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级科学实验

2023-01-10

第一篇:大象版四年级科学实验

大象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1.我们搜集事实与证据的方法有

2.蝴蝶有一对明亮发光的

3.蝴蝶的一生经历、、

4.不能杀死蝴蝶的理由是、、 。

5.研究蝴蝶对、

6.空气是由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人体所需要的氧气约占空气的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呼出的是。

7.

8.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的绿叶能吸收空气中的,并放出。

9.我们是用呼吸的,呼吸器官有、

10.11.怎样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12.什么样的条件最适宜种子发芽?13.一棵黄瓜植株由这些部分组成。

14.植物的一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15.像黄瓜这样寿命不超过一年的植物,叫植物。

16.太阳是一个和 。

17.太阳表面的温度达到约万℃到万倍,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亿千米。

18.举例说说太阳能的利用、、、、。

19.白色物体比黑色物体吸热。

20.太阳高度是指。

21.我国古代,用测定时刻,用测定季节和年。

2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而确定的。

23.春雨惊春清谷天,,,冬雪雪冬小大寒。

24.机械是人类的伟大创举,有了它,就如同延长了,加大了,提高了,改善了。

25.杠杆的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26.是一种发明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简单机械。

27.古希腊科学家发现了杠杆原理。

28.滑轮就是。

29.定滑轮能,动滑轮能,滑轮组既能又能。

30.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31.遇到火灾怎么办?32.如何判断出哪瓶是氧气,哪瓶是二氧化碳?

33.遇到下列情况时该怎样灭火?为什么?

木柴起火;电起火;油锅起火。

34.有才有发言权。

35.科学研究既要有,又要才能取得成功。

36.1903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飞行。

37.青蛙属于动物。它不仅要在生活,而且还要在生活。

38.青蛙和它的两栖类兄弟们是环境好坏的一个标志,科学家称它们为“”。

39.野外考察最重要的是!是野外考察的关键环节。

40.导致青蛙畸形的原因可能很多,主要有三个、、。

41.博士是世界环境教育中心的一位科学教育家,他指导学生们开展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像侦探一样-----找到了当地大量的畸形青蛙,也调查了,并提供给科学家。

第二篇:大象版四年级下学期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 自然法庭的听证会

1、搜集事实与证据的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查阅百科全书、浏览网页。要解决科学问题,必须像法庭办案一样,有充分的事实与证据。(虫子)是(农药污染)的(检验员)。

2、裳凤蝶和金裳凤蝶在香港受到法律的保护,雌碟展翅时,有15厘米宽。

3、蝴蝶有一对明亮放光的复眼,是由15000多只眼睛组成的。它们都呈六角形的楔(xie)状,互相紧密地帖在一起。

4、在我国,有许多珍稀的蝴蝶品种,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5、许多鸟的食物是毛毛虫,毛毛虫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毛毛虫的大量消失,同样也会导致一些鸟类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

5、蝴蝶也是传播花粉的昆虫。

6、蝴蝶以它艳丽的姿态美化了大自然。研究蝴蝶,对保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7、蝴蝶的一生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第二单元 我们怎样呼吸

1、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人所需要的氧气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

2、呼吸时,我们吸进了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3、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的绿叶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4、人是用肺呼吸的;腮是鱼的呼吸器官,蝗虫通过气孔呼吸的,青蛙是通过肺呼吸的,肺鱼还能通过鳔呼吸。

5、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了(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空气污染物会被(树木吸收)。空气质量会直接影响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群体的生存。

6、我们只有在不停地呼吸中吸取足够的(氧气),才能(维持生命),(清洁,新鲜的空气)是我们健康的保证。扫地时,应该先洒水,防止灰尘扬起;不要吸烟,香烟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不随地吐痰和乱丢赃物,防止病菌飞散到空气里;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坚持锻炼,增强免疫力;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用手帕捂住口鼻,保护呼吸气管。

7、运动后比运动前的呼吸加快是因为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得多,所以呼吸次数会比原来增加,以摄取更多的氧气来帮助供给能量。

8、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组成。鼻腔里有鼻毛和黏膜,能捕获灰尘和病菌,能温暖和湿润空气;咽喉让气体进入气管;气管是圆筒形的管道,上接咽喉,下端分为左、右支气管;左、右支气管深入肺,并在肺里分成许多更细小的支气管;肺里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经过肺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然后排出体外。

9、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10、吸气时,肺扩大;呼气时,肺缩小。

11、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12、有两瓶水,你能区分哪瓶是清水,哪瓶是澄清的石灰水吗?

借用吸管分别往两瓶水中吹气,水变浑浊,则这瓶水是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化的这瓶水则是清水。

第三单元 植物在成长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2、一棵完整的植株,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许多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谢以后结出果实,果实里藏有种子。

3、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4、植物的一生包括种子发芽、茎叶的生长、开花、长出果实以及衰老和死亡等过程。(图:播种、种子发芽、叶的生长、花的开放、长出果实)

5、黄瓜从种子发芽到幼苗成长、开花、结果,再到逐渐衰老、死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像黄瓜这样寿命不超过一年的植物,叫一年生植物。

6、有的植物能捕食昆虫等小动物,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这类植物被植物学家统称为食虫植物。猪笼草为热带食虫植物的代表物种,全世界有70种左右,只有1种分布在我国海南省和广东省南部。

第四单元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球体),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太阳每时每刻都释放出巨大(太阳能),虽然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能到达地球,却已足够满足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了。

2、太阳的表面火舌翻卷,热浪升腾,温度达到约(6000)摄氏度,太阳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到(2000万)摄氏度。它是一颗(恒星)。

3、太阳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1.5亿千米)。

4、太阳能的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日光浴、晒衣服、太阳能暖房、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电池。

5、太阳主要以光和热的形式辐射到地球,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能的能力是不同的,黑色的物体比白色和其他颜色的物体更容易吸收太阳的热辐射。

6、(太阳高度)是指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

7、测气温时,我们要把温度计放在通风和不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距地面高度大约1.5米,这样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8、中午太阳高度大,物体的影子短,气温较高;早上和傍晚太阳高度小,物体的影子长,气温较低。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14时左右。

9、(日晷(gul))就是人们根据影子移动的规律制作的计时仪器。

10、(圭表)是人们根据影子移动的规律制作的测定季节和年的仪器。

11、二十四个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而确定的。

1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五单元 生活中的机械

1、我们在工作中为了(省力和方便)而使用的这些工具或装置就叫做(机械)。

2、机械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有的机械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小到一根针,大到航空母舰等,都是机械。

3、机械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有了它,就如同延长了我们的肢体,加大了我们的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

4、以交通工具为例,说说机械的演变过程。

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

5、小脑发达的人平衡性更好一些。

6、杠杆尺平衡规律:左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右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

7、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平衡,能举例说明吗?

