论中审美价值判断的原理问题,音乐艺术发展的方向问题等等重大理论问题可以构成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对音乐创作实践中作品形式结构的规律也有指导意义。"音乐表现基本原理在器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则对音乐表演实践中最重要的表现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及器乐表演教学中的音乐表现性指导均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

"音乐才能测量的基本理论与应用",该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儿童音乐教育投资的决策与高等音乐院校表演人才的选拔。解决目前人才能力鉴定仅凭教师个人主观经验的局面。

"听知觉审美感受力发展",本研究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在于音乐欣赏课教学中音乐作品选择的科学性。为教师选择作品提供听知觉接受能力方面的指导,从而达到既要适应学生听知觉审美能力的发展,又要促进这种能力发展的目标。

"怯场心理分析",该研究成果的主要意义在于为职业音乐表演者或学生解除怯场心理的障碍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真正的表演水平。

第五篇:《新媒体理论与应用》授课教案

课程特色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正在日益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课程从理论阐述和实务讲解两方面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涉及与新媒体相关的新闻传播、教育、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研究了宽带网络、博客、播客、电子期刊、数字电视、户外新媒体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本课程既反映了当前新媒体领域学术交叉研究成果,也对新媒体进行较系统的介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媒体”概念中有关技术层面、传播层面等方面的内涵。

2.掌握相关的传播理论,并深刻认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3.了解新媒体产业和盈利模式。 4.理解媒体融合的内涵。

5.能深入分析新媒体的失范之处并理解加强管理的迫切性、重要性。 6.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媒体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

第一章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6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概念,分析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动因,掌握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新媒体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1.1 新媒体定义 1.1 什么是新媒体

1.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不同学者对新媒体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即是新媒体。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所以新媒体应

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1.2 新媒体构成要素

1.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2.1 新媒体快速发展

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媒体的二到三倍。

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同比增长41.3%;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其中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收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62.0%和48.2%。

2007年新媒体增长的势头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而传统媒体下降到71.93%。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国手机年产量3亿部,全世界年产量8亿部,中国手机用户4.61亿,世界手机用户超过12亿。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在2000~2005年的6年中,中国手机短信增长了300倍

2.2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1.技术与市场 2.资本市场 3.政府支持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3.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3.2 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1.模拟电视正在向数字电视转变 。在芬兰、瑞典,电视传输已经全部转为数字方式。

2.借助新媒体技术,传统的印刷媒体也在进行着蜕变:在信息的生产和处理方式上由模拟流程转向数字流程,媒体呈现方式由物理媒体转向数字媒体,存储方式由仓库存储转向高密数字存储,传输方式由交通传输转向数字网络传输。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4.1 有关新媒体特征的种种理论 4.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交互性与即时性; 2.海量性与共享性; 3.多媒体与超文本; 4.个性化与社群化

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各种新媒体的形式,并清楚上述几种新媒体形式的发展概貌。 重点、难点:手机报的困境和解决方案、IPTV的盈利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1.1 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1.互联网定义 1995年,“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

3.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

(1)1995年—1998年 ,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

(2)1998年底—1999年,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 (3)2000年—2001年,党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 (4)2002年以后,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 1.2 博客、播客、维客 1.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 。

2.播客 不同的定义 3.维客

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

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一种超文本系统,是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网页的社会性软件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 1.3 网络电视

1.网络电视即WebTV,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视频传播业务。

2.在美国,YouTube成立一年达到每天2000万独立访问者,提供超过7000万的视频和超过6万的用户上传。

3.网络电视迅猛发展的原因。

4.商业视频网站上开辟页面广告和视频嵌入广告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 1.4 网络广播

1.网络广播是指采用IP协议、通过互联网、以计算机为终端的音频传播业务。

2.目前中国国内的网络电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政府网络电台、二为商业网络电台、三为个人网络电台。

3.网络广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缺乏盈利模式 1.5 网络报刊

1.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报刊出版、 发行、利用的全过程。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

杂志。

2.网络报纸的发展阶段

3.网络杂志又称电子杂志、互动杂志。通常指的是完全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编辑、出版和发行的杂志,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2.1 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1.手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而且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2.目前中国已经无可非议成为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全欧洲国家手机用户总和。

3.手机在语音信道之外有了专用的数据信道,使手机在数据通信速率上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2.2 手机报

1.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它的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

2.手机报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彩信手机报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报纸通过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

另一种是WAP网站浏览模式。这种模式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WAP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的方式。

2.2 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指以手机等便携式手持终端为设备,传播视听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3.1 数字电视