体操运动员练平衡术、挑水、跷跷板

8、像这样用一根棍子撬(qiao)起重物或抬起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杠杆有三个点:支点、力点和重点。(杠杆)是发明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简单的机械。

9、(古希腊)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的原理。

“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根据杠杆原理,支点选得好,两臂之比足够大,再重的物体,即使是地球,也能凭一己之力移动。这告诉我们做事情只要讲究了方法,就可以变得简单。

10、杠杆的规律: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11、杠杆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普遍,为了使用、操作方便,有的杠杆设计成省力的,有的杠杆设计成费力的。

12、举例说明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杠杆呢?

为了省距离,工作方便。如镊子,按下很小的距离,镊子尖便能移动较大的距离,很快把物体夹住,很灵活。

13、这种提升物体的简单机械就是滑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14、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

15、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第六单元 揭开燃烧的秘密

1、火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2、火的用途有照明、取暖、杀菌、煮东西、焚烧等。

3、火就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是有条件的(氧气、足够高的温度和可燃物),只有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会发生。

4、在两个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其他所有条件都是相同的,这是一种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可以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相同条件,但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

5、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按体积计算,干燥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约占1%。氧气支持燃烧,能溶于水。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极少。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在加压降温的情况下,它能形成雪状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可用于冷藏物品、人工增雨、模拟云雾等。

6、容易燃烧的物体叫易燃物。

7、一旦发生火灾,就要立即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打电话要沉着。家中着火应以湿毛巾掩鼻口,蹲低爬行;逃生时要走楼梯,不能坐电梯,周边着火不要前去观看。

8、容易燃烧的物体:干燥的木头、茅草、纸、布等。不容易燃烧的物体:金属、石头、沙子。

9、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判断下面两瓶气体,哪瓶是氧气,哪瓶是二氧化碳?

点燃两根火柴,分别扔进两个瓶子里,火柴立即熄灭的那瓶是二氧化碳,燃烧变强烈的那瓶是氧气。

10、如何鉴别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是否重新燃烧来确认,重新燃烧即含有氧气。

11、灭火器的原理?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常见的灭火器有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

12、常用的灭火方法?

用水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用沙盖,利用沙隔绝空气;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严,隔绝空气;煤气着火要立即关闭煤气闸门,切断可燃物的来源。

第七单元 飞上蓝天

1、搜集事实与证据的基本途径有: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调查、访问、观察记录、做实验等。

2、能将飞行物分类,如按照人造物体(飞机)、自然物体(云)、动物(蜻蜓)、植物(蒲公英)分类。

3、风筝靠风力升空,火箭靠反冲发射,热气球利用空气浮力上升。

4、中国人在2400年前就尝试用风筝把人送上天,以观察地面上的活动。

5、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3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动力飞行。

6、飞机怎样飞行?

飞机由机翼、机身、尾翼等部分组成。机翼的主要作用是产生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尾翼的作用是操纵飞机俯仰和偏转,保持飞机能平稳飞行。

第八单元 一千个小侦探找青蛙

1、世界环境教育中心科学教育专家托尼.莫飞博士喜欢和小学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2、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两栖动物不仅能在水里生活,而且还能在陆地上生活。青蛙的两栖类兄弟有蟾蜍、蝾螈,青蛙和它的两栖类兄弟们是环境好坏的一个标志,科学家称它们为 “指示生物”。

3、两栖类的皮肤有渗透性,它能吸收粘在手上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杀虫剂、洗涤剂、发胶等。一旦接触到,就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4、水陆环境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青蛙的生长发育和生存。

5、科学家认为导致青蛙畸形的原因有化学物质污染、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和寄生虫侵害。

6、野外考察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认真记录是野外考察的关键环节。

7、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观察提问、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等。

8、“一千个小侦探找青蛙”活动中,学生们的侦破工作有意义吗?

有意义。学生们的工作不仅使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科学问题,而且使科学家得到了靠他们自己难以得到的科学事实与证据,加快了他们的研究进程。对于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科学体验。

第三篇: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考察前,我们要……

学习要点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

学习目标

(1)

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

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2)关于“合作方块”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3)制定考察活动计划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考察计划展示会

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

学习目标

(1)

启发学生自己比较、自己讨论、自己总结,使他们能够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悟出计划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2)

训练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怎样进行

(1)考察计划展示会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2)评选最佳考察计划新课标第一网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第四篇:大象六年级科学下册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48分)

1、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问题、问题、问题的过程。

3、调查研究的步骤大致为:确定调查、选择调查、拟定调查、调查人员、制定调查、搜集和整理事实、写出调查。

4、调查研究计划大致包括:调查人员、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地点、调查时间、调查对象、调查、报告还要有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建议。

5、人类祖先是从进化而来的。

6、人类不同的肤色与人的生存有关。

7、亲历,是我们学习的最佳途径,深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8、、、、等构成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9、常见材料分为材料和材料

二、名词解释(15分 )

1、对比实验:

2、进化论学说:

3、食物链

三、简答题:(24分)

1、人类祖先是怎样演变成人的?

2、你心目中的绿色社区是怎样的?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4、金鱼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饲养要注意哪些?

四、实验题:(13分)

自行车雨衣穿着转头不方便,容易被风吹开,没有反光标志如何改进?写出具体步骤

四、实验题:(13分)

自行车雨衣穿着转头不方便,容易被风吹开,没有反光标志如何改进?写出具体步骤

第五篇: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大象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案

吴永林

1.1探索自然

第一课时盲人火车

教学要点:

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带上蒙眼布,且沿着一条自然的路线在教师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1、每小组不超过8人,每人一个蒙眼布或手帕。

2、课前勘查好场地,并确定要把学生带到何处,以及想给他们展示什么。可以让学生穿过一片草地(听其沙沙声),或者在树林附近(让学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树叶,触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粪便、草、树皮、砖、石头、粘土块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区、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学生摔倒的东西。

4、活动之前每组选一名学生将其训练为引导员,负责该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们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学生分成8人小组。依次把每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方。帮他们带上蒙眼布并确保孩子们不会看见(告诉他们偷看就无法获得很多的乐趣)。让学生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膀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

3、活动开始

老师带领火车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

师:这些声音是自然音还是由人或机器等发出的声音?(如果孩子们听到的是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4、活动结束

师:孩子们终点站到了,请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线

互相交流。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

教学反思: 五官兄弟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动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同学们请大家今后用我们的五官兄弟感受我们身边美好的自然。

二课时 一片草地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

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

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

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

5、讨论垃圾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引入

带孩子们到“研究”区。

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

1、小草2。

活动开始。

3、汇报交流

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

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

4、小结

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第三课时 观云

教学要点:

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天气)。

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放松。

教学过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

2、观云

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它们总是白的吗?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

教学反思:带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亲身感受,亲自体验是本堂课的关键。 1.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玩旅行棋,观察并分析图片以及制做环境问题图,熟悉一些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初步培养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准备一个小东西作为棋子,绘制好的校园或社区地图,每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环保小卫士

孩子们,大家一定下过很多种棋吧!跳棋、军棋、象棋„但是有没有谁下过环保棋呢?今天我们就来比赛下环保棋。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认真观察旅行棋盘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做一个骰子,小组内做一个骰子就行,老师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块等切成一个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分别写上

1、

2、

3、

4、

5、6几个数字)。制作是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游戏吧!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游戏方法:从起点开始,组内同学轮流掷骰子,骰子朝上的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画的是什么,表现不同,会有不同的奖罚。谁最先得到小蜗牛头上的王冠,就授予谁“环保小卫士”的称号。

明白吗?!好,让我们开始吧!

孩子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开心吗?

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开心哦!让我们来听听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来如此啊!

那么,在这些与环境有关的想象中,你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

汇报交流。

二、画环境问题图。

老师这有一些已经绘制好的校园地图,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课下所观察、发现的环境问题绘制在地图上。

学生活动,绘制环境问题图。

三、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发现的环境问题。

师:孩子们老师真是太高兴了,大家绘制的环境问题图实在是太棒了,大家的交流非常的精彩。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吗?

„„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活动我们班产生了很多环保小卫士,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的环境问题,就让我们肩负起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好好地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通过玩旅行棋,让同学们熟悉与环境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1.3问题银行

教学要点:

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对动物的生存环境、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判断该动物的名称。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将问题作为一种财富存入问题银行。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2、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教学准备:

分组。

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动物卡片。

每小组一张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想到的问题。

问题银行账户。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我是谁?

每小组选一名同学扮“动物”,将动物卡片贴在他的背后,(别让他看见),另几名同学作裁判。

扮动物的同学每次提一个问题。裁判要做出正确、真实地回答,但只能回答“是”、“不是”或“不知道”。

扮动物的同学通过提问,确定背后的动物名称。

如果猜不出,可以由裁判进行提示。

比比谁用最少的问题就猜出了答案。

交流提问的经验。

二、问题银行开业了。

孩子们刚才的活动我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是我们党是能够解决的,有些是我们暂时还不能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我们要把它记录下来以后再解决。记录在什么地方最好呢!

下面老师宣布一件事情,我们班的问题银行从今天正式开业了!下面请同学们认领自己的问题银行账户。

师:想做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吧!

将问题记录在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进行分类(如:生物类、地球、宇宙和其他问题),然后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来看一看谁将会是我们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同时,如果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将他提出来解决掉,在我们存折提取时间栏中填上时间。

三、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就让我们存入问题银行中,让我们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在今后学习科学课的过程中,我们将像科学家一样,从里面选一些问题进行探究。

第四课时

问题银行开业了

目标:

·通过活动,鼓励学生成为爱提问的孩子。

准备:

·每组发一张2开的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头脑风暴时想到的问题。

·制作问题存折,给每组复印一份。

活动过程:

(1)各小组认领问题银行储蓄箱,宣布问题银行开业了。

(2)教师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提出自己从小到大心中所藏的问题。

(3)将问题记录在大白纸上,并进行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卡分成生物类、地球与宇宙类和其他问题三大类,分类记录在问题银行存折上。

(5)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

4开发问题宝藏

要点:

提供材料超市,让学生选取自己小组所喜爱的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提醒学生借助工具进行更准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

准备:

·提供材料超市。

·准备2开大小的白纸,每组一张。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彩笔。

活动过程:

引语:“想成为问题银行的百万富翁吗?其实每一个物体里都蕴藏着许多的问题,就像一个个问题的宝藏,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把其中的问题挖掘出来。”

(1)教师从超市中拿出一个吸铁石,让学生观察提问,教师根据学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绘制出关于吸铁石的概念图。

(2)各小组到材料超市选购自己喜爱的物体。

(3)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4)每个小组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本小组提出的问题。

(5)各小组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进行自由研究。

教学反思: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学习用开放式概念图的方法记录问题并进行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第二单元:五官兄弟 第1课时 五官游乐场

一、学习要求:

1、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感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一个开放、自主、充满矛盾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学习重点:体验各种感官的功能和局限性。 学习难点:让学生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三、学习用品准备:

1、手区:在纸箱上剪一个洞(只可以把胳膊伸进去),箱内有:柚子、带叶子的菠萝、玻璃瓶(里面可以装一些温水)

2、眼区:苹果(有不同颜色)、桃酥饼(有香味,好吃的食品)、小摩托车(会动的东西)