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尽管数字电视被众多企业看作是巨大的商机,但是其在中国的推广却不顺利,数字电视用户增长十分缓慢。目前,青岛、佛山、杭州、大连等试点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功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模式,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

3.2 IPTV 1.IPTV全称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中文名称是互联网协议电视,也叫交互式网络电视。按照国际电联的定义,IPTV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含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PDA)、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现阶段我国的IPTV特指通过可控制、可管理、具有质量保证(QoS)的有线IP网,提供基于电视终端的多媒体业务。

2.IPTV的播出终端主要有三种:一是PC;二是电视;三是以手机为主流的个人移动终端

3.我国正在运行的IP电视存在三种模式:

一是上海模式,即由上海文广百视通与网通、电信部门合作的模式;

二是杭州模式,即由杭州华数公司(股份制公司)在五类线和HFC两张网上同时开展IP交互式业务和数字广播式业务的模式;

三是河南的党员教育网模式。

其中上海模式、杭州模式运行情况较好。 3.3 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

1.移动电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

2.2009年,移动电视服务将创造每年54亿美元的价值。

3.我国内地已有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春、南京等十多个城市开始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

4.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 5.户外新媒体是指安放在人们一般能直观看到的地方的数字电视等新媒体。 6.数据显示,户外广告的增长主要是来自户外视频、户外LED。

7.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和华视传媒是三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户外新媒体经营商。

第三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麦克卢汉、戈夫曼、梅罗维茨等的相关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表现,全面分析技术对媒介的正负面影响。

重点、难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1.1 媒介发展简史

从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

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是一个单一的传媒时代,而是混合媒介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的容量空前扩大。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整合到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1.2 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1.科技是一种创世的力量,它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上帝 。

2.技术一路高歌,引导人类建构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世界。

3.与技术相适应的媒介形态和文化形式得以昌盛,不相适应的逐渐走向衰亡。

4.网络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2.1 几种媒介理论

1.哈特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2.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来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 2.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是讯息” -

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就是人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

3.热媒介和冷媒界

2.3 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1.戈夫曼:“拟剧论”“

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

“污记说”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

2.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什么地点”和“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的两种情形”

“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3.沃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技术的进步就在于它对传统艺术的颠覆。传统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 膜拜价值,现代艺术侧重于艺术品的展示价值。 电影展示了异样的世界和视觉无意识,不但在视觉,而且在听觉方面导致了对感官的深化,是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2.4 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1.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猛烈批判。 2.“媒介依存症”就是对这种不良影响的概括。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3.1传媒化生存 1.媒介环境

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

第一种是现实的客观现实,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 第二种现实是媒介现实,指媒介所呈现出的文件情景。

第三种现实是受众现实,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媒介事件”

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较为狭小地方发生的事件,可以表现出对时空,以及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而且这类事件一般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一定意义上,大众被“邀请”来参与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

3.“媒介人物”

大众传媒还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4.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2 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科斯定律

1.摩尔定律: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2.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 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 加。换句话说,某种网络,比如电话的价值随着使用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2.科斯定律揭示了交易费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3.3 数字技术发展 3.4 web3.0与3G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从web1.0发展到了web3.0。Web1.0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的,web1.0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2005年中国互联网传播进入Web2.0阶段,以博客大众化及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络家等各类Web2.0网站的涌现为标志。

研究者认为,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拥护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关键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

第四章 新媒体的影响(10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新媒体哪些方面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固有领地;掌握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的内涵。

重点、难点:公共领域和公共新闻。 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1.1 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新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以往媒介缺乏而形成的渠道霸权也早已被渠道过剩所取代。

新媒体业务应用进一步成熟,价值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使新媒体呈现移动化趋势,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更加明显,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继续加大。新媒体的内容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

1.2 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 1.发达国家报纸发行下降。 2.中国报纸发行增速减缓。 3.广电收听收视率下降 1.3 经营收入变化

1.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增速下滑 2.西方报业出现经营困境 3.新媒体广告收入高速增长

1.4 受众结构变化

1.受众人数和时间减少 2.年龄结构老化

3.网络媒体分流传统媒体受众 1.5 阅读习惯变化 从经典阅读到浅阅读

浅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

浏览式娱乐式阅读成为浅阅读的重要特点。

浅阅读的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

浅阅读的过程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1.6 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1.报纸消亡论:报纸在2043年消失 2.报业寒冬论

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报业,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将在信息化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深谷。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而网络媒体以灵动而矫健的身姿跃上新时代的舞台。

3.报业“春天论”

1.7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1.生态意味着共生共存

2.媒介的发展是融合而不是取代 3.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共新闻 2.1 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1.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指“允许市民自由发表和交流意见,以形成共识和公共舆论的地方。