3、耳区:小鼓、琴、空瓶子、(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4、鼻区:梨汁、醋、酒精、酱油(有不同的气味)

5、口区:麻辣片、酸楂片、有花生味的点心、洋葱(有不同的味道,有各自香味的东西)

四、学习过程设计:

(一)引导活动

今天,我们来到阶梯教室上科学课。大家先观察一下阶梯教室。然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说出:我叫-------,我在阶梯教室里观察到---------,我是通过---------(感官)观察的到的。只要没人发言你就可以站起来发言,如果有同学发言大家要认真听这个同学发言。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来观察世界。今天,我们再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五官兄弟”游乐场进行游玩,(出示课件:“五官兄弟”游乐场)在这里进一步体验五种感官的作用。

(二)学习游乐场的规则

既然是游乐场就有游乐场的规则,我们先来看一看游乐场有什么规则。(出示:游乐场的规则) 游乐场活动规则:

1、每个小组必须顺着游乐路线行走,不能逆行。

2、游乐场内要轻声细语,互相合作,互相帮助。

3、每个游乐区活动时间为5分钟。

4、游乐时必须及时把自己的收获、提出问题填到记录表上。 在游乐场的五个游乐区也有各自的游乐规则,请大家认真阅读规则,理解规则,这样才能在活动过程中遵守规则: 眼睛游乐区规则: 只能用眼睛进行观察,只记录用眼睛观察到的所有内容。 鼻子游乐区规则:只能用鼻子嗅瓶口散出的气味,猜测瓶子里面是什么物体。

手游乐区规则:手区在箱子里面。只能把手伸进箱子里观察。偷看箱子里的东西就会减少游戏的乐趣。 耳朵游乐区规则: (1)组员蒙上眼睛。

(2)组长用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组员猜猜是什么物体?发音的物体在哪里? 舌游乐区规则:

(1)组员蒙上眼睛,捏住鼻子。组长拿出食品让组员尝一尝,让组员说出食品的味道,猜一猜是什么? (2)再让组员松开鼻子尝尝东西的味道,比较和捏鼻子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三)学生进行五官游乐活动

布置入场:下面,各组分开活动。第一组从眼区开始,第二组从手区开始,第三组从耳区开始,第四组从鼻区开始,第五组从舌区开始,各组长到讲台上来领记录表。

学生在游乐区活动时,指名一个学生掌握时间,提醒学生交换场地。教师要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活动中发生的问题,提醒学生遵守活动规则,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收获和问题。

(四)讨论和整理

好,刚才大家到五官游乐场进行游玩,体验了五官的作用。各组讨论一下你们在游乐场中有什么收获,产生了什么问题。把活动中的感受整理一下。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多收获,体验了 “五官”在科学观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种感官只能观察到物体的部分特征。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才能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 所以,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感官。

不过,我要强调一点,观察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感觉器官,当对一个物体还不太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嘴去尝、用鼻子去闻,因为有些物体是有毒的,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学反思

1、学生在活动中会由于好奇心,不能遵守活动规则。如睁开眼睛看用手触摸的东西,看用耳朵听的东西等,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规范。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可以形成良好课堂秩序,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学生在五官游乐场体验的表达和提出的问题,和我们成人预期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这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本课教学目标决定的。五官的体验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正如“你想知道苹果是什么滋味吗?你只有亲口尝一尝”。孩子们描述五官感受的词汇十分有限,会导致他们的描述不细致。学生提的问题,如“为什么眼睛看不到鼻子能闻到的东西?”这个问题在我们成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正说明孩子们在看到诱人的点心,很想知道点心的味道和气味却不能用鼻子闻的矛盾情景中,体验到了眼睛的局限性,认识到了鼻子和眼睛的区别。

3、这种“教师创设情景,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跟着孩子的思维走”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只要抓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及时进行引导和挖掘,就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机智灵活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 第2课时 瓜果交易会 学习目标:

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 谈话导入:

你曾经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过西瓜吗?你知道怎样挑选西瓜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挑选西瓜中的科学。 讨论:

如何选购西瓜:

学习“交易会”活动规则:

将全班分成6-8组,每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的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重新买进,但小组成员必须协商进行。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交易时,可以用支票的形式进行交易。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一起参与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教学生要想方设法多鼓励学生,让同学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1课时 寻找秋天(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活动要点:

这个活动是从“寻找秋天”开始的。活动的前半部分是让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后半部分是一个探究活动,找到 秋天的特定事物,提出问题,为后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

在校园内选择要观察的花草树木,其中有自然变红的叶、变黄的叶等等; 校园里杂草丛生、经常发现蟋蟀出没的地方。 教学过程:

1.质疑激趣

放一段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2.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

(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

(2)班级赛诗会。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 天,探访秋天吧!” 3.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 欢的树叶。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如,叶的美丽靠自己留心欣赏,我们感受到叶的美好,就会喜欢它、爱护它。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4.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近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由一个小组负责 出一期“秋天的景色”的班报。

教师提出下一节课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引出下一节课探究的主题。 第2课时 寻找秋天(2)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2、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 教学要点:

这节课,实际上是手脑并用,探究树叶变化的过程。 学生准备:

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 教师准备:

温度计模型、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卡纸,透明胶带,剪刀。 教学活动过程: 1.测量气温

(1)谈话: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 (2)认识温度计

分组观察温度计。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正确使用温度计

●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 ●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

●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习记录温度的方法

●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

小圈表示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例如10℃,20℃,30℃。写的时候也

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例如-10℃,-20℃,-30 ℃。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 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5)交流与分析 ●整理测量数据。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2.制作树叶书签 制作方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平整;

(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 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

(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3.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 拓展:

(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 (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 第3课时 果实累累的季节 教学目标:

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

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 教学要点:

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学生准备:

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准备: 小刀,盘子。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活动兴趣

先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小科学家成果展示栏”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 2.果实展示会

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 (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

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3.趣味活动——找“星星”

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 注意事项:

(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4.分类:找果实

●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 „„

科学自助餐:

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拓展活动:

采集植物的种子。

教学反思: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让同学们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第1课时 寻访蚂蚁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

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归纳昆虫的特征。

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要点:

《寻访蚂蚁》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由两个画面组成:一个是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聚精会神地观 察着地面上的蚂蚁;第二个是“动”的过程,三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跟踪追击,由此进行探究的主题。 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

小制作:“蚂蚁”→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比较:蚂蚁的“兄弟姐妹”,归纳昆虫的特征→展览厅: 各种各样的昆虫,展示昆虫世界的丰富多彩→拓展活动(查找动物准备过冬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化学家波特(George Porter 1920~)曾经说过:“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这是因为,好奇几乎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儿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并且极富想象 力。这正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和必备的素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寻访蚂蚁,看谁发现的多,看谁 能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1)引入活动:寻踪追击。

第1个画面:观察并提出问题。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画面。奇奇、妙妙、探探、究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地面上的蚂 蚁。“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咱们顺着长队去瞧瞧! ”。

第2个画面,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四个小伙伴顺着蚂蚁长长的队伍追击。探探、奇奇跑的快一些,最先找到 并趴在地上观看蚂蚁窝:“我找到了!蚂蚁住在花盆底下。”妙妙、究究闻声而来。

(2)做“蚂蚁”。“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在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最容易提出的问题。蚂蚁身体小 ,仅靠观察,学生不会对蚂蚁产生深刻的印象,尤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因此,用制作蚂蚁模型的 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学生形态的了解,主要用意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强化知识点——蚂蚁的身 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3)观察与交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这是本课教材的重点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二级目标:多层次对蚂 蚁的观察和提问。

根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分为三个观察层次:“蚂蚁吃什么?”“蚂蚁在干什么?”“蚂蚁长得什么样子?”。 活动的展开循序渐进,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探究主题。

观察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一是定性的观察。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定

量的观察。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用 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等画面,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次上的观察。

(4)蚂蚁的“兄弟姐妹”、各种各样的昆虫。这是由能力培养到内化知识的过程。通过观察与提问能力培养, 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提问的方法,知道了蚂蚁的形态特征。在这里,教材中呈现的语言不多,目的是让学生用学到 的方法,举一反三,对蚂蚁这一类昆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归纳出昆虫这一类动物的特征,拓展知识,感受生命 的丰富多彩。

(5)拓展活动,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2课时 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

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要点:

这一课安排了环环相扣的四个层面探究活动,即趣味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观察与提问:提出问题,收集动物过 冬的资料→汇报与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资料,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类:动物过冬的方式→游戏:卡片问答 →角色扮演:我要准备过冬啦! 教学过程:

1、阅读“小蚂蚁找朋友”。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通 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

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 ,有共性。

5、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这是探究方式上的多层次,意在通过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 ,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 第3课时 上夜班的动物 教学目标:

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要点:

“寻找蚂蚁”和“动物怎样过冬”是对昼行性动物进行的探究活动。对许多夜行性动物怎样进行观察?还有什么 问题?“上夜班的动物”就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有的动物在白天 活动,还有的动物喜欢在夜间捕食和运动。 为此,安排了趣味阅读:

谁杀死了苇莺的宝宝?→观察与提问:还有哪些动物上夜班?→搜集资料:动物夜间干什么?→活动:猫的研究 →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拓展活动:“动物夜间通行证”五个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

1、趣味阅读。故事中安排了7种动物先后出场,其中5种是夜行性动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夜行性

动物的行为,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 行验证。

2、猫的研究。由“一般”到“个别”,通过研究猫的行为,如夜行性以及适应夜行性的特点:眼睛和爪子等, 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这里面主要是归纳探究到知识。

4、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这用是“做中学”的形式对整个单元的归纳和总结。

第五单元 蚯蚓小导游 第1课时 探访蚯蚓的家 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

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

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 “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 把握他们的学习起点,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2)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还有哪些问题?”就是训练学生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学 生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了许多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自己研究。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选择适合 自己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具备的条件选择研究问题。教材中卡通任务的对话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引 导。

(3)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

关于土壤的问题只有“真刀真枪”地观察和研究土壤才能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包括室外观察和室内观察两个层次 ,旨在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自主发现,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为 他们准备一些材料,像放大镜、小铲子、纸袋等。要求学生要作好观察记录,这是收集事实的过程。 (4)交流与总结。

结束观察活动后,围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进行交流,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发现都表达出来,以丰富 事实资料。接着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出土壤的构成,这里要注意不要强求孩子们的语言十分严密十分科学,比如学 生认为“土壤里有草根和腐烂的叶子”就可以,腐殖质的概念对他们来讲太抽象了。总之,教师不要代替他们做 出结论。

(5)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在观察活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后续研究活动,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创造条件,而且能够保护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长才 干。 [反思]

1、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去摆弄、去观察、去发现、去表达,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观察和做出结论。

2、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告诉学生用铲子取土时千万要小心,不要伤害蚯蚓,不要破 坏那里的环境;观察结束后要把土壤放回原处等。 第2课时 蚯蚓的房前屋后 要点:

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

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目标:

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 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准备: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玩泥巴”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会不怕脏,不怕累,情绪高涨。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足量的壤土、黏质土 和沙质土,上课时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 课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2)认识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5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根据亲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

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 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3)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课前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沙(没有条件的学 校可以借助岩石标本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 态各异的石头。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 题。从而,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自己选择的问题,当然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益度,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 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在研究之前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个研究层次是整理事实。让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 收获。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提 出新的问题,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 (4)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由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本课我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 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5)课后反思与总结交流要点。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反思]

1、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习惯教育。比如:玩泥巴后要提醒学生把手洗干净;使用锤子、刀子、稀盐酸时要 注意安全。

2、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指定研究计划,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的科学态度。 第3课时 蚯蚓的邻居 目标:

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准备:

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

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学生对“蚯蚓的 邻居”这一课题会很感兴趣,课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观察过