公共领域向公众开放,所有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力和机会,在这块地方自由讨论有关公共利益的任何事务”。

2.新媒体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重构

在新媒体中,传统媒体的“点对面”被ICQ、BBS、博客等“点对点”、“多对多”的新传播形式所取代,它使每个人既有“听”的机会,也有“说”的条件。而且,ICQ、BBS、博客等新媒体是一个开放、平等和互动的空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理性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切关注的态度,特别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3.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2.2 公民新闻对传媒接近权的实现 1.传媒接近权

从法学角度看,传媒接近权称为表达渠道权。指的是“公民或社会组织享有的,有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为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内容而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非法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

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催生下产生的公民新闻,公民新闻使“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媒接近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现。

2.公民新闻

各种不同定义,掌握其中核心要素。 3.公民新闻实现传媒接近权 首先,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公众从被动的受众地位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而成为公民记者,在对传媒的深度参与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其次,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公众在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中实现传媒接近权。

4.公民新闻的规范

公民新闻在实现传媒接近权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3.1 什么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 3.2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1.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

2.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根本原因。

3.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间存在着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4.其它一些社会因素也对数字鸿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差异 、社交范围差异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等.

3.3 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第五章 新媒体产业(10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传媒产业的相关知识点;掌握新媒体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

重点、难点: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长尾理论;新媒体盈利模式。 第一节 传媒产业

第二节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第一节 传媒产业 1.1 西方的传媒产业

1.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市场经济的趋势之一 。

2.文化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成为20世纪文化的基本形态。 3.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产业。 4.西方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 1.2 中国的传媒产业

1.文化产业在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至少在 “十里洋场”的上海,20世纪30年代已有产业化规模的新闻出版、电影和娱乐文化。

2.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有学者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它以文化的流通领域的发展和规范之外的娱乐业的兴起为标志;

第二阶段:1985—1992年,这一时期产业化的浪潮扩展到了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还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广告公司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文化产业化的声浪从多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到国有大型骨干文化单位,并且这些文化单位实行了初步的体制改革,与政治、政府的关系有所松动。

3.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的事情。 4.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

5.目前,新闻传媒产业化、市场化、集团化的浪潮已席卷全国。

第二节 我们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2.1 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

1.目前,中国上网人数和手机拥有量世界第一。

2.新媒体已经成为今天众多产业关注和投资的热点。

3.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2.2 新媒体主流地位逐渐确立

1.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而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获得了主流的社会地位。

2.2008年发生的奥运会、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中,为新媒体的主流化提供了机遇

3.普通网民政治博客影响起步,开拓了个性化的政治表达平台。 2.3 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1.对传统媒体冲击加强,融合替代趋势加速。 2.营销价值凸显,营销属性加强。

3.产业投资价值看好,合作、收购力度加强

4.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 5.数字阅读热度持续攀升,移动新媒体初露端倪。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1.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

2.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卖”模式。

3.新技术所衍生的新媒介形态和新产业形态对这些产 生了冲击甚至是颠覆。

4.在中国,传统媒体市场其实是政府限业的垄断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在垄断的前提下内部寡头之间形成竞争的一种产业形态。

5.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自身的优势

3.2 建立在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上的新媒体经济模式 1.长尾理论与微内容 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2.长尾理论和微内容在新媒体产业中的运用 3.3 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1.广告盈利。 2.销售盈利 3.渠道盈利 4.增值服务盈利

第六章 媒介融合(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媒介融合趋势;了解媒介融合的类型;掌握媒介融合的特征。 重点、难点:媒介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1.1 不同媒介功能的三项实验 1.2 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

1.混合媒介时代的“妄下断言” 2.混合媒介文化特征 1.3 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 1.跨媒体传播的优势 2.数字技术打破媒体界限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和类型 2.1 媒介融合具有多维视角

2.2 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 1.所有权融合 2.策略性融合 3.结构性融合 4.信息采集融合 5.新闻表达融合

2.3 媒介融合引起传媒变革

1.业务形态融合:多媒体日益兴起; 2.市场融合:产品相互嵌入多元组合;

3.载体融合:发行渠道的“合”与接收终端的“分”; 4.机构融合:更高层次的再分工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3.1 技术条件

1.媒介融合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媒介技术的发展。 2.技术力量改变着媒介的现有特征。 3.2 社会需求 3.3 产业政策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4.1 技术化与全能化

1.媒介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 2.媒介融合整合不同媒介功能 4.2 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

1.变单一的内容生产为集约化生产 2.变传媒组织的内容生产为全民生产 4.3 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 1.内容融合实现内容增值