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没有条件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他们认识土里的小动物。 (3)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 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 学生动手尝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好契机,教师一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课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 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 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反思] 学生可能会提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和“蚯蚓为什么喜欢呆在黑暗的环境里”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很显然 ,这个带有“为什么”的问题是不适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探究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转换成带有“怎样 ”“多少”等疑问词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善于分析问题、从而提出合适问题的能力。 第4课时 落叶到哪里去了 要点:

让学生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 目标:

通过猜想和观察落叶到哪里去了,使学生了解动物活动和细菌对土壤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改良方法,渗透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准备:

腐烂程度不同的落叶、动画软件; 蚯蚓、树叶、果皮、土壤;

人类改良土壤的录像资料和书籍等。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首先谈话:“大树下和田地里有许多落叶和枯草,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 。他们根据生活经验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想,这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2)实地观察,得到结论。

猜想只是对现象的假设性解释,必须寻找事实与证据。观察落叶变成了什么,就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更深 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好观察地点,找到腐烂程度不同的叶子,这有利于学生观察和研讨。之后,再通过阅 读或观看动画建立正确的认识。 (3)实验验证,拓展认识。

本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亲眼目睹蚯蚓是怎样为改良土壤默默工作的。不要局限在教材 中的两种设计方法,应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尝试,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爱护蚯蚓。 为了扩展认识,教材还鼓励学生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改良土壤的办法,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 渗透用科学技术改善生活的科学思想。 [反思] 本课的几个学习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 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在观察时一定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究问题观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 。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 第六单元 飘呀飘,飘下来 学习重点:

本单元的探究过程能力训练目标是“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重点应该落实到会使用简单 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

关于提问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重点在围绕研究目标提出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扩散程 度太大,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提醒学生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

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秒表和尺子。 初步学习分析整理数据:确定“最后值”。 继续培养提出问题、记录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组合作:分工、协作。 3.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教学准备

1.场地:无风宽敞的地方,在2米高处应有标记。 2.工具:剪刀、秒表、尺、钟、记录纸、笔。 3.材料:纸、回形针。

4.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5.课件:自转旋翼的制作方法;“最后值”的确定方法;对比实验的要求;秒表的认识与操作;记录表格。 6.记录:表格 教学用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秒表,会使用测量工具,会记录数据并确定“最后值”) 师:有谁知道桌子的宽度?猜一猜大概有多少厘米? 生:50厘米。 生:80厘米。 生:„„

师:同学们猜的都不一样。怎样准确地知道答案? 生:用尺子量。

师:拿出我们准备的尺子,量一下桌子到底有多宽。(同学们测量桌子的宽度) 生1:老师,是54厘米。 生2:53。

生3:是54厘米。 生:„„

师:同学们实际测量的是54厘米左右,有一点误差是正常的。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开始猜的都不正确?用尺子测量有什么好处。 生:用尺子量能准确知道桌子的宽度。 生:猜的不准确。

[反思:这时,学生初步知道了“猜”是不准确的。]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段音乐的时间好吗? 生:好!

师:那怎样才能知道这段音乐用了多少时间呢? 生:数数。

生:(用右手按住左手腕)这样。

师:哦,用计脉搏的形式也可以。那好,我们用自己的计时方式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教师放一段音乐,时间为 30秒。同学们有的伸出手指在数,有的默默地在计时。)

[反思:在这个环节,处理得简单了些。关于测量时间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充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 所闻,找出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有机地渗透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最后,再根据课堂现有条件,确定各人 的测量方法。] 师:多长时间? 生:25秒!

生:我测量的是41秒。 生:我测量的是30秒。 生:„„

师:把我们的测量结果记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同学们分别记录测量到的时间) 师:同一段音乐,我们测量的结果却差距很大。问题出在哪里? 生:我们的方法都不准。

师:要准确地测量时间,需要用到什么? 生:用钟。 生:用秒表。

师:(手持秒表)秒表是专门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有了它,我们就能精确地测量出音乐的长度了。谁用过 秒表?

生:(有几名学生举手)我用过„„

[在这个环节引出了本课的重点:认识秒表。关于秒表的应用场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充分利于同学们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构建继续学习的支架。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人们在运动会上、火箭发射等场合使用秒表,有些同学家 里也有玩具秒表。]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秒表。

师:(将机械式和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秒表分为两种:机械式和电子式。由于电子式的秒表具有轻便 、好认读等优点,人们已经比较少用机械式的了。(将两种电子式秒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这是两种电子式的秒 表。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中间有5个数字,一个中间有7个数字。 生:一个上面有2个“头”,一个上面有3个“头”。

师:你所说的“头”指的是秒表的按键。(教师边说边在投影仪上演示)按左边这个键,秒表开始计时;再按一 下左键,秒表停止计时了。现在的时间是多少呢?是0小时1分32秒92,简单地读,就是1分32秒92。5个数字的秒

表也一样操作,大家看,按一下左键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左键停止,多少时间?2分03秒,这种秒表不能显示“

秒”后面的数字,没有前一种秒表精确。怎样让数字回到0呢?按一下右键就行了。 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有意思! 师:我们用秒表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游戏的题目叫“谁的手最快”,就是连续按两下左键,秒表上显示的数字越小,就表明所用的时间越短,谁 就是冠军!现在派一名同学上来领秒表,开始比赛。 (学生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师:最快的是多少时间? 生:0秒36。 生:0秒29。

师:还有更快的吗?

生:0秒18!

[反思:这个环节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较好,通过一个小游戏,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秒表的使用方法,而且 “玩”得很开心,达到了寓教于乐、“做中学”的效果。] 师:真不错!我们已经会使用秒表了。下面我们再回到开头,用秒表来测量音乐的时间,每人测一遍,最后我再 告诉大家准确的时间,看谁测得最准!注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再放四遍音乐,每个同学测量一次,并把测量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时间大约5分钟。) 师:每个人的测量数据是多少? 生:32秒16。 生:34秒91。 生:„„ 师:(教师将一个小组记录的数据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每个人测量的结果都不同,现在我要你们只汇报一个最准 确的数据,怎么办?这时就要学会求“最后值”了。“最后值”就是最接近真实的数据。(板书:最后值) [反思:这个过渡环节显得有些生硬。教师直接把“最后值”的概念告诉给了学生,而为什么需要“最后值”, 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讨论一下,了解求“最后值”的必要性。] 师:怎样确定最后值呢?

生:算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会不会算平均数? 生:会!

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生:„„

师:除了求平均数外,还有两种方法:1.取中间值。(板书:中间值)就是不大不小,位于中间的那个数。比如 这个小组的中间值就是28秒43至33秒52之间。(板书:28秒43~33秒52)2.如果有两个同样的数据,那这个数据

也可以作为“最后值”。这个小组没有,哪个小组测出了同样的数据? 生:没有。

师:那好,我们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本小组的“最后值”是多少。 生:(同学们开始计算最后值)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本组计算的结果。 生:(汇报结果)

师:这一段音乐的正确时间是30秒,我们计算的最后值与它的差别大不大?现在知道最后值的作用了吧。 生:知道了。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显示投影)“尺子可以帮助我们知道长度。”请同学们照样子说话。 师:快下课了。最后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66面的挑战自我,完成下面的“试剑石”。 (同学们做练习,下课) 第二课时

(制作自转旋翼,继续训练使用秒表的技能) 师:(出示自转旋翼)同学们玩过它吗? 生:玩过。

师:(教室里在2米高处自前向后拉了两条黄线。教师将自转旋翼举到黄线处)我放手它会怎么样? 生:会降落下来。

生:它会一边转一边下降。

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制作方法)注意,有三个要求不能改变,第一是纸的大小不能改变,用老师发的纸 。第二是放飞时都从2米高度降落,这两条线的高度就是2米。第三,它要能旋转,我们不能把它揉成一团往下扔

,它就不叫自转旋翼了。其它方面同学们可以任意创新。制作完就开始用秒表测量它下降的时间,每人放飞三次 ,并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好,下面每个组分别派人来领取纸、回形针、剪刀、秒表和实验表格。开始

!

(同学们开始制作自转旋翼,做完后分小组测量降落时间,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时间约20分钟)

[反思:从效果来看,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太好。开始时,同学们都在各自制作自转旋翼,慢慢地,个别差异就出 现了。有的同学速度快,有的同学制作得慢。先做完的,就开始放飞并测量下降时间。而这种测量活动一个人是 做不好的,测量的显得手忙脚乱,后做完等待测量的十分不耐烦,测量的准确性不高,有的小组还没有全部完成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不到位。今后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指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先做完的要帮助还 没做完的同学,然后大家合作进行下一步的测量工作,4人小组内可以分别设置放飞、测量、记录、指挥等不同 的岗位,并做到岗位轮换。这样既能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停!哪些小组测量完了?

生:(大部分小组的同学举手)新课 标第 一网

师:下面我们来计算每个同学的最后值。没测量完的就用已经得到的这一部分数据。还记得求最后值的几种方法 吗?

生:求平均数。

生:(同学们汇报交流)

师:不错!今天我们学会制作自转旋翼了,还会用秒表测量它的下降时间。下面,我们对这节课作一个小组评价 。(投影“小组评价表”)这里有5项评价标准。针对今天的表现,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一个同学做到了其中的3 点,那他就得3分,做到了4点就得4分。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那我们开始小组评价吧。

生:(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填写实验表格上的评价表)

[反思:开展小组互评,还是个尝试。从学生表现来看,基本能做到公平、公正。今后,在评价的内容、标准的 制定等方面还要逐渐让学生自己做主,评价的形式也需要多种多样。以取得最大的实效性。] 师:时间到,将实验表格放到各组的档案袋里。下课。 第三课时

(了解对比实验的要求,知道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因素)

师:(出示两个自转旋翼,翅膀长度明显不同)我这里有两个自转旋翼。如果将它们同时从2米高处放下,猜一 生2:就是它的身子,下面那一部分。 师:哦,还有吗?

生3:加的回形针多,下降得就快。 师: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 生:„„(无言以对)

[反思:同学们对于“怎样做实验”这样的问题显得束手无策。以往总是由教师安排好了实验,由学生来操作。 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验证概念的正确性,且往往只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打个比方,这就 好象学生是坐在老师安排好的车上、走老师安排好的道路、看教师安排好的风景。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是得到了极 为有限的发展。如今,为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我们要改这种“跟团式的旅游”为“自助游”的形 式,实验内容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步骤的实施、人员的分工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工作要由他们自己来定,教师作 为伙伴和指导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就行了,这样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 师: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研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我们最想研究的假设,比如:“自转旋翼的下降速 度可能和翅膀大小有关”。我们就得做两个自转旋翼出来。这两个自转旋翼要不要做得一模一样? 生:不要。

师:那要做成怎么不一样的呢?

生:要做成一个翅膀大,一个翅膀小。 生:要是做成了一模一样的,就没法比了。

师:对了。我们今天做的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求两个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地方不同,其它的都要一样。想一

生:(齐)都要一样。

[反思:对比实验是科学教学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关于对比实验,同学们之前还没有正规的、有意识 地训练过,甚至不知道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材料只能有一个因素不同。在这里,我采用讲授式直接告诉 学生了,这个方法的掌握今后还要不断强化。最好能设计几个小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对比实验的规则。] 师:这个实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 生:„„

师:比如,每个自转旋翼要测量几次? 生:三次。

[反思: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会使用秒表和尺子等简单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习了用确定“ 最后值”的方法来分析整理数据;也知道了影响自转旋翼下降速度的基本因素。 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方面还要加强,进一步体现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第二课时对 比实验规则的形成、第三课时实验计划的制定等环节中,显示出老师在教学中有点放不开,有怕的感觉:怕放开 了收不回来;怕形成不了结论;怕预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所以,牵着学生走的情形随处可见。新课程理念告诉 我们,答案不是目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新知都是教学的成果。 认识科学的目的不完全在于知识的数量和准确程度,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在课 堂上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发表个性化的语言,畅所欲言,避免急功近利、牵着学生直奔目标的思想,这样才能让学 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提高。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只有让他们爱科学,才能更好地学科学、 用科学。《自转旋翼》这个教学内容可以用“举办自转旋翼大赛”的形式引入,符合儿童喜欢比赛,乐于竞争的 年龄特点。探究过程基本上可以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和假设-计划与组织-设计与制作-事实与证据-整 理数据-表达与交流”的一般探究程序进行,适当地强化“提问”和“定量测量”的环节,凸显二级目标的培养 。