2.渠道融合打造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

第七章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报业和广电的数字化转型;掌握数字报业的实现途径;掌握数字电视;理解广电与电信的融合趋势。

重点、难点:数字报业实现路径;数字电视。 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1.1 数字报业是报业的战略转型 1.数字报业的内涵与外延

2.数字报业是报业战略转型系统工程 3.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的区别 4.数字报业误区与发展障碍 5.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 1.2 数字报业实现路径

1.渠道拓展实现数字化生存

2.内容拓展提升创意核心竞争力 3.经营拓展延长产业链

1.3 数字报业战略与实验计划

1.数字报业战略已成为报业管理的指导性政策 2.数字报业目标

一是跨媒体、包含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 二是跨地区,不局限在行政区划,跨地区发展经营

三是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2.1 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1.从“你播我看”到“我点我看” 2.从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

3.从单纯依赖广告到多元化赢利模式 2.2 广电布局新媒体 1.国际集团布局新媒体 2.国内广电布局新媒体 2.3 广电与电信的融合 1.三网融合 2.数字家庭 2.4 数字电视

1.西方数字电视的发展 2.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我国广电系统制定了数字电视广播的“三步走”、“四大平台”和“整体转换”三个核心战略。

第八章 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6课时)

教学要求:全面理解人肉搜索;分析网络世界中各种侵权行为;了解新媒体

管理中的相关政策法规。

重点、难点: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新媒体的管理。 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1.1 人肉搜索

1.什么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与机器搜索相对而言的另一种搜索信息方式。在机器搜索中,信息的搜集是通过机器完成的,而人肉搜索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在人肉搜索中,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变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这种搜索活动是一般是网友在网络社区上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

起源:虐猫事件,“人肉搜索”威力初次展现 畸变:铜须门事件,网民力量开始走向“暴力” 失控:“最毒后妈”事件,不了解真相的网络很伤人 2.人肉搜索的是与非 1.2 艳照门 1.3 恶搞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

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恶搞”作品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时尚”,应当引起高度警惕。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

1.4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 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2.1 百度事件

2008年11月15日、16日两天,央视“新闻30分”栏目以《记者调查:虚假信息借网传播百度竞价排名遭质疑》《记者调查:搜索引擎竞价排名能否让人公平获取信息》为题先后对百度搜索引擎模式进行了报道。央视新闻称,由于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关键字,例如“癌症”“性病”等,一些非法医疗网站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排名,位于合法网站前,而一些正规网站由于没有资金购买关键字,而遭到了百度屏蔽。

2.2 垃圾短信

2.3 病毒经济

据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中心估计,目前木马黑色产业链的年产值已超过2.38亿元人民币,造成的损失则超过76亿元。

“病毒经济”是网络经济时代孵化出来的畸形儿,高额利益的驱动,使得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诉求的病毒制造与传播活动持续存在,并且不断兴盛。

2.4 网络推手

网络大大降低了权力的门槛,一些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得了原来不可企及的权力。然而,广大网民的背后站着更多、更强大的统治者。这就是网络推手。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3.1 传统媒体维护知识产权 《纽约时报》在Yahoo逐渐壮大时,及时发现危机,拒绝向其提供新闻转载,专心经营自己的报纸网站,从而保护了内容产品的专有性。

在我国,2005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出了“坚决维护报纸的新闻知识产权„„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的《南京宣言》;2006年初,解放日报集团向全国39家报业集团发出了旨在“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应有的价值”的《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倡议书》,联合成立“报业内容联盟”。

3.2 新媒体空间中的著作权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开辟了作品新的传播和使用方式,著作权人对其在新媒体上传播的作品难以控制,擅自下载、传输、复制其作品的行为十分普遍。

以网络视频为例,从制作者角度划分,国内的网络视频内容大致有三种:专业影视机构所生产的内容,用户或非专业工作室所创制的UGC,以及流传经年、版权不明的内容。

就第一类内容而言,最大的问题仍然是版权。

对于第二类的UGC而言,由于用户在使用编辑材料上不会过多考虑有无使用权,因而所创制出的内容,其版权更是难以界定。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4.1 国外新媒体的管理

1.国外新媒体的管理是以传统媒介管理模式为基础的。 国外:经济性管理和社会性管理。

经济性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 社会性管理则侧重于对社会效益的控制,如经济行为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等。

2.在国外,目前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网络舆论管理模式有4种: 政府立法管理; 技术手段控制; 网络行业、用户等自律; 市场规律的自行调节。 4.2 我国新媒体的管理 1.相关法规: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

《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 《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 2.备受争议的网络实名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家长写孩子的评语下一篇:家长会发言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