另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作了有益的尝试,对没有与“大部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部分学生如何处理 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些都是有待于科学教师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2、降落伞

一、做伞玩伞,自主发现问题

师:我刚才仔细看了一下,课前让大家准备的材料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了,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简易 的降落伞,有问题吗? 生(齐声):没有。

师:好,很自信!以前做过吗? 生:我做过,用塑料袋和夹子做的。

生:我也做过,用一个手帕和线,还有透明胶带(做重物)。 生:我和哥哥一起玩过。

师:玩过就有经验了,可以帮助没做过的同学,其他同学可以参照课本第51页的制作方法,试着每人都来做一个

简易的降落伞。(学生自由制作,老师仔细关注着每个孩子的进展情况,5分钟后,有的孩子基本完成了。) 师:做好的同学玩一玩,看看自己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越来越多的同学制作好了,并自由玩起来,有几个孩 子想站到椅子上以获得更高的高度,老师示意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一会儿,所有的同学都玩起自己的降落 伞,但有的效果明显不好,自己又试着进行修改„„)

师:来,介绍一下,你的降落伞做得怎么样?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和发现? 生:我的做得还可以吧,觉得很好玩。

生:我这个落得太快了,一松手,它一下子就掉到地上了。

生:老师,我和赵明的降落伞比赛,他的降落伞下降得非常慢,是不是因为它那个笔帽(作重物)很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的?是不是比得不公平? 生:公平,我们是从相同的地方一齐松手的。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注意,比的时候一定要从同一高度放伞。好,发现问题了!

生:老师我这个也用笔帽坠在下面,落得也还是很快的。 生:我还发现张明珠的降落伞做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里? 生:飘得很慢,好像是因为它的那个塑料袋比较大,所以受到的空气浮力就大。 师:你想得比较深刻,已经是从受力的角度进行思考了,你的发现值得继续研究。 生:老师,线的长短好像也不一样。 师:你可以再说具体一些吗? 生:我看到刘昕的线比我的线长,下降就慢。

生:不对,我这个线也很长,但是也很快就掉下来了。 生:老师,为什么降落伞下降得有快有慢呢?

二、提供材料,分组探究问题

师:玩了自己的降落伞,看了同学的降落伞,同学们发现了好多问题,有的下降得快一些,有的下降得慢一些。 那么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根据刚才的发现和自己的猜想,我们来总结一下。 生:我觉得与伞面有关系,伞面大,下降就慢。

生:我反对,我这块布作伞面,也够大的了,为什么一下就栽地上去了?(边说边演示,同学们笑)所以我认为与 伞面的轻重有关系,可能伞面轻就下落慢。 师:你是说与做伞面的材料有关吗? 生:是。

生:我猜想与挂在下面的重物有关,重物越重下降得越快。 生:我猜想与线的长短也有关。 师:这个线叫拉线。

生:与风也有关系吧,如果风大它下降就会慢。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可能与______有关。伞面大小?伞面材料?重物?风?拉线长 短?) 师:大家想到这么多的影响因素,但光是猜测是不够的,还需要用科学的实验去证明。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现在每个小组从中选择一种因素进行验证,你们认为如何? 生:好。

师:想好选哪一个因素后,小组还要在一起好好讨论一下该怎样去完成这个实验。哪些因素需要保持不变,哪个 因素又要改变?如何去比?需要什么样的材料才可以完成这个研究?把你们的思路在科学笔记本上简单记录一下。( 讨论后,指名两个小组汇报,教师作指导,强调要反复多测试几次,再得出结论。) 师: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需要的材料。(学生分组选用有结构的材料重新制作两个降落伞,然后进行对比实验)

三、组织交流,深入讨论问题

师:实验的结果跟你们的预测一致吗?哪组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情况? 生:我们组选择研究的因素是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大小有关。我们用同样长的线,都用一个夹子,伞面一个 用大一些的塑料袋,一个用小一些的塑料袋,结果发现伞面大的降落伞下降慢。 师:与你们开始的预测一致吗?

第七单元 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和修正的能力。 由于对问题的评价很难脱离实际情境而寻找到一种衡量的标准,所以,必须把这一项能力的训练有机渗透在观察 、调查、采访等活动中。 课时安排:

课题 具体活动 时间安排

科学,生活的朋友 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课时

问题大比拼

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 图片对比分析

调查 1-2课时(不含课后活动时间)

采访

反思与交流

美好的展望 科学幻想画创作 1课时 科学自助餐 未来的衣服

2. 教学准备提示

布置课前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并以问题的形式记录观察中所遇到的不能理解的现象。 3. 教学建议

A、激思引趣,导入新课 本单元,教材没有特别设计一个引入活动来导入新课,只是通过一幅生活场景图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 无处不在的科学。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热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能拍摄一段日常生活场景,组织 学生观看这段生活场景进行提科学问题比赛,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B、学法导引与教学点拨

本单元的调查和采访等活动必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与生活才能更好的完成,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打破课 时与教材内容的束缚,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合理组织利用。

调查、采访等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并加强引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采访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 的采访方法辅导。

采访的对象可以是有关专家、普通人员等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要鼓励学生多采访不同的人,使他们能了解 到不同人的不同观点,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要渗透科学技术的双面效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作初步 铺垫。

交流调查和采访收获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这些活动的过程,引导他们对采访中的提问进行反思和评价,这是 落实本单元主要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关于成果展示和“展望未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内容和规模,“科普展板”、“科学幻想画”、“社区科普宣传”等活动可以分开组织,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组织。对于不同的学生不要强求他们采 教学反思:

想想用哪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如诗歌、朗诵、小品等等,同样可以是他们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极佳方式,这样本堂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单位内网安全应急预案下一篇:党委意识形态工作报